小狐菖蒲螺

中文名称 小狐菖蒲螺
拉丁名称 Vexillum vulpeculum(Gmelin)
生物代码 580050030120020007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roda
中文目名 狭舌目
拉丁目名 Stenoglossa
中文科名 笔螺科
拉丁科名 Mitridae
中文属名 菖蒲螺属
拉丁属名 Vexillum
分布类型 海水,半咸水
形态特征 贝壳呈纺锤形。壳高46.9mm,壳宽
19.0mm。螺层约10层,缝合线细而明显。壳面刻有较稀疏的纵肋,纵肋在壳顶部发达而密,近体螺层数目逐渐减少,在体螺层上通常有9条。整个壳面还生有许多螺旋形的沟纹。壳表污黄褐色,饰有褐色的环带。壳口狭长,刻有十余条细的纹脉,内唇有4~5条褶叠,前方第一条通常不明显。
生活习性 生活于浅海沙质的海滩上。

相关推荐

小琵琶螺


[学名]: Ficus gracilis
[资源名称]: 小琵琶螺
[外文名]: Graceful fig shell
[别名]: 长琵琶螺
 
[形态特征]:
 
壳较细长,呈琵琶形,螺层约6层。螺旋部稍突出,体螺层膨大而长。壳面呈黄褐色,具整齐的螺肋,纵走的褐色花纹,生长线较细。壳口狭长,呈羹匙状,内面褐色。外唇稍厚;内唇微弯曲。无厣。
[原产地区]:我国的福建以南沿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中国、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生活在浅海泥砂质或砂泥质海底。

蓝狐的人工饲养管理技术 提高蓝狐仔狐成活率的技术


蓝狐是养狐经济中一个重要的养殖种类。蓝狐的人工养殖历史较早,在我国有一定的养殖量。蓝狐在犬科动物中属于中等偏小,小于狼和豺。其外形似犬。吻长而尖,瞳孔呈直缝状。但四肢比犬短而健壮。尾巴很长而且圆粗。蓝狐在狐类中属于比较温顺的种类。幼狐没有任何的攻击性。而且非常可爱。成年狐只要和它接触的时间长了,也会显示出它被驯化的一面,增加了养殖的乐趣,也减少了养殖的困难。蓝狐的皮质非常好,毛色光亮,在国际市场享有很高的荣誉,售价较高。下面具体来介绍:蓝狐的人工饲养管理技术提高蓝狐仔狐成活率的技术。

一、饲养管理
狐场的建设要点。蓝狐既可室养也可笼养。狐笼的制作一般可用12~14号的铁丝来编制,网眼一般为3.5厘米×3.5厘米,种狐笼子的长、宽、高分别为85厘米、55厘米、60厘米,笼腿高65厘米;成狐笼的长、宽、高分别为75厘米、55厘米、60厘米。狐室的规格是:种狐室长、宽、高分别为85厘米、55厘米、60厘米,室门长、宽分别为30厘米、25厘米。
春季是蓝狐的繁殖季节,加强蓝狐的饲养管理,更加有利于获取良好的经济回报。最好选择毛长、体大、生长快、适应性强、产仔多、抗病能力强的青年狐留作种狐。为了确保选留的种狐种纯质高,每年年底要对种用公狐和母狐进行精心的选种。对近亲种、劣种及时淘汰。每年都要选育性状好的种狐做补充,逐步淘汰体弱多病、哺育能力差、产仔率低的劣质种狐,通过连续多年的选育能有效改善种群的结构,大大提高整体存活率和产仔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饲料是人工饲养蓝狐的基础,饲粮的营养价值直接影响蓝狐的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目前,我国蓝狐饲料的营养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蓝狐饲料主要有:动物性饲料,如畜禽副产品、鱼粉等;植物性饲料,如蔬菜、粮食、水果等;添加剂饲料主要是用来调节蓝狐的生理平衡,如骨粉、食盐、酵母、鱼肝油、维生素等。蓝狐的日粮必须以动物性饲料为主,一般应占75%左右,饲喂量要适当,保证蓝狐在半小时内吃完为佳。每天饲喂两次,早晨饲喂量占日粮的40%,晚上饲喂量占日粮的60%,特别注意必须饲喂新鲜的饲料,如动物的气管、胎盘、子宫、睾丸等,不能饲喂霉败的饲料。谷物饲料包括玉米面、豆粕、大豆面、小麦麦片;蔬菜饲料主要有萝卜、白菜、土豆等。
蓝狐毛皮成熟的标志是毛长绒厚,被毛丰满,全身毛锋长齐,尤其是臀部和尾部,具有光泽,尾毛蓬松。
二、疾病防治
1.蓝狐疥螨病
病变主要发生在蓝狐的腹部和腿部,患部皮肤脱毛、剧痒。病狐不停地用舌舔舐患部或在狐笼地板上来回摩擦,损伤皮肤露出鲜红创面,常伴有红色或黄色渗出液流出,干燥后形成痂皮,导致皮肤逐渐失去弹性,大大降低了皮毛的质量。治疗方法:首先把病狐隔离出来进行治疗,由于螨病传染性极强,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来传染其他健康狐,造成大批感染,害获灭是治疗螨病的首选药物,每只一次性注射0.3毫升就可以完全治愈。
2.犬瘟热
病狐精神不振,卧于笼内一角不愿活动,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到41.5℃,持续几天后逐渐降至正常,随即又升高,呈现典型的复相热,发出一种特殊的臭味,身体消瘦,鼻镜干燥,病初狐眼睛半闭半睁,眼睑肿胀,眼结膜潮红,有眼眵,开始为浆液性分泌物,后转为黏性到脓性的分泌物。发病初期使用免疫血清和抗菌药有一定效果,但是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主要以预防为主,采用犬瘟热弱毒疫苗预防接种,每年1月份、7月份分别免疫接种1次,1次皮下注射3~4毫升,同时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抗病能力。
3.黄疸型肝炎
病狐体温升高到41℃以上,精神沉郁,每天蜷缩在狐笼的一角,食欲降低甚至不食,饮欲增加,眼视膜呈现蜡黄色。发现病狐应立刻隔离,用维生素E1毫升、维生素B122毫升、庆大霉素8万单位,肌肉注射,每日两次。同时用黄疸茵陈颗粒调拌在精饲料中喂服。也可用猪苓多糖2毫升,肌肉注射,每日1次至痊愈。
三、注意事项
预防蓝狐传染病的关键是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蓝狐的抗病能力,制订严格的防疫制度。定期清舍消毒,粪便、污物进行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病狐及时隔离饲养。引种必须加强检疫工作,隔离观察1个月,无病才能运回。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有效预防传染病,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
动物的行为是动物的感觉与外部环境,体内状态统一协调的结果,是建立在动物生理学、生态学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进化而成,即动物的本能。因此,进行有目的的人工驯化,建立相应的条件反射,并在繁殖期进行人工监护产仔,能使仔狐成活率大幅度提高。

提高蓝狐仔狐成活率的技术
1材料与方法
1.1蓝狐行为观察蓝狐属中小型食肉目、犬科动物,产于亚、欧和北美北部近北冰洋一带及北美南部沼泽地区和部分森林沼泽地区。其机敏胆小,昼伏夜出,听觉嗅觉发达,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
1.1.1采食:当蓝狐体内血液中营养物质减小,血糖浓度降低,引起延脑中枢产生饥饿感,出现胃收缩,产生取食行为。
饥饿:处于饥饿状态的蓝狐会发出叫声,成年蓝狐发出“gaga”叫声,仔狐发出“zizi”叫声,有扒动食盒、水盒动作,在笼中来回走动。
采食:蓝狐因不同季节采食量不同,冬季最少,夏季次之,秋季最多。一般单笼饲养,若两只同放在一笼内,则互相嘶咬,胜者抢吃食物,败者在后来回走动;若两狐不相上下,则互相抢食,这个吃几口,那个吃几口。
饮水:蓝狐饮水时用舌头将水卷入口中,并发出“pajipaji”声。
1.1.2排泄:蓝狐排泄大多在笼箱一角处,排便、排尿姿势与犬相似。
1.1.3繁殖:蓝狐是季节性发情动物,每年于2月下旬至4月下旬发情。发情母狐产生一种特殊气味,引诱公狐交配受孕。怀孕期一般50~58天,母狐护仔行为很强,产仔后,母狐不允许任何人接近或摆弄其仔,当人接近时,母狐将其仔护于身下,两眼紧盯来人,表现愤怒;如果母狐被赶出舍外,则扒门咬笼网,以示抗议;若出现异常现象,母狐会叼起仔狐,在笼中来回走动,甚至会吃掉仔狐;若母狐检查仔狐,发现异常气味,则会把仔狐叼出箱外,甚至吃掉。
1.1.4紧张不安:蓝狐反应比较敏锐,在受到其他影响、异味、异物刺激时,会产生惊恐现象,在笼中不停地来回走动,有的则躲在窝舍内一角,头部伸出,两眼紧瞪,全身针毛竖起,甚至咀部抖动,发出异常叫声,摆出咬人的姿势。在产仔期尤甚。
1.1.5对环境的适应:蓝狐产于寒冷地区,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进入温带地区,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强,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但对酷暑调节能力较差,天气太热,蓝狐会自己寻找凉爽地休息,有时也会将水溅到身上,以降低温度。当刮风、下雨、下雪时则躲进舍内。冬季蓝狐活动较活跃。当蓝狐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时,比如进入新笼舍,仔兽分群或更换饲养人员,蓝狐会产生情绪波动,但经过2~3天的自身调节,会很快适应新环境。
1.2人工驯化行为是动物的自然属性,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的,是代代相传的。蓝狐的人工驯养较晚,野性较强,不易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已形成的条件反射不稳固。根据其行为生态特点和人工笼养特点,我们采取了有目的的人工驯化,以改变蓝狐的野性。
1.2.1成狐驯化:
非繁殖期:每年的7月中旬至次年1月末,为蓝狐的非繁殖期,进行以“动”为主驯化。加强与生存、生产有关的“噪声”刺激,如饲养管理的给食、给水、清粪、消毒、安装笼箱、开启笼门等;加强“异色异象”的刺激,饲养员衣着有规律地更换,有目的捕捉、称重、量体尺,创造更多机会与蓝狐接触,但必须注意动作不能粗暴。各种外界刺激要循序渐进,不能太突然,使蓝狐对环境变化逐渐熟悉,适应环境,使其生活形成一定规律性。建立人狐友好关系,坚持每天上下午各一次用小鱼、胡萝卜引逗母狐,在笼外用手梳理其毛皮,使狐与人之间关系融洽。
繁殖期:在繁殖期内,狐场应保持相对的“安静”,严禁突然刺激,防止各种“噪音”,以免引起母狐流产或仔狐损伤。检查仔狐时要轻且快,并且将手、脸冼干净,身上不能带有异味。怀孕期,也可用小鱼引逗母狐,用手梳其毛,建立人狐亲和关系。
1.2.2幼狐驯化:幼狐可塑性强,易形成稳固的条件反射。饲养人员从一开始接触仔狐,就有计划地抚摸、引逗、梳理其被毛,饲喂、清理、打扫、消毒要有规律,使其形成的条件反射逐渐得到巩固,消除仔狐害怕心理和紧张情绪,与人建立友好关系。
1.3产仔人工监护记录好母狐配种日期,计算出其预产期,在预产期前1~3天先后进入产房,进行人工监视护理,产仔7日后将母狐与其仔狐一并移回原处。
人工监护过程中,正常者任其自行管理;难产者实施人工助产;对不会处理产后仔狐者,实施人工剥离仔狐头部胎衣,断掉脐带,送母狐吃掉,并且迅速擦干净仔狐口、鼻及全身粘液,将仔狐放入保温箱内取暖。
产仔结束后,将雌狐肌注青霉素80万单位,肌注催产素,使其排尽腹内残留物和淤血。
产后缺乳,乳量不足或产仔数超过母狐哺乳能力,可将其全部或部分仔狐交给产仔数少、产期相近、乳量充足、母性强的母狐代养;因母性不强,拒绝接受哺乳的母狐,实行人工强制哺乳,经多次反复后,母子亲和增强,即能自行哺乳和护理。
1.4试验蓝狐经产母狐,试验组343只,采取人工驯化,人工监护产仔。对照组532只,在正常饲养管理条件下,在笼内自行产仔、哺乳,对缺乳仔狐实行代养等技术措施。
1.5试验时间和地点1998~1999年,山东省武城县供销社专业养殖合作社、夏津县白马湖养狐场、夏津县物资局狐狸养殖场、陵县陵城镇养狐场、德城区外贸养狐场。
1.6记录项目试验组和对照组各设6个重复(不同生产场),分别记录两组母狐的产仔数(不包括死胎、流产、早产的仔狐),断乳时仔狐成活数,统计并计算,列表进行比较。见表1。

2结果与分析
2.1试验组断乳时仔狐的平均成活率比对照组高28.89个百分点,经两样本百分数差异显著性检验,P<0.01,差异极显著。
2.2试验组断乳时平均窝成活数比对照组高2.62只,经t检验,P<0.01,差异极显著。
3结论
3.1雌狐固有的母性行为(即哺喂仔狐、抚育仔狐的能力)是决定仔狐断乳成活率的关键,母性行为正常,其仔狐生长发育良好,体质健壮,抗病力与抗逆境能力强,哺乳期仔狐的成活率就高。
3.2雌狐母性行为表现的程度好坏,与其所处的环境是否适宜密切相关,尤其是产仔前后所处的环境,非常关键。某些特殊情况,如雌狐难产、雌狐拒绝为代养仔狐哺乳等,完全可通过人工调驯使雌狐母性恢复正常,从而提高仔狐成活率。
3.3研究结果还表明,蓝狐是犬科动物中易于驯化的种类之一。
3.4养狐场应有计划地进行人工驯化,淘汰难驯化的种狐,净化种群。逐步走向正规化生产,大幅度提高仔狐成活率,从而提高效益。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00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夜光蝾螺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