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鲨

中文名称 鲸鲨
拉丁名称 Rhincodon typus smith
英文名称 Whaleshark.
地方名称 鲸鱼、大鲨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 Chondrichthyes
中文目名 须鲨目
拉丁目名 Orectolobiformes
中文科名 鲸鲨科
拉丁科名 Rhincodntidae
中文属名 鲸鲨属
拉丁属名 Rhincodon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庞大,体侧局2纵行皮脊,尾柄两侧各具1侧突。口大,端位。鳃列宽大,鳃耙呈海绵状。尾鳍分叉,上叶较长。
头平扁,上下颌具唇褶,眼后具1喷水孔。牙呈圆锥形,细小而多,鳃耙具许多侧枝,相互交错,构成海绵状滤食器。背鳍两个,第2背鳍和臀鳍均小,胸鳍宽大呈镰状。体灰褐色或青褐色,带有许多黄色斑褐横纹。

相关知识

鰛鲸


中文名称鰛鲸

拉丁名称Balaenoptera borealis Lesson

英文名称Sei whale

异名鳕鲸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哺乳纲

拉丁纲名Mammalia

中文目名鲸目

拉丁目名Cetacea

中文亚目名须鲸目亚目

拉丁亚目名Mystaceta

中文科名须鲸科

拉丁科名Balaenopteridae

中文属名须鲸属

拉丁属名Balaenopter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黄海、东海、南海有分布。

形态特征
体较细长,体长15-16米。口裂与体长的比例较蓝鲸、长须鲸小,吻端至口角长为体长的1/6。背鳍高大,并向后倾,其高占体长的3%-5%。鳍肢小,由前基至梢端长不超过体长的1/10。尾鳍水平宽约为体长的1/4,缺刻较深。褶沟多数为60-65条,个体差异较大,最长终止于鳍肢基部与脐之间。鲸须每侧300-400片。背部及体侧为黑色,腹部为白色,交界处为灰色。鳍肢和尾鳍的腹面为灰色。须板为灰色,须毛为白色。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繁殖习性
鰛鲸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在洄游中通常2-5头为一小群,在食饵密集区可见几十头集群活动。索饵时游泳速度每小时4-6海里,受惊后游速每小时可达12-15海里,甚至超过其他鲸群,瞬时时速可达30海里。呼吸时喷起的雾柱颇似长须鲸,但较稀薄低短,雾柱高达4-5米,在海上从其露出水面的背鳍即可辨认。呼吸次数因潜水时间长短而异,通常连续呼吸2-5次,每次间隔18-22秒;成群移动时,呼吸间隔较匀整,单独流动时,多不超过3次,往往只呼吸一次,呼吸间隔可长达2分钟。潜水时首先露出吻端,然后再露出头的上部,继之脊背和背鳍。其潜水姿态不似蓝鲸那样弯曲身体,而是身体保持近似直挺状态。由于潜水深度不大,它在水中活动时常连续不断地出现空气水泡,捕鲸者往往利用这种现象对它进行追踪。捕食的方式和姿态不同于他种鲸类,它不弯曲躯干部或倾斜身体,而是迎向食饵张口直接吞食。成体雌鲸大于雄鲸,北太平洋日本侧捕获的鲸平均体长雌鲸为13.33米,雄鲸13.03米。交配、分娩都在暖水水域进行,北半球产鰛鲸繁殖期在1-3月。在交配盛期雌雄鲸成对伴游。妊娠期约一年,每2-3年产仔一次,每产一胎。初生仔鲸体长4-4.8米,哺乳期约6-7个月,性成熟年龄在6龄以上。性成熟体长雌鲸14.4米,雄鲸13.6米。食性广,主食甲壳类中的假磷虾、桡足类,也摄食沙丁鱼、鯡、玉筋鱼、秋刀鱼等小型结群性鱼类,以及头足类等。

鳁鲸


中文名称 鳁鲸
拉丁名称 Balaenoptera borealis Lesson
英文名称 Sei whale
分布区域 温鲸分布在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南极水域,在冰海区甚少发现,亚洲主要在日本太平洋侧洄游,中国发现不多,台湾海区冬季曾有少量捕获。
种类习性 大洋温水性稀有须鲸类。
保护措施 国际协议从1979年起对温鲸实施全面禁捕,以期资源的恢复。
资源现状 自20世纪才被开发利用,在南半球原有资源量20万头,1964-1965年度最高捕获量达22157头,1976-1977年下降为1863头。北太平洋资源量原有4200头左右,几乎全被日本所利用,1969年捕获5158头,而后逐年下降,1975年仅获504头。

座头鲸


中文名称座头鲸

拉丁名称Megaptera novaeangliae Borowski

英文名称Humpback whale

异名长翅鲸、驼背鲸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哺乳纲

拉丁纲名Mammalia

中文目名鲸目

拉丁目名Cetacea

中文亚目名须鲸目亚目

拉丁亚目名Mystaceta

中文科名须鲸科

拉丁科名Balaenopteridae

中文属名座头鲸属

拉丁属名Megaptera

品种描述

形态特征
体型短而肥硕,头部由呼吸孔至吻端沿中央线,以及上下颌两侧生有多数皮质瘤,背鳍小,后缘无凹。鳍肢特别大,全长约近体长的1/3,为鲸类中最大者,其前缘似钝锯齿状。尾鳍两叶宽约占体长的33%,后缘呈钝锯齿状。腹部的褶沟宽,约有20条左右,终止于脐的前方。背部黑色,并有黑色斑纹,腹部白色。各海区产座头鲸的体色变异很大。鲸须每侧有300-360片,须板灰黑色,前端为灰白色,须毛呈浅黄色。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繁殖习性
座头鲸结群不大,通常成对伴游。喜栖游近海岸或进入浅湾。游泳速度较慢,一般每小时5-6海里;远距离移动时7-8海里;受惊后每小时可达12海里。呼吸和潜水运动很独特,呼吸时喷起的雾柱短粗,顶端散开如球形,高约5-6米。通常连续呼吸5-7次,每次间隔6-7秒。大潜能水时间4-6分钟,有时可长达15分钟。远游时每隔5-10分钟呼吸1-2次。第一次呼吸时力强,同时露出吻端、头及背部;最后一次呼气喷出的雾柱最小,随之即行大潜水。该时把头疖及带有背鳍的脊部大部分露出水面,猛烈弓曲,头部急转向下,同时尾鳍全部露出水面,摇摆2-3次,而后深潜水中。成群流动时,常常把肥大的体躯跃出水面,并用鳍肢拍打水面。雌雄之间及母仔鲸之间具有强烈的眷恋之情,不忍舍弃受伤的同伴或仔鲸,特别是母鲸对仔鲸的眷恋尤甚。座头鲸成年雌鲸大于雄鲸。台湾海区捕获鲸平均体长:

雌鲸为12.72米,雄鲸12.42米,北太平洋的种群多在冬春季交配,延续时间较长;妊娠率较其他种类鲸为高;妊娠期11-12个月。产仔期也多在冬春季,新生仔鲸体长4.5-5米。哺乳期约半年,离乳时体长可达8米。性成熟年龄为4-5年。性成熟体长雌鲸为11.4-12米,雄鲸11.1-11.5米。一般2年产仔一次,每产一胎,偶有多胎。食饵主要为磷虾,也摄食集群性小型鱼类。

产地:

座头鲸在各大洋均有分布,尤以南极水域为多。太平洋以白令海及阿拉开斯加近海数量较多;亚洲侧的鄂霍茨克海、日本海、日本太平洋沿岸、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水域均有分布。

保护措施
国际协议已列为禁捕鲸种。中国南方海区1960年已经终止了捕鲸,黄海区也于1981年起不再猎捕座头鲸。
资源现状
有计划的猎捕始自19世纪80年代。全世界座头鲸的产量在1911-1912年12829头,到1963-1964年获318头。北太平洋资源数量原有15000头,现已急剧减少,剩数百头;黄海区日本捕获最多的1930年为10头,台湾最多也只获60头,现已无获,广东大亚湾57-58年获13头,60年后再未发现。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00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松蒲银鲫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