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原鮡

[学名]: Glyptosternum maculatum(Regan)
[资源名称]: 黑斑原鮡
[别名]: 石扁头
 
[形态特征]:
 
体延长,前躯平扁。头扁平。眼小,上位。吻钝圆。口下位,横列,较宽大。上、下颌具齿带,齿端尖;上颌齿带弧形,下颌齿带中间断裂,分成两块。鳃孔大,延伸至腹面。须4对,鼻须生于两鼻孔之间,后伸达眼径或超过眼前缘;上颌须末端尖细,后伸不超过胸鳍基部起点;外颌须后伸达鳃峡或接近胸鳍起点。唇具小乳突。胸部及鳃峡部有结节状乳突。背鳍短,脂鳍低,胸鳍后伸超过背鳍起点。胸鳍和腹鳍不分支鳍条腹面有细纹状皮褶。腹鳍末端超过肛门,但不达臀鳍,臀鳍基部短。肛门至腹鳍起点的距离约为至臀鳍起点距离的2.0倍。尾鳍截形。体表无鳞;侧线不明显。背部和体侧黄绿色或灰绿色,腹部黄白色,体侧有不明显的斑块或黑斑密布。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西藏  [原产地区]:八一  
[气候带]:温带  
[地理分布]: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支流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栖居于沙底、水流缓慢的河流中,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3~5月份为繁殖季节,在沙石底质的河流中产卵。

相关推荐

黑斑狗鱼


名称 黑斑狗鱼
分类地位 硬骨鱼纲、鲑形目、狗鱼科、狗鱼属、黑斑狗鱼种
地方名 狗鱼
外部形态特征 体长,稍侧扁,吻长,口裂大,头较大,前部扁平,口似鸭嘴,眼大,下颌较上颌稍长,有口齿。背鳍后位,近尾鳍。正尾,浅叉,鳞小,侧线鳞排列不规整。体色背部及体侧呈绿褐色或苍灰色,腹部白色,背部体侧及背鳍、臀鳍、尾鳍上散布有卵圆形黑斑点,尾鳍下叶呈橙红色。
生活习性 栖息在河流支岔的缓流浅水区,或湖泊水库的开阔区。喜低温,冬季也摄食,生殖期为4月-5月集群在冰融区的浅水植物丛中,产卵于植物茎叶上,产卵后鱼群分散在河流下游沿岸带。
分布 本种为高纬度寒冷地区水域的特产鱼类。国内分黑龙江水系,国外分布俄罗斯,欧洲大陆等。
经济意义 肉质细嫩鲜美。黑龙江水系种群数量较多,为主要的捕涝对象,在黑龙江中、下游及嫩江、松花江水系的个别湖泊和水库中其产量占有一定的比重。由于食性属肉食性鱼类,曾被视为对鱼类资源有危害作用,不惜酷捕。目前资源量已有很大衰减。

长尾鮡


中文名称长尾鮡


拉丁名称Pareuchiloglanis longicauda Yue

异名石扁头(云南)、四方头(贵州)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鮡科

拉丁科名Sisoridae

中文属名鮡属

拉丁属名Pareuchiloglanis Pellegrin,1936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Ⅰ-5;臀鳍Ⅰ-5;腹鳍Ⅰ-5;胸鳍Ⅰ-14-15。

体长为体高6.6-14.0(8.3)倍,为头长4.0-5.3(4.6)倍,为尾柄长3.8-5.0(4.3)倍,为背前距2.8-3.4(3.0)倍。头长为吻长1.7-2.0(l.8)倍,为眼间距3.2-4.3(3.7)倍,为头宽0.95-1.1(1.02)倍,为口宽2.3-3.1(2.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3.8-7.8(4.9)倍。

头和前躯纵扁,后躯渐圆。头部腹面平扁。眼小,眼圈模糊,距吻端较距鳃孔上角为远。吻圆。口下位,其周围及前胸具乳突。鼻须将达或刚达眼前缘。上颌须末端尖细,略超过胸鳍起点或稍不及,腹面有羽状皱褶,其基部宽阔,有膜与头侧相连;下颌须较短。鳃孔下角伸达胸鳍第一鳍条的上基。上颌齿带整块,中央有缺刻。齿绒毛状,大小不一,埋于皮下,仅露齿尖。

背鳍平卧时,鳍条末端略超过腹鳍基后端,起点距吻端较距脂鳍起点为远。脂鳍基小于背鳍前距。臀鳍起点至尾鳍基相当于至腹鳍中点或超过腹鳍起点。胸鳍呈圆扇形,水平展开,后端一般远不达腹鳍起点,个别可接近。腹鳍刚达或略超过肛门。肛门距膀鳍基后端显著近于距臀鳍起点。尾鳍平截,上下角钝圆。

背部棕褐色,腹部黄色。枕骨两侧各有一个黄色斑点。背鳍起点向前有一纵长黄斑,其两侧各有一个圆形黄斑。脂鳍起点有一纵椭圆形黄斑。脂鳍灰黄色。臀鳍基部有一灰斑,鳍条末端有斑纹。尾柄上、下缘黄色,其余灰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凿齿鮡


[学名]: Glaridoglanis andersoni(Day)
[资源名称]: 凿齿鮡
[外文名]: Zao chi zhao
[形态特征]:
 
背缘微隆起,腹面平直。头扁,呈楔形。吻端圆。口大,下位,横裂。具齿带。口的周围密布小乳突。须4对。前胸有少数乳突。侧线平直,明亮。除腹部略带黄色外,周身黄绿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云南省  [原产地区]:云南省怒江州  
[气候带]:温带  [生命周期]:不详  
[地理分布]:伊洛瓦底江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自然条件下,生活于伊洛瓦底江水系,栖息环境为多石、低温的溪流和上涧等的石缝间隙中。

青石爬鮡


中文名称青石爬鮡

拉丁名称Euchiloglanis davidi (Sauvage)

异名唇鮡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鮡科

拉丁科名Sisoridae

中文属名石爬鮡属

拉丁属名Euchiloglanis Regan,1907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四川青衣江上游。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Ⅰ,5-6;臀鳍条Ⅰ,5;胸鳍条Ⅰ,13-14;腹鳍条Ⅰ,5。体长为体高的6.2-6.6倍,为体宽的4.1-4.9倍,为头长的4.0-4.6倍,为尾柄长的3.8-4.8倍。头长为吻长的1.8-2.0倍,为口宽的2.8-3.2倍,为眼间距的3.8-4.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2-3.2倍。体延长,头平扁,头长约等于头宽。体后部侧扁。眼很小,居头中部的上方。口下位,横裂。上下颌仅在口盖骨的前端有带状排列的齿,齿较粗。唇厚,肉质,其上有乳头状小突起,上唇与下唇有皮膜相连,向口角两侧延伸,且与上颌须愈合。须4对,鼻须1对较短,其末端在小个体达眼前缘,大个体不达眼前缘。上颌须1对,末端达胸鳍基。下颌须2对,外侧须的长度约等于内侧须的2倍。鳃孔狭窄。背鳍无硬刺,其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脂鳍长而低。胸鳍呈圆形,基部发达,其末端在小个体可达腹鳍基部,大个体则接近腹鳍基部。胸、腹鳍第1根不分枝软鳍条十分粗大。臀鳍短,在脂鳍中部下方。尾鳍截形。肛门位于腹鳍基部与臀鳍起点的中央。体裸露无鳞。体背部和尾部黑褐色,腹部白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中华原吸鳅


中文名称中华原吸鳅

拉丁名称Protomyzon sinensis Che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原吸鳅属

拉丁属名Protomyzon Hora,193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8;臀鳍Ⅱ-5;胸鳍Ⅰ-17-19;腹鳍Ⅰ-7-8。侧线鳞72[(22-23)/(14-16-V)]86。

体长为体高的4.8-6.8(平均5.6)倍,为体宽的6.8-8.1(7.5)倍,为头长的4.3-5.3(4.7)倍,为尾柄长的8.0-9.6(8.9)倍,为尾柄高的9.0-11.2(10.6)倍。头长为头高的1.4-1.7(1.6)倍,为头宽的1.1-1.3(1.2)倍,为吻长的1.8-2.1倍,为眼径的4.8-6.2(5.3)倍,为眼间距的1.9-2.3(2.1)倍。头宽为口裂宽的2.5-3.3(2.9)倍。

体长,圆筒形,尾柄稍侧扁。头低,吻端圆钝,边缘较薄。吻长大于眼后头长。口下位,弧形,中等大小,约为头宽的1/3左右。唇肉质,上唇无明显乳突,下唇亦无乳突,有1一2道细小横纹。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颌稍外露。上唇与吻端之间具吻沟,延伸到口角。吻沟之前具吻褶,吻褶分3叶,叶间有2对小吻须。口角须1对,较小。眼侧上位,中等大小,腹面不可见。眼间距较宽。鼻孔具鼻瓣。鳃孔小,仅限于头背侧,下缘不达胸鳍基部。鳞小,头背部及胸鳍起点到腹鳍起点间的前1/2腹面裸露无鳞。侧线完全,平直延伸到尾柄基部。

背鳍基短,起点在腹鳍起点之前,距吻端较离尾鳍基为远。臀鳍基亦短,压倒后末端接近或超过尾鳍基部。偶鳍平展,末端圆钝。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基部无皮质瓣膜,末端近达肛门。肛门约位于腹鳍基部到臀鳍起点间的后1/3处。尾鳍微凹,下叶稍长。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细斑纹胸鮡


[学名]: Glyptothorax minimaculatus
[资源名称]: 细斑纹胸鮡
[外文名]: Xi ban wen xiong zhao
 
[形态特征]:
 
体延长,背缘拱形,腹面略圆凸。头部平扁,略小。吻扁钝。口下位,较小,横裂。具齿带。须4对。胸部吸盘发达,红色。侧线完全、平直。全身具黑色斑点,头部和身体两侧青灰,腹部淡肉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云南省  [原产地区]:云南省保山市  
[气候带]:温带 [地理分布]:伊洛瓦底江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自然条件下,生活于伊洛瓦底江水系,栖息环境为多石的溪流、小河等的石缝间隙中。

福建纹胸鮡


中文名称 福建纹胸鮡
拉丁名称 Glyptothorax fukiensis fukiensis(Rendahl)
地方名称 水太公、滩头鱼、石汪鱼、古法老头鱼、老头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鲇形目
拉丁目名 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 鮡科
拉丁科名 Sisoridae
中文属名 纹胸鮡属
拉丁属名 Glyptothorax Blyth,186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Ⅰ~6;臀鳍Ⅱ~Ⅲ~7~8;腹鳍Ⅰ~5;胸鳍Ⅰ~7~8。
体长为体高的3.4~5.5(平均4.2)倍,为头长3.4一4.5(3.9)倍,为尾柄长4.8一7.2(5.9)倍,为背前距2.4~3.0(2.7)倍,为背鳍起点距脂鳍起点的2.5~3.4(2.8)倍,为臀鳍起点距尾鳍基的2.7~3.5(3.2)倍。头长为吻长1.8~2.3(2.0)倍,为眼间距2.7一3.6(3.l)倍,为头宽1.0~1.2(1.1)倍,为口宽1.9~3.0(2.3)倍,为背鳍刺长的l.2~2.2(1.6)倍,为胸鳍刺长1一1.8(l.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l.l~2.0(1.6)倍。

胸腹部平直,向后逐渐侧扁。头纵扁,腹面宽平,背面自吻端向沈部逐渐升高,体表颗粒密集或稀疏。吻圆钝,鼻孔距吻端较距眼前缘为近,眼背位,小,约位头之正中。口下位,横裂,周围具乳突。鼻须不及或刚及眼前缘;颌须伸及胸鳍基或更后,其基部宽,有膜与头侧相连;下颌内侧须伸达峡部,外侧须略长。鳃孔大,鳃膜与峡部相连,峡部宽相当于下颌内侧须的间隔。上颌齿带整块,新月形,齿成毛状,仅露齿尖。胸吸器长宽相当、宽大于长或长大于宽,后端开放。上枕骨末端与背鳍鳍基骨之间有短距离隔开。

背鳍刺强,后缘光滑或具弱齿,起点位于吻端至脂鳍起点的中点前后;脂鳍短,后缘游离,起点与臀鳍起点相对或略前、略后。臀鳍短,起点距腹鳍起点较距尾柄基为近。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末端的后下方,后伸及肛门或更后。胸鳍刺强硬,后缘有强锯齿7~11,末端为软条,水平展开,后缘平直或略突出。尾鳍分又。

生活习性 为山溪生活的小型底栖鱼类,常栖息在急流石滩。4-5月产卵。

德钦纹胸鮡


[学名]: Glyptothorax deqinensis
[资源名称]: 德钦纹胸鮡
[外文名]: De qing wen xiong zhao
 
[形态特征]:
 
背缘拱形,腹面平直。头较大。吻扁而圆。口下位,口裂较宽,横裂。具齿带。须4对。胸部吸盘发达。侧线完全。周身土黄色,腹部灰黄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云南省  [原产地区]:云南省迪庆州  
[气候带]:寒温带  [生命周期]:不详  
[地理分布]:澜沧江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自然条件下,生活于澜沧江水系,栖息环境为多石的溪流、上涧等的乱石缝间隙中。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08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紫口猿头蛤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