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母

名称珍珠母

分类 动物部水生类
异名 珠牡(《本草图经》)、珠母(《本草纲目》)、明珠母(《中药大辞典》)、珍珠层粉(《兽医本草拾遗》)、
来源本品为珍珠贝科动物珍珠贝(Pteria margaritifera L.)或马氏珍珠贝[Pteria martensii (Dunker)]或蚌科动物河蚌的贝壳珍珠层。

形态特征
珍珠贝:具2片大贝壳。略呈圆形,左右两壳不等,左壳较大于右壳。壳的长度与高度相等,长约10~15厘米,大者可达20厘米。壳顶向前弯,位于背缘中部靠前端,右壳顶前方有一凹陷,为足丝的出孔。壳顶的前后有2耳。壳表面黑褐色。其余部分有同心形鳞片,鳞边缘向外延伸呈棘状,有些鳞片成锯齿状,色淡白。壳内表面珍珠层有虹光色彩,边缘黄褐色。

生态环境生活于暖海中,利用足丝附着于岩石或珊瑚礁上。分布西沙群岛、海南岛及广东、广西沿海。

采制全年均可采收。将贝壳用碱水煮过,漂洗干净,刮去外层黑皮,煅至松脆即成。主产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等地。

性能
药材为不规则的片状。大小不一,厚约5毫米。一面浅粉红色,有彩色光泽;一面乳白色,平滑,有光泽,表面有白粉。质地松脆,可以层层剥离。以片大,色白,疏松而不碎者为佳。药用应研成极细粉末。

味甘咸,性凉。平肝潜阳,定惊止血。

《陕西省中兽医诊疗经验汇编》:治幼驹脑黄病。

《浙江民间兽医草药集》:治猪牛高热惊风症。

《常用中草药图谱》:治肝阳上升,头晕头痛,眼花耳鸣,面颊燥热,心悸失眠。

用量猪羊25~50克,牛马60~120克。

附方
1、治猪牛高热惊风方:珍珠母、胡黄连、芦苇根、板蓝根、鸭跖草、车前草。煎水喂服(《浙江民间兽医草药集》、编者经验)。
2、治幼驹脑黄病方:珍珠母20克,羚羊角3克,天竺黄30克,黄连9克,朱砂6克。共研细末,开水冲服(《陕西省中兽医诊疗经验汇编》)。

病例
1、治幼驹脑黄病例。陕西省宝鸡县兽医院报道:凤翔县纸坊乡高王寺村有1公马驹患脑黄病。经用珍珠母20克,羚羊角3克,黄连9克,天竺黄30克,朱砂6克。共为细末,开水冲之,候凉灌服,结合抗生素治疗,第2天即开始吃奶。接着在前方基础上加大黄15克,芒硝30克,防风9克。共研细末,开水冲服,第3天即愈(《陕西省中兽医诊疗经验汇编》第46页)。
2、广东省海陵及澳头珍珠养殖场与海南省十二个医院协作,进行白蝶贝珍珠层粉代珍珠的药用研究,在临床实践中对溃疡,湿疹,角膜炎,麻风性溃疡,化脓性伤口感染,宫颈炎,霉菌性阴道炎和疮疖等都有较好的疗效。另外,广东省惠阳地区医院已试制成珍珠层注射液,试用于一些病毒性肝炎,疗效较为显著。山东海洋研究所与厦门中药厂协作,用马氏珍珠贝、黑凹螺珍珠粉(代石决明)制成消疮膏,治疗皮肤湿疹、化脓性溃疡等有较明显的疗效。还有以珍珠贝壳粉为主配方治疗鼻咽癌、宫颈癌等有效(《中国药用海洋生物》第52页)。

文献记载
①《日本药理学杂志》(1957年)中有马氏珍珠贝的珍珠层粉,其30%硫酸水解产物,能降低离体兔肠张力,对兔有短暂的利尿作用的记载。

②《青岛医药科技简报》(1972年)中有珍珠贝壳粉对小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的记载。

备注
因药用部分不同,特此补充记之。

相关知识

大珠母贝


[学名]: Pinctada maxima (jameson)
[资源名称]: 大珠母贝
[外文名]: pearloyster
[别名]: 白蝶贝
 
[形态特征]:
  贝壳极大、重厚。左右两壳相等,左壳稍隆起,右壳较扁平,壳高略等于壳长;壳背缘较直,腹缘圆。壳顶尖,较明显,不突出壳背缘;前后耳不明显。壳表面呈黄褐色。生长线明显,多呈鳞片或薄片状突起。贝壳内面珍珠层较厚,呈银白色。铰合部无齿,韧带位于背缘。闭壳肌痕大,呈长圆形。
 
[原产国家]:中国,澳大利亚,西太平洋沿岸的东南亚国家近岸  [原产省份]:中国分布在海南岛、西沙群岛、雷州半岛沿岸海域  [原产地区]:西太平洋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大珠母贝分布于澳大利亚沿岸,西太平洋沿岸的东南亚国家近岸。中国分布在海南岛、西沙群岛、雷州半岛沿岸海域。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大珠母贝栖息在水深4~60米之间海区,喜埋栖在珊瑚礁、贝壳、岩礁、砂砾等底质中,其生长适宜水温23~30.3℃,最适水温为24~28℃。大珠母贝系滤食性贝类,主要以藻类为食,还兼食甲藻、纤毛虫等。

珠母核果螺


[学名]: Drupa margariticola
[资源名称]: 珠母核果螺
 
[形态特征]:
 
壳呈长纺锤形,螺层约7层,螺旋部高,缝合线浅,肩部明显,肩角具结节突起。壳面黑褐色,纵肋发达,螺肋较细由半管状鳞片作覆瓦式组成。壳口小,外唇厚有齿状缺刻,内缘具5~7枚粒状齿;内唇有2、3个粒状齿,下端下绷带共形成假脐。厣角质。
 
 
[原产地区]:我国的南海  
[地理分布]:中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洲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匍匐生活于潮间带岩礁底。

大珠母贝海底放养


海底放养是古老而又简易的养成方式,也称底播。海底放养的环境要求没有污泥,潮水畅通但又流速不大,底质多砾石而又不会搬运变迁的,水深约为3~5米的海底。预先把即将放养的大珠母贝,逐个清除去壳外附着生物,同时对有贝壳穿孔病的个体在壳外涂覆水泥沙浆,然后,由潜水员带到海底,按一定密度分散排列在海底上、并在海面上安放人工放养范围的标记,作为防护的根据。

在养成过程中,需要定期潜水检查、清理,发现附着生物和贝壳穿孔病影响贝体生活时,必须及时收回清除并再加水泥沙浆涂覆后重新放养。见有死贝时也要及时捡回。发现底质变动或有泥沙洄淤时,也得及时采取措施或搬迁母贝。

海底放养的大珠母贝一般生长缓慢,养殖周期较长,也很难及时撤底地驱除敌害死亡率较高,现代化养殖已不运用这种方式。

马氏珠母贝


中文名称马氏珠母贝


拉丁名称Pinctada martensii Dunker

英文名称Pearl-oyster.

异名合蒲珠母贝、鸦螺、珍珠螺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双壳纲

拉丁纲名Bivalvia

中文亚纲名瓣鳃纲

拉丁亚纲名Lamellibranchia

中文目名珍珠贝目

拉丁目名Pterioida

中文科名珍珠贝科

拉丁科名Pteriidae

中文属名珍珠贝属

拉丁属名Pinctad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太平洋的亚洲沿岸,东南亚各国的浅海。东北亚的日本海南部,中国南海等海区。

形态特征
一、外部形态

贝壳略呈正方形,前后耳略显或不明显。两壳显著隆起,左壳略比右壳膨大,后耳突较前耳突大。同心生长线细密,腹缘鳞片伸出呈钝刺状。较大的个体壳高可达100毫米以上。左壳略铰合部直,具齿,韧带细长、紫褐色。左壳凸,右壳较平。壳表面呈淡黄褐色,常有数条黑褐色放射线;生长鳞片棘状,薄脆易脱落。贝壳内面珍珠层厚、珍珠光泽强,边缘薄,无珍珠层。前上掣肌痕明显,位于壳顶下方;闭壳肌痕位于壳中部,前端稍尖,后端甚圆,外侧呈长弧形,内侧具有一突起。肛门膜长舌形,末端圆。足丝孔明显,足丝灰绿色,甚发达。

二、可数性状

自壳顶的平滑面至腹缘,有5-7条暗褐色或黑色的放射线。

三、内部构造特征

(1)外套膜:分左右二片,位于贝壳内侧,在背面铰合部处愈合。外套膜的背部和中央部分很薄,呈半透明状态,在冬季呈白色。外套膜缘分三层:外层称生壳突起,很薄,没有触手。中层称感觉突起,上面着生许多触手。内层称缘膜突起,其上长有长短不一的单行触手。外套膜在贝壳和珍珠的形成上起着重要作用。

(2)足:足位于贝体前方,界于鳃和唇瓣之间,呈圆柱状。足的腹面有一条纵行的足丝沟与基部的足丝相连。足丝腔分泌足丝。

(3)闭壳肌:合浦珠母贝的前闭壳肌退化,仅有一发达的后闭壳肌,位于软体部中央稍偏后方。

(4)呼吸系统:由左右二对鳃瓣组成。每片鳃瓣分上行鳃和下行鳃。

(5)消化系统:包括口、食道、胃、消化盲囊、肠和肛门等。口呈椭圆形,口后方为扁短的食道,胃呈囊状,位于内脏块的背后方。外面被褐色的消化盲囊所包围。消化盲囊呈褴色。肠从胃的后方伸出,向腹面延伸至腹嵴的末端,以后回旋返折向背侧穿出内脏块而成直肠。直肠沿闭壳肌后方下行到鳃后端基部,开口为肛门。与胃相连的一段肠内,有一浅黄色半透明的晶杆体。

(6)泄殖系统:包括肾脏和生殖腺。肾脏位于闭壳肌的前背方,由肾围漏斗管连接于转心腔,而大肾管末端开口于肾脏前背方的泄殖裂中。生殖腺充满整个腹嵴并包围整个消化盲囊。性腺丰满时,雄性生殖腺一般呈桔红色;雌性生殖腺呈黄色或淡黄色。

(7)循环系统:合浦珠母贝的循环系统属于开放型,由心脏、血管、血窦和血液组成。心脏位于闭壳肌和肠之间,为透明的围心腔所包围,分心耳和心室两部分。在心室的前后方各分出前大动脉和后大动脉。

(8)神经系统:有脑神经节、脏神经节和足神经节各一对。

生活习性
属暖水性贝类,生活于热带、亚热带海区的干潮线下2-40米处。均以足丝附着于岩石、珊瑚、石砾等的海底中营附着生活。它们对生活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范围:

(1)水温:合浦珠母贝适温范围15-30℃,最适水温23-24℃。当水温下降至17℃时,代谢机能下降;至10℃时,贝壳停止运动;水温降到7℃时,出现大量死亡。

(2)水密度:合浦珠母贝生活在相对密度1.016-1.024的范围内,当海水密度降到1.006时,就会引起大量死亡。而对高密度的适应能力较强,当相对密度上升至1.030时,尚能正常生活。

(3)溶解氧:通常每立方米海水中溶解氧的含量达3克以上才适合珠母贝正常生活所需。当每立方米海水含氧量在1克以下时,便会再现因缺氧而死亡现象。

盐度范围(%):1.9-3.7;耐受温度(℃):10-31;适温范围(℃):15-27,pH范围:7.9-8.4。海(水)生。

繁殖习性
马氏珠目贝最大壳长可达129毫米,壳高115毫米,生命周期为10龄左右。性成熟早,出生后一周年即达到性成熟,雄性较雌性成熟早,但其个体较雌性小。在低龄群体中以雄性为多,而在高龄群体中,则雌性较雄性为多。另外,马氏珠目贝还具有性转换的现象,常常在低龄时是雄性,而到高龄时则转换成雌性。此外,还发现有雌雄同体的现象。马氏珠目贝的繁殖季节是4-10月。当水温达到25℃以上时,在小潮期末褐大潮期交替的海况变化,或暴雨引起海况发生较大变化时,回刺激马氏珠目贝大量排放精、卵。卵子圆形,金黄色,卵小,卵径50-60微米。卵核较大,位于细胞中央,卵膜膨大光滑。从受精卵到幼虫变态附着,通常需要13-27天。

马氏珠目贝主要以浮游性生物为食,主要是硅藻类,也间食小型浮游动物、有机碎屑等。

射肋珠母


[学名]: Pinctada radiata
[资源名称]: 射肋珠母贝
[外文名]: Pearl oyster
[别名]: 西印度珠母牡蛎
 
[形态特征]:
  贝壳略呈方形,壳形较斜。后耳小,前耳较大。壳表呈紫色、黄色或黄褐色,有的具蓝色或绿色放射带,或混有白色放射带。棘密,薄脆。贝壳内面珍珠层具蓝色或紫色光彩,边缘呈紫色或褐色。铰合部K,具卤。闭壳肌痕短而宽,略呈长椭圆形。
 
[原产国家]:中国、日本  [原产省份]:海南  [原产地区]:中国南海热带海域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全球南北两回归线之间,如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暖海种,以足丝附着在浅海岩石或珊瑚上。

射肋珠母贝


[学名]: Pinctada radiata
[资源名称]: 射肋珠母贝
[外文名]: Pearl oyster
[别名]: 西印度珠母牡蛎
 
[形态特征]:
 
贝壳略呈方形,壳形较斜。后耳小,前耳较大。壳表呈紫色、黄色或黄褐色,有的具蓝色或绿色放射带,或混有白色放射带。棘密,薄脆。贝壳内面珍珠层具蓝色或紫色光彩,边缘呈紫色或褐色。铰合部K,具卤。闭壳肌痕短而宽,略呈长椭圆形。
 
 
[原产国家]:中国、日本  [原产省份]:海南  [原产地区]:中国南海热带海域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全球南北两回归线之间,如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暖海种,以足丝附着在浅海岩石或珊瑚上。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优质,其它
[食性]:滤食性 [底质类型]:岩礁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固着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药用与保健
[资源状况]: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等省沿海,尤其是在海南省陵水县黎安港分布量最多,因此当地群众又称之为黎安贝。射肋珠母贝主要用来培育金色或金黄色珍珠,但珠粒较小,目前基本上不用于生产。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08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嵌条扇贝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