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结马蹄螺

中文名称瘤结马蹄螺


拉丁名称Trochus noduliferus Lamarck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马蹄螺科

拉丁科名Trochidae

中文属名马蹄螺属

拉丁属名Troch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见于我国西沙群岛,菲律宾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贝壳锥形,壳高24.0毫米,壳宽28.8毫米。螺层约9层。壳面具有瘤结,螺层沟具4-5列近方形的小粒,壳底具有颗粒状环肋并具有棕色条斑。壳口外唇厚,内缘具3-4个齿突,内唇厚,具4-5个齿突,假脐。

生活习性
生活于潮下区岩礁间。产于海南岛琼海、万宁沿海。海(水)生。

相关知识

大马蹄螺


中文名称 大马蹄螺
拉丁名称 Trochus niloticus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pda
中文目名 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 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 马蹄螺科
拉丁科名 Trochidae
中文属名 马蹄螺属
拉丁属名 Trochus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壳体大型,正圆锥形,壳高100mm,壳宽100mm,壳质十分坚厚,体螺层壳周稍膨胀。壳面乳白、浅粉红或黄褐色,具明显暗红、粉红或褐紫色条斑,条斑呈放射状,纵向分布,愈向下愈粗,一直延伸到底面。螺层8、9层,螺面有细环肋与右斜螺纹交叉。螺旋部上方缝合线处生有一些短粗中空的棘状突起,但不很显著;在小个体,中空粗棘明显突出,并遍布于整个螺旋部缝合线处,同时,小个体螺层与螺层间螺肋较粗,多由颗粒肋组成。底面较平,同心环肋光滑,有细螺纹交叉,大个体肋细不显,小个体胁粗突出。内唇和轴唇甚厚实,两者微隆,中间凹入,内外缘珍珠质层厚,虹彩光泽强;外唇较薄,平滑,内壁光滑有亮泽,内侧平滑。脐部滑层发达,覆盖大半脐部,上部漏斗状,形成假脐。厣(口盖)圆形,薄而轻,黄褐色,为多旋型,核居中央。
分布 中国海南南部、台湾西南部(恒春半岛、小琉球、澎湖岛);菲律宾群岛,新几内亚岛,大堡礁,新喀里多尼亚岛,斐济群岛,所罗门群岛,贝劳群岛,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海域。
生活习性 暖水性强,生活于热带珊珊礁海域,栖息于高温、高盐、水质澄清和海藻茂密的岩礁周围,从潮间带至潮下带均有采获,底质以沙泥最佳。栖息水深约3-30米,以7-10m左右最多,个体随水深增加而增大。喜群居,在岩礁底或岩礁间营匍匍爬行生活,以海藻为主食。据Amirthalingam(1932)、Sastri(1934)、Gasdner(1948)报告,大马蹄螺2-3年性成熟,其时壳高约为70-100mm,繁殖季节约在1月至3月和7月至9月间。大马蹄螺的最大壳高可达150mm,个体寿命可达10年。

斑马蹄螺


[学名]: Trochus maculates Linnaeus
[资源名称]: 斑马蹄螺
[外文名]: Maculated top
[形态特征]:
 
壳坚厚,中等大小,圆锥形,螺旋部高。螺层约10层,每层6、7条螺肋,肋上有颗粒状突起。壳基部平,具紫褐色波状花纹。壳口斜,内唇扭曲具4枚齿。脐深,呈漏斗状。
 
 
[原产地区]:广东、海南、台湾等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中国、日本、菲律宾等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潮间带下区附近的岩石或珊瑚礁质海底。

刺马蹄螺


中文名称刺马蹄螺

拉丁名称Trochus histrio Reeve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马蹄螺科

拉丁科名Trochidae

中文属名马蹄螺属

拉丁属名Troch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见于我国西沙群岛、广西、菲律宾、日本,太平洋群岛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壳圆锥形,壳高23.8毫米,壳宽274毫米。螺层约9层。螺肋由颗粒状突起连成,每隔3-4条肋间,具一列中空短棘。壳表具紫红色条纹,壳底布由颗粒状突起连成的环肋及紫红色条纹。外唇薄,内唇具4-5个齿突,有脐孔。

生活习性
生活于潮下带的岩礁质海底。产于海南岛万宁沿海。海(水)生。

塔形马蹄螺


中文名称塔形马蹄螺


拉丁名称Trochus pyramis Born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马蹄螺科

拉丁科名Trochidae

中文属名马蹄螺属

拉丁属名Troch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见于我国南海西沙、南沙群岛、分布于日本半岛以南的印度洋-太平洋海域。肉可食用。

形态特征
贝壳尖锥状,壳高63.2毫米,壳高61.4毫米。壳顶尖,螺旋部高,缝合线浅,螺层约12层。每层具粒状突起组成的螺肋四条,缝合线上方的一条突起发达而颗粒较少。壳面青灰色或黄灰色,有紫色或绿色斑纹。壳底平,灰白色,密布以壳轴为中心的螺旋纹,外唇薄,内唇厚,厣角质。

生活习性
生活于潮下带至10米水深的岩礁海底。产于海南岛文昌、琼海、陵水、三亚、临高沿海。

海(洋)生。

角瘤荔枝螺


[学名]: Thais tuberosa
[资源名称]: 角瘤荔枝螺
[形态特征]:
 
壳呈纺锤形,螺层约6层。缝合线浅。螺旋部较低。螺旋部各螺层的中部有1横列发达的角状突起。体螺层的角状突起有3列,上方的1列最发达,突起约8个。壳面灰白色,具细的螺肋。壳口卵圆形。外唇内方有许多细的桔黄色螺肋;内唇具有2块红褐色斑块。前沟短。厣角质。
 
[原产地区]:我国的广东、海南、西沙群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中国、日本、菲律宾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生活在低潮线附近的岩石间

黑瘤盾桑椹螺


中文名称 黑瘤盾桑椹螺
拉丁名称 Clypemorus humilis
生物代码 580050020140050002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roda
中文目名 中腹足目
拉丁目名 Mesogastropoda
中文科名 蟹守螺科
拉丁科名 Cerithiidae
中文属名 石盾桑椹螺属
拉丁属名 Clypeomorus
分布类型 海水,半咸水
形态特征 壳锥形。壳高20.6mm,壳宽11.7mm。螺层9~10层。胚壳光滑常被腐蚀。壳面布满颗粒状突起组成的螺肋,体螺层有6条,各螺层为3条,肋间有细肋。壳口卵圆形,内为白色,具肋。内唇斜行,中部弯曲;外唇厚,边缘具齿缺。前沟短,缺刻状。
生活习性 栖息于潮间带高潮区。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14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鞘偏顶蛤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