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油鲽

中文名称 亚洲油鲽
拉丁名称 Microstomus achne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鲽形目
拉丁目名 Pleuronectiformes
中文科名 鲽科
拉丁科名 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 油鲽属
拉丁属名 Microstom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82;臀鳍69;胸鳍10;腹鳍6;尾鳍20。侧线鳞107。
体呈长卵圆形,尾柄高而短,其高大于其长的2倍;体长为体高2.3倍,为头长6.1倍。头短小。吻短于眼径。头长为吻长3.6倍。眼较大,头长为眼径3.1倍。两眼均位于头部右侧,上眼背缘紧邻头的背缘。眼间隔略宽。口小,前位,左右侧不对称。无眼侧口裂稍长。下颌不突出,上颌末端达于下眼前缘的稍后下方。牙粗大,顶端略呈截形,有限侧两颌无牙,无眼侧两颌牙各一行,舌很短。唇厚。有眼侧前鼻孔有一短鼻管,后鼻孔亦有一极短的鼻管;无眼侧鼻孔位较高。鳃耙细而短,6+8。肛门位于腹缘正中线上。

身体两侧均被小圆鳞。吻与眼间隔无鳞。左右侧线皆同样发达,侧线前部弯曲,有一短的颞上枝。

背鳍条与臀鳍条均甚肥大且均不分枝。背鳍始于无眼侧后鼻孔的后方与上眼瞳孔相对。臀鳍始于胸鳍基底下方。有眼侧胸鳍较长。腹鳍短,略对称。尾鳍后缘圆形。

有眼侧体为褐色,侧线上有3个圆斑。无眼侧体为白色。

相关阅读

亚洲箭齿鲽


中文名称亚洲箭齿鲽


拉丁名称Atheresthes evermanni Jordan et Stark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鲽形目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鲽亚目

拉丁亚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科名鲽科

拉丁科名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箭齿鲽属

拉丁属名Atheresthe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北太平洋亚洲沿岸,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较延长而侧扁。两眼无均位于头部右侧,上眼超过头背中线,口甚大,上颌骨长大于1/2头长。颌齿2行,齿尖呈钩状,左右侧同样发达,鳃耙细长,背鳍和臀鳍鳍条水多不分支,被鳞,第1脉间棘不突出于臀鳍前方,有眼侧胸鳍稍长,中部鳍条分支。左右腹鳍对称,基底短,鳞小,易脱落,有眼侧被弱栉鳞,无眼侧被圆鳞,侧线在胸鳍上方无弓状弯曲部,椎骨12+37-41。体长为体高的2.8-3.0倍,为头长的3.5-3.8倍,上眼未达头背缘,头长为上颌骨长1.8-1.9倍,背鳍98-114,始于眼中部的前上方,臀鳍78-89。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冠鲽


中文名称冠鲽

拉丁名称Samaris cristatus Gray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鲽形目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鲽亚目

拉丁亚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科名鲽科

拉丁科名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冠鲽属

拉丁属名Samar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呈椭圆形,侧扁。眼间隔甚窄,呈嵴状,或两眼紧相邻。口小,头长为上颌骨长2.6-3.4倍。左右侧两颌及颌齿同样发达,颌齿小,绒毛状,呈狭带状排列,背鳍始于眼的前方,前部鳍条甚延长,全部鳍条不分支,不被鳞,第1脉间棘不突出于臀鳍前方,臀鳍鳍条不分支,不被鳞。仅有眼侧具胸鳍,鳍条均延长而不分支。腹鳍基底延长,有眼侧的略前,鳍条延长,尾鳍鳍条全部不分支,有眼侧被小形强栉鳞,无眼侧被圆鳞或弱栉鳞,侧线近直线状,无颞上支,侧线鳞68-76,背鳍73-81,臀鳍50-57。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油魣


中文名称油魣


拉丁名称Sphyraena pinguis Gunth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鲻形目

拉丁目名Mugiliformes

中文亚目名魣亚目

拉丁亚目名Sphyraenoidei

中文科名魣科

拉丁科名Sphyraenidae

中文属名魣属

拉丁属名Sphyraen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各海域。

形态特征
体延长,亚圆筒形,被细小圆鳞,头尖长,头背和两侧被鳞,口大,宽平,上颌骨宽大,有1辅上颌骨,下颌突出,颌齿大,尖锐,扁平或锥形,下颌缝合部有1-2枚强大犬齿,深植于骨凹中。犁骨无齿,侧线发达,平直。背鳍2个,分离颇远,第1背鳍5鳍棘,第2背鳍10鳍条,位于体后方,与臀鳍相似而相对,胸鳍较低位,腹鳍亚胸位,尾鳍叉形,鳃盖条7,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第1背鳍起点后于腹鳍起点,胸鳍伸过腹鳍基底,前鳃盖骨后缘略直或后下角有1片突,体侧无带纹,侧线鳞88-94,前鳃盖骨后下角略成直角,Ⅴ,Ⅰ-9,臀鳍Ⅱ-8。

生活习性
为近海中下层鱼类,性凶猛,喜群游,但不集大群,摄食虾类和幼鱼。

热带及温带水域,海(洋)生。

亚洲雨林黑蝎


中文名:亚洲雨林黑蝎

别名:大黑蝎山虾

英文名:AsianForestScorpion

拉丁学名:Heterometrusspinifer

地理分布:东南亚各地

繁殖方式:卵胎生。

野生栖地:热带雨林。性情温驯(独居者稍有攻击性)。毒性:弱(红肿)。

体形特征:公8~10cm、母10~12cm

吃什么:喜吃小蟋蟀、蜘蛛、中小型昆虫,甚至会吃一些动物或大型昆虫的尸体。

养殖:适合温度:25~30度;适合湿度:80~90%。

亚洲雨林黑蝎来自于亚洲热带雨林,俗称山虾,又名大黑蝎,药名全蝎、全虫,此蝎通身墨黑,布有毛刺,身长10-18cm,有4对步足,比中国的东亚钳蝎大10倍以上,又是名贵的中药材;不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达30%以上,还具有祛风、止痛、通络、解毒等作用,可加工烹调成上百种美味佳肴,食后可湿肾补精、益气养血、美容养颜,更被誉为壮阳极品。

亚洲雨林黑蝎主要是药用,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作为一种高档保健食品,现已大量涌上餐桌。

黑光鲽


中文名称 黑光鲽
拉丁名称 Liopsetta obscura(Hersenstein)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鲽形目
拉丁目名 Pleuronectiformes
中文科名 鲽科
拉丁科名 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 光鲽属
拉丁属名 Liopsetta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稍延长而侧扁,两眼位于头部右侧,上眼近头部边缘,吻和眼球不被鳞,口较小,头长为有眼侧上颌骨长4.0~4.5倍,为无眼侧上颌骨长3.5~4.0倍。无眼侧上下颌及颌齿稍强,颌齿1行,侧扁,门齿状,形成切缘,背鳍56~67,臀鳍44~47,二鳍鳍条全部不分支,多数被鳞,第1脉间棘突出于臀鳍前方。有眼侧的胸鳍稍长,中部鳍条分支。体被小栉镤或圆鳞。侧线近直线状或在胸鳍上方有1低平的弓状弯曲部,有颞上支,椎骨40。长为宽的3.7~4.3倍,各具2列钝锥状齿。

菱鲽


中文名称菱鲽

拉丁名称Rhombosolea tapirina Gunth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鲽形目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鲽亚目

拉丁亚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科名鲽科

拉丁科名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菱鲽属

拉丁属名Rhombosole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或菱形,侧扁,吻正常或呈一短的肉质突起,无眼侧鼻孔紧邻头部边缘。嗅小板平行排列,无中轴。口中大,无眼侧上下颌较强而弯曲,颌齿尖细,在无眼侧排列呈带状。下咽骨较宽,有咽齿3行或多行,背鳍始于吻端,背鳍和臀鳍大多鳍条末端分叉,不被鳞。第1脉间棘不突出于臀鳍前方,有眼侧胸鳍较长,中部鳍条分支,只有眼侧腹鳍正常发达,具6鳍条,与臀鳍相连,体被圆鳞,侧线近直线状,有1短的颞上支,椎骨31。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鹅油


名称鹅油

分类 动物部禽类
异名 雁油、家雁油(《浙江民间兽医草药集》)、
来源本品为鸭科动物家鹅(Anser daxnestica Geese)的脂肪熬炼成的油汁。

形态特征 

性能
味甘,性平。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浙江民间兽医草药集》:治猪牛水火烫伤,皮肤冻裂。

《湖南科技报》:鹅油可作鹅鸭饲料添加剂。

用量饲料添加剂可按日粮添加1.5%~2%左右。

附方
1、治猪牛皮肤水火烫伤方:取新鲜鹅油1块,放铁锅中炼出油,涂敷患处(编者经验)。
2、治猪牛皮肤冻裂方:取鹅油适量,熬炼后放冷,涂敷患处,效果较好(《浙江民间兽医草药集》)。

疗效
鹅油及鸭油可作饲料添加剂。韦公远报道:每只鹅或鸭可产生油脂300克左右,此种油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接近植物油。可用于肉鸭、肉鹅育肥,有促进增重的作用,常用量为日粮中添加1.5%~2%有著效(《湖南科技报》2000年2月1日)。

病例 

文献记载
清《相牛医药方》中有治牛对脐癞疮方:川椒、硫黄、雄黄、乳香、轻粉、防风、荆芥、黄连、黄柏、藜芦、斑螫、木鳖、瓜蒌仁、黄芩。各等份为末,用鹅油和之。先用米泔水洗净,次用甘草水2勺,再用穿山甲刮破疮,次用鹅油调和,煎药搽之则生毛,若用桐油调和,则不生毛矣!的记载。仅供参考。

备注鹅血可治胃癌,食管癌,肠癌,淋巴癌,肺癌,鼻咽癌等(《抗癌食药本草》)。

欧洲鲽


中文名称 欧洲鲽
拉丁名称 Pleuronectes platessa Linnaeu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鲽形目
拉丁目名 Pleuronectiformes
中文科名 鲽科
拉丁科名 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 鲽属
拉丁属名 Pleuronecte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侧扁。两眼位于头部右侧。两眼间隔呈嵴状,裸露或被鳞,上眼磷近头背缘,吻和眼球不被鳞。口中大,头长为上颌骨长3倍以上。无眼侧颌齿较发达,齿钝锥形,矛尖形或具截形尖端,1行。背鳍起点在无眼侧后鼻孔的后方和上眼的背上方,全部鳍条不分支,第1脉间棘突出于臀鳍前方,有眼侧的胸鳍较长,中部鳍条分支。腹鳍基底短,略对称。体被小鳞,栉鳞或圆鳞,鳞棘短而数少,侧线在胸鳍上方有1弓状弯曲部,无颞上支或仅具1短的颞上支,椎骨39~44。眼后方至侧线始部之间有1列4~7个骨质突起,颌齿侧扁,呈门齿状,形成一切缘;体被小圆鳞或弱栉鳞,多少埋入皮内,下咽骨窄或稍宽,其长为宽的2.7~5.0倍,具3~4行钝尖或臼状齿,侧线在胸鳍上方具1低平的弧形,有1短的颞上支。吻大于眼径,下咽骨宽,长为宽的2.7~3.5倍,具3列较平的大臼状齿;体大多被圆鳞,雄鱼鳞片时常具小刺,雌鱼偶有具小刺的鳞片,侧线鳞88~115背鳍65~84,臀鳍48~61。
生活习性 不作长距离洄游,而在其分布区内都有定居的地方性鱼群。以无脊椎动物为其食物,其中小形软体类、蠕虫类和甲壳类占多数,鱼类占次要地位。

粒鲽


中文名称 粒鲽
拉丁名称 Clidoderma asperrimum(Temminck et Schlegel)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鲽形目
拉丁目名 Pleuronectiformes
中文科名 鲽科
拉丁科名 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 粒鲽属
拉丁属名 Clidoderma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呈长卵圆形,侧扁,两眼位于头部右侧,上眼靠近头部背缘,两眼间嵴低窄,被鳞。口中大,有眼侧的上颌骨长小于1/3头长,无眼侧的上颌骨长近于头长的1/2。颌齿粗锥状,无眼侧的较强,上下颌齿行各2行,外行齿稍强,下鳃耙10~13,背鳍始于无眼侧鼻孔的后上方,鳍条不分支或仅尖端分叉,腹鳍基底短,左右侧略对称,体无鳞,成鱼在眼侧密被粗糙的骨质突起,其多数骨质突起上有小刺,较大的骨质突起约6行,无眼体侧光滑,两侧侧线同样发达,在胸鳍上方有1低的弓状弯曲部,有颞上支。背鳍79~94,臀鳍63~75。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28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褐斑三线舌鳎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