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筋鱼洄游

玉筋鱼系地方性资源,在渤海和黄海有数个地理群,不作远距离洄游,仅在浅海与外侧近海之间做深浅水游动。在秋末冬初,随着北方南下冷空气的来临,当水温下降到13~15℃时,由深水移向浅水砂砾底质一带产卵。在黄海中南部,玉筋鱼于每年11月开始产卵,12月中旬产卵基本结束,在黄海北部的产卵期要晚于黄海中部。据日本报道,产卵期最晚可持续到翌年2月分,产过卵的亲鱼向深水移动,在深水作业的底拖网渔获物中,不同大小玉筋鱼的个体均可捕获,成为春汛的主要渔捞对象,滞留在近岸的多是幼鱼和低龄鱼,可成为春末、夏初定置网具的渔捞对象。当夏季水温升到20~24℃时,它有潜沙的习性,由浅水移向深水潜伏,进行夏眠。

相关阅读

白姑鱼洄游


该种群大体以3300N为界,分布在该界以北的鱼群洄游分布仅限于黄、渤海之间。该种群的越冬场在3300~3430N、12330~12530E海域,越冬群体在该海域停留到4月中下旬,之后,鱼群迅速向北偏西方向作生殖洄游,生殖群体中的一部分游向西北,于5~6月进入山东半岛南岸海州湾的临洪河口近海及乳山口近海产卵场。主群则向北洄游,于5月上旬前后到达石岛东南及石岛以东海区,鱼群越过山东高角后向西,5月中至6月上旬便可进入渤海各大河口近海产卵,该主群的另一部分越过山东高角后继续向北,游向鸭绿江口西侧一带海区产卵。黄渤海种群的诸多产卵场中,渤海的莱州湾为主要产卵场,产卵后的鱼群主要分布在莱州湾及渤海中部索饵。8月中下旬,白姑鱼成鱼便陆续游出渤海,9月主要分布在烟威渔场南部,并逐渐与黄海北部的索饵鱼群在山东高角外海混合,10月鱼群沿山东半岛南下,又与在千里岛附近索饵的鱼群汇合继续南移。海州湾鱼群产卵后,在产卵场外侧海区索饵,10、11月这股鱼群主要分布在3415~3500N、12100~12300E一带海域。12月上述各路鱼群向东南游入越冬海区。

竹荚鱼洄游


竹荚鱼在黄海的分布与洄游受黄海暖流水系的影响较大。黄海竹荚鱼的越冬场在对马海峡附近及东海北部。每年的12月至翌年1月为越冬期,2月鱼群开始由越冬场沿黄海暖流北上,分布于33~43N,123~124E一带;以后分出一路向山东南部沿岸产卵场洄游,主群继续向北游到石岛外海,再分支向海洋岛渔场及烟威渔场洄游。另一支鱼群自东海北部沿124E以东海域和沿朝鲜半岛西海岸北上,6月初达海洋岛渔场。竹荚鱼在黄海的产卵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分布在黄海北部的竹荚鱼索饵至7~8月,秋季随着水温下降沿黄海暖流南下;分布在黄海南部的竹荚鱼索饵至11~12月,而后南移进入东海北部和对马海峡越冬场。1998~2000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冬季和春季竹荚鱼仅在黄海南部有零星分布,数量很少;夏季和秋季竹荚鱼在黄海南部的分布较广,少量进入黄海中、北部。渤海没有发现竹荚鱼。

鳗形布氏筋鱼


中文名称鳗形布氏筋鱼


拉丁名称Bleekeria viridianguilla (Fowler, 1931)

异名绿布氏筋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玉筋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Ammodytoidei

中文科名玉筋鱼科

拉丁科名Ammodytidae

中文属名布氏筋鱼属

拉丁属名Bleekeri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西北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细长,稍侧扁,被中大圆鳞,体无纵皮褶,上下颌具绒毛状齿,侧线完全,沿背缘延伸,背鳍37-45鳍条,臀鳍10-16鳍条,无腹鳍,无鳔。背鳍37-42,臀鳍13-15,侧线鳞113-120。

生活习性
海水鱼。夜间隐伏沙中,不大活动,白日游动,喜集群。以小虾、磷虾、桡足类等。

玉螺


中文名称玉螺

拉丁名称Natica vitellus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中腹足目

拉丁目名Mesogastropoda

中文科名玉螺科

拉丁科名Naticidae

中文属名玉螺属

拉丁属名Natic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暖水产,生活在潮下带10余米至90余米水深的沙或沙泥质海底。见于我国台湾、福建以南沿海,较普通。日本、马来半岛、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以及印度洋的红海,斯里兰卡和印度的尼科巴等地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贝壳较大呈球形,壳质坚厚。高与宽近等。壳高45毫米,宽42.5毫米。螺层约6层,缝合线浅,壳顶小,稍高起。螺旋部低小,体螺层膨大。在缝合线的下方有放射状的褶皱,有细密的生长纹,壳面光滑,壳表为褐色,基部为白色,在缝合线下部和体螺层的中部各有一条黄白色色带。壳口较广,半圆形,内面黄白色染有褐色。外唇简单呈弧形;内唇直,较厚,上部稍扩张紧贴于体螺层上,中部形成一小的结节,下部微向前反曲。脐孔大而深。厣石灰质,坚固,沿外缘有两条肋。

生活习性
海水/咸水生。

带鱼洄游


黄、渤海种群带鱼产卵场位于黄海沿岸和渤海的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三个湾内。现从渤海的两个产卵场和黄海三个产卵场条件看,它们都是在水深20米左右,底层水温14~19C,盐度27.0~31.0 的河口一带,水深较浅,受气候因子影响较大的海域。春天,3-4月带鱼自济州岛附近越冬场开始向产卵场作产卵前期索饵洄游和产卵洄游。经大沙渔场,游往黄海的海州湾、乳山湾、辽东半岛东岸、烟威近海和渤海的莱州湾、辽东湾、渤海湾等海区。海州湾带鱼产卵群体,自大沙渔场经连青石渔场南部,沿20-40米水深斜坡,向沿岸游到海州湾的石臼所、岚山头外产卵。乳山湾带鱼产卵群体,经连青石渔场北部进入产卵场。以灰岛东南至苏山岛西北一带为鱼群分布的中心。黄海北部带鱼产卵群体,自成山头外海游向海洋岛、大鹿岛南、大长山岛和庄河、新金沿岸产卵。渤海带鱼的产卵群体,从烟威渔场向西游进渤海,其群体可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部群体进入莱州湾,产卵中心在黄河口东北、水深20米处。北部群体分别分布于渤海中部和辽东湾东西两岸,两者群体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辽东湾东岸带鱼产卵群体,春汛在复县外海金州湾洄游分布,经长兴岛向北到熊岳河口为止。辽东湾西岸带鱼产卵群体自大清河口经秦皇岛、山海关、绥中等处近海到葫芦岛海区。夏、秋季,渤海南、北部产卵群体于产卵后,部分索饵群体向渤海中部和滦河口近海进行索饵,部分索饵群体游出渤海海峡到烟威渔场索饵。黄海北部带鱼索饵群体于11月在海洋岛近海汇同烟威渔场的鱼群向南移动。海州湾渔场小股索饵群体可向北游到乳山、石岛近海,饶过成山头到达烟威近海,大股索饵群体分布于海州湾渔场东部和青岛近海进行索饵。10月向东移动到青岛东南近海,同来自渤海、烟威、黄海北部各渔场的鱼群汇合。乳山渔场的索饵群体8、9月分布在石岛近海,9、10、11月先后同渤海、烟威、黄海北部和海州湾等渔场索饵群体在石岛东南和南部的陡坡和水温梯度大的海区汇合,形成非常浓密的鱼群,当鱼群移动到36N以南时,随着陡坡渐缓,水温梯度减少,逐渐分散游往大沙渔场。秋末冬初,随着水温迅速下降,11月前带鱼越冬鱼群离开渤海,12月底前后离开黄海北部、中部,从大沙渔场进入济州岛附近越冬场。在济州岛南部,3200N、12600~12700E,水深约100米,终年底层水温14~18C,底层盐度33.0~34.5,受黄海暖流影响的海域内越冬。东海群的越冬场,主要位于北纬度30以南的浙江中南部外海,水深60~100m海域,越冬期1~3月。东海群基本上为南北向洄游移动类型,春季的水温有所回升,分布在浙江中南部外海的越冬鱼群,其性腺开始发育,逐渐集群向近海靠拢,并陆续向北移动进行生殖洄游,5月起鱼群集聚密度增大,经鱼山进入舟山渔场及长江口渔场进行产卵活动。产卵期为5~8月,盛期在5~7月。8月起产卵鱼群数量明显减少,除部分产过卵的鱼群停留在产卵场附近海域进行索饵活动以外,其主群继续北上,8~10月分布在黄海南部一带海域索饵,分布偏北的鱼群最北可达北纬35附近,可与黄渤海群相混一起。但是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其资源的衰退,其索饵场的北界明显南移,主要分布在东海的北部至吕泗、大沙渔场的南部。10月后天气转冷,沿岸水温下降,鱼群开始进行越冬洄游,此时的鱼群栖息于沿岸的低盐水系和外海高盐水系相交汇的混合水区,随着高盐水的消退和水温的下降,鱼群由北向南移动,其移动速度决定于高盐水和水温的变动。这时形成了著名的浙江渔场带鱼冬汛生产。随着水温的变化,鱼群逐渐进入越冬场。

玉江猪


玉江猪(Yujiangpig)原包括江西的玉山黑猪和浙江的江山乌猪。玉山黑猪又称赣东北黑猪。1974年曾由华东地区猪育种协作组会议商定,将江西的玉山黑猪与浙江省江山、常山、龙游等地的江山乌猪合称为玉江猪。2006年调查时没有发现江山乌猪。故以玉山黑猪为主进行介绍。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玉山黑猪的中心产区位于江西省玉山县的古城、岩瑞、下镇、四股桥、六都、群力等乡镇;分布于广丰、上饶、铅山、横丰、弋阳等县市。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玉山黑猪主产区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为丘陵、半山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其次是玉米、大麦、甘薯、萝卜等。农副产品和青饲料十分丰富,为发展养猪提供了饲料基础。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产区人多田少,养猪历来是农家主要副业,以解决农业肥料来源和增加收入。据产区出土的汉墓陶猪和陶猪圈证实,早在2000年以前当地养猪已达相当水平。新中国成立后,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玉山黑猪原种场,有计划地进行选育提高,长期选择形成了现在的玉山黑猪。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据1981年玉山县调查,有玉山黑猪种母猪9700余头,占当时全县母猪数的69.5%;种公猪52头,占全县公猪数的35.4%。20世纪90年代末存栏母猪3000余头。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2006年调查,玉山黑猪仅存300头左右,其中公猪12头、能繁母猪160头,随着外来品种猪的引入,地方品种猪饲养效益下降,饲养量逐步减少。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玉山黑猪毛色全黑,头型分狮头型(占25%)和马脸型(75%)两种。狮头型猪头大,额宽、且有较深的皱纹,嘴简短、略上翘,耳中等大、下垂;躯干背腰不平,腹下垂,体短,体型较小,体质较疏松;四肢关节结实。马脸型猪头中等大,躯干背腰平直,体长。玉山黑猪尾长13~25cm,肋骨13~14对,乳头多为7对。

2.体重和体尺2007年4月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对玉山黑猪的体重和体尺进行了测量,与1982年数据比较,其的体重和体尺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2006年统计了玉山黑猪原种场的30头经产母猪的繁殖性能,与《江西地方畜禽品种志》中记载的玉山黑猪原种场1998年数据比较(表2),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下降明显,但母猪泌乳力上升,可能与饲养管理水平提高有关。

2.育肥性能据玉山黑猪原种场2006年测定,在每千克饲料消化能11.72MJ、可消化粗蛋白13%的条件下,仔猪断奶后即育肥,8月龄体重88.2kg,日增重429.00g,料重比3.71。据玉山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在20世纪80年代初对5头育肥猪测定,在每千克饲料含消化能12.13MJ、可消化粗蛋白10%的条件下,仔猪断奶后即育肥,8月龄体重75.05kg,日增重362.00g。两者比较,日增重有所提高。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2007年2月对10头育肥猪(5头公猪、5头母猪)在每千克饲料含消化能11.72MJ、可消化粗蛋白13%营养水平下,饲养至195日龄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和肉质分析,宰前活重73.79kg,屠宰率72.21%%,瘦肉率38.64%,背膘厚3.99cm,眼肌面积20.62cm2,肉质分析结果见表3。与1998年的肉质分析结果相比差异不明显。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种场保护。1952年在江西玉山县郊建立了玉山黑猪保种场即玉山黑猪原种场,制定了保护和利用计划,并建立了品种登记制度。2006年存栏公猪6头、母猪60头。玉江猪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1980年江西省畜牧兽医研究所与玉山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玉山黑猪作母本,与中约克夏猪、克米洛夫猪公猪杂交,设父母对照组,中约克夏猪与玉山黑猪组优势率25.08%。19821984年,用大约克夏猪、长白猪作父本,玉山黑猪作母本,进行二元、三元杂交组合试验,其二元杂种猪胴体瘦肉率51%~52%,大长玉三元杂种猪胴体瘦肉率接近55%。杂种母猪占当地母猪比例达30%,在农村有一定饲养量,但还未形成产业。

五、品种评价

玉山黑猪适应性强、耐粗饲,繁殖能力强,肌内脂肪含量丰富、肉质好。但其生长速度较慢,胴体瘦肉率偏低。今后应做好保种工作,扩大群体数量,加强本品种选育,在保持高繁殖力和优良肉质的同时进行适当的开发利用。

鳕鱼洄游


黄海鳕鱼基本上属地方性种群,不作远距离泗游,只作东西向及南北向由浅水到深水区的短距离移动。 1~3月为产卵期,主要产卵期在2月上旬,主要产卵场在石岛以东及东南部海区,少数产卵鱼群分散在海州湾外海产卵。主要产卵场水深30~50米,底质多为软泥,产卵的
适温范围为3~8℃,最适水温为4~6℃。产卵后开始进行索饵洄游。4月,低龄鱼开始北上洄游。5月,鱼群越过山东高角。5~6月,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的海洋岛以南及东南海区。部分鱼群向北偏东方向移动,至鸭绿江口外海。产卵后的成鱼大部分游向石岛东南,越过2400ˊE线以东,此时我国近海很少捕到高龄鳕鱼。6月后,黄海北部的鱼群大部分开始南移,多分布于山东高角及东北海区,一部分移动至渤海海峡。10月下旬前后,主要鱼群沿12330ˊE南移,广泛分布于烟威外海东部及石岛外海。1~2月下旬又集中在石岛东及东南海区。

鲐洄游


鲐大致上分布于黑潮暖流向陆一侧的广阔水域。分布于东、黄海的鲐主要可分为东海西部群和五岛西部群两个种群,亦即黑潮的两个支系-对马暖流(包括黄海暖流)系和台湾暖流系。两个越冬群系的主要分界标志为长江口大沙滩和由此向东南伸展的江苏沿岸冷水。东海西部群:越冬群分布于东海中南部至钓鱼岛北部100m等深线附近的水域,每年春夏季向东海北部近海、黄海近海回游产卵,产卵后在产卵场附近索饵,秋冬季回越冬场越冬。五岛西部群:冬季分布于日本五岛西部至韩国的济州岛西南部,春季鱼群分成两支,一支穿过对马海峡游向日本海,另一支进入黄海产卵。分布在黄、渤海的鲐主要来自东海中南部至钓鱼岛北部和日本九州西部外海两个越冬场。在东海中南部至钓鱼岛北部越冬场的鲐,每年3月末至4月初,随着暖流势力的增强和向北发展,水温回升,鱼群分批由南向北游向鱼山、舟山和长江口渔场。性腺已成熟的鱼即在上述海域产卵,性腺未成熟的鱼则继续向北回游进入黄海,5~6月先后到达青岛-石岛外海、海洋岛外海、烟威外海产卵,小部分鱼群穿过渤海海峡进入渤海产卵。在九州西部外海越冬的鲐,4月末至5月初,沿北纬32o30~33o30 向西北进入黄海,时间一般迟于东海中南部越冬群。5~6月主要在青岛-石岛外海产卵,部分鱼群亦进入黄海北部产卵,一般不进入渤海。7~9月鲐主要分散在海洋岛和石岛东南部较深水域索饵。9月以后随海区水温下降,鲐鱼群陆续沿东经124o00~125o00深水区南下越冬场回游。部分高龄鱼群直接南下,返回东海中南部越冬场,大部分低龄鱼群(包括当年生幼鱼)9~11月在大、小黑山岛西部至济洲岛西部停留、索饵,11月以后返回越冬场。

水母玉鲳


中文名称水母玉鲳


拉丁名称Psenes arafurensis Gunth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鲳亚目

拉丁亚目名Stromateoidei

中文科名双鳍鲳科

拉丁科名Nomeidae

中文属名玉鲳属

拉丁属名Psene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太平洋热带、亚热带海域中,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侧扁,最大体高等于或大于2/5体长,尾柄短,侧扁。眼中大,具较发达的脂肪组织,前颌骨不能伸缩,上颌骨被眶前骨所遮盖,后端伸达眼前缘下方,无辅上颌骨,颌齿1行,上颌齿尖细,排列稀疏;下颌齿呈扁三角形,排列较密。犁骨和腭骨无齿,前鳃盖骨边缘具齿或光滑,鳃盖骨具2扁棘,体被中大或细小圆鳞,鳞易脱落,头背鳞片未伸达眼间,颊部被鳞,背鳍2个,第1背鳍10-11鳍棘,第2背鳍1-2鳍棘18-22鳍条,臀鳍3鳍棘19-23鳍条,侧线鳞44-46,椎骨31,尾鳍深叉形。

生活习性
常在水母腕足间游动。

海(洋)生。

银鲳洄游


黄渤海银鲳种群的越冬场位于黄海东南部外海的济州岛西南侧海区及济州岛与五岛列岛之间的对马渔场,水深60~100米,在 34~37oN,122~124oE 的黄海洼地西部,水深60米的区域内,也有部分银鲳越冬,到翌年春天进入黄渤海沿岸产卵索饵,其分布区明显独立于东海银鲳种群。每年的12月至翌年3月为银鲳的越冬期。秋末当黄渤海沿岸海区的水温下降到14~15oC时,在沿岸河口索饵的银鲳群体开始向黄海中南部海区集结,沿黄海暖流南下。12月银鲳主要分布于34~37oN,122~124oE 的连青石渔场和石岛渔场南部海区,元月至3月越冬银鲳主群体南移至济州岛西南海区和对马渔场,水温15~18?C,盐度 33~34的越冬场越冬。 3~4月银鲳开始由越冬场沿黄海暖流北上,向黄渤海区的大陆沿岸的产卵场洄游,当洄游至大沙渔场北部33~34N,123~124?E海区时,分出一路游向海州湾产卵场,另一路继续北上到达成山头附近海区时,又分支向海洋岛渔场,烟威渔场及渤海各渔场洄游。 5~7月为黄渤海银鲳种群的产卵期,产卵场分布在沿海河口浅海混合水域的高温低盐区,水深一般为10~20余米,底质以泥砂质和砂泥质为主,水温12~23C,盐度27~31 。主要产卵场位于海州湾,莱州湾和辽东湾等河口区。黄海南部的吕泗渔场为我国最大的银鲳产卵场,在此产卵的银鲳群体属东海银鲳种群。7~11月为银鲳的索饵期,索饵场与产卵场基本重叠,到秋末随着水温的下降,在沿岸索饵的银鲳向黄海中南部集群,沿黄海暖流南下。每当年间低温期过后,水温趋于回升之际,各越冬场的鱼群按各自的洄游格局向近海作产卵洄游。银鲳索饵鱼群的分布较为分散,遍及禁渔区线内外的近海水域,就中内侧的幼鱼比重为大,外侧成鱼居多。一般来说,银鲳产卵后在产卵场及其邻近海区索饵;6~8月还有为数较多的性未成熟的小型鱼前来近岸索饵;10月以后,随着近岸水温的下降,鱼群渐次向各自的越冬场游去进行越冬。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28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面具美女蛤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