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角螺

[学名]: Hemifusus ternatanus
[资源名称]: 细角螺
[别名]: 角螺,响螺
 
[形态特征]:
  贝壳高大,呈细长纺锤形,壳高约为壳宽的3倍。螺层约9层,缝合线明显。在每一螺层中部向外扩张成肩角,肩角上部倾斜,下部较直,肩角上有较弱的结节突起,在体螺层上较发达。壳面上具有粗细相间的螺肋,肩部下面的4条螺肋较发达。壳表面还有较弱的纵肋,纵肋越向后越明显,肩角上的结节突起出现在纵横肋的交叉处。生长线清楚。%136%壳表黄褐色,被有带细绒毛的黄褐色壳皮,壳皮易脱落。%127% 壳质坚硬,壳口长大,内面淡褐色。外唇薄,边缘内侧有与壳表螺肋相应的浅沟,内唇薄,紧贴于壳轴上。前沟直,延长呈半管状。厣褐色,角质,长卵圆形,核位于前端。 
[原产国家]:中国、日本  [原产省份]:我国的浙江、广东、广西  [原产地区]:我国的东海、南海均有分布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日本海域和我国的东海、南海均有分布。生活于十余米至七十余米水深的泥沙质海底。%135%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水深10~70m水深的泥沙质海底,在温度和盐度都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活。细角螺为肉食性贝类,肝胰脏发达,喜食双壳类,尤其是薄壳无足丝种类,如缢蛏、杂色蛤、凸壳肌蛤、鸭嘴蛤,还喜食死亡的虾、蟹;食性凶猛,以发达的足缠裹住贝壳,口吻深入体内摄食;刚出卵囊的幼螺有摄食有机碎糜的习性,对贝肉、鱼虾肉糜具明显的趋食性。繁殖季节、交配产卵期间,摄食率明显下降,产卵后食量较大。%147% 细角螺的生长和季节(水温)、个体大小有密切关系。每年的4~11月,水温为20~30℃时,为快速生长期;11月下旬水温降至20℃以下时,生长速度明显放慢;12月中旬到次年3月水温降至13℃时,基本不摄食,生长停滞,体质略有下降。幼螺1年可达6~7cm,2年达10~14cm,随着个体的增长,生长速度减慢。 细角螺耐受低盐的下限盐度为13.0,最适盐度为18.3~32.3。重量为250~500g的成体在盐度为13的海水中养殖15~30天后就死亡,而养在盐度为18.3的海水中能正常生长和发育。 养殖时,最好有底质。成螺耐干露能力强,在气温20℃遮荫条件下,可干露48h以上。Yz023.CoM

相关推荐

管角螺


[学名]: Hemifusus tuba
[资源名称]: 管角螺
[外文名]:
[别名]: 角螺、响螺、海螺
 
[形态特征]:
  贝壳较大,呈纺锤形或梨形,两端较尖,壳质坚厚。螺层约8.5层,每层的高度和宽度增加很快,缝合线深,呈不整齐的沟状。螺旋部较短,不及壳高1/3,呈圆锥形,体螺层相当膨大,前端尖长,无脐。每一螺层的壳面中部扩张形成肩角,肩角的上半部壳面倾斜,下半部相当直。在肩角上通常有10个发达的角状突起。整个壳面有不发达的螺肋,生长线明显,较粗糙,略呈皱褶。壳表肉色,被有带绒毛的褐色外皮。壳口长大,上方扩张,下方收窄,有相当长的水管沟。内面肉色,有光泽。外唇较厚,边缘有与壳面刻纹相应的缺刻。内唇很薄,紧贴于壳轴上,略扭曲。前沟较长。厣角质,梨形,棕色,核位于前端外侧。%73%%74%头小,触角基部粗,眼位于触角外侧,足大。齿3列,中央齿具有3个齿尖,,侧齿通常具2个长短不等的齿尖。
 
[原产国家]:中国和日本  [原产省份]:我国的浙江、广东、广西、福建、海南  [原产地区]:我国的东海、南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日本和我国的东海、南海,浙江省主要分布在舟山、渔山,福建的连江,广东的南澳、汕尾、广海,广西北海,海南岛的北港。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分布在我国东海、南海,日本也有分布,属暖水性种类。它栖息于浅海水深10m至数10m砂泥质或泥质底质的海底。 管角螺为肉食性贝类,喜食双壳类,尤其是薄壳无足丝种类,如缢蛏、蓝蛤、杂色蛤等,以发达的足缠裹住贝壳,口吻伸入体内摄食。刚出膜的稚螺有摄食底栖硅藻的习性,对贝肉、虾鱼肉糜具明显的趋食性,并当饵料不足时会自相残食。繁殖季节、交配产卵期间,摄食率明显下降。 水温在20~28℃生长最快,幼螺生长快,随着个体变大,生长速度逐渐下降。

角瘤荔枝螺


[学名]: Thais tuberosa
[资源名称]: 角瘤荔枝螺
[形态特征]:
 
壳呈纺锤形,螺层约6层。缝合线浅。螺旋部较低。螺旋部各螺层的中部有1横列发达的角状突起。体螺层的角状突起有3列,上方的1列最发达,突起约8个。壳面灰白色,具细的螺肋。壳口卵圆形。外唇内方有许多细的桔黄色螺肋;内唇具有2块红褐色斑块。前沟短。厣角质。
 
[原产地区]:我国的广东、海南、西沙群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中国、日本、菲律宾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生活在低潮线附近的岩石间

细鳞盔鱼


中文名称细鳞盔鱼


拉丁名称hologymnosus semidiscus (Lacepede)

异名Hologymnosus annulatus (Lacepde, 1801)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隆头鱼科

拉丁科名Labridae

中文属名细鳞盔鱼属

拉丁属名hologymnos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红海、印度洋非洲沿海至太平洋中部,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吻钝圆,口较小,前位,唇较厚,具唇褶,颌齿1行,前方具4枚犬齿,下咽齿锥形,后行中间1枚不比其他大,前鳃盖骨边缘光滑,体被小圆鳞,侧线鳞90枚以上,头部无鳞,背鳍Ⅸ-12-13,臀鳍Ⅲ-12,尾鳍截形,上下叶稍延长。侧线鳞106-120,体侧具10余条褐色横带。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细鳞鲑(细鳞鱼)


中文名称 细鳞鲑(细鳞鱼)
拉丁名称 Brachymystax lenok(Palla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鲑目
拉丁目名 Salmoniformes
中文科名 鲑科
拉丁科名 Salmonidea
中文属名 细鳞鲑属
拉丁属名 Brachymystax Gunther,1866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10~11;臀鳍条ⅲ,9~10;侧线鳞127~173枚,鳃耙数19~25枚,鳃弧骨数11~13枚,幽门垂数54~81枚,脊椎骨数57~59枚。体长/体高为3.9~5.2倍,体长/头长为4.4-~5.1倍 ,头长/吻长为3.1~4.5倍,头长/眼径为4.4~5.8倍,头长/眼间距为2.5~3.6倍,尾柄长/尾柄高为1.1~1.7倍。体长而侧扁。吻钝,口亚下位,上颌超过下颌,上颌骨后缘在眼中垂直线之前。具口齿,眼大,鳞小,具脂鳍。体色暗紫红色,散布有许多黑斑点。
生活习性
栖息于水温较低的江河中,春季溯河游向上游,秋季向大江大河中迁移。性贪食,肉食性。摄食水生昆虫及幼虫。3龄于开始性成熟,生殖期在5-6月,在水流湍急、水深1-1.2米、水温7-8℃,水底为砂砾的产卵场产卵。卵沉性,卵径4.0-4.1毫米。

经济价值
个体大,肉肥美,含脂量高,为很好的食用鱼类。卵味美,颇名贵。可作养殖品种,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细拟隆头鱼


[学名]: Pseudolabrus gracilis
[资源名称]: 细拟隆头鱼
[外文名]: Slim wrasse、Slender wrasse
[别名]: Suezichthys gracilis (Steindachner et Doderlein, 1887)
 
[形态特征]:
 
背鳍IX-11;臀鳍III-10;胸鳍12;腹鳍I-5;尾鳍14。侧綫鳞22。 体较长,侧扁,体长为体高5倍,为头长3.7倍;体背腹缘弓状弯曲均不大;尾柄侧扁,尾柄长大于其高。头较小,头长为吻长3.5倍,为眼径3.1倍。吻较尖,前端微呈圆锥形。眼中大,侧上位;眼间隔稍凸起,眼间隔宽小于眼径。鼻孔2,前鼻孔具瓣膜,后鼻孔呈卵圆形,位于眼前上缘。口较小,稍倾斜,上颌骨稍能向前伸出。上下颌约等长。前颌骨短,为眶前骨所遮蔽,其后端达鼻孔的前下方。 两颌牙一行细小,圆锥形;上颌前端有较大犬牙一对,下颌前端有犬牙二对。唇厚,内侧有绒褶,最内纵褶的边缘呈锯齿状。前鳃盖边缘无锯齿。左右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横过峡部形成一皮褶。鳃耙短而尖,5+9。 体被薄圆鳞。头部在颊部与鳃盖部被鳞;背鳍前具鳞7~8。侧綫完全,位靠背方背缘平行,至背鳍最后鳍条下,折向尾柄中央,达尾鳍基底。 背鳍一个,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中间无缺刻,起点在胸鳍基底前上方,背鳍鳍棘细尖,短于背鳍鳍条,背鳍鳍条长,末端略呈丝状,鳍条部后缘稍尖。臀鳍起点于背鳍鳍条部起点下方,具3鳍棘,以第二鳍棘为最长。胸鳍短,后缘圆形。腹鳍位于胸鳍基下方,第一鳍条作丝状延长,末端可达肛门。尾鳍圆形。 体呈淡褐色,背部色较暗,自吻部经过眼径沿体侧中央上方有一暗色纵带,此纵带在体前部较明显,带的边缘色较重,过胸鳍后渐消失不明显。背鳍中央有一淡色纵条,其它各鳍灰色,无斑点及条纹。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福建  [原产地区]:中国南海及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国南海及东海,朝鲜,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出现在水浅且有遮蔽的沙地中以及珊瑚与岩石周围。吃食片脚类动物,小型甲壳动物与多毛类动物。

细鳊


中文名称细鳊

拉丁名称Rasborinus lineatus (Pellegri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细鳊属

拉丁属名Rasborinus Oshima,192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的各支流,除红水河及南、北盘江外,尚分布于闽江及海南岛。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15-18;胸鳍Ⅰ-14-15;腹鳍Ⅰ-7。下咽齿3行,245-442。鳃耙12-14。侧线鳞38[(6(1/2)-7(1/2))/(4(1/2)-V)]40。

体长为体高的2.9-3.8(平均3.2)倍,为头长的3.9-4.6(4.1)倍,为尾柄长的6.8-8.8(8.1)倍,为尾柄高的8.4-9.6(9.0)倍。头长为吻长的3.5-4.1(3.8)倍,为眼径的3.3-4.1(3.6)倍,为眼间距的2.3-2.8(2.6)倍,为尾柄长的1.7-2.2(1.9)倍,为尾柄高的2.0-2.4(2.1)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0-1.5倍。

体侧扁,腹部圆,腹鳍至臀鳍起点之间有腹稜。头小。吻短而钝。眼中大,眼径稍大于吻长。眼间宽,稍凸,大于眼径。口端位,口裂斜,上下颌约等长。鳃孔宽,鳃膜联于峡部,峡部窄。鳃耙短小,排列稀。下咽齿顶端尖,略呈钩状。鳞中大,胸部鳞较小。侧线完全,呈弧形,位于体例下半部。

背鳍无硬刺,位于腹鳍后上方,起点约位于眼后缘或眼中部至尾鳍基的中点。臀鳍位于背鳍基部后下方,起点距腹鳍基较尾鳍基为近。胸鳍末端钝,不达腹鳍起点。腹鳍位于背鳍起点之前,后端距肛门较远。尾鳍分叉,下叶稍长于上叶。

腹膜灰黑色。鳔2室,后室大于前室,末端圆钝。肠长,其长大于体长。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台细鳊


中文名称 台细鳊
拉丁名称 Rasborinus formosae Oshima
英文名称 Taiwan small-bream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细鳊属
拉丁属名 Rasborinus Oshima,1920
形态特征 体呈长棱形,侧扁,头后背不显著隆起,腹鳍基至肛门具棱。头小,尖细。吻短而钝,突出。口亚上位,斜裂。无须。眼大,位于头中央偏前。鳞薄而易脱落。侧线位于体中轴之下,前端微下弯,侧线鳞45-47。背鳍位后;胸鳍末端尖;腹鳍短;臀鳍条多,基部长;尾鳍深叉状。体背灰色,下侧面和腹部银白,体侧中轴有灰色纵纹,尾鳍灰色,其它鳍微透明。

细体鮈


[学名]: Gobio tenuicorpus Mori
[资源名称]: 细体鮈
[外文名]: Amur whitefin gudeon,slender gudeon
[别名]: 船钉子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Ⅲ-7,胸鳍条Ⅰ-13,腹鳍条Ⅰ-7,臀鳍条Ⅲ-6。侧线鳞43~45,侧线上鳞5,侧线下鳞4。鳃耙5~6。下咽齿2行,齿式25-52(35-53)。 体长为体高的5.3~6.6(5.8)倍,为头长的3.9~4.4(4.2)倍,为尾柄长的4.7~5.5(5.0)倍。头长为吻长的2.1~2.5(2.3)倍,为眼径的3.8~5.0(4.6)倍,为眼距的3.8~4.8(4.1)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3~2.8(2.5)倍。 体背部灰黑色,分布许多小斑点;腹部灰白,体侧中轴有8~11个斑点,背部正中有6~7个黑斑。背、尾鳍上有许多小斑点。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华北、东北  
[气候带]:温带,寒温带
[地理分布]:黑龙江、松花江、嫩江等水域。河北的滦河中也有分布。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栖息江河,是鮈属中最大的喜流水种类。在2+龄时性成熟。

拟细鲫


中文名称拟细鲫

拉丁名称Nicholsicypris normalis (Nichols et Pope)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拟细鲫属

拉丁属名Nicholsicypris Chu,1935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海南岛、珠江水系广东和广西南部的一些支流中。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7;胸鳍Ⅰ-12-13;腹鳍Ⅰ-7。侧线鳞36[(6-7)/(3-V)]37;背鳍前鳞15,围尾柄鳞14。第一鳃弓外侧鳃耙7-8。下咽齿2行,34或35(其中1尾之一侧3排,135)。脊椎骨4+30-32。

体长为体高的3.4-4.4(平均4.0)倍,为头长的3.8-4.1(4.0)倍,为尾柄长的4.4-4.8(4.6)倍,为尾柄高的7.1-8.4(7.7)倍。头长为吻长的3.2-3.8(3.5)倍,为眼径的3.5-4.4(3.9)倍,为眼间距的2.1-2.5(2.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1.9(1.7)倍。

体长而侧扁,体高约等于头长。前腹圆,从腹鳍基部向后至肛门具明显的腹稜。吻稍尖。头呈圆锥形。口端位,口裂稍倾斜。上下颌约等长,下颌前端无突起与上颌相衔。无口须。眼侧上位,中等大小。眼后头长大于吻长,眼间宽而平。体被中等大小圆鳞,侧线完全,在腹鳍之前稍下弯,入尾柄后回升到体例中部。

背鳍短,起点在腹鳍基部之后,离吻端较离尾鳍基部为远。胸鳍圆钝,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末端不达肛门。肛门紧挨臀鳍起点。尾鳍叉形,末端稍钝,上下叶约等长。

下咽骨弧形,较窄,咽齿锥形,末端略带钩状。鳃耙稀疏、短小。肠管长度不及体长。鳔2室,后室长约为前室的两倍,腹膜灰白,带有小黑点。

福尔马林浸泡后,体背黑褐色,腹面灰白,侧线上部的鳞片基部各具有一个小黑斑。各鳍均无明显斑纹。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细颌鳗


中文名称 细颌鳗
拉丁名称 Oxyconger leptognathus Bleeker
英文名称 longbill pike cong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鳗鲡目
拉丁目名 Anguilliformes
中文科名 海鳗科
拉丁科名 Muraenesocidae
中文属名 细颌鳗属
拉丁属名 Oxyconger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延长,尾部侧扁。吻突出;吻前部有一凹痕与吻之后半部分离。口宽,延伸至眼后;舌固定。眼大,被皮肤覆盖。齿尖锐,上下颌齿或锄骨齿中部具大型犭齿。鳃孔宽大。后鼻孔不具缘瓣。背、臀及尾鳍发达,并相连合;胸鳍发达。
生活习性 海洋底栖性鱼类,一般栖息于砂泥底海域,範围大约在50-80公尺间。游泳速度快,性兇勐,以掠食鱼类为主。具季节性洄游习性。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32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中国不等蛤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