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纹刺鲃

[学名]: Puntius semifasciolatus (Gnther, 1868)
[资源名称]: 条纹刺鲃
[形态特征]:
 
个体小,体略高,稍侧扁。头小,头长远小于体高。吻短而钝,稍突出,吻皮止于上唇的基部,前眶骨前缘有一缺刻。口小,亚下位,上颌末端止于鼻孔的垂直线的下方。唇薄而光滑,上唇紧包上颌;下唇两侧较肥厚,唇后沟中断。口角须1对,短于眼径。鼻孔位于眼前上方,距眼前缘较吻端为近。眼较大,眼间较平坦。鳞较大,前胸的鳞片稍小。体侧各鳞片具明显的辐射沟。背鳍和臀鳍基部具鳞鞘,腹鳍基有狭长的腋鳞。侧线完全,后延至尾柄正中。 各鳍短小。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为硬刺,后缘有锯齿,末端柔软。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起点,相距1-2枚鳞片。尾鳍叉形。 鳃耙短小,呈锥形,排列稀疏。下咽齿尖而钩曲。 浸泡标本背侧青褐色,腹部为较浅黄褐色。体侧有大小不一的垂直黑褐色条纹。各鳍灰白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原产地区]:广西各地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广西各水系均有分布。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山溪小河及大河,以有机碎屑、底栖生物为食。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抗逆
[食性]:杂食性 [底质类型]:石质、泥质、沙质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研究教学,观赏、娱乐
[资源状况]:分布区域广,种群密度大,小河溪流数量较多。

相关阅读

条纹二须鲃


中文名称 条纹二须鲃
拉丁名称 Capoeta semifasciolata Gunther
英文名称 halfbanded barb
地方名称 瓜核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二须鲃属
拉丁属名 Capoeta Cuvier et Valenciennes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略高,侧扁,长卵圆形。口亚下位。唇薄,唇后沟中断。颌须1对,短小。鳞大。背鳍刺细弱,后缘具锯齿。体侧4道垂直条纹,上部散有小黑点。
生活习性 生活于小水体,多见于田间沟道,一般体长40-70mm。

条纹小鲃能长多大


条纹小鲃是一种鱼类,速成七星鱼、红眼圈,分布在南方和台湾各平原间的水沟或小溪,是常见的淡水鱼,现在也有很多人开始养殖条纹小鲃,那么条纹小鲃能长多大呢?

一、条纹小鲃能长多大

条纹小鲃的体型比较小,一般只有5-10厘米的大小,公鱼相对来说比较小,母鱼相对来说较大。

二、条纹小鲃的形态特征

体侧扁,呈纺锤形,须一对,眼上方具红色光泽,鳞片大。鱼体呈银青色,背部颜色较深,腹部金黄,体侧具4条黑色横纹及若干不规则小黑点。尾鳍叉形,雄鱼的背鳍边缘及尾鳍带橘红色。喜栖息于平原河川中下游的水渠、田沟、水塘的缓流区中,常与石鲋类小鱼混游。杂食性,以小型无脊椎动物及丝藻为食。

雌鱼体侧有4~6块明显横斑,雄鱼腹部则为鲜红色,体侧同样具数块横斑。此外,雌雄鱼的各鱼鳍末端为淡橘红色,眼睛周围同为红色。因此,一般钓鱼的人都称之为红目仔。

适应力强,能在17~26℃的水温中生长,吃动物性饲料,是卵生鱼类。

条纹小鲃的养殖还是比较简单的,是比较好养的淡水鱼,但是个体比较小。

条纹胡椒鲷


[学名]: Plectorhynchus lineatus
[资源名称]: 条纹胡椒鲷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背缘隆起度大于腹缘。头圆钝。吻钝,吻孔1对,小,裂缝状。眼侧上位。鼻孔每侧2个,具瓣膜。唇稍厚。上颌后端达瞳孔前缘或稍前的下方。上颌骨大部为眶下骨所遮盖。下颏孔3对。两颌牙细小,后侧牙2行,前部多行形成宽牙带。犁骨、腭骨及舌上无牙。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锯齿。鳃耙较短小,最长鳃耙约为其相对鳃丝长的1/2。 头和体被小栉鳞。侧线侧上位,与背缘并行。侧线有孔鳞断续排列,常被其两侧的鳞片覆盖或隔 背鳍1个,鳍棘部与鳍条部间有一浅凹刻;以第3和4鳍棘最高,鳍条后部外廓稍圆凸。胸鳍末端达背鳍第9或第10鳍棘下方。腹鳍末端大多伸达肛门。尾鳍截形或中部稍凹。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西、广东  [原产地区]:西沙群岛、海南岛等海域,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红海,东到马绍尔群岛,南到澳大利亚,北到日本琉球。 我国产于西沙群岛、海南岛等海域,广西、广东沿海。  
[水域环境]:海水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其它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岩礁
[栖息水层]:中上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其它

条纹狼鲈(条纹石鮨、美洲条纹鲈)亲鱼培育


(一)亲鱼培育池的条件
亲鱼培育池是亲鱼的生活栖息环境,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亲鱼的生长和性腺发育。因此,必须认真加以选择。亲鱼池的位置要尽可能靠近人工繁殖场,这样可缩短亲鱼运输路程,减少运输时间。为了让亲鱼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要选择水源充裕、水质优良、排灌方便,最好有微流水的池塘作为亲鱼培育池;面积不宜太大,以3~5商为佳;水深1.8~2米;池形以长方形较好,池底应为沙质或壤土池塘。亲鱼放养前要进行池塘清整,包括干池曝晒数日,挖去多余的淤泥,维修和加固池埂,清除池塘四周杂草等,为亲鱼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以利于亲鱼的生长和发育。

选择体质健壮、个体大、无伤无病的条纹鲈作为后备亲鱼。年龄应在3龄以上。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以及亲鱼的个体大小灵活掌握,以既能充分利用水体,又能使亲鱼性腺发育良好为原则,亲鱼池的最大负载量应控制在250~300千克/亩以内,由于放养后亲鱼还会有较大的增重,因此开始放养量不宜过大,如每尾体重2千克左右的后备亲鱼,每亩放养100尾左右比较合适,雌、雄鱼同池培育。亲鱼培育池要搭配大规格的鲢、鳙鱼种50~100尾以调节水质,但一般不宜套养其他鱼类。

(二)日常管理
饲料是亲鱼性腺发育的物质基础,能否满足亲鱼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对其性腺发育关系很大,因此亲鱼培育期间必须保证投喂充足适口的饲料。条纹鲈是肉食性鱼类,对饲料质量要求较高,以投喂冰鲜鱼效果最好,冰鲜鱼来源不便的地区,也可用配合饲料培育条纹鲈亲鱼。饲料蛋白含量在40%~44%之间,其中动物蛋白应占50%以上,但在秋季及产前1个月,每周最好能补充投喂冰鲜鱼2~3次,以促进性腺的发育。条纹鲈耐低温能力很强,水温在℃以上便能摄食,在我国南方地区,每年停食的时间很短,因此要及早投喂。

条纹鲈对水质要求比较高,亲鱼池尤其要保持清新的水体环境,溶氧量应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如遇天气不好则应减少投喂量,并开机增氧,亲鱼如出现严重浮头,即使不死亡也会严重影响性腺发育,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条纹鲈的产卵季节南方一般为3~4月,北方则大约推迟1个月。在产前1个月,应经常冲水刺激,对加速亲鱼的性腺发育有良好的作用,若有长流水刺激则效果更佳。国外报道,通过控制光照和水温,可提高条纹鲈的产卵率。亲鱼培育管理中,除应维持良好的水体环境和充足的食物外,平时应尽量少拉网操作,亲鱼捕捞后往往一二天都不摄食。高温季节拉网还会造成亲鱼损伤,过多的拉网作业必然会影响亲鱼健康、性腺发育,临近繁殖季节拉网过多还会影响产卵和胚胎发育。因此,条纹鲈亲鱼要专池培育,不宜与其他商品鱼混养。

条纹斑竹鲨


中文名称条纹斑竹鲨

拉丁名称Chiloscyllium plagiosum (Bennett)

英文名称whitespotted catshark, cat shark, carpet shark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Chondrichthyes

中文亚纲名板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Elasmobranchii

中文目名须鲨目

拉丁目名Orectolobiformes

中文科名须鲨科

拉丁科名Orectolobidae

中文属名斑竹鲨属

拉丁属名Chiloscyllium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南海和东海,以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亚。

形态特征
口平横,下唇宽扁,成一连续横褶,眼小无褶膜。喷水孔中大,常伸至眼下。齿细小,多齿头,多行在使用。最后3个鳃孔位于胸鳍基底上方,臀鳍近尾鳍,尾椎轴不上翘。体长达1米左右,臀鳍经尾鳍下叶为高,臀鳍长于小尾鳍下叶缺刻前方部分3/5-3/4,体具近圆形白色斑点。第一背鳍起点与腹鳍中部相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条纹狼鲈(条纹石鮨、美洲条纹鲈)鱼种培育


(一) 鱼种培育池条件
鱼种培育池与鱼苗培育池的要求基本相似,面积可大一些,一般为3~5亩;水深1.2~1.5米较为合适。为确保鱼苗的成活率,必须严格进行清塘消毒。由于鱼种培育阶段主要以人工投饲为主,因此一般情况下培育鱼种的池塘无需施肥,但如果水质太瘦,透明度太大,也应施用适量有机肥或无机肥以促进浮游植物的繁殖,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鱼塘要在进足水后才能放养鱼种,否则会增加水鸟的危害。放种前应对重要的水质指标如溶氧、pH、水温等进行测定,以保证理想的放养条件。以上这些工作应在夏花鱼种出塘前全部准备好。

(二)放养规格与密度
鱼种培育阶段是紧接着鱼苗培育阶段进行的。鱼种培育阶段放养的鱼种,即为鱼苗培育阶段收获的夏花鱼种,规格多在2.5~5厘米之间。同一个池塘必须放养规格一致的夏花鱼种,以减少自相残食的机会。

鱼种放养密度,要根据实际生产目标、鱼池条件(如水源)以及池塘设施的配套情况等来确定。例如,若养殖单位要求在成鱼养殖时放养尾重100克以上的大规格鱼种,鱼种培育时的放养密度一般为2000~2500尾/亩;若要求生产规格较小的鱼种(30~40克/尾),每亩放养量以4000~5000尾较为适宜。此外,每亩应套养规格相近的鲢、鳙鱼种100~150尾,以控制水质。养殖实践表明,过低的放养密度(每亩1000尾以下)会造成鱼种个体生长速度出现较大的差异,还会因此而出现自相残食,降低成活率。池塘条件及其设施的好坏,也直接影响放养密度,若水源充足,水质好,增氧设备齐备,可适当增加放养密度,反之,则应适当降低放养量。

(三)日常管理
鱼种培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池塘管理。经常巡塘观察鱼的活动情况,注意观察、测定水质,了解鱼种的生长,及时分筛,合理投喂等都是鱼种培育阶段日常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工作。

1.水质管理池塘水质调控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鱼种的生长和生存,鱼种培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质管理水平的高低。鱼苗培育阶段的水质管理方法大多也适用于鱼种培育,但鱼种培育阶段也有其自身特点,如鱼种对环境的适应力增强,池塘鱼载量增加等都有别于鱼苗培育阶段。所以应根据具体情况管理好池塘水质,以满足鱼种的生长要求。调控水质的最有效方法是换水和增氧。如果条件允许,应经常测定溶氧、pH、水温、氨、透明度等以便于根据池塘的水质变化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鱼种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条纹鲈鱼种阶段对溶氧要求为5毫克/升以上,如果溶氧低于3毫克/升时,要开机增氧或加水以提高溶氧含量,防止泛塘。每个池塘均应装备增氧机,以叶轮式增氧机效果最佳。在水温较高的夏季,最好每天午夜开机增氧2~3小时,若用换水方式以提高溶氧,则应加注含氧丰富的表层水,并在池塘相对的一边从底层排水。水体溶氧的饱和含量与水温呈负相关关系,水温高,饱和溶氧含量低;水温低,饱和溶氧含量高。所以,缺氧泛塘事故大多发生在高温季节(6~9月),在高温季节,如果上下水层溶氧含量差异过大,遇暴雨时常会造成泛池,故应经常测定溶氧,以便在需要时即采取增氧措施。

条纹鲈在鱼种阶段对水温的适应能力强于鱼苗阶段,16~30℃均能正常摄食,超出此范围,则摄食活动下降。鱼种对pH的适应范围也有所增加,但中性更适于鱼种的生长,如水体酸性较大,可使用石灰加以调节。

氨对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有很强的毒性,即使很低的浓度也会抑制鱼类的生长。由于鱼种培育阶段以人工投喂为主,在放养量大、投饲较多的情况下,鱼类的排泄物及残饵可能会导致氨含量的上升,水温偏高时更易于引起鱼类中毒,必须予以注意。降低水温(如加入低温新水),减少投饲,以及换水、增氧等均可降低池塘氨的含量。

虽然鱼种培育期间浮游动物并非是条纹鲈的主要食物,但池水也应保持一定的肥度,水质过瘦,透明度增大,太阳光可直照池底,常会造成水生维管束植物及丝状绿藻的大量繁殖,这些植物的大量存在会干扰鱼种取食,对鱼种的生长产生不良作用,而且对拉网捕捞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维持一定量的浮游植物十分必要,池水理想的透明度应保持在50~80厘米之间,透明度过大,可适量施用有机肥或化肥,若水过肥,则应及时加注新水。


2.饲料及投喂在鱼苗培育后期或夏花鱼种暂养期间,已进行食性驯化的鱼种,放养后即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条纹鲈属肉食性鱼类,对饲料质量要求较高,在实验条件下,个体重为1.4克的鱼种投喂含47%蛋白质和12%脂肪或57%蛋白质和17%脂肪时,获得最佳的生长速度和蛋白质利用率;个体重为9~16克的鱼种,饲料蛋白和脂肪含量分别为52%和13.2%时,净增重、饲料效率、蛋白质的利用率最大。目前尚未研制出条纹鲈鱼种的专用饲料配方,实际生产中通常是投喂高质量的鲑鳟鱼商品饲料,蛋白质在40%~45%之间;使用优质加州鲈鱼或斑点叉尾鮰配合饲料效果也比较理想。可用沉性或浮性饲料投喂,不过最好是浮性饲料,因为浮性饲料易于观察,鱼到水面争食,多余饲料漂浮在水面上,容易发现,能减少浪费,还可避免因过量投喂而引起池塘水质变坏。饲料颗粒的大小应根据鱼种的个体大小作相应的调整,通常是开始使用直径约1毫米的饲料,以后随着鱼种的个体长大而相应增加,以鱼种能正常摄食为度。投喂率的确定,也与鱼的个体大小有关,总的原则是鱼规格小,日投饵率高,鱼规格大,日投喂率低(表3-5)。

从表3-5可知,初期的投饵率可高达鱼体重的15%~25%,但由于鱼的总重量较小,实际投饵量并不会很大。初期高投饵率的目的是使鱼种能有更多机会援食人工颗粒饲料,减少因部分鱼尚不习惯摄食颗粒饲料而造成规格的差异。大约2周以后投饲率要逐渐减低,直至接近收获时日投喂率为鱼体重的3%左右。投喂率的调整依据主要是对鱼生长进行测定,通常每月1次,由于拉网会造成鱼体紧张或引起损伤,故应尽可能小范围采样(如围池之一角等),而且拉网要选择水温低的时候进行,采到鱼样本后无需作个体测定,在池边混合秤重后即可估算出池塘鱼的总重量,并据此计算投饵量。

投喂方式多为人工投饲,也可使用自动投饵机投喂。每天早晚各投饲1次,如果条件允许,适当增加投饲次数(每天3~4次),可减少个体间大小的差异。通常是沿着池的一边投喂,应尽可能在较大范围内撒放饵料,以使所有的鱼都能摄食到足够的食物。若使用浮性饲料,在风浪较大时应在上风处投放饲料,以免被风浪吹至岸边造成浪费。

倒刺鲃


[学名]: 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denticulatus(Oshima)
[资源名称]: 倒刺鲃
[外文名]:
[别名]: 青竹、青竹鲤、草包鱼、大肚鱼、黄冠鱼
 
[形态特征]:
  背鳍Ⅲ~9;臀鳍Ⅲ~5;胸鳍Ⅰ~8~9;腹鳍Ⅰ~14~15;尾鳍Ⅰ~17~Ⅰ。鳃耙10~11。下咽齿3行,235~532。侧线鳞26[(4.5~5)/(2.5~3.5)]32;背鳍前鳞9~12;围尾柄鳞14。体长为体高2.7~3.4(3.1)倍。为头长3.9~5.0(4.4)倍,为尾柄长6.0~7.8(6.7)倍,为尾柄高7.2~9.2(7.9)倍。头长为吻长2.6~3.5(2.9)倍,为眼径3.3一5.6(4.8)倍,为眼间距1.8~2.6(2.2)倍。尾柄长为其高1.0~1.3(1.2)倍。体长,稍侧扁,腹圆无稜,背缘和腹缘均隆起。头较小。吻端圆钝。鼻孔离眼较离吻端为近。眼侧上位,眼间宽,偏于头的前部。口亚下位,上颌稍突出,里马蹄形。口裂前端与眼中心在同一水平或稍下,仲达前鼻孔下方。下颌关节对眼前缘或略后。唇紧贴干上下颌外面,下颌内缘韧质,与外缘呈明显界线。须2对,约等长或口角须略长,上颌须小于或等于眼径,仲达眼下缘,颌须达眼后缘或略不及。背鳍具硬刺,末根不分枝鳍条后缘带锯齿,前有一倒刺卧伏皮下,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的后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远,基部有鳞鞘。臀鳍向后延伸不及或刚及尾鳍基。腹鳍起点约在胸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中点,向后伸达至臀鳍起点间距离的2/3。胸鳍伸达至腹鳍起点间距离的2/3,外角圆钝。尾鳍叉形,叶端尖或钝。鳞大,在腹鳍基有一发达的腋鳞。侧线略下弯,向后入尾柄的中轴。肛门紧位臀鳍起点。鳃耙短小而尖,排列稀疏。下咽齿稍扁平而顶端微弯。鳔2室。腹膜灰黑。体青绿色,背部灰黑,腹部乳白。鳃盖或红或黑。各鳍浅灰,后缘黑色,以胸鳍为最淡。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东、广西、海南、贵州  [原产地区]:珠江水系、海南岛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元江和珠江水系,及海南岛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耐受温度(℃):4~37。适温范围(℃):20~30。孵化的合适水温为24~29 ℃,盐度范围():胚胎孵化的适合盐度为1~5 , 最高临界盐度为9。性成熟年龄:5龄;性成熟最小型:雄鱼3龄、雌鱼4龄;产卵季节:5-8月;卵子属性:分批产卵,浮性卵,成熟卵直径2.87~3.12mm,金黄色,弱粘性。

条纹鸭嘴鲶


中文名称条纹鸭嘴鲶

拉丁名称Pseudoplatystoma fasciatum

英文名称Tiger shovelnose

异名拟宽口鲶、虎皮鸭嘴、铲鼻虎鲶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鲶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长须鲶科

拉丁科名Pimelodidae

中文属名鸭嘴鲶属

拉丁属名Pseudoplatystom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亚马逊河水域。

形态特征
虎皮鸭嘴吻长大如鸭嘴、铁铲,体表灰褐色,身上有几十条细横纹,状如虎皮,故名。该鱼躯体巨大,一般成鱼体长60-100厘米,在巨大的水族箱里真够威风凛凛,有点梁山泊黑旋风的韵味。

生活习性
虎皮鸭嘴体格强健,身躯巨大,是非常贪婪的肉食主义者,能吞下很大的鱼类,因此不能与小型鱼类同缸混养。饲养时必须提供足够的食物和活动空间,才能欣赏这尾潜水艇般的大家伙。适宜水温23-28℃,水质总硬度7-9,pH6.5-7.8。繁殖较困难,国内未有报道。

虎皮鸭嘴有随着成长而不断蜕皮的生理现象,甚至会把自己蜕下来的皮吃掉,这是它的独特习性。

条纹隔贻贝


中文名称条纹隔贻贝

拉丁名称Septifer virgatus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双壳纲

拉丁纲名Bivalvia

中文亚纲名瓣鳃纲

拉丁亚纲名Lamellibranchia

中文目名贻贝目

拉丁目名Mytiloida

中文科名贻贝科

拉丁科名Mytilidae

中文属名隔贻贝属

拉丁属名Septifer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为暖水性广分布种。但仅见于西太平洋区,日本自北海道至琉球群岛,向南至东海和南海有分布。为潮间带中、下区的常见种,但多密集在低潮线至潮线下8米左右的水区。

形态特征
贝壳呈楔形,中等大小,一般壳长45.5毫米,高26毫米,宽21毫米。壳顶较尖,位于前端。壳面隆肋有的高有的低,整个壳面被有细放射肋;肋分叉,较低,有的个体常不明显,肋间距离较宽。壳表呈紫褐色,顶部常呈淡紫和淡粉色,贝壳内面灰蓝色,有时带浅红色;肌痕明显,壳周缘具有细缺刻,壳顶下方有三角形小隔板。铰合部窄,仅有1-3个粒状小突起。外套薄,外套缘有褶或触手。前闭壳肌小,位于隔板上;后闭壳肌大,呈弯月形。足丝孔略显;足丝较发达。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32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日本条斑星鲽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