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肌蛤

中文名称日本肌蛤


拉丁名称Musculus japonica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双壳纲

拉丁纲名Bivalvia

中文亚纲名瓣鳃纲

拉丁亚纲名Lamellibranchia

中文目名贻贝目M.yz023.CoM

拉丁目名Mytiloida

中文科名贻贝科

拉丁科名Mytilidae

中文属名肌蛤属

拉丁属名Muscu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暖水性种。广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如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等地。仅见于潮下带,自水深10-100米以内的浅海底较普遍。底质多为泥沙、软泥、沙质泥或碎壳等。

形态特征
贝壳稍小或中等大小,一般壳长36毫米,高14毫米,宽9毫米。壳质薄、韧;壳较扁平,细长形。壳顶略凸,细圆;自壳顶至中腹缘有一条不很明显的隆肋。壳表呈黄绿色,有时略显浅红色;壳前端有少数放射纹,中部无,后背部有许多紫色和白色放射纹。贝壳内面色浅,略具光泽,并有壳表透过的红褐色花纹,肌痕不明显。铰合部窄,沿铰合线全长及其后方有一列小锯齿。韧带细长,浅褐色。外套缘厚,具圆球形触手,并具褐色素。水管稍呈管状;两闭壳肌不等。足丝软,胶状、较发达。

生活习性
海(水)生。

相关推荐

日本镜蛤


[学名]: Dosinia japonica
[资源名称]: 日本镜蛤
[形态特征]:
  贝壳中、大型,略侧扁,壳质重厚。壳顶尖,位于贝壳前方1/3处。顶尖倾向前方,由壳顶往前方弯曲、往后方斜直。贝壳前、后端圆,由此往腹缘成规则的半圆形。壳面白色。同心生长纹较平、排列紧密,纹间沟窄而浅。在贝壳前、后缘的同心生长纹略翘起成薄片状。小月面深凹,心脏形,界线十分清楚。楯面界线清楚,长披针形,前半部为黄棕色,为半埋在壳内的韧带所占据,后半部有略呈凹陷,宽的楯面。 贝壳内面白色,铰合部宽,其腹缘弯曲。左壳前侧齿小,微突出壳面;前主齿薄,中央主齿粗大,由壳顶部斜向后方;后主齿斜长;右壳有两枚前侧齿,当中的齿窝较浅,前主齿薄,中央主齿粗壮,后主齿距中央主齿较远、长,沿韧带脊斜行。前、后闭壳肌痕、外套痕十分清楚,外套窦弯入深,末端达到贝壳中部,先端尖。贝壳内缘光滑。
 
[原产国家]:中国、俄罗斯、朝鲜、日本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我国北起鸭绿江口南至海南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我国从北向南均有分布。俄罗斯远东海,朝鲜,日本也广泛分布。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生活在潮间带至浅海73米的泥沙中,由于水管较长,潜埋较深。

花蛤和腰蛤的区别


花蛤和腰蛤都属于贝类,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确是不同的品种,很多人分不清两者的区别。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花蛤和腰蛤的区别。

一、花蛤和腰蛤的区别

1、外观区别:花蛤学名菲律宾帘蛤,是蛤蜊的一种,外形略呈椭圆形,有白色、黄色、棕色、浅褐色、深褐色,有时带有放射线、条纹、大斑点或深褐色锯齿花纹。腰蛤就是油蛤,在上海称为腰蛤,也是蛤蜊的一种,壳有花纹、光滑,看起来油光发亮。两者相比,花蛤质地比较粗糙,贝壳比较薄,颜色和纹路更加丰富;而腰蛤质地光滑油亮,贝壳更加厚实,颜色和纹路比较单一。

2、味道区别:花蛤和腰蛤的肉质都比较紧实,吃起来有嚼劲,但是腰蛤吃起来味道更加鲜美。

二、腰蛤味道如何?

油蛤味道鲜美,脆嫩香甜,营养丰富,适合煲汤也适合清炒。它的营养特点是高蛋白、高微量元素、高铁、高钙、少脂肪。蛤蜊的肉质鲜美无比,被称为天下第一鲜、百味之冠,江苏民间还有吃了蛤蜊肉,百味都失灵之说。人们在食用蛤蜊和贝类食物后,常有一种清爽宜人的感觉。

三、花蛤和腰蛤多少钱一斤?

花蛤和腰蛤都是蛤蜊的一种,价格在9-20元/公斤之间。根据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信息,2019年10月16日花蛤价格为:山东青岛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卖10元/公斤,山东省威海市水产品批发市场卖9元/公斤,新疆乌鲁木齐北园春批发市场卖20元/公斤。

鸭白肌病


在北哈萨克斯坦州的一些农场所观察到的鸭白肌病是稀少的,但也曾发生过,它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对于禽白肌病的病因问题,多数学者认为是维生素E不足;某些学者又认为是蛋白质饲料单纯且贫缺而日粮中多汁饲料占的比例又过大;此外,还有把禽白肌病记载为肌营养不良、维生素E缺乏症和食物性肌肉病等。

1960-1961年期间,我们在北哈萨克斯坦州奇斯托夫和基雅林两个国营农场对鸭白肌病开展了调查研究。1958年奇斯托夫国营农场开始发生该病。种鸭蛋是由从未发生过该病的库尔刊干洲某农场收购来的。1960年该场鸭育成率为65%,幼鸭成活率为48%鸭群是饲养在拥挤、潮湿而又不卫生的鸭舍里面,鸭出壳后头三天喂给混有肉骨粉的酸凝乳,其定量增至四倍,但绿色饲草的供给不足。鸭群从三月开始发病并持续到6月份。鸭表现出临床症状,食欲废绝,衰弱,跛行,行走困难,经常卧倒,两足伸直,有时可见双翅两足麻痹,头后仰,背过度收缩而不能站立,脚呈游泳状运动,眼脸肿胀,流泪,羽毛蓬松而乱,肛门周围被粪便弄脏,嘴苍白而柔软,粘膜苍自。病程1-20天而少有更长者,然而大多数病鸭的死亡时间都是在1---30日龄内死亡。

尸体剖检:体格消瘦,粘膜苍白,骨骼肌松弛,色泽不均,肌胃肥人,胃壁有许多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灰白色病灶,切面干燥,心腔扩人,心肌松弛、肝脏和肾脏可见郁血.性充血和营养不良性变化,肺脏充血,肠卡化性炎。

组织学检查:主要表现在肌胃、骨骼肌和心肌的变化、肌胃灰白色病灶组织检查时可见肌组织呈凝固性坏死的不同发展期变化(从肿胀,嗜碱性的颗粒状崩解肌浆到肌纤维完全死亡并呈石灰样沉淀),增生一恢复过程表现微弱,心肌和骨骼肌可见类似的变化,但蜡样坏死占优势,并有块状一颗粒状分解肌浆,肝脏和肾脏呈颗粒状或颗粒一脂肪状营养不良以及郁血性多血。

采集鸭的器官在北哈萨克斯坦州兽医细菌实验室进行细菌学和微生物学检查时,不能确诊为传染病和真菌病,取饲料作化学分析时,发现玉米、燕麦和大麦的酸性增高。

1960-1961年为了消灭和预防白肌病的发生,首先给母鸭群以最好的饲养条件,遵照畜牧学标准进行分群饲养,经常更换垫草,禽舍保持干燥,保证给以全价饲料,其中必有多量丰富的维生素(由玉米、胡萝卜、苜宿和杂草所组成的混合青贮料)。采取了这些措施之后,于1961年我们进行了鸭尸体剖检,其结果就再没有发现过各个器官组织具有白肌病的特征性变化。

1961年6月我们在基雅林国营农场看到了鸭患类似的疾病,发现该场饲养条件恶劣(禽舍小,鸭群拥挤,游泳池不大),非全价饲料,并且日粮中绿色饲料不足。进行鸭尸体剖检和器官组织学检查时,看到了具有白肌病特征性变化。对个别的病死鸭作器官细菌学检查时,分离出巴氏杆菌。但是,当应用土霉素,饲喂维生素以及在饲料中加入硫酸铁和高锰酸钾时,都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目前,幼畜和家禽发生白肌病时,有人曾推荐使用硒制剂。但是,我们却从未也没有在任何一个农场采用过。

结论
鸭白肌病的蔓延是在那些蛋白质饲料不完全、维生素不足、鸭饲养条件不好(鸭群拥挤、禽舍不卫生和其它的不良因素)的农场中发生流行;
为了预防和防制鸭白肌病的发生,必须保证给予母鸭群以足够量的维生素和全价的蛋白质饲料。

白点杏蛤(大杏蛤)


[学名]: Amygdalum watsoni
[资源名称]: 白点杏蛤(大杏蛤)
[别名]: 瓦氏偏顶蛤
 
[形态特征]:
 
壳薄,半透明,近长椭圆形。两壳相等,前端细圆;后端宽圆,稍扁。背缘自壳顶至韧带末端较直且上斜,形成钝角后又弯向后缘;腹缘呈弧形。壳顶近前端。壳表光滑,淡黄色。生长线细密,无放射肋。壳内面白色,具珍珠光泽。
 
[原产国家]: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我国的东南沿海  
[地理分布]:大西洋、太平洋及印度洋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浅海软泥底,用足丝与软泥等混合在一起筑巢而居。滤食浮游生物及有机碎屑。

 
[性别类型]: [品种特性]:优质
[食性]:滤食性 [底质类型]:泥质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其它用足丝与软泥等混合在一起筑巢而居 [生活区域]:用足丝与软泥等混合在一起筑巢而居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

日本鱵


[学名]: Hyporhamphus sajori
[资源名称]: 日本鱵
[外文名]: Japanese halfbeak
[别名]: 沙氏下鱵鱼,细鳞短鱵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头稍长,吻短。眼中大,圆形。鼻孔每侧一个,浅凹,具一边缘光滑的圆形或扁形嗅瓣。口较小,平直。上颌骨与颌间骨愈合,呈三角形。下颌延长呈针状,喙长小于头长的1.5倍。上下颌具细齿,第一鳃弓鳃耙19~47,第二鳃弓鳃耙16~37。体被圆鳞,背鳍前鳞30~80,上颌三角部具鳞。侧线下侧位,在胸鳍下方具一分支,向上伸达胸鳍基部。背鳍基部长,位于体之后部,具13~18鳍条。臀鳍起点在背鳍起点后下方。胸鳍短,上侧位,具10~14鳍条。腹鳍在腹部远后方。尾鳍多少呈叉形,有时下叶长于上叶。脊椎骨47~62。鳔单室。 眶前管不分支,无后支,尾鳍略呈叉形或中等分叉状。 鳃耙多,第一鳃弓鳃耙23~37,第二鳃弓鳃耙18~27;背鳍前鳞65~80;椎骨59~62;上颌长短于头长;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西北太平洋: 黄海,渤海海  
[气候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西北太平洋: 黄海,渤海海洋,日本海洋, 与被向北延伸到在彼得大者的湾的萨哈林岛与 Preobrazheniye 湾与海参崴的日本的太平洋海岸。 记录自在中国的长江的部份下游了。我国产于黄渤海。  
[水域环境]:海水,淡水,半咸水  
[生活习性]:
常见于近岸水域。 出现于在中国的长江的下面部份。形成小的鱼群而且主要捕食浮游动物。 肉可口的。 也用抄网捕获。 被用于中药材了。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其它
[食性]:杂食性 [底质类型]:砂质
[栖息水层]:中下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药用与保健

日本魣


[学名]: Sphyraena japonicua
[资源名称]: 日本魣
[外文名]: Japanese barracuda、snock、Sea pike(s)
[别名]: 日本金梭鱼
 
[形态特征]:
 
背鳍Ⅴ,Ⅰ-9;臀鳍Ⅱ-8;胸鳍13~14;腹鳍I-5;侧綫鳞118~123。 体延长,近圆筒形,背绿微凸,腹部圆形。体长为体高6.9~8倍,为头长2.8~3.2倍。 头尖长,背视三角形。头长约为吻长2.1~2.2倍,为眼径6.1~6.5倍。头顶自吻至眼间隔处具二对纵嵴,中间一对较明显,止于眼后头部。吻长而尖突,为眼径3.1~3.3倍。眼大,高位,眼径小于吻长,距鳃盖后缘较距吻端为近;眼间隔宽,约等于眼径。鼻孔2个,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较大,具一薄膜。口前位。口裂大,略倾斜。下颌突出。两颌及腭骨均有牙。上颌前端有二对犬牙,后方的-对尖锐粗大,两侧各为一列绒毛状细牙。下颌前端有一犬牙,两侧前部牙细密,后部牙侧扁而尖,排列稀疏,6~7个。腭骨具一纵行尖锐大牙。舌狭长,游离,位于口腔的中部。鳃孔大;鳃盖膜不连于峡部。鳃盖条7。假鳃发达。 前鳃盖骨后下角光滑,圆形,鳃盖骨后上方有一扁棘。鳃耙退化,只在第一鳃弓下枝具一细长鳃耙。 体被小圆鳞,头部在眼后两侧皆被小鳞。第二背鳍、臀鳍及尾鳍,被有小鳞。侧綫发达,约位于体侧中部,后端伸达尾鳍基底。 背鳍2个。 第一背鳍具5鳍棘,起点前于腹鳍起点,距眼后缘约与第二背鳍起点相等,第二鳍棘最长,各鳍棘可纳入背沟中,第二背鳍和臀鳍相似,具10鳍条,起点前于臀鳍起点。臀鳍具2鳍棘,8鳍条,起点与第二背鳍第四鳍条相对。胸鳍短小,鳍端不达腹鳍。腹鳍腹位,尾鳍分叉。 体腔中大,腹膜白色。肠粗短,管状,少弯曲,其长不及体长之半。 胃大,囊状。幽门盲囊发达,分布于肠之一侧,形成前后二群,共有盲囊20余。肝中大,分为左右二叶。鳔大。 背侧部暗褐色,腹部银白;背鳍和胸鳍淡灰色,尾鳍晴褐色。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南非,印度尼西亚,中国南海、东海,朝鲜,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喜欢在开放水域较为近岸的地区活动,单独或小群数一起活动。属掠食性鱼类,游泳能力强、速度快,活动范围广,无固定的栖所环境。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其它
[食性]:杂食性 [底质类型]:岩礁
[栖息水层]:中上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其它

日本扁鲨


中文名称日本扁鲨

拉丁名称Squatina japonica Bleeker

英文名称Japanese monkfish, Japanese angel shark, canopy shark, angel-shark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Chondrichthyes

中文亚纲名板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Elasmobranchii

中文目名扁鲨目

拉丁目名Squat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扁鲨亚目

拉丁亚目名Squatinoidei

中文科名琵琶鲨科

拉丁科名Squatinidae

中文属名琵琶鲨属

拉丁属名Squatin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东海、黄海。

形态特征
眼背位,无瞬褶。喷水孔大,位于眼后。鼻孔前位,前鼻瓣具2扁平皮瓣,后鼻瓣具1平扁半环形薄膜。口宽大,亚前位,唇褶发达。上下颌齿同型,细长单齿头型,多行使用,腹鳍宽大,接近胸鳍。本种内鼻须末端分枝,胸鳍外角几等于直角。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繁殖习性
卵胎生。

石蛤


名称石蛤

分类 动物部爬行类(含两栖类)
异名 山蛤、山青蛙、山蛤蟆、石蛤蟆(《兽医本草》)
来源本品为蛙科动物石蛤(Polypedates Schlegelii Guehtacr)或山蛤(Rana temporaria L.)等的全体或骨胳。

形态特征
石蛤系金袄子的近似种。体形狭长,头背及四肢上面多疣,腹面光滑。腿部近处有颗粒。背暗褐色而有淡色斑,脚有横纹,混交黑斑,大腿后方之上面具有同样之黑点。腹面白色,喉部有多数黑点,雄比雌黑点多。雄之舌根左右有叫囊,善鸣叫。趾具广蹼及吸盘,能爬行于斜峭岩石间。鸣声清脆可爱,可饲之作为玩品。

生态环境多栖息于深山野岙的溪涧岩洞中,昼伏夜出,以小虫为食。我国南方各地均有分布。

采制夏秋季捕捉。捕捉后鲜用,或去肚杂风干备用。

性能
味甘,性凉。清热解毒,退翳明目。

《兽医本草》:治牛眼上翳。

用量多作外用药,无一定用置。

附方
1. 石蛤骨1只(烧炭存性)、冰片6克(研成细末),吹入患眼(韶关《牛病诊疗经验汇编》)。

2. 石蛤骨、猫骨各少许(煅炭为末),冰片少许,吹入患眼(韶关《牛病诊疗经验汇编》)。又方:石蛤、蛇皮焙酥,加冰片研末吹入患眼(《中兽医疗牛集》)。

备注
本品有一种山蛤(Rana temporaria L.),体形较长,有暗褐色斑点,趾间有蹼,便于游水,民间常混合使用,亦有同功。

中国紫蛤


[学名]: Hiatula chinensis
[资源名称]: 中国紫蛤
[外文名]: Chinese sanguin
[别名]: 扁平血蛤
 
[形态特征]:
 
贝壳近椭圆形,扁平,前缘圆,腹缘凸出,后缘呈斜截形。壳顶近中央,外韧带粗短凸出。壳表光滑,被有灰褐色壳皮,顶部呈紫色,中后部有不明显的放射肋纹。生长线细密。壳内面灰紫色,铰合部具主齿2枚。前闭壳肌痕呈肾状,后闭壳肌痕呈三角卵圆形。
 
 
[原产国家]:中国、印度尼西亚、越南等  [原产地区]:中国的山东至海南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台湾以南的西太平洋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埋栖于潮间带砂质中,滤食藻类及有机碎屑等。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33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