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口华缨鱼

[学名]: Sinocrossocheilus microstomatus Wang and Chen, 1989
[资源名称]: 小口华缨鱼
[形态特征]:
 
体长,稍侧扁.吻尖,稍扁平,向前突出,吻部常具细小珠星,吻长大于眼后头长.吻侧有浅沟自吻须基部延伸至口角.吻皮向腹面扩展,盖于上颌外面,侧端终止于口角处,不与下唇相连.吻皮外面近边缘有一半月形区域,布满细小肉质乳突,吻皮边缘不开裂或开裂不明显.上唇消失.下唇分为两部分,中间为一近圆形的肉质垫,沿此垫的前缘及两侧隆起呈马蹄形的游离状态,后缘稍隆起不游离,与峡部直接相通;下唇两侧部较中部小,前部较尖,贴于下颌基部,后部较圆,在肉质垫的两侧明显突起;下唇中部和两侧部有细密的小乳突分布.口下位,狭小,近弧形.上下颌前缘具薄锋.上颌两端有发达的系带与下唇两侧部相连.下颌与下唇有浅沟相隔,较下唇突出.须2对,均发达,眼较大,后侧上位,眼间宽,稍呈弧形。鼻孔距眼前缘较吻端为近。鳞片中等大,胸部鳞片小且埋于皮下,背鳍前鳞不规则,腹鳍基部有一腋鳞。侧线完全,平直。 背鳍无硬刺,最长鳍条约等于头长,起点距吻端与距尾鳍相等。胸鳍后伸不达腹鳍;腹鳍起点约与背鳍第二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其末端后伸不达肛门;臀鳍后伸不达尾鳍基。尾鳍深叉形。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原产地区]:广西南丹县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广西分布于红水河,广西外分布于贵州荔波。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江河的底层,以有机碎屑、固着藻类和底栖生物为食。

相关推荐

缨鳍巨口鱼


中文名称 缨鳍巨口鱼
拉丁名称 Thysanactis dentex Regan et Trewava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鲑目
拉丁目名 Salmoniformes
中文科名 黑巨口鱼科
拉丁科名 Melanostomiatidae
中文属名 鳍巨口鱼属
拉丁属名 Thysanacti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18;臀鳍25;胸鳍i+10;腹鳍7。鳃盖条骨15。鳃齿3+1+10。
体长为体高12.8倍,为头长11.6倍,为背鳍基长9.7倍,为臀鳍基长6.9倍,为颏须长约9.9倍。头长为吻长3.5倍,为眼径3.5倍,为眼间隔2.3倍,为上颌长1倍。体甚细长,侧扁。头较小,侧扁,头长稍大于体高。吻短,约等于眼径。眼中大,上侧位。眼间隔微凸,略大于眼径。鼻孔小,在眼前的头背部。颏部具1须,略粗,稍长于头长,具1纺锤形端球体,球体前端具许多细丝。口大,略斜裂,上颌骨后端适伸达眼后缘下方。上颌缘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组成。下颌稍突出。前颌骨具6牙,第二牙强大,犬牙状,上颌后半部前缘具1行斜列小牙,下颌具10牙,大小不一,第三牙最强大,约与上颌第二牙等大;犁骨牙1对;腭骨每侧重牙,基鳃骨具。2~3对牙。鳃孔宽大,向前伸达颏须基后方。鳃盖膜与峡部微连。无鳃耙,四个鳃弓均具成对鳃齿,仅隅角1枚。无假鳃。

体无鳞,具发光器,眼后(PTO)1个,为皮膜所盖;鳃条部1行14个,体侧发光器不明显,并由于标本表皮缺损,难以计数。

背鳍和臀鳍位于体的后部,鳍条中等高,背鳍约与臀鳍第四鳍条相对。无脂鳍。胸鳍下位,在鳃盖骨后下方,具1游离延长鳍条和10短鳍条,游离鳍条黑色,端部先分出1小支,稍后又分出6小支白色长丝。腹鳍起点距尾鳍基较距吻端近许多。尾鳍小,叉形。尾柄短细。

体黑褐色。各鳍浅色。

小口油鲽


中文名称小口油鲽


拉丁名称Microstomus achne (Jordan et Stark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鲽形目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鲽亚目

拉丁亚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科名鲽科

拉丁科名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油鲽属

拉丁属名Microstom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我国分布于东海、黄海、渤海。

形态特征
体呈卵圆形,侧扁,被小圆鳞,两眼位于头部右侧,口小,左右侧不对称,唇厚,颌齿粗短,有眼侧两颌齿不超过3枚,无眼侧两颌齿各1行,6-16枚,背鳍79-106,臀鳍61-88。侧线鳞135-142;体长为体高的2.3-3.0倍,为头长4.6-6.1倍;口小,头长为眼侧上颌骨长3.7-4.0倍,为无眼侧上颌骨长3.5-3.7倍,有眼侧两颌无齿,无眼侧两颌齿各1行,7-13枚。

生活习性
底栖无脊椎动物,也有少量的鱼类和藻类。海(水)生。

半棱华[鱼芒]


中文名称半棱华[鱼芒]

拉丁名称Sinopangasius semicultratus Chang et Wu

英文名称Chinese pangasiid catfish

异名[鱼芒]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鱼芒]科

拉丁科名Pangasiidae

中文属名华[鱼芒]属

拉丁属名Sinopangasius Chang et Wu,1965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西北海市和广东汕尾。

形态特征
体长形,侧扁,自腹鳍基到肛门皮棱状。头平扁、吻钝短。眼小,位低。口端位,仅达后鼻孔。无鼻须。上颌须长等于头长1/2;下颏须更短。下颌齿群及犁腭骨齿群左右不连。鳃耙短小。鳃膜互连且游离。体无鳞。背鳍条I-6-7,位前背。脂鳍小且位后;臀鳍条IV-27-30,胸鳍硬刺似背鳍硬刺;腹鳍位背鳍之后;尾鳍叉状。体背侧暗灰青色,腹侧银灰色。鳍淡黄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繁殖习性
尚不详悉。仅1956年4月5日及1957年9月10日在广西北海市各得一尾标本体长350毫米及313毫米;和1963年11月22日自广东汕尾得一得体长355毫米的标本。

华鳈


中文名称 华鳈
拉丁名称 Sarcocheilichthys sinensis sinensis Bleeker
英文名称 Chinese fat minnow
地方名称 花石鲫、乌鸦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鳈属
拉丁属名 Sarcocheilichthys Bleeker,186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6;侧线鳞38~40;下咽齿2行,25-52,鳃耙外侧8~9,脊椎骨33~35。体长为体高的3.3~3.7倍,为头长的4.2~4.9倍,为尾柄长的5.2~6.7倍,为尾柄高的6.8~7.9倍。头长为吻长的2.6~2.8倍,为眼径的3.6~4.4倍,为眼间距的2.0~2.7倍,为尾柄长的1.1~1.3倍,为尾柄高的1.4~1.7。体侧扁,头后背部隆起,腹部圆。头短小,吻圆钝,微突出。口下位,略呈马蹄形。唇稍厚,唇后沟中断,间隔较宽,下颌前缘有较发达的角质,口角一对短须。背鳍不分枝鳍条基部较硬,末端柔软分节,背鳍起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近。臀鳍甚短,尾鳍分叉较浅。侧线直,鳔2室,腹腔膜银灰色。体背灰黑色,体侧灰色,腹部灰白色。体侧有4条宽而垂直的黑色斑带。各鳍为灰黑色,边缘白色。在生殖季节,雄性个体吻部出现珠星,体色及各鳍均变为浓黑色,雌性个体变化不明显,唯产卵管延长。

宽额缨鲆


[学名]: Crossorhombus valderostratus
[资源名称]: 宽额缨鲆
 
[形态特征]:
 
背鳍82~89;臀鳍61~67;胸鳍(左)10~11,(右)8~9;腹鳍6;尾鳍17。侧线鳞53~58;鳃耙0+6~7,椎骨10+25个。 体长为体高1.8~2.1倍,为头长3.6~4.5倍。头长为吻长5~6.4倍,为眼径2.9~3.4倍,为眼间隔1.5~5.9倍,为最长背鳍条1.7~2.1倍,为左胸鳍长(雄)0.5~0.8倍或(雌)0.9倍,为右胸鳍长(雄)1.5~2.1倍或(雌)2.4倍,为左腹鳍长2.2~2.9倍,为尾鳍长0.8~1.3倍,为尾柄长6.2~8.4倍;尾柄高为尾柄长2.9~4.5倍。 体近长卵圆形,很侧扁。尾柄很短。头短高。雄色吻左侧有一尖长形吻棘,在眼间隔正前方有3横行具蓝绿色光泽的小黑点。两眼位头左侧,两眼外缘各有一黑色皮膜状突起;上眼较下眼稍后。眼间隔凹沟状,雄鱼显著较宽,在眼缘各有1~2眼棘,雌鱼较窄且无吻棘及眼棘。鼻孔每侧2个;左鼻孔位下眼前方吻侧,前孔有一皮质突起;右鼻孔位背鳍前端下缘。口小,前位。左上颌较眼径稍短,略达眼下方。两颌牙小,一行。鳃峡凹刻深,后端尖形。鳃耙短,长扁形,有小锯刺。 头体左侧被强栉鳞,上下颌无鳞,奇鳍有小栉鳞;头体右侧被圆鳞,鳍无鳞。仅有左侧线,侧中位,在胸鳍后上方呈弯弧状。 背鳍始于吻右侧鼻孔的上缘;成年雄鱼第7~9鳍条常较长;中部鳍条最长;后端鳍条很细短。臀鳍始于胸鳍始点稍下方,形似背鳍。左胸鳍侧位、稍低;第2鳍条最长,雄鱼突出呈丝状,雌鱼仅较第3鳍条略长。右胸鳍很短。左腹鳍基很长,始于鳃峡后端,第3~4鳍条最长;右腹鳍基很短,始于第4~5左腹鳍条基右侧。尾鳍尖矛状,中央11鳍条分枝。 头体左侧淡灰褐色,沿侧线有2~3个黑褐斑;鳍淡色,背、臀鳍外缘及尾鳍后端较灰暗,偶鳍有小褐点纹。体右侧雌鱼白色,雄鱼中后部为蓝黑色大斑状,斑达体背腹缘及尾柄。鳃腔膜与右侧腹腔膜无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温州外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海南省东沙群岛到台湾、浙江等东海中东部海区;西达斯里兰卡及非洲东岸,东到菲律宾。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热带暖水性小型底层海鱼,约分布于40~200米深海区

原缨口鳅


中文名称原缨口鳅

拉丁名称Vanmanenia stenosoma stenosoma (Boulenger)

异名菩萨鱼、石扁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原缨口鳅属

拉丁属名Vanmanenia Hora,193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浙江甬江。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2-5。侧线孔90-98。脊椎骨38。

体长为体高的4.80-5.70倍,为头长的4.70-5.00倍,为尾柄长的8.30-9.10倍,为尾柄高的6.90-7.70倍。头长为吻长的1.58-1.92倍,为眼径的5.10-6.80倍,为眼间距的2.40-2.7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78-0.82倍。

体延长,腹部平,背部稍隆起。吻较短,吻褶分为3叶。具吻沟。口下位,较小,下唇褶分为4叶。后唇沟不连续。吻须2对,颌须工对。鼻孔2个,位于眼前。眼小,上侧位。褶孔仲达头部腹面。

背鳍小,位于体中央,起点在胸鳍与腹鳍中点。胸鳍和腹鳍平展。肛门近臀鳍。尾鳍浅叉形。头及体表有许多斑纹。

生活习性
溪涧性鱼类,以着生藻类、水生昆虫为食。

淡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35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管角螺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