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棱华[鱼芒]

中文名称半棱华[鱼芒]

拉丁名称Sinopangasius semicultratus Chang et Wu

英文名称Chinese pangasiid catfish

异名[鱼芒]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鱼芒]科

拉丁科名Pangasiidae

中文属名华[鱼芒]属

拉丁属名Sinopangasius Chang et Wu,1965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西北海市和广东汕尾。

形态特征
体长形,侧扁,自腹鳍基到肛门皮棱状。头平扁、吻钝短。眼小,位低。口端位,仅达后鼻孔。无鼻须。上颌须长等于头长1/2;下颏须更短。下颌齿群及犁腭骨齿群左右不连。鳃耙短小。鳃膜互连且游离。体无鳞。背鳍条I-6-7,位前背。脂鳍小且位后;臀鳍条IV-27-30,胸鳍硬刺似背鳍硬刺;腹鳍位背鳍之后;尾鳍叉状。体背侧暗灰青色,腹侧银灰色。鳍淡黄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繁殖习性
尚不详悉。仅1956年4月5日及1957年9月10日在广西北海市各得一尾标本体长350毫米及313毫米;和1963年11月22日自广东汕尾得一得体长355毫米的标本。

相关推荐

长丝[鱼芒]


中文名称长丝[鱼芒]


拉丁名称Pangasius sanitwongsei Smith, 1931

英文名称Pangasid-catfish

异名巴棱(傣语音译)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鱼芒]科

拉丁科名Pangasiidae

中文属名[鱼芒]属

拉丁属名Pangasi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184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在中国仅见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县与勐仑一带的澜沧江下游。国外常见于泰国湄南河,湄公河。

形态特征
体长形,中等侧扁,背鳍始点体最高。头平扁。吻钝圆,略突出。眼小,距吻端近。前后鼻孔分离。口宽。颌齿绒毛状,犁骨齿群新月形。上颌及下颏短须各一对。鳃膜游离。体无鳞。侧线有小枝。背鳍条I-7;脂鳍短小;臀鳍条iii-26;胸鳍条I-12;腹鳍位背鳍后;尾鳍深叉状。背鳍与偶鳍前缘均突出呈长丝状。体背侧暗绿色,腹侧银白色,肩部有一白斑。鳍淡黑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繁殖习性
生活于东南亚西北部雨林带平原区的大江河内。为肉食性特大型淡水鱼类之一。喜生活于深水区及主河道内。小鱼在小支流内也有。喜食小鱼、虾,也食大动物的尸体。

半[餐鱼]


中文名称半[餐鱼]

拉丁名称Hemiculterella sauvagi Warpachowsky

异名[餐鱼]条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半[餐鱼]属

拉丁属名Hemiculterella Warpachowaky,1887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和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11。下咽齿245-432。鳃耙10-11。侧线鳞47-50。脊椎骨4+39。

体长为体高的5.0-5.6倍,为头长的3.7-4.3倍,为尾柄长的4.3-5.9倍,为尾柄高的10.6-12.0倍。头长为吻长的2.6-3.7倍,为眼径的3.7-4.0倍,为眼间距的2.9-3.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0-2.7倍。

体长而侧扁。自腹鳍至肛门具腹棱。头尖,头的背缘及体背部平直。眼大,眼径约等于吻长。口端位,口裂斜,下颌中央具丘突,嵌合在上颌中央的凹陷中。侧线在胸鳍上方明显弯折,胸鳍后侧线位低。腹膜黑色。鳔2室,前室长圆,后室特长,长于前室2倍余。肠长为体长的1.2倍。

背鳍无硬刺,起点至吻端较至尾柄基部为长,尾鳍深又形。

体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尾鳍及背鳍上有小黑点。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半环刺盖鱼


中文名称半环刺盖鱼


拉丁名称Pomacanthus semicirculatus (Cuvier)

英文名称Semicircle angel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蝴蝶鱼科

拉丁科名Chaetodontidae

中文属名刺盖鱼属

拉丁属名Pomacanth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水区。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侧扁,近椭圆形。吻较钝。前鳃盖骨后下角向后伸出1强棘。体被栉鳞,侧线完全。背鳍第五和第六鳍条延长。臀鳍中部鳍条延长。尾鳍后缘圆凸。体侧大部分鳞片具大小不规则的黑斑。幼鱼和成鱼体色变异较大。

生活习性
海(水)生。为珊瑚礁水域中较大的蝴蝶鱼种类。体长可达360毫米。

小口华缨鱼


[学名]: Sinocrossocheilus microstomatus Wang and Chen, 1989
[资源名称]: 小口华缨鱼
[形态特征]:
 
体长,稍侧扁.吻尖,稍扁平,向前突出,吻部常具细小珠星,吻长大于眼后头长.吻侧有浅沟自吻须基部延伸至口角.吻皮向腹面扩展,盖于上颌外面,侧端终止于口角处,不与下唇相连.吻皮外面近边缘有一半月形区域,布满细小肉质乳突,吻皮边缘不开裂或开裂不明显.上唇消失.下唇分为两部分,中间为一近圆形的肉质垫,沿此垫的前缘及两侧隆起呈马蹄形的游离状态,后缘稍隆起不游离,与峡部直接相通;下唇两侧部较中部小,前部较尖,贴于下颌基部,后部较圆,在肉质垫的两侧明显突起;下唇中部和两侧部有细密的小乳突分布.口下位,狭小,近弧形.上下颌前缘具薄锋.上颌两端有发达的系带与下唇两侧部相连.下颌与下唇有浅沟相隔,较下唇突出.须2对,均发达,眼较大,后侧上位,眼间宽,稍呈弧形。鼻孔距眼前缘较吻端为近。鳞片中等大,胸部鳞片小且埋于皮下,背鳍前鳞不规则,腹鳍基部有一腋鳞。侧线完全,平直。 背鳍无硬刺,最长鳍条约等于头长,起点距吻端与距尾鳍相等。胸鳍后伸不达腹鳍;腹鳍起点约与背鳍第二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其末端后伸不达肛门;臀鳍后伸不达尾鳍基。尾鳍深叉形。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原产地区]:广西南丹县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广西分布于红水河,广西外分布于贵州荔波。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江河的底层,以有机碎屑、固着藻类和底栖生物为食。

半刺厚唇鱼


中文名称半刺厚唇鱼

拉丁名称Acrossocheilus hemispinus hemispinus (Nicbols)

异名火烧鲮,Lissochilichthys hemispinus hemispinu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光唇鱼属

拉丁属名Acrossocheilus Oshima,1919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闽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Ⅳ-8;臀鳍Ⅲ-5;胸鳍Ⅰ-15-17;腹鳍Ⅰ-8。侧线鳞38[(5.5-6.5)/(3-3.5-V)]49;背鳍前鳞11-12;围尾柄鳞16。第一鳃弓外鳃耙9-13。下咽齿3行,235-532。脊椎骨4+34-35。

体长为体高的3.2-3.8(3.5)倍,为头长的3.4-4.6(3.9)倍。为尾柄长的5.2-7.2(6.1)倍,为尾柄高的8.5-9.5(9.1)倍。头长为吻长的2.3-3.2(2.8)倍,为服径的3.2-5.3(4.3)倍,为眼间距的2.6-3.9(3.3)倍。

体延长、侧扁。吻较尖,吻皮止于上唇基部,在前眶骨前缘有斜沟入口角。下位、马蹄形。上颌后端上于鼻孔之下方。唇较厚。上唇整个包在上颌之外,下唇分为双瓣,比上唇肥厚,在中央彼此挤触,或偶有间隔,下颌前端比下唇稍突出。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唇后沟在领部中断。须2对,上颌须短于口角须,口角须相当于或更长于眼径。眼侧上位。眼间稍突出,眼间距大于眼径。鳃膜在鳃盖骨之下连于峡部。:

背鳍起点约在吻端至尾鳍基之中点,其未根不分枝鳍条粗硬,后缘有锯齿。胸鳍后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起点约与背鳍第一分枝鳍条相对,末端不达肛门,相距2一3个鳞片。臀鳍末端不达或将达尾鳍基。一尾鳍分叉,外侧最长鳍条为中央最短的2倍或更多。

鳔2室,前为卵圆形,后为圆筒状,末端尖细,后室不及前室2倍。消化管为体长的1.0-1.4倍。腹膜灰褐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伍氏半[餐鱼]


中文名称伍氏半[餐鱼]

拉丁名称Hemiculterella wui (Wang)

异名[餐鱼]条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半[餐鱼]属

拉丁属名Hemiculterella Warpachowaky,1887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富春江、甬江水系、珠江水系及浙江。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11-12;胸鳍Ⅰ-13;腹鳍Ⅰ-7。下咽齿3行,144-541。鳃耙12。侧线鳞50[(8)/(1.5-V)]。

体长为体高的4.4-4.5倍,为头长的4.0-4.2倍,为尾柄长的5.9-6.5倍,为尾柄高的10.2-11.1倍。头长为吻长的3.4-3.7倍,为眼径的4.2-4.4倍,为眼间距的3.2-3.3倍,为尾柄长的1.5-1.6倍,为尾柄高的2.4-2.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1.9倍。

体侧扁,背部轮廓线较平直,腹部在腹鳍以后具腹稜。头尖形,侧扁,头背面平直。吻短,稍长于眼径。眼中大,侧位;眼间宽而平,其间距大于眼径。口端位,口裂斜,上下颌约等长,颌骨伸达鼻孔的下方。鳃孔宽,鳃膜连于峡部,峡部较窄。鳃耙短小,排列稀。主行下咽齿末端钩状。鳞中大。侧线在胸鳍上方急遽向下弯折。成一明显角度,行于体之下半部,至臀鳍上方又折而向上,行于尾柄正中。

背鳍无硬刺,起点距尾鳍基较距吻端为近。臀鳍位于背鳍基的后下方,起点约与背鳍最后分枝鳍条的末端相对。胸鳍尖形,末端距腹鳍基有一距离相隔。腹鳍位于背鳍起点之前,鳍端不伸达肛门。尾鳍分叉深,下叶略长于上叶。

腹膜灰黑色。鳔2室,后室末端一般呈圆形,长于前室。肠短,其长短于体长。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棱鮻


中文名称 棱鮻
拉丁名称 Liza carinatus(Cuvier et Valencienne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鲻形目
拉丁目名 Mugiliformes
中文科名 鲻科
拉丁科名 Mugilidae
中文属名 鮻属
拉丁属名 Liza Jordan et Swain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前部近圆筒形,背缘浅弧形,腹缘稍平缓,尾柄稍长;头圆锥形,稍侧扁,背部宽平,腹部较狭。吻短,钝圆,略平扁。眼中等大;脂眼睑不发达,一般不伸达瞳孔。眼间隔宽阔,微隆起。鼻孔每侧2个,在眼的前上方,与眼上缘几乎在同一直线上。鳃耙细密,较短,梳状。体被较大的弱栉鳞,头部被圆鳞。头顶部鳞片始于前鼻孔上方。除第一背鳍外,其余各鳍均被细小的圆鳞。第一背鳍基部两侧、胸鳍基部、腹鳍基部及两腹鳍之间各有枚长三角形的腋鳞。体背青灰色,腹部白色。
生活习性 为暖水性中小型鱼类,多栖息于淡水河口及近岸水域,也可以进入淡水江段下游。

华鳈


中文名称 华鳈
拉丁名称 Sarcocheilichthys sinensis sinensis Bleeker
英文名称 Chinese fat minnow
地方名称 花石鲫、乌鸦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鳈属
拉丁属名 Sarcocheilichthys Bleeker,186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6;侧线鳞38~40;下咽齿2行,25-52,鳃耙外侧8~9,脊椎骨33~35。体长为体高的3.3~3.7倍,为头长的4.2~4.9倍,为尾柄长的5.2~6.7倍,为尾柄高的6.8~7.9倍。头长为吻长的2.6~2.8倍,为眼径的3.6~4.4倍,为眼间距的2.0~2.7倍,为尾柄长的1.1~1.3倍,为尾柄高的1.4~1.7。体侧扁,头后背部隆起,腹部圆。头短小,吻圆钝,微突出。口下位,略呈马蹄形。唇稍厚,唇后沟中断,间隔较宽,下颌前缘有较发达的角质,口角一对短须。背鳍不分枝鳍条基部较硬,末端柔软分节,背鳍起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近。臀鳍甚短,尾鳍分叉较浅。侧线直,鳔2室,腹腔膜银灰色。体背灰黑色,体侧灰色,腹部灰白色。体侧有4条宽而垂直的黑色斑带。各鳍为灰黑色,边缘白色。在生殖季节,雄性个体吻部出现珠星,体色及各鳍均变为浓黑色,雌性个体变化不明显,唯产卵管延长。

赤鼻棱鳀


中文名称赤鼻棱鳀

拉丁名称Thryssa kammalensis (Bleeker)

英文名称Rednose anchovy, Kammal thryssa

异名温州状元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鲱形目

拉丁目名Clupe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鲱亚目

拉丁亚目名Clupeoidei

中文科名鳀科

拉丁科名Engraulidae

中文属名棱鳀属

拉丁属名Thryssa Cuvier,1817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沿海、印度、菲律宾,偶进钱塘江。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Ⅰ-12-13。臀鳍条31-35。纵列鳞37-40。横列鳞9-10。鳃耙60-64。腹缘棱鳞25-26。幽门盲囊11-14个。脊椎骨41-42。

体长为体高的4.4-5.2倍,为头长的3.7-4.5倍,为尾柄长的9.4-11.2倍,为尾柄高的9.4-13倍。头长为吻长的3.7-5.4倍,为眼径的4.1-4.7倍,为眼间距的3.4-4.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9-1.0倍。

体长而侧扁。吻突出,呈圆锥形。眼中大,侧位。鼻孔位于眼上缘的前方。口大,下位,上颌骨向后伸达前鳃盖骨下缘,未及鳃孔。上颌骨长于下颌骨。两颌、犁骨、腭骨、翼骨和舌上均具细齿。鳃孔大。左右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体被圆鳞,无侧线,腹缘具棱鳞。

背鳍与腹鳍起点儿相对而稍后。臀鳍长。胸鳍末端几仲达腹鳍基。腹鳍起点稍前于背鳍起点。尾鳍叉形。

生活习性
入河口海洋性上层鱼类,偶进钱塘江。

海水/淡水/咸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50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白氏文昌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