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的自然繁殖

人工养殖条件下,可利用乌鳢能够自然产卯、受精和孵化的特点,进行自然繁殖其优点是生产管理上的要求较简单.不需过多花费人力、物力.当不需要大量苗种时.可以通过自然繁殖获得苗种;其缺点是亲鱼成熟度和鱼苗的成活率均问低,规格也不整齐.难以满足大规模养殖生产的要求.

繁殖期间,选择自然繁殖用的产卵池,面积0.2亩左右.池中应有深有浅深者约1 m.浅者约0.3m可在池中种植水草以供亲鱼筑巢.也可在浅水处放置人工鱼巢数个池埂要有高30- 40 cm的竹、砖或网片构成的防逃设施.以防其跃出逃逸产卵池应选在环境安静之处整个繁殖期间尽量减少嘈杂活动,以避免亲鱼因受干拢惊吓影响产卵受精.

相关阅读

乌鳢


中文名称 乌鳢
拉丁名称 Channa argus(Cantor)
英文名称 northern snakehead,Chinese snakehead
地方名称 黑鱼、乌棒、才鱼、生鱼、孝鱼、斑鱼、戾鱼、蛇头鱼、文鱼、蠢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鳢科
拉丁科名 Channidae
中文属名 鳢属
拉丁属名 Channa Scopoli,1777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呈圆筒状,尾部侧扁,头尖而平,颅顶覆盖鳞片,口大,端位,口裂倾斜伸向眼的后方,下颌稍突出,上下颌、犁骨、口盖骨均具尖锐的细齿。背鳍、臀鳍基部均很长,可达尾鳍基部。胸鳍圆扇形,末端约达腹鳍中部,尾鳍圆形。鳔1室,细长,末端较尖。体呈灰黑色,体背部及头背面暗黑色,腹部较淡,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花斑,头侧有2纵行黑色条纹。背鳍、臀鳍和尾鳍具有黑白相间的花纹。胸鳍、腹鳍浅黄色,胸鳍基部具有一黑点。
生活习性 底栖鱼类,喜栖息于沿岸泥底的浅水区,潜伏在水草从中等待时机追捕食物,夜间有时候在水的上层游动,适应性强。其为凶猛肉食性鱼类,春秋季是其摄食的旺季,冬季一般很少摄食,产卵期一般不摄食。
繁殖习性 营巢草上产卵。生殖时期,成熟亲鱼成对地活动于产卵场所,非常活跃,有时还跃出水面。同时在水草中营筑略呈环状的巢,为产卵作准备。产卵后,一对亲鱼或仅雄鱼潜伏在巢的附近守护鱼卵。

乌鳢培育管理


(1)鱼苗入池后,开始摄取小型浮游动物或其幼体。随着鱼苗的生长,培育池中浮游动物的数量会逐渐减少;因此鱼苗下池后要及时向池中施追肥,可采用豆浆或发酵过的厩肥、绿肥等。数量要适当,根据浮游动物的繁殖量来定次数,防止水质过肥而影响鱼苗的成活率。一般按每亩用肥50千克发酵后的牛粪、鸡粪、沼液均可。一般投苗后的第一周只需施追肥,不需投饲。一周后开始投饲,每万尾苗每天投喂活水蚤0.5千克左右,以满足鱼苗摄食的需要为标准。若水质较肥的可以停止施肥。正确处理上述施肥与投饲是鱼苗成活率之关键。随着鱼苗的长大,投饲量逐渐增加。经过2~3周的培育,鱼苗长达2.5~3cm以上时,在培育池中搭设2米长的食台一个,食台低于水面20cm。投喂活水蚤之外,可以适当挂袋补充,袋中装有死水蚤、鱼糜。再经4周,鱼苗长达6cm 以上时可以转为全部用鱼糜或鱼糜加配合饲料投喂。最初鱼糜加配合饲料投喂时,鱼糜的比例必须大于60%以上。若要转为用浮性颗粒料也在挂袋开始时驯化,约经过2~3周的养殖,鱼苗便长达8~12cm,即可作为鱼种放养。
(2)拉网分养:通过拉网、过筛分养,适当降低养殖密度,力求大小规格一致,避免以强食弱。拉网分养的时间安排在鱼苗长达3 cm左右时为好。选择晴朗的日子,拉网前一天要停食,正在浮头的鱼池不能拉网,否则拉网后会产生鱼苗大批死亡人定时巡塘,一般早、中、晚各一次,观察水质变化状况,特别是出现天气炎热、气压较低、阴雨天气、水质较肥的情况更要加强巡塘。同时还要观察鱼苗活动状况、摄食、发病

乌鳢的天然苗采捕


在乌鳢的繁殖季节和繁殖水域,根据鸟鳢苗在鱼巢附近集群活动的特性,可在夜间用密眼抄网采捕夜间鱼苗活动减弱,常浮于水面换气而发出水泡声,此时可用抄网从水厂方兜底向上抄捕之。采捕的鱼苗视其规格的一致与否或过筛分级后按规格分池培育或直接放入鱼苗池中培育。若采捕的是体长8^10 cm的鱼种,可直接进行成鱼养殖。

天然苗的运输,多使用口大水浅的水桶.直径约48cm、水深约20 cm的水桶可放入4-7 cm长的鱼种1 500^-2 500尾.24h 内运抵目的地较为安全大规格鱼种用淋水法运输在鱼篓底部铺放水草放入乌鳢鱼种后.上面再盖上水草,运输前淋水1次.可耐 8h左右,超过8h后应每隔6h淋水1次.

乌鳢白皮病


水产类型 淡水鱼
疾病名称白皮病

为害对象 斑鳢、乌鳢苗饲养
疾病概述 病鱼身体消瘦,体色变黑,在池边独游。

病原 可能与鲢、鳙鱼白皮病的病原相同,为柱状屈桡杆菌或白皮假单胞菌。确切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症状 发病初期仅见尾鳍稍发白,几天后蔓延至背、胸、腹鳍。严重者尾鳍稍腐烂,腹鳍后之躯体发白。病鱼身体消瘦,体色变黑,在池边独游。

发病规律 多在6-7月流行

防治方法
(1)用1毫克/升浓度的漂白粉或0.3毫克/升的强氯精全池遍洒。

(2)用每克含25万单位的红霉素全池遍洒,便池水浓度成0.2-0.3毫克/升。

(3)按使池水成3毫克/升浓度,取五倍子粉末,先用温水浸泡10-20分钟,待药汁浸出后再对水全池遍洒。

真鲷的自然产卵


在繁殖季节捕到的成熟亲鱼和人工养殖达到成熟度要求的亲鱼只要繁殖条件适宜,均能自然产卵。若采取自然产卵方式,应在自然水温达到18度以前,将亲鱼移到室内产卵池内,在流水条件下暂养,待其自然产卵。

在室内产卵池内自然产卵,亲鱼放养密度以每立方米水体2千克左右为宜,雌雄性比以3:1为度。流水速度每2~3小时循环1次即可。

产卵池为水泥结构,圆形或方形、长方形均可,但以圆形为好。若是方形或长方形,面积至少应在 10平方米以上,水深)5米(约12立方米水体)。池的一端上部设注水孔,注水孔孔径4~5厘米;相对的另一端底部设出水孔,孔径大小与注水孔相同,供排水或排污之用,进水孔相对一端上部池边上设集卵刻槽,供集卵用;集卵刻槽设于池边中部,呈方形,大小为30厘米长、20厘米宽,槽上设引水槽,引水槽底边探伸出15~20厘米。

在引水槽伸出部分下部设一集卵池或塑料大水桶,池或桶的高度以低于引水槽底板10厘米为度,用于缓冲流水出卵之用。产卵季节,每天下午16:30开始将用65目尼龙筛绢制作的集卵箱放入集卵池或水桶内。箱的大小以底部略小于桶或池内径,而口略大于桶或池的口径为度。箱的口高出桶或集卵池上边5厘米。

若用圆形产卵池,池的大小可达到20~30平方米,水深2~3米,池中间上部注水或底部设鸭嘴形循环水注水孔(6~8个),并向一边倾斜,使注水时冲击水循环流动;池边设一个集卵出水槽,在上端,40 厘米 30厘米,压引水槽;槽下设集卵池,约1~5立方米;池内设集卵箱,设置过程、方式等均与方形池相同。

池塘乌鳢养殖高产试验


乌鳢隶属鲈形目、鳢科、鳢属,俗称黑鱼、财鱼等,是一凶猛肉食性名优经济鱼类。它具有生长快、肉质嫩、味道美、营养丰富、生肌补血和滋补身体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欢。2013年我县开展了乌鳢池塘精养高产试验。经过一个生产周期的的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材料与方法

1.池塘条件

试验池塘3口,池深1.8~2.0m,池底为沙壤土,塘底平坦,少淤泥,每口面积为1.1~1.6亩,共4.2亩,排灌方便,无污染,水源充足。苗种放养前15天,排干池水,每亩用生石灰对水对全池进行泼洒,约每亩125公斤。在池四周移植水生植物作为乌鳢的隐蔽物,如水葫芦或水花生,移植面积约为池塘面积的1/5~1/6。

2.鱼种放养3.饲料投喂

乌鳢鱼种在育苗期间已经驯化能食颗粒物,因此,每天可喂2~3次,可用品牌乌鳢颗粒料直接喂食。一般投饵采取四定原则,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4%~8%,每天的投喂量要视季节、天气、活动情况和乌鳢的摄食来掌握。在水下25cm处做一个食台,食场用竹杆围住,建设成固定的食场,投喂的颗粒饲料粒径须与乌鳢的口径相一致,因此,饲料必须采取逐歩抛投的方式。

4.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晚对池塘进行巡查,注意观察乌鳢的生长、摄食、活动和水质等情况,并记录下每天的情况变化。对异常情况的发生要足够重视,及时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及解决对策。为防止后期水草腐烂和水蔓延至整个池塘导致水质被污染,还应加强对水草的管理。注一次新水的时间为高温季节每10天一次,每次加水20cm,其余时间每15天注一次新水,随时保持25~30cm高的透明度。

5.病害防治

即使乌鳢具有很好的抗病力,预防工作也不可粗心大意。用生石灰或漂白粉与水融合对全池进行泼洒消毒,6~9月每20天按时。没有任何鱼病发生,在此试验期间。

二、试验结果

1.养殖产量

共进行5次捕捞、干塘,收获乌鳢商品6735.5千克,成活率81.2%,平均规格0.908千克/尾,平均亩产乌鳢1603.7千克。此外,3口塘还收获371.6千克的鲢、鳙和23.5千克的高背鲫。

2.经济效益

饲料系数为1.21。乌鳢售价平均12元/千克,3口池塘总收入8.083万元,生产总支出5.536万元,纯收入2.547万元,平均亩产值1.925万元,平均亩纯收入0.6064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1.46。

三、分析与讨论

1.要套养适当数量的杂食性和肥水性鱼类。由于乌鳢养殖采用高密度、长时间投饵的养殖模式,水质易变肥变坏,因此,套养适当数量的杂食性和肥水性鱼类,可充分利用池塘中大量的浮游生物、残饵及排泄物,起到净化水质和增加效益作用;再次试验中没有发现乌鳢吃掉套养鱼的现象,因为,套养的鱼种规格大、数量少,鱼类生长较快,可避免这点。

2.要为乌鳢提供适宜的自然环境。在养殖过程中,应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只因乌鳢不耐高温,必须隐藏在水草丛中,寻找适当时机来获取食物。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在池四周移植水生植物作为乌鳢的隐蔽物,如水葫芦或水花生。一般在养殖初期,隐蔽物占水面10%,随着气温升高,隐蔽物要扩大覆盖面积,7月份占水面20%,8~10月占水面30%,在逐渐变冷,气温降低的10月占水面与养殖初期相同。

3.要确保放养乌鳢鱼种规格与质量,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乌鳢属凶猛性鱼类,争食能力强,饵料不足时易互相残杀,是造成养殖成活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放养时要求乌鳢鱼种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伤无病,同时选择用于乌鳢养殖的池塘,为了便于饲养管理,不宜过大,且在饲养管理中投饵要均匀、充足,以避免出现养殖乌鳢个体生长快慢不均的现象,以确保养殖产量与养殖效益的提高。

鳖卵的自然孵化



在亲鳖产卵后,不进行人工采卵,利用亲鳖池的产卵场或休息场及产卵沙盘,作鳖卵孵化沙床,自然孵化;或在养鳖池靠近防逃墙向阳、地势高处,挖几条10厘米深的沟,把卵采集起来排放于沟内,并将卵的动物极向上,然后覆盖10厘米厚的沙土,沙土的含水量以手捏成团、松手则散为度。沟边插上温度计,并记录产卵日期,以便稚鳖破壳后及时移入室内暂养。在孵化沟的两端砌几行砖,砖上横搁几根竹竿。日光曝晒温度较高时,加草帘或竹帘遮荫降温,雨天或晚上加塑料薄膜防雨保温。孵沟干燥时洒水,积水时则及时排除。
在孵化后期,稚鳖卵黄团临近消失,卵壳颜色逐渐变白、变脆,在卵壳全部变白、稚鳖即将出壳之前,在孵化场地或产卵场周围加竹箔,以防刚出壳的稚鳖下水池被亲鳖残食。为便于收集稚鳖,可在竹箔内选择地势低处,埋设几个水盆,使水盆盆口与地面相平,利用稚鳖出壳后要下水的本能,诱使其自行爬入水盆中,然后移往暂养池。
在自然条件下,外界环境温度如在30℃以下时,要达到36000℃孵化积温,从产下受精卵到稚鳖破壳而出,需50~70天。
在自然条件下的孵化,易受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如白天、晚上温差大,因此孵化率很低,常在50%以下。所以,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一般不采取自然孵化,而多用人工孵化法,以提高孵化率。

建鲤自然产卵


鲤鱼的产卵季节,视水温而定,一般水温上升到16-18℃时即开始产卵,荷包红鲤的产卵季节较其它鲤鱼稍早些。

在长江下游地区,受春季寒流的影响较大,产出的鱼卵常受低温影响而生水霉和死亡,因此,应控制鲤鱼在水温较稳定时产卵。

1.自然产卵
所谓自然产卵,就是将某一杂交鲤的亲本或建鲤按照一定的雌雄比例放入产卵池,让其自行交配产卵的一种生产方式。

也就是说,如果要繁殖生产荷元鲤,就将荷包红鲤雌与元江鲤雄配组放入产卵池;如果繁殖生产的是丰鲤,就是将兴国红鲤雌与散鳞镜鲤雄配组放入产卵池;如果繁殖生产的是建鲤,那么在产卵池里只放入建鲤的雌鱼和雄鱼就行了。建鲤雌雄亲鱼的鉴别见表1。

(1)产卵池准备:产卵池要求注排水方便,环境安静,阳光充足,水质清新。面积0.5-1亩左右,水深0.7-1米,用前7-15天彻底清塘。池内和池面无杂草。

(2)鱼巢制备:鲤鱼产粘性卵。自然产卵必须有鱼巢,凡是细须多,柔软、不易发霉腐烂、无毒害的材料都可制作鱼巢。常用的材料是棕榈皮和柳树根等。用棕榈皮做鱼巢,要先剪去硬边皮,经清洗、扯松、消毒后使用。棕榈皮可用煮沸的方法消毒。不能煮沸的材料可用药水浸泡,如用浓度为20公斤水中加1克药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泡5-10分钟后,晾干备用。

(3)成熟亲鱼的选择:成熟亲鱼的雌鱼腹部膨大柔软而富有弹性,肛门和生殖孔略红肿、突出。雄鱼腹部较小,胸、腹鳍和鳃盖较粗糙,有珠星,肛门生殖孔略凹下,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

雌亲鱼3令以上,雄亲鱼2龄以上为好,要体型、体色好,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繁殖前根据以上要求,严格选择,并做好记录。

(4)并池产卵:以上准备工作完成后,当天气晴朗、水温适宜时,即可将成熟好的雌雄鱼放入产卵池。一般每亩可放雌雄亲鱼各40-60尾。

鲤鱼产卵的最盛时间是下半夜和早晨,鱼巢应在鲤鱼发情产卵前放入产卵池。鱼巢可以用竹杆沿鱼池四周悬吊于水中,也可以用竹杆扎成筏状,鱼巢固定在竹杆上,然后置于水面之下。

鲤鱼产卵后,若鱼巢已布满鱼卵,应及时轻轻取出,转入孵化池孵化。

亲鱼放入产卵池后,加注新水,有助于亲鱼发情产卵。如遇亲鱼不产卵或产卵情况不好时,可将池水抽去大部,使亲鱼略露出水面晒背,然后加注新水,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乌鳢成鱼罗非鱼池套养技术



罗非鱼和乌鳢鱼有共同的特点,对水质要求比较低,耐低氧、耐肥力强、抗病力强、生长快、产量高。但是,罗非鱼繁殖能力强,在南方每年可以繁殖6~10次,长江流域各地在自然条件下每年可繁殖4~5次,每次产卵数百至数千粒,这一习性成为罗非鱼养殖受阻的难题。由于年繁殖次数多,池塘养殖密度不断增加。而且7月之后繁殖的仔鱼,当年根本长不成商品鱼,相反还与大规格的罗非鱼争食、争空间、争氧,影响大规格罗非鱼的生长发育,严重影响了商品鱼的产量和质量。乌鳢贪食小杂鱼的习性,可以捕食小罗非鱼,保证大鱼生长,两者互为有利,既解决了乌鳢的饵料问题,保证了乌鳢的生长速度,又控制了罗非鱼的数量,加快了罗非鱼的生长速度。不仅可保证罗非鱼的产量,而且提高了池塘水面的总养殖产量。所以这种养殖模式是最理想的养殖方法。主养罗非鱼的池中搭养的具体方法如下:

1.在罗非鱼成鱼池搭养乌鳢:罗非鱼的品种很多,有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和红色罗非鱼,以及杂交一代福寿鱼、吴郭鱼等。除了雄性化的罗非鱼之外,其他各品种成鱼池中都可以搭养乌鳢。

⑴放养乌鳢鱼种的时间:在温度达到18℃以上就可放养罗非鱼,长江流域一般在4月下旬,南方稍早,在4月初,北方相应较迟。此模式所用罗非鱼种—般选用隔年鱼种,再饲养3~4个月便性成熟,大约在8月份开始繁殖第一代。因此套养乌鳢种的放养时间应在8月底。必须强调的是不同品种的罗非鱼性成熟的时间有差异,因此放养的时间应作灵活调整。总之,要在罗非鱼繁殖后,池中有小罗非鱼时才开始放乌鳢。
⑵乌鳢放养时的规格与放养量:为了适合搭养乌鳢,罗非鱼的鱼种规格应偏大一点,一般为40~60克。这样罗非鱼繁殖时间应相应提早一些,乌鳢种的放养时间亦可相应提早,延长了乌鳢的生长时间,乌鳢出池时的规格可以到300~500克。同样罗非鱼出池时的规格亦可大一些,搭养池商品鱼的总产量明显提高。
每亩最初可以放养8~12厘米左右的乌鳢鱼种400尾,经一定时间生长后,可以将乌鳢种规格大小进行筛选,一般一个养殖周期要进行2~3次筛选分养,以保持同池养殖的乌鳢规格整齐。分选后留大去小,使搭养密度降低,最终乌鳢搭养密度控制在每亩100~120尾。
⑶饲养管理要点:主养罗非鱼搭养乌鳢的鱼池采用小型的水泥池或土池比较适宜,池水深1~1.5米。水面种植适量的漂浮性水草,要有固定的位置,营造乌鳢隐蔽、捕食的环境。在池壁或塘埂上要安装防逃的竹篱笆或尼龙网网围,防止乌鳢跳出养殖池而逃跑。
⑷养殖效果:如果在每亩罗非鱼成鱼池中,放养10~13厘米的乌鳢鱼种40~50尾,到11月底与罗非鱼一起捕捞,乌鳢的体重可达到250~400克。一般亩产乌鳢18千克。

2.在罗非鱼的繁殖池搭养乌鳢:在广东、广西,用于繁殖的罗非鱼亲本,于4月底投放鱼池。7月底投放乌鳢种,规格为10厘米左右,每亩投放60~70尾,到11月底起捕,一般亩产乌鳢20~25千克。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55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