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蚌培育方式

幼蚌培育是河蚌育珠中重要的一环,必项让功蚌快速生长,使之在当年年底至翌年上半年均能己到头施手术的规格,即三角帆蚌体长在6 cm以上,褶纹冠蚌体长7cm以上。三角帆蚌的幼蚌培育条件较苛刻,必须具有流水条件,一般可在水泥池、肥流水土池和网箱中培育〕沼纹冠州门幼砚台行条件比三角帆蚌简单得多,它不需要流水条件一般川介低往地、稻田、鱼种池中培育。

1.水泥池深70 cm,长8 m,宽3 M,设进水口、出水口、闸门,水深30 cm,水流量控制在每小时交换总水体的10%。每平方米放养体长26-2.8 cm的小蚌800-1000只.

2.低洼田开成宽1M,长20 m的条沟,一端进水,一端出水,水深30~50 cm,水流量为每小时交换总水体6%-10%。每平方米放养量为体长2.5 em的小蚌300-500只。

3.低洼的单季稻田收割后开环沟,加高加固池埂,设进、出水口,水深30~40 cm,经常有流水,每平方米放养体长2.6cm的小蚌150-200只.

4.网箱加框架.箱底加营养土;网箱人水50 cm,每平方米放养2.5 cm的小蚌300-500只。

5.鱼种池水深1.5m左右,在鱼种放养量适当的情况下,每平方米套养2-3cm的褶纹冠蚌幼蚌40-50只。混养的幼蚌不宜太小,以免被鱼种摄食鱼种池也应定期注水,以控制水质.

注意事项

1.及时分养当幼蚌长到0. 5cm时开始第I次分养,以后每生长1cm就分l次,也可以只分养I次,即在第I次分养时即稀养,直至培育到手术蚌为止,但此法没有多次分养来得经济、科学。

2.适时添加营养土用水泥池和网箱培育幼蚌时,应根据营养土的流失情况及时添加或定时换营养土。营养土可由干泥(也可用干塘泥)与发酵干猪粪、牛粪等配制而成,肥土之比为 1:4.

3.加强管理定期、定点检查蚌的生长情况,经常洗刷网箱上的附着物及时驱除水鼠、麦穗鱼、虾、虫等敌害.

4、做好越冬工作 幼蚌在越冬时,应尽可能提高水位,防止幼蚌受冻死to当水面结冰时,应及时破冰,增加水中的溶解氧浓渡.

相关推荐

幼蟹培育水质管理


河蟹的人工池塘养殖包括幼体培育、1.龄蟹种(扣蟹)培育及成蟹养殖等三个阶段,因为河蟹是靠鳃呼吸,对水体的溶氧要求较高,达到4-5mg/l以上,因此在养殖河蟹的过程中,水质的好坏是我们养殖成败的关键。

河蟹的幼体培育是指大眼幼体经过20-30天的培育,共蜕皮3-5次,规格达到每公斤2000只左右或600-800只的过程。使河蟹幼体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提高蟹苗的成活率,目前河蟹幼体培育主要采用土池、网箱及水泥池等方法进行。

河蟹幼体培育通常在小水体中进行,这样便于加强饲养管理,但是水体面积较小,水质的恶化速度相对比较快,加之投喂的都是蛋黄、鱼糜之类的高蛋白饲料,并且投喂量又没有掌握好,造成残饵众多,更能恶化水体,使水质变坏。这种现象在大棚培育幼蟹时更为严重,因为大棚内的空气活动性差,为了使棚内的池水温度相对稳定,养殖者不得不减少换水量,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水质的恶化,病原生物就很快的发生、发展壮大。河蟹苗在这样的水体中就会出现浮头、上岸、爬杆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细菌性疾病,给养殖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使蟹苗在一个良好的水环境中生活,应加强饲料的投喂工作,水环境的处理等管理工作。要做到:

一、为了使蟹苗脱壳休息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必须在池中放有1/3-1/2的新鲜水草。同时这部分水草也能对水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二、根据苗体的数量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四定投喂,尤其是定量,因为多余的残饵对水质的败坏更为严重。

三、有条件的养殖者,需要定时地加以排换水,保持水体的清新,可以定期地向水体中泼洒一定量的光合细菌、硝化细菌之类的生物制剂调节水体。

四、发现水质败坏,并且河蟹幼体对这一败坏水体做出相应反应时(如上岸、爬杆,甚至死亡等现象)。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具体方法:

①用溴氯海因0.3ppm对水体进行泼洒消毒(有条件的可先换部分老水)。

②第二天用沸石粉20ppm、益水宝(枯草芽孢杆菌)0.4ppm。

③以后每隔5天左右,定期向水体中泼洒光合细菌2ppm。

④发现蟹苗发病后,应根据具体病症加以治疗,同时改善水环境,这样会得到预期的效果。

仔、幼蟹培育技术


蟹苗,又称大眼幼体,通常每公斤有14-16万只,个体重仅6-7毫克,寻觅饵料和逃避敌害的能力很差。若直接投放到湖泊、成蟹池等较大水体中养殖,成活率必定非常低,对蟹苗资源也是很大的浪费。因此,无论是天然蟹苗,还是人工繁殖的蟹苗,一般都应经过20-40天的培育,让蟹苗脱皮3-5次,发育成3--5期仔蟹,以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如再继续培育成数克重的幼蟹,然后投入较大水体养成蟹,适应性更强,成活率也会更高。
扣蟹。幼蟹培育多在池塘中进行。
1、幼蟹池条件:面积一般700-2000平方米,池深1.5米左右,要求水源足,水质好,注排方便,池底淤泥少。为便于起捕幼蟹,池底自进水口一端向出水口一端倾斜,两端高度差10-15厘米。幼蟹池四周要建防逃设施。
2、清野、消毒、种草:准备养殖幼蟹的池塘要将肉食性、杂食性的鱼类、蛙类等彻底清除。屑蟹投放前7-10天,要进行消毒处理,一周后加水时要防止野杂鱼等入池。池底要种植水草,苦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等均可。也可移植水葫芦、水花生、水浮莲等,覆盖率要在30%左右。水草可为仔蟹提供隐蔽环境,也可作部分饲料,也可在池底放些碎砖烂瓦,供仔蟹栖息。
3、仔蟹投放:规格3000-5000只/公斤的仔蟹,每667平方米可放3-4万只,8-10公斤,每平方米投放45-60只。经过4-5个月的培育,出池规格可以达到5-8克,即120-200只/公斤。
4、饲养管理:幼蟹培育正处于6--9月的高温季节,摄食旺盛,活动频繁,抓好饲养管理十分重要。
①投喂:饲料要新鲜、适口,投喂要均匀。前、后期可适当多喂些动物性饲料,中期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动、植物饲料要合理搭配投喂。日投饲量占体重的5%--10%。要设饲料台,定点投喂与分散投喂相结合。要将饲料投在水位线上下,以傍晚投喂为主。
②要密切注意水质变化,使水中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要经常加水或换水,一般3-5天加水一次,每次加深10-15厘米,如换水可先抽去池水的1/4-1/3,再加新水。既要保持水质良好,又要使水位相对稳定。同时,夏季每隔15--20天一次生石灰,每667平方米每次用量为10-15公斤,既可防病,又能补充钙质,对幼蟹脱壳有利。
③日常管理:要做好防逃、防病、防敌害工作。要注意巡塘,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解决。根据幼蟹发育情况,及时调整投饵量。
(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申德林)

杂色鲍幼鲍培育


从鲍幼体出现第1呼吸孔(此时杂色鲍1.85毫米)起至长到壳长5毫米左右,这个时期为幼鲍期。鲍在幼鲍期依然附着在附片上,主要靠摄取附着硅藻生活,所以幼鲍的管理是幼体管理的继续。在这个阶段造成幼鲍死亡的主要原因有水温的激烈变化、水质变恶、饵料种类不适等方面,其中饵料的营养价值对幼鲍的育成来说是容忽视的。新鲜的裙带菜比附着性硅藻更有营养,幼鲍摄食容易。在幼鲍阶段鲍的摄食能力不断增强、附片上的饵料逐渐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一方面要调整放养密度,壳长2.5毫米以下的为0.3~0.5粒/平方厘米,壳长3.0毫米以下的为0.1~0.3粒/平方厘米,壳长5.0毫米以下的为0.1粒/平方厘米,另一方面要补充饵料,可投喂鲍喜爱食的新鲜海藻,如切碎了的裙带菜薄片或其他柔嫩的海藻幼体,可投喂人工配合饵料,也可更换饵料片。这个阶段的换水量认为每天换水9倍左右较为适宜,在实际生产中,考虑到成本因素,只要没有病害等特殊情况发生,保持4~6倍水、维持70%~80%的成活率是可行的,也是经济的。这个阶段的充气量,每分钟为培苗水体的1.0%~1.5%。幼鲍阶段的其他管理工作与幼体阶段相似。

棘胸蛙幼蛙培育


蝌蚪变态成幼蛙时,应及时移人幼蛙池。幼蛙期是棘胸蛙饲养最感困难、最多麻烦的时期,应作好下列工作:

一、建筑幼蛙池
为了管理和投喂方便,幼蛙池面积不宜过大,以1020平方米为宜。如作驯食,面积还要小,3-5平方米即可;他深0.6~1米;池四周建高回米的围墙或围拦;池塘为水泥构造,池底略向排水口处倾斜,便于排污换水;池内设置人工洞穴。植水草等;每口池配备一个饲料台(兼作栖息台),饲料台以木质框架装上塑料纱窗制成,大小约为池子总面积的1/8~1/4。幼蛙池根据幼蛙数量多少,设立若干个,以便大小分养。

二、幼蛙及时收集与放养
蝌蚪在池中已变态成幼蛙,应随时收集,及时转入幼蛙池饲养。一般当夜雾降临、气温炎热时,幼蛙非常喜欢在水草或木板等漂浮物上栖息乘凉,此时可用纱布网制作的长柄捞网,连带水草一起捞上,然后集中于塑料桶中(桶高60~80厘米,有网盖)消毒处理。也可采取如下方法:在蝌蚪变态期间,水面放置几块小木板(约0.8~1米0.3米),木板用细绳系着,每当板上聚集有幼蛙时,要小心拉动绳子,将木板拉人预设在水中的网片中,及时起网,也可轻易捕捉幼蛙,而不会对幼蛙造成损伤。

刚变态幼蛙放养密度,~般每平方米放养200~250只,个体稍大时,可放养100~150只。幼蛙下池前,应剔除病伤和肢体不全的幼蛙,并用2%~3%食盐溶液或1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20分钟。此外,同池放养的幼蛙,要求规格一致,大小分级饲养。

三、驯食
刚变态的幼蛙,在集中培育池后,先投喂小鱼虾、蚯蚓、蝇蛆、昆虫等小型活饵,养成固定给饵地点和时间的习惯,使幼蛙能自动在食台上抢食蠕动活饵。这样饲养一段时间后,幼蛙体质增强,待幼蛙个体重达到20~30克时,即可进行食性驯化。

幼蛙驯食,是养蛙过程最麻烦也是最关键的操作。若驯食获得成功,即为成蛙的养殖仍至商品蛙的集约化养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如环境清幽、凉爽,无异常噪音干扰,水温适宜(1626℃),水质清新,溶解氧充足,有助于保持幼蛙旺盛的食欲,投喂适口饲料,给饵定时定位,养成幼蛙集中吃食的习惯。

(二)正确的驯食方法
幼蛙从索食活饵到索食死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在活饵中加人少量死饵,以后逐渐减少活饵量而相应增加死饵量,直至习惯后,全部改投死饵。驯食初期,可利用活饵促动、水力带动、小竹竿拨动,以及设计专用投饵器振动死饵等方法,使死饵产生动感,被蛙误以为活饵而吞食,从而提高驯食效果。

四、分养
幼蛙自索食活饵改为索食死饵时,最易形成大小差异。投喂活饵时,只要充分供给饵料,大蛙吃小蛙的现象极少发生;改为吃死饵后,则大蛙吃小蛙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要经常把大、小幼蛙筛选分养,以防损失。

五、日常营理
除做好池塘、蛙体常规消毒外,在幼蛙驯食期,要特别加强水质管理,勤换水、洗池,及时清除残饵,保证幼蛙生活的良好环境。同时,要定期用药物消毒,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或抗生素药饵,杀灭病原体,预防疾病发生。

此外,要勤检查,防止幼蛙逃失和敌害生物侵人。如发现疾病,要及时防治。

螃蟹幼蟹的土池培育


土池要求
选池地点同上。要求地底平坦,少淤泥,池埂不漏水,有防逃设施。形状为东西向长方形。面积以0.5-1亩为宜。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一般于放养前10-15天进行池塘消毒。水深1O-20cm时,亩用生石灰80-100kg。水深60-100cm时,亩用生石灰150-200kg,放养前3-5天,亩施入200-300kg腐熟粪肥,以牛粪为佳。
放养密度
一般亩15-20万只〈0.6-1.2Kg/亩〉
 
管理措施
主要管理要点如下:
①蟹苗刚下塘时,水深不宜超过30cm。4-5天后注水1次,每次1O-20Cm,直至水深60-80Cm,高温季节每天换水1/3左右。
②蟹苗下塘后,每天每亩全池泼洒豆浆1.5-2KG,并根据风向在蟹苗密集处多法些。同时,在池边投喂湿状糊状饵料,如豆饼、麦款、米糖、水蜓蚓等,每天投喂2.5-3Kg/亩15天后,每天喂5kg/亩,上午喂1/3,傍晚喂2/3。
③在水面适当放养一些水生植物。
④幼蟹蜕壳肘,要适当降低水位。
⑤防止敌害如青蛙、水老鼠、水蛇等入侵。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57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歧背加夫蛤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