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蟹培育水质管理

河蟹的人工池塘养殖包括幼体培育、1.龄蟹种(扣蟹)培育及成蟹养殖等三个阶段,因为河蟹是靠鳃呼吸,对水体的溶氧要求较高,达到4-5mg/l以上,因此在养殖河蟹的过程中,水质的好坏是我们养殖成败的关键。

河蟹的幼体培育是指大眼幼体经过20-30天的培育,共蜕皮3-5次,规格达到每公斤2000只左右或600-800只的过程。使河蟹幼体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提高蟹苗的成活率,目前河蟹幼体培育主要采用土池、网箱及水泥池等方法进行。

河蟹幼体培育通常在小水体中进行,这样便于加强饲养管理,但是水体面积较小,水质的恶化速度相对比较快,加之投喂的都是蛋黄、鱼糜之类的高蛋白饲料,并且投喂量又没有掌握好,造成残饵众多,更能恶化水体,使水质变坏。这种现象在大棚培育幼蟹时更为严重,因为大棚内的空气活动性差,为了使棚内的池水温度相对稳定,养殖者不得不减少换水量,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水质的恶化,病原生物就很快的发生、发展壮大。河蟹苗在这样的水体中就会出现浮头、上岸、爬杆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细菌性疾病,给养殖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使蟹苗在一个良好的水环境中生活,应加强饲料的投喂工作,水环境的处理等管理工作。要做到:

一、为了使蟹苗脱壳休息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必须在池中放有1/3-1/2的新鲜水草。同时这部分水草也能对水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二、根据苗体的数量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四定投喂,尤其是定量,因为多余的残饵对水质的败坏更为严重。

三、有条件的养殖者,需要定时地加以排换水,保持水体的清新,可以定期地向水体中泼洒一定量的光合细菌、硝化细菌之类的生物制剂调节水体。

四、发现水质败坏,并且河蟹幼体对这一败坏水体做出相应反应时(如上岸、爬杆,甚至死亡等现象)。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具体方法:

①用溴氯海因0.3ppm对水体进行泼洒消毒(有条件的可先换部分老水)。

②第二天用沸石粉20ppm、益水宝(枯草芽孢杆菌)0.4ppm。

③以后每隔5天左右,定期向水体中泼洒光合细菌2ppm。

④发现蟹苗发病后,应根据具体病症加以治疗,同时改善水环境,这样会得到预期的效果。

相关知识

水池培育中华绒螯蟹幼蟹



培育幼蟹的土池最好是新挖的,面积0.5—1亩为宜,水深1—1.5米,池底为硬质,池埂坚实不漏水,靠近水源,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用钙塑板等材料建好防逃墙。如用老的池塘则要整修清淤,夯实池埂。用水泥池作为幼蟹培育池,面积50平方米左右为宜。池壁要抹光滑,四角砌成圆孤形,池顶出檐以防逃,并要建好进排水管道。
蟹苗放养前10天,用生石灰等药物清池消毒、杀灭有害生物。进水口要用密眼聚乙烯网布封住以防进水时带进有害生物。为了使蟹苗放养后能吃到适口的天然饵料,在放苗前3—5天,每亩施发酵腐熟的牛粪150公斤左右,用以培养轮虫、枝角类等。还要在池内放养适量的浮萍、水花生等,为蟹苗和幼蟹准备一个良好的生长栖息环境。蟹苗放养密度视池子条件、管理水平、饵料状况以及要求幼蟹出池达到的规格而定。一般亩放2—3公斤,如池子条件较好、饵料充足、饲养管理水平高,放养密度可适当增加,水泥池放养密度可大一些。蟹苗放养后,要实行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使蟹苗、幼蟹吃饱、吃好,促进脱壳生长。
投喂饵料的营养组成,要根据幼蟹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合理搭配。开始几天可投喂蛋黄浆、豆饼浆、鱼虾浆等。蟹苗脱壳变态为幼蟹后,可将小杂鱼、豆饼、菜饼等饲料做成浆糊状,并适当增加一些维生素、矿物质。饵料的投喂要多设食台。投均匀,避免幼蟹争食。每天上午八、九点和傍晚前后各投喂1次,以傍晚投喂为主,日投喂量可按在池蟹体重的100—150%灵活掌握,并根据吃食、天气、水质状况适时调整。要搞好水质管理,按时换水,保持池水新鲜,溶氧在40毫克/升以上,还要注意防止敌害,及时杀灭青蛙、水蛇、水老鼠等,以提高幼蟹的成活率。

螃蟹幼蟹的土池培育


土池要求
选池地点同上。要求地底平坦,少淤泥,池埂不漏水,有防逃设施。形状为东西向长方形。面积以0.5-1亩为宜。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一般于放养前10-15天进行池塘消毒。水深1O-20cm时,亩用生石灰80-100kg。水深60-100cm时,亩用生石灰150-200kg,放养前3-5天,亩施入200-300kg腐熟粪肥,以牛粪为佳。
放养密度
一般亩15-20万只〈0.6-1.2Kg/亩〉
 
管理措施
主要管理要点如下:
①蟹苗刚下塘时,水深不宜超过30cm。4-5天后注水1次,每次1O-20Cm,直至水深60-80Cm,高温季节每天换水1/3左右。
②蟹苗下塘后,每天每亩全池泼洒豆浆1.5-2KG,并根据风向在蟹苗密集处多法些。同时,在池边投喂湿状糊状饵料,如豆饼、麦款、米糖、水蜓蚓等,每天投喂2.5-3Kg/亩15天后,每天喂5kg/亩,上午喂1/3,傍晚喂2/3。
③在水面适当放养一些水生植物。
④幼蟹蜕壳肘,要适当降低水位。
⑤防止敌害如青蛙、水老鼠、水蛇等入侵。

幼蟹饲养管理


养殖环境
大棚建造及准备

1.搭棚建池:土他面积一般0.034~0.067公顷,池深0.8~1.2米,水深0.3~0.8米,东西向为宜,池底平坦,池坡比1﹕1.5左右;塑料大棚钢架或竹木框架,两端开门,薄膜上方用大眼网缚牢,四周埋入土中。棚内中间设置竹排小桥,高出水面30厘米,便于管理、观察、投饵等使用。距池底20厘米安装冲气管道两根,每隔25厘米左右扎上、左、右三个气孔,冬季安装加热锅炉。

2.清淤除野:荒田块应清除过厚的淤泥并翻晒,放苗前10天左右,每0.067公顷(亩)用生石灰250公斤清野。

3.移栽水草:池内移植水花生、苦草或投放消毒后的柳树根、棕皮等,设置附着物,利于幼蟹蜕壳、栖息。水草覆盖面占水面的40%~60%为宜。

4,肥水培饵:放苗前一周,60~80目筛绢网滤,进水30厘米,每0.067公顷施鸡粪50公斤,尿素5公斤培养基础生物饵科。

5.调节水温:棚内水温一般22~28℃,蟹苗进棚时水温与育苗场蟹苗池温差不超过3℃为宜。

饲料配方
蟹苗放养 一般每0.067公顷放蟹苗5~10公斤,要求蟹苗规格整齐、体质健壮、肢体完整。放苗入水前,用水喷淋3~4次或于池边浸浴2~3次,每次1~2分钟,适应环境后放入池内。放苗时宜放在浅水处和水草较多的地方。

生产管理

1.调节水位:放苗15天内,水位保持35厘米以内、后逐渐加至80厘米;养殖中后期加大换水量,日换水50%~80%。

2.水质调控:以肥、活、嫩、爽为原则,根据水色,及时换水,保持透明度40~50厘米。

3.投饵:蟹苗入池一周内,以鸡蛋、奶粉和鱼虫(桡足类)搅拌蒸熟投喂,投饵率50%~100%,I 期后直接投喂鱼虫或鱼糜。Ⅱ~Ⅲ期幼蟹投饵率50%~80%、Ⅳ~Ⅴ期投饵率15%~30%;日投饵次数:Ⅰ~Ⅱ期为5~7次,Ⅱ~Ⅲ期34次,~Ⅴ期早晚各1次。

养殖管理 日常管理:经常入棚巡查,气温高季节,上午9时至下午3时开门通风、增氧、及时换水。 幼蟹出池: 幼蟹培养30天左右,规格达到2000~5000只/公斤,即可出池,采用排水收捕、抄网捞取、提水草用网兜等办法。一般养成率20%-40%,0.067公顷产幼蟹80~120公斤。

疫病防治 每半月每667平方米施生石灰5~10公斤,拌制0.1%土霉素药饵连投2~3天;蜕壳期减少换水次数。

大闸蟹养殖幼蟹和蟹种培育技术之土池培育



1.土池 
土池面积可大可小,一般为333~667平方米。用作培育幼蟹的土池,要求池埂宽,保水力强,池深1.5米,池底平坦、淤泥少,进排水方便。使用前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待毒性消失后注入经40目筛绢网过滤的清洁水约50厘米深。蟹苗入池前3~5天,按每100平方米30~50千克的量施用腐熟粪肥,以培养浮游生物。蟹苗混养量为每100平方米0.5千克。
2.饲养管理
(1)施肥和投饵
土池培育幼蟹采用施肥和投饵相结合的方法。蟹苗入池前先施肥培水,蟹苗下塘后每天投喂适量豆浆或鱼肉糜、鱼粉、豆饼粉等饵料。饵料投喂量也是上午30%,傍晚70%。
(2)水质管理
蟹苗入池后每4~5天加注新水1次,每次水深高10~20厘米。高温季节水深应保持在1~1.2米,并每天换水1/3左右。还要适量投放一些水草。
(3)防止敌害同水泥池培育。

河蟹养殖之幼蟹和蟹种培育:水泥池培育技术



1.水泥池水泥池面积较小,一般30平方米左右,池深1.2米,池底略向出水端倾斜,底铺5厘米厚的泥沙,并放置若干瓦片供幼蟹穴居。池塘四周应设置防逃和遮荫设施,排水口要设置滤水网罩。蟹苗入池前用100~200克/立方米浓度的漂白粉彻底消毒。进水时需用40目筛绢网过滤,以防止鱼虾、青蛙、水生昆虫等敌害生物进入。蟹苗混养量为0.05~0.1千克/平方米。
2.饲养管理
(1)投饵用于饲喂幼蟹的饵料主要有水蚤、水蚯蚓、鱼粉、豆饼粉、鱼、虾、螺、蚌等的肉糜及人工配合饵料。投喂时饵料要新鲜,日投喂量:鲜饵料约占幼蟹体重的10%~20%,干饵料约占幼蟹体重的3%~5%。日投喂2次,上午投喂全天饵料的30%,傍晚投喂70%,投喂饵料要均匀。
(2)水质管理蟹苗入池时要求池水30厘米左右,以后逐渐加深,至高温季节水深要加至1米。以后视水质情况每1~2天彻底换水1次,换水时应注意温差不能超过3℃。若在水中投入少量水草,也能起到稳定水质、遮荫和提供植物性饵料的作用。
(3)分级疏养蟹苗入池后,每20~30天分级疏散1次,以防密度过大。疏养后的密度应仅为原池的1/3~1/2。
(4)防止敌害鱼、虾、青蛙、水蛇、老鼠、水鸟及水禽等都是河蟹的天敌,要严加防范。

太湖大闸蟹养殖之幼蟹、蟹种的培育设施



(一)土池
面积可大可小,一般为600平方米~3000平方米。面积小,精养程度高,可获较高的单产,其缺点是水质易变化。面积大,水质较稳定,但难以管理。选择池埂宽、无渗漏、保水力强、东西向、长方形,坡比为1:3~1:4,有进、排水系统,水深1m~1.2m的浅水池塘,沿池埂的四周浅水区种植茭白、茨菇、水葫芦等水生植物。池埂上用砖、玻璃钢、钙塑板、聚乙稀网布建成防逃设施,高50cm,飞檐20xx保持在40cm~50cm,田埂和滩池埂内侧四周开挖50cm深、60cm宽的水沟。田埂和滩地埂上建防逃设施。埋入土中10cm,高出地面50cm,飞檐20cm,每隔2m用一根竹杆撑住并固定上纲绳,进出口处安装防逃网。
(四)网箱
用0.2mm单丝织成目大10mm~15mm的聚乙烯网布,制成4m×2m×1m带盖网箱。上口边缘一侧开口,用铁夹或细绳扎紧,便于投饲和观察。箱内每平方米投入1.5kg~2.0kg轮叶黑藻或菹草、水花生等。网箱设置在离岸边较远、水深1.2m左右的池塘、河道、湖泊内。箱高1m,其中40cm在水中,呈交叉形棋盘式排列。箱距2m~3m,行距4m~5m,箱可移动,可随水位高低升降。
(五)网围
面积600平方米~3500平方米。网围结构由墙网、底敷网、石笼、毛竹桩等组成。

幼蟹养殖


养殖环境
培育池建造培育池的位置应选择靠近外河,无污染,水质清新,交通方便,具备电源,避风向阳的地方。池子面积不宜过大,一般采用4016m2的长方形。池底清除过多的淤泥,中间挖一条深沟(可保水深1m),两边较浅(可保水深(0.3~0.5m),池底形成一定的坡度,池子两端建进、排水系统,进水口安一道60目筛网,在进水口附近,最好建一个与培育池面积相等的蓄水预热池,放苗前15天左右,培育池要用漂白粉、生石灰等严格消毒,消毒后进水预热,池底每隔一米栽种一株水草等水生植物,水面以上20厘米的池坡上插15厘米高的塑料纤维板防逃,池底按装罗茨鼓风机充气的管道。池子上部的大棚,呈拱形,骨架材料一般采用毛竹。棚顶覆盖塑料薄膜。棚顶最高处距水面1.5m左右(以便管理人员用小船在内操作),薄膜四周埋入土中,大棚两端留门。薄膜最好用一片大目网(或旧鱼网)罩在上面,以防风把薄膜吹破。

饲料配方 投饵:投喂的饵料必须新鲜、适口,营养充足,蟹苗下塘的初期,可投喂豆浆和煮热的蛋黄、水藻(轮虫)等,7天以后,可增投鱼,虾,螺、蚬的碎肉及豆饼,颗粒逐渐增大。每天投饵次数,前期3~4次,后期2~8次。投饵量,蟹苗下塘后10天中,日投饵量为蟹体重的200%,10天后日投饵量为150~100%,30天后日投饵量为80-50%。平时要根据天气、水质、余饵等酌情增减投饵量,饵料泼洒要均匀。

养殖管理
放苗大棚培育池水温稳定在13℃以上,pH值7.5~8.5,溶氧5毫克/升以上,即可放苗。每亩一般放苗5公斤左右,放养的蟹苗必须健壮、活泼,经过充分淡化,放苗前,要检验水中毒性是否全部消失(拿少量蟹苗试一下水),如箱运的蟹苗,可先用培育池池水喷洒蟹苗两次,如充氧水运的蟹苗,要先把苗袋的水温调到接近池水的温度,温差不得超过3℃,放苗后,要立即向水中充气增氧。

日常管理:

1.换水。蟹苗初下塘3~5天内可不换水,5天以后,根据天气、水质、水温等情况,逐步增加换水量,但换水后,池水水温与换水前水温温差一般不要超过3℃。

2.充气。蟹苗下塘后,要不间断地向池水充气,保持水中有足够的溶氧。

3.通风。遇有晴天气温高时,中午可打开两端的小门,以便调节大棚内空气和温度。

4.防病。每隔10天左右,向池中泼洒少量生石灰水。如发生病害、敌害,要及时治疗和清除。

幼蟹出池:幼蟹在原培育池中可养至六期以上,但三期以后就可以出池,具体出池时间可根据销售或放养等情配而定,幼蟹出池的前两天,要把塑料薄膜拆去,使培育池水温降至自然水温。出池方法,可采取放水收集或灯光诱集。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05523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