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刺蟹守螺

中文名称 棘刺蟹守螺
拉丁名称 Cerithium echinatum Lanmarck
生物代码 580050020140010007
拉丁门名 软体动物门
中文纲名 Mollusca
拉丁纲名 腹足纲
中文目名 Gastropoda
拉丁目名 中腹足目
中文科名 Mesogastropoda
拉丁科名 蟹守螺科
中文属名 Cerithiidae
拉丁属名 蟹守螺属
分布类型 Cerithium
形态特征 海水
分布 壳塔形,粗糙,壳高29.0mm,壳宽13.0mm。螺层约10层。缝合线浅,但明显。壳面具强弱不同的螺肋,螺肋被肋沟和纵沟划成方块状。螺层肩部具较强的角状结节突起。壳灰白色。壳口不完全,外唇扩张,边缘呈花瓣状缺刻。有前沟。厣角质。
生活习性 生活于潮间带沙滩。

相关知识

珠带拟蟹守螺


中文名称 珠带拟蟹守螺
拉丁名称 Cerithidea cingulata(Gmelin)
生物代码 580050020130010001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roda
中文目名 中腹足目
拉丁目名 Mesogastropoda
中文科名 汇螺科
拉丁科名 Potamodidae
中文属名 拟蟹守螺属
拉丁属名 Cerithidea
分布类型 海水,半咸水
形态特征 壳锥形,壳高30.0mm,壳宽11.5mm。螺层约15层。螺旋部高。每层具3条串珠状螺肋。体螺层上有9条螺肋,靠缝合线的一条为串珠状。壳黄褐色。每层中部具一条紫褐色色带。体螺层腹面左侧有一纵肿脉,外唇扩张。前沟短,厣角质。
生活习性 栖息于潮间带泥滩。

棘刺牡蛎


中文名称棘刺牡蛎


拉丁名称Saccostrea echinata

异名团聚牡蛎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双壳纲

拉丁纲名Bivalvia

中文亚纲名瓣鳃纲

拉丁亚纲名Lamellibranchia

中文目名珍珠贝目

拉丁目名Pterioida

中文亚目名牡蛎亚目

拉丁亚目名Ostreoida

中文科名牡蛎科

拉丁科名Ostreidae

中文属名牡蛎属

拉丁属名Saccostre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区,其中包括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非洲的东西两岸和夏威夷等沿海国家和地区。

形态特征
壳小型,壳形变化极大,三角形,卵圆形及不规则形。放射肋和鳞片的多少及强弱随不同个体而变化,有的个体鳞片还形成小棘,但较大个体的鳞片几乎完全消失。左壳前凹陷较深。闭壳肌痕肾形,靠近腹缘。贝壳不具缘面,不具蜂窝状贝壳结构,但具有白垩粉沉淀层。牡蛎型栉齿可分布至壳腹缘。壳面一般为深紫色,壳内面为白色,珍珠光泽较强,壳内缘及闭壳肌痕多为淡紫色。

生活习性
海(水)生。不形成牡蛎床,但牢牢地固着在岩石上。

九棘刺鱼


中文名称九棘刺鱼

拉丁名称Pungitius pungitius (Guichenot)

英文名称ten-spined stickleback,ninespined stickleback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刺鱼目

拉丁目名Gasterosteiformes

中文亚目名刺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asterosteidae

中文科名刺鱼科

拉丁科名Gasterosteidae

中文属名九棘刺鱼属

拉丁属名Pungitius Coste,1846

品种描述

形态特征
背鳍Ⅷ一Ⅸ8-10,臀鳍Ⅰ8-9,胸鳍 10,腹鳍11。

头长为体长的24%-29%,体高为体长的17.2%-22%,尾柄长为体长的18.2%-23.5%,尾柄高为体长的16.5%-26.5%,吻长为头长的21.6%-31.2%,眼径为头长的25%-33.3%。

体细长而扁,尾柄很细,两侧有角质棱。头长大于体高。吻稍尖,下颌长于上颌,口端位。上、下颌具有细齿,前端较大,两侧较小,上颌稠密,下颌稀疏。眼大,两眼间平坦。鳃膜相连。体的前部两侧有一筋骨板(无名骨),基部与腹鳍刺相连,在腹部又有一个<形的骨架,两端与腹鳍刺相连。体无鳞。

背鳍的前方有分离的硬刺8-9枚,长为眼径的75%-100%,向两侧倾斜呈锯齿状。背鳍与臀鳍相对。

腹腔膜浅黄色具有小黑点。鳔无管。

体色因季节而有变异,在冬季头的背部和体背部深黑色,体侧银白,具有小黑点;在夏季为褐色,上部较浓。腹部白色稍黄,前鳃盖骨的下缘有一列明显的黑点。后鳃盖骨及胸基黄褐色,黑点也较明显。鳍褶除尾鳍外均透明。产卵时雄鱼体上呈显出金黄色彩。

生活习性
刺鱼是一种分布于北纬35以北的北方区系鱼类之一。在水温20℃以上抵抗力较弱;相反,适应于低温。冰雪融化后游向江湖岸边。约在6-7月洄游到水草丛生、阴隐的小河岔里。身上的一套刺棘专以防御和抵抗来犯的敌鱼。体型虽小,不易受其他鱼类的威胁。刺鱼主要以摇蚊幼虫为食,其次是枝角类的象鼻蚤,桡足类的剑蚤、镖蚤以及介形类的甲壳虫等。

淡水生。

繁殖习性
刺鱼一年后达性成熟。产卵期为4月下旬至6月初。分批产卵,怀卵量为70-180粒,卵径约为0.8毫米,受精后7天发眼,12天孵出。

刺鱼具有特殊的产卵习性。在产卵期间,雄鱼选择合适的地点,一般为水草丛生的地方,单独筑巢,用口衔草屑或低等植物,甚至兽毛杂物和由排泄孔分泌的一种胶状粘液,筑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巢于挺水植物的枝茎上,或悬空漂浮。巢的直径为2.3-4厘米,有进、出口或仅一个口,在巢下方及四周打扫干净,这可能一方面为鱼卵发育孵出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为雄鱼守护孵化扫清障碍。

雄鱼筑巢完毕后,即去觅寻对象,导向巢穴,迫使入巢排卵授精。然后雄鱼再觅找伴侣。一般一巢可供4-5尾雌鱼排卵。结束后,雄鱼在进口处静守,如有惊动即隐避,如来侵犯,则进行反击。直至孵出鱼苗,能自由游动,才算完成保护任务。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57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中华倒刺鲃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