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锚头鳋病

疾病名称锚头鳋病

为害对象 鳜鱼苗种、成鱼养殖阶段
疾病概述 虫体侵入时,呈现不安,食欲不好,继之身体瘦弱,游动缓慢。

病原 为鲤锚头鳋。

症状 虫体寄生部位周围组织常发炎、红肿,有时出现红斑。鱼体初被虫体侵入时,呈现不安,食欲不好,继之身体瘦弱,游动缓慢。鱼体上的锚头鳋还往往固着许多钟形虫、累枝虫以及藻类等,看上去似棉絮状。一尾5厘米的幼鱼寄生2个钻头鳋,就可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
(1)用0.5毫克/升浓度的B型灭虫灵加水搅拌溶解后对水全池遍洒。

(2)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洗,水温10-20℃时用20毫克/升浓度,20-30℃时用12.5毫克/升浓度,30℃以上用10毫克/升浓度,浸洗病鱼30分钟。

(3)鳜鱼的饵料鱼如有钻头鳋寄生,可用10-20毫克/升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5-2小时后再投喂。

相关阅读

林蛙的锚头鳋病


【病原】本病是右妇锚头鳋的雌虫寄生于蝌蚪引起的。

【症状】锚头鳋寄生于蝌蚪胴体与尾交界处的略微凹陷部分,虫体头部深深钻人蝌蚪组织中(其余部分则留在蝌蚪的体表)致使寄生部位的肌肉组织发炎红肿,严重时溃烂。当蝌蚪身上寄生 1-2只锚头鳗时,蝌蚪就会生长停滞,以致消瘦死亡;寄生3- 4只时,蝌蚪会很快死亡。

【流行病学】本病流行于4-7月份,当水质条件差,蝌蚪抵抗力低时,易发锚头鳗病,本病对蝌蚪的危害非常严重。

【防治方法】加强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卫生;用5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20分钟,每天浸泡1次,连续2一3天,虫体在2周以后陆续死亡〔注意事项:在浸泡时,当蝌蚪出现浮头现象时,立即用清水清洗掉鳃上少量被氧化的黏液和沉积的微量二氧化锰.以保证鳃的正常呼吸。

鳜鱼鲺病


疾病名称鲺病

疾病概述 出现狂游、跳跃、极度不安。

病原 为中华鲺。

症状 中华鲺寄生在鳜鱼的体表、鳍和鳃盖内侧,肉眼可见虫体大的如小指甲,小的如米粒,似钉钯般地吸附在鱼体,或是在寄生处到处爬行,并以其腹面的倒刺、口刺、大颚刺伤、撒破寄生部位,致使病鱼出现狂游、跳跃、极度不安等症状。

防治方法
(1)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可有效地杀灭鲺的卵、幼虫和成虫。

(2)每平方米水面(水深1米)用马尾松枝3.0克,扎成多束散放塘中,可预防此病发生。

(3)用0.5毫克/升浓度的B型灭虫灵加水搅拌后对水全池遍洒。

鲤巨角鳋病


疾病名称鲤巨角鳋病

为害对象 鲤、鲫
疾病概述
本病发生于北方中小型水库养殖的鲤、鲫鱼中,天津一些水库曾出现鲤急性暴死病例。

病原
巨角鳋(Ergasilus magnicoinis),寄生于鲤的鳃上。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与胸部第一节合成头胸部,背面观呈三角形,胸部五节,自前向后逐渐狭小,生殖节狭窄,两侧挂有圆柱形的卵囊;腹部三节,狭小,第三腹节后缘中央向内凹陷。腹节后为尾叉,末端有刚毛5根。第二触肢很长,由5节构成,第五节为一钩状爪,据此固着于鳃上。

症状
病情严重的病鱼(鳃上共寄生2000个以上虫体),体色黑而瘦,集群浮于水面,1周左右即大批死亡。打开鳃盖,鳃盖内侧充血发炎,鳃上肉眼可见大量椭圆形带有2根卵囊的虫体,鳃呈花斑状贫血,鳃丝粘连难辨界限,局部溃疡。


发病规律 虽然巨角鳋在各地均有发现,但引起急性暴死,主要发生于低盐度的半咸水域,盐度为0.002-0.0028,PH8.0-9.0,而且水硬度和硫酸根离子含量均较高。流行季节为4-8月,5-6月虫体带卵囊率可达100%,即进入高感染期;7-8月,水温在25-28℃时,为死亡高峰期,闷热天气时,可暴发急性死亡。

防治方法
在发病季节前,即4月上、中旬,用晶体敌百虫,按0.25-0.27毫克/升浓度遍洒,可控制此病流行。发病池也可用此法治疗,用药4天后即可停止死鱼。

鲢中华鳋


疾病名称中华鳋病

为害对象 草、青、鲢、鳙鱼
疾病概述
本病为草、青、鲢、鳙鱼中常见的寄生甲壳动物病,湖泊、水库中的鳡、鲇、赤眼鳟等也有较高的感染率。中华鳋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是池塘和网箱养殖草鱼为害较大的鱼病。

病原
鲢中华鳋(Sinergasilus Polycolpus)寄生于鲢、鳙鳃上;大中华鳋(S.major)寄生于草、青鱼等鳃上。虫体圆柱形,乳白色,肉眼可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略似三角形或菱形。胸部5节,第五胸节很小。生殖节短小,两侧各挂1个细长白色卵囊。腹部3节,细长。第二触肢5节,第三节延长,第四、五节弯转形成钩状。游泳足5对,均是双肢型。

症状
大量寄生时,病鱼消瘦,烦躁不安,鲤鱼有在水面打转狂游和尾鳍露出水面的情况,故有翘尾病之称。揭开鳃盖,肉眼即可见鳃上挂着白色虫体,中华鳋多寄生在鳃边缘,链中华鳋也可在鳃耙上。寄生处鳃丝末端肿大,呈白色,黏液增多或因破损部位受细菌感染而局部发炎。


发病规律
寄生在鱼鳃上的均为雌虫,未寄生前,在水中与雄虫已完成交配,寄生后,卵在子宫中受精,进入卵囊。生殖季节从4月开始可延至11月,卵随脱落的卵囊进入水体孵化,成无节幼体。经4次蜕皮后,成桡足幼体,再经4次蜕皮形成幼鳋。雌虫即可在宿主上寄生,并迅速长大,之后逐渐发育成熟。故5月到9月是流行盛季。除了草、青、鲢、鳙本身是传染源外,鳡、鲇、赤眼鳟等可是大中华鳋的传染源。通常15厘米以上的大鱼种和一龄以上的成鱼为害较严重。

防治方法
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虫卵、幼虫和带虫者,以预防此病。

发病池可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0.7毫克/升浓度全池遍洒,或用晶体敌百虫与硫酸亚铁合剂(5:2)0.7毫克/升全池遍洒。发病季节,用上述两法每隔10-15天遍洒1次,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00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缺须[鱼丹]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