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颌鰆鯵

中文名称长颌鰆鯵

拉丁名称Chorinemus lysan

异名黄样、江三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科名鲹科

拉丁科名Carangidae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广东沿海渔汛期3-7月份。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个体较大。一般体长40-70厘米,质量750-2500克、口大,上颌略长于下颌。上颌骨细长,牙尖细,两颌缝合部牙呈宽带状、背鳍二个,第一背鳍为78个独立的尖棘,第二背鳍和臀鳍相对,后方各有7-11个半游离状的小鳍。尾鳍深叉形。除头部外,全身被有细小匙形鳞,多埋于皮下不明显、侧线呈波纹状,亦埋于皮下、体背部青蓝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一纵列5-7个深蓝色圆形斑、前两个圆形斑位于侧线中部,其余位于侧线上方、胸鳍上也有一明显黑斑。

经济价值
个体较大,出肉率高、鲜食的做法与马鲛鱼同。但此鱼肉味酸,鲜食时味道欠佳、但它是腌制霉香鱼的好原料。用它加工腌制的霉香鱼除在国内畅销外,在港、澳及东南亚地区也颇受欢迎。

相关推荐

长颌棱鳀


中文名称 长颌棱鳀
拉丁名称 Thrissa setirostris(Broussonet)
英文名称 Longjaw glassnose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鲱形目
拉丁目名 Clupeiformes
中文科名 鳀科
拉丁科名 Engraulidae
中文属名 棱鳀属
拉丁属名 Thryssa Cuvier,1817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I,12~14;臀鳍32~41;胸鳍13~14;腹鳍7。纵列鳞41~45,横列鳞10~12。鳃耙5~6+8~10。
体长为体高3.7~4.4倍,为头长5.0~5.5倍。头长为吻长6.0~7.5倍,为眼径3.8~4.3倍,为眼间隔4.4~4.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0.7倍。

体延长,侧扁,背侧厚,腹侧薄,腹部具棱鳞15~18+7~10。头小。吻短而钝,吻长小于眼径。眼小,中侧位。眼间隔中间圆凸。鼻孔每侧2个,位于眼前;

前鼻孔较后鼻孔为小。口小,亚下位。下颌短,上颌骨延长,末端伸达肛门。上下颌、犁骨、腭骨和舌上均具细牙。鳃孔稍大。左右鳃盖膜连合,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10~11。鳃耙细扁。肛门位于背鳍下方。

体被薄圆鳞;鳞上具6连续沟、7~9中断沟。

背鳍中大,位于体中部,在腹鳍起点后上方,起点位于吻端与尾鳍基之间;前方具一小棘。臀鳍基部长,起点在背鳍最后鳍条下方。胸鳍下侧位,鳍端几伸

达腹鳍起点。腹鳍小,起点位于胸鳍与臀鳍基部中间。尾鳍分叉。

幽门盲囊15~17个;椎骨44~46个。

体背部青灰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鳃盖后上方具一青灰色大皮瓣。背鳍青黄色。胸鳍、尾鳍黄色,尾鳍后缘微黑。腹鳍、臀鳍淡色。

条长颌鳂


中文名称条长颌鳂


拉丁名称Flammeo sammara (Forskal)

英文名称Striped squirrel 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须鳂目

拉丁目名Polymixiiformes

中文亚目名金眼鲷亚目

拉丁亚目名Berycoidei

中文科名发光金眼鲷科

拉丁科名Anomalopidae

中文属名长颌鳂属

拉丁属名Flammeo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热带海域。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被强栉鳞。前鳃盖后下角有1短棘,其长约为眼径的1/3。背鳍最后一鳍棘靠近第一鳍条。体具红褐色纵纹多条。背鳍鳍棘部红色,第一至第四棘间有1暗红色大斑。

生活习性
海(水)生。暖水性鱼类。生活于珊瑚礁海区。

长颌水珍鱼


中文名称长颌水珍鱼

拉丁名称Glossanodon semifasciata (Kishinouye)

英文名称Japanese argentine, halfbanded argentine, deepsea smelt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水珍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Argentinoidei

中文科名水珍鱼科

拉丁科名Argentinidae

中文属名长颌水珍鱼属

拉丁属名Glossanod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黄海和南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圆柱形,后部侧扁,眼大,口小,犁骨齿小,锥状,与犁骨前缘间隔约有3-8齿之距,犁齿与腭齿明显分离,不连续;舌如有齿,则仅在舌的前端,侧缘无齿,鳃盖条5,第一鳃弓耙30以上,体侧在侧线上方有7-10个不规则暗色横斑。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锤颌鱼


中文名称锤颌鱼

拉丁名称Omosudis lower Gunther

英文名称hammerjaw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灯笼鱼目

拉丁目名Myctophiformes

中文科名锤颌鱼科

拉丁科名Omosudidae

中文属名锤颌鱼属

拉丁属名Omosud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各大洋热带和亚热带水域有产,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中等延长,甚侧扁,体上无鳞,侧线仅见于40-50毫米以下的个体身上。头甚侧扁,骨骼软而光滑。上颌骨细长,有辅上颌骨,腭骨及下颌齿甚大,但大小不一前颌骨齿小,排列紧密。无发光器,大鳞状。腭骨及下颌齿甚大,但大小不一前颌骨齿小,鳃盖条7。无鳍棘,背鳍小,位于体中部后方,有9-12鳍条,臀鳍起点稍后于背鳍起点,有14-16鳍条。胸鳍小,下侧位,有11-13鳍条。腹鳍腹位,位于背鳍基底下方,有14-16鳍条,胸鳍小,下侧位,有11-13鳍条,腹鳍腹位,位于背鳍基底下方。尾鳍分叉,背脂鳍在臀鳍上方,无鳔,脊椎骨39-41。体中背侧有一黑色带,背鳍小。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小颌海龙


中文名称小颌海龙

拉丁名称Micrognathus mataefae (Joraan et Snyder)

英文名称thorntailed pipefish, shortnose pipe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刺形目

拉丁目名Gasterosteiformes

中文亚目名海龙亚目

拉丁亚目名Syngnathoidei

中文科名海龙科

拉丁科名Syngnathidae

中文属名小颌海龙属

拉丁属名Micrognath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台湾西南及南部沿海岩礁区,较少见。

形态特征
体延长,躯干部上背棱与尾部上背棱不相连,躯干部下腹棱与尾部下腹棱不相连,躯干部中侧棱与尾部下腹棱相连,躯干部体环数少于尾部体环数,吻部与头的眼眶在同一直线上而不形成角度,鳃盖骨隆起嵴为一直线,背鳍基底不隆起,基底大部分在尾部上,尾鳍长等于或小于眼后头长,育儿囊在尾部腹面。吻长明显短于眼后头长,吻中背嵴主有3棘,鳃盖骨隆起嵴较短,其后有放射状线纹,体环间有小盾片,尾部长约为躯干长的2倍,尾鳍长约等于眼径,体一般褐色。

生活习性
海(洋)生。

东北颌须鮈


中文名称东北颌须鮈

拉丁名称Gnathopogon mantschuricus (Berg)

英文名称northeastern gudgeo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颌须鮈属

拉丁属名Gnathopogon Bleeker,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黑龙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6,侧线鳞36-38,鳃耙6-8,下咽齿二行,35-53。

头长为体长的23.7%-26.3%,体高为体长的25.6%-28.5%,尾柄长为体长的17.2%-19.6%,尾柄高为体长的12%-13.5%,吻长为头长的24.4%-28.5%,眼径为头长的21.6%-25%。

体侧扁,头后背部稍隆起,腹部圆,头长等于或小于体高。吻短而钝。口端位,斜裂。口角须一对,很恒小,长度约为眼径的三分之一。鳃耙短小。下咽省内行侧扁呈钩状。上外行细弱。

背鳍无硬刺。胸鳍小,末端呈圆状,肛门靠近臀鳍起点,腹鳍可达肛门。

腹腔膜灰褐色。鳔二室,后室长为前室的二倍。

背部及两侧灰黑色,体中轴有一条黑色较宽的纹带。鳞片后区具有黑斑块,形成数条细条纹。背鳍上有一黑色横纹。其他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短颌沙鲽


中文名称短颌沙鲽

拉丁名称Samariscus inornatus (Lloyd)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鲽形目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鲽亚目

拉丁亚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科名鲽科

拉丁科名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沙鲽属

拉丁属名Samarisc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呈椭圆形,侧扁。眼间隔甚窄,呈嵴状,或两眼紧相邻。口小,头长为上颌骨长2.6-3.4倍。左右侧两颌及颌齿同样发达,颌齿小,绒毛状,呈狭带状排列,背鳍始于眼的前方,前部鳍条甚延长,全部鳍条不分支,不被鳞,第1脉间棘不突出于臀鳍前方,臀鳍鳍条不分支,不被鳞。仅有眼侧具胸鳍,鳍条均延长而不分支。腹鳍基底延长,有眼侧的略前,鳍条延长,尾鳍鳍条全部不分支,有眼侧被小形强栉鳞,无眼侧被圆鳞或弱栉鳞,侧线近直线状,无颞上支,侧线鳞63,背鳍48-55,臀鳍61-70。体长为体高的2.4倍,胸鳍长于头长,头长为上颌骨长的3.5-3.8倍,尾鳍有2暗斑。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银色颌须鮈


中文名称银色颌须鮈

拉丁名称Gnathopogon argentatus

英文名称Sauvage et Dabry

异名亮壳、亮幌子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黄河以南各水系。

形态特征
口亚下位。唇简单。须1对,其长度与眼径相等。眼径等于吻长。侧线鳞38-42。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肛门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之间的后1/3处。

生活习性
为常见小型鱼类,栖息于水体中、下层生殖季节在5月。主要食物为水生昆虫、藻类和水生植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05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中国鲳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