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颌水珍鱼

中文名称长颌水珍鱼

拉丁名称Glossanodon semifasciata (Kishinouye)

英文名称Japanese argentine, halfbanded argentine, deepsea smelt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水珍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Argentinoidei

中文科名水珍鱼科

拉丁科名Argentinidae

中文属名长颌水珍鱼属

拉丁属名Glossanod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黄海和南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圆柱形,后部侧扁,眼大,口小,犁骨齿小,锥状,与犁骨前缘间隔约有3-8齿之距,犁齿与腭齿明显分离,不连续;舌如有齿,则仅在舌的前端,侧缘无齿,鳃盖条5,第一鳃弓耙30以上,体侧在侧线上方有7-10个不规则暗色横斑。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相关推荐

珍鱼


中文名称珍鱼

拉丁名称Rouleina guentheri (Alcock, 1892)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平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Alepocephaloidei

中文科名平头鱼科

拉丁科名Alepocephalidae

中文属名珍鱼属

拉丁属名Roulein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东海冲绳海槽,日本、印度洋、西太平洋亦有分布。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柔软,头中大,吻短,眼大,稍突出,口中大,上凳颌缘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组成,前颌骨和齿骨具1行细齿,腭骨和犁骨均无齿。鳃孔宽大,鳃膜不与峡部相连,体和头均无鳞,皮肤多皱,侧线上具链状变形小圆鳞,背鳍和臀鳍的基底较长,几相对或相对。各具15-21鳍条,胸鳍和腹鳍条常少于9,尾鳍叉形,上颌骨颌缘具1行细齿,头长为吻长的3.8-4倍,吻长大于眼径,为体长6%-7.6%。

生活习性
海(水)生。

长颌鲚


中文名称长颌鲚

拉丁名称Coilia macrognathos Bleeker

英文名称bigmouth grenadier anchovy, longjaw grenadier anchovy

异名刀鱼、毛花鱼、野毛鱼、梅鲚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鲱形目

拉丁目名Clupe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鲱亚目

拉丁亚目名Clupeoidei

中文科名鳀科

拉丁科名Engraulidae

中文属名鲚属

拉丁属名Coilia Gray,1831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口至洞庭湖。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Ⅳ,10-113,臀鳍条Ⅲ,102-112;纵列鳞75-833,胸棱鳞18-22,腹梭鳞30-353。鳃耙外侧41-47;脊椎骨77-8,山幽门垂16-20。体长为体高的5.6-6.7倍,为头长的6.6-7.1倍。头长为吻长的4.2-5.9倍,为眼径的5.5-7.9倍,为眼间距的3.5-3.9倍。上颌长为头长的1.3-1.4倍。体形长,侧扁,背部较平直;胸、腹部具梭鳞。头侧扁,口大而斜,半下位。上颌骨游离,超过鳃盖后缘,延伸至胸鳍基部,但11厘米以下个体一般还未超过鳃盖骨。上、下颌骨,口盖骨和犁骨上均有细齿。眼较小,侧位,鳃孔大,鳃膜不与颊部相连,背鳍的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胸鳍前有6根鳍条为游离的丝状体,臀鳍甚长,与尾鳍基相连,腹鳍、尾鳍均短小。体被薄而大的圆鳞,无侧线。头部、体背部呈灰黑色,身体其他部分为银白色,体侧具有蓝色光泽。

生活习性
长颌鱭为洄游性鱼类,平时生活在海里,每年2-3月份亲鱼由海人江,并溯江而上进行生殖洄游。产卵群体沿着长江进入湖泊、支流或就在长江干流进行产卵活动。洄游最远可达洞庭湖,在城陵矶以上的干流就很少见了。当年幼鱼顺流而下,聚集在长江口开港一带,肥育生长到第二年再回到海中生活。

长颌鱭吃动物性饵料,长颌鱭的小鱼则以端足类、枝角类、桡足类为食。

海水/淡水/咸水生。

繁殖习性
每年2月底、3月初长颌鱭便开始进入长江口,但大量的来到还是在4月间,这从沿江各地捕捞长颌鱭的汛期可以看出。当长颌鱭进人长江口时,其性腺仍处在Ⅱ期阶段。在溯江进行生殖洄游的过程中,性腺才发育成熟;由Ⅱ期发育到Ⅳ期,以至达Ⅴ期产卵这个过程是比较迅速的。一般在4月下旬,都已发育为Ⅳ期卵巢。产卵群体的年龄组成为3-5龄,性成熟最小型为2龄。

长颌棱鳀


中文名称 长颌棱鳀
拉丁名称 Thrissa setirostris(Broussonet)
英文名称 Longjaw glassnose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鲱形目
拉丁目名 Clupeiformes
中文科名 鳀科
拉丁科名 Engraulidae
中文属名 棱鳀属
拉丁属名 Thryssa Cuvier,1817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I,12~14;臀鳍32~41;胸鳍13~14;腹鳍7。纵列鳞41~45,横列鳞10~12。鳃耙5~6+8~10。
体长为体高3.7~4.4倍,为头长5.0~5.5倍。头长为吻长6.0~7.5倍,为眼径3.8~4.3倍,为眼间隔4.4~4.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0.7倍。

体延长,侧扁,背侧厚,腹侧薄,腹部具棱鳞15~18+7~10。头小。吻短而钝,吻长小于眼径。眼小,中侧位。眼间隔中间圆凸。鼻孔每侧2个,位于眼前;

前鼻孔较后鼻孔为小。口小,亚下位。下颌短,上颌骨延长,末端伸达肛门。上下颌、犁骨、腭骨和舌上均具细牙。鳃孔稍大。左右鳃盖膜连合,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10~11。鳃耙细扁。肛门位于背鳍下方。

体被薄圆鳞;鳞上具6连续沟、7~9中断沟。

背鳍中大,位于体中部,在腹鳍起点后上方,起点位于吻端与尾鳍基之间;前方具一小棘。臀鳍基部长,起点在背鳍最后鳍条下方。胸鳍下侧位,鳍端几伸

达腹鳍起点。腹鳍小,起点位于胸鳍与臀鳍基部中间。尾鳍分叉。

幽门盲囊15~17个;椎骨44~46个。

体背部青灰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鳃盖后上方具一青灰色大皮瓣。背鳍青黄色。胸鳍、尾鳍黄色,尾鳍后缘微黑。腹鳍、臀鳍淡色。

长颌鰆鯵


中文名称长颌鰆鯵

拉丁名称Chorinemus lysan

异名黄样、江三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科名鲹科

拉丁科名Carangidae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广东沿海渔汛期3-7月份。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个体较大。一般体长40-70厘米,质量750-2500克、口大,上颌略长于下颌。上颌骨细长,牙尖细,两颌缝合部牙呈宽带状、背鳍二个,第一背鳍为78个独立的尖棘,第二背鳍和臀鳍相对,后方各有7-11个半游离状的小鳍。尾鳍深叉形。除头部外,全身被有细小匙形鳞,多埋于皮下不明显、侧线呈波纹状,亦埋于皮下、体背部青蓝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一纵列5-7个深蓝色圆形斑、前两个圆形斑位于侧线中部,其余位于侧线上方、胸鳍上也有一明显黑斑。

经济价值
个体较大,出肉率高、鲜食的做法与马鲛鱼同。但此鱼肉味酸,鲜食时味道欠佳、但它是腌制霉香鱼的好原料。用它加工腌制的霉香鱼除在国内畅销外,在港、澳及东南亚地区也颇受欢迎。

条长颌鳂


中文名称条长颌鳂


拉丁名称Flammeo sammara (Forskal)

英文名称Striped squirrel 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须鳂目

拉丁目名Polymixiiformes

中文亚目名金眼鲷亚目

拉丁亚目名Berycoidei

中文科名发光金眼鲷科

拉丁科名Anomalopidae

中文属名长颌鳂属

拉丁属名Flammeo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热带海域。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被强栉鳞。前鳃盖后下角有1短棘,其长约为眼径的1/3。背鳍最后一鳍棘靠近第一鳍条。体具红褐色纵纹多条。背鳍鳍棘部红色,第一至第四棘间有1暗红色大斑。

生活习性
海(水)生。暖水性鱼类。生活于珊瑚礁海区。

瓦氏珍鱼


[学名]: Rouleina watasei
[资源名称]: 瓦氏珍鱼
[形态特征]:
 
背鳍19~21;臀鳍17~19;胸鳍7;腹鳍6。鳃盖条骨6。鳃耙8~9+1+18~19。脊椎骨51~54。 体长为体高5.1~5.4倍,为头长4.3~5倍,为背鳍基长5.2~6.3倍,为臀鳍基长5.9~7.2倍。头长为吻长5.1~6倍,为眼径3.8~4.8倍,为眼间隔5.7~6.4倍,为上颌长2.3~2.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2~2.7倍。 体柔软,延长,侧扁。头中大,前部圆弧形。吻短,圆突,吻长短于眼径。眼大,上侧位。眶下骨大,不覆盖于上颌骨上部。眼间隔稍隆起,小于眼径。鼻孔2个,在眼前方。口中大。前位,上颌后端伸达眼中部或后缘下方。上颌缘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组成。辅上颌骨2块。上下颌几等长;下颌前下端具一尖形缝合小突起、端部常突出于上颌前端。前颌骨和下颌各;具l行内弯细牙,上颌,骨颌缘部分无牙,犁骨和腭骨均无牙。口腔上壁多皮褶,有稀疏小棘 状突起。鳃孔宽大,向前伸达眼前缘下方。左右鳃盖膜相连,与峡部分离。鳃耙发达,尖长,扁薄,柔软,上具细齿。假鳃发达,9~11个。 体裸露无鳞,被以多皱皮膜多散具许多颗粒状小发光器。头部无鳞,被有薄而透明的皮膜,其上散具许多小突起。头部感觉器较发达、位于眼下、眼后、鳃盖部和头背部。侧线完全,上具链状变形小圆鳞。 背鳍和臀鳍的基部较长,几相对,均位于体的中部后方。臀鳍起点约在背鳍第四、五鳍条下方。胸鳍下侧位,短小。腹鳍后位,约在体的中部稍后方,后端伸达腹鳍基与臀鳍起点间距的一半处,不达肛门。尾鳍较宽大,叉形。 头、体黑褐色,鳃盖部紫褐色。各鳍黑褐色,鳍端灰褐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日本相模湾,东海冲绳海槽和菲律宾巴拉望岛。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深海區的; 海洋; 深度上下限 500 1300 m

锤颌鱼


中文名称锤颌鱼

拉丁名称Omosudis lower Gunther

英文名称hammerjaw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灯笼鱼目

拉丁目名Myctophiformes

中文科名锤颌鱼科

拉丁科名Omosudidae

中文属名锤颌鱼属

拉丁属名Omosud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各大洋热带和亚热带水域有产,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中等延长,甚侧扁,体上无鳞,侧线仅见于40-50毫米以下的个体身上。头甚侧扁,骨骼软而光滑。上颌骨细长,有辅上颌骨,腭骨及下颌齿甚大,但大小不一前颌骨齿小,排列紧密。无发光器,大鳞状。腭骨及下颌齿甚大,但大小不一前颌骨齿小,鳃盖条7。无鳍棘,背鳍小,位于体中部后方,有9-12鳍条,臀鳍起点稍后于背鳍起点,有14-16鳍条。胸鳍小,下侧位,有11-13鳍条。腹鳍腹位,位于背鳍基底下方,有14-16鳍条,胸鳍小,下侧位,有11-13鳍条,腹鳍腹位,位于背鳍基底下方。尾鳍分叉,背脂鳍在臀鳍上方,无鳔,脊椎骨39-41。体中背侧有一黑色带,背鳍小。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23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盔蓑鲉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