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鱼卵、鱼苗的运输技术


斑点叉尾鮰鱼卵、苗种都可以进行运输,而且运输设备和技术条件比较简单,运输成活率高。

1、运输准备

现在交通发达,鱼卵运输重量有限,一般都选择空运,空运快捷、安全,以免影响鱼卵的发育。运前要进行鱼卵检查,看是否发育正常,过大的卵块一般要分切成200~300克/块左右,便于运输(实际上孵化时也要进行卵块分切),以使中央的卵子有机会呼吸到充足的氧气。

2、鱼卵运输

鱼卵收集后,用水将卵块上的污物冲洗干净,再装入盛有清洁水的尼龙袋中充氧。一般运鱼尼龙袋可装鱼卵1.5千克左右,水温20~28℃时,可运输10~15小时。

鱼卵运输水温不能高于30℃,否则会因高温缺氧引起鱼卵死亡。

3、鱼苗运输

鱼苗运输需根据鱼苗不同发育期,采用不同的处理和运输方法。一般而言,未开食的鱼苗,可直接进行包装运输,只要保证溶氧充足,运输不存在技术问题。开食后的鱼苗和大规格鱼种在运输前,需进行拉网锻炼,即使原在网箱养殖的苗种也不例外,经过锻炼才能适应长途、密集运输,鱼苗阶段运输标准详情如下:

(1)当鱼苗规格为带卵黄囊鱼苗时,装载量为5000尾/袋,运输时间为15~20小时。

(2)当鱼苗规格为1.5~2.0厘米时,装载量为3000尾/袋,运输时间为10~15小时。

(3)当鱼苗规格为3.0厘米左右时,装载量为1500尾/袋,运输时间为10小时左右。

(4)当鱼苗规格为4~5厘米时,装载量为1000尾/袋,运输时间为10小时左右。

*尼龙袋规格为70厘米×40厘米,每袋约装8000克水,充氧,外包装为纸箱或泡沫箱;水温在30℃以下。


相关阅读

斑点叉尾鮰鱼苗培育技术



掌握幼苗出槽时间

刚孵化出膜的幼苗,以自身的卵黄为营养,体质弱,卵黄较大,不能自由游泳,只能借助水体的流动而上下翻动,因而需要进行暂养。待幼苗快吸收完自身的卵黄后,开始有一定游动能力,再将幼苗放入暂养池中暂养一段时间。出孵化槽的时间一般为出膜后7天~8天,体长10毫米~14毫米。

幼苗暂养
幼苗暂养设施幼苗暂养设施主要有流水式水泥池、网箱等。水泥池为圆形或方形均可,一般容量在3立方米~5立方米即可,水体不要太大。进出水口必须经40目~50目的筛绢布拦好,以防跑苗。网箱规格为2米×1米×0.5米。

幼苗暂养方法

1.水泥池流水暂养:将带有卵黄囊的幼苗放入流水水泥池中,每立方米投放2.5万尾~3万尾,开始3天~4天,只要保持不断流水,溶氧充足即可。4天~5天后,当幼苗发育逐渐完善,能自由游动时,即可开始投喂浮游动物和人工微型饵料,以红虫、摇蚊幼虫等活饵为最好。投喂要少量多次,让幼苗吃好,吃饱,直到幼苗体色从微红转变为深灰色下塘为止。在暂养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微流水,溶氧充足,水质清新,定期用8克/立方米的高锰酸钾消毒。
2.网箱暂养:用40目~50目尼龙纱布制成2米×0.8米×0.5米的网箱,在幼苗暂养下塘3天~4天前把网箱放入经消毒后的池塘中浸泡,以使网箱软化,减少与鱼的磨擦。暂养水体要求透明度在50厘米以上,池中有大量浮游动物。每平方米网箱暂养幼苗5000尾~10000尾。网箱出口应在水面下4厘米~5厘米,以便幼苗能自由地从网箱游到池中。幼苗入箱4天~5天后,一般能自由游出网箱,如还有鱼苗未能游到池中,就应将鱼苗放出。幼苗管理主要是应注意水质清新,不能浑浊,水中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勤洗箱,并检查箱体是否破损,以防幼苗外逃。

斑点叉尾鮰鱼苗养成技术介绍



鱼苗经30~40天培育一般全长可达10厘米左右,此时需拉网分养,转入大规格鱼种培育阶段。分养前要拉网锻炼。其目的是增强幼鱼体质,提高在出池和运输过程中的成活率。拉网使鱼受惊,增加运动量,使肌肉结实;同时,在密集环境中促使黏液分泌和排出粪便,在运输中避免因此而造成的水质污染;增加缺氧的耐受能力。

一般需拉网锻炼两次。第一次拉网,将池中鱼围困在网中后,提起网衣,使鱼在半离水状态下挤轧,经10~20秒钟后放回原池。隔天进行第二次拉网,将鱼移入网箱中,使鱼在网箱中密集,约经2小时左右,再将鱼放回原池中。在鱼密集的时间内,须使网箱在池中移动,并要在箱内不断划水,以免鱼种浮头。如果要进行长途运输,还需要进行第三次锻炼,方法和第二次相同,但密集的时间要比第二次更长,一般在网箱困一夜。出池锻炼要选择晴天进行,锻炼中如遇连续几天下雨,就必须重新进行第一次锻炼。锻炼时,拉网操作要细致,防止鱼体机械损伤,造成死亡。鱼种锻炼前要停食,锻炼后2小时左右就可以投喂。

经过两次或三次锻炼的鱼种,体质已经结实老练,次日即可出塘。出塘时将夏花鱼种进行筛选,筛选效率高,且鱼不宜受伤,常用鱼筛与鱼种规格的关系如下面所示;分规格后,下池培养大规格鱼种或运输到外地。至此,鱼苗(或称夏花)阶段的培育结束。按正常的生产程序,应及时转入大规格鱼种的培育;但在有的地区,特别在温度较高的南方,因下半年生长期长,鱼苗分养后就进入商品鱼养殖阶段。分塘时,鱼苗需用3%~5%的食盐水浸洗5分钟消毒。

鱼筛筛目与斑点叉尾鮰规格的关系:

1、9朝鱼筛的筛目宽度为5.8毫米;筛上鱼种规格为1.8克/尾。

2、10朝鱼筛的筛目宽度为7.0毫米;筛上鱼种规格为6.5克/尾。

3、11朝鱼筛的筛目宽度为11.1毫米;筛上鱼种规格为9~10克/尾;筛下鱼种规格为5~6克/尾。

4、12朝鱼筛的筛目宽度为12.7毫米;筛上鱼种规格为14~16克/尾;筛下鱼种规格为7~9克/尾。

5、3寸或4寸鱼筛的筛目宽度为15~18毫米;筛上鱼种规格为30~40克/尾;筛下鱼种规格为10~20克/尾。

6、5寸鱼筛的筛目宽度为21.5毫米;筛上鱼种规格为80~90克/尾;筛下鱼种规格为30~40克/尾。

7、6寸鱼筛的筛目宽度为24.3毫米;筛上鱼种规格为130~150克/尾;筛下鱼种规格为65~75克/尾。


斑点叉尾鮰鱼苗池塘培育的管理技术



1、分期注水

鱼苗下塘时水深为50~60厘米,以后每隔3~5天加水一次,每次加水10~15厘米,最终保持水深1米左右。注水时要防止野杂鱼、敌害生物进入池中。浅水下塘,池水体积小,人工饲料利用率高;同时,池水浅,温度提高快,有利于鱼苗的生长和天然饵料的繁殖。随着鱼体的长大,分期注水能满足鱼苗对活动空间、水质、营养条件日益增加的需要,可促进鱼苗的生长发育。

2、水质调控

鱼苗池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前期大型枝角类过多,不但鱼苗吃不下,而且大量摄食浮游植物,造成池水溶氧不足,甚至引起泛池;而后期则微囊藻等蓝藻过度繁殖。防止和解决的办法除了适时肥水、适时下塘外,应分期注入含有丰富浮游植物的新水、适时追肥;必要时要施用敌百虫杀灭大型浮游动物;饲养中后期如蓝藻过多,其藻体产生的毒素,对鱼苗有害,可在早晨藻体集聚池塘一角时,用生石灰粉或0.7毫克/升的硫酸铜杀灭之,连续2~3次基本可以清除。

3、日常管理

每天必须在黎明前和傍晚巡塘,观察鱼的活动和水色、水质变化情况,以便确定投饲和施肥的数量,以及针对所发现的问题采取的相应措施。要防止鱼苗严重浮头;还要观察鱼病情况,如发现死鱼或有鱼离群缓游,说明可能发生了鱼病,应马上检查、确诊,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及时捞出池中蛙卵、蝌蚪等敌害以及杂草和各种脏物等,净化鱼苗栖息环境。


无公害斑点叉尾鮰鱼苗培育技术



无公害鱼苗培育的要求是将刚出膜的仔鱼培育到规格为1.35~10厘米后,再转入大规格鱼种培育。为提高鱼苗成活率,鱼苗进入培育池前,一般要用水泥池或网箱暂养。水泥池以圆形或方形均可,面积1~2平方米,水深0.7~0.8米,可暂养1万~1.5万尾/平方米,水流量以8~10升/分钟为宜。饲料以投喂轮虫效果最好。网箱网目40~50目,高50厘米左右。鱼苗放养密度约1万尾/平方米,暂养时间为4~5天,之后转入池塘进行鱼苗培育。

1、鱼苗培育池:鱼苗培育池要求注排水方便,池埂牢固,底质好、面积1~3亩、水深0.8~1米;鱼苗下塘前15~20天,用生石灰75~150千克/亩彻底清塘消毒。

在鱼苗下塘前5~7天,向培育池中注水70~80厘米,待药物毒性消失后,施基肥培育浮游动物,施肥量为每亩施发酵过的有机粪肥300~500千克或绿肥300~400千克。

2、鱼苗放养:经试水证实毒性消失后,即可放苗,放养量为3万~5万尾/亩。鱼苗下池前要用8克/立方米的硫酸铜溶液洗浴10~20分钟,进行鱼体消毒。

3、培育管理:鱼苗下池后2~3天,由于池中有丰富的天然饵料生物,一般不需加投人工饲料,以后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人工配合饲料的主要成分为鱼粉、玉米粉、黄豆粉、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要求蛋白质含量为35%~40%。每天投3~4次,投喂时先将饲料加水捏成团状,然后投喂。日投喂量要根据天气、水温、鱼的摄食情况而定,以投喂后30分钟内吃完为度。整个鱼苗养殖期间,每天要坚持巡塘,观察鱼的活动和天气变化情况;每7~10天加注过滤后的新水一次,每次加水量约为10厘米,使池水的溶氧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

约培育20天左右,鱼苗可长成体长4厘米左右的夏花鱼种,便可转入大规格鱼种培育。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16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