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姑鱼

中文名称黑姑鱼

拉丁名称Atrobucca nibe (Jordan et Thompso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石首鱼科

拉丁科名Sciaenidae

中文属名黑姑鱼属

拉丁属名Atrobucc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我国沿海均产。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吻钝尖,吻上孔3个,吻缘孔5个,颏孔6个,口大,前位,口裂斜。颌齿小,排列呈带状,上颌外行齿及下颌内行齿较大。口腔及鳃腔黑色,体被栉鳞,头部被圆鳞,背鳍鳍条部及臀鳍基部具1鳞鞘。背鳍具11鳍棘,29-31鳍条,臀鳍具2鳍棘,7鳍条,尾鳍尖圆形,鳔前部无侧囊,两则具24-31对侧肢。

生活习性
暖温性海水/咸水生。

相关知识

条纹叫姑鱼


[学名]: Johnius fasciatus
[资源名称]: 条纹叫姑鱼
[外文名]: barred jewfish
 
[形态特征]:
 
背鳍Ⅹ,Ⅰ-28;臀鳍Ⅱ - 7;胸鳍18;腹鳍 Ⅰ-5 。侧线鳞52 。鳃耙4+11。体长为体高3.2倍,为头长3.5倍。头长为吻长3.2倍,为眼径4.2倍。尾柄高2.8倍。 体延长,侧扁,背部广弧形,腹部较平坦;尾柄中长。头侧扁,短钝。吻圆突。吻褶边,缘游离,分为4吻叶,中间2叶小而不显著,侧叶大而显著;吻缘具5个小孔,中吻缘孔较大,凹入,圆形,侧吻缘孔裂缝状,位于吻叶外侧和吻叶之间。眼大,上侧位。眼间隔微隆起,约与眼径相等。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较小,圆形,后鼻孔大,长圆形,位于眼的前方。口小,下位,口裂平行。上颌骨后端伸达眼中部下方。上下颌牙绒毛状,排列成牙带;上颌外行牙稍大,排列稀疏;下颌牙约等大。颏孔为似五孔型,中央颏孔一对,互相靠近,中间具一肉垫,肉垫下陷时呈现-浅孔,内侧和外侧颌孔存在。无颏须。鳃孔宽大。前鳃盖骨边缘只细锯齿。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耙细短。肛门位于臀鳍前方。 体被栉鳞,头部除吻端外均被鳞;背鳍鳍条部及臀鳍有2/3以上被小圆鳞。侧线完全,弧形,向后几伸达尾鳍末端。 背鳍连续,鳍棘部和鳍条部之间有一深凹,起点在胸鳍基底后上方;第一鳍棘短,约为第二鳍棘的1/5,第二、三鳍棘最长,大于眼后头长。臀鳍起点在背鳍第十三鳍条的下方,第一鳍棘短小,第二鳍棘较长,约为眼径的1.6倍。胸鳍尖长,约等于吻后头长。腹鳍起点在胸鳍基底后下方,约与胸鳍等长,外侧第一鳍条丝状延长。尾鳍楔形。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福建、广东  [原产地区]:中国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仅见于中国,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生殖期常游到岸边觅食,夜间索饵频繁。其鳔具有发声能力,能发出咕咕咕的声响。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高生产力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泥质
[栖息水层]:中下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
[资源状况]:未评估

日本黄姑鱼


[学名]: Nibea japonica
[资源名称]: 日本黄姑鱼
[外文名]: Japanese croaker、Bigcod croaker、Japanese meagre
[别名]: 日本白姑鱼Argyrosomus japonicus
 
[形态特征]:
  背鳍Ⅸ~Ⅹ,Ⅰ-27~29;臀鳍Ⅱ-7~8;胸鳍16:腹鳍I-5。侧綫鳞50。 体延长侧扁,背腹部浅弧形;体长为体高3.3~3.7倍,为头长3.5倍。头中大,侧扁,尖突;头长为吻长3.6倍,为眼径8~8.3倍。吻尖突,吻长约为眼径2倍,吻上具4小孔,分上下两行排列,上行一孔,较小,圆形;下行3孔,侧孔裂缝状,较大,中孔圆形,较小;吻褶完整,边缘波状。眼较小,上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间隔宽而平坦。鼻孔2,前鼻孔圆形,后鼻孔半月形,位于眼的前方。口大,前位,斜裂。两颌约等长,上颌骨伸达眼中部下方或稍后。唇薄,口腔淡灰色。上颌外行牙较大,圆锥形;内行牙细小;下颌牙2行,内行牙较大,锥形,排列稀疏;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舌圆形,前端游离。颏孔6,无颏须。鳃孔大,鳃盖膜与峡部不连,前鳃盖骨后缘具细锯齿;鳃盖骨后缘具2扁棘。鳃盖条7。假鳃存在。鳃腔灰黑色。鳃耙粗短,4+9~10,最长鳃耙约为眼径1/2。 体被栉鳞。吻被圆鳞,背鳍及臀鳍基部具由l~2行小圆鳞组成之鳞鞘。侧线平直,伸达尾鳍后端。背鳍连续,起点在胸鳍基底后上方,鳍棘部和鳍条部之间具一凹陷;具10~11鳍棘,27~29鳍条,第一鳍棘短小,第三鳍棘最长,约为头长2/5。臀鳍具2鳍棘,7~8鳍条,起点在背鳍第12~13鳍条下方,第一棘短小;第二鳍棘强大,约为眼径2倍。胸鳍较短,约等于眼后头长。尾鳍双凹形,上叶具9鳍条,下叶具8鳍条。 腹腔中大,腹膜白色。肠粗短,作二次盘绕。幽门盲囊8,指状。鳔较小,前端圆形,不突出成短囊,后端细尖,鳔侧具26对侧肢,第四、五对侧肢特大,具腹分枝,无背分枝。 体黑褐色,腹部灰色,背鳍边缘黑色,鳍条部灰黑色,胸鳍及腹鳍灰色,尾鳍灰黑色。胸鳍腋部具一黑斑。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南海和东海,以及日本南部。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海洋洄游性中下层鱼类,成鱼主要地发现近岸到涌浪区, 偶然地向岸边移动。 稚鱼只在沿海地区发现。

白姑鱼洄游


该种群大体以3300N为界,分布在该界以北的鱼群洄游分布仅限于黄、渤海之间。该种群的越冬场在3300~3430N、12330~12530E海域,越冬群体在该海域停留到4月中下旬,之后,鱼群迅速向北偏西方向作生殖洄游,生殖群体中的一部分游向西北,于5~6月进入山东半岛南岸海州湾的临洪河口近海及乳山口近海产卵场。主群则向北洄游,于5月上旬前后到达石岛东南及石岛以东海区,鱼群越过山东高角后向西,5月中至6月上旬便可进入渤海各大河口近海产卵,该主群的另一部分越过山东高角后继续向北,游向鸭绿江口西侧一带海区产卵。黄渤海种群的诸多产卵场中,渤海的莱州湾为主要产卵场,产卵后的鱼群主要分布在莱州湾及渤海中部索饵。8月中下旬,白姑鱼成鱼便陆续游出渤海,9月主要分布在烟威渔场南部,并逐渐与黄海北部的索饵鱼群在山东高角外海混合,10月鱼群沿山东半岛南下,又与在千里岛附近索饵的鱼群汇合继续南移。海州湾鱼群产卵后,在产卵场外侧海区索饵,10、11月这股鱼群主要分布在3415~3500N、12100~12300E一带海域。12月上述各路鱼群向东南游入越冬海区。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55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