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鲟几种常见的肝病及肝性综合症

一、脂肪肝

1、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鱼类无明显的体表症状,仅见食欲不振、生长缓慢,饲料报酬低等不易察觉的现象,死亡很少。病理解剖见肝脏表面有脂肪组织积累,或肠管表面脂肪覆盖明显,肝组织脂肪变性明显,主要肝功能酶指标不正常,肝功能不全。

2、病因:引起鱼类肝组织脂肪变性和脂肪积累等脂肪代谢异常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蛋白质、脂肪、糖类等饲料主要成分不足或过多,饲料的主要配方与养殖对象的营养标准匹配不合适。

(2)某些维生素的不足或过多。

(3)饲料中油脂添加过多。

(4)水体中有毒物质。

(5)过量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化学合成药物以及杀虫剂。

3、控制方法:不喂腐败变质的饲料;不乱用药或滥用药,不提倡将药物添加到饲料中长期使用,提倡科学用药;添加一些有利于脂质代谢的物质,如维生素B、维生素E、氯化胆碱等。

二、肝淤血与肝血肿

1、症状与病理变化:病鱼体表无异常,解剖可见肝脏有红点、红斑,严重者为红色、紫红色或褐色,肝肿大。病鱼食量明显减少或停食,活力降低,身体消瘦,体色灰暗,易继发传
染性疾病。在致病物质的作用下,肝组织受到较严重的影响,表现出功能不全。

2、病因:

(1)某些药物和毒物是导致肝淤血和肝血肿的原因。

(2)由脂肪变性引起肝淤血与肝血肿,致病因素与脂肪肝相同。

3、控制方法:肝组织病变发展到淤血阶段,若及时确诊并采取措施,可有效地控制。而发展到严重淤血、出血致血肿阶段,则可恢复性变小。具体控制方法参见脂肪肝。

三、肝性脑病

1、症状与病理变化:病鱼体色、形态正常,初始阶段有跳跃、乱窜等极度兴奋行为,散游,独游,食量减少;后期处于昏迷状态,停食,不久便死亡。

2、病因:主要是饵料中有毒物和药物所致。目前人工养殖鲟鱼在幼鱼阶段完全以蚯蚓为食,直到转食完成,这些水蚯蚓来自污染严重的排污沟渠,体内富集大量的有毒物质(如有机磷、有机氯、重金属、酚等),估计这是最重要的因素;另外,防病药物的过量使用,水中有毒物质积累,也是不可低估的。致肝、脑损害的物质是什么,其病理机制目前还不清楚。

3、控制方法:慎用采捞自污水沟的水蚯蚓或进行处理后再投喂;尽可能使用人工培育的水蚯蚓。禁用毒副作用大的药物。

相关阅读

俄罗斯鲟池塘养殖


池塘面积为2667平方米,水深2~3米,配有增氧机,鱼种规格为30~40克/尾。总放养量为9000尾,计102千克,其中鲟鱼3000尾,重98千克,套养鲢鳙夏花6000尾。

饲料用人工配合饲料,每天投喂3次,当水温20~24℃时投饵率为4.5%;25~28℃时为5%。池底设有4个饵料台、面积为6平方米/个。

池水深1.5米,每4天换水一次,每次换40厘米。透明度高于40厘米,每半月用25克/平方米的生石灰泼洒一次消毒,以控制水质,预防鱼病。

经约3个月的饲养,总产量1360千克,其中鲟鱼700千克,规格为260克,成活率95.6%;搭配鱼规格为220克。667平方米利润可达4万元。

俄罗斯鲟苗种培育方法


俄罗斯鲟在俄国养殖历史悠久,并形成了一整套的养殖技术,我国于近几年开始引进俄罗斯鲟并进行养殖,取得了成功。

1.仔鱼培育
利用圆形水泥池或玻璃钢槽,池(槽)高30~60厘米,水泥池为二层池壁,外壁有溢水口和排水口,内壁直径2.5~3米,与完整的外壁区别有6个大小为24厘米34厘米的网窗,以阻拦鱼苗及饵料,池底光滑呈锅底形,进水管为水平笛式管,中心出水管罩有网状圆简。玻璃钢槽直径为2~3米,槽心有笛式注水管,中心排水孔罩有网罩,仔鱼放养量25~30尾/升,水流速控制在0.1米/秒以下,破膜仔鱼以内源性营养期经过混合营养期过渡到主动性营养需13天左右。开始每1000尾仔鱼投喂3~5克切碎的寡毛类和少量的小型浮游动物,每日投喂2~3次。白天投喂寡毛类,夜间投喂水蚤,当鱼长至70~80毫克时,寡毛类无需切碎投喂。

2.稚鱼阶段
流水培育池面积为5~20平方米,一般为圆形池,池上喷淋注水;长方形水池也可,水位在20~30厘米,水流量为20升/分,放养密度为鱼体重0.04~0.5克时为3000~7000尾/4方米,0.6~1.0克为2000尾/平方米,1.1~3.0克为500~800尾/平方米。用自虫无节幼体、寡毛类、枝角类并添加部分人工饲料进行投喂鲟鱼,每天投喂8~12次(活饵3~4次),投饵率为10%~20%,水温为20~22℃。水温19~21℃时,鲟鱼苗经60天饲养,平均体重达5克。

3.幼鱼阶段
在水泥池中养殖鱼池一般为长方形,面积5~20平方米;池水深1米,备充氧设备,各地用散气石充氧,进排水方便,流水养殖,流水量为20~50升/分,放养密度为90尾/平方米。用人工饲料喂养,饵料粗蛋白含量为40%,投饵率为2.5%~10%;以20分钟内吃完为宜,每日投喂10~12次,水中溶氧量3毫克/升以上。如果是静水每天应换水1/2。

俄罗斯鲟、小体鲟和闪光鲟成鱼放牧式养殖技术




这种养殖方式中包括各种湖泊、水库、河口湾、冷却水池养殖等。由于鲟鱼的自然增殖在这样的水域中难于进行。因此,为了维持和增加自然水域中鲟鱼资源量,鲟鱼的渔业生产常以这种方式进行增养殖,也称其为天然水域人工放养。

湖泊和水库是放养鲟鱼最好的水面,一般以大、中型水库和湖泊较为适宜,可采取粗放的方法。在湖泊和水库中放养适量的鱼种,首先选择已放养花鲢且获得较好效果的湖泊和水库。每公顷水面放养大型鱼种数量低于池塘投饲放养量(为池塘放养量的50%-60%,并可视水库、湖泊饵料资源状况、水域类型等确定增加或减少鲟鱼放养数量和规格)。水库和湖泊成功养殖鲟鱼的关键是:

1、建好拦鱼设施,防止放养的鲟鱼外逃。

2、经常清除凶猛鱼类,减少鲟鱼的损失。

3、根据水库、湖泊的饵料资源量(第一年放养鲟鱼时,其基础饵料种类和数量必须得到充分保证)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

与池塘等养殖相比,在大水面中放养鲟鱼,可减少饲料方面的费用,降低养殖生产成本,并且生长速度一般都快于其他水体中鲟鱼的生长速度。

放牧式水产养殖可以从一个更深的层次去开发利用水库、湖泊等水域资源,发挥其较好的生产效能,并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以前由于鲟鱼苗种的供应受到较大限制,使得鲟鱼增养殖难于进行;现在,质优价廉的鲟鱼苗种生产技术已得到较大开发,并开始大批量供应苗种,相信三五年之后,鲟鱼的养殖能够为国家增多更多的财富。

俄罗斯鲟、小体鲟和闪光鲟鱼苗培育技术




鱼苗培育是鲟鱼养殖生产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培育难度较大的一个阶段,稍有疏忽就会造成苗种大量死亡,直接影响苗种成活率。鱼苗可以在天然水体中培育,但天然水体不易控制,若管理不当,娇弱的鱼苗会因水中敌害生物过多、饵料不足、温度变化过大、溶氧情况不稳定且含量低等原因造成大量死亡,成活率一般仅为10%左右。若有条件可采用玻璃钢水槽工厂化培育鲟鱼苗,苗种成活率可大幅度提高,一般可超过50%,甚至可达70%-80%。现将水槽培育方法加以介绍。

一、准备工作

(一)培育设备玻璃钢水槽或用混凝土砌成方形水槽(2米×2米),底部有一定坡度,排水口处最低,排水口设置拦鱼栅(由铁框架和40-60目的网布制成)。要求池壁光滑,无粗糙面与转角,以防碰伤幼鱼。也可用圆形水槽,直径约1-2米,排水口设在中间。此外,还可用一些养殖场现有的家鱼产卵池与孵化环道进行培育。

(二)饵料刚开口的鲟鱼苗主要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在鱼苗开口前,应储存足够的适口饵料,以便鱼苗适时吃到开口饵料,否则将严重影响鱼苗的成活率。最简便的方法是用小水面培养浮游动物,或用卤虫卵培养卤虫,以备随时捞取,亦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储存。投喂时,切碎饲料。此外,还应备有一些配合饲料,以补充维生素,弥补天然饵料的不足,保证鲟鱼苗的全面营养,获得较高的成活率。若天然饵料不足,也可以从仔鱼开口至苗种培育结束阶段完全使用人工配合饵料,人工配合饵料的粒径为0.2-2.0毫米。

配方要根据鱼的营养需求设计,除蛋白质和脂肪要达到标准外,各种氨基酸之间要尽量达到平衡。对鲟鱼而言,赖氨酸和色氨酸的需求量比其他鱼类略高,同时要注意添加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如二十二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三)机电设备培养鲟鱼苗,保证足够的溶氧量很重要,水槽要不断进行水交换,且一般使用增氧去氮机(不采用充气增氧设施),这样既能保证水中充足的溶氧,又能防止水中多余的气泡导致气泡病。常用机电设施还有水泵、发电机等。

(四)必要的用具和药品鱼苗培育期间常用的工具和药品有:小捞网、小网箱、刮污板、排污吸管、天平、温度计、福尔马林及高锰酸钾等。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55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紫鳂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