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方头鱼

养鸭鱼 鱼肠养鸭

2020-10-28

中文名称日本方头鱼


拉丁名称Branchiostegus japonicus (Houttuyn)

异名日本马头魚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方头鱼科

拉丁科名Branchiostegidae

中文属名方头鱼属

拉丁属名Branchiosteg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红海,印度洋非洲东岸,太平洋东至菲律宾、新几内亚,北至中国、日本。我国产于东海、黄海和渤海。

形态特征
体方长,侧扁,被弱栉鳞。头钝圆。具背鳍前嵴。前鳃盖骨边缘具锯齿,隅角上无棘。鳃盖骨无棘。背鳍和臀鳍颇长。其头背部鳞片伸达眼径1/3处的上方,背鳍前嵴呈黑色,前鳃盖骨后缘平直,眶前骨大于眼径。

生活习性
中大型食用鱼类之一。海(洋)生。

相关知识

鳞首方头鱼


中文名称 鳞首方头鱼
拉丁名称 Cubiceps squamicep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双鳍鲳科
拉丁科名 Nomeidae
中文属名 方头鲳属
拉丁属名 Cubicep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Ⅹ~Ⅺ,Ⅰ-20~21;臀鳍Ⅲ-18~19;胸鳍19~21,腹鳍I-5。鳃耙10~11+16~18。
体长为体高2.9~3.3倍,为头长3.1~3.4倍。头长为吻长3.5~4.4倍,为眼径3.8~4.2倍。

体呈纺锤形,侧扁。头中等大;尾柄较高,约为头长1/3。吻圆钝,吻长几与眼径相等。

眼中等,侧位,近圆形;眼间隔圆突,宽大于眼径。鼻孔2个,紧靠,位于眼前近吻端,前鼻孔圆形,后鼻孔裂孔状。口中等大,前位,口裂微斜。上颁除前上颌骨前部外皆不露出,后端伸达眼前缘下方。两颌各具齿1行,呈小圆锥状,排列较密,上颌牙51~55,下颌牙61~69。犁骨、腭骨上分别具1列小牙,舌上也具1直列小牙。左右鳃膜愈合但不与峡部相连。鳃耙扁平稍长,顶端尖形。具假鳃。

体被一般大小圆鳞,极易脱落。头背部鳞片向前远超过眼中部几达吻端;眼后上方头侧部也被鳞;颊部约具6~7列鳞片;背鳍,臀鳍和尾鳍鳍条基部均被小鳞。侧线完全,位于体侧上方,沿背缘呈平行状向后伸达尾基。

背鳍2个,第一背鳍与第二背鳍相隔甚微,第一背铺起点位于胸鳍前基上方或稍后上方,鳍棘细长而弱,倒下可纳入沟中,第二背鳍鳍条边缘不凹入。臀鳍起点位于第二背鳍第二至第四鳍条的基底下方。胸鳍较长,末端可稍超过臀鳍起点。腹鳍中大,其长约为眼径2倍,最内侧鳍条由皮膜与腹部相连。尾鳍深叉形。

体上半部暗色,下半部淡褐色,背鳍、尾鳍和胸鳍稍偏暗。

日本红娘鱼


中文名称日本红娘鱼

拉丁名称Lepidotrigla japonicus (Bleek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鲂鮄科

拉丁科名Triglidae

中文属名红娘鱼属

拉丁属名Lepidotrigla Gunther,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南海和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向后渐细小,头高,近长方形,背面及两侧被骨板,头高大于宽,头顶在眼后缘上方有一横沟,吻中长,吻突中央凹入,吻突圆钝或近三角形,眼中大,上侧位,口大,前腹位,前鳃盖骨1棘或无棘,鳃盖骨2棘,体被栉鳞,侧线鳞少于70。背鳍2个,分离。Ⅷ-Ⅸ,14-17,背鳍基底两侧有棘骨板,臀鳍14-17。胸鳍宽大,下方有3指状游离鳍条,腹鳍胸位,Ⅰ-5。尾鳍凹入。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日本[鱼鲞]


中文名称日本[鱼鲞]


拉丁名称Uranoscopus japonicus Houttuyn

英文名称star-gazer, Mishima pufferfish, Japanese stargazer

异名瞻星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龙[鱼鲞]亚目

拉丁亚目名Trachinoidei

中文科名[鱼鲞]科

拉丁科名Uranoscopidae

中文属名[鱼鲞]属

拉丁属名Uranoscopus Linnaeus,17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见于沿海,偶进钱塘江。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Ⅳ-13。臀鳍条13。侧线鳞54。

体长为体高的4.3倍,为头长的3.2倍,为尾柄长的11.3倍,为尾柄高的10.9倍。头长为吻长的5.1倍,为眼径的6.8倍,为眼间距的5.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96倍。

体粗大,前端稍平扁,后端渐侧扁。头粗大,背面及两侧被租骨板。似四棱形,吻短,背面中央与眼间隔之间形成一回窝。眶前骨下缘有2短骨突。口大,几直立。前颌骨能伸缩,其连合突起很粗大。上颌骨大部分外露。后端宽大,下颌突出。上颌、犁骨、腭骨和下咽鳃骨有绒毛状齿丛,下颌有2行犬齿。舌前下颌皮突钝短,为三角形皮膜瓣。唇发达,具许多小须状皮质突起。眼小,位于背侧,具眶下骨棱状。鳃盖膜相连,与峡部分离,鳃盖条6。假鳃发达。鳃孔后上方有2个尖的肱棘。前鳃盖骨有4-5棘,下鳃盖骨下方有一埋在皮内的光棘。鳃盖皮膜后缘有短毛状小突起。体被圆鳞,项背无鳞。侧线高位。无鳔。

第一背鳍位于胸、臀鳍之间上方,第二背鳍较高,以第3-4鳍条最长。胸鳍宽大。腹鳍喉位。尾鳍截形。

体黄褐色,腹部白色,背侧面有白色网纹。第一背鳍大部黑色,腹鳍淡红色,其余各鳍黄色。

生活习性
入河口海洋鱼类。以口腔内皮质突起引诱小鱼、小虾及底栖动物,袭取食物。

海水/淡水/咸水生。

日本裸蜥鱼


[学名]: Lestrolepis japonica
[资源名称]: 日本裸蜥鱼
[别名]: 日本前鳍蜥鱼、日本光鳞鱼
 
[形态特征]:
 
背鳍9;臀鳍37~39,胸鳍11;腹鳍9;尾鳍9~10+1+19+1+9~10。侧线鳞66~67。 体长为体高10.9~11倍,为头长4.9~5.1倍。头长为吻长1.8~1.9倍,为上颌长2.1倍,为眼径5.6~6.4倍,为眼间隔7.8~8.6倍。 体低而延长,颇侧扁。自峡部至臀鳍前腹部正中具1明显皮褶。头狭长,侧扁。吻长而尖。眼中大,侧位。眼间隔平,有纵嵴,其宽小于眼径。两鼻孔紧接,仅以1鼻膜相隔,位于上颌骨后端前上方,前鼻孔小,后鼻孔稍大。口大,前位,上颌边缘由前倾骨组成,上颌骨后端达鼻孔与眼之间下方,下颌正中上翘,口闭时包在上颌内,牙发达,前颌骨正中无牙,前端两侧各具3(少数2~4)可倒伏小尖牙,后方1个较大,其后边缘密具1行后弯的固定小牙;下颌有8~9可倒伏大犬牙,其外侧各附1固定小尖牙。犁骨无牙。腭骨前半部具4~5可倒伏大犬牙,外侧各附1固定小尖牙,后半部有固定牙5~7。舌上有2行平行小牙。咽鳃骨牙丛卵圆形,约有20~25可倒伏犬牙,呈不规则4纵行排列。鳃孔大。鳃盖膜与峡部不连。假鳃发达。鳃耙短小,每一鳍耙有3~5小齿头(少数1~2),形成1列鳃齿。鳃盖条骨8。 除侧线外均裸露无鳞。侧线鳞特化,埋于皮下,每一侧线鳞的上下缘各具4~5小孔,中央1小孔。侧线不完全,止于臀鳍中部上方。 背鳍1个,颇小,位于体后半部,起点稍前于腹鳍和臀鳍之中点,头长为背鳍至腹鳍间距的2.2~2.5倍。脂鳍在臀鳍后部基底上方。臀鳍位于体后部,基底长。胸鳍小,侧位。腹鳍小于胸鳍,位于体中央后方。尾鳍分叉,尾鳍前副鳍条多。尾柄短小。肛门位于腹鳍内侧鳍条端部之间。 体淡褐色。背正中散有微细小黑点。眼正前方有1小黑点。两颌、吻前方、眼上缘、枕区深褐色。腹部皮褶两侧各有1列较大黑色素细胞。臀鳍及腹鳍基部有小黑点。尾鳍暗色。鳃腔深褐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东海),日本;水深240~732米。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中、底层深海鱼类。游泳速度快。由捕获记录推估,幼鱼生活于10-200公尺深的于域,而成鱼约在240-730公尺间。

日本软腕鱼


中文名称 日本软腕鱼
拉丁名称 Ateleopus japonicus
英文名称 bulgysnout tadpolfish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月鱼目
拉丁目名 Lampridiformes
中文科名 软腕鱼科
拉丁科名 Ateleopodidae
中文属名 辫鱼属
拉丁属名 Ateleop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极柔软,前端肥大,向后逐渐侧扁而细,形如辫状,体无鳞,头稍大,头长等于躯干长,眼较小,口小,下位,两颌有细齿,无犁骨齿及腭骨齿,背鳍基底短,位于头的后方,臀鳍基底很长,与退化的尾鳍相连,胸鳍始于背鳍的稍前下方,腹鳍喉位,呈长条状,末端有一皮质拂,后端达到或超过肛门的一半,尾鳍小,末端尖形。体呈淡灰白色,并有极淡的橙黄色光泽,头腹面白色,腹鳍白色,其它各鳍均为黑色。

日本黄姑鱼


[学名]: Nibea japonica
[资源名称]: 日本黄姑鱼
[外文名]: Japanese croaker、Bigcod croaker、Japanese meagre
[别名]: 日本白姑鱼Argyrosomus japonicus
 
[形态特征]:
  背鳍Ⅸ~Ⅹ,Ⅰ-27~29;臀鳍Ⅱ-7~8;胸鳍16:腹鳍I-5。侧綫鳞50。 体延长侧扁,背腹部浅弧形;体长为体高3.3~3.7倍,为头长3.5倍。头中大,侧扁,尖突;头长为吻长3.6倍,为眼径8~8.3倍。吻尖突,吻长约为眼径2倍,吻上具4小孔,分上下两行排列,上行一孔,较小,圆形;下行3孔,侧孔裂缝状,较大,中孔圆形,较小;吻褶完整,边缘波状。眼较小,上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间隔宽而平坦。鼻孔2,前鼻孔圆形,后鼻孔半月形,位于眼的前方。口大,前位,斜裂。两颌约等长,上颌骨伸达眼中部下方或稍后。唇薄,口腔淡灰色。上颌外行牙较大,圆锥形;内行牙细小;下颌牙2行,内行牙较大,锥形,排列稀疏;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舌圆形,前端游离。颏孔6,无颏须。鳃孔大,鳃盖膜与峡部不连,前鳃盖骨后缘具细锯齿;鳃盖骨后缘具2扁棘。鳃盖条7。假鳃存在。鳃腔灰黑色。鳃耙粗短,4+9~10,最长鳃耙约为眼径1/2。 体被栉鳞。吻被圆鳞,背鳍及臀鳍基部具由l~2行小圆鳞组成之鳞鞘。侧线平直,伸达尾鳍后端。背鳍连续,起点在胸鳍基底后上方,鳍棘部和鳍条部之间具一凹陷;具10~11鳍棘,27~29鳍条,第一鳍棘短小,第三鳍棘最长,约为头长2/5。臀鳍具2鳍棘,7~8鳍条,起点在背鳍第12~13鳍条下方,第一棘短小;第二鳍棘强大,约为眼径2倍。胸鳍较短,约等于眼后头长。尾鳍双凹形,上叶具9鳍条,下叶具8鳍条。 腹腔中大,腹膜白色。肠粗短,作二次盘绕。幽门盲囊8,指状。鳔较小,前端圆形,不突出成短囊,后端细尖,鳔侧具26对侧肢,第四、五对侧肢特大,具腹分枝,无背分枝。 体黑褐色,腹部灰色,背鳍边缘黑色,鳍条部灰黑色,胸鳍及腹鳍灰色,尾鳍灰黑色。胸鳍腋部具一黑斑。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南海和东海,以及日本南部。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海洋洄游性中下层鱼类,成鱼主要地发现近岸到涌浪区, 偶然地向岸边移动。 稚鱼只在沿海地区发现。

日本单鳍鱼


中文名称日本单鳍鱼

拉丁名称Pempheris japonicus Doderlein

英文名称Blackfin sweep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单鳍鱼科

拉丁科名Pempheridae

中文属名单鳍鱼属

拉丁属名Pempher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亚热带海域。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卵圆形,甚侧扁,被不易脱落的小强栉鳞。吻短,眼大,鳃耙较多。背鳍具6-7鳍棘,10-12鳍条。臀鳍基底很长,具3鳍棘,33-39鳍条。背鳍和臀鳍前方末端呈黑色斑点状。

生活习性
暖水性底栖小型鱼类。白天隐藏于洞穴,夜晚活动。全长达200毫米。

海(洋)生。

日本拟隆头鱼


中文名称日本拟隆头鱼


拉丁名称Pseudolabrus japonicus (Houttuyn)

异名粗似隆头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隆头鱼科

拉丁科名Labridae

中文属名拟隆头鱼属

拉丁属名Pseudolab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西太平洋,我国分布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吻钝尖。口小,前位,略能伸出,颌齿1行,锥状,前端各具1-2对犬齿,前鳃盖骨光滑,体被中大圆鳞,颊部具数行小鳞,侧线完全,侧线鳞23-28。背鳍Ⅸ-10-11。臀鳍Ⅲ-10。尾鳍圆形。前者隆头鱼3行,体侧有1纵带。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沿生活费珊瑚礁区。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75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脂眼鲱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