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鳍谐鱼

中文名称双鳍谐鱼

拉丁名称Dipterygonotus balteatus (Valenciennes)

异名细谐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谐鱼科

拉丁科名Emmelichthyidae

中文属名双鳍谐鱼属

拉丁属名Dipterygonot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西太平洋,东至澳大利亚。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细长,微侧扁,被小栉鳞,头中大,被细鳞,颌齿细小,犁骨具齿或无。腭骨无齿。上颌骨无鳞,前鳃盖骨后缘平直,下角具细锯齿。鳃盖骨后缘具1扁棘,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具假鳃。侧线完全,平直,背鳍2,中间具深缺刻,ⅩⅢ-ⅩⅤ,Ⅰ-9-10。臀鳍与背鳍鳍条部同形,Ⅲ-9-12。腹鳍胸位,尾鳍叉形,椎骨10+14。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相关知识

印度双鳍鲳


[学名]: Psenes indicus
[资源名称]: 印度双鳍鲳
[外文名]: Indian ariomma、Indian driftfish
 
[形态特征]:
 
体长164~183毫米。采自北纬2614~2621,东经12317~12430;水深150~154米。 背鳍Ⅻ,15;臀鳍Ⅲ-15,胸鳍20;腹鳍I-5;鳃耙8+15~16。 体长为体高2.3~2.4倍,为头长3.2~3.6倍。头长为吻长3.9~4.3倍,为眼径3.8~3.9倍。 体卵圆形,侧扁,体高较阔。背腹缘皆钝圆。尾柄小而侧扁,其高稍大于长。头中等大,背面圆凸,两侧平坦。吻钝而短,其长约等于或稍短于眼径。眼中等大,侧位,近圆形;眼间隔宽,大于眼径。鼻孔2个,位于眼前近吻端,紧靠;前鼻孔圆形,后鼻孔裂缝状。口较小,端位,稍倾斜;上颌骨部份位于眶前骨下:其后端扩大,近达眼前缘下方。两颌牙细小,上下颌各1行,排列不很紧密。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前鳃盖骨边缘平滑,鳃盖骨无棘;鳃耙细软,上生毛刺。最长鳃耙约为眼径1/3。 体被大而薄的圆鳞,极易脱落。两颌、吻部和眼间隔前半部无鳞;第二背鳍和臀鳍基底具鳞,也易脱落。侧线完全,位高与背缘平行,向后直达尾鳍基上部。 背鳍2个,第一背鳍由细长而弱的棘条组成,倒下可纳入沟中,以第二鳍棘为最长,向后渐次减短;第二背鳍与第一背鳍很靠近,其基底长约为第一背鳍基底长2倍,最长鳍条短于最长鳍棘。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并大致相对。胸鳍长,末端可超越臀鳍起点。腹鳍位于胸鳍稍后下方,最内侧鳍条由皮膜与腹部相连,可完全折于腹部沟中。尾鳍深叉形。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南海、东海),日本,印度。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形成小群魚群在大陸棚與上層斜坡上在有泥質底部的區域中。 主要吃浮游動物。 似乎大洋性的在晚上與底棲的白天而且可能季節性地移動。

双鳍鲳


中文名称双鳍鲳


拉丁名称Nomeus gronovii (Gmeli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鲳亚目

拉丁亚目名Stromateoidei

中文科名双鳍鲳科

拉丁科名Nomeidae

中文属名双鳍鲳属

拉丁属名Nome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全世界各暖热海域,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最大体高小于2/5体长,眼大。颌齿细小,锥状,体被中大圆鳞,背鳍2个,第1背鳍9-12鳍棘,第2背鳍1鳍棘24-28鳍条,臀鳍1-2弱鳍24-29鳍条,尾鳍深叉形,椎骨41。

生活习性
常栖息于僧帽水母体下,摄食有刺的腕足,也食毛颚类、甲壳类、软体类和多毛类等无脊椎动物。

暖温海域,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48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