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华鳈

中文名称福建华鳈

拉丁名称Sarcocheilichthys sinensis fukiensis Nichol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鳈属

拉丁属名Sarcocheilichthys Bleeker,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和闽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4-16;腹鳍条1,7;臀鳍条3,6。鳃耙7-8。下咽齿1行,5-5。侧线鳞[(5.5-6.5)/(4.5-V)]41;背鳍前鳞13;围尾柄鳞16。

标准长为体高的3.4-3.6(平均3.5)倍,为头长的4.4-4.6(4.56)倍,为尾柄长的5.1-5.5(5.2)倍,为尾柄高的7.1-7.7(7.5)倍。头长为吻长的2.7-2.9(2.8)倍,为眼径的4.0-4.4(4.3)倍,为眼间距的2.5-2.7(2.6)倍,为尾柄长的1.0-1.2(1.1)倍,为尾柄高的1.5-1.7(1.6)倍。

体长,略高,稍侧扁,头后背部稍隆起,头短小。吻略圆钝,口下位,较窄,呈马蹄形,口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口宽,约为口宽的1.2倍。唇较厚,下唇限于口角处。下颌前缘有发达的角质边缘。口角具短须1对,长度约为眼径的1/6。眼小,侧上位,眼间较狭,微隆起。鳃耙短小。下咽齿末端尖,第一、第二枚钩曲。鳞中等大,胸、腹部具鳞,侧线平直。

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基部较硬,末端柔软分节;背鳍起点距吻端等于其基部后端至侧线最后1个鳞片。胸鳍较长,末端接近于腹鳍起点,可伸达胸鳍至腹鳍间距离的5/6处。腹鳍位于背鳍起点之稍后下方。臀鳍短,外缘平截,其起点位于腹鳍与尾鳍基之间的中点。尾鳍分叉较浅,上下叶末端稍圆钝。肛门位置较近臀鳍起点,约位于腹鳍基至臀鳍起点间的后1/3处。

脊椎骨4+36-37。鳔2室,后室长为前室的1.8-2.0倍。腹膜灰黑色。

体色灰黑,背部较深,腹部灰白,体侧具4条宽的黑色垂直斑块。鳍呈黑色。生活时峡部呈浅桔黄色。生殖时期雌鱼产卵管延长。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相关阅读

华鳈


中文名称 华鳈
拉丁名称 Sarcocheilichthys sinensis sinensis Bleeker
英文名称 Chinese fat minnow
地方名称 花石鲫、乌鸦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鳈属
拉丁属名 Sarcocheilichthys Bleeker,186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6;侧线鳞38~40;下咽齿2行,25-52,鳃耙外侧8~9,脊椎骨33~35。体长为体高的3.3~3.7倍,为头长的4.2~4.9倍,为尾柄长的5.2~6.7倍,为尾柄高的6.8~7.9倍。头长为吻长的2.6~2.8倍,为眼径的3.6~4.4倍,为眼间距的2.0~2.7倍,为尾柄长的1.1~1.3倍,为尾柄高的1.4~1.7。体侧扁,头后背部隆起,腹部圆。头短小,吻圆钝,微突出。口下位,略呈马蹄形。唇稍厚,唇后沟中断,间隔较宽,下颌前缘有较发达的角质,口角一对短须。背鳍不分枝鳍条基部较硬,末端柔软分节,背鳍起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近。臀鳍甚短,尾鳍分叉较浅。侧线直,鳔2室,腹腔膜银灰色。体背灰黑色,体侧灰色,腹部灰白色。体侧有4条宽而垂直的黑色斑带。各鳍为灰黑色,边缘白色。在生殖季节,雄性个体吻部出现珠星,体色及各鳍均变为浓黑色,雌性个体变化不明显,唯产卵管延长。

江西鳈


中文名称江西鳈

拉丁名称Sarcocheilichthys kiangsiensis nichols

异名红头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鳈属

拉丁属名Sarcocheilichthys Bleeker,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钱塘江、闽江和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6;胸鳍Ⅰ-16-17;腹鳍Ⅰ-7。鳃耙6。下咽齿5-5。侧线鳞42[4.5/(3.5-V)]44;背鳍前鳞12-13;围尾柄鳞14。

体长为体高的4.0-4.6(平均4.3)倍;为头长的4.4-5.0(4.8)倍;为尾柄长的4.7-5.6(5.1)倍;为尾柄高的8.6-9.2(8.8)倍。头长为吻长的2.5-3.0(2.6)倍;为眼径的4.0-4.7(4.3)倍;为眼间距的2.5-3.0(2.8)倍;为尾柄长的1.0-1.2(1.1)倍;为尾柄高的1.8-1.9(1.8)倍。

体较长,略侧扁,腹部圆。头稍短小。吻较长且突出,长度约与眼后头长相等。口较小,下位,呈马蹄形。唇简单,下唇在口角处稍向前伸展。下颌前缘角质层较发达。眼较小,位头之侧上位,略高。眼间宽,微隆起。口角具须1对,极短小。鳃耙不发达。下咽齿细长,主要2枚侧扁,末端钩曲。胸、腹部鳞片较小,有的个体胸部鳞片隐埋皮下。侧线平直。

背鳍无硬刺,外缘平截或稍内凹,其起点至吻端与其基部后端至最后1个侧线鳞的距离相等。胸鳍短,末端圆钝,向后伸不达腹鳍,不及自胸鳍至腹鳍起点间距离的2/3。腹鳍起点稍后于背鳍起点,约与背鳍第2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末端略超过肛门。尾鳍分叉较浅,上下叶等长,末端略圆。肛门位于腹鳍基部与臀鳍起点的中点。

脊椎骨4+38-39。鳔2室,较大,前室椭圆形,后室细长,其长约为前室的2.0倍左右。肠短,其长不及体长,约为体长的0.7倍。腹膜灰白色。

体背灰黑色,腹部白色。体侧具多数不规则的黑色斑条。鳃盖后缘及峡部均带桔黄色,鳃孔后方有1条垂直黑斑,多数个体体侧沿侧线具有1条黑色条纹。背、尾鳍均为灰黑色,其他各鳍灰白。

生活习性
淡水生。

东北鳈


中文名称东北鳈

拉丁名称Sarcocheilichthys lacustris (Dybowski)

英文名称fat minnow

异名老母猪鱼,黑老婆脚,山鲤子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鳈属

拉丁属名Sarcocheilichthys Bleeker,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黑龙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6,侧线鳞42-43,鳃耙8-9,下咽齿二行,25-52(15-51)。

头长为体长的20%-22.3%,体高为体长的29.5%-33.5%,尾柄长为体长的17%-19.6%,尾柄高为体长的14.2%-15.5%,吻长为头长的38.5%-43.5%,眼径为头长的18.2%-21.8%。

体侧扁稍高,头后背部隆起。头短小,吻圆钝,口小,口下位。呈马蹄形。唇丰厚,下颌前缘具有锐利的角质边缘。口角须一对短小,鳃耙不发达。下咽齿内行侧扁略弯。胸腹部披鳞。

背鳍末根基部变粗硬。胸鳍和腹鳍呈圆形,尾鳍上、下叶端圆状。肛门近于臀鳍。

腹腔膜灰白色。鳔二室,较肥大,后室长为前室的二点五倍左右。

幼体浅黄色,体侧有四条宽的横带纹。成鱼体灰黑色,带有浅红的色彩,横带纹暗淡不明显。各鳍灰黑色,鳍边缘明显灰白或灰黄。

生活习性
东北鳈喜栖息于水清、沙质底的静水或缓流水中。属于底层鱼类,虽不属于冷水性鱼,但适于较低的水温环境。东北鳈利用下颌角质边缘可以刮食附着在石砾上的生物,以无脊椎动物为主。幼鱼的食物中以摇蚊幼虫为主,成鱼以毛翅类、昆虫幼虫为主要食物。

淡水生。

繁殖习性
三年、体长10厘米达到性成熟。在生殖期,雄鱼的体色变深,吻部和胸鳍条外缘具有粗糙的珠星。雄鱼具有明显的产卵管。产卵期为6月初至7月中旬。怀卵量5 000-18 000粒,卵径1.9毫米左右,膨胀后卵膜较大,达5毫米以上。色浑暗不透明,与其他漂浮性鱼的卵显然不同,在江河流水处产卵,当水温24℃时,约经4天孵出,胚体长7.3毫米。

黑鳍鳈


中文名称 黑鳍鳈
拉丁名称 Sarcocheilichthys nigripinnis nigripinnis(Gunther)
英文名称 blackfin minnow
地方名称 花花媳妇、花花鱼、花腰、火烧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鳈属
拉丁属名 Sarcocheilichthys Bleeker,186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6;侧线鳞38~40;下咽齿2行,2.5~5.2或1.5一5.13鳃耙外侧8~9;脊椎骨32。体长为体高的3.4~4.2倍,为头长的4.4~4.7倍,为尾柄长的5.1~5.5倍,为尾柄高的7.0~8.5倍。头长为吻长的2.8~3.1倍,为眼径的4.0~4.4倍,为尾柄长的1.1一1.2倍,为足柄高的1.5~1.8倍。体长,略侧扁,腹部圆。头呈圆锥形,吻突出,吻长大于眼径。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唇薄,唇后沟中断,间隔较窄。下颌前缘角质化不明显。须退化,仅留痕迹。背鳍短,无硬刺,起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近。臀鳍短,亦无硬刺。尾鳍分叉浅。肛门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之中点。侧线直。鳔2室。腹腔膜白色,略透明。体背及体侧为暗黑色,杂有棕黄色,腹部白色;鳃盖后缘及峡部呈桔黄色,鳃盖后缘有一深黑色条纹。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纹。背鳍、尾鳍为灰黑色,其它各鳍为灰白色。生殖季节,雄鱼体色鲜艳,颌部、胸部、胸鳍基部为橙红色,尾鳍带黄色,体侧的黑斑也特别显著,且在吻部出现珠星。雌鱼产卵管延长。

生活习性 为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小型鱼类。

福建黄兔


福建黄兔是国内优良的肉兔品种,毛色亮丽,全身被毛黄色,腹部白色,耳大直立,后躯丰满。属快大型兔,前期生长速度快,日增重30克以上,成年体重2~3公斤,比其他品种的彩色肉兔体重重1~2倍。

福建黄兔具有三高三低的特点,即高蛋白质、高赖氨酸、高消化率、低脂肪、低热量、低胆固醇。福建黄兔以其特有的风味及医疗保健作用而深受各地养殖户和消费者的青睐,占领了兔肉市场的绝大份额。在福建、广东、四川等省市场,福建黄兔比别的肉兔价格每公斤高4元左右。目前市场上优质黄兔品种极少,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

福建黄兔是发展畜牧业的最佳畜种之一。其主要饲料就是各地常见的青菜、牧草、植物根茎叶等青粗饲料,养殖条件简单且成本极低,所以效益极高。黄兔适应性好,抗病力强,大大优于其他肉兔品种,南北均可饲养。种兔饲养6个月即可配种,一只母兔年产仔兔8窝,每窝8~13只;商品兔养120天达2公斤就可上市,目前市场价15~18元/公斤。

【主要特性】

福建黄兔是小型肉用兔。头部大小适中,呈微三角形,耳稍厚,耳端钝圆,双耳直立呈V型,稍向前倾;眼睛虹膜有红、黑、天蓝等色;全身紧披黄色短毛,富有光泽,下颌沿腹部至跨部呈白色带状。母兔乳头4~5对,以4对者为多。成年兔体重为2公斤左右。母兔一般4月龄发情,8月龄开始配种,年产6~8窝,平均每窝产8~13只,最高可达13只。

【效益分析】

在畜牧业结构调整中,努力发展节粮型的草食动物、优化畜产品结构是当务之急,而兔肉是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最佳畜种之一。一只母兔年产8胎,一年可提供仔兔64只以上,商品兔120日龄出栏,每只体重可达2公斤,按每公斤15元计算,可获利1920元。(彩图参见81页图10)

(福建蓝招衍)

东北黑鳍鳈


[学名]: Sarcocheilichthys nigripinnis czerskii(Berg)
[资源名称]: 东北黑鳍鳈
[别名]: 臭鲤子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Ⅲ-7,臀鳍条Ⅲ-6,胸鳍条I-14,腹鳍条I-7。鳃耙5~6。下咽齿2行,15/51。侧线鳞40(6)/(4-Ⅴ)43,背前鳞12,围尾柄鳞16。 体长为体高3.5~4.4(3.9)倍,为头长4.1~4.5(4.3)倍,为尾柄长4.5~5.1(5.0)倍。头长为吻长2.6~3.3(3.O)倍,为眼径3.8~4.7(4.4)倍,为眼间距2.7~3.6(3.O)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3~1.8(1.6)倍。 体长略侧扁,腹部圆,头较小,头长小于体高,吻钝,口亚下位,呈弧形,口裂较浅,唇薄,下唇侧叶狭长,前伸几达下颌前缘。唇后沟中断,间距较狭,下额前端骨质边缘不发达。无须。眼小。鳃耙短小。主行下咽齿略侧扁,最大的2枚顶端尖细,呈钩状。侧线鳞完全。 背鳍短无硬刺,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部为近,胸鳍短,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稍后,末端可达肛门。臀鳍起点距腹鳍基部较距尾鳍基为近。尾鳍分叉浅,上、下叶末端圆,肛门位于腹鳍基部至臀鳍间的中点。 鳔二室,后室为前室1.6~2.0倍。肠较短,肠长不及体长,腹腔膜白色。 背部体侧灰黑色,腹部白色,体侧中轴有一黑纹带,体侧分布许多黑斑,鳃盖后部、胸部呈桔黄色,各鳍灰黑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黑龙江  [原产地区]:黑龙江  
[气候带]:温带,寒温带
[生活习性]:
栖息江河湖泊中,多分布在低温水域。在1+龄时性成熟,产卵期6月中旬至7月末,雄性体色鲜艳,眼下部前鳃盖上出现角质珠星。雌性有很长的产卵管,怀卵量800~1000粒,分批产卵,卵径2毫米。食性主要摄食底栖无脊椎动物,以摇蚊幼虫为主,其次是蜉蝣幼虫及毛翅类幼虫。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10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欧洲六须鲶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