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水鱼

中文名称射水鱼

拉丁名称Toxotes jaculator (Palla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射水鱼科

拉丁科名Toxotidae

中文属名射水鱼属

拉丁属名Toxote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而高,体长为体高1.8-2.5倍。头尖锥形,头背扁平,有一枕骨棱,眼大,位于头的前半部。口大,口裂斜,能伸缩,下颌突出,上颌骨细长,被鳞,无辅上颌骨。颌齿呈绒毛状。眶前骨狭,前缘有锯齿,前鳃骨下缘有锯齿,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具假鳃,鳃4,下咽骨分离。体被中大栉鳞,侧线完全,侧线鳞25-47。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位于体的后半部,与臀鳍相对,具4-5鳍棘,11-14鳍条。臀鳍具3鳍棘,15-18鳍条,基底甚长于背鳍鳍条部基底,腹鳍胸位或亚胸位,1鳍棘5鳍条,具1大腋鳞,椎骨24(10+14)。背鳍Ⅳ-12-14,臀鳍Ⅲ-15-16,背鳍位于体的后半部,尾鳍微凹,体具5条横带。

生活习性
海水/淡水生。

相关推荐

射肋珠母贝


[学名]: Pinctada radiata
[资源名称]: 射肋珠母贝
[外文名]: Pearl oyster
[别名]: 西印度珠母牡蛎
 
[形态特征]:
 
贝壳略呈方形,壳形较斜。后耳小,前耳较大。壳表呈紫色、黄色或黄褐色,有的具蓝色或绿色放射带,或混有白色放射带。棘密,薄脆。贝壳内面珍珠层具蓝色或紫色光彩,边缘呈紫色或褐色。铰合部K,具卤。闭壳肌痕短而宽,略呈长椭圆形。
 
 
[原产国家]:中国、日本  [原产省份]:海南  [原产地区]:中国南海热带海域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全球南北两回归线之间,如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暖海种,以足丝附着在浅海岩石或珊瑚上。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优质,其它
[食性]:滤食性 [底质类型]:岩礁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固着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药用与保健
[资源状况]: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等省沿海,尤其是在海南省陵水县黎安港分布量最多,因此当地群众又称之为黎安贝。射肋珠母贝主要用来培育金色或金黄色珍珠,但珠粒较小,目前基本上不用于生产。

四射缀锦蛤


[学名]: Tapes quadriradiata
[资源名称]: 四射缀锦蛤
[形态特征]:
 
壳长卵圆形,前后端圆形,后端略尖。壳面有突出而厚的同心生长线,生长线平宽而微突出壳面。壳面具有4条较明显的放射状色带。外韧带。右壳中、后主齿和左壳前、中主齿分裂为二。
 
 
[原产省份]:海南  [原产地区]:海南陵水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中国海南、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埋栖生活于浅海的沙泥海底。滤食藻类及有机碎屑等

泉水鱼


中文名称 泉水鱼
拉丁名称 Semilabeo prochilus(Sauvage et Dabry)
地方名称 油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唇鲮属
拉丁属名 Semilabeo Peters,188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8;臀鳍条3,5;侧线鳞45~48下咽齿3行,245~542;鳃耙外侧26~28,内侧21~32;脊椎骨43~44。体长为体高的4.7~5.0倍,为头长的4.5~5.0倍,为尾柄长的4.1~4.7倍,为尾柄高的8.8~10.6倍。头长为吻长的1.8~2.2倍,为眼径的5.1~7.3倍,为眼间距的1.9~2.3倍,肠管长为体长的7.9~10.3倍。体较长,前部圆,后部稍侧扁,腹部较平,吻部圆钝,口裂略呈三角形,上、下唇在口角相连,唇上有许多排列整齐的小角质凸起;唇部卷入口腔内,张口时,唇外翻扩展为喇叭形,借此吸附于其他物体上。唇后沟限于口角处。须2对,吻须较长,颌须短小。眼小,位于头侧稍后上方。鳞中等大,鳔2室。背鳍、臀鳍无硬刺,体背部灰黑色,腹部灰白色,腹腔膜黑色。
生活习性 喜栖息于江河溪涧的流水中,常于岩石上刮食着生藻类和其他有机物质,肠管中内含物中以硅藻类最多。3~4月份产卵于岩石缝隙中。

淡水鱼感冒


疾病概述 鱼机能紊乱,精神呆滞,食欲下降,失去活力,常漂浮于水面或卧于水底

症状 感冒是热带鱼的一种常见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特别是当水温突然变化时,更易发生。热带鱼对水温的突然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当水温突然降低时,鱼就会受寒而感冒。患有感冒的鱼机能紊乱,精神呆滞,食欲下降,失去活力,常漂浮于水面或卧于水底。病情严重时,鱼常失去活动能力,在几小时或几天内死亡。

防治方法 预防本病必须加强饲养管理,特别是换水时要注意平衡水温。在急于换水时,可先用加热器或温水调节水温。对于已经患了感冒的鱼,可降低水位,增加光照,保持水温在28-30℃左右;或用0.1%的食盐水或小苏打水浸洗,然后置于绿水中静养,待其恢复。

淡水鱼烂尾病


疾病名称烂尾病

疾病概述 鳞片脱落,微呈浮肿状,并有轻度炎症

病原 有待研究,可能是鱼体受伤后继发细菌感染所致。

症状 病鱼尾柄处鳞片脱落,微呈浮肿状,并有轻度炎症。病灶上有淡黄色粘液。病鱼行动迟缓,独游,不久即沉底死亡。鱼体受伤后容易引起此病,能和烂鳃、水霉、蛀鳍等并发引起急性死亡。

发病规律 水温20℃以上病情发展较快。

防治方法

(1)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和冻伤。

(2)越冬池水温控制在25℃以上,越冬池盐度控制在0.5%左右。

(3)用每克含25万国际单位的红霉素全池遍洒,使池水成0.3毫克/升浓度,每天1次,连用2天。

(4)池塘发病,第一天用呋喃唑酮0.3毫克/升浓度全池遍洒,第二天用漂白粉1毫克/升浓度全池遍洒,两种药物交替使用,每天1次,连用4天。

(5)网箱发病,第一天用呋喃唑酮1.5毫克/升浓度全箱泼洒(按网箱体积计算用药量),第二天用漂白粉2毫克/升浓度全箱泼洒,两种药物交替使用,每天1次,连用4天。在泼药时注意水流动方向,应从流入网箱端泼药,能延长药物在网箱中停留的时间。

淡水鱼泛池


疾病名称泛池

疾病概述 头部及眼眶充血、出血

病原 为水中缺氧

症状 病鱼头朝上成群在水面缓游,嘴不停地在水面呼吸。头部及眼眶充血、出血,严重时造成病鱼大量死亡。

发病规律 阴雨天或而转晴后天气闷热,池塘水质过肥,加上鱼苗放养密度大,亲鱼池套养其他成鱼过多,导致水中溶氧显著降低(低于2毫克/升)。

防治方法
(1)闷热天气少喂或停止投喂。

(2)高温季节勤换水,并适度增氧。

(3)放养密度应适宜。

(4)严重浮头时,应大量加注新水,并施撒鱼浮灵(中科院水生所研制)进行急救。鱼浮灵的使用方法是:根据水的肥度和池中鱼量,按每100千克鱼用鱼浮灵0.7-1千克,将药与适量的干泥土粉拌匀后撒入池塘中局部(一般每千克鱼浮灵施放50平方米水面)。

淡水鱼鲺病


疾病名称鲺病

为害对象 养殖鱼类
疾病概述
本病为养殖鱼类的常见病,为害多种鱼类,并有因此病导致幼鱼大批死亡病例,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南方各省较为严重。

病原
有日本鲺(Arhulus japonicus)、大鲺(A.major)、中华鲺(A.chinensis)、喻氏鲺(A. yui)和椭圆尾鲺(A.ellipticaudatus)等。鲺的个体较大、扁平,体色接近于行主颜色、雌鲺较雄鲺大。虫体分头胸腹3部分,头部两侧向后延伸形如马蹄形的背甲,圆或椭圆形,背甲腹面有1对复眼,复眼间的下方有1只3个单眼组成的中眼,有附肢5对,其中1对小颚变成吸盘,位于口管两侧。胸部4节,有4对双肢型胸足。腹部不分节,为1对扁平椭圆形的叶片。寄生于体表、鳃盖内侧。

症状
由于鲺在鱼体表面活动,刺伤、撕开表皮,使鱼不安、感染量大时,鱼群集水面跳跃急游,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捞起病鱼,用肉眼即可见到鱼体上吸附的鱼鲺。

发病规律:雌鲺产卵时离开宿主,在水中植物、石块、螺壳等固体物上产卵,孵化出幼虫。幼虫即需寻找宿主寄生,经6-7次蜕皮后发育成熟。产卵、孵化、发育与寿命均与温度有关,25-30℃为适宜温度,故6-8月为发病高峰季节。由于鲺的幼体或成体均可随时离开鱼体在水中游动,并寻找另一寄主,故极易随水流、动物、网具等传播。

防治方法
全池遍洒敌百虫,浓度为0.4-0.5毫克/升,即可杀灭鲺的幼虫、成虫。

淡水鱼水霉病


水产类型 淡水鱼
疾病名称水霉病

为害对象 鱼卵、鱼苗和成鱼阶段
疾病概述 侵入卵膜,卵膜外部也着生菌丝,肉眼观察卵膜外长有毛绒状物。

病原 为水霉菌

症状 鱼卵感染霉菌后,菌丝象根状物侵入卵膜,卵膜外部也着生菌丝,肉眼观察卵膜外长有毛绒状物,同家鱼卵水霉病相似。轻时,不影响鱼卵孵化,严重时,会造成鱼卵大批死亡;鱼苗、鱼种和成鱼阶段的水霉病,主要是在捕捞、转运过程中操作不仔细,鱼体外伤严重,又未及时进行消毒,以至霉菌侵入伤口所引起。病鱼的体表和背鳍硬刺顶端有白色絮状物。病鱼游动失常,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

防治方法
(1)鱼卵孵化过程中注意保持水质良好,孵化用水需用60目网片过滤,防止杂物混入。对鱼卵水霉病可用0.2%食盐和0.2%小苏打混合液泼洒,停水3-5分钟;或先用25毫克/升浓度的高锰酸钾全池泼洒,8小时后再用10毫克/升的敌敌畏泼洒,均可起到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2)预防鱼苗至成鱼阶段的水霉病,首先应注意拉网和转运操作过程仔细小心,勿使鱼体受伤。患病鱼可用2%-3%食盐浸洗5-10分钟,或用1%食盐水加食醋数滴浸洗5分钟,均有较好疗效。

甲鱼淡水鱼混养技术介绍



1、鱼鳖混养的好处
(1)提高饲料效率和经济效益:鳖的配合饲料一般含蛋白质40%~50%,营养价值很高,也是杂食性鱼类的好食物,鳖丢弃的残饵正是喂养鲫鱼、罗非鱼的好饵料。因此,鱼鳖混养可减少饵料的浪费,提高饲料效率和经济效益。
(2)鳖粪的利用和清洁水质:鳖粪如果长期沉积于水底,细菌分解后会产生硫化氢、甲烷、氨气等有害气体污染水质。虽然粪肥分解后可以被水中浮游生物利用,但浮游生物繁殖高峰期过后就会出现衰亡期,同样会腐烂,放出有害气体污染水质。鳖池混养肥水鱼(鲢鱼、鳙鱼),肥水鱼以吃浮游生物为主,可以控制浮游生物的生物量,稳定水质而变害为利。
(3)养鳖有利于底肥分解:鳖在池底爬行或钻泥,破坏底泥表面的一层氧化膜,可以防止土壤板结,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土壤肥料分解,有利于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长繁殖。鳖的上下活动也是一种增氧的过程,可以增加水中溶解氧,有益于鱼的生长。
(4)有利于防治鱼病:一般来说在鳖池养的草鱼很少得病,成活率达70%以上,比不养鳖的池高1倍。这主要是一些游动缓慢的病鱼被鳖连鱼带病原都吃掉了,减少了鱼病的传染。目前未见有草鱼三大病的病原感染鳖的报道。
2、可以与鳖混养的鱼类
混养的鱼类以鲢鱼、鳙鱼为主,适当混养草鱼、鲫鱼和罗非鱼。后两种是杂食性鱼类,鳖的残饵它们都爱吃,特别是罗非鱼,能吃掉别的鱼类难以消化的鱼腥藻、微囊藻,有“水体清道夫”的美称。它在水体的存在,能改善水质。但它的繁殖力很强,应只放养单性(雄性)罗非鱼,以维持水体生态相对稳定,利于鳖及其他混养鱼的生长,提高经济价值。亲鳖越冬池不能混养罗非鱼,因为它们翻底会干扰亲鳖冬眠。
3、放养时间及放养量
当11月份(南方)水温降到18℃以前(鳖钻泥冬眠之前),鱼、鳖同时一次放足。让鳖适应新环境后再钻泥冬眠。
(1)鳖的放养规格及密度:鳖每只重100克以上,每平方米放养2~3只;每只重250克左右,每平方米放养1只。
(2)鱼类的规格及放养比例:白鲢长14~20厘米的,放养比例占60%;鳙鱼长14~20厘米的,占20%;草鱼长10~14厘米的,占10%;罗非鱼长5~7厘米的,占10%。
鱼类每亩混养量一般为150~200尾(主养鳖),最高可达800~1000尾(主养鱼)。一般宜少不宜多。
4、放养方法及步骤
(1)修整鱼池,清塘消毒:放养鱼和鳖前15天,清除池内过多的淤泥,每亩泼撒生石灰150千克,深翻底泥,经太阳暴晒,彻底消灭病害。维修各项设施,施足基肥(腐熟农家肥)。
(2)进水:放养10天前进水,用密网箱过滤,防止敌害重新进入。
(3)放养:秋天先放鳖后放鱼,春天可先放鱼后放鳖,其余时间可同时放。放养前要进行鱼、鳖体表常规消毒。
5、养殖管理
(1)投喂:低水温时节(4月中旬以前),可将鱼、鳖的饲料直接放在池边的阳坡水里,让鱼、鳖同吃。随着水温升高,应各设食台。鳖的食台仍在原地,鱼的食台另设一处。投喂量为主养种类(鳖或鱼)重的6%~8%,以每天傍晚不剩残饵为准。
(2)夏季水温较高,是鱼和鳖生长的黄金季节,但也是疾病容易发生和鱼类缺氧泛塘的季节。要加强水质管理,常加注新水,排除池内底部的污水。其他防病措施与单养鳖的措施一样。

鲟鱼是淡水鱼还是海鱼?


鲟鱼是鲟形目的鱼类,其肉厚骨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鱼卵可加工成鱼子酱,与鹅肝、松露并称世界三大美食。那么,鲟鱼是淡水鱼还是海鱼?

一、鲟鱼是淡水鱼还是海鱼?

鲟鱼的种类有很多,按其生活习性,既有淡水鱼,也有海鱼,还有咸淡水鱼。鲟鱼在世界上现存1目2科7属27种,仅分布于北半球,我国自然水域分布的有8种,即史氏鲟、达氏鳇、库页岛鲟、中华鲟、达氏鲟、白鲟、裸腹鲟、西伯利亚鲟。其中,中华鲟是淡水鱼。

二、鲟鱼分布和食性介绍

1、史氏鲟: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等地均有分布。是动物食性鱼类,动物性食物较少时偶食水生植物。幼鱼主要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及水生昆虫幼体为食,成鱼以水生昆虫及水生昆虫幼体、软体动物、底栖甲壳类、八目鳗幼体等为食,有时摄食小鱼。

2、达氏鳇: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及与其较大支流相连的湖泊,尤其以黑龙江中游为最多;其次是分布于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下游等水域,嫩江下游也偶有发现。为大型的肉食性淡水鱼类,幼体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甲壳类及小鱼、小虾、昆虫幼体等。

3、库页岛鲟:在我国见于图们江水系。为大型肉食性鱼类,幼鱼以底栖昆虫及小型鱼类为食。

4、中华鲟: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属于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幼鱼在长江中、上游江段主要以摇蚊幼虫、蜻蜓幼虫、蜉蝣幼虫及植物碎屑等为食,到了河口咸淡水域中的幼鱼则以虾类、蟹类及小鱼为食,亲鱼洄游期间不摄食。

5、达氏鲟:仅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支流。属于杂食性鱼类,幼鱼以水生寡毛类、蜻蜓幼虫、双翅目幼虫、摇蚊幼虫和小鱼等为食,较大幼鱼和成鱼以腐植质和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产卵期一般停食。

6、白鲟:主产于中国长江自宜宾至长江口的干支流中,钱塘江和黄河下游也有发现。为大型凶猛性鱼类,成鱼和幼鱼均以鱼类为主食,亦食少量的虾、蟹等动物。

7、裸腹鲟:分布于新疆伊犁河。为肉食性鱼类,幼鱼是以昆虫幼虫为食,成年个体以软体动物和鱼类为食。

8、西伯利亚鲟:我国新疆额尔齐斯河有分布。食性较广,主要吃食摇蚊幼虫、软体动物、蠕虫、甲壳类和小鱼等。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95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