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六须鲶

中文名称欧洲六须鲶

拉丁名称Silurus glanis Linnaeus

异名鲶鱼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M.YZ023.Com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鲇科

拉丁科名Siluridae

中文属名鲇属

拉丁属名Silu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布于欧洲,在我国还是第一次记录,仅见于新疆伊犁河,有可能是由于前苏联在巴尔喀什湖引种所致。

形态特征
头扁平,下颌突出于上颌。须3对,前一对颏须较短。胸鳍刺强,体色随生活环境不同而有较大变化。

生活习性
大型鱼类,性凶猛,肉食性。

相关阅读

欧洲鲽


中文名称 欧洲鲽
拉丁名称 Pleuronectes platessa Linnaeu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鲽形目
拉丁目名 Pleuronectiformes
中文科名 鲽科
拉丁科名 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 鲽属
拉丁属名 Pleuronecte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侧扁。两眼位于头部右侧。两眼间隔呈嵴状,裸露或被鳞,上眼磷近头背缘,吻和眼球不被鳞。口中大,头长为上颌骨长3倍以上。无眼侧颌齿较发达,齿钝锥形,矛尖形或具截形尖端,1行。背鳍起点在无眼侧后鼻孔的后方和上眼的背上方,全部鳍条不分支,第1脉间棘突出于臀鳍前方,有眼侧的胸鳍较长,中部鳍条分支。腹鳍基底短,略对称。体被小鳞,栉鳞或圆鳞,鳞棘短而数少,侧线在胸鳍上方有1弓状弯曲部,无颞上支或仅具1短的颞上支,椎骨39~44。眼后方至侧线始部之间有1列4~7个骨质突起,颌齿侧扁,呈门齿状,形成一切缘;体被小圆鳞或弱栉鳞,多少埋入皮内,下咽骨窄或稍宽,其长为宽的2.7~5.0倍,具3~4行钝尖或臼状齿,侧线在胸鳍上方具1低平的弧形,有1短的颞上支。吻大于眼径,下咽骨宽,长为宽的2.7~3.5倍,具3列较平的大臼状齿;体大多被圆鳞,雄鱼鳞片时常具小刺,雌鱼偶有具小刺的鳞片,侧线鳞88~115背鳍65~84,臀鳍48~61。
生活习性 不作长距离洄游,而在其分布区内都有定居的地方性鱼群。以无脊椎动物为其食物,其中小形软体类、蠕虫类和甲壳类占多数,鱼类占次要地位。

多须树须鱼


中文名称多须树须鱼

拉丁名称Linophryne polypogon Regan

异名多须丝角鮟鱇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鮟鱇目

拉丁目名Lophiiformes

中文亚目名角鮟鱇亚目

拉丁亚目名Ceratioidei

中文科名丝角鮟鱇科

拉丁科名Linophrynidae

中文属名丝角鮟鱇属

拉丁属名Linophryne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西太平洋及大西洋东北部,我国产于东海冲绳海槽的海域中。

形态特征
体短而侧扁,头大,口大,稍斜裂。上颌骨细长,下颌常具一短小缝合棘,齿颇强,两颌齿较少,2-3行,犁骨和上咽骨具齿,颏部具分支状须,鳃孔狭,位于胸鳍基部稍下方,体光滑无鳞,背鳍棘短,位于吻部,拟饵体大,具皮瓣或丝状突起,背鳍、臀鳍后位,均具3鳍条,胸鳍17,支鳍骨3,第二块宽,尾鳍9,蝶耳骨棘和前鳃盖骨很发达,雄鱼成体寄生。鳃盖条5,体长为体高的1.5倍,为头长1.8倍。颏部具分支状须,蕨中始于下颌后端后下方,须在基部分成14分支,并各具1端发光器,背鳍棘位于吻背部正中,端部具发光的球状拟铒体,周围无皮瓣突起,代之以17根分支丝状突起,背鳍、臀鳍短小,后位,胸鳍上侧位,全光滑无鳞,体黑褐色。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欧洲黑蜂


欧洲黑蜂(ApismelliferamelliferaL.)原产阿尔卑斯山以西和以北的欧洲地区,是西方蜜蜂的指名亚种。伊比利亚半岛的蜜蜂和它十分相近。

欧洲黑蜂体大,腹部宽,舌短(5.7~6.4mm);几丁质深黑色而且一致,少数在第2和第3腹节背板上有黄色小斑,但不具黄色环带;覆毛长,绒毛带窄而疏。雄蜂的腹部绒毛棕黑色,有时黑色。肘脉指数小,平均为1.5~1.7。

它比较怕光,提脾检查时,常在脾上骚动,且常处于激怒状态。春季发展略慢,可达中等群势,仲夏才成强群。分蜂性弱,采集勤奋。在严峻的气候条件下能很好地越冬。易感染幼虫病和遭受蜡螟为害。抗孢子虫病和抗甘露蜜中毒的能力强于其它蜂种。蜜房封盖呈干型或中间型。

黑蜂是在西欧海洋性温和的气候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它的育虫能力不强,春季发展慢,产蜜量显得不如其它蜂种。因此,近代养蜂业一般不愿选用黑蜂。但在英国和挪威的石南草(Heather,又名越桔)流蜜期,它胜过任何其它蜂种。在蜜源较贫乏地区,其他蜂种常耗尽所有贮蜜,唯有勤俭的黑蜂,尚能经常提供一些余蜜。

在法国,黑蜂由于其育虫的节律和当地流蜜的季节性周期密切相关,因此至少具有3个不同的生态型。在巴黎地区,伴随着早季由果树、油菜和洋槐组成的流蜜期,存在着一种发展早、下坡早的生态型;在西南欧比斯开湾石南草地区,存在着一种发展缓慢,而夏季长期扩展的生态型;第三种生态型存在于南部利翁湾布罗温斯地区,其春季发展特早、秋季出现第二次育虫高峰。在不同蜜源植物的地区,互换具有一定生态型的蜂群,虽然环境已变化,但是它们却仍然保留着原有的育虫周期的趋向,因此变得不适应,常比当地蜜蜂产蜜量低。

黑蜂和其他蜂种杂交,其后代常表现出不寻常的生活力和产蜜量,但性情依然暴躁好螫。因此,在特定地区经精心选择后,黑蜂可否在未来的育种上发挥某种作用,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黑蜂可用以进行蜂蜜生产,但在春季,产蜜量不如意大利蜂和卡尼鄂拉蜂。

欧洲黑蜂是在受海洋影响的西欧温和的气候环境里发展起来的,它有很多生态型,如英国蜂、德国蜂、阿尔卑斯蜂、法国棕蜂、中俄罗斯蜂等。17世纪,欧洲黑蜂被引入北美洲;19世纪被引入南美洲、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亚洲的西伯利亚地区。在近代养蜂业的发展中,欧洲黑蜂曾起过重要作用,但由于其性情凶暴,不便于企业化生产管理,除少数例外,已普遍不受人们欢迎。在大部分地区,它们已和意大利蜂、卡尼鄂拉蜂、高加索蜂等杂交,或是完全被这些蜂种取代。杂交后代常表现出很强的生活力和产卵力。在法国、西班牙、波兰和前苏联境内某些地区尚保留有地方性纯种欧洲黑蜂。在瑞士、奥地利的阿尔卑斯山区、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国家,有些养蜂家开展了选育欧洲黑蜂品系。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上,设有欧洲黑蜂保护区,黑蜂已在该岛繁衍了170多年,其形态特征和生物学与原产地的欧洲黑蜂相同。中国新疆伊犁地区饲养的黑蜂,据初步观察研究是1925年自哈萨克斯坦引入的中俄罗斯黑蜂

条纹鸭嘴鲶


中文名称条纹鸭嘴鲶

拉丁名称Pseudoplatystoma fasciatum

英文名称Tiger shovelnose

异名拟宽口鲶、虎皮鸭嘴、铲鼻虎鲶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鲶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长须鲶科

拉丁科名Pimelodidae

中文属名鸭嘴鲶属

拉丁属名Pseudoplatystom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亚马逊河水域。

形态特征
虎皮鸭嘴吻长大如鸭嘴、铁铲,体表灰褐色,身上有几十条细横纹,状如虎皮,故名。该鱼躯体巨大,一般成鱼体长60-100厘米,在巨大的水族箱里真够威风凛凛,有点梁山泊黑旋风的韵味。

生活习性
虎皮鸭嘴体格强健,身躯巨大,是非常贪婪的肉食主义者,能吞下很大的鱼类,因此不能与小型鱼类同缸混养。饲养时必须提供足够的食物和活动空间,才能欣赏这尾潜水艇般的大家伙。适宜水温23-28℃,水质总硬度7-9,pH6.5-7.8。繁殖较困难,国内未有报道。

虎皮鸭嘴有随着成长而不断蜕皮的生理现象,甚至会把自己蜕下来的皮吃掉,这是它的独特习性。

须鮨


中文名称须鮨


拉丁名称Pogonoperca punctata (Cuvier et Valercienne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须鮨属

拉丁属名Pogonoperc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印度-西太平洋,北至日本。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圆形,侧扁而高,被甚细小圆鳞,埋于皮下,头密被细鳞。颏部具1较大的皮瓣,瓣长约等于眼径,前鳃盖骨后缘3-5棘,鳃盖骨3棘,背鳍Ⅶ-Ⅰ-11-14,臀鳍Ⅲ-8。尾鳍圆形。

生活习性
海(水)生。

兰州鲶


[学名]: Silurus lanzhouensis Chen
[资源名称]: 兰州鲶
[外文名]: Silurus lanzhouensis Chen
[别名]: 绵鱼、大嘴娃
 
[形态特征]:
  背鳍1,4;胸鳍1,11~14;腹鳍1,10~11;臀鳍68~80。鳃耙8~12。体长为体高的5.0~6.8倍,为头长的4.1~5.0倍,为背鳍前距的3.0~3.4倍,为臀鳍基长的1.7~1.9倍。头长为吻长的2.9~3.5倍,为眼径的10.3~15.0,为眼间距的1.7~2.0倍,为体宽的1.2~1.3倍,为口宽的1.4~1.6倍,为上颌须长的0.5~0.7倍,为下颌须长的2.1~2.7倍。体自腹鳍后侧扁。头部扁平。口上位,下颌长于上颌,口裂大,末端达眼前缘下方。下唇正中有一丘状突起。上、下颌具绒毛状弧形齿带,犁骨齿带不连续,分左右两团。须两对,上颌须末端超过胸鳍末端,下颌须不达鳃膜外缘。前鼻孔分离,其间距约为眼径的1.5倍。侧线平直,仅前部稍弯曲。鳃膜不与峡部相连。背鳍很小,无硬刺,背鳍前距等于或小于体长的三分之一。胸鳍硬刺前缘粗糙或具弱锯齿。腹鳍基部距臀鳍很近,腹鳍基距臀鳍起点约为腹鳍长的一半。臀鳍很长,基部与尾鳍基相连。尾鳍短小,截形。体背测灰褐色或灰绿色,腹部淡白色,体侧常有不规则花纹。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黄河流域中段  [原产地区]:陕西黄河干流  
[气候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黄河中上游河段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底层鱼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肉食性。产粘性卵。

须鲫


中文名称 须鲫
拉丁名称 Carassioides cantonensis(Heinche)
英文名称 Canton carp
地方名称 江鲫、黄鲫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须鲫属
拉丁属名 Carassioides Oshima,1926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Ⅳ~18~20;臀鳍Ⅲ~5;胸鳍Ⅰ~8;腹鳍Ⅰ~15~16。第一鳃弓外侧鳃耙40~50(平均43.8)。下咽齿2行,24~42或14~41。侧线鳞30[7/(5~6~V)]33(31.8);背鳍前鳞11~13;围尾柄鳞16。
体长为体高的2.0~2.3(平均2.2)倍,为头长的3.7~4.1(3.9)倍。头长为吻长的3.6~4.6(4.1)倍,为眼径的3.2~3.7(3.4)倍,为眼间距的2.2一2.4(2.3)倍,为尾柄长的2.0~2.2(2.1)倍,为尾柄高的1.5~1.7(1.6)倍。

体例扁且高,背部显著隆起,背鳍起点为体高的最高处,上部略是三角形。头短小。吻圆钝,吻的宽度大于吻的长度。口亚下位,呈半圆形。须2对,上颌须短小,口角须稍长。眼大,眼后缘至吻端的距离约与至鳃盖后缘的距离相等。眼间宽而平坦,眼间距为眼径的1.3~1.8倍。下咽齿内行第二至第四枚齿侧扁,齿端有1道沟纹,第一枚齿为光滑的长圆锥形2外行齿纤细,顶端圆钝。鳃耙细长,长度约为鳃丝长度的三,排列紧密。

背鳍外缘略为内凹。背鳍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至吻端的距离小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背鳍、臀鳍最后1根不分枝鳍条均为强壮的硬刺,后缘具有锯齿。胸鳍较长,其末端接近或达到腹鳍起点。腹鳍不达肛门。臀鳍后伸可达尾柄基部。尾鳍分叉。

脊椎骨4十28。鳔2室;前室短,呈球形;后室长,末端圆钝,为前室的1.5倍。腹膜灰白色。

体银白色,背部灰黑色,鳍浅灰色,尾鳍下叶淡红色。

生活习性 须鲫喜栖息于底质为淤泥的缓流或完全静止的水域中,平时多在水的中、下层活动摄食,为杂食性鱼类,以藻类、金鱼藻、浮游动物、水生昆虫的幼体以及腐烂的植物残屑为主要食物。

胡子鲶黑体病


疾病名称黑体病

为害对象 胡子鲶
疾病概述 病鱼身体消瘦,体色变黑,食欲减退,

病原 为多种细菌,详细情况待研究。

症状 病鱼身体消瘦,体色变黑,食欲减退,竖直浮于水面,头部向上,口须卷曲。吻部和头背部有时可见白色绒毛斑块,形似水霉。鳍条溃烂,肛门红肿,腹腔积水,常常在胸鳍内侧有一圆形红色血斑。

发病规律 多在4-9月流行,高密度养殖更易发病,此外,与饵料及水体污染也有密切关系。

防治方法
(1)预防 ①注意合理放养,避免过密养殖;②加强水质管理。禁止有鱼病发生的养鱼水流入饲养池;定期加注新水,防止水质变坏,天气闷热时,应适当增加水体交换,最好保持长流水;每半月用浓度为30毫克/升的生石灰或1毫克/升的漂白粉全池遍洒一次;③胡子鲶是动物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投饵时应尽量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投喂配合饵料时,蛋白质含量应在30%以上,煮成糊状置于食场定点投喂。每天投饵量占鱼体总重量的5%-10%,以吃饱不剩,分早晚二次投喂为宜。

(2)治疗 外用药采用浓度为1毫克/升的漂白粉或0.3毫克/升的强氯精全池遍洒,每天1次,连续3-4天。治疗期间保持水质清新。

埃及胡子鲶养殖


养殖环境
鱼池建设:在高效节能型蔬菜大棚的休闲期建鱼池,其比较理想的前茬为伊丽沙白甜瓜、秋冬茬黄瓜、西葫芦或在5月中下旬能够腾茬的甘蓝、菜花、速生菜等。

1、规格:鱼池净宽4m。长15m,面积60m2。池深1m。大棚内结构为:温室大棚的前坡下无支柱最好,若有支柱,则先要撤去一排中柱,但必须保留拱杆和棚膜。在中柱前和前沿下用砖各砌起lm高的墙,砖墙外要培土支撑墙体,两山处可借用两山墙,也可以砌同样高的砖墙。另外。还可采取在棚内挖坑建池的方法,即在棚内直接挖4m宽、15m长、40cm深的坑,控出的土向四周堆放,做好池帮,便可成为1m深的鱼池。同时要整平池面,拾净根茬。

2、鱼池处理;鱼池挖好后,用普通塑料农膜衬底以防渗水。一般可用宽7m、厚0.1cm的农膜铺严池底,并提起附到池帮,把薄膜拉舒展后用土压好,再在底部塑料膜上铺5~6cm的肥土。

3、 放水消毒;在处理好的鱼池内放水80cm深,再按每公顷水面施入4500~7500g舒能牌高效鱼体消毒剂进行消毒。最后按1kg/l0m3标准施入芝麻饼以肥水体。待10~15天后即可放养鱼苗。

饲料配方
饲养管理

1、生活习性 埃及胡子鲶鱼体延长,尾部侧扁,头大、背扁平,吻宽而钝、口周有须4对,口角须最长,体表富粘液。鱼体呈黄褐鱼、背部较深,有许多云状斑纹,间有许多黑鱼块状斑点,腹面呈白鱼。喜高温、耐低氧、抗污染、能在其他鱼类不能生存的水环境中生长;在溶氧量低于0.1228Ppm时也能正常生活,是温室大棚理想的养殖对象。

2、水温要求 该鱼的生长适宜水温为24~30℃,低于15℃停止生长,7℃以下便会死亡。池水不宜太深,以75~l00cm为宜。因深水透光率低,造成水温低、影响生长速度。

3、放养密度 该鱼耐低氧,抗病力强,抗逆性好,有群居性,属底层鱼类,适于密养。一般放养密度为40~50尾/m3,鱼苗规格要整齐、最好在5cm以上。

4、饲喂方法 该鱼是以动物性饲料为主、动植物饲料均可的杂食鱼类。动物性饲料包括昆虫、蚯蚓、红虫、蚕蛹及屠宰厂的各种动物内脏等。植物性饲料为豆饼、花生饼、玉米面、麦麸等。大量养殖时最好用鲶鱼专用全价颗粒饵料。饲料投喂每天上、下午各一次,以盆或篮子做食台,放置饲料后沉入水中,以便观察鱼的摄食情况,清除残饵,减少污染。

养殖管理
1、经常更换池水、尽量保持水质清新。有人误认为该鱼既然能耐低氧,水质好坏关系不大,实际是良好的水质条件能增强鱼的食欲,促进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生长速度。

2、要及时分群,饲养一段时间后,把大鱼和小鱼分池喂养,饵料要充足,以防大鱼吃小鱼。

3、调控水温,保持水温稳定。在养殖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温室大棚调控水温,当水温低于24℃时,晚上要加盖草帘保温;当水温高于30℃时,要及时透风或注入低温井水,最好能把水温控制在24℃~30℃的最佳生长水温范围。

须鳅


中文名称须鳅


拉丁名称Barbatula toni Mori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鳅科

拉丁科名Cobitidae

中文属名须鳅属

拉丁属名Barbatula Linck,179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全国各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5,鳃耙12-13,侧线完全。

头长为体长的23%-25%,体高为体长的13.8%-16.7%,尾柄长为体长的20%-21.2%,尾柄高为体长的8%-9.5%,吻长为头长的40%-43%,眼径为头长的10%-12%。

体长,头与胸下方平扁。口下位,口裂弧形,唇的反榴与上、下颌分离,上、下颌具有角质物。须三对,二对在吻上,一对在口角。眼下侧位。鳃膜与峡部相连。背鳍无硬刺,起点在体的正中,与腹鳍相对,胸鳍小。臀鳍短。尾鳍分叉很浅,几乎呈截形。鳞小,埋于粘液腺下。

体灰棕色,有许多黑色斑纹。各鳍均有斑点。尾柄基都有显著的黑点。

生活习性
须鳅是喜低水温的鱼类,主要栖息于石砾质的小溪中,以底栖生物为食。

淡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09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