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刺泰氏鲀

中文名称长刺泰氏鲀


拉丁名称Tylerius spinosissimus (Rega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Tetraodontoidei

中文科名鲀科

拉丁科名Tetraodontidae

中文属名泰氏鲀属

拉丁属名Tyleri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洋中;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粗短,似卵圆形,略侧扁。腹侧无明显的皮褶,头部粗大,吻钝圆。眼中在,上侧位,鼻孔每侧2个,位于皮质鼻囊突起的两侧,体具小刺,明显伸出皮外,体每侧具上下侧线各1条。侧筛骨不与腭骨连接,上枕骨不与蝶耳连接。眼眶上方的额骨部分甚宽,中筛骨短。背鳍9-10,臀鳍7,前方各有1-2不分支鳍条,尾鳍截形,脊椎骨19-20。体背部暗褐色,腹部灰白色,具许多针尖般小黑点,尾鳍末端边缘暗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180-270米深的海底。海(水)生。

繁殖习性
产卵期在冬末春初。

相关推荐

拟三刺鲀


中文名称拟三刺鲀

拉丁名称Triacanthodes anomalus (Temminck)

英文名称Red spike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箱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Ostracioidei

中文科名拟三刺鲀科

拉丁科名Triacanthodidae

中文属名拟三刺鲀属

拉丁属名Triacanthode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海区。我国见于南海和东海。

形态特征
体被绒棘状小鳞。口小,水平位。唇薄。眼间隔宽,微凸。上下颌各具1行圆锥形牙。鳃孔较大。背鳍2个,第一鳍棘粗大。腹鳍鳍棘发达。背腹鳍棘均尖硬,上缘均无倒棘。体侧具2条黄色纵带。各鳍微红色。

生活习性
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深100米泥沙海底。全长可达150毫米。因体小、皮厚,鳍棘尖硬,经济价值甚低。

海洋生。

大斑刺鲀


中文名称大斑刺鲀

拉丁名称Diodon liturosus Shaw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Tetraodontoidei

中文科名刺鲀科

拉丁科名Diodontidae

中文属名刺鲀属

拉丁属名Diod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短圆筒形,头和体前部宽圆,尾部短小,锥状。头和体上棘长而硬,大部或全部的棘均具2棘根,能活动,也有少数棘具3棘根的,不能活动。鼻孔每侧2个,鼻瓣呈卵圆大辩论突起。鳔圆形。前端中央具一深凹,成叉状。各鳍均无斑点,额骨刺为体长的4%-10%,甚短于胸鳍棘,体背面有5个大黑斑,第一斑在眼与鳃孔中间,头侧有两个起立状大黑斑。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瘤短刺鲀


中文名称瘤短刺鲀

拉丁名称Chilomycterus affinis Gunth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Tetraodontoidei

中文科名刺鲀科

拉丁科名Diodontidae

中文属名短刺鲀属

拉丁属名Chilomycte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于太平洋西部的日本、中国至东太平洋的黑西哥

形态特征
体短圆筒形,头和体前部宽圆,尾柄短,锥状,后部稍侧扁,鼻孔每侧2个,鼻瓣呈卵圆状突起;或无鼻孔,鼻瓣呈盘状,头体上棘粗短,大部分棘具3棘根,不能活动。棘平伏于体表,头背部无棘,眼上缘无棘,仅眼后具1短棘;无鼻孔,具1盘状鼻瓣,体背灰褐色,腹面白色,各鳍灰褐色,密布黑色斑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尖吻假三刺鲀


中文名称尖吻假三刺鲀


拉丁名称Pseudotriacanthus strigilifer (Canto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箱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Ostracioidei

中文科名三刺鲀科

拉丁科名Triacanthidae

中文属名假三刺鲀属

拉丁属名pseudotriacanth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孟加拉湾及印度等沿海地区。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腰带骨后端尖突。鳞上有数列纵行高而薄的嵴突,上颌骨侧齿4枚。第二背鳍基底长为臀鳍基底长的1.8-2.3倍,第二背鳍棘为第一背鳍棘长的2/3。吻较短,吻为体长的18.9%-22.4%,口中大。

生活习性
海(水)生。栖息水层稍深,多在3-18米的浅海底层,肉食性,以甲壳类为食。

聂氏无刺鲼


中文名称 聂氏无刺鲼
拉丁名称 Aetomylaeus nichofi(Bloch et Schneider)
英文名称 banded eagle ray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 Chondrichthyes
中文目名 鲼形目
拉丁目名 Myliobatiformes
中文科名 鲼科
拉丁科名 Myliobatidae
中文属名 无刺鲼属
拉丁属名 Aetomylae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盘菱形,体盘害稍大于体盘长的2倍。眼大,突起,上侧位。喷水孔大,上侧位,紧位于眼后,鼻孔距口很近,具鼻口沟;前鼻瓣宽大,连合成一长方形口盖;后鼻瓣前部常分化为一椭圆形入水孔。口中大,平横;腭膜圆形,边缘细裂;口底乳突4~6个。齿平扁,7纵行,中行最宽大。背鳍一个,起点与腹鳍基底后端相对,或前于或后于腹鳍基底后端;尾细长如鞭;尾鳍消失,无尾刺。本种体具深蓝色横纹5~6条。

笨氏扁背鲀


中文名称笨氏扁背鲀


拉丁名称Canthigaster bennetti (Bleeker)

英文名称Bennett's puff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Tetraodontoidei

中文科名鲀科

拉丁科名Tetraodontidae

中文属名扁背鲀属

拉丁属名Canthigaster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热带海域,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头和体背侧侧扁。每侧有1较小的鼻孔,周边有低矮的皮质围膜。头和体背侧有许多不规则的橙黄色条纹,腹部散布橙黄色小点。

生活习性
海(水)生。暖水性珊瑚礁小型鱼类。

长脊犁头鳅(贡氏犁头鳅)


中文名称 长脊犁头鳅(贡氏犁头鳅)
拉丁名称 Lepturichthys guntheri Hora
地方名称 长尾鳅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 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 犁头鳅属
拉丁属名 Lepturichthys Regan,1911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Ⅲ,8;臀鳍条Ⅱ,5;胸鳍条Ⅷ~Ⅸ,9~10;腹鳍条Ⅲ,8~9;侧线鳞86~90。体长为体高的10.0~12.0倍,为体宽的8.0~10.0倍,为头长的5.7~6.1倍.为星柄长的3.1~3.5倍。头长为吻长的1.6~1.9倍,为眼间距的2.8~3.4倍。眼间距为尾柄高的3.1~3.5倍。背鳍最长鳍条为头长的1.1~1、3倍。体细长,头扁,吻圆铲状,胸、腹部非常扁平,尾柄特别细长,尾柄高小于眼径。眼小,上位。口小,下位,横裂弧形。上唇与吻皮分离,间以浅沟,上、下唇均具须状肉突。下颌具角质边缘。颌须2
生活习性 为底栖性小型鱼类,喜栖息于山涧溪河水流湍急的滩上。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18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大鼻吻鮈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