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舟原缨口鳅

中文名称 平舟原缨口鳅
拉丁名称 Vanmanenia pingchowensis(Fang)
地方名称 朴石鱼、搅石婆、犁头适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 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 原缨口鳅属
拉丁属名 Vanmanenia Hora,1932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Ⅲ~7~8;臀鳍Ⅱ~5;胸鳍Ⅰ~13~17;腹鳍Ⅰ~8~9。侧线鳞88[(27~30)/(16~20~V)]107。
体长为体高的5.0~7.1(平均5.7)倍,为体宽的6.7~8.1(7.3)倍,为头长的4.7一5.4(4.9)倍,为尾柄长的7.4~9.2(8.3)倍,为尾柄高的10.6一12.2(11.4)倍。头长为头高的1.6~2.0(1.8)倍,为头宽的1.1~1.4(1.2)倍,为吻长的1.5~1.7(1.6)倍,为眼径的5.5~7.5(6.5)倍,为眼间距的2.3~2.8(2.6)倍。尾柄长为其高的1.2~1.6(1.4)倍。头宽为口裂宽的2.9~4.0(3.5)倍。

体长,圆筒形,尾柄稍侧扁。头较低,吻端圆钝,边缘较薄。吻长大于眼启头长。口较小,下位,呈弧形。唇肉质。上唇无明显乳突,下唇具4个叶状突。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颌外露。上唇与吻端之间具吻沟,延伸到口角。吻沟前具吻褶,吻褶分3叶,叶端稍尖,或特化为须状乳突,但仍与吻褶相连。叶间距吻须2对,其长短于眼径。口角须2对,内侧1对位于下唇侧后角,很短小。眼侧上位,中等大小,腹面不可见。眼间宽。鼻孔较大,具鼻瓣。鳃裂较宽,从胸鳍基部前方延伸到头部腹面。鳞细小,为皮膜所盖。头背部及胸鳍基部之前的腹面裸露无鳞。侧线完全,平直延伸到尾柄基部。

背鳍基短,起点在腹鳍起点之稍前方,距吻端校距尾鳍基为远。臀鳍基亦短,压倒后末端接近或可达尾鳍基部。偶鳍平展,末端圆钝。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起点约与背鳍第3或第个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基部具不发达的皮质鳍瓣,末端接近或稍超过肛门。肛门位置约在腹鳍基部到臀鳍起点间的后1/3处。尾鳍凹形,下叶稍长。

生活习性 体圆筒形,头胸部腹面平,尾部侧扁。头平扁。口稍宽,弧形。口前具吻沟。吻褶分3叶,叶端呈须状;叶间有2对吻须。口角具须2对。下唇边缘有4个分叶乳突。鳃裂扩展到头腹面。体鳞甚细。腹鳍分离,起点与背鳍第三、四分枝鳍条相对。肛门近臀鳍起点。臀鳍位后,尾鳍内凹。背鳍后方具亮斑1对。
小型鱼类。营底栖生活,常栖息于水质清澈、底多卵石、水流湍急的山涧溪流中。

相关推荐

信宜原缨口鳅


中文名称信宜原缨口鳅

拉丁名称Vanmanenia xinyiensis Zheng et Che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原缨口鳅属

拉丁属名Vanmanenia Hora,193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8;臀鳍Ⅱ-5;胸鳍Ⅰ-16-17;腹鳍Ⅰ-8。侧线鳞98[(26-28)/(17-19-V)]106。

体长为体高的6.1-7.1(平均6.5)倍,为头长的4.3-4.9(4.6)倍,为体宽的6.3-7.1(6.7)倍。头长为头高的1.8-2.2(2.0)倍,为头宽的1.1-1.2(1.1)倍,为吻长的1.7-1.8(1.7)倍,为眼径的5.5-6.7(6.2)倍,为眼间距的2.5-2.8(2.7)倍,为尾柄长的1.5-1.8(1.7)倍,为尾柄高的2.2-2.4(2.3)倍。头宽为口裂宽的3.5-4.0(3.8)倍。

体长,近圆筒形,尾部侧扁。头较低,吻端圆钝,边缘较薄。吻长大于眼后头长。口下位,小,呈弧形。唇肉质。上唇无明显乳突,下唇具4个叶状突。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颏部和头腹面两侧密布着小乳突。下颌外露。上唇与吻端之间具吻沟,延伸到口角。吻沟前具吻褶。吻褶分具有乳突的3叶,叶端尖,特化为须状乳突,连同2对吻须成为7条,皆短于眼径。口角须2对,内侧一1对不明显成乳突状。眼侧上位,中等大小,腹面不可见。眼间宽。鼻孔大,具鼻瓣。鳃裂较宽,从胸鳍基部前方延伸到头部腹面上鳞小,为皮膜所盖。头背部及胸鳍基部之前的腹面裸露无鳞。侧线完全,平直延伸到尾柄基部。

背鳍基短,起点在腹鳍起点的稍前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约相等或稍近。臀鳍基亦短,压倒后未达尾鳍基。偶鳍平展,末端圆钝。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基部具不发达的皮质鳍瓣,末端稍超过肛门。肛门距臀鳍起点较距腹鳍基为略近。尾鳍凹形,下叶略长。

是较为特化一种原缨口鳅、除具有7条吻须外,且在吻褶的边缘还分化出许多微细乳突;下唇侧后乳突略呈疣状。腹部裸露区伸达腹鳍起点处。尾柄长大于其高。背鳍起点距吻端较离尾鳍基部为近。肛门约位于腹鳍腋部至臀鳍起点的中点处。体色亦较特殊,易于同属内各个种区别开。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线纹原缨口鳅


中文名称线纹原缨口鳅

拉丁名称Vanmanenia lineata (Fang)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原缨口鳅属

拉丁属名Vanmanenia Hora,193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西西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8;臀鳍Ⅱ-5;胸鳍Ⅰ-14-15;腹鳍Ⅰ-8。侧线鳞91-101。

体长为体高的5.7-7.7(7.0)倍,为体宽的6.5-8.2(7.4)倍,为头长的4.5-5.2(4.8)倍,为尾柄长的7.6-9.1(8.3)倍,为尾柄高的10.4-12.8(11.1)倍。头长为头高的1.7-2.3(1.9)倍,为头宽的1.1-1.3(1.2)倍,为吻长的1.6-2.0(1.8)倍,为眼径的5.2-7.0(5.9)倍,为眼间距的2.2-2.7(2.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2-1.5(1.4)倍。头宽为口裂宽的3.2-4.1(3.7)倍。

体长,圆筒形,尾柄稍侧扁。头低,吻圆钝,边缘薄。吻长大于眼后头长。口较小,下位,呈弧形。唇肉质,上唇无明显乳突,下唇具个个叶状突。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颌稍外露。上唇与吻端之间具吻沟,延伸到口角。吻沟前具吻褶,吻褶分二叶,叶端稍尖,或特化为初级吻须,但仍与吻褶相连,相互之间无明显界限。叶间具吻须2对,短于眼径。口角须2对,内则1对位于下唇侧后角。眼侧上位,中等大小。鼻孔较大,具鼻瓣。鳃裂较宽,从胸鳍基部前方延伸到头部腹面。鳞细小,为皮膜所覆盖。头背部及胸鳍起点至腹鳍起点间的1/3的腹部裸露无鳞。侧线完全,平直延伸到尾柄基部。

背鳍基短,起点在腹鳍起点的稍前方,距吻端较离尾鳍基部为近或相等。臀鳍基亦短,压倒后末端接近尾鳍基部。偶鳍平展,末端圆钝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基部具不发达的鳍瓣,鳍端一般可抵肛门。肛门约位于腹鳍腋部到臀鳍起点间的后2/5处。尾鳍凹形,下叶稍长。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斑纹缨口鳅


中文名称斑纹缨口鳅


拉丁名称Crossostoma stigmata Nichols

英文名称spotted fringemouth loac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缨口鳅属

拉丁属名Crossostoma Sauvage,187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闽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3-8。臀鳍条2-5。侧线鳞92-95。脊椎骨36。

体长为体高的5.3-6.7倍,为头长的4.6-4.8倍,为尾柄长的6.9-8.4倍,为尾辆高的10.7-10.8倍。头长为吻长的1.7倍,为眼径的4.5-4.8倍,为眼间距的2.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1.8倍。

体延长,前部平扁,后部侧扁,腹部平坦。头宽短,略平扁。吻长,宽扁,前缘圆形。吻褶不发达,不与上唇相连,边缘特化为13条短须,排成前后2行,前排6条,后排7条,后唇沟不连续。眼小而圆,上侧位,眼缘游离。眼间隔较宽,稍凸。鼻孔每侧2个,相连,前鼻孔小,具发达鼻瓣,覆盖后鼻孔。口小,下位,呈弧形,口宽小于头宽的1/3。唇发达,上唇游离,覆盖上颌;下唇不伸达下颌前缘,分为6叶,中间4叶,乳突状。两侧叶短须状。鳃孔伸达腹面。鳃盖膜与峡部相连。体被细小圆鳞,胸腹部裸露区扩展到胸鳍和腹鳍起点间的中点之后。侧线平直,位于体例中央。腹膜褐色。

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上方稍前。胸鳍下位,末端远不达腹鳍。腹鳍末端超过肛门,起点到肛门的距离较肛门至臀鳍起点的距离略长。胸鳍和腹鳍均具一不分枝鳍条。尾鳍叉形。上叶稍短于下叶。

背部棕色,腹部浅色。背部自头后至尾鳍基约具6个褐色方形斑块,头背及体侧具有虫蚀状带纹。背鳍条上具2条褐色条纹,尾鳍上具有2-3行黑褐色条纹。胸、腹鳍浅棕色,内侧褐色。臀鳍浅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底栖鱼类。栖息于底质为岩石砂砾,水流湍急的支流中。以附生于岩石附近的藻类和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中华原吸鳅


中文名称中华原吸鳅

拉丁名称Protomyzon sinensis Che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原吸鳅属

拉丁属名Protomyzon Hora,193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8;臀鳍Ⅱ-5;胸鳍Ⅰ-17-19;腹鳍Ⅰ-7-8。侧线鳞72[(22-23)/(14-16-V)]86。

体长为体高的4.8-6.8(平均5.6)倍,为体宽的6.8-8.1(7.5)倍,为头长的4.3-5.3(4.7)倍,为尾柄长的8.0-9.6(8.9)倍,为尾柄高的9.0-11.2(10.6)倍。头长为头高的1.4-1.7(1.6)倍,为头宽的1.1-1.3(1.2)倍,为吻长的1.8-2.1倍,为眼径的4.8-6.2(5.3)倍,为眼间距的1.9-2.3(2.1)倍。头宽为口裂宽的2.5-3.3(2.9)倍。

体长,圆筒形,尾柄稍侧扁。头低,吻端圆钝,边缘较薄。吻长大于眼后头长。口下位,弧形,中等大小,约为头宽的1/3左右。唇肉质,上唇无明显乳突,下唇亦无乳突,有1一2道细小横纹。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颌稍外露。上唇与吻端之间具吻沟,延伸到口角。吻沟之前具吻褶,吻褶分3叶,叶间有2对小吻须。口角须1对,较小。眼侧上位,中等大小,腹面不可见。眼间距较宽。鼻孔具鼻瓣。鳃孔小,仅限于头背侧,下缘不达胸鳍基部。鳞小,头背部及胸鳍起点到腹鳍起点间的前1/2腹面裸露无鳞。侧线完全,平直延伸到尾柄基部。

背鳍基短,起点在腹鳍起点之前,距吻端较离尾鳍基为远。臀鳍基亦短,压倒后末端接近或超过尾鳍基部。偶鳍平展,末端圆钝。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基部无皮质瓣膜,末端近达肛门。肛门约位于腹鳍基部到臀鳍起点间的后1/3处。尾鳍微凹,下叶稍长。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平口鮈


中文名称平口鮈

拉丁名称Ladislavia taczanowskii Dybowski

英文名称ladislavia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平口鮈属

拉丁属名Ladislavia Dybowski,1869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于黑龙江中上游、牡丹江和松花江的山区支流等水域。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6,侧线鳞39-41,鳃耙10-13,下咽齿二行,25-52。

头长为体长的24.3%-26.2%,体高为体长的18.9%-21.7%,尾柄长为体长的16.4%-18.9%,尾柄高为体长的9.1%-10.5%,吻长为头长的32.2%-40%,眼径为头长的20.8%-25.2%

体粗壮略侧扁,腹部圆。头稍侧扁,头长大于体高。背鳍前的背部略呈弧形。吻钝而隆起。口下位,横裂。上唇较发达,下后在口角处与上唇相连,中间平坦。日角须一对,长度小于眼径。眼小。鳃膜与峡部相连。鳃耙短小而失,下咽齿侧扁,内行齿呈钩状。鳞较大,胸鳍基部前裸露无鳞。背鳍和臀鳍无硬刺,各鳍末端呈圆扇形。肛门近于臀鳍起点。

腹腔膜棕黑色。鳔二室,后室长为前室的一点六倍。背部和体侧灰褐色,鳞片上有暗黑色斑纹,腹部灰白。幼鱼体背有一条黑纹带,随着生长而消失。背鳍前部有一黑斑点。其余鳍淡黄色。

生活习性
平口鮈栖息于河道中,喜流水。平口鮈以植物碎屑、藻类和摇蚊幼虫、蜉蝣等为食。淡水生。

繁殖习性
体长5厘米性成熟。产卵期为6月下旬至7月。雄鱼具有婚姻色腹鳍和臀鳍呈浅红色,头部有白色珠星。

拟平鳅


中文名称拟平鳅

拉丁名称Liniparhomaloptera disparis disparis (Lin)

异名石筍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拟平鳅属

拉丁属名Liniparhomaloptera Fang,1935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Ⅱ-5;胸鳍Ⅰ-14-15;腹鳍Ⅰ-8。侧线鳞67[(16-18)/(11-13-V)]72。

体长为体高的4.9-6.0(平均5.4)倍,为体宽的5.8-7.2(6.3)倍,为头长的4.7-5.9(5.2)倍,为尾柄长的9.0-11.2(10.2)倍,为尾柄高的9.3-10.9(10.1)倍。头长为头高的1.5-1.9(1.7)倍,为头宽的1.1-1.2(1.2)倍,为吻长的1.6-1.9(1.7)倍,为眼径的5.4-6.8(6.1)倍,为眼间距的2.0-2.6(2.3)倍。头宽为口裂宽的4.1-5.2(4.6)倍。

体长,圆筒形,尾柄稍侧扁。头较低,吻端稍圆钝,边缘较薄。吻长大于眼后头长,背面通常具角质疣刺。口下位,小,呈马蹄形。唇肉质,上唇无明显乳突;下唇具分叶状乳突4对。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颌外露。上唇与吻端之间具吻沟,延伸到口角。吻沟前具吻褶,吻褶分3叶,叶端突出呈须状,叶间具吻须2对。口角须1对。眼侧上位,中等大小,腹面不可见。眼间宽。鼻孔较大,具鼻瓣。鳃裂较宽,从胸鳍基部之前延伸到头部腹面。鳞小,头背部及胸鳍基部之前的喉部裸露无鳞。侧线完全,平直延伸到尾柄基部。

背鳍基短。起点在腹鳍起点的稍前方,约在吻端到尾鳍基部间的中点;臀鳍基亦短,压倒后末端可达尾鳍基部。偶鳍平展,末端圆钝。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基部具不发达的皮质瓣膜,鳍末端远远超过肛门。肛门位于腹鳍基部到臀鳍起点间的1/3处。尾鳍凹形,下叶稍长。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平头平鳅


中文名称平头平鳅

拉丁名称Oreonectes platycephalus Gunther

英文名称flathead loac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鳅科

拉丁科名Cobitidae

中文属名平鳅属

拉丁属名Oreonectes Gunther,186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东白云山和罗浮山,广西金秀、昭平等地,香港,珠江水系中下游的小山溪中。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Ⅱ-5;腹鳍Ⅰ-7;胸鳍Ⅰ-9-10。第一鳃弓内侧鳃耙11-12。脊椎骨4+31-33。

体长为体高的6.0-7.8(6.5)倍,为头长的4.5-4.9(4.7)倍,为尾柄长的7.6-9.0(8.6)倍,为尾柄高的8.4-9.5(9.0)倍。头长为吻长的2.3-2.8(2.5)倍,为眼径的8.5-10.2(9.2)倍,为眼间距的2.3-2.7(2.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0-1.2(1.1)倍。

体长,前部略平扁,后部侧扁。头平扁,头宽大于头高。吻长小于眼后头长。眼小,上位;眼间很宽。口下位,弧形。前后鼻孔分开,前鼻孔先端延长成须。须3对,很长,其中吻须2对,呈一行排列;口角须1对,末端达前鳃盖后缘。

背鳍位于腹鳍之后。背鳍前距为体长的59%-62%。腹鳍末端不达肛门。肛门约位于腹鳍基至臀鳍间的后1/4处。臀鳍末端近达尾鳍基。尾鳍圆形。

侧线仅前部明显,约伸达至胸鳍末端上方。体被细小鳞片。

体背灰黑色,腹部浅黄色,经甲醛固定后,沿体侧中线具一条黑色纵条纹。尾鳍基具一条垂直黑色条纹。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92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尖鳍鲤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