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白甲鱼

中文名称 四川白甲鱼
拉丁名称 Varicorhinus angustistomatus Fang [Onychostoma angustistomatus Fang]
地方名称 腊棕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突吻鱼属
拉丁属名 Varicorhinus Ruppell,1836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8;臀鳍条3,5;胸鳍条1,16;腹鳍条1,8;鳃耙外侧31~34;下咽齿3行,235~532(234~532);侧线鳞48~50。体长为体高的3.8~3.9倍,为头长的4.6~5.0倍,为尾柄长的4.7~4.9倍。头长为吻长的3.0~3.1倍,为眼径的3.9~4.2倍,为眼间距的2.1~2.4倍,为口宽的2.7~2.8倍。尾柄长为见柄高的1.8一2.0倍。体长而侧扁。头短,吻圆钝;吻端有小的白色斑点。口宽,下位,横裂,口角稍向后弯;下颌具发达的角质,形成锋利的边缘;上唇薄而光滑,为吻皮所盖。须2对,吻须极短小;颌须稍长,约为眼径的1/2~1/3。背鳍有1根细弱的硬刺,后缘有16~18枚锯齿。背鳍起点位于吻端和臀鳍末端垂直上方距离的中点。肛门紧接臀鳍起点。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
生活习性 多生活于底层为砾石的山涧溪河

相关知识

四川白鹅


品种名称四川白鹅

品种描述
产地与分布:四川白鹅广泛地分布在四川盆地的平坝和丘陵水稻产区,为一产蛋量高的地方良种。

外貌特征:属中型绒肉兼用型鹅种。白鹅全身羽毛洁白、紧密;喙、胫、蹼桔红色,虹彩兰灰色。成年公鹅体型稍大,头颈较粗,体躯较长,额部有一个呈半圆形的肉瘤;成年母鹅头清秀,颈细长,肉瘤不明显。

品种性能:白鹅生长较快,据开江县测定,初生重平均71.12.13克,60日龄平均体重2476.559.31克,为初生重的34.9倍,平均日增重40.1克。90日龄平均体重3518.9140.07克,为初生重的49.6倍,平均日增重34.8克。 产地群众喜欢吃肥嫩的仔鹅,因此,除选留种外,从6090日龄就开始陆续上市出售。

四川白鹅90日龄前生长快,据在宜宾地区测定,6月龄公、母鹅的半净膛屠宰率分别为86.3%和80.7%,全净膛屠宰率分别为79.3%和73.1%,公、母鹅胸腿肌重分别为829.5和645克,分别占胴体重的29.3%和30.4%;成年公、母鹅的半净膛屠宰率分别为83.1%和81.3%,全净膛屠宰率公、母鹅分别为75.9%和73.5%;公、母鹅胸腿肌分别为860.9和787.9克,分别占胴体重的29.5%和31.7%。

据产地调查,白鹅产蛋旺季为18月份,一般年产蛋量60-80枚,高的可达100一120枚。母鹅一般无就巢性,蛋壳白色,平均蛋重146.3克。 公鹅性成熟期为180日龄左右,母鹅在200~240日龄左右开产。每年1-6月为四川白鹅孵化季节,公母性比为I:34。在富顺县、沪县、南溪县测定,平均受精率为85.6%,受精蛋孵化率为84.2%。

四川麻鸭


(1)产地与分布

是体型较小的兼用型品种。中心产区位于四川省绵阳、温江、乐山、宜宾、内江、达川等地区,广泛分布于四川省水稻田产区。四川麻鸭早熟,放牧能力强,为四川省生产肉用仔鸭的主要品种。

(2)外貌特征

四川麻鸭体型较小,体质坚实紧凑,羽毛紧密,颈长头秀。喙橘黄色,喙豆多为黑色,胸部发达、突出。胫、蹼橘红色。母鸭羽色较杂,以麻褐色居多。麻褐色母鸭的体躯臀部的羽毛均以浅褐色为底,上具椭圆形黑色斑点。黑色斑点由头向体躯后部逐渐增大,颜色加深。在颈部以下2/3处多有一白色颈圈。腹部为白色羽毛。褐麻色母鸭中颜色较深者称为大麻鸭,羽毛泥黄色、斑点较小者称为黄麻鸭,其他杂色羽毛约占5%左右。公鸭体型狭长,性羽2~4根,向背弯曲。公鸭羽毛较为一致,常分为两种:一种叫青头公鸭,这种公鸭的头和颈的上1/3或1/2处的羽毛为翠绿色,腹部为白色羽毛,前胸为赤褐色羽毛;另一种叫沙头公鸭,这种公鸭的头和颈的上1/3或1/2处的羽毛为黑白相间的青色,不带翠绿色光泽,肩、背为浅黄色细芦花斑纹,前胸赤褐色,腹部绒羽为白色,性羽为灰色。

(3)生产性能

①产蛋性能:在放牧条件下,年平均产蛋150枚左右,500日龄平均产蛋131枚,平均蛋重72~75克,蛋壳以白色居多,少数为青色。蛋形指数1.4。

②生长速度与产肉性能:初生体重40克,30日龄体重443克,60日龄体重1214克,90日龄体重1568克。100日龄开始填肥2周可增重540克,增重率39.58%,瘦肉率25.21%,皮脂率22.32%;90~100日龄的全净膛率63.1%,分鸭胸、腿肌占屠体比例为29.10%,母鸭为31.84%。胴体含水量为60.70%,粗脂肪为22.43%,粗蛋白为16.04%,灰分为0.85%。利用建昌鸭作父本、四川麻鸭作母本,其杂种一代在活重、平均日增重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

③繁殖性能:孵化季节在3~8月,公母鸭配种比例1:10,受精率在90%左右,孵化率平均85%左右,母鸭利用年限2~3年,公鸭利用1年。

四川藏猪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四川藏猪(SichuanTibetanpig)主产于四川省的阿坝藏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属青藏高原,地形复杂,大体可分为高山区、半高山区和河谷区。主要分布于阿坝藏族自治州的黑水、马尔康、小金、金川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理塘、乡城、稻城、雅江、新龙、德格等县。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阿坝、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系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产区主要分布在海拔2800~3200m的半山地带,属半农半牧区。气候严寒,四季不分明,年平均气温7~12℃,昼夜温差大,多在12℃以上;无霜期110~120天。年降水量660~680mm,空气干燥,日照多。农作物多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以青稞、小麦为主;其次有蚕豆、玉米、马铃薯及莞根等,畜牧业以羊、牛、马为主,其次是猪。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四川藏猪系高原放牧猪种,终年随牛、羊混群或单群放牧。由于长期生活在恶劣的高寒气候和低劣饲养条件下,受自然影响比较大,形成许多适合高原生态环境的特点。例如,头长、嘴尖,适宜拱土取食;耳小直立、转动灵活,耳郭面积小;体躯窄,后躯较长、略高;四肢结实、紧凑,利于爬坡,奔走;被毛下着生大量绒毛,保温性能好;心、肺器官发达;沉脂力特强。

四川藏猪视觉发达,听觉、嗅觉灵敏,反应迅速。由于藏猪产地分散,历史上交通不便、极为闭塞,往往在一定范围内自繁自养,形成比较稳定的闭锁群体,因而有的群体间在毛色、耳型等性状上存在一些差异。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四川省甘孜州、阿坝州2006年调查,共存栏藏猪约1.47万头,其中能繁母猪约1.41万头、种公猪533头。据《四川家畜家禽品种志》记载,1986年四川省存栏四川藏猪繁殖母猪2万多头。由于产区内曾先后引入内江猪、荣昌猪、长白猪、中约克夏猪等与藏猪进行杂交,纯种藏猪分布范围逐渐缩小,在公路沿线和养猪较集中的河谷坝区,纯种藏猪已很少见,且数量日趋减少。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四川藏猪体型微小,被毛多为黑色,少数为棕色,也可见四肢、额部有少许白色者,少数仔猪被毛有黄色纵行条纹,但随年龄增加逐渐消失。鬃毛长而密,冬季被毛下有绒毛。额面窄,皱纹少,嘴长而直、呈锥形;耳小、直立,转动灵活。胸较狭,体躯短,背腰平直或微凹,腹线较平,后躯较前躯高,尻部倾斜。四肢结实,趾关节韧带坚实而有力。乳头多为5对。

2.体重和体尺20032009年在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藏猪资源场内测量了四川藏猪体重和体尺,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20032009年在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藏猪资源保护场内观察四川藏猪的繁殖性能,母猪发情周期17~33天,发情持续期3~7天,妊娠期110~124天;公猪2~3月龄时出现爬跨行为。母猪繁殖性能见表2。

2.育肥性能20082009年在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藏猪资源保护场内,随机选择8头阉公猪,从2月龄断奶开始测定其育肥性能,其结束体重为(59.680.41)kg,日增重(269.356.93)g,料重比4.300.10,平均(260.176.37)日龄达60kg体重。

对平均宰前活重59.68kg(8头)阉公猪进行了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测定,结果见表3。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护区保护。2001年四川甘孜州稻城县确定邓波乡和木拉乡为藏猪保护区,禁止引入外种杂交,开展藏猪的保护工作。2003年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从甘孜州稻城县藏猪自然保护区引进10个血缘的纯种藏猪50头,其中公猪12头、母猪38头;2009年再次从四川藏区引进2个血缘纯种藏猪15头,其中公猪4头、母猪11头,进行异地活体保种选育,现已形成10个血缘的藏猪群体128头,其中公猪18头、母猪110头的保种规模,建立了四川藏猪资源保护场。

研究筛选出的杜洛克猪与藏猪杂交组合,生长较快、肉质优良,耐紫外线辐射,是藏区养猪生产的优良杂交组合。

五、品种评价

藏猪体型微小,生长发育缓慢,能适应高寒地区的环境条件,其肌纤维细、肌内脂肪含量高、肉质优良,可作为优质猪育种的良好材料。藏猪抗逆性强,心血管发达,其不同月龄的内脏器官大小与人不同年龄时段的内脏器官相对应,是培养实验动物的理想素材。今后应在保种的同时,加强基础研究,达到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的统一。

四川爬岩鳅


[学名]: Beaufortia szechuanensis(Fang)
[资源名称]: 四川爬岩鳅
 
[形态特征]:
 
背鳍iii-7,胸鳍i-25-26,腹鳍i-18-20,臀鳍ii-5。侧线鳞98-106。 标准长为体高的5.0-5.8倍,为体宽的3.9-4.6倍,为头长的5.4-5.5倍,为尾柄长的8.6-10.6倍,为尾柄高的10.6-11.0倍。头长为体高的0.9-1.0倍,为头宽的0.8-0.9倍,为吻长的2.0-2.1倍,为眼径的5.1-6.3倍,为眼间距的1.8-1.9头宽为口裂宽的3.2-4.2倍。 体前部扁平,体宽显著大于体高。头扁平。吻圆钝。吻皮下包形成吻褶。吻褶分3叶,叶间具2对小吻须。口下位,口裂甚小。口与吻褶间有吻沟,具口角须1对。唇角质,无乳突。眼侧上位。鳃裂甚小,仅限于头背侧。背鳍无硬刺;偶鳍左右平展;胸鳍起点超过眼前缘垂直线,末端超过腹鳍起点;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较至吻端为远,末端远不及肛门;臀鳍无硬刺,末端不达尾鳍基;尾鳍平截形。肛门至腹鳍末端与至臀鳍起点等长。体被细鳞。头、胸和腹部裸露无鳞。侧线完全。头和尾鳍基背面有褐色斑块,体背中央具横斑,各鳍均有不规则褐色斑块。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四川  [原产地区]:四川  
[气候带]:暖温带,温带
[地理分布]:在长江干流、岷江、乌江、大宁河和雅砻江下游有分布  
[水域环境]:淡水  

四川华吸鳅


中文名称 四川华吸鳅
拉丁名称 Sinogastromyzon szechuanensis szechuanensis Fang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 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 华吸鳅属
拉丁属名 Sinogastromyzon Fang,193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Ⅲ,7;臀鳍条Ⅱ~5;胸鳍条Ⅺ~ⅩⅢ,12一14;腹鳍条Ⅶ~Ⅻ,12~13侧线鳞57~59;鳃耙外侧25~26;脊椎骨35。体长为体高的5.0~6.0倍,为体宽的3.8~4.3倍,为头长的4.4~4.9倍,为尾柄长的6.0~7.0倍。头长为吻长的1.6~1.8倍,为眼间距的2.3~2.5倍。眼间距为眼径的2.2~3.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8~2.1倍。头部及体前部甚平扁,尾部稍侧扁,头、胸、腹部宽而平。头短,吻宽圆成铲状。口小,下位,横裂略呈弧形。唇与颌分离,唇肉质,上唇约有10个乳突,下唇宽厚,且具小乳突。下颌具有角质边缘。吻皮稍向两侧下垂。须4对,吻须2对,口角须2对。眼上位。鼻孔近眼前缘。鳃孔小,位于胸鳍基上方,鳃膜与峡部相连。胸、腹鳍均向左右平展,胸鳍向前伸展到头部眼下方之前。左右腹鳍完全相连而无缺刻,形成圆扇形吸盘。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胸鳍末端超过腹鳍起点。腹鳍末端盖过肛门。臀鳍起点距肛门较距尾鳍基为近。尾鳍短,外缘稍凹陷。肛门约在腹鳍基部与臀鳍起点之中点(稍近臀鳍起点)。体技圆形小鳞。侧线完全。体背部呈黑褐色,腹部白色,在体背部中线有9个黑褐色斑块,胸、腹鳍背面、背鳍和尾鳍均有黑褐色的斑点,臀鳍灰白无色斑。
生活习性 由于具吸盘,能吸附在水流非常湍急的山涧溪河砾石或砂石滩上;常可跳跃前进,行动非常敏捷。主要摄食藻类如丝状绿藻和硅藻。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93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湖北圆吻鲴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