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体高原鳅

中文名称 黑体高原鳅
拉丁名称 Triphophysa obscura Wang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鳅科
拉丁科名 Cobitidae
中文属名 高原鳅属
拉丁属名 Triphophysa Rendahl,1933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口略呈马蹄形。唇肥厚,上、下唇均具发达乳突;下唇中央间断。须较长。腹鳍基部起点约与背鳍起点相对。体无鳞,皮肤表面具许多细小棘突。侧线完全。鳔后室发达。


生活习性 小型鱼类,生活于江河支流、沟渠多水草浅滩处,喜群居。M.Yz023.CoM

相关阅读

拟鲇高原鳅


中文名称拟鲇高原鳅

拉丁名称Triphophysa siluroides (Herzenstein)

英文名称catfish-like high-Asian loack

异名似鲇高原鳅、土鲇鱼、石板头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鳅科

拉丁科名Cobitidae

中文属名高原鳅属

拉丁属名Triphophysa Rendahl,1933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黄河上游和青藏高原。

形态特征
体前段宽阔,稍平扁,后段近圆形,尾柄细圆。头大,平扁。口大,下位,弧形。须3对,吻须2对较短,口角须1对长。眼小。体无鳞,体表皮肤散布有短条状和乳突状的皮质突起。侧线平直。背鳍位体中部,与腹鳍相对;胸鳍平展;尾鳍内凹,上叶稍长。体背侧黄褐色,腹部浅黄,体背及体侧具黑褐色的圈纹的云斑,各鳍均具斑点。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繁殖习性
为生活于海拔较高的高原河流鱼类。附属潜伏于干流、大支流等水深流急的砾石底质的河段,也栖息于冲积淤泥、多水草的缓流和静水水体,营底栖生活。7-8月份产卵。为肉食性鱼类,成鱼以捕食鱼类为主,幼鱼食水生昆虫幼虫。为鳅类中最大的种,可长至1.5千克。

硬鳍高原鳅(硬刺高原鳅)


[学名]: Triphophysa scleroptera(Herzenstein)
[资源名称]: 硬鳍高原鳅(硬刺高原鳅)
[外文名]:
[别名]: 硬刺条鳅
 
[形态特征]:
  背鳍4,7;臀鳍3,5;胸鳍1,11;腹鳍1,8。鳃耙11~18,脊椎骨数42~45。体长为背吻距的1.9~2.2倍,为体高的4.8~8.0倍,为尾柄长的4.1~6.6倍,为头长的4.3~5.4倍。头长为头高的1.5~2.0倍,为头宽的1.5~1.8倍,为眼径的4.1~8.0倍,为吻长的1.9~2.6倍,为口宽的3.6~7.1倍,为背刺长的0.8~1.2倍,为外吻须的3.2~9.0倍,为颌须的2.8~6.6倍。口宽为口长的1.0~2.3倍。眼间距为眼径的1.2~2.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0~3.3倍。体延长,后躯稍侧扁。眼侧上位。须3对。口下位,深弧形。唇肉质,多皱褶。下颌正常。无鳞,侧线完全。背鳍最后不分支鳍条粗而硬,鳍高位基部长的2倍。腹鳍起点与背鳍第2根分支鳍条相对,其末端达肛门。尾鳍微凹。鳔前室抱于骨质囊中,后室为一前具细管发达的游离膜质鳔。胃U字形,肠绕折简单,且在胃的连接处具一盲突。背部和体侧上部具很多黑褐色细斑纹,腹部灰白色,除臀鳍外,各鳍均具小斑点。
 
[原产国家]: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黄河中上游  
[气候带]:温带  [生命周期]: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为底栖鱼类,主要以水生昆虫和底栖藻类为食。最大个体可达222mm,重量为150g左右。

黄河高原鳅


[学名]: Triplophysa pappenheimi (Fang)
[资源名称]: 黄河高原鳅
[别名]: 舌板头,黄河条鳅
 
[形态特征]:
  体侧棕褐,背部具较宽的暗褐色横斑,腹部银白色。背、尾鳍条具暗色条纹。头及体前躯较平扁,尾柄细圆,末端略扁。头大扁平。眼小侧上位。鼻孔稍近眼前。口大、下位、弧形。唇肉质,下唇具浅皱褶。须3对,吻须达眼前。下颌题状。体无鳞,侧线完全而直。背鳍末根不分支鳍条稍硬,上半部软。尾鳍凹陷。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青海省  [原产地区]:兰州以上黄河上游干支流  
[气候带]:寒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我国兰州以上黄河上游干支流及附属湖泊中。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河叉或湖泊入口缓流处,游泳迟缓,常潜伏于底层,以小型无脊椎动物或鱼类为主要食物,7、8月逆水上溯产卵繁殖,有一定经济价值。

南丹高原鳅


[学名]: Triplophysa nandanensis Lan, Yang and Chen, 1995
[资源名称]: 南丹高原鳅
[形态特征]:
 
体延长,前躯近圆筒形,后躯侧扁。尾柄较短,上、下缘无软鳍褶。头较大,略平扁。吻尖长,吻长约等于眼后头长。前、后鼻孔紧靠在一起;前鼻孔位于一鼻瓣中,鼻瓣后缘延长,呈短须状;后鼻孔周围无瓣膜。眼较小,位于头背侧。眼间隔宽平。口下位,口裂呈弧形;上、下唇肉质,唇面无明显皱褶,下唇中央具一缺刻。上颌弧形,中央无明显的齿状突起,下颌匙状。须3对,均较长;内侧吻须后伸达前鼻孔的垂直下方,外侧吻须后伸达眼中央的垂直下方,颌须后伸达眼后缘的垂直下方。鳃盖膜连于鳃峡。 背鳍起点至吻端的距离约等于至尾鳍基的距离,外缘略凹入,末根不分枝鳍条短于第1根分枝鳍条;平卧时背鳍末端接近肛门的垂直上方。臀鳍较长,但末端不伸达尾鳍基;臀鳍外缘略凹入。胸鳍长,后伸接近腹鳍起点。腹鳍起点约与背鳍第1根分枝鳍条的基部相对,鳍条末端远不达肛门;腹鳍基部无明显的肉质鳍瓣。肛门紧位于臀鳍起点。尾鳍叉形,上、下叶端尖。 体完全裸露无鳞。侧线完全,沿体侧中轴伸达尾鳍基,头部具侧线管孔。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原产地区]:广西南丹县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仅见分布于广西南丹县境内。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地下河出口处,以有机碎屑和底栖生物为食。

昆明高原鳅


中文名称昆明高原鳅

拉丁名称Triplophysa grahami (Rega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鳅科

拉丁科名Cobitidae

中文属名高原鳅属

拉丁属名Triphophysa Rendahl,1933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和元江水系。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斯氏高原鳅


[学名]: Triplophysa stoliczkae (Steindachner)
[资源名称]: 斯氏高原鳅 
[形态特征]:
  体延长,前躯呈圆筒形,后躯侧扁。头稍平扁,吻钝。口下位。上唇缘呈流苏状,下唇薄而后移,边缘光滑,后部有短乳头状突起。下颌宽平,边缘薄而锐利,上下颌均外露。须3对,外吻须伸达鼻后孔之下,颌须伸达眼后缘之下或超出。无鳞、皮肤光滑。侧线完全。背鳍游离缘平截或微凹。胸鳍末端达胸、腹鳍基距的中点。腹鳍起点相对于背鳍起点或第1、2分枝鳍条,末端伸达臀鳍起点。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中国  
[气候带]:寒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主产于青藏高原各大河流水系如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印度河、塔里木河、柴达木河等上游干支流有广泛分布,遍及、西藏、四川、甘肃、新疆、宁夏和内蒙古等地。克什米尔、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也有分布。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河流和湖泊岸边浅水的石砾间隙,常以硅藻、绿藻及植物碎屑和摇蚊幼虫、毛翅幼虫为主要食物。每年5-7月为繁殖旺季。

长鳍高原鳅


[学名]: Triplophysa (Triplophysa) longipectoralis sp. nov.
[资源名称]: 长鳍高原鳅
[形态特征]:
 
体细长,横截面近梯形,身体及尾柄侧扁,腹部平坦。背鳍起点稍前方身体达到最高点。头锥形,稍平扁,头宽大于头高。吻较尖,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前后鼻孔紧邻,前鼻孔位于一短管中,后末端延长为须状尖突,向前斜截,位于眼前缘至吻端之中点;后鼻孔周围无瓣膜。眼小,稍退化。眼窝下陷,侧上位,约位于头侧之中点。眼间隔及鼻间隔稍隆起。口下位。口角位于前鼻孔后缘下方。上下唇发达,表面具皱褶和细小而低平的乳突;下唇中央前缘具一V字形缺刻,中央中断并形成1对纵向皱褶。上颌弧形,中央齿状突不显著;下颌弧形,中央无缺刻。须3对,均较长;内侧吻须伸达口角,外侧吻须伸过眼后缘,颌须接近眼后缘至鳃盖后缘之中点,各须密布细小乳突。鳃膜连于鳃峡,鳃孔下角止于胸鳍起点腹面内侧。鳃丝具穗状分枝,鳃耙短,具细小突起。 背鳍起点约位于吻端至尾鳍基的中点,背鳍发达,外缘内凹,末根不分枝鳍条最长,略小于头长;鳍条末端伸达或接近臀鳍起点垂直线。臀鳍发达,外缘内凹,第一分枝鳍条最长,鳍条末端伸达或接近尾鳍基。胸鳍极发达,第一分枝鳍条最长,水平伸展,鳍条末端后伸远过腹鳍起点。腹鳍发达,水平伸展,起点略后于背鳍起点,第二分枝鳍条最长,末端后伸接近或达到肛门;距胸鳍起点等于距臀鳍起点;腋部无肉质鳍瓣。肛门靠近臀鳍起点,相距约等于眼径。尾鳍叉形,上叶略长于下叶,末端尖。 除头部及胸腹部外,全身被鳞,隐于皮下。头部侧线管极发达,眶上管和眶下管分别从筛骨和外吻须基部分别向后水平延伸,在眼后汇合后继续向后延伸,在头部后端与枕管汇合,向后与体侧的侧线管连通,体侧侧线完全,平直,止于尾柄基部稍前方;另有一条侧线管自下唇后端发出,沿鳃膜下缘向后延伸,止于鳃盖骨前缘之中点。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原产地区]:广西环江县驯乐乡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目前在广西仅发现环江县驯乐乡有分布。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山溪小河,以有机碎屑、固着藻类、底栖生物为食。

细尾高原鳅


[学名]: Triplophysa stenura (Herzenstein)
[资源名称]: 细尾高原鳅
[外文名]: Xiweigaoyuanqiu
[别名]: 舌板
 
[形态特征]:
 
体延长,躯干圆筒形,尾柄细长。头楔形,吻钝。眼侧上位。口下位,弧形。须3对,中须达鼻孔;后须达眼球中或眼后缘。唇肉质具皱。下颌匙状,前缘不锐利。体裸露无鳞。表皮光滑,无结节关突起。侧线完全,背鳍起点多数位于身体中点处。背鳍第3根不分枝鳍条软。腹鳍起点相对于背鳍第1分枝鳍条之前,尾鳍微凹。鳔为一对骨质囊,哑铃状;腹腔内无膜质游离鳔。肠简单,盘曲,为双S形 ,约与体踏相等。体背部浅棕或灰褐色,背鳍前有5块、背鳍后有3块褐色横斑。腹部淡黄色。背、尾鳍具许多小黑点。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贵州  [原产地区]:澜沧江水系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我国长江上游,澜沧江上游,怒江上游及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干支流中皆有分布。长江水系唐古拉山当曲、温泉河,雁石坪、沱沱河、曲麻莱县,玉树直门达通天河、玉树结古河、玉树江西林场。班玛县班前、班玛林声,澜沧江水系杂多县水电站,囊谦扎曲等地皆产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分布于海拔3000-5100米处,常见于水深流急的大河岸边。以摇蚊小虫和它其分昆虫为食,每年7月份产卵。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92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中华海鲇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