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草鱼养殖注意做好“一管四防”工作

夏季随着气温升高,草鱼生长速度加快,但同时受降雨增多的影响,使养殖草鱼面临病害、水质污染、缺氧浮头等危害,水产养殖应注重“一管四防”工作。

1、“一管”

就是加强草鱼的科学管理。在管理上要严格选择好优质饵料,坚持做到“四看”“四定”,投饵要根据草鱼的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要求,采取不同的营养配比,并注意饵料的适口性,做到均匀投喂,确保鱼类养殖,既要吃饱又要防止吃剩残余。

2、“四防”

主要体现在对病害、水体污染、缺氧浮头、防汛四个方面的预防。

(1)防治水产病害

要建立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意识,这段时间要注重草鱼的出血病、肠炎病、烂鳃病等病症的预防。一般每月每亩用生石灰15公斤,化浆搅匀全池泼洒。初夏是草鱼肠炎病易发时期,可定期投喂药饵,每5公斤饲料中加捣烂的大蒜0.25公斤或0.2公斤食盐投喂。

(2)防治水体污染

坚持巡塘:早晨巡塘,观察塘内水质肥瘦、池鱼活动摄食等情况。既要控制进入养殖池水的消毒,要在生物净化后注入养殖池塘使用。也要注意养殖自身污染,主要是草鱼自身排泄物、饵料残余、药物影响、塘泥败坏等。每7~10天左右应灌新水一次,每次宜提高水位15~20厘米,整个夏季应尽量保持最高水位。

(3)防止缺氧浮头

阴雨天气低气压、放养密度过高、养殖环境条件差、鱼患病体质弱、饵料投喂过多等都会造成草鱼缺氧浮头,严重的将会造成大面积缺氧死亡。因此,在有条件养殖塘中,5亩面积按放1台3千瓦增氧机,平时晴天中午开机,阴天早晨开机,阴雨天后半夜开机,坚持早中夜做好仔细巡塘看池工作,备好一定量增氧剂,一旦发现有异常现象,须及时抛洒增氧剂急救,严重时早晚各一次,连续2~3天直至天气转晴为止。同时要结合自身养殖品种,养殖密度,把达到可以上市规格的及时捕出上市,须及时拔稀养殖密度,减少养殖塘中的数量。定期测定水中溶氧,白天不低于5亳克/升,夜间不低3亳克/升,这些有效措施是防止缺氧浮头的方法。

(4)关注防汛预报

雷阵雨、雨水多的多发季节,有关养殖户应注意未来3~5天的天气预报,切实作好汛期渔业生产管理。积极做好防汛工作,也是确保渔业丰产丰收,减少损失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关推荐

夏季河蟹养殖管理要做好五方面工作



在面对夏季即将出现高温、少雨等情况,为切实做好高温季节下河蟹养殖管理等工作,努力提升渔业科技入户的养殖水平,重点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注重水草的管理:水草既可作为河蟹的植物性饵料,也是河蟹栖息、脱壳、隐蔽的场所,同时还可以遮阳、降温。适宜蟹池水草主要有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等,水草覆盖面积占养殖面积的58%左右,同时对长出水面的伊乐藻用刀具及时做割梢处理,对水草覆盖全池的要适当稀疏。
二、加强水质水位的调控,夏季水温较高,水质极易恶化,有毒有害物质增加。要保持水质肥、活、爽、清和较高的溶氧,透明度一般在40厘米左右,PH值控制在7.0—8.5之间,水位深度最好保持在1.5米左右。高温季节每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40厘米左右,边排边注,每隔10天每亩水用新鲜生石灰10公斤全池泼洒一次,改良水质,增加水中钙质,有利于河蟹脱壳生长。
三、科学投喂:注意营养均衡,投饵按照“四看”“四定”的科学方法:饵料入池应在4小时左右吃完为宜。夏季河蟹饵料应以植物性为主,合理搭配动物性饵料。同时,根据蟹池内螺蛳实际数量,在八月上旬进行一次补放,以确保河蟹活体饵料充足。
四、加强病害防治,坚持生态调节与科学用药相结合,遵循“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定期外用含氯或含碘制剂等水体消毒剂和生物制剂以及“甲壳净”、“纤虫净”等杀虫剂全池泼洒,交替使用,每月在饵料中添加大蒜素制成药饵,连续投喂3—5天,通过外用内服可有效防止蟹病的发生。
五、确保安全:预防事故,野外作业做好防暑降温防雷电等安全防范工作。勤巡塘,查设施,特别是圩堤,电力,闸涵等设施检查,确保安全生产。

白露时节,注意一龄草鱼种的疾病防控


5-6月份放的草鱼水花、寸片,进入七月份大部分开始投喂破碎料,投喂量逐渐加大,池塘污染严重,环境越来越差,每年到了白露时节就有“洋姜开花,草鱼归家”的问题,鱼苗发病死亡,损失很大。存活下来的鱼苗体质也变差,第二年4-5月份发病严重,影响来年的养殖。如何帮助鱼苗度过白露关,降低发病率,提高产量呢?

一、草鱼种死亡的诱发原因

1、换季降温,水温下降至25~28℃,此时细菌、病毒、寄生虫都易大量繁殖侵袭鱼体,导致体质下降,发病死鱼。检查发病鱼种,有烂鳃、肠炎、寄生虫、细菌性败血症、草鱼出血病、肝脏发黄发白、绿肝等病症,一般多种疾病并发。治病时杀虫、杀菌又内服保肝药物,用药多、杂,病鱼体质差,用药效果不理想。

2、前期投喂量大,池底积累大量的残饵、粪便,尤其是几年不清淤的老塘,养殖水环境差。白露前后季节交替,昼夜温差大,池塘容易返底,有机质多耗氧严重,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含量升高(见图1),加重发病。

图1发病池塘氨氮、亚硝酸盐含量高

3、白露前后天气昼夜温差大,天气不稳定,气泡病高发(见图2),体质差的鱼种容易发病。

图2鳃丝有气栓

4、7-9月份鱼种吃食量大,养殖户为了提高苗种规格和产量,加大投喂量。摄食过多,鱼苗消化吸收率低,长期消化负担重,导致鱼苗肝脏、肠道等内脏病变(见图3),加重发病。

图3肝脏病变

5、养殖密度过高,鱼种生长活动空间受限,同时池塘溶氧低,感染疾病的几率增加,群体发病率升高。

二、几种常见的草鱼疾病

1、气泡病,气泡病除了是溶解氧过饱和引起外,其它气体(氮气、硫化氢、甲烷等)过饱和也会导致气泡病,初期病鱼表现为跳跃,晴天游塘,白尾等现象,死亡量时多时少。

2、草鱼病毒性出血病,以感染当年草鱼种和青鱼种为主,病鱼肌肉、肠道有明显的出血症状(见图4),用杀菌药无效,是草鱼种死亡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无法直接治疗,只能通过增强体质、改善环境间接防控,这是所有病毒病的治疗原则,以减少死亡为主。

3、细菌性败血症,以细菌感染为主,表现为烂鳃和肠炎,单纯细菌感染的情况下使用杀菌药可以控制死亡。但是如果与病毒性出血病并发,则短时间内病情难以控制,需加强环境改善和增强体质。

4、寄生虫病,以车轮虫和指环虫感染为主,如无必要,不轻易杀虫,因为杀虫极易诱发败血症和出血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图4病鱼肌肉出血,肝脏发黄,肠系膜脂肪出血

三、防治方法

白露时节草鱼种发病,往往不是单纯感染,一般都是混合感染,与草鱼出血病并发者居多,疾病一旦发生,很难治疗,所以平时要加强管理,提高鱼体免疫力,达到抗病效果。

1、加大增氧力度密度过大的池塘,可以提前分池,缓解溶氧压力;每天开增氧机12小时以上,减少气泡病和缺氧引起的发病死亡。

2、加强改底稳水用“福地安或底居安”改底除臭,抑制寄生虫,减少环境污染问题诱发的病害;“碧水安”解毒稳定水体,保证良好的生活环境。

3、用好活菌定期10天使用一次“利菌多”调节水质,补充有益菌,抑制有害菌;“优肽”可裂解杀死致病菌,减少烂鳃、肠炎、败血症等疾病的发生。

4、增强体质内服“利多精+LY-生命素/营养快线”营养保健品,增强草鱼种的体质,减少发病,纵使发病也能减少死亡量。

黄鳝养殖户如何做好防应激抗应激工作



1.黄鳝养殖户在投苗前4小时按50~60个箱泼洒纳米氧1瓶+护苗露1瓶;

2.苗到之后,平衡水温:放苗前先测暂养容器和养殖池的pH值和水温,如两者pH值差在0.5以内,水温差在2℃以内,可放苗;如两者pH值差>0.5、水温差>2℃,就将暂养容器的pH值和水温逐步调整至与养殖池相近或一致,以预防应激性感冒、发烧病。操作方法:鳝苗下箱前,先把容器内的水逐步换掉,第1次倒掉1/3后(倒水时用细网将鱼苗拦住,防止鱼苗倒出),加入池塘的水,水位不要太满,最好是离容器顶端10公分处为宜。20分钟后再倒掉容器内1/2的水,再加水到原位(加水时应尽量靠容器边上慢慢倒入)。20分钟后将整个容器的水全部倒掉,再加入水到原位。之后用应激宁或护苗露泡苗。应激宁或护苗露提前用一个容器化水,再兑到放苗种的容器内。(每250公斤鳝苗用1包应激宁或半瓶护苗露),30分钟后准备称苗下苗,称苗下苗时应轻拿轻放,切不可大力导致苗种受损。

3.放苗第二天,按30个网箱用应激宁1包+降解灵1包,防止鳝苗因地域变化和长途运输导致应激反应。第3天按25个网箱泼洒1瓶护苗露,保护粘液增加抵抗力。

夏季甲鱼养殖四大注意事项介绍!


甲鱼又叫做中华鳖等,由于其肉质细嫩且具有极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是较好的营养保健食品而受到市场上的欢迎,市场需求庞大,因此很多养殖户都有养殖,夏季即将来临,需要注意一些事项才能养好,那么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下夏季甲鱼养殖四大注意事项吧:

一、加强水质管理

夏季高温季节甲鱼的活动力和采食量开始急剧上升,而甲鱼时水陆两栖动物但一般在水质栖息,所以会将残余饵料带入水中外加排泄物,高温环境致使其快速发酵使水质恶化,这时如果不及时将这些捞出或换水会导致大量的微生物和病菌的滋生,严重影响甲鱼的生长和健康,因此夏季要想养好甲鱼加强水质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要根据养殖密度、养殖池的大小和水质的好坏及时换水,换水前最后先进行消毒处理。

二、饲养

夏季是甲鱼快速生长时期这时要保证充足的饲料喂食,但一定要保证饲料的新鲜性,在高温季节饲料易发酵而变质发霉,尤其是经过冰冻后的饲料,因此在选择饲料是一定要细心选择信得过的厂家购买,投喂时一定要定时、定量和定位,还有为了保证营养均衡切记饲料不能过于单一,要用多种饲料轮流投喂,投喂后如果有残存在水中的饲料一定要及时清除,防止其变质污染水体从而影响甲鱼健康。

三、温度调控

夏季时温度普遍较高,而甲鱼还是属于耐热的动物,它在28-31度的环境下生长迅速,但是水温超过35度则对其生长不利,除了每天需要保持2-3小时的光照以外,还需要避免猛烈的阳光直射,当温度持续升高水温超过31度时就要做好降温的措施,首先可在养殖池上搭建遮光板或者在水中种植一些莲可以用来遮阳降温的作用。

四、疾病防治

夏季也是疾病高发季节,很多养殖户对于疾病防治工作不重视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平常需要搞好养殖池的卫生,定期消毒及时观察,早发现早治疗,发现病甲鱼要及时隔绝处理以免传染其他甲鱼,在根据发病特征确定是哪种疾病再进行对症下药。

总结:以上便是关于夏季甲鱼养殖四大注意事项的相关介绍了,养殖户可参考以上夏季养殖四大注意事项来进行养殖,希望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夏季生猪疫病防控和养殖注意事项


夏季,天气炎热,极易引起生猪疫病的暴发流行和病源的传播扩散,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的防控措施以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猪瘟、口蹄疫、蓝耳、猪链球菌等疫病的免疫工作极其重要,它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农民增收,关系到猪肉市场的稳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生猪夏季常见的疫病及其防控

1.猪瘟: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致死性烈性传染病,特征是病猪高热稽留、全身广泛出血,呈败血症或母猪发生繁殖障碍,是OIE必须通报的传染病,我国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1.1流行病学

1.1.1传染源:病猪和带毒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1.1.2传播途径:可以直接接触传播或通过精液、胎盘传播。

1.2症状及病理变化

1.2.1急性型:较常见。病猪体温41℃左右,呈稽留热,结膜炎,初便秘后腹泻,粪便恶臭,带有粘液或血液,体表或粘膜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淋巴结肿大;公猪包皮发炎,挤压有恶臭液体流出。病理变化: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呈大理石样外观,脾出血性梗死,具有诊断意义;肾脏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盲肠及结肠粘膜扣状溃疡;膀胱、心外膜等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1.2.2慢性型:体温时高时低,食欲时好时坏,便秘腹泻交替进行,病程一般20天左右,最后衰竭而死。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坏死性肠炎。

1.2.3迟发型:由先天感染所致。

1.3防控

1.3.1坚持自繁自养,加强饲养管理和消毒工作,杜绝传染源的引入。

1.3.2做好免疫接种工作,种公猪和种母猪每年免疫工作,仔猪在30-35日龄和60-65日龄进行两次免疫,对于新补栏生猪及时补免。

2.口蹄疫: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诊特征是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猪的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等处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仔猪多因心肌炎而死亡。

2.1流行病学:本病可直接接触传播,最常见的感染门户是消化道和呼吸道,也可以损伤的皮肤和粘膜而感染,本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每隔一、二年或三、五年大爆发流行一次。

2.2症状:病初体温高达40-41℃,口腔粘膜及鼻形成小的水疱,水疱破裂形成糜烂,吃奶仔猪多呈胃肠炎和心肌炎而死亡,病死率高达60-100%。

2.3诊断:病猪可取淋巴结、肾上腺、肾脏、心脏、水疱皮、食道-咽喉粘液和血清一同送检。

2.4防控: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的最有效方法,生猪第一次免疫接种后间隔20-30天再进行一次强化免疫,发生口蹄疫时,必须立即上报疫情,确切诊断,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封锁疫区,扑杀患病动物及其同群动物,并作无害化处理,当疫点内最后一头患病动物被扑杀后14天未出现新病例,经批准并经终末消毒,可以解除封锁。

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2006年夏季PRRSV变异毒株在我国爆发,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猪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妊娠母猪和仔猪最为常见,母猪流产,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及仔猪呼吸困难,高死亡率为特征。

3.1流行病学:猪是唯一感染本病并出现症状的自然畜主,病猪和康复猪是主要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精液和生殖道传播,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尤以寒冷季节多发。

3.2症状及病理变化

3.2.1母猪:发热,少数母猪可见耳、腹部、腿部发绀,母猪早产,妊娠晚期发生流产,产弱仔、死胎、木乃伊胎。

3.2.2仔猪:28日龄前感染,体温40-41℃,呼吸困难,眼睑水肿,腹泻,耳尖至耳根皮肤发绀,也可见神经症状。

3.2.3保育和生长猪30-90日龄最易感,体温39.5-42℃,多数猪呼吸困难,后期耳尖、臂部皮肤发紫。

3.2.4育肥猪、感染初期出现呼吸系统症状,随后眼睑肿胀,结膜炎、腹泻和肺炎等,死亡率高。

3.2.5病理变化:肺组织呈弥漫性间质性肺炎,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淤血、出血、肿胀等,肺门淋巴结出血,大理石样外观。

3.3防控

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活疫苗(JXA1-R株)免疫接种,提倡自繁自养,新引进的猪要隔离观察一个月方可混群。

4.猪II型链球菌病:由不同群的链球菌引起的不同临床症状疾病的总称,急性病例常表现败血症和脑膜炎,慢性病例则为关节炎、内膜炎及组织化脓性炎。

4.1流行病学:大、小猪均可感染,尤其小猪发病率最高,其次是怀孕母猪和中猪,我国呈地方流行性,多数为急性败血型,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慢性型呈散发型,以闷热潮湿的夏秋季节发病率高。

4.2症状及病理变化

4.2.1最急性型:突然发病,体温41-42℃,多在6.5-24h死于败血症。

4.2.2急性型:病初体温40-41.5℃继而升到42-43℃,稽留热,眼结膜潮红,流泪,呼吸困难,鼻盘干燥,流浆液性、脓性鼻液,颈、耳廓、腋下及四肢下端皮肤呈紫红色,并有出血点,多在3-5天心力衰竭死亡。

4.2.3慢性型: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

4.2.4病理剖检:死于败血症的猪,体表有紫红色斑点,天然孔流暗红色血液,胸腔积液,含絮状物、心包积液,心肌柔软,呈煮肉样,胃肠粘膜、浆膜点状出血,关节多有浆液纤维素性炎症、皮下有胶冻样水肿。

4.3防控:在猪链球菌流行季节前用灭活苗进行预防注射,患猪和病死猪是主要传染源,严格禁止擅自宰杀和自行处理,按相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5.猪圆环病毒:由圆环病毒2型(pcv2)引起猪的一种新的传染病,引起仔猪断奶衰竭综合征和母猪的繁殖障碍。

5.1流行病学:猪是本病的自然宿主,主要发生在保育阶段和生长期的仔猪,病猪和带毒猪以及公主的精液、流产胎儿均是本病的传染源。

5.2症状及病理变化:

5.2.1仔猪断奶衰竭综合征,生长不良或停滞,皮肤苍白和呼吸困难。

5.2.2猪皮炎与肾炎,本病常发生于12-14同龄的猪,皮肤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隆起,呈周围红色或紫色而中央黑色的病灶。

5.2.3繁殖障碍,可发生于不同妊娠阶段,多见于妊娠后期,表现为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

5.2.4新生仔猪先天性震颤,无法站立,有的仔猪仅头颈部震颤或后躯不能站立。

5.3防控

5.3.1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各种应激。

5.3.2免疫预防

5.3.3控制继发感染,pcv2常与蓝耳、猪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和肺炎支原体等混合感染,加重疾病严重程度。

6.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猪多发性浆膜炎与关节炎或革拉瑟氏病,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关节肿大和运动障碍为特征。

6.1症状,病猪发热、呼吸困难、咳嗽、关节肿胀、跛行、共济失调、可视粘膜发绀,病理变化:初期心包积液,胸水,腹水和关节液增加,继而在胸、腹腔和关节等部位出现淡黄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严重时胸腹腔不同器官黏连,急性病例,可见皮肤发绀,皮下水肿和肺水肿。

6.2防控:

6.2.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合理的密度。

6.2.2药物预防,可选用氟苯尼考、替米考星、阿莫西林、头孢类等药物。

二、加强饲养管理和综合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采取严格消毒措施,保持猪舍清洁、干燥、猪舍实行封闭管理,严禁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养殖场,提倡自繁自养,防止购入病猪或隐性感染猪,确需补栏,应尽量选择专业良种繁殖场,并事先了解对方猪场生猪的健康状况,凭有效的检疫证明购入后执行严格隔离观察和消毒免疫制度。

2.给予全价饲料,防止饲喂霉变饲料,为防止霉变可在饲料中添加丙酸钙、丙酸钠等防霉剂。

3.精心呵护猪群,避免应急反应,优化日粮配方,供足清洁饮水,保持猪舍通风、防暑、防湿,坚持常规消毒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按照科学有效的生猪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河蟹养殖的后期管理要做好四方面工作



随着“中秋”、“国庆”两大节日的临近,河蟹养殖进入了全年最后阶段,强化养殖后期管理,是实现河蟹养殖高产高效的关键。
一、水质调控
1、蟹池后期换水不必太勤,一般每半月换水10—20厘米,水位保持在1.2米—1.5米左右。
2、为了调节水质,增加池塘钙质,全池泼洒生石灰一次,每亩每米水深用生石灰20千克左右,兑水去渣全池遍洒。
3、养殖后期蟹池中水草大部分枯死,及时捞除,添加一些从其他水域捞取的清洁、新鲜的水葫芦、水花生等,使蜕壳蟹栖息在水草上,避免其多在水底淤泥中生活使体色变黑。
二、饵料投喂
河蟹养殖中要求饵料“两头精、中间粗”。在养殖后期,饵料要求蛋白蛋含量高、品质好,动物性饵料应占饵料总量60%以上,以海淡水小杂鱼、新鲜的螺蚌肉及动物内脏等为主,植物性饵料为豆饼、麸皮或浸泡的小麦、大豆等,并适当投喂一些土豆片、南瓜丝等维生素含量高的饵料和蔬菜、浮萍等青绿饵料。投喂量控制在池蟹体重5%—6%,防止投喂可多败坏水质。阴雨天气少投或不投,投喂时间上午8—9时或下午3时—4时和夜里10时—11时。夜里投喂量占70%。
三、病害防治
河蟹养殖后期的病害防治上,除了强化水质管理和饵料投喂外,还要进行药物预防,并严格执行休药期。一般使用纤虫净等,并结合使用生物底改剂,预防池底发黑和蟹体纤毛虫,以免影响河蟹品质。
同时要加强巡塘,清除老鼠、水蛇、鸟类等敌害,防止其捕食河蟹或破坏河蟹肢壳。并检查防逃设备,以防河蟹逃窜。
四、起捕上市
根据上市需求和河蟹养殖生长情况,适时起捕河蟹,捕捞时操作要轻,轻拿轻放,以免损伤鳌足和附肢。
包装可用蒲包、泡沫箱等容器,运输前的蟹鳃要吸足水分,保持湿润,按规格大小,雌雄分开盛放。
运输途中要防止互相挤压,防止爬动,做到透气、防风、防日晒雨淋等。有条件的可暂养,待到春节前后上市。

夏季奶牛养殖四大注意事项介绍!


奶牛在我国的养牛业中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很多地方都有养殖,而养殖奶牛主要通过产奶来获得收益,随着夏季的到来,高温炎热会影响奶牛泌乳量,那么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下夏季奶牛养殖四大注意事项吧:

一、降温防暑

夏季高温奶牛皮下脂肪较厚不利于其降温,致使其体温的调控力较差容易引发中暑,所以夏季养殖奶牛时要特别注意降温防暑的问题,牛舍的建设最好建南向北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在牛舍周围可修剪遮阳强或遮阳网或者搭建凉棚和种植树木,总之要尽可能的将温度的降下来。

二、保持圈舍卫生

牛舍的卫生条件较差容易引发多种疾病危害奶牛的健康,要每天定时清扫牛舍尤其是排泄物,保持牛舍环境的干净卫生,奶牛的身上沾染粪便、饲料以及污水,不仅影响卫生还会影响奶牛的新陈代谢,不利于身体的热量散发,除了定时清扫卫生外还有注意消毒工作,有些细菌和微生物不是清扫就能消灭的,可用浓度极低的敌百虫药液喷洒牛舍及周围环境消灭蚊蝇,使其处于一个舒适的环境。

三、充足的干净饮水

高温时奶牛会发生热应激反应,高温使奶牛体内的水分大量消耗,而这时如果饮水不足奶牛食欲减弱会影响产奶量,还会导致奶牛体内的粘膜干燥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在高温时要提供平常的3-5倍饮水,还可在饮水中加入适量的盐分有利于调节体温,另外高温时水质不稳定,易引发水体变质危害奶牛健康,所以每天要换水1-2次还有定期清洗饮水用具。

四、补充营养

夏季高温奶牛的产奶量和对疾病的抵抗力都较低,而这时就需要保充分的营养来提高产奶量和抵抗力,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氯化钾利于奶牛的体温调控,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有利于奶牛健康,比如维生素c可以抑制体温上升、促进奶牛食欲还可提高抗病力,而补充维生素e可降低奶牛的热应激反应,还可防止脂肪氧化阻止氧化物生成,维生素a和维生素d可促进肠胃消化吸收。

总结:以上便是关于夏季奶牛养殖四大注意事项的相关介绍了,养殖户在养殖时可参考以上四大注意事项来进行养殖,希望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655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