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病毒性出血病防治技术的初步探讨

一、病原

病原:草鱼病毒性出血病是由草鱼呼肠弧病毒及草鱼小RNA病毒感染引起,因病毒有毒物质等代谢产生内毒素、溶血素,致使鱼患败血症、毒血症造成出血。病毒繁殖温度20-35℃,最适繁殖温度30℃左右。

二、流行特点

该病是鱼种培育阶段一种广泛流行、危害大的病毒性疾病,一般6月~9月,水温在25℃以上为主要流行季节,8月为流行高峰期,草鱼、青鱼都可发病,但主要危害草鱼,从2.5厘米~15厘米大小的草鱼都可发病,其死亡率为30%~80%。

三、主要表现症状

病鱼外部症状一般暗黑而微带红色,可见皮下充血现象。部分病鱼的口腔、下颌、头顶部或眼眶周围充血,甚至眼球突出,鳃盖、鳍条基部也出现充血。将病鱼的皮肤剥除,肌肉显示点状或块状充血,病情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鳃部有红色斑块或失血变白。肠道充血,全肠或局部因充血而呈鲜红色,肠系膜有红点,但肠道平滑肌一般仍完好,具韧性,无腐烂或水肿等情况。根据病鱼所表现的症状及病理变化,该病可分为3种类型:

1、红肌肉型。病鱼外表无明显的出血症状或仅表现轻微出血,但肌肉充血明显,往往全身肌肉均呈红色,同时鳃瓣严重失血出现“白鳃”,在较小的草鱼种(7厘米~10厘米)中比较常见。

2、红鳍红鳃盖型。病鱼的鳃盖、头顶、口腔、眼眶、鳍条基部充血或出现红点,腹下、鳞片下点状充血,但肌肉充血不明显或局部点状充血,在较大的草鱼种(13厘米以上)中多出现。

3、肠炎型。病鱼体表及肌肉的充血现象均不大明显,但肠道严重充血,肠道全部或局部呈鲜红色,肠系膜及周围脂肪、鳔壁有时有点状充血,在各类草鱼中都可遇见。

四、诊断方法

在实际诊断中,只要发现草鱼口腔充血或鳃呈白色,即可诊断为该病。诊断时,要注意以肠道出血为主的草鱼病毒性出血病与细菌性肠炎病的区别,前者表现为肠道充血发红且无脓液或有琉晶样物质。

同一养殖塘中的草鱼,有的表现为草鱼病毒性出血病,而有的表现为细菌性疾病如烂鳃病、赤皮病及肠炎病等,也有的表现为车轮虫、指环虫等寄生虫病,且常并发肝损伤综合症。

五、预防措施

1、注射或浸泡草鱼出血病组织浆灭活疫苗或细胞弱毒疫苗进行预防。

2、确保草鱼亲本无病毒感染,从源头杜绝;

3、清除淤泥,彻底清塘;

4、强化日常管理,将预防工作融入日常管理中去,常换水、定期泼洒生石灰调节pH值,改善水质。投喂合格适合的饵料。饲养要按照“先青后精”的原则。

5、饲养管理过程中,注意水质和底质的改良。

六、防治技术

1、发病季节全池泼洒“安洁”、“安泰”、“安净”等表面活性剂等消毒剂,连用3-5天。

2、全池施用“渔乐健”或“出血烂鳃停”抗病毒中草药,用量为200-250g每亩每米水深。

3、每亩水深1米,用“出血烂鳃停”,加食盐150克,混合后加适量水全池泼洒。

4、同时内服“菌毒先锋”或“鱼无忧”+“鱼肝宁”+“渔乐健”+“维生素C钠粉”,连用5-7天。Yz023.coM

六、总结

草鱼出血病是严重困扰着草鱼养殖业发展的一大疾病,根据近几年来对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的预防、治疗作了初步的探讨。

以期在草鱼养殖过程中,能对给大家一帮助。

相关推荐

鸭病毒性肝炎及其防治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常因饲养管理不善,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阴湿,鸭群拥挤等均可促发本病发生而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2014年3月,四川省嘉陵区某鸭场发生了一起以20日龄雏鸭大面积死亡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剖检主要病理变化为肝肿大,呈黄红色或花斑状,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经临床和实验室诊断,该病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鸭病毒性肝炎病。

1 临床症状

鸭群发病急,传播快,病程短,7日龄内的龄雏死亡率达 90%,发病初期病鸭精神委顿,食欲减退或废绝,眼半闭呈昏睡状,以头触地,两腿伸直向后张开呈特殊姿势。部分病鸭未见任何异常,而突然抽搐痉挛死亡。

2 病理变化

发病鸭肝脏肿大、出血、质地脆弱;雏鸭的肝组织表现为出血性坏死性肝炎,有增生性病变;脾脏肿大呈斑驳状;肾肿大,输尿管沉集大量白色尿酸盐;法氏囊肿大;大脑水肿,脑膜血管呈树枝状充血,呈非化脓性脑炎;肠黏膜充血、出血。

3 病原体检测
3.1 细菌分离

无菌采集10只病鸭肝脏分别触片,固定,革兰氏染色,镜检,见4只病鸭的肝脏触片有少量革兰氏阴性菌。用接种环勾取病鸭脑和肝脏组织划线接种于普通培养基和巧克力平板上,置37 ℃ 恒温箱培养24 h,结果普通培养基上长出圆形、半透明、灰色的菌落。勾取单个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见红色长杆菌。接种的巧克力平板上未见细菌生长。

将分离菌接种于5日龄雏鸭,结果被接种鸭无异常。

3.2 病毒检测

将病死鸭肝脏匀浆后按1:5加入灭菌生理盐水,冻融3次,高速离心,上清液用Trizol提取病毒RNA。PCR引物为:上游引物:5-ACAAAGAAAGCGACATAACTTG-3,下游引物: 3-CCTAAACAATCATGGGGGTAAA-5,由宝生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合成。经RT-PCR检测,能检测到预期大小的DNA 片段。

4 防治

确诊鸭病毒性肝炎后,对鸭群进行高免血清注射(0.5 ml/羽),并在饲料中添加清热解毒的中药以及抗生素,在饮水中添加速溶电解多维,鸭群病死率大幅下降。


4.1 疫苗接种

在种鸭开产前免疫2次,间隔2周,其母源抗体可维持4周,对发病或受威胁的雏鸭群,可使用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进行治疗。

4.2 加强饲养管理

建立严格的防疫消毒,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制度。

4.3 药物治疗

病鸭感染本病后常继发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巴氏杆菌病或流感,可采用接种高免血清和中西药结合治疗的方法:中药以清热、解毒、利湿为原则,可选用(金银花、黄檗、茵陈、板蓝根、龙胆草、黄芪)等为组方的中药饮剂,西药以消炎保肝、增强机体抵抗力、恢复肝功能为原则,可选用(泰乐菌素或磺胺嘧啶粉、VC、VB1、赖氨酸、酵母粉)均匀拌喂。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防治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是由一种新型腺病毒引起的雏鹅传染病。可造成雏鹅大批死亡,具有传播快、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 目前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给养鹅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1 流行病学

自种蛋孵出的小鹅自3日龄以后开始发病,5日龄开始死亡,10~18日龄达到高峰期。30 日龄以后基本上不发生死亡.死亡率在25%~ 75% ,甚至100% 10日龄以后发病死亡的雏鹅有60%~80% 的病例在盲肠往十二指肠方向.这一小肠段出现了典型的类似于小鹅瘟的香肠样病理变化.所以一般人们认为该病就是小鹅瘟,但这些种鹅在产蛋前用小鹅瘟弱毒疫苗免疫的后代雏鹅仍然发病.抗小鹅瘟高免血清对该病没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该病无论是自然发病还是人工感染.其死亡高峰期均集中在10~ 18日龄。

2 临床症状

该病自然感染潜伏期3~5d 自然病例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

2.1 最急性型 病例发生在3~7日龄雏鹅,常常没有前驱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即极度衰弱.昏睡而死或临死前倒地乱划.迅速死亡.病程几小时到1d。

2.2 急性型 病例多发生在8~15日龄.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随群采食时往往将所啄草丢弃,随着病程的发展,病鹅掉群,行动迟缓,嗜睡不采食,但饮水似不减少:病鹅出现腹泄.排出淡黄绿色或灰白色或蛋清一样的稀粪.常混有气泡,恶臭.病鹅呼吸吃力.鼻孔流出少量浆液性分泌物.喙端及边缘色泽变暗.临死前两腿麻痹不能站立.以喙触地昏睡而死或临死前出现抽搐症状。病程3~5d。

2.3 慢性型 病例多发生于15日龄以后的雏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消瘦.间歇性地腹泄.最后因消瘦营养不良和衰竭而死.部分病例能够幸存.但生长发育不良。

3 剖检

肠道病变最具有特征性 4日龄死亡的雏鹅,各小肠段严重出血,粘膜肿胀、发亮、蓄积大量粘液 7~12日龄死亡的雏鹅各小肠段严重出血.粘膜上出现少量黄白色凝固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并有少量片状坏死物。14日龄后死亡的雏鹅.小肠后段开始出现包裹有淡黄色假膜的凝固性栓子.小肠外观膨大,比正常大1 2倍.肠壁变薄.没有栓子的小肠段严重出血.粘膜面呈红色 栓子主要出现在小肠中后段至盲肠开口处 栓子与肠壁不粘连。

早期死亡的雏鹅.盲肠与直肠出现肿胀、充血后期出现较多的粘液.泄殖腔充满稀薄的黄白色内容物 10日龄内死亡的雏鹅呈现皮下充血、出血.胸肌和腿肌呈暗红色,肝脏瘀血呈暗红色,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较正常大3~5 倍,胆汁呈深墨绿色:肾脏充血,外观呈暗红色。其他器官无明显异常。11日龄后的死鹅.除肝脏瘀血,肾脏轻度充血、出血外,其他器官无明显异常。

4 防治

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重在预防关键是不从疫区引进种鹅和雏鹅,有该病发生、流行的地区.必须接种疫苗免疫和采用高免血清进行防治。平时做好清洁、消毒、隔离工作。

4.1 疫苗免疫

4.1.1 种鹅免疫 在种鹅开产前使用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一小鹅瘟二联弱毒疫苗.进行两次免疫.在5-6个月内能够使后代雏鹅获得母源抗体的保护.不发生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和小鹅瘟,这是预防该病最为有效的方法.

4.1.2 雏鹅免疫对雏鹅1日龄时.使用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弱毒疫苗口服进行免疫.3d即可产生部分免疫力.5d可产生100%免疫保护。

4.2 高免血清防治

4.2.1 对出壳1日龄雏鹅 使用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高免血清或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一小鹅瘟二联高免血清皮下注射0.5mL.即可预防此病的发生。

4.2.2 对发病的雏鹅群使用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高免血清或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一小鹅瘟二联高免血清皮下注射1.0 1.5mL/只.治愈率可达60%~100%。

另外.在确诊该病时.一定要进行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确诊.注意与小鹅瘟进行鉴别诊断。在治疗过程中,肠道往往发生其他细菌感染,故在使用血清进行治疗时.可适当配合使用其他广谱抗生素、电解质、维生素C、维生素K 等药物,以辅助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治


1 发病情况

2011年3月.该市某养鸭户王某从邻县购进1 400只雏鸭苗饲养.饲养至 14日龄时突发疾病.而且发病快、死亡率高.病鸭开始时症状不明显.后仰头踢腿.全身性抽搐.倒向一侧突然死亡,死后呈角弓反张,2 d死亡170只,几乎近一半的雏鸭不食、缩颈。该养殖户曾用青霉素、庆大霉素饮水治疗.用药后病情不见好转.相反病情加重 随之禽主带病鸭和死鸭来该站就诊.

2 临床症状

病鸭体温升高42℃ 以上、精神沉郁、呆滞.食欲减少或废绝,呼吸困难.有腹泻现象.颜色呈白色或灰白色.眼半闭.昏睡,缩头拱背.或打堆或离群独处.有的脚软站立不稳 随后几小时则出现神经症状.全身抽搐.倒向一侧.脖子上仰、头向后背故称背脖病.部分病鸭两腿呈阵发性痉挛.两腿无力.步行不稳.跟不上鸭群.身体倒向一侧.加以驱赶即卧地不起.拍动双翼边走边歪倒.无力时成堆蹲在一起.若驱赶到阳光下极易猝死.死前常呈二脚抽搐如游泳状或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苦闷状或翻身死亡 从发病症状出现到死亡时间极短。

3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鸭.特征性病变在肝脏所有剖检病例肝脏均肿大、质脆.肝脏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 色暗淡或发黄.呈斑驳状.有的肝脏呈土黄色或红黄色: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胆汁草青色或淡红色:脾脏肿大.呈斑驳状花纹样:大多数病例肾脏肿胀.呈树枝状充血:胰脏充血呈粉红色:心肌质软,脑充血及软化 病理组织学变化为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其间有大量红细胞.肝小叶之间的血管和胆管的纤维组织内有单核细胞聚集.胆管和结缔组织增生:皮组织呈退行性变性和坏死等病理变化。

4 实验室诊断
4.1 细菌学检查

以无菌操作采取濒死雏鸭的心血、肝脏做涂片、触片,然后染色镜检,未见病原菌.同时将病料分别接种于肉汤、普通琼脂、麦康凯培养基上.放置培养箱内37℃ 培养48 h.此期间.上述培养基上均未发现细菌生长

4.2 动物接种

用病鸭肝脏组织磨碎做成待检肝乳剂.加青霉素和链霉素作用后.经皮下接种于10只5 El龄无鸭病毒性肝炎母源抗体的易感雏鸭.每只注射0.5 mL.结果接种12~24 h后出现典型鸭病毒性肝炎发病症状.并在48 h内全部死亡.病理变化与自然病例相同.

4.3 鸭胚接种

取10枚12日龄敏感鸭胚(未接种过鸭病毒性肝炎疫苗的当地母鸭所产的蛋进行孵化).经尿囊腔接种 0.2 mL/枚上述制备的病鸭肝乳剂.接种后24 72 h内全部死亡.胚体皮下出血和水肿. 肝脏多肿胀呈灰绿色且有坏死灶。

根据发病情况、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为鸭病毒性肝炎.

5 防控措施
5.1 隔离病雏

防止病情进一步扩散.及时隔离与消毒 鸭群发病后立即与其它假定健康鸭群严格隔离.并实行专人管理.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或接近.以避免病情进一步向周围扩散 饲养人员出人养殖大棚要严格遵守消毒制度 淘汰的病重鸭与死鸭.经过焚烧或在远离水源的地方深埋处理 污染的垫料、粪便和饲料用具等未经消毒处理不能随便运出场外 对发病鸭棚的周围环境.用过氧乙酸进行喷雾消毒.每天1次.直至鸭群出栏。对发病鸭群.用百毒杀带鸭消毒.每天1次.直至病情完全康复.带鸭消毒时要预先提高育雏室的温度2-3℃ .以避免应激而造成鸭群病情加重.

5.2 增加饲料营养.改善饲养环境

鸭群发病后.要增加饲料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在晴朗的中午要加强通风.以及时排出舍内污浊的有害气体:鸭群密度大时.要适当分群:为防止鸭舍过度潮湿.要及时更换垫草:为避免因应激因素造成病情加重.要保持鸭棚内外环境的相对安静.

5.3 紧急注射高免血清或蛋黄抗体

对发病初期死亡较少的鸭群.立即逐只注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每只0.5 mL.对有发病症状的鸭只.可注射0.8 mL;没有高免血清时.可注射高免蛋黄抗体.根据体重分别注射1 2 mL 在注射血清和蛋黄抗体的同时.应用干扰素治疗.

5.4 治疗

在饲料和水中加入板蓝根溶液.南雏鸭自由采食和饮水.连用5 7 d 在饮水中(饲料中)加入氟哌酸粉 (0.1%~0.25%)或恩诺沙星粉剂.连喂 3~4 d。经采用以上措施治疗.收到很好的效果,用药1 d后.死亡明显下降,鸭群精神状态明显好转.采食量增加 3 d后大群精神好转并趋于正常 继续按上方服药5 d以巩固疗效.鸭群已基本转为正常.

6 体会
6.1 养鸭户进雏鸭时.要事先了解种鸭的免疫情况.从正规种鸭场引进经过免疫接种的种鸭孵的雏鸭.或对1日龄雏鸭接种鸭肝炎弱毒疫苗.做好商品雏鸭的预防免疫接种工作.

6_2 当发生鸭病毒性肝炎后应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当鸭群患鸭病毒性肝炎后.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遭受鸭疫巴氏杆菌的攻击而发生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加重病情,因此.饲料中可添加头孢噻肟钠、磷霉素钠、硫酸安普霉素等药物预防鸭传染性浆膜炎.

6.3 疫区应在1 3日龄注射鸭病毒性肝炎疫苗,按1.5倍量.7~10日龄进行二次免疫.按2倍量 在非疫区可采用药物进行预防.

6.4 养鸭场实行封闭式生产.本着 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做好隔离消毒,禁止不同鸭场的鸭群、饲养人员、饲养用具相串.防范于未然.对于有效防控雏鸭病毒性肝炎也具有重要意义.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病毒性疾病防治技术



病毒性疾病主要是鮰病毒病,此病能引起急性死亡,且死亡率很高。

1、病原与流行情况:病原体为一种疱疹病毒。该病多在夏季水温偏高时危害苗种,体长10厘米、体重10克以下的个体最易受感染,鱼苗自然感染时可在3~7天内全部死亡。3~4月龄的鱼种也曾有流行,但大个体鱼感染的死亡率低。

2、症状:表皮和鳍条基部充血,眼球外突,鳃丝苍白或出血,鳃色发暗,腹部膨胀,内脏充血并伴有腹水。鱼头向上,游动不正常,或做垂直游动,或绕其纵轴打转或垂直悬浮,快死个体头朝上漂浮水面。

3、防治方法:鱼类病毒病至今尚缺乏专用有效的药物,主要靠预防。通常采用改善环境条件,采取生态、免疫和药物相结合的预防,以增强鱼体自身的抗病力,切断传染源。主要措施包括:①养殖水体保持良好水质,溶氧量应达到4毫克/升以上。②降低鱼苗种的放养密度,控制在每亩放1万尾以下。③当水温接近30℃时,不宜拉网和运输鱼种。若出现病情,绝勿拉网。④在发病鱼池使用过的网具,需进行严格消毒(一般用5%福尔马林或40毫克/升的有效氯)后才允许再用。⑤在发病期间,若条件许可,可向池中冲放冷水降温(降至20℃以下),以减少死亡。


鸭病毒性肝炎及其防制


自首次报道美国纽约地区发生鸭病毒性肝炎 (DVH)以来,世界许多地方相继报道发生DVH。我国早在1960年即有临床病例的报道,近年来,DVH 在我国已呈广泛性分布,给养鸭业带来严重危害。

1病原特性
1949年有人首次用鸡胚分离到了鸭病毒性肝炎病原体。目前,发现DHV有3个血清型,即I、Ⅱ、Ⅲ型。我国2002年又分离到了不同于以上3个型的DHV,暂称为新型的鸭肝炎病毒(DHV)。

I、Ⅲ型DHV属于小RNA病毒科,肠病毒属,衣壳为20面体对称,无囊膜,直径20-40纳米,病毒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仅编码3种衣壳蛋白。病毒粒子对乙醚、氯仿、胰酶等有抵抗力,耐受pH值为3.0的环境。对热也有较强的抵抗力, 56% 1小时仍有部分病毒存活(1lI型50~C即失活), 62℃30分钟全部灭活。在阴暗处的湿粪中可存活37 天以上,4℃下可存活2年以上,零下20 可存活数年。在0.01%福尔马林、20克/升氢氧化钠中15~2O 小时可使病毒完全灭活。DHV不能凝集任何动物红细胞。I型DHV可在鸭胚、鹅胚和鸡胚尿囊腔内增殖,鸡胚适应毒可在鸡胚、鸭胚成纤维细胞上生长,并可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Ⅲ型DHV接种鸡胚不敏感,鸭胚初次接种后死亡无规律性,一般在接毒后 8~9天死亡。传代可使毒力增强,死亡时间会进一步缩短。鸭胚或雏鸭的肝或肾细胞可用于增殖病毒。

I、Ⅲ型DHV经血清学试验证实,相互间无共同抗原,其免疫血清不能交叉保护。Ⅱ型DHV属于星状病毒科,病毒粒子呈特征性的带有顶角的星状,直径约28~30纳米,无囊膜,基因组为单分子线状的正链RNA,可耐受乙醚、氯仿、胰酶和pH值3.0的处理。56℃ l/J,~,-j-对病毒感染力无影响,福尔马林熏蒸和常规消毒措施可消除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不能在鸭和鸡的细胞培养物中增殖,可在鸭胚、鸡胚中增殖。

2流行病学

目前,我国以及世界各地仍以I型DVH流行为主。DVH是危害雏鸭的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其主要特点是发病急、病程短、传播快、病死率高,主要侵害3周龄内雏鸭,以4~8日龄雏鸭最易感。成鸭可感染但不发病,能排毒,不影响产蛋率。发病日龄越小,病死率越高,通常在30%以上,高者可达95%甚至 100%。也能感染新生雏鸡、鹅、珍珠鸡、野鸡、鹌鹑等,雏鸡、雏番鸭和乳鸽人工感染后未见死亡,雏火鸡、鹌鹑人工感染后死亡率较低,雏雉、鹅、珍珠鸡人工感染后死亡率较高。该病的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发病率以5-6月和9-11月较高。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病毒主要从肝脏经胆管进入肠道,通过粪便排出体外而感染其他雏鸭,仅水平传播。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鸭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一般为12天,病程发展迅速,很快波及全群。病鸭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废绝,眼半闭呈昏睡状。l2~24小时后,半数以上病雏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多偏向一侧倒卧,双腿抽搐痉挛,死前头向背部扭曲,呈角弓反张状。最急性病雏常不见有任何异常而突然抽搐痉挛死亡。肝脏肿大,质脆色淡,小日龄雏鸭肝呈土黄或红黄色,稍大日龄病鸭肝呈灰红色,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斑状血灶或融合成带状。胆囊肿大充盈,胆汁呈褐色、淡茶色、淡绿色。肾脏肿胀,血管怒张,呈暗紫色树枝状。脾肿大,外观呈斑驳状。胰脏肿大,颜色苍白,出现有针尖状灰白色坏死灶,伴有出血点。心脏有针尖状出血,特别是幼龄雏鸭,心肌浊肿。

4诊断

根据该病的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可做初步诊断。血清诊断方法中常用的为酶联免疫吸附法和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也较常用,但敏感度不高。

5 防制

接种疫苗是预防DVH的主要方法,对产蛋种鸭进行合理、有效的疫苗接种,可使雏鸭获得被动免疫。对雏鸭用弱毒疫苗接种,可获得主动免疫,但若存在母源抗体会影响免疫效果,只有没有母源抗体的雏鸭才可进行免疫。隔离和消毒也是预防DVtt的有效方法之一,3周龄以内的雏鸭群必须严格隔离饲养,控制舍温在32~C左右,每批鸭苗进舍前要用火碱水喷洒消毒鸭舍。专人饲养管理,严格遵守消毒制度。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655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