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养殖泥鳅需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1.池塘建设:选择避风向阳、引水方便、弱碱性底质、无污染的地方建池,池塘可以是水泥池,也可是土池。土池做到坚固耐用无漏洞,池底铺入20~30厘米的肥泥。进出水口用铁丝或塑料网拦住,池底向排水口倾斜。

2.清池消毒与铺放秸草捆:放养前2周,每亩用80公斤生石灰干法清塘,3天后每亩施有机肥400公斤。继而将干燥无霉的玉米秸、稻草等秸秆,用10号铁丝捆扎成直径40~50厘米的秸草捆,再用直径5~8厘米粗的木棒在扎好的秸草捆上捣几个眼,后用石块等作沉石,将秸草捆平行沉入池底,每亩放秸草捆15~20个,最后向池塘注水至80~130厘米。

3.投放鳅种:人工繁殖或捕捉的野生泥鳅皆可作种。泥鳅种要求个体健壮,规格均匀。放养前,用3%的食盐水浸洗鳅种5~10分钟。投放量,每亩2.5万~3万尾;有条件的地方与鲤、鲫、鳙鱼等混养,投放比例:每投放50~100尾泥鳅种,投放混养鱼种1尾。

4.饲养管理:在提供天然饵料的基础上,增加投喂蛆虫、蚯蚓、蚌肉、鱼粉、小杂鱼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以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类等植物性饲料,或人工配合饲料。一般每天上下午各喂1次,日投饲量为泥鳅体重的5%~10%。投饲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质管理应保持肥、活、嫩、爽。若发现泥鳅窜出水面吞气或在水面浮头时,应立即停止施肥,注入新水。夏秋高温季节,每隔7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50%。

相关推荐

河蟹育肥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怎样才能使上市的河蟹肥满度达到最佳?通过养殖经验和对大量养殖户的了解、分析,总结出必须要合理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合理换水,保持水质优良:池塘在春夏季节养殖的过程中防病治病用药,难免存在一些残留物质,到秋季要勤换新水,预防池水变坏,保持池水的透明度,一般蟹池要在35厘米以上。换水最好在河蟹最后一次脱壳前进行,不但可以改善水质,还可以使河蟹脱壳整齐、顺利。以后每10天左右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不少于总量的30%。
二、合理投喂,保证营养充足:河蟹育肥期最好是投喂蛋白质含量32%以上的河蟹专用料,日投喂量是蟹总量的10%左右,实际生产中要以投喂后2~3小时基本吃完为准,后期随着气温、水温的逐渐下降,日投喂量要逐渐下调。投喂的时间一般以傍晚为主、清晨为辅。
三、合理施药,保证体质健康:河蟹育肥期对病虫害预防要坚持不懈,预防到底,特别是对纤毛虫病的预防,要采取“外消”与“内服”相结合的方法,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可在河蟹最后一次脱壳后10天用二氧化氯等药物全池泼洒1次,同时可以在饲料里添加防病治病的蟹用药物拌饵喂食,连喂5~7天。

夏季河蟹养殖管理要做好五方面工作



在面对夏季即将出现高温、少雨等情况,为切实做好高温季节下河蟹养殖管理等工作,努力提升渔业科技入户的养殖水平,重点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注重水草的管理:水草既可作为河蟹的植物性饵料,也是河蟹栖息、脱壳、隐蔽的场所,同时还可以遮阳、降温。适宜蟹池水草主要有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等,水草覆盖面积占养殖面积的58%左右,同时对长出水面的伊乐藻用刀具及时做割梢处理,对水草覆盖全池的要适当稀疏。
二、加强水质水位的调控,夏季水温较高,水质极易恶化,有毒有害物质增加。要保持水质肥、活、爽、清和较高的溶氧,透明度一般在40厘米左右,PH值控制在7.0—8.5之间,水位深度最好保持在1.5米左右。高温季节每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40厘米左右,边排边注,每隔10天每亩水用新鲜生石灰10公斤全池泼洒一次,改良水质,增加水中钙质,有利于河蟹脱壳生长。
三、科学投喂:注意营养均衡,投饵按照“四看”“四定”的科学方法:饵料入池应在4小时左右吃完为宜。夏季河蟹饵料应以植物性为主,合理搭配动物性饵料。同时,根据蟹池内螺蛳实际数量,在八月上旬进行一次补放,以确保河蟹活体饵料充足。
四、加强病害防治,坚持生态调节与科学用药相结合,遵循“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定期外用含氯或含碘制剂等水体消毒剂和生物制剂以及“甲壳净”、“纤虫净”等杀虫剂全池泼洒,交替使用,每月在饵料中添加大蒜素制成药饵,连续投喂3—5天,通过外用内服可有效防止蟹病的发生。
五、确保安全:预防事故,野外作业做好防暑降温防雷电等安全防范工作。勤巡塘,查设施,特别是圩堤,电力,闸涵等设施检查,确保安全生产。

罗非鱼稻田养殖管理要做好五方面工作



1、饵料与投喂

由于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因此在投放入稻田之后,既可以投喂糠麸类、饼粕类等常见饲料,也可以投喂人工全价配合饲料。投饵量为鱼体总重量的2%~3%,日投喂2次。投饵时要按照“四看”与“四定”的原则,并尽可能在鱼凼处搭食料台投喂。

2、田间水的管理

下雨或有洪水时,应加强巡查田埂的牢固程度。注意进、出水口的畅通和拦鱼设施效果,如有堵塞和损坏,要及时疏通和维修。要根据稻田需要适时调整水深。调整的原则是以稻为主,适当照顾养鱼。稻田浅灌和晒田前要先检查鱼沟和鱼凼,保证罗非鱼有足够的游动空间。如因无法解决晒田对鱼的影响时,应设法将鱼转移到别的稻田继续饲养。

3、化肥与农药的使用

在施用化肥时,应控制用量,每亩使用尿素4~5千克或硫酸铵5~8千克,应少量多次施用,或将化肥直接与土拌和成球粒肥料,分施在秧的根部,这样不仅化肥用量少,肥效高,而且对罗非鱼也安全。一般不要用氨水作追肥,否则易毒死罗非鱼。养殖罗非鱼稻田中喷施农药,要求既能有效防治水稻病虫害,又要避免罗非鱼受到损失。一般选用高效低毒农药。严禁使用鱼藤精、毒杀芬、二二三、六六六、五氯酚钠等剧毒农药。施药时可适当加深田水,以稀释落入水中农药的浓度。药物要尽量喷洒在稻子的叶茎上,以利提高防治病虫的效力,减少药物落入水中对鱼造成的危害。

4、防治鱼病

稻田中罗非鱼一旦得了病,治疗相当困难。因此,除在鱼种放入稻田前必须对鱼种进行浸洗消毒外,还要定期在鱼沟、鱼凼或整个稻田中泼洒漂白粉,浓度为2毫克/升,或90%晶体敌百虫,浓度为0.3~0.5毫克/升。泼洒晶体敌百虫既可防治鱼病又能防治水稻病虫害。

5、成鱼捕捞

稻田养殖罗非鱼收获时间,一般在水稻收割后进行。收鱼前,先疏通鱼沟,然后慢慢放水,让罗非鱼随水自动进入鱼沟和鱼涵,使用鱼网在排水口处就能收鱼了。如一次捕不干净,可重新灌水,再重复捕收一次。


河蟹养殖日常管理措施要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投饵

(1)饵料配比:河蟹饵料有天然、人工饵料两大类。1年中总的饵料分配为动物性饵料(精料)占40%,粗料(糠、饼、麸等)占25%,青料(水、旱草)占35%。上半年是河蟹长骨架的生长季节,饵料分配上,青料占50%,粗料占30%,精料占20xx是河蟹成熟阶段,饵料分配上,精料占60%,粗料占20%,青料占20%。

(2)饵料投喂时间安排:放养后至3月底4月初,当平均水温未达10℃时,少投或不投,如水温高于10℃,可投喂少量糊状饵料。3月底4月初以后,平均水温达10~15℃时,可投喂糊状饼类、小杂鱼、螺师、豆渣、米糠、猪血、配合饵料等,亩量不宜多。5~6月份可投人工配合饵料及水草,7~10月份,增加动物性饵料投喂。11月份以后,酌情少量投饵。

(3)投饵量及投饵时间:日投饵量为河蟹体重1~5%,具体是:1~4月份,为河蟹体重1%左右;5~7月份为5%左右;8~10月份为5%以上。

投饵时间为傍晚,一般日喂1次。蜕壳期间,可少量多次投喂。

投饵要定时、定量、定质、定位。
二、换水

池水要经常保持清、爽、活的状态,透明度在40厘米以上,否则应换水。

换水情况是:春、秋雨季,7~10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1/3;夏季每3~5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1/3。

换水时应注意:
①池内、外水温差不要超过3℃。早春及初夏换入的水,水温最好高于池中水温;盛夏要换入低于池中水温的水;冬天不可换入水温较高的水,以免影响休眠。
②一次换水量不宜超过1/2。
③要控制进水速度,一般以2~3小时换1次水为宜。

遇到下列情况时要及时冲水、换水:
(1)河蟹摄食明显减少,白天离水寻找洞穴,表明水质恶化,应立即冲水。
2)连续阴天、闷热、炎热天气,要勤冲水、勤换水。
(3)久旱不雨、加水困难时,可每亩用生石灰15~20千克,化浆泼洒,5天1次,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状态。
三、常规管理

常规管理主要是经常巡塘。它是池塘养蟹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天巡塘要做到5看:
①看河蟹活动状态是否正常;
②看是否缺氧,若受惊动后,河蟹不下水或下水后,立即爬上来,傍晚或清晨河蟹大量聚集在池边岸上,说明水中缺氧或水质变坏,必须立即换水或增氧;
③看是否有敌害,如发现池塘中有水蛇、水老鼠、水蜈蚣、青蛙、鸟类等敌害动物,应立即采取除害措施;
④看软壳蟹是否被同类残食,如发现有自相残食现象,则需加喂适口饵料和采取保护软壳蟹的措施;
⑤看防逃设施状况,若发现漏洞应及时修补。
四、池塘养蟹的常见问题

(1)池塘选择:用精养鱼池,不经任何改造,直接来养蟹是错误的。因为鱼与蟹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均不相同,精养鱼池水深、水肥、无水草,这是符合鱼类生长要求的;而河蟹要求水清、水浅、溶氧充足、池底少淤泥、水草丰富;鱼类所利用的是水的空间,而河蟹所利用的是池底表面积,水深反而对河蟹蜕壳生长不利,水太深池底也容易缺氧,改鱼塘作养蟹塘事先必须加以改造,使之适合河蟹生长要求。

(2)饲料投喂:有些养蟹单位和个人为了降低饵料系数,提高河蟹生长速度,不惜工本投喂富含蛋白质的鱼类配合饵料,这是错误的。因为鱼类吞食粉状或颗粒饲料的利用率很高,而河蟹咀嚼粉状或颗粒饲料时易使饲料散失,利用率低。根据河蟹的摄食方式,其饲料以块状、粘硬和不易在水中散开为佳。

(3)水草种植。很多养蟹专业户在池塘清塘消毒后,即投放幼蟹,池中无水草,这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池塘经生石灰清塘消毒待药性消失后,立即在池底种植苦草、菹划和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或者在水面种植水花生或水葫芦或水浮莲等水草。

根据养殖河蟹的密度状况,水草覆盖面积应占蟹塘总面积的10%~30%。
五、河蟹的夏、秋管理

俗话说:“七、八月长壳,九、十月长膘”,夏、秋高温季节,河蟹活动频繁,食欲大增,是河蟹生长的最好时机,这时应做好强化培育工作。

(1)加强饲养管理,必须相应增加投饲量,除有充足的水草之外,还应投喂动物性饲料,如屠宰场下脚料、小杂鱼、螺、蚌、贝类等,投饵量占河蟹体重的5%以上,主要看第二天食料有无剩余作相应的增减,投喂地点在池边浅水处,投饵时间为每天下午5时以后,以满足河蟹昼伏夜出觅食的习性。

(2)创造蜕壳环境,这时蜕壳时间长,并伴有蟹肢尖红状,常出现蜕壳不顺利现象,应种植一些芦苇、茭白等遮荫植物,为河蟹提供荫凉栖息场所,以减少河蟹蜕壳时格斗和便于躲藏敌害。有条件时,可将软壳蟹挑出来,放在通风、阴凉、有水草的池或盆内暂养,等蟹壳硬后,再放入池内饲养,提高蜕壳蟹成活率。

(3)调节水质,水深保持1米左右,水质清爽,一般每3~4天换水1次,每次换掉旧水30厘米左右,若发现河蟹多数登岸,吐泡呼吸空气中的氧,尤其是白天有大批攀爬出水面,受惊也不下水,或一下水马上又上岸,表明水质缺氧或败坏,此时,应尽快把陈水全部放掉,全部换上新水。

(4)做好防逃工作,经常检查防逃设施,观察有无逃走的痕迹,检查是副产品有洞与外界河沟、稻田相通,出水口的拦护设备也要注意更换,有防无患。

高温季节黄鳝养殖池管理需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夏、秋季节气温偏高,鳝鱼精养池的管理工作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

一、水质管理及时清除池中残饵及其他污物,保持水质肥、活、嫩、爽状态,每隔1天-2天换水1次,保持水深25厘米-30厘米。成鳝池水质的pH值应严格控制在7-7.8之间,必须常用试纸测定,偏酸则施用生石灰液加以调节。

二、控制水温鳝鱼养殖的最佳水温为28℃以下。

夏秋时期气温很高,若阳光直射使水温快速上升,鳝鱼生长必受抑制,甚至染病死亡,必须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

1.适时换水并加注新水。当气温升至38℃以上时,放掉表层1/3的水,加注清水。如果有条件则采用小流量注水,采用常流水效果最好。

2.鳝鱼池上空搭架,池周种植葡萄、扁豆、丝瓜等藤蔓作物,将藤蔓牵引于架上形成遮阳棚盖,其遮阳面积以占水面的1/3为宜,让池水保持一定的光照。

3.池中种植水葫芦、水浮莲等水生作物,抛置少量树桩让鳝鱼栖息、隐蔽,度过酷暑。但注意水生作物覆盖面积应控制在水面积的一半以下。

三、饲养管理

1.投喂鲜活的蝇蛆、蚯蚓、螺蚌等或新鲜的畜禽内脏,辅以麦麸、饼粕、面粉等植物性饲料,鲜料投喂量为鳝鱼总重的8%左右,干料投喂量折半。

2.严禁投喂被污染或腐败变质饲料。

3.坚持四定原则,掌握好投饵量,若遇恶劣气候鳝鱼摄食量减少应适当少投饵,一般掌握在当天吃完为度。若有残饵应及时清除,以免污染水质。

四、注意防逃若遇气候变化突然会使鳝鱼感到不适,焦噪不安,伺机逃走。特别在雷阵雨或夜间暴雨时外逃可能性最大,应经常检查池壁、池底有无裂缝,排水孔网罩是否完好,水深是否超标溢流,及时排除隐患,堵住鳝鱼外逃的途径。

五、疾病防治

1.预防感冒换水前后水温高低大于2℃时常会引发感冒,应在换水量及水温上严格控制,避免感冒发生。

2.防治发烧病本病由池水过线,水温过高引起,病鳝焦燥不安,常浮出水面或躺于水草上频频摆头,饥而不食,最后死亡。防治方法除遮阳降温、加注新水外,按每立方米用5毫升0.07%硫酸铜溶液全池均匀泼洒,效果很好。

3.出血病防治方法是按每千克鳝鱼用30毫克三氮唑核苷兑水0.5千克浸浴鳝鱼4小时-5小时,疗效很好。

4.黄斑病在鳝池内养几只蟾蜍(癞蛤蟆)预防效果好。如果已发生本病,可将蟾蜍剥皮后栓在细绳上在池中拖几圈,让蟾酥的有效成分溶于水中,基本可以治愈。


河蟹育肥期管理要做好六方面工作



蟹塘育肥期是指8月20号—河蟹上市的这段时期,它既是河蟹营养积累时期也是河蟹养殖的关键时期,管理的好坏不仅决定了河蟹养殖产量而且更决定河蟹的品质,这阶段建议养殖户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合理调整饵料结构科学投饵。调整动物性饵料和植物性饵料比例,动物性饵料:植物性饵料=65:35,有条件的可以在蟹塘补投活螺蛳200—250kg/667㎡,也可以喂冰鲜鱼和野杂鱼,植物性饲料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如果投喂颗粒饲料选择蛋白质含量36-40%的饲料。无论何种饲料应新鲜、无污染、无变质。日投饵量5%—10%(蟹存塘量),每天2次上午1/3,下午2/3,具体投饵量还要按照“四看”灵活掌握。
2、合理调整水位严控水质。水位保持100—3000px,透明度控制在30—1000px,ph:7.5_8.5,溶氧5㎎/l以上,氨氮0.5mg/l以下,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结合底改调节水质,使水质达到“肥、活、嫩、爽”,合理使用增氧机,定期换水确保河蟹在优良的水质中生长。
3、加强水草管护。一是及时捞取蟹塘里的断草以防腐败水质。二是根据水草生长情况定期使用氨基酸护草肽,促进水草生长,叶片粗壮。三是水草密度要合理,保持50—60%,塘口密的及时疏理;塘口稀的及时补栽水花生、水浮萍。
4、做好日常管理工作。一是加强巡塘,每天早、中、晚三次,观察河蟹的摄食、活动、蜕壳以及池塘是否缺氧。二是注意防偷、防逃。“秋风起,蟹脚痒”这个时候河蟹最易逃逸,要勤检查防逃设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蟹塘套养南美白对虾的要根据虾的生长情况及时捕捞上市,降低蟹塘存塘量。
6、河蟹育肥期使用药物要谨慎,注意药物的休药期,尽量少用药或不用药。保证河蟹安全上市。

河蟹养殖的后期管理要做好四方面工作



随着“中秋”、“国庆”两大节日的临近,河蟹养殖进入了全年最后阶段,强化养殖后期管理,是实现河蟹养殖高产高效的关键。
一、水质调控
1、蟹池后期换水不必太勤,一般每半月换水10—20厘米,水位保持在1.2米—1.5米左右。
2、为了调节水质,增加池塘钙质,全池泼洒生石灰一次,每亩每米水深用生石灰20千克左右,兑水去渣全池遍洒。
3、养殖后期蟹池中水草大部分枯死,及时捞除,添加一些从其他水域捞取的清洁、新鲜的水葫芦、水花生等,使蜕壳蟹栖息在水草上,避免其多在水底淤泥中生活使体色变黑。
二、饵料投喂
河蟹养殖中要求饵料“两头精、中间粗”。在养殖后期,饵料要求蛋白蛋含量高、品质好,动物性饵料应占饵料总量60%以上,以海淡水小杂鱼、新鲜的螺蚌肉及动物内脏等为主,植物性饵料为豆饼、麸皮或浸泡的小麦、大豆等,并适当投喂一些土豆片、南瓜丝等维生素含量高的饵料和蔬菜、浮萍等青绿饵料。投喂量控制在池蟹体重5%—6%,防止投喂可多败坏水质。阴雨天气少投或不投,投喂时间上午8—9时或下午3时—4时和夜里10时—11时。夜里投喂量占70%。
三、病害防治
河蟹养殖后期的病害防治上,除了强化水质管理和饵料投喂外,还要进行药物预防,并严格执行休药期。一般使用纤虫净等,并结合使用生物底改剂,预防池底发黑和蟹体纤毛虫,以免影响河蟹品质。
同时要加强巡塘,清除老鼠、水蛇、鸟类等敌害,防止其捕食河蟹或破坏河蟹肢壳。并检查防逃设备,以防河蟹逃窜。
四、起捕上市
根据上市需求和河蟹养殖生长情况,适时起捕河蟹,捕捞时操作要轻,轻拿轻放,以免损伤鳌足和附肢。
包装可用蒲包、泡沫箱等容器,运输前的蟹鳃要吸足水分,保持湿润,按规格大小,雌雄分开盛放。
运输途中要防止互相挤压,防止爬动,做到透气、防风、防日晒雨淋等。有条件的可暂养,待到春节前后上市。

俄罗斯鲟龙鱼养殖要做好四方面工作



鲟龙又称鲟鱼是大中型经济鱼类,也是珍贵的鱼种。目前全世界共有20多种,其中我国有8种,俄罗斯鲟鱼主要分布于俄罗斯的里海、亚速海、黑海及与这些流域相通的河流。除部分是洄游性种类外,还有部分为定栖种类。春季开始洄游,结束于秋季,春季洄游型当年产卵,秋季洄游型第二年产卵。初次性成熟年龄:雄性11—9龄,雌性11—13龄,产卵周期4—6年。俄罗斯鲟鱼的成鱼养殖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池塘条件:池塘要有良好的进排水系统,鱼池的面积以3—5亩为宜,其形状长方形为好。池底的淤泥小于10厘米。如是水泥流水池其面积50—300米不限。池深2米。

2、对水质的要求:溶氧要求大于5毫克/升,PH值6·5到8·0之间。需要注意的是鲟鱼对氯特别敏感,即使水中有微量的氯离子也会导致鲟鱼死亡。

3、鱼种放养:池塘在放养前进行生石灰消毒,每亩用10公斤左右,然后干塘日晒。于放养前二周注水,水深为2米。鲟鱼的放养密度和其个体大小有关,一般规格在300—500克,每亩放500尾。鲟鱼的承受水温为1—30℃,生产商品鲟鱼的最适水温为20—24℃,秋冬季水温最好不低于4—6℃,夏季池塘水温超过26℃时,应及时注新水。

4、饲养管理:实行定时、定点、定量的投喂原则,日投饵率3%,以后随着鱼体长大,逐渐减少投饵率,当鱼达到1公斤以上时,日投饵率不超过1%。由于鲟鱼怕光,所以投喂时间为每天黎明和黄昏各一次。每半月加喂鱼健康2号、淡水鱼多维和酶制剂等,以提高鲟鱼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能力、加快鲟鱼生长。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1874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