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驭猪病—母猪生产问题集锦

最近温度低,天气变化大,发病较多,提醒大家及时关注猪病变化情况;母猪产前产后的问题一直是最多的,为了更好的养殖好母猪,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驾驭猪病—母猪生产问题集锦。

一、母猪难产的判断及处理
1、母猪羊水已经出来了,并且强烈的使劲三次及以上没有下出猪来;说明难产;
A、首先探产道,母猪如果产道口狭窄就只能等,同时阴户皮下注射吕前列腺;
B、小猪太大,胎儿胎位不正,就需要人手伸进去助产;助产注意一定清洗手臂并且减掉指甲,缓慢顺势进去,抓住小猪弄出来;
2、产子间隔时间太长,半个没有下一头出来;
A、可以选择子宫灌注葡萄糖水,同时兑上食用油;补充羊水与能量;
B、人工按摩乳房,腹部挤压小猪往后走;
C、缩宫素搭配使用,注意产道一定是通常的才能使用;
二、如何固定奶头
因为小猪固定前边,最后还是被大的猪挤掉,固定失败;所以建议是小猪还是固定后边,但是要吃到足够的奶水,同时母猪补料增加营养;

三、下猪结束的判断
1、胎衣的数量与小猪的数量一样,才算下完了;
2、大片胎衣下出来,颜色会比前边的稍微颜色浅一些;
3、母猪精神表现,不在急躁,呼吸相对平稳;
四、母猪如何减少炎症
1、上产床前要清洗产床,最好消毒;母猪清洗身上赃物,尤其是阴部;
2、产前清洗阴户,下猪的小环境要干净干燥;
3、生产中,人的助产一定要做好消毒;
4、产后清洗乳房,阴户,防治赃物细菌进入子宫,进入乳房;
没有母猪炎症,就能大大的降低淘汰母猪的比例;

驾驭猪病—母猪产后拒乳咬仔原因汇总
1、应激;
A、下猪前都会来到新的环境,猪还没有适应,紧张而不让小猪吃奶甚至咬小猪;这种情况下可以用氯丙嗪或者安定震惊下;也可以灌服半斤白酒,维生素减少应激;
B、注意:生产中不要用这些办法,有朋友的猪喂白酒最后憋死;
2、初产母猪没经验
A、因为没有经验,所以会紧张害怕,这个时候小猪捣乱就会拒绝让小猪吃奶;
B、这种情况,人看着拿着小猪去吃;吃几次一般就好了,不吃了就把小猪关起来;
C、人可以按摩下猪的乳房,等猪适应了这个感觉就可以了;
3、母猪没奶或者奶水不够
A、母猪没奶,小猪再去吃就会出现拒绝哺乳甚至咬小猪;
B、解决:可以参考原文章的催奶内容,主要是通过营养与药物催奶;
4、母猪乳房炎
A、乳房炎炎症,红肿热痛;这个时候小猪去碰,母猪肯定就会咬小猪;
B、解决:小猪不能吃这个奶水了;然后母猪抓紧治疗,防治时间过长乳房会废掉;也会造成小猪后期仍然没奶吃;
C、乳房炎治疗一般是肌肉注射,乳房基本皮下注射,输液消炎三种方法;
5、小猪咬奶头,抢奶头
A、小猪捣乱,咬;而且有的剪牙不整齐或者不剪牙就会划疼母猪,所以会拒绝哺乳甚至会咬小猪;
B、解决小猪牙的问题,用钳子把那些有问题的牙剪平;然后小猪抢奶的,注意尽早固定奶头;
6、产后感染,奶水不够
这种情况下就只能消炎了,多见于母猪子宫炎等;可以肌肉注射,也可以清洗子宫与输液治疗;
7、曾经吃过胎衣或者小猪
A、小猪注意管好不要到处乱串,把猪舍洞都堵好了;下猪后及时处理好胎衣;
B、母猪调教,注意培养母猪的温顺性格,对于咬小猪比较严重的解决淘汰;

编辑推荐

兽医在猪病诊断治疗中的用药问题探讨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大国,生猪出栏量、存栏量和猪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重大疫病的防治问题凸显,如病原的多重感染、旧病流行不断,新病逐渐增多,疫病呈非典型化、毒株变异而出现非典型疫病、免疫抑制性疫病危害日益增大等新现象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而技术推广手段落后是阻碍生猪疾病防治技术普及的主要原因。高效、低毒、无副作用和无耐药性的中兽医学疾病防治技术是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今天介绍的的是:兽医在猪病诊断治疗中的用药问题探讨。一起来了解一下!

1、引言

兽药的滥用不仅浪费了宝贵资源、资金,还使生猪养殖遭受打击,更令人担心的是耐药性几乎达到了无药可用的地步,严重危及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构成潜在的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隐患和环境隐患。笔者结合多年一线工作实践经验,查阅大量资料,旨在倡导“科学用药、规范用药、安全用药”,希望对基层兽医同行在猪病诊疗过程中有所帮助。

2、正确诊断,对症下药

2..1正确诊断是合理用药的先决条件

一旦发生疾病,必须对病因、病原、病理过程、临床、剖检及结合实验室检验等进行深入了解后,正确、合理用药,以免延误病情、丧失救治最佳机会等。

2..2临床诊断的基本方法

通过“望、闻、问、切”临床详尽检查来诊断,结合尸体解剖、病理变化、实践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就可预测和初步诊断属于普通病(内、外科,寄生虫)还是传染病、属于哪个系统。如果怀疑传染病还要结合实验室进一步确诊属于细菌还是病毒病,是单一感染还是混合感染,因为抗生素对病毒无效。

2..3用药要对症

要按照药物的适应症选药,做到对症下药,选用高效、安全、方便、廉价的药物制剂,切勿超范围、超剂量、无停药期、不注意配伍禁忌和滥用抗生素。药物联合应用时应利用药物协同作用。

2..4根据抗菌活性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临床上把抗菌药物分为杀菌药、抑菌药两大类。

杀菌药是指具有杀灭病原菌作用的药物,如青霉素类等;抑菌药是指仅能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如四环素类等。对危机病例宜选用杀菌药物,而不选用抑菌药物。

2..5根据抗菌谱和适应症选用抗菌药物

在病原菌确定的情况下,尽量选择窄谱抗生素或抗菌药。如病因不明、混合感染或并发感染,可选择广谱抗菌药或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在用药前做药敏试验。

2..6根据药物动力学选药

防治消化道感染时选用肠道不易吸收或难吸收的抗菌药,使药物在消化道有较高的浓度,如庆大霉素、吡哌酸(PPA)等采用口服给药;泌尿系统感染时,应选用原形从尿液排出的抗菌药,如青霉素类等,采用肌注方式;呼吸道感染宜选用肺组织有选择性分布的抗菌药物.如阿莫西林等。

3、选择适宜的给药方法

不同的给药途径决定药物吸收速度、血药浓度和疗效。根据病情缓急、用药目的及药物本身性质来确定适宜的给药方法。

药效发挥速度是静注肌注皮下注射口服。对于危机病例宜静注,肠道感染或寄生虫宜口服,严重消化道感染并发败血症、菌血症应内服并配合注射给药。混饲混水饮水给药注意浓度和均匀度;皮肤给药防治疥螨与体外寄生虫;黏膜给药、直肠给药更应注意药物浓度。

4、严格掌握药物剂量、给药时间和次数

4.1药物剂量

药物剂量是指一次给药的数量,是决定药效的关键因素。临床上使用的剂量称为治疗量,是产生明显疗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量。一般剂量和疗效呈正相关关系,但不能盲目加大剂量。最大治疗量称为极量,加大剂量引起中毒叫中毒量,超过极量可致死称为致死量。首次用量加倍是突击量,以后按照常规治疗量。

一般用药剂量:假如口服剂量为1,则肌注、皮下注射为1/2,静注为1/3。15kg犬与人剂量相同,50kg猪与2倍成人剂量相同,25-30kg猪与一个成人用药剂量相当。

4.2药物剂量的换算

如药物剂量标明千克用药量则按照体重认真计算,如仅标明猪用量,则是指50kg标准体重用量,用前除以50,可换算出每千克体重用量。

4.3剂量必须准确

用药剂量准确,是达到预期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前提。用药剂量分为法定剂量和临床经验剂量。

法定剂量时根据官方《兽药使用指南》中记载,临床兽医常用的剂量为经验剂量,后者一般要以前者为依据灵活掌握,虽可临床发挥,但要以安全有效为“度”。

临床用药必须严格掌握剂量范围,用药量应准确。对有毒副作用、安全范围小、剂量要求严格的药物如痢菌净、激素类、三氮脒、疫苗与血清,尤其是毒药(阿托品,亚硒酸钠)、剧毒药(安钠咖、肾上腺素)严格按照法定的用法、用量使用,用前要按照体重认真计算。

4.4去伪存真,查看药物有效成分

目前药物的商品名繁杂众多,用时一定要看清有效成分,避免超量中毒发生。

4.5严格用药时间间隔和给药次数

每天给药2-3次,要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和清除速率,尤其是抗菌药物要求血液浓度高于最小抑菌浓度。抗菌药物有时间依赖(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和浓度依赖(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两大类。

对于时间依赖药物,药物浓度超过最小抑菌浓度的时间是维持药效的关键因素。如青霉素注射后有效血药浓度可维持6-8h,因此必须每天注射2-3次;对于时间依赖型药物,使血药浓度/最小抑菌浓度维持8-10倍,可达到最大杀菌效率,可采取每日注射一次的方法。

5、按疗程给药

有些疾病经单次、短期给药便可恢复、治愈,但多数疾病必须反复多次给药一定时间,才能达到治疗效果,称为疗程。一般解热镇痛、利尿症状缓解后即可停药,再对因治疗。对于细菌性传染病,一定要有足够的疗程,直至症状消失后1-2天,否则会导致疾病复发或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对一般感染性疾病,杀菌药3-4天为1个疗程,最短2-3天。磺胺类抑菌药5-6天1个疗程,最短3-5天,最长不超7天。

连续3天正规用药无效方可换药,这是换药原则。

对于急性感染如果连续5天临床疗效欠佳,可考虑适当加大剂量或换药。呼吸系统疾病、败血症,用药最短疗程5-7天。对危及生命的感染,疗程1-2周或5-7天,休药1-2天后继续治疗。

6、正确处理对因、对症治疗

遵循中医理论:“治病必求其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

6.1对因治疗

对因治疗指针对疾病发生的原因进行的治疗,即治本,当选择使用消除病因的药物。如常见的喘气病,病因是支原体感染,故选用支原净、泰乐菌素、恩诺沙星、林肯霉素等敏感药物,达到杀灭病原的目的。

对因治疗,用药量要足,首次加倍,疗程要够(3-5天),疗程不足易引起复发、诱发耐药性。

6.2对症治疗

针对高热、心跳骤停、呼吸衰竭、脱水、休克、惊厥等症状进行治疗,中医称“治标”,则首选解热镇痛、强心利尿、解痉平喘、止血、镇静、止泻、防止酸中毒、调节电解质平衡等维持生命机能的药物对症治疗,为进一步治疗争取宝贵时间。一旦症状缓解,则转向对因治疗。

6.3标本兼治

有些情况下,要对因、对症治疗相结合进行。如急性肺炎、严重的呼吸困难、高热(41.5℃)会影响动物的抵抗力,加重病情,甚至死亡,则应对症、对因相结合治疗。

7、掌握好妊娠母猪禁用的药物

禁用直接收缩、间接兴奋子宫平滑肌的药物(如缩宫素、硫酸镁)、抑胆碱药(氨甲酰胆碱)、敌百虫等剧毒药、氟苯尼考胎毒性药物、可引起流产中毒死亡(病毒唑、血虫净)药物、行气破滞(桃仁、红花、鸟头);云南白药也应慎用;伊维菌素不能超大剂量使用。

猪初乳在养猪生产中的用途


母猪产后3天内分泌的乳汁称为猪初乳,民间叫胶奶,以后分泌的乳汁则称为常乳。初乳与常乳的成分是不同的,初乳中蛋白质、乳脂、乳糖、维生素(A、E、D)、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含量较常乳高出几倍,尤其是初乳含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及生长因子,对初生仔猪接受被动免疫、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抗病力起着关键作用。

1.增强仔猪的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

猪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能与病原微生物及毒素等抗原结合,促进哺乳动物新生幼仔自身免疫系统发育成熟,保护其免受病原侵袭。同时初乳中所含的胆碱、磷脂、脑肽等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具有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试验表明,在正常饲养管理的情况下,仔猪1~2日龄每天上、下午分别腿部皮下注射初乳5~8毫升,7~8日龄每天上、下午再分别颈侧耳后皮下注射初乳10~15毫升,对出生至断奶阶段的仔猪育成率和增重均有良好的促进效果。仔猪注射初乳后,表现精神好、吮乳力强、开食早、吃料多、增重快。

2.抗炎杀菌,促进母猪发情

①猪初乳中的免疫因子能抑制多种病原微生物生长,明显改善肠胃机能,对防治仔猪白痢病有显著疗效。每头健康仔猪腿部皮下注射1毫升,每天1次,连用2~3天,可预防白痢病的发生;对已患病的仔猪第一次注射初乳2~3毫升,隔24小时重复注射1次,如不愈,可再注射1~2次。

②猪初乳中含有较高浓度的雌激素和少量孕酮,二者协同作用可增加泌乳量和促使母猪发情。对泌乳期缺乳的母猪,每次颈部皮下注射初乳5~10毫升,每天1次,连用2~3次,可有效改善泌乳状况;对乏情母猪,可颈部皮下注射初乳10毫升,受胎率可达80%以上。

(作者联系地址:辽宁省丹东市畜牧兽医局邮编:118000)

猪生产中的保护与福利措施


在发达国家的畜牧生产系统中,猪的高密度养殖是养猪生产的主要特征,猪只被饲养在自动化程度高的大型猪舍中,高度集约化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其既能降低饲料成本,降低劳动力成本,又能加强疾病控制,降低生产成本。而且,从消费的需求压力考虑,产品价格更低也是集约化的优势。但是,随着消费者思想认识的逐渐提高,消费者在猪的福利问题上与这种饲养方式产生了矛盾。生猪生产的所有方面都引入了福利问题,如猪只饲养、运输、屠宰和饲养环境方面等,主要关注的问题是贫瘠环境对猪只福利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目前影响我国现代养猪生产的福利问题,阐明了猪各生长阶段中的福利要求,并提出了猪生产中的保护与福利措施.一起来了解一下!

1、饲养工艺与猪的福利

目前的养猪生产饲养阶段的猪只面临的福利问题主要是饲养环境对猪只福利的影响。商品猪基本可以分为3种不同类型饲养:繁殖猪群是指只饲养种猪和25千克以内的仔猪;生长、育肥猪群是指饲养25千克以上的猪只直到屠宰;结合猪群是指以上两类猪群都饲养,既饲养种猪也饲养生长育肥猪,直到屠宰。

在很多国家都有早期断奶的处理方式,或者会将生长育肥猪的饲养分为更多的阶段,但从圈舍与福利问题的角度考虑,养猪生产可以简单分为3个不同的阶段:干奶母猪指涵盖猪群内所有妊娠期母猪、后备母猪和不孕母猪;产仔、哺乳母猪和将要干乳的母猪;以屠宰目的饲养已断奶猪只。

母猪育种循环从分娩栏断奶开始。断奶后,母猪通常要转移到与公猪接触的配种环境,以此来鼓励发情,从生产角度来看,在断奶后4~5天是最好的接触时段。配种可以由公猪自然交配,也可以通过人工授精完成,更可以结合两种方式来完成。在此之后,母猪要在配种环境生活3~4星期,在此阶段饲养员需要观察母猪是否成功受孕,例如配种后21天如果配种不成功会有返情表现。通常10%~20%的母猪可能因习惯性流产被剔除种母猪群,被后备母猪群取代。有的饲养单位在断奶时根据母猪产次或产仔数淘汰母猪,而不考虑母猪是不是还有生产能力。母猪的平均淘汰率通常高达40%~50%,淘汰的大部分原因是产次和年龄,但也有如肢蹄损伤和营养问题等其他原因导致的淘汰。每年还有5%~10%的母猪死亡,因此每年的母猪替换率可能达到50%~60%。

1.1妊娠母猪

如果母猪没有明显返情征兆或者通过超声检查确认怀孕,母猪即被转入妊娠母猪生产环境,在妊娠母猪舍生活12星期,然后在预产期产前一星期再转入分娩栏,干乳母猪饲养有很多不同的饲养模式,如垫草模式或者限位栏模式等。尽管粗放式的饲养方式一度被集约化饲养所取代,但现在一些国家已经立法(如欧盟),限位饲养可能即将违法(如英国和瑞典)。现在看来发展替代限位饲养的方式可能广泛开展,不止在欧洲,北美洲的主要动物生产厂家也已经改变了他们的饲养方式。

直到现在,母猪圈舍的选择依然主要依靠生产经济学原理。自二战以来,养猪从业者逐渐减少,而饲养的猪只数目持续增加。在20世纪40年底,由于政府的价格导向,粗放式的小群养殖已逐渐被大规模的集约化养殖替代,而到了50年代加速了新的集约化饲养方式的应用。经过多年的发展,干乳母猪主要依靠限位和栓系的方式饲养。而限制式的母猪饲养方式相对粗放式饲养有一系列的优势,如饲养容积率高,单位面积饲养的母猪相对更多。经济效益,在水泥地面养猪可以降低稻草和劳动力成本的投入。易于管理,饲养人员可以轻松监控个别猪只,随时可以调整饲养标准,技术上更容易上手。

然而,这样的集约化饲养系统虽然有以上的优点,但存在很多福利问题,更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好的印象。

1.2产仔母猪

母猪一般在分娩前5~7天进入分娩栏,实际母猪在分娩栏的时间本来应该是整个妊娠期114天。同妊娠母猪饲养一样,对于分娩母猪的饲养也应区分为多个时期分别对待,但是世界范围内该阶段的主要模式依然是限位饲养(即使是在妊娠期并不限位或很少限位的国家),在开展集约化饲养之前,母猪通常在垫有稻草的巢穴中分娩。但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再加上稻草应用和圈舍面积的减少,仔猪因拥挤而死亡的数量就增加了。为了避免仔猪的死亡,保育箱产子模式就应运而生,这也带来了更多的好处,如降低劳动力支出和易于掌控仔猪。

很多有关分娩栏设计的研究已经将初生仔猪的死亡率降低到10%以下,而且事实上,这提高了母猪的福利而且仅需要很少的投入。新的分娩栏也在不断的研究和开发,如在垫草分娩栏里设置防压杆,这样的环境允许母猪表现母性行为和完成简单的姿势转换。

1.3育肥猪

仔猪断奶后,会在不同的饲养环境中饲养直到这些仔猪达到屠宰体重。中间大概包括断奶到保育阶段,然后到育肥阶段。但如果仔猪从断奶开始为了经历不同的生长阶段而采用4段不同的饲养模式来完成育肥,这也是很少见的。不同国家的猪只屠宰年龄各异,同时这也取决于产品的需求,比如猪肉、熏肉、火腿或者其他产品。因此屠宰体重可能从60~125千克不等,对应的屠宰周龄约为18~26周龄。

跟饲养母猪一样,饲养屠宰猪也有很多的饲养模式,大多数的育肥猪都在室内饲养。这是因为育肥猪能给养殖户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饲养者需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饲料把猪只养大,因此最好在室内饲养。为了降低饲料等经济开销,全封闭、板条箱式的饲养系统也应运而生,育肥猪也需要面临空间限制等问题。

2、运输、屠宰与猪的福利

2.1运输

相对于生产饲养过程的时间,运输的时间较短。运输对于动物显然不是自然的,动物在这段时间内通常会遭受多种应激,包括禁水、禁食、不熟识个体的并群、人类驱赶、新异环境的刺激、声音、颠簸、装载密度、被迫的身体运动以及极端温、湿度等。这些因素都将通过生理途径来激活动物的应激反应,从而可能引发不同的病理反应。健康是动物福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疾病或潜伏疾病的出现都意味着较差的福利水平,运输可能引起的疾病有组织损伤、损坏,对感染和疾病易感性的增加,传染性的增加,动物间接触增加。

猪只运输前后包括捕捉、装载、运输、卸载等过程,其中常伴有创伤事件发生。尽管每次运输各不相同,但是猪只都会遭遇一系列的压力,包括潜在的粗鲁操作、不熟悉的环境、恐惧的心理状态、社会压力、拥挤、极端的温湿度变化、运动中的加速度及振动等。运输前的装载过程可能福利问题就很多,将猪这类大动物趋赶到特定方向是很困难的,特别是让其上坡时。猪舍到运输工具之间的距离可能导致猪只的应激以致物理指标的变化,如张嘴呼吸和皮肤颜色的变化。相对于其他动物,猪只登载车辆的斜面是很困难的,斜度较高的坡面会引起心律升高,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攀爬。由于陌生同伴的碰撞等压力猪只可能在此过程中受伤。如果猪只装载速度过快,也会导致后续较高的死亡率,这可能是由于粗鲁的装卸过程导致的。

运输前16~24小时内猪只通常被禁食和禁水处理。这种处理有很多原因,如防止猪只晕车、呕吐,以防止胃肠穿孔的危险,因为吃饱的猪只在运输过程中更容易死亡,以及降低最终饲料成本等。结果导致猪只经历饥饿、脱水以及由于营养缺乏导致的应激和疲劳。

运输过程中,司机也会影响动物的舒适程度和身体姿势的稳定程度。EFSA(2004)报告着重强调了运输过程中不良驾驶对动物福利的影响和重要性。突然的刹车或者加速,以及迅速的转向都能导致猪只感受到自身体重20%~33%的作用力、应激以及可能因跌倒而产生的损伤。车辆行进过程中,猪只可能会发生晕车。

运输过程中组织机能障碍指生物功能的改变可能导致与运输有关的疾病。猪最重要的组织机能障碍是猪应激综合征(PSS),这可能会导致DFD以及PSE肉质。有关专家分析了禁食和运输对猪只肉品质的影响,而同时运输会引发猪只胴体质量的下降。PSS对猪来说是很严重的福利问题,应激的身体运动可能引起体温升高、心跳骤停和死亡率增加,尤其在高热、高湿度环境死亡率相当高。猪是易受热应激的动物,在受限的运输条件下,由于水缺乏猪只无法完成体温调节行为,这通常会造成脱水,相关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很多,部分研究结果证实了车厢温度与猪只死亡率之间的联系,而有关湿度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果。另外,极寒的环境温度也不适合猪只的运输。

研究结果显示,欧盟各国8小时内的运输猪只死亡率不尽相同,数值在0.03%~0.5%之间。约有70%的猪只死在运输过程中,其他的猪死在待宰栏中。由于运输可能导致的猪只重大疾病,包括猪瘟和口蹄疫、猪痢疾、猪水疱病、猪繁殖呼吸综合征、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猪皮炎肾病综合征、肺炎等。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运输相关的抓捕、装载、卸载是最容易引起应激的环节,因此对于处理淘汰动物要更加注意,因为淘汰动物一般会存在身体发育上的隐患,处理过程也需要格外小心。

实际上,运输对动物产生疾病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运输造成的应激降低了动物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了动物对疾病的易感性;运输造成的应激增加了亚临床感染动物对疾病的易感性;运输增加了动物的接触频率,为疾病传播提供了条件。其中,前两方面可以通过降低应激强度来控制。在运输中,改进动物福利的重点是运输、装车和卸车前必要的动物检查、装载工具内动物的密度、运输时间以及驾驶水平等问题。其中,降低运输时间,缩短运输距离是非常有效的办法。

2.2屠宰

动物总要面临死亡,无论是畜牧业有计划宰杀,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死亡,如事故、伤害、疾病或者是衰弱。在其他原因这部分,死亡之前可能是长期的伤痛、痛苦或者残疾。因此需要以合理的方式和技术对动物进行宰杀。目前生猪的屠宰方式多采用规模化屠宰这种工艺,规模化屠宰优缺点明显,其优点在于能够容易的进行检查和监督;而其缺点是一般屠宰前需要长途运输。

目前的屠宰过程一般都遵从人道宰杀的道德要求,其基本标准如下,没有痛苦、疼痛或应激的死亡,瞬时死亡或无意识死亡,对个体和群体都是可靠的,简单而且只需要最少的维护,最小的环境影响,对执行者和观察者的情绪影响最小。

联邦人道屠宰法要求在猪只屠宰操作“拴挂、抛掷、分割”前必须保证其昏迷以降低痛苦。对于猪只屠宰的无意识屠宰处理方法一般采用螺栓枪射击、电击、CO2等气体窒息等方法。如电击法就是将电极置于猪只头部两侧,使强大电流通猪只大脑来击晕猪只;而CO2窒息法就是将猪只置于密闭的CO2空间内使其窒息死亡。无意识处理后猪只被铐住后退悬挂,刀从胸骨下切入并割断动脉及静脉,随后猪只死于失血。随后经65.6°C的热水处理脱毛,并准备加工胴体,技术方面来说,执行者技术和道德水平尤其重要,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训:动物的管理,最佳宰杀方式的运用,设备的维护。非计划性或紧急事件中的宰杀所采用的方式和技术应依据以下原则:有效的帮助,特别是一些训练有素的或有经验的人的帮助,合适的可利用器具,了解动物的情况。

目前对于这些无意识处理方式来说,在实验室研究中,人类已经通过测试脑电图(EEG)或者其他方式证明螺栓枪射击的处理方式可以达到有效的无意识处理效果保障击晕。适当的振幅、频率、波形的电击对击晕也很有效,EGG显示与人类无意识状态相同;但CO2处理并不是瞬时的无意识处理方式,2008年的研究结果称,在实验室模拟的商业化CO2处理条件下,猪只经过60秒的时间才变得无意识,CO2是一种酸性气体,可能引发严重的呼吸紧迫,因此CO2的使用对于动物福利来说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其可能引发猪只痛苦及厌恶。惰性气体氩气就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合适的气体无意识处理实际比电击处理的福利效果要好的多。动物昏迷后可能发生剧烈的抽搐,无意识的猪只在悬挂的时候可能会发生踢腿行为,这也容易被误解为无意识处理失效。这种无意识踢腿可能是由于大脑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器已经无法控制脊椎反射,然而神经测试结果证明,动物确实已经失去意识了。但是对于CO2的处理方式,目前仍不清楚猪只的肌肉反应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许多研究也致力于证实类似处理的猪只福利状况,对于标准化的处理方式,还是很难完全实现的,如电击电极的放置位置在生产过程中的变化也会导致猪只福利的恶化,此外还有设备自动故障等问题。

屠宰过程的研究与控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需改进。如一些屠宰场未经审核或者无法通过人道屠宰审核,以及人员培训管理缺位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3、小结

目前为止,猪一直是小规模饲养。全世界很多国家的农村甚至城市家庭可能都以家庭为单位养猪,用家庭的食物剩余来喂养,以供给人类的肉食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商业经济竞争的日益增强,农业产业和机械化畜牧业已经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在人口数量的增长的强大压力下,全球范围内生产和消费的猪肉量不断攀升,集约化饲养也成了带动猪肉生产的中流砥柱。

高度集约化的动物生产工艺就会带来诸如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全球集约化养猪引起的不仅是动物福利问题,也是人类的福利和环境问题,这本身可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动物福利。不仅是家猪,其他家养物种和野生动物也会带来类似的动物福利问题。在我们考虑动物的福利问题时,必须从人与动物平衡的大局出发,尊重动物,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开展动物福利。

养猪生产中的福利问题研究
1、动物福利的概念
国际公认的动物福利标准是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提出的动物应享受的5大自由:即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享有生活舒适的自由,享有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威胁的自由,享有生活无恐惧和悲伤感的自由,享有表达天性的自由。现代动物福利的理念是追求动物与自然的和谐,使动物维持其身体和心理与其环境协调的状态,最大限度地满足动物的需要。简单地解释为动物福利就是让动物在健康快乐的状态下生活。

2、动物福利的社会态度
中国畜牧业从业者对动物的生理福利和环境福利认同较高,超过90%的行业从业者赞成满足猪鸡基本的生理需要和为动物提供适当的生存空间。但在认同动物的生理福利和环境福利的同时,对动物的行为福利、心理福利和卫生福利的认识则不足。
工厂化养殖模式的引入,增加了畜禽产品供应,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动物生存空间降低,生活环境单一,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对其污染环境,滥用药物、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等方面的批评。如果按动物福利养殖模式进行生产,中国当前大多数养殖企业从业人员只能接受5%或以下成本的增加。充分创造健康、舒适的养猪生产环境条件,改善猪只的饲养方式,以提高猪只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疫病的发生,从而生产出安全的猪肉产品显得至关重要。

3、动物福利、贸易壁垒与挑战
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动物福利已经成为新的贸易壁垒。一些国家以未能满足动物福利标准为由,拒绝进口相应的畜禽产品。
毋庸置疑,现代集约化、工厂化饲养模式下未能使猪充分地享受到5大自由的福利,没有最大限度地满足其需要,给猪肉质量和安全带来一定的挑战:
3.1猪肉品质下降
由于生活空间狭小单一、饲养密度过高,猪只情绪烦躁,引起咬斗等异常行为,这些行为加重猪只的应激反应,使体内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和毒素分泌增加,并造成大量失水,使得猪肉品质下降。
3.2药物及抗生素的残留
猪只的饲养环境单调乏味,猪舍的环境调控能力不强,小气候稳定性差,使猪群的健康水平得不到充分保证,为了改善猪只健康,提高生产性能,养猪场往往依靠长期使用药物和抗生素控制疾病,以提高生产性能,这样往往会导致猪肉产品中药物和抗生素残留超标。
3.3激素的残留
由于饲养环境中的猪只福利不高,造成猪只生产性能下降,养猪场为了保持其生产性能,在饲料中非法使用激素,再加上猪只应激反应自身产生的大量激素,就会导致猪肉产品激素超标危害人体健康。

4、应对措施
4.1动物福利立法
早在19世纪初,英国就有人提出一项禁止虐待动物的提案,1822年,马丁提出《禁止虐待家畜法案》即“马丁法案”,并获得英国国会的通过,成为第1部规定动物权益的法律。20世纪70年代以后,动物福利的理念得到了社会人士和学者的赞同,动物福利制度也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在有关法律法规中增设动物福利条款,如已于2005年1月1日实施的《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中新增加了“动物福利”章节,这是我国首次将“动物福利”列入法律条文中。2006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虽然没有明确使用“动物福利”一词,但总则中对体现“动物福利”要求的相关内容作了原则规定。在我国制定动物福利法律,推进动物福利事业,必须立足中国国情,特别是要立足中国动物生产从业者对相关问题的认知和动物生产行业的实际。
4.2设置福利性设施,增加环境丰富度
Pearce和Paterson发现饲养在贫瘠环境中的猪比饲养在丰富环境中的猪在响应应刺激时反应更强烈。饲养在丰富环境中的猪对比贫瘠环境中饲养的猪对人的害怕程度要小,而且生活在丰富环境中的猪的肉质嫩度比环境贫瘠的要好。对于舍饲系统猪的环境丰富度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玩具”来增加,如轮胎、链条、橡胶管、彩色图案或泥土类似物等。
4.3养猪生产中环境富集的利用
随着集约化养猪模式的发展,国内广泛采用圈栏饲养模式,造成猪只饲养密度过高、生产生活环境十分单调、地板设计等生产设备不合理,表现出争斗、咬尾、拱腹等异常行为。在不改变饲养场所主要设施的情况下,利用环境富集(environmental enrichment)来改善猪福利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动物福利学家和生产者的认同。环境富集是指对家养动物的居所进行有益的改善,但这样对畜禽环境富集概念认识过于笼统,Shepherson等指出,“畜禽环境富集”是指在单调的环境中,提供必要的环境刺激,促使畜禽表达其种属内典型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从而使该畜禽的心理和生理都达到健康状态。环境富集对集约化饲养环境中猪行为、生理、肉质都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4.4发展放牧养猪
放牧养猪是近年来世界部分地区出现的集约化养猪新模式,其特点是放牧结合定点补饲,丰富猪只生活环境。放牧生产对猪的行为、健康和生产性能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Hotzel等研究了圈养和放牧饲养母猪和仔猪的行为差异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室外放牧饲养的仔猪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觅食、拱腹等行为,争斗行为减少。拱腹行为和争斗行为均为非自然天性行为,而非自然天性行为的减少不能简单的认为是空间的增加,同时与环境的复杂性、有趣性增加有关。Lahrmann等研究了放牧对猪只健康、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仔猪的死亡率和发病率相对较低,且放牧饲养的仔猪有更高的饲料消耗和日增重。
放牧养猪使猪只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正好迎合了猪的肌肉发育生理。有充分运动的生长肥育猪生成的肌肉肉色鲜红、饱和度大、肌红蛋白丰富。可见改善动物福利条件在某种程度上能改善生长肥育猪的肌肉品质。
综上所述,由于养猪生产中的动物福利问题,不但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还会影响到猪肉产品品质和安全性;另外,“动物福利”问题在经济领域的影响也越来越不容忽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已经非常重视国际贸易中的动物福利问题,动物福利成为了新的“贸易壁垒”。因此,创造健康、安全、舒适的养猪生产环境条件,重视养猪过程中的福利条件,以提高猪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疫病的发生,降低药物和抗生素的使用,从而生产出健康、安全的猪肉产品,打破所谓的“动物福利壁垒”,增强我国作为世界头号养猪大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猪囊虫病


本病是由有钩绦虫(猪带绦虫)的幼虫一猪囊尾蚴(猪囊虫)引起的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幼虫寄生在猪的肌肉组织,有时也寄生于实质器官和脑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幼虫也能寄生在人的肌肉组织和脑中,从而引起严重的疾病。

1.诊断

生前诊断比较困难,仅在严重感染时,在舌部用手触摸,可以感到有囊虫寄生而呈现的凹凸不平,或对光观察,可发现粘膜上的隆起。

可试用皮肤变态反应诊断囊虫病,即用猪囊虫的头节作成抗原,注射于猪耳外侧表面的皮内,再观察其反应,效果尚好。但当猪患有棘球坳或细颈囊尾蚴病时,常有交互反应。

本病诊断主要依靠死后铜体检查.可在嚼肌、心肌、舌肌和前肢上部等肌肉内发现猪囊虫。

2.防治措施

(1)预防:讲究卫生,移风易俗,做到人有厕所猪有圈,彻底消灭连茅圈。防止猪吃人粪而感染猪囊虫病。

加强肉品卫生检验。根据国家规定,在平均每40平方厘米的肌肉断面上,有猪囊虫3个以上者,不准食用,3个以下者,煮熟或做成腌肉、肉松等出售。

(2)治疗:人患绦虫病时,可用槟榔、南瓜子或阿的平等药物驱虫。驱虫后排出的虫体和粪便必须严格处理,消灭感染源。可用毗喳酮杀死猪和人的囊尾蚴。

猪腐蹄病


发病局限于蹄间,可扩展到蹄冠、系部或球节部发生坏死性病变。病初皮肤充血、潮红、轻度肿胀,触之敏感,有恶臭不洁物渗出,因疼痛而 行,喜卧。病久者患部肥厚,表面有绒毛状或小 状物。若感染化脓,皮肤出现糜烂或溃疡,常发展成慢性坏死性蹄皮炎(蹄糜烂)或局限性蹄皮炎(蹄底溃疡),重症蹄壳脱落。

防制措施:厩舍要平整,不积污水,经常打扫,保持卫生,定时消毒。发病后选用0.1%高锰酸钾液、0.1%新洁尔灭液、3%来苏儿液等认真清洗;再选用5%碘酊、5%~10%甲醛、10%硫酸铜、氧化锌滑石粉(3:7)合剂、 酸氧化锌滑石粉(2:3:5)合剂、氧化锌软膏局部涂擦,或注入2%碘酊、碘仿醚或填塞松馏油纱布条,包扎蹄绷带,或用女贞子树叶、百草霜适量加桐油捣烂成糊,外敷,绷带包扎。

猪坏死杆菌病


坏死性口炎:又称白喉,多见于仔猪。口腔 膜潮红,增温,口臭,流涎,鼻流黄色脓性分泌物。在齿龈 、舌、唇黏膜、上 、颊及咽等处,可见有粗糙、污秽的灰褐色或灰白色伪膜,强力撕脱后露出易出血的不规则的溃疡。发生于咽喉者有水肿,呕吐,不能吞咽和严重的呼吸困难。若病变波及肺部常引起死亡。病程约4~5天,也有延至2~3周。

坏死性鼻炎:发生于仔猪和架子猪。鼻黏膜出现溃疡,形成黄白色的伪膜。坏死病灶有时蔓延鼻甲软骨、气管及肺,出现呼吸困难、咳嗽、流脓性鼻涕和腹泻。

预防本病的发生,关键在避免皮肤、 膜损伤。保持猪舍、环境、用具等的经常消毒、干燥,及时清除粪便、污水,避免猪群拥挤,防止相互咬斗、擦伤,饲料科学配合与饲养。一旦发生外伤应及时忻行外科处理。发生本病应尽快隔离治疗,污染猪舍应铲土消毒。

局部疗法:彻底切除坏死组织,用1%高锰酸钾液或3%过氧化氢液冲洗,然后用抗生素软膏、高锰酸钾一木炭末(等量)粉、5%碘酌、磺胺粉、大黄一石灰粉(大黄1份煮沸20分钟,掺入2份陈石粉搅匀炒干,除去大黄,研为细末)等涂布。或龙骨30克、枯矾30克、乳香20克、乌贼骨15克共研末撒布,或新鲜桃叶捣烂填塞。

坏死性口炎应先柱除伪膜,用1%高锰酸钾液冲洗,再涂以碘甘油,每日两次直至痊愈。

局部治疗的同时,为防止继发感染和控制病情,可注射盐酸土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四环素、磺胺类、喹诺酮类药。或用解毒、强心、补液等法治之。

苏姜猪的饲养管理 苏姜猪生产性能测定与分析


苏姜猪是利用原有地方品种姜曲海猪导入枫泾猪、杜洛克猪血统培育而成的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肉质优的瘦肉型新品种,它以姜曲海猪为母本,运用传统育种与现代分子遗传育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导入杜洛克猪优良基因。为推进生猪品种改良,靖江市2011年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合作,开展苏姜猪的引种扩繁和推广工作。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苏姜猪的饲养管理苏姜猪生产性能测定与分析。

一、后备公猪的饲养管理
(1)日粮粗蛋白水平以18%~20%为宜,每天每头喂2~3次即可,喂量限制在2~3公斤/天,配种时期适当增加营养。
(2)适宜的温度为18~20℃。
(3)坚持每天让公猪进行适当运动。
(4)6月龄开始调教。在进行调教时,应选择发情稳定的母猪。后备公猪首次爬跨时,应耐心调教,辅助小公猪将阴茎插入母猪阴道并完成射精。
(5)1~2岁的小公猪每天配种不应超过1次,连续2~3天应休息两天。
二、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
1.后备母猪选拔标准
(1)从高产母猪的后代中筛选,同胎至少有13头以上,仔猪初生重0.9~1.2公斤。
(2)至少有6对发育良好、分布匀称的乳头,其中至少3对应在脐部以前。
(3)体型良好,体格健全、匀称,背线平直,肢体健壮整齐。
(4)身体健康,本身及同胎无遗传缺陷(如疝、锁肛等)。
(5)外生殖器发育良好,母性好,抗逆性、抗应激能力强。
2.营养与饲养
日粮中,粗蛋白质含量15%~16%。4月龄前,让猪自由采食;4月龄后到配种前15天,减少配合饲料给量(每天1.8~2.2公斤),增加青粗饲料量;8~9月龄配种,配种前15天开始催情补饲,加大营养供给,增加饲喂量(每天3~3.5公斤),以促进发情排卵,确保配种受胎。本品种母猪对于高温比较敏感,夏天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
3.诱情
后备母猪体重80~90公斤,年龄8~10月龄时,开始诱情。诱情可以采用公猪诱情、补饲催情、应激催情、合群催情等方法。
4.初配
8~9月龄、体重90~105公斤时初配。
5.配种时间
母猪第3次发情后进行配种,不宜过早或过晚。
三、仔猪的饲养管理
1.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
早吃初乳:仔猪出生后要及时吃足初乳,根据仔猪个体差异固定乳头,保证同窝猪生长均匀。最初每隔1小时让仔猪哺母乳1次,逐渐延至2小时或稍长时间,3天后可让母猪带仔哺乳。
加强保温,防冻防压:用红外线灯、暖床、电热板等办法给予加温。
剪齿:用剪齿钳从根部剪平,防止仔猪相互抢食而伤及面颊及母猪乳头。
断尾:用手术刀或锋利的剪刀剪去最后3个尾椎即可,并涂药预防感染,防止仔猪相互咬尾。
预防仔猪黄痢:母猪妊娠后期,要求给母猪注射疫苗。
补料:仔猪开始补料时间为出生后5~7天。
断奶:仔猪适宜断奶日龄为28~35天,断奶时采取去母猪、留仔猪的方式,尽可能减少对仔猪的应激。
2.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
分群:采取原窝培育,将原窝仔猪(剔除个别发育不良个体)转入培育舍关入同一栏内饲养。如果需要重新分群,可按其体重大小、强弱进行并群分栏,同栏群中仔猪体重相差不应超过1~2公斤,将各窝中的弱小仔猪合并分成小群进行单独饲养。
饲养温度和湿度:断奶仔猪适宜的环境温度是为21~22℃,猪舍适宜的相对湿度为65%~75%。
调教:加强调教新断奶转群的仔猪吃食、卧位、饮水、排泄区固定位置的训练,使其形成理想的睡卧和排泄区。
去势:建议仔猪35日龄左右,体重5~7公斤时进行去势。也可仔猪生后7日龄左右早期去势,以利术后恢复。
3.防疫、消毒管理
(1)保持圈舍的清洁、粪便无残留,这样可以有效的观察猪在圈舍的生活与进食情况
(2)定期消毒。用不同的消毒药交替使用。
(3)防暑降温。圈舍要具备完善的防暑降温设备。
(4)防疫。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防疫,可以有效地降低猪传染病的发生。

苏姜猪生产性能测定与分析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材料
观测试验母猪数80头,公猪数2头,全部来源于苏姜猪原种场,试验观测母猪繁殖性状。同时,在本场内同一时期随机选取苏姜猪商品猪60头(公母各半),进行肥育试验。
1.2、试验期限
母猪繁殖性能测定时间为2013年1月~2014年6月。肥育试验测定时间为2013年9月~2013年12月,试验猪皆由平均体重达25kg开始试验,至平均体重达90kg结束试验。肥育试验结束时,随机抽样试验猪15头进行屠宰试验和肉质测定。
1.3、试验饲料及管理
苏姜猪每个阶段饲养在同一饲养条件下,专门饲养员饲养,各阶段猪的营养水平参照苏姜猪饲养管理技术规程(DB3212/T126-2012)。
1.4、测定记录
母猪繁殖性状每天由专门人员记录,记录项目为母猪初情期、初情期体重、发情周期、初配体重、产仔数、出生重、20日龄重和28日龄断奶重;肥育试验开始、结束和试验期间每隔1个月皆在早饲前空腹测定体重;屠宰试验测定屠宰率、膘厚、胴体瘦肉率等;肉质数据测定pH、肉色、肌内脂肪、剪切力等。
2、结果
2.1、繁殖性状
苏姜猪繁殖性能在扩繁场的表现见表1和表2。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苏姜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均比较高,1胎平均产仔数达到10.56±1.09头,产活仔数达到9.57±1.33头,3胎以上平均产仔数均到达13.29±1.03头,产活仔数达到12.37±1.66头,经产苏姜母猪初生窝重分别到达13.49±2.70kg,20日龄窝重分别到达48.16±6.12kg,28日龄断奶窝重分别到达99.23±18.56kg。
2.2母猪初情期、初配体重
苏姜猪母猪初情期、初配体重在扩繁场表现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苏姜猪的初情期为165.76±18.37d,初情期体重为65.50±6.30kg,发情周期为20.80±0.70d,初配体重为77.86±8.23kg。
2.3肥育性状
苏姜猪在扩繁场的肥育试验测定结果详见表4。

从试验数据可以看出,苏姜猪平均日增重达到665.60±60.56g,料重比3.19:1。
2.4屠宰性状
肥育试验结束后随机选取部分个体进行屠宰,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苏姜猪商品猪胴体瘦肉率为56.26±4.34%。
2.5肉质性状
苏姜猪肉质性状数据详见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苏姜猪商品猪肉色为3.22±0.14、肌内脂肪3.20±1.26%,符合优质种猪要求。
3、讨论
本次试验开展了苏姜猪繁殖性能、生长性能的研究,结果显示苏姜猪在推广过程中繁殖、生长方面表现出优良性能,遗传性能相对稳定,母猪经产仔数达到13.29±1.03头,产活仔数达到12.37±1.66头,生长肥育猪25~90kg阶段平均日增重达到665.60±60.56g,料重比3.19:1,均达到了试验的预期目标。
从屠宰试验数据看,苏姜猪商品猪胴体瘦肉率为56.26±4.34%,肉色为3.22±0.14、肌内脂肪3.20±1.26%,符合优质猪的要求,达到了试验的预期目标。
对母猪初情期、发情周期、配种体重进行观察统计,确定了最佳配种月龄与体重,苏姜猪新品种初情期为165.76±18.37d,初情期体重为65.50±6.30kg,发情周期为20.80±0.70d,最佳配种时间为7~8月龄,体重为80kg左右。
本次试验各方面的数据显示:在推广过程中,苏姜猪繁殖、生长、肉质性状均符合良种猪性能要求,繁殖力高,母猪发情明显,商品猪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率高、瘦肉率高、肌内脂肪含量高、肉质优良。

猪水疱病的诊断 以及预防猪水疱病的方法


猪水疱病又称猪传染性水疱病,是由肠道病毒属的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临诊的主要特征是猪的蹄部、鼻端、口腔粘膜、甚至乳房皮肤发生水疱。由于本病传染速度快、发病率高,对养猪业的发展是一严重威胁,必须十分重视本病的预防工作。下面就具体来了解一下:猪水疱病的诊断以及预防猪水疱病的方法。

1、病因

猪水疱病毒为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球形,无类脂囊膜。猪水疱病毒对环境和消毒药物的抵抗力很强,在粪便和腌肉中能存活较长时间,在50℃经30min仍不失感染力。1%过氧乙酸60min可杀死该病毒。消毒药中以5%氨水、0.5%菌毒杀、复合酚类及0.5%~1%次氯酸钠消毒效果良好。常用的消毒剂如70%酒精、3%~5%来苏儿和10%生石灰都不能杀死该病毒。

2、流行情况

该病只感染猪,其他家畜不发病,但对人类也有一定的易感性。猪水疱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流行最多。该病传播速度很快,不同条件的养猪场发病率由10%—100%不等。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粪尿、鼻液、口腔分泌物、水疱皮、水疱液都含有大量病毒,并可向外界传播病毒。猪感染该病,首先是由于病猪、带毒猪及其肉制品调入引起;其次,是由于饲喂未煮沸消毒的泔水和屠宰的下脚料;再次,是经污染的车船、用具和饲养人员传播。病毒可经损伤的皮肤、消化道等途径感染健康猪。

3、临床症状

典型水疱病。其特征性的水疱,常见于主趾和附趾的蹄冠上。部分猪体温升高至40.5~42℃,在蹄冠和蹄踵的角质与皮肤结合部苍白肿胀,不久出现一个或多个黄豆至蚕豆大的水疱,继而水疱融合扩大,充满水疱液,1~2天后水疱破裂形成溃疡,露出鲜红的溃疡面,常围绕蹄冠皮肤和蹄壳之间裂开,疼痛加剧,出现跛行,多卧地不起,食欲减退或废绝。部分猪由于继发细菌感染而局部化脓,造成蹄壳脱落,病猪卧地不起,食欲减退,精神沉郁。水疱有时也见于鼻盘、舌、唇和母猪乳头上,但出现的水疱较蹄部晚,仔猪发生该病多数是在鼻盘上发生水疱。一般情况下,若不并发其他疾病不会引起死亡,10天左右可以自愈,但初生仔猪可以造成死亡,有2%的病猪偶见出现神经系统紊乱症状,表现为前冲、转圈、用牙齿咬用具,个别猪出现强直性痉挛。

温和型水疱病。只有少数猪发病,仅在蹄部发生一两个水疱,全身症状轻微,传播缓慢并且恢复快,一般不易察觉。

隐性型水疱病。不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但血清学检查,有滴度相当高的中和抗体,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这种猪可能排出病毒,对易感猪有很大的危险性,因此要引起高度重视。

4、病理变化

特征性病变主要在蹄部。约有10%的病猪鼻端、口腔有水疱病变,口部的水疱通常比蹄部出现晚。病死猪剖检时,除个别病例心肌上有条状出血斑,其他脏器无可见病变。

5诊断要点

根据病猪蹄部、口唇和鼻盘有特征性水疱,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但该病在临床上与猪口蹄疫、猪水疱性口炎、猪水疱疹等病相似,从水疱上难以鉴别,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具体做法是采取早期病猪水疱液装入青霉素小瓶内,制成1:5混悬液,每毫升加入青霉素1000万IU、链霉素1mg,放室温下2~4h,取上清液0.1mL分别接种1~2日龄乳小鼠和7~9日龄乳小鼠各5只,接种后如两组小鼠都死亡为口蹄疫;仅1~2日龄小鼠死亡,而7~9日龄小鼠不死为猪水疱病。6预防措施

“三个加强”。首先,要加强进出境检疫,禁止从有该病的国家输入活畜或动物产品,杜绝境外疫源传人我国境内;其次,要加强流通领域里的检疫,要以检疫诊断为中心,在收购、调运猪时逐头进行检疫,要做到“两看”(即看食欲、看跛行)和“三查”(即查蹄部、查口腔、查体温),若发现问题,应就地处理,不准外调。最根本的是要加强猪群的科学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增强猪群的抗病能力。

“三个不要”。首先,不要从有该病的疫区购人种猪及猪肉产品,防止引进传染源;其次,不要生喂屠宰猪的下脚料和泔水。需要喂时,必须经煮沸消毒后再饲喂;再次,不要收购、运输、屠宰无免疫耳标的动物,要堵住外来的传染源。

“三个消毒”。首先,要搞好带猪消毒,切断感染途径。平时养猪舍内的带猪消毒,要做到每周消毒1~2次,可选用百毒杀消毒剂,浓度为1:1000,喷雾带猪消毒,每平方米表面积用消毒药300~400mL。其次,要搞好舍外环境消毒,净化环境,减少发病率,要做到每半个月消毒1次,可选用菌毒敌,浓度为1/100,进行喷洒消毒,每平方米表面积用消毒药400~500mL或用5%氨水消毒。再次,要搞好运输猪的车、船等交通工具的消毒,可选用5%氨水彻底消毒,或选用3%~5%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消毒,彻底消灭病原体。

猪水疱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诊断要点
1、发病特点在各种家畜中,只有猪可感染发病,其它动物不发病,人类有一定的感受性;各种品种、年龄、性别的猪都可感染发病;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不同条件的养猪场发病率由10%-100%不等;猪群高度集中、调运频繁、猪仓库、屠宰场、铁路沿线等处传播快,发病率高;分散饲养的农村和家户,少见发生和流行。
2、临诊症状病猪体温升高,全身症状明显,主要症状是在蹄冠、蹄叉、蹄踵或副蹄出现水疱和溃烂,病猪跛行,喜卧;重者继发感染,蹄壳脱落;部分病猪(5%-10%)在鼻端、口腔粘膜出现水疱和溃烂;部分哺乳母猪(约8%)乳房上也出现水疱,多因疼痛不愿哺乳,致使仔猪无奶而死。
3、鉴别诊断本病在临诊上与口蹄疫、水疱性口炎及水疱疹极为相似,尤其是单纯口蹄疫还能引起牛、羊、骆驼等偶蹄动物发病;水疱性口炎除传染牛、羊、猪外,尚能传染马;水疱疹及水疱病只传染猪,不传染其它家畜。因此,该病的确诊,还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主要有:
(1)动物接种将病料分别接种1-2日龄小鼠和7-9日龄小鼠,如果两组小鼠均发病死亡,可诊断为口蹄疫;如果1-2日龄小鼠死亡,而7-9日龄小鼠不死,则可诊断为猪水疱病。病料在pH3-5缓冲液处理30min后,接种1-2日龄小鼠,小鼠死亡者为猪水疱病。反之则为口蹄疫。
(2)病毒分离培养与鉴定。
(3)血清学诊断常用的有补体结合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和免疫荧光试验。
防治方法
参照口蹄疫一节中的办法。在威胁区和疫区可用乳鼠化弱毒疫苗预防注射。

猪胃线虫病


猪胃线虫病是由红色猪圆线虫、圆形蛔状线虫和六翼泡首线虫寄生在猪胃内所引起的疾病。本病分布很广,我国大部分省份均有发生。

1.病原体
圆形蛔状线虫:雄虫长1-15毫米,雌虫长16-22毫米,咽壁上有3-4套螺旋形的加厚部分。仅在身体左侧有颈膜。雄虫的尾部成螺旋形蜷曲。虫卵呈深黄色,壳厚,表面有条纹,两端似有小塞。当虫卵排出时已含有一发育完全的幼虫。
(2)六翼泡首线虫:雄虫长6-13毫米,雌虫长13-22.5毫米,咽壁很厚,两端呈简单的螺旋形增厚,中部有环形增厚,咽部角皮稍许膨大,其后每侧有3个颈翼膜。卵壳厚,内含幼虫。
(3)红色猪圆线虫:虫体细小,呈红色,长。0.5-1.25厘米.

2.症状
轻度感染(虫体数量少于15条)时,不显症状。重度感染时,可见消化障碍、腹痛、食欲减退、下痢和粪中带血等症状。猪只生长发育停滞,消瘦和贫血。当患猪由于肠穿孔而继发腹膜炎时,体温上升,不食,卧地抽搐而死。

3.诊断
( 1)生前:可用反复沉淀法或硫代硫酸钠饱和溶液漂浮法进行粪检,找到虫卵。其中以反复沉淀法效果较好。
(2)死后剖检:可在小肠壁上找到虫体。实际工作中有时把猪棘头虫误认为猪胃线虫。两者区别是:胃线虫体表光滑,游离在肠腔中,虫体多时常聚集成团;而猪棘头虫体表有环状皱纹,以吻突深深地固着在肠壁上,不聚集成团。

4.防治措施
(1 )预防:病猪粪便堆集发酵,杀灭虫卵;在疾病流行地区,严格控制放牧,尽量减少吃入蛴槽或金龟子的机会;在猪场以外的适宜地点设置诱虫灯,可以捕杀金龟子。如用金龟子作饲料时,
必须彻底煮熟或炒熟。
(2)治疗:曾试用多种药物进行驱虫,均未取得满意的效果。有人曾用四咪哇驱虫,剂量为每千克体重30毫克,可以驱除成熟的棘头虫但对未成熟虫体无效。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2469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