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姜猪的饲养管理 苏姜猪生产性能测定与分析

苏姜猪是利用原有地方品种姜曲海猪导入枫泾猪、杜洛克猪血统培育而成的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肉质优的瘦肉型新品种,它以姜曲海猪为母本,运用传统育种与现代分子遗传育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导入杜洛克猪优良基因。为推进生猪品种改良,靖江市2011年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合作,开展苏姜猪的引种扩繁和推广工作。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苏姜猪的饲养管理苏姜猪生产性能测定与分析。

一、后备公猪的饲养管理
(1)日粮粗蛋白水平以18%~20%为宜,每天每头喂2~3次即可,喂量限制在2~3公斤/天,配种时期适当增加营养。
(2)适宜的温度为18~20℃。
(3)坚持每天让公猪进行适当运动。
(4)6月龄开始调教。在进行调教时,应选择发情稳定的母猪。后备公猪首次爬跨时,应耐心调教,辅助小公猪将阴茎插入母猪阴道并完成射精。
(5)1~2岁的小公猪每天配种不应超过1次,连续2~3天应休息两天。
二、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
1.后备母猪选拔标准
(1)从高产母猪的后代中筛选,同胎至少有13头以上,仔猪初生重0.9~1.2公斤。
(2)至少有6对发育良好、分布匀称的乳头,其中至少3对应在脐部以前。
(3)体型良好,体格健全、匀称,背线平直,肢体健壮整齐。
(4)身体健康,本身及同胎无遗传缺陷(如疝、锁肛等)。
(5)外生殖器发育良好,母性好,抗逆性、抗应激能力强。
2.营养与饲养
日粮中,粗蛋白质含量15%~16%。4月龄前,让猪自由采食;4月龄后到配种前15天,减少配合饲料给量(每天1.8~2.2公斤),增加青粗饲料量;8~9月龄配种,配种前15天开始催情补饲,加大营养供给,增加饲喂量(每天3~3.5公斤),以促进发情排卵,确保配种受胎。本品种母猪对于高温比较敏感,夏天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
3.诱情
后备母猪体重80~90公斤,年龄8~10月龄时,开始诱情。诱情可以采用公猪诱情、补饲催情、应激催情、合群催情等方法。
4.初配
8~9月龄、体重90~105公斤时初配。
5.配种时间
母猪第3次发情后进行配种,不宜过早或过晚。
三、仔猪的饲养管理
1.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
早吃初乳:仔猪出生后要及时吃足初乳,根据仔猪个体差异固定乳头,保证同窝猪生长均匀。最初每隔1小时让仔猪哺母乳1次,逐渐延至2小时或稍长时间,3天后可让母猪带仔哺乳。
加强保温,防冻防压:用红外线灯、暖床、电热板等办法给予加温。
剪齿:用剪齿钳从根部剪平,防止仔猪相互抢食而伤及面颊及母猪乳头。
断尾:用手术刀或锋利的剪刀剪去最后3个尾椎即可,并涂药预防感染,防止仔猪相互咬尾。
预防仔猪黄痢:母猪妊娠后期,要求给母猪注射疫苗。
补料:仔猪开始补料时间为出生后5~7天。
断奶:仔猪适宜断奶日龄为28~35天,断奶时采取去母猪、留仔猪的方式,尽可能减少对仔猪的应激。
2.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
分群:采取原窝培育,将原窝仔猪(剔除个别发育不良个体)转入培育舍关入同一栏内饲养。如果需要重新分群,可按其体重大小、强弱进行并群分栏,同栏群中仔猪体重相差不应超过1~2公斤,将各窝中的弱小仔猪合并分成小群进行单独饲养。
饲养温度和湿度:断奶仔猪适宜的环境温度是为21~22℃,猪舍适宜的相对湿度为65%~75%。
调教:加强调教新断奶转群的仔猪吃食、卧位、饮水、排泄区固定位置的训练,使其形成理想的睡卧和排泄区。
去势:建议仔猪35日龄左右,体重5~7公斤时进行去势。也可仔猪生后7日龄左右早期去势,以利术后恢复。
3.防疫、消毒管理
(1)保持圈舍的清洁、粪便无残留,这样可以有效的观察猪在圈舍的生活与进食情况
(2)定期消毒。用不同的消毒药交替使用。
(3)防暑降温。圈舍要具备完善的防暑降温设备。
(4)防疫。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防疫,可以有效地降低猪传染病的发生。

苏姜猪生产性能测定与分析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材料
观测试验母猪数80头,公猪数2头,全部来源于苏姜猪原种场,试验观测母猪繁殖性状。同时,在本场内同一时期随机选取苏姜猪商品猪60头(公母各半),进行肥育试验。
1.2、试验期限
母猪繁殖性能测定时间为2013年1月~2014年6月。肥育试验测定时间为2013年9月~2013年12月,试验猪皆由平均体重达25kg开始试验,至平均体重达90kg结束试验。肥育试验结束时,随机抽样试验猪15头进行屠宰试验和肉质测定。
1.3、试验饲料及管理
苏姜猪每个阶段饲养在同一饲养条件下,专门饲养员饲养,各阶段猪的营养水平参照苏姜猪饲养管理技术规程(DB3212/T126-2012)。
1.4、测定记录
母猪繁殖性状每天由专门人员记录,记录项目为母猪初情期、初情期体重、发情周期、初配体重、产仔数、出生重、20日龄重和28日龄断奶重;肥育试验开始、结束和试验期间每隔1个月皆在早饲前空腹测定体重;屠宰试验测定屠宰率、膘厚、胴体瘦肉率等;肉质数据测定pH、肉色、肌内脂肪、剪切力等。
2、结果
2.1、繁殖性状
苏姜猪繁殖性能在扩繁场的表现见表1和表2。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苏姜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均比较高,1胎平均产仔数达到10.56±1.09头,产活仔数达到9.57±1.33头,3胎以上平均产仔数均到达13.29±1.03头,产活仔数达到12.37±1.66头,经产苏姜母猪初生窝重分别到达13.49±2.70kg,20日龄窝重分别到达48.16±6.12kg,28日龄断奶窝重分别到达99.23±18.56kg。
2.2母猪初情期、初配体重
苏姜猪母猪初情期、初配体重在扩繁场表现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苏姜猪的初情期为165.76±18.37d,初情期体重为65.50±6.30kg,发情周期为20.80±0.70d,初配体重为77.86±8.23kg。
2.3肥育性状
苏姜猪在扩繁场的肥育试验测定结果详见表4。

从试验数据可以看出,苏姜猪平均日增重达到665.60±60.56g,料重比3.19:1。
2.4屠宰性状
肥育试验结束后随机选取部分个体进行屠宰,结果见表5。
M.YZ023.CoM

从表5可以看出,苏姜猪商品猪胴体瘦肉率为56.26±4.34%。
2.5肉质性状
苏姜猪肉质性状数据详见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苏姜猪商品猪肉色为3.22±0.14、肌内脂肪3.20±1.26%,符合优质种猪要求。
3、讨论
本次试验开展了苏姜猪繁殖性能、生长性能的研究,结果显示苏姜猪在推广过程中繁殖、生长方面表现出优良性能,遗传性能相对稳定,母猪经产仔数达到13.29±1.03头,产活仔数达到12.37±1.66头,生长肥育猪25~90kg阶段平均日增重达到665.60±60.56g,料重比3.19:1,均达到了试验的预期目标。
从屠宰试验数据看,苏姜猪商品猪胴体瘦肉率为56.26±4.34%,肉色为3.22±0.14、肌内脂肪3.20±1.26%,符合优质猪的要求,达到了试验的预期目标。
对母猪初情期、发情周期、配种体重进行观察统计,确定了最佳配种月龄与体重,苏姜猪新品种初情期为165.76±18.37d,初情期体重为65.50±6.30kg,发情周期为20.80±0.70d,最佳配种时间为7~8月龄,体重为80kg左右。
本次试验各方面的数据显示:在推广过程中,苏姜猪繁殖、生长、肉质性状均符合良种猪性能要求,繁殖力高,母猪发情明显,商品猪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率高、瘦肉率高、肌内脂肪含量高、肉质优良。

精选阅读

猪传染性姜缩性鼻炎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其特征为鼻炎,颜面部变形,鼻甲骨尤其是鼻甲骨下卷曲发生萎缩和生长迟缓。常发生于2-5月龄的猪,现在几乎遍及世界养猪业发达地区

流行特点
本病在自然条件只见猪发生,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最常见于2-5月龄的猪。在生后几天至数周的仔猪感染时,可能不发生或只产生轻微的鼻甲骨萎缩,但一般表现为鼻炎症状,病状消退后可成带菌猪。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来源。病菌存在于上呼吸道,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本病的发生多数是由有病的母猪或带菌母猪传染给仔猪的。昆虫、污染物品及饲养管理人员,在传播上也起一定作用。所以,健康猪群,女口果不从病猪群直接弓}进猪只,一般不发生本病。一般来说,被污染的环境和用具,只要停止使用数周,就不会传递本病。饲养管理条件不好,猪圈潮湿、寒冷,猪只拥挤、缺乏运动,饲料单纯及缺乏钙、磷等矿物质,以及缺乏青饲料等,常易诱发本病,加重病演过程。

症状
受感染的小猪出现鼻炎症状,打喷嚏,呈连续或断续性发生,呼吸有鼾声,常用前肢搔抓鼻部,或鼻端拱地,或在墙壁一、食槽边缘磨擦鼻部,从鼻孔流出分泌物。分泌物先是透明水样的,继之为粘液或脓性物,甚至流出血样分泌物,或引起不同程度的鼻出血。在出现鼻炎症状的同时,病猪的眼结膜常发炎,从眼角不断流泪。由于泪水与尘土沾积,常在眼眶下部的皮肤上,出现一个半月形的泪痕,呈褐色或黑色斑痕,故有黑斑眼之称。有些病例,在鼻炎症状发生后几周,症状渐消失,并不出现鼻甲骨萎缩。大多数病猪进一步发展引起鼻甲骨萎缩。当鼻腔两侧损害大致相等时,鼻腔的长度和直径减少,使鼻腔缩小,可见到病猪的鼻缩短,向上翘起,而且鼻背皮肤发生皱褶,下额伸长,上下门齿错开,不能正常咬合。当一侧鼻腔病变较严重时,可造成鼻子歪向一侧,甚至成45度角歪斜。由f鼻甲骨萎缩,致使额窦不能以正常速度发育,以致两眼之间的宽度减少,头的外形发生改变。

有些病猪由于某些继发细菌通过损伤的筛骨板而侵入脑部,而引起脑炎。发生鼻甲骨萎缩的猪群往往同时发生肺炎,并出现相应的症状。

病理变化

病变限于鼻腔和邻近组织。病的早期可见鼻粘膜及额窦有充血和水肿,有多量粘液性、脓性渗出物蓄积。病的进一步发展,最特征的病变是鼻甲骨萎缩,大多数病例是下鼻甲骨的下卷曲受损
害,鼻甲骨上下卷曲及鼻中隔失去原有的形状,弯曲或萎缩。鼻甲骨严重萎缩时,使腔隙增大,上下鼻道的界限消失,常形成空洞。

诊断

如果猪群中出现典型的临诊症状,诊断并不困难,但在病的早期或轻型病例,单凭临诊表现实难作出诊断,常须借助于其它的方法。

预防

隔离饲养:凡曾与病猪或可疑病猪接触过的猪只,隔离观察3-6个月;母猪所产仔猪,不与其它猪接触;仔猪断奶后仍隔离饲养1-2个月;再从仔猪群中挑选无病状的仔猪留作种用,以不断培育新的健康猪群。发现病猪立即淘汰。这种方法在我国还较适用,但也要下功夫才能办到。用灭活菌苗免疫接种。

药物预防:哺乳仔猪从15日龄能吃食时起,每天可按每千克体重喂给20^30毫升金霉素或土霉素,连喂20天,有一定效果。或在母猪分娩前2^-3周至产后2周,每吨饲料中加入100-125克磺胺二甲基嚓啶和磺胺噻唑钠。

治疗:每吨饲料中加入磺胺甲氧嗪100克,或金霉素100克,或加入磺胺二甲基嚓啶100克、金霉素100克、青霉素50克3种混合剂,连续喂猪3-4周,对消除病菌、减轻症状及增加猪的体重均有好处。

有人介绍用链霉素治疗有较好效果,方法是:一月龄仔猪10万单位,4月龄仔猪15万单位,每日2次,肌肉注射,连用3天。也可用链霉素溶液(每毫升含5万单位)冲洗鼻腔。

对早期鼻炎的病猪,定期向鼻腔内注入卢格氏液。1%12%硼酸液、0.1%高锰酸钾液等消毒剂或收敛剂,都会有一定好处。

苏钟猪 新瘦肉猪品种


苏钟猪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以太湖猪和外来良种猪为亲本,运用现代遗传育种理论及先进的育种手段,历时十余年精心培育的优质高产瘦肉猪新品种(苏钟猪1系和2系)。该品种具有繁殖力强、生长快、饲料转化率和瘦肉率高、肉质优及适应性强等特点,通过江苏省新品种审定,被列为江苏省主要推广品种之一。

一、体形外貌。苏钟1系全身被毛白色,头稍长,嘴筒平直,耳中等大小,略向前方倾垂,背腰平直或微凹,体稍宽而短,腹线平,腿臀丰满,四肢健壮,有效rǔ头15个以上。2系体型外貌与1系相似,头略大,体稍长而窄,体格略大。

二、繁殖性能。苏钟猪产崽哺育率高,经产猪窝产崽数2系达14.25头,1系达14.35头;断奶仔猪数2系为12.34头,1系为12.48头。有效rǔ头数2系为14.48个,1系为14.90个。哺rǔ期总泌rǔ量1系为283.60千克,2系为275.20千克。

三、生产发育。苏钟猪生长发育较快,1系初生重为1.16千克,2系为1.12千克;35日龄重1系为8.83千克,2系为7.32千克;6月龄重1系公为92.68千克,母为94.30千克,2系公为97.58千克,母为96.34千克;成年体重1系公为154.62千克、母为162.76千克,2系公为152.68千克、母为171.79千克。

四、育肥性能。苏钟猪育肥性能好,达90千克日龄1系为177天,2系为175天;日增重1系为618.56克,2系为634.74克;饲料报酬1系为3.23:1,2系为3.21:1。以苏钟猪为母系生产的杂优猪育肥效果良好,达90千克重的日龄1系杂为163天,2系杂为160天;日增重1系杂为天702.67克,2系杂为727.23克,饲料报酬均为3.11:1;胴体品质好,瘦肉率高(58.90%和58.79%),平均膘厚为2.30-2.31厘米。

猪生产中的保护与福利措施


在发达国家的畜牧生产系统中,猪的高密度养殖是养猪生产的主要特征,猪只被饲养在自动化程度高的大型猪舍中,高度集约化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其既能降低饲料成本,降低劳动力成本,又能加强疾病控制,降低生产成本。而且,从消费的需求压力考虑,产品价格更低也是集约化的优势。但是,随着消费者思想认识的逐渐提高,消费者在猪的福利问题上与这种饲养方式产生了矛盾。生猪生产的所有方面都引入了福利问题,如猪只饲养、运输、屠宰和饲养环境方面等,主要关注的问题是贫瘠环境对猪只福利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目前影响我国现代养猪生产的福利问题,阐明了猪各生长阶段中的福利要求,并提出了猪生产中的保护与福利措施.一起来了解一下!

1、饲养工艺与猪的福利

目前的养猪生产饲养阶段的猪只面临的福利问题主要是饲养环境对猪只福利的影响。商品猪基本可以分为3种不同类型饲养:繁殖猪群是指只饲养种猪和25千克以内的仔猪;生长、育肥猪群是指饲养25千克以上的猪只直到屠宰;结合猪群是指以上两类猪群都饲养,既饲养种猪也饲养生长育肥猪,直到屠宰。

在很多国家都有早期断奶的处理方式,或者会将生长育肥猪的饲养分为更多的阶段,但从圈舍与福利问题的角度考虑,养猪生产可以简单分为3个不同的阶段:干奶母猪指涵盖猪群内所有妊娠期母猪、后备母猪和不孕母猪;产仔、哺乳母猪和将要干乳的母猪;以屠宰目的饲养已断奶猪只。

母猪育种循环从分娩栏断奶开始。断奶后,母猪通常要转移到与公猪接触的配种环境,以此来鼓励发情,从生产角度来看,在断奶后4~5天是最好的接触时段。配种可以由公猪自然交配,也可以通过人工授精完成,更可以结合两种方式来完成。在此之后,母猪要在配种环境生活3~4星期,在此阶段饲养员需要观察母猪是否成功受孕,例如配种后21天如果配种不成功会有返情表现。通常10%~20%的母猪可能因习惯性流产被剔除种母猪群,被后备母猪群取代。有的饲养单位在断奶时根据母猪产次或产仔数淘汰母猪,而不考虑母猪是不是还有生产能力。母猪的平均淘汰率通常高达40%~50%,淘汰的大部分原因是产次和年龄,但也有如肢蹄损伤和营养问题等其他原因导致的淘汰。每年还有5%~10%的母猪死亡,因此每年的母猪替换率可能达到50%~60%。

1.1妊娠母猪

如果母猪没有明显返情征兆或者通过超声检查确认怀孕,母猪即被转入妊娠母猪生产环境,在妊娠母猪舍生活12星期,然后在预产期产前一星期再转入分娩栏,干乳母猪饲养有很多不同的饲养模式,如垫草模式或者限位栏模式等。尽管粗放式的饲养方式一度被集约化饲养所取代,但现在一些国家已经立法(如欧盟),限位饲养可能即将违法(如英国和瑞典)。现在看来发展替代限位饲养的方式可能广泛开展,不止在欧洲,北美洲的主要动物生产厂家也已经改变了他们的饲养方式。

直到现在,母猪圈舍的选择依然主要依靠生产经济学原理。自二战以来,养猪从业者逐渐减少,而饲养的猪只数目持续增加。在20世纪40年底,由于政府的价格导向,粗放式的小群养殖已逐渐被大规模的集约化养殖替代,而到了50年代加速了新的集约化饲养方式的应用。经过多年的发展,干乳母猪主要依靠限位和栓系的方式饲养。而限制式的母猪饲养方式相对粗放式饲养有一系列的优势,如饲养容积率高,单位面积饲养的母猪相对更多。经济效益,在水泥地面养猪可以降低稻草和劳动力成本的投入。易于管理,饲养人员可以轻松监控个别猪只,随时可以调整饲养标准,技术上更容易上手。

然而,这样的集约化饲养系统虽然有以上的优点,但存在很多福利问题,更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好的印象。

1.2产仔母猪

母猪一般在分娩前5~7天进入分娩栏,实际母猪在分娩栏的时间本来应该是整个妊娠期114天。同妊娠母猪饲养一样,对于分娩母猪的饲养也应区分为多个时期分别对待,但是世界范围内该阶段的主要模式依然是限位饲养(即使是在妊娠期并不限位或很少限位的国家),在开展集约化饲养之前,母猪通常在垫有稻草的巢穴中分娩。但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再加上稻草应用和圈舍面积的减少,仔猪因拥挤而死亡的数量就增加了。为了避免仔猪的死亡,保育箱产子模式就应运而生,这也带来了更多的好处,如降低劳动力支出和易于掌控仔猪。

很多有关分娩栏设计的研究已经将初生仔猪的死亡率降低到10%以下,而且事实上,这提高了母猪的福利而且仅需要很少的投入。新的分娩栏也在不断的研究和开发,如在垫草分娩栏里设置防压杆,这样的环境允许母猪表现母性行为和完成简单的姿势转换。

1.3育肥猪

仔猪断奶后,会在不同的饲养环境中饲养直到这些仔猪达到屠宰体重。中间大概包括断奶到保育阶段,然后到育肥阶段。但如果仔猪从断奶开始为了经历不同的生长阶段而采用4段不同的饲养模式来完成育肥,这也是很少见的。不同国家的猪只屠宰年龄各异,同时这也取决于产品的需求,比如猪肉、熏肉、火腿或者其他产品。因此屠宰体重可能从60~125千克不等,对应的屠宰周龄约为18~26周龄。

跟饲养母猪一样,饲养屠宰猪也有很多的饲养模式,大多数的育肥猪都在室内饲养。这是因为育肥猪能给养殖户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饲养者需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饲料把猪只养大,因此最好在室内饲养。为了降低饲料等经济开销,全封闭、板条箱式的饲养系统也应运而生,育肥猪也需要面临空间限制等问题。

2、运输、屠宰与猪的福利

2.1运输

相对于生产饲养过程的时间,运输的时间较短。运输对于动物显然不是自然的,动物在这段时间内通常会遭受多种应激,包括禁水、禁食、不熟识个体的并群、人类驱赶、新异环境的刺激、声音、颠簸、装载密度、被迫的身体运动以及极端温、湿度等。这些因素都将通过生理途径来激活动物的应激反应,从而可能引发不同的病理反应。健康是动物福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疾病或潜伏疾病的出现都意味着较差的福利水平,运输可能引起的疾病有组织损伤、损坏,对感染和疾病易感性的增加,传染性的增加,动物间接触增加。

猪只运输前后包括捕捉、装载、运输、卸载等过程,其中常伴有创伤事件发生。尽管每次运输各不相同,但是猪只都会遭遇一系列的压力,包括潜在的粗鲁操作、不熟悉的环境、恐惧的心理状态、社会压力、拥挤、极端的温湿度变化、运动中的加速度及振动等。运输前的装载过程可能福利问题就很多,将猪这类大动物趋赶到特定方向是很困难的,特别是让其上坡时。猪舍到运输工具之间的距离可能导致猪只的应激以致物理指标的变化,如张嘴呼吸和皮肤颜色的变化。相对于其他动物,猪只登载车辆的斜面是很困难的,斜度较高的坡面会引起心律升高,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攀爬。由于陌生同伴的碰撞等压力猪只可能在此过程中受伤。如果猪只装载速度过快,也会导致后续较高的死亡率,这可能是由于粗鲁的装卸过程导致的。

运输前16~24小时内猪只通常被禁食和禁水处理。这种处理有很多原因,如防止猪只晕车、呕吐,以防止胃肠穿孔的危险,因为吃饱的猪只在运输过程中更容易死亡,以及降低最终饲料成本等。结果导致猪只经历饥饿、脱水以及由于营养缺乏导致的应激和疲劳。

运输过程中,司机也会影响动物的舒适程度和身体姿势的稳定程度。EFSA(2004)报告着重强调了运输过程中不良驾驶对动物福利的影响和重要性。突然的刹车或者加速,以及迅速的转向都能导致猪只感受到自身体重20%~33%的作用力、应激以及可能因跌倒而产生的损伤。车辆行进过程中,猪只可能会发生晕车。

运输过程中组织机能障碍指生物功能的改变可能导致与运输有关的疾病。猪最重要的组织机能障碍是猪应激综合征(PSS),这可能会导致DFD以及PSE肉质。有关专家分析了禁食和运输对猪只肉品质的影响,而同时运输会引发猪只胴体质量的下降。PSS对猪来说是很严重的福利问题,应激的身体运动可能引起体温升高、心跳骤停和死亡率增加,尤其在高热、高湿度环境死亡率相当高。猪是易受热应激的动物,在受限的运输条件下,由于水缺乏猪只无法完成体温调节行为,这通常会造成脱水,相关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很多,部分研究结果证实了车厢温度与猪只死亡率之间的联系,而有关湿度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果。另外,极寒的环境温度也不适合猪只的运输。

研究结果显示,欧盟各国8小时内的运输猪只死亡率不尽相同,数值在0.03%~0.5%之间。约有70%的猪只死在运输过程中,其他的猪死在待宰栏中。由于运输可能导致的猪只重大疾病,包括猪瘟和口蹄疫、猪痢疾、猪水疱病、猪繁殖呼吸综合征、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猪皮炎肾病综合征、肺炎等。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运输相关的抓捕、装载、卸载是最容易引起应激的环节,因此对于处理淘汰动物要更加注意,因为淘汰动物一般会存在身体发育上的隐患,处理过程也需要格外小心。

实际上,运输对动物产生疾病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运输造成的应激降低了动物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了动物对疾病的易感性;运输造成的应激增加了亚临床感染动物对疾病的易感性;运输增加了动物的接触频率,为疾病传播提供了条件。其中,前两方面可以通过降低应激强度来控制。在运输中,改进动物福利的重点是运输、装车和卸车前必要的动物检查、装载工具内动物的密度、运输时间以及驾驶水平等问题。其中,降低运输时间,缩短运输距离是非常有效的办法。

2.2屠宰

动物总要面临死亡,无论是畜牧业有计划宰杀,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死亡,如事故、伤害、疾病或者是衰弱。在其他原因这部分,死亡之前可能是长期的伤痛、痛苦或者残疾。因此需要以合理的方式和技术对动物进行宰杀。目前生猪的屠宰方式多采用规模化屠宰这种工艺,规模化屠宰优缺点明显,其优点在于能够容易的进行检查和监督;而其缺点是一般屠宰前需要长途运输。

目前的屠宰过程一般都遵从人道宰杀的道德要求,其基本标准如下,没有痛苦、疼痛或应激的死亡,瞬时死亡或无意识死亡,对个体和群体都是可靠的,简单而且只需要最少的维护,最小的环境影响,对执行者和观察者的情绪影响最小。

联邦人道屠宰法要求在猪只屠宰操作“拴挂、抛掷、分割”前必须保证其昏迷以降低痛苦。对于猪只屠宰的无意识屠宰处理方法一般采用螺栓枪射击、电击、CO2等气体窒息等方法。如电击法就是将电极置于猪只头部两侧,使强大电流通猪只大脑来击晕猪只;而CO2窒息法就是将猪只置于密闭的CO2空间内使其窒息死亡。无意识处理后猪只被铐住后退悬挂,刀从胸骨下切入并割断动脉及静脉,随后猪只死于失血。随后经65.6°C的热水处理脱毛,并准备加工胴体,技术方面来说,执行者技术和道德水平尤其重要,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训:动物的管理,最佳宰杀方式的运用,设备的维护。非计划性或紧急事件中的宰杀所采用的方式和技术应依据以下原则:有效的帮助,特别是一些训练有素的或有经验的人的帮助,合适的可利用器具,了解动物的情况。

目前对于这些无意识处理方式来说,在实验室研究中,人类已经通过测试脑电图(EEG)或者其他方式证明螺栓枪射击的处理方式可以达到有效的无意识处理效果保障击晕。适当的振幅、频率、波形的电击对击晕也很有效,EGG显示与人类无意识状态相同;但CO2处理并不是瞬时的无意识处理方式,2008年的研究结果称,在实验室模拟的商业化CO2处理条件下,猪只经过60秒的时间才变得无意识,CO2是一种酸性气体,可能引发严重的呼吸紧迫,因此CO2的使用对于动物福利来说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其可能引发猪只痛苦及厌恶。惰性气体氩气就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合适的气体无意识处理实际比电击处理的福利效果要好的多。动物昏迷后可能发生剧烈的抽搐,无意识的猪只在悬挂的时候可能会发生踢腿行为,这也容易被误解为无意识处理失效。这种无意识踢腿可能是由于大脑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器已经无法控制脊椎反射,然而神经测试结果证明,动物确实已经失去意识了。但是对于CO2的处理方式,目前仍不清楚猪只的肌肉反应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许多研究也致力于证实类似处理的猪只福利状况,对于标准化的处理方式,还是很难完全实现的,如电击电极的放置位置在生产过程中的变化也会导致猪只福利的恶化,此外还有设备自动故障等问题。

屠宰过程的研究与控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需改进。如一些屠宰场未经审核或者无法通过人道屠宰审核,以及人员培训管理缺位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3、小结

目前为止,猪一直是小规模饲养。全世界很多国家的农村甚至城市家庭可能都以家庭为单位养猪,用家庭的食物剩余来喂养,以供给人类的肉食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商业经济竞争的日益增强,农业产业和机械化畜牧业已经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在人口数量的增长的强大压力下,全球范围内生产和消费的猪肉量不断攀升,集约化饲养也成了带动猪肉生产的中流砥柱。

高度集约化的动物生产工艺就会带来诸如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全球集约化养猪引起的不仅是动物福利问题,也是人类的福利和环境问题,这本身可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动物福利。不仅是家猪,其他家养物种和野生动物也会带来类似的动物福利问题。在我们考虑动物的福利问题时,必须从人与动物平衡的大局出发,尊重动物,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开展动物福利。

养猪生产中的福利问题研究
1、动物福利的概念
国际公认的动物福利标准是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提出的动物应享受的5大自由:即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享有生活舒适的自由,享有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威胁的自由,享有生活无恐惧和悲伤感的自由,享有表达天性的自由。现代动物福利的理念是追求动物与自然的和谐,使动物维持其身体和心理与其环境协调的状态,最大限度地满足动物的需要。简单地解释为动物福利就是让动物在健康快乐的状态下生活。

2、动物福利的社会态度
中国畜牧业从业者对动物的生理福利和环境福利认同较高,超过90%的行业从业者赞成满足猪鸡基本的生理需要和为动物提供适当的生存空间。但在认同动物的生理福利和环境福利的同时,对动物的行为福利、心理福利和卫生福利的认识则不足。
工厂化养殖模式的引入,增加了畜禽产品供应,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动物生存空间降低,生活环境单一,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对其污染环境,滥用药物、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等方面的批评。如果按动物福利养殖模式进行生产,中国当前大多数养殖企业从业人员只能接受5%或以下成本的增加。充分创造健康、舒适的养猪生产环境条件,改善猪只的饲养方式,以提高猪只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疫病的发生,从而生产出安全的猪肉产品显得至关重要。

3、动物福利、贸易壁垒与挑战
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动物福利已经成为新的贸易壁垒。一些国家以未能满足动物福利标准为由,拒绝进口相应的畜禽产品。
毋庸置疑,现代集约化、工厂化饲养模式下未能使猪充分地享受到5大自由的福利,没有最大限度地满足其需要,给猪肉质量和安全带来一定的挑战:
3.1猪肉品质下降
由于生活空间狭小单一、饲养密度过高,猪只情绪烦躁,引起咬斗等异常行为,这些行为加重猪只的应激反应,使体内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和毒素分泌增加,并造成大量失水,使得猪肉品质下降。
3.2药物及抗生素的残留
猪只的饲养环境单调乏味,猪舍的环境调控能力不强,小气候稳定性差,使猪群的健康水平得不到充分保证,为了改善猪只健康,提高生产性能,养猪场往往依靠长期使用药物和抗生素控制疾病,以提高生产性能,这样往往会导致猪肉产品中药物和抗生素残留超标。
3.3激素的残留
由于饲养环境中的猪只福利不高,造成猪只生产性能下降,养猪场为了保持其生产性能,在饲料中非法使用激素,再加上猪只应激反应自身产生的大量激素,就会导致猪肉产品激素超标危害人体健康。

4、应对措施
4.1动物福利立法
早在19世纪初,英国就有人提出一项禁止虐待动物的提案,1822年,马丁提出《禁止虐待家畜法案》即“马丁法案”,并获得英国国会的通过,成为第1部规定动物权益的法律。20世纪70年代以后,动物福利的理念得到了社会人士和学者的赞同,动物福利制度也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在有关法律法规中增设动物福利条款,如已于2005年1月1日实施的《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中新增加了“动物福利”章节,这是我国首次将“动物福利”列入法律条文中。2006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虽然没有明确使用“动物福利”一词,但总则中对体现“动物福利”要求的相关内容作了原则规定。在我国制定动物福利法律,推进动物福利事业,必须立足中国国情,特别是要立足中国动物生产从业者对相关问题的认知和动物生产行业的实际。
4.2设置福利性设施,增加环境丰富度
Pearce和Paterson发现饲养在贫瘠环境中的猪比饲养在丰富环境中的猪在响应应刺激时反应更强烈。饲养在丰富环境中的猪对比贫瘠环境中饲养的猪对人的害怕程度要小,而且生活在丰富环境中的猪的肉质嫩度比环境贫瘠的要好。对于舍饲系统猪的环境丰富度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玩具”来增加,如轮胎、链条、橡胶管、彩色图案或泥土类似物等。
4.3养猪生产中环境富集的利用
随着集约化养猪模式的发展,国内广泛采用圈栏饲养模式,造成猪只饲养密度过高、生产生活环境十分单调、地板设计等生产设备不合理,表现出争斗、咬尾、拱腹等异常行为。在不改变饲养场所主要设施的情况下,利用环境富集(environmental enrichment)来改善猪福利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动物福利学家和生产者的认同。环境富集是指对家养动物的居所进行有益的改善,但这样对畜禽环境富集概念认识过于笼统,Shepherson等指出,“畜禽环境富集”是指在单调的环境中,提供必要的环境刺激,促使畜禽表达其种属内典型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从而使该畜禽的心理和生理都达到健康状态。环境富集对集约化饲养环境中猪行为、生理、肉质都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4.4发展放牧养猪
放牧养猪是近年来世界部分地区出现的集约化养猪新模式,其特点是放牧结合定点补饲,丰富猪只生活环境。放牧生产对猪的行为、健康和生产性能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Hotzel等研究了圈养和放牧饲养母猪和仔猪的行为差异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室外放牧饲养的仔猪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觅食、拱腹等行为,争斗行为减少。拱腹行为和争斗行为均为非自然天性行为,而非自然天性行为的减少不能简单的认为是空间的增加,同时与环境的复杂性、有趣性增加有关。Lahrmann等研究了放牧对猪只健康、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仔猪的死亡率和发病率相对较低,且放牧饲养的仔猪有更高的饲料消耗和日增重。
放牧养猪使猪只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正好迎合了猪的肌肉发育生理。有充分运动的生长肥育猪生成的肌肉肉色鲜红、饱和度大、肌红蛋白丰富。可见改善动物福利条件在某种程度上能改善生长肥育猪的肌肉品质。
综上所述,由于养猪生产中的动物福利问题,不但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还会影响到猪肉产品品质和安全性;另外,“动物福利”问题在经济领域的影响也越来越不容忽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已经非常重视国际贸易中的动物福利问题,动物福利成为了新的“贸易壁垒”。因此,创造健康、安全、舒适的养猪生产环境条件,重视养猪过程中的福利条件,以提高猪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疫病的发生,降低药物和抗生素的使用,从而生产出健康、安全的猪肉产品,打破所谓的“动物福利壁垒”,增强我国作为世界头号养猪大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新购进的子猪综合饲养管理


从市场上或养殖户家新购进的子猪,由于经过驱赶、捕捉、交易等过程,到新的环境后,饲料、环境、饲喂方法等均明显改变,使子猪无法适应而且处于应激状态,机体各系统出现相应的紊乱,轻则十天半月不生长,重则易诱发感冒、便秘、腹泻等疾病,甚至死亡。因此,对刚买来的子猪,应采取综合的饲养管理措施,以降低应激性刺激和发病几率,促进其健康生长。

做好购买子猪前的准备工作

在准备买子猪5天~10天前,首先将圈舍清扫干净,尤其是发生过疫病的圈舍,更应彻底冲洗干净并消毒。消毒可根据病原选用2%的烧碱水、2%~10%的来苏儿或10%的过氧乙酸等;其次,准备好常用的药品,如治疗腹泻的、消炎的、外伤用的碘酊等。此外,在冬春及炎热季节要及时做好保暖和防暑降温工作。

准备好子猪所需的饲料

最好先从养殖户那里购买3天~5天子猪吃的饲料,让其在饲料上有个适应过程,以防因饲料不适应造成腹泻;在自配饲料中要添加强力霉素,每日每头添加0.4克~0.8克,防止子猪下痢。同时,为增强子猪胃肠适应能力,可在饲料中添加酵母粉或苏打片。

了解所买子猪的基本情况,合理饲喂

在购买子猪时应问清子猪以前喂料的种类、饲喂次数及时间。子猪刚买回时喂料量对其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如果喂料过多,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下痢等胃肠疾病;如果料供给不足又会因饥饿发生应激反应,影响健康生长。所以,新购子猪4天~5天要限量饲喂,每次只喂6成~7成饱,少喂勤添,每次饲喂时子猪听到响声蜂拥而至,叫声不断,看出饥饿状态即可。以后逐渐减少饲喂次数,日投料量控制在原日粮的70%左右,经5天~6天的限饲后再逐渐增加,可以根据子猪的采食、粪便等具体情况投料。

做好子猪入圈后的饮水和饲喂

入圈舍当天的子猪,仅供给充足的0.1%高锰酸钾水,或在饮水中加入抗生素;亦可让其饮用口服补液盐水,第二天早上喂料。因为子猪经过长途运输,机体疲劳,还受应激因素影响,故需要一定时间休息。第一天不喂食还可让猪有饥饿感,有利于子猪适应新换的饲料。以后再逐渐添加饲料,并以限量饲喂为主。等子猪完全适应以后,再让其自由采食。此外,在入圈后15天内严禁饲喂青绿多汁饲料。

注意防止子猪发病,做好三查三看工作

三查即做到早、中、晚三次查看;三看即一看子猪采食情况:喂料时子猪的争先恐后情况、喂第二顿时要看饲槽内饲料剩余情况。二看子猪排粪状况:如果圈内有少量零性粪便呈黄色,粪内有饲料颗粒,说明有个别猪食过量,投料应比上次减少20%左右;如果发现粪便呈糊状,淡灰色,并有零星呈黄色,粪内含有未消化饲料,这是子猪要下痢的预兆,应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并连喂三天。三看子猪精神和活动情况:健康的子猪精神旺盛,眼睛明亮有神,尾巴上翘打卷,摇摆自如、行动灵活,喂食前子猪听到响声蜂拥而至,叫声不断;相反,发现精神不振,萎缩,行动迟缓,头尾下垂,两眼无神的子猪应及时诊治。

及时搞好疫苗注射。

经10天~15天的隔离观察后,在确定子猪一切正常的情况下,可给刚买的子猪接种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疫苗。切忌在抓猪装车或卸车时注射任何疫苗。

进一步细化管理,合理驱虫

在子猪适应新环境后,就进行驱虫。把驱虫药拌入适口性好的饲料中,一般中午不喂,晚上将驱虫药在饲料中拌匀,一次喂服;3天~5天后用大黄、苏打片拌料健胃,早晚各喂一次。

猪初乳在养猪生产中的用途


母猪产后3天内分泌的乳汁称为猪初乳,民间叫胶奶,以后分泌的乳汁则称为常乳。初乳与常乳的成分是不同的,初乳中蛋白质、乳脂、乳糖、维生素(A、E、D)、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含量较常乳高出几倍,尤其是初乳含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及生长因子,对初生仔猪接受被动免疫、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抗病力起着关键作用。

1.增强仔猪的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

猪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能与病原微生物及毒素等抗原结合,促进哺乳动物新生幼仔自身免疫系统发育成熟,保护其免受病原侵袭。同时初乳中所含的胆碱、磷脂、脑肽等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具有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试验表明,在正常饲养管理的情况下,仔猪1~2日龄每天上、下午分别腿部皮下注射初乳5~8毫升,7~8日龄每天上、下午再分别颈侧耳后皮下注射初乳10~15毫升,对出生至断奶阶段的仔猪育成率和增重均有良好的促进效果。仔猪注射初乳后,表现精神好、吮乳力强、开食早、吃料多、增重快。

2.抗炎杀菌,促进母猪发情

①猪初乳中的免疫因子能抑制多种病原微生物生长,明显改善肠胃机能,对防治仔猪白痢病有显著疗效。每头健康仔猪腿部皮下注射1毫升,每天1次,连用2~3天,可预防白痢病的发生;对已患病的仔猪第一次注射初乳2~3毫升,隔24小时重复注射1次,如不愈,可再注射1~2次。

②猪初乳中含有较高浓度的雌激素和少量孕酮,二者协同作用可增加泌乳量和促使母猪发情。对泌乳期缺乳的母猪,每次颈部皮下注射初乳5~10毫升,每天1次,连用2~3次,可有效改善泌乳状况;对乏情母猪,可颈部皮下注射初乳10毫升,受胎率可达80%以上。

(作者联系地址:辽宁省丹东市畜牧兽医局邮编:118000)

猪群的管理与发酵剂的选择


一、猪群的管理

发酵床养猪的饲养管理与传统养猪模式没有特殊的地方。与传统养猪一样,要按程序进行免疫,控制疾病的发生。

1进入发酵舍的猪大小应较为均衡、健康。

2.保证每头猪能正常自由采食和饮水,自由采食的猪群24 h不能断料,当猪饥饿时会吃垫料,过多采食垫料会导致胃溃疡,影响猪健康生长。

3.盛夏时可在饮水中添加抗应激的药物,如电解多维和赖氨酸等。应经常检查猪群生长情况,大小、强弱差异较大的猪需分开饲养。

4.控制猪的饲养密度。养猪的头数过多,发酵床的发酵效果就会降低,一般以每头猪占1 2~1 5 m 为宜,小猪可适当增加密度。

5.定期驱虫。入圈生猪应提前彻底清除体内寄生虫,避免感染。

6.饮水管避免太阳直射过高,导致猪的采食量下降。

二、发酵剂的选择

发酵剂的主要作用:一是降解猪粪尿,产生菌体蛋白,减少厌气性微生物分解所产生的臭味 二是提高动物的免疫能力,预防疾病。

猪粪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蛋白质及其分解产物、脂肪类、有机酸和各种无机盐,以及较多的氨化微生物。猪尿的成分多属水溶性,主要有尿素、尿酸、马尿酸及含磷、钾、钠、钙、镁等元素的无机盐类。猪粪尿臭味的主要成分为厌气性微生物分解猪粪尿所释放出的挥发性气体物质,如氨气、硫化氢、硫醇、三甲基胺、硫化甲基以及粪臭素等各种含氨或含硫的有机成分。

发酵剂的好坏。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鉴别:

1.看垫料中的微生物菌对猪粪尿的降解速度。可以采取对比的方法,以不同品牌的发酵剂对垫料进行发酵,取同样体积的不同发酵垫料放入编织袋,然后将5%猪粪装入袋中,比较哪一种让猪粪尿的臭味最先消失。好的发酵剂在1个多小时就可以去除臭味,说明能够将猪粪尿中的物质快速降解。

2.猪只健康状况、料肉比,能否达到提高动物的免疫能力、预防疾病的作用,这需要靠生产实践来检验。

3.选择正规的、有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厂家产品。正规厂家的产品通过标准化生产,可以保证菌种功能明确,质量稳定,生物安全。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2810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小香猪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