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暴发性传染病

疾病名称鳜暴发性传染病

为害对象 鳜鱼
疾病概述
本病又名鳜传染性肝肾坏死病,系鳜鱼养殖中的重要疾病,主要流行于广东省。大多呈急性流行,发病率在50%左右,死亡率可达50%-90%,对鳜鱼养殖造成很大为害。

病原 病原暂定为鳜鱼病毒(SCV)或鳜传染性肝、肾坏死病毒(SILRNV)。

症状
病鱼口腔周围、鳃盖、鳍条基部、尾柄处充血,有的病鱼眼球突出或有蛀鳍现象;大部分鱼鳃贫血,剖腹后,可见肝、脾、肾上有出血点,肝肿大,常可见坏死斑,胆囊肿大。

发病规律 本病发生于单养鳜鱼鱼池中,目前尚未见鱼池中套养鳜鱼发生此病,主要发生于鱼种和成鱼养殖阶段,发病季节在广东省为5-10月。

防治方法

由于单养鳜鱼是用活杂色做饵料,故除了要求做好常规的清塘消毒及活杂鱼消毒以外,目前尚无治疗方法。

相关阅读

牲畜传染病的防控


预防牲畜传染病的发生,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环境卫生。经常清扫消毒,及时消灭病原体及蚊、蝇、鼠等传播媒介;

2、不引人传染源。从外地购人牲畜时,应在当地兽医站的指导下进行,先到牲畜来源地作详细的了解和必要的检疫,确证无病才可购人。买回后进行一个月以上的隔离观察、检疫,确认完全健康时方可混群饲养。

3、免疫接种使牲畜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抵抗力。病原体进人牲畜机体后不能生存和繁殖是不会发生传染病的,但决定的因素还在于动物机体是否对该病原体有足够的抵抗力。因此,只要提高了牲畜机体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就有可能避免发生传染病。而免疫接种是提高动物机体特异性抵抗力的有效措施,有计划地进行免疫接种就可防止发生与该接种疫苗相应的传染病。

猪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猪传染病种类较多,常见的预防措施是保持猪舍环境干燥、清洁、通风、定期给猪舍消毒、定期给猪群注射疫苗,合理搭配饲料,增加猪的抵抗力等。

通常猪得了传染病,养殖户都是感到非常头疼的,而且猪的传染病种类多,平常如果预防猪肺疫这种疾病,是需要将环境保持干燥、清洁、定期接疫苗;预防猪流感也需要做到环境卫生好,时常对猪圈进行通风,合理的搭配维生素,增加猪的抵抗力;预防猪白痢需要做的是,保证母猪健康,生下来的仔猪能够及时吃到母乳。

一、猪肺疫

1、特点:是一种呼吸道疾病,是由于气温不定、环境比较潮湿、运输路程比较长等原因造成的,这种急性病,能够很快速的死亡,有的前一天晚上还很健康,第二天就死亡,发病的时候多为拒绝进食,体温升高能够达到40到42度,心跳也有所加快,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2、预防对策:做好养殖环境的卫生,能够保持干燥清洁,定时接疫苗,如果猪圈里面出现了一只有这样病症的猪,需及时隔离观察,并且对整个养殖场进行消毒,对其他的猪接种抗生素药物,如果已经死了的要进行深埋。

二、猪流感

1、特点:猪流感是一种急性的,并且带有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不管年龄和品种都会有可能感染这种疾病,这种病多发于秋天和春天,还有寒冷的冬天,通常人如果感染到了猪流感,有2到7天的潜伏期,然后就会伴随着体温升高,出现咳嗽、精神不佳、食欲减弱的情况,严重的时候会卧地不起、呼吸困难、咳嗽很严重的情况。

2、预防对策:防止猪与外界的接触,对仔猪进行疫苗接种,然后就是做好环境卫生,保证猪圈里干净、清洁、通风,在多发的季节应该定时消毒,可以用氧乙酸对各个地方或者工具进行消毒,还需要在饲料里面搭配一些维生素,来提高猪的抵抗力,或者还可以喂食抗生素,还有头孢、氟苯尼考,并且在饮用水中加入利巴韦林、黄芪多糖,能够很好的控制病情,如果有病了的猪,可以注射500到1000毫升的葡萄糖。

三、猪白痢

1、特点:猪白痢是仔猪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原因在于饲养不当,环境卫生差,空气比较潮湿,气候多变所造成的,这种病是没有时间、季节限制,通常得了这种病都会出现腹泻的症状,拉出来的稀通常为灰白色或者黄白色,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及时治疗,若治疗不及时,会出现严重脱水有情况,最终死亡。

2、预防对策:对母猪进行饲养管理,保证好母猪的健康,让出生后的猪仔能够及时吃到母乳,出生后及时进行补钙,对环境卫生要及时消毒,需要保持干燥、清洁、温暖的环境,若已经出现有得猪白痢的猪仔,可以每天两次,每次1到2片的服用复方新诺明。还可以使用,甲砜霉素片,也是每天两次,每次1到2片,需要连续服用两天。

雏鸭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一、鸭瘟
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俗称大头瘟,是鸭及多种雁形目动物的一种急性、高致死率的传染病,是养鸭业的一大危害。
1主要症状。病初体温升高至43%以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羽毛松乱,两翅下垂,两腿麻痹无力,行动缓慢,甚至伏卧不起。与此同时,病鸭发生顽固性下痢,粪便呈绿色。泄殖腔呈现水肿、充血和出血变化,严重黏膜外翻。病晚期,常在泄殖腔黏膜表面形成黄绿色伪膜。病鸭头部黏膜的症状的特征:病初眼内流出澄清透明的浆液性分泌物,逐渐变为黏稠脓性,经常发生眼脸肿胀,结膜充血,并常有散在的点状出血和小块溃疡;从鼻腔流出稀薄或黏稠的分泌物,呼吸困难,叫声粗厉;某些病鸭的头部严重浮肿,俗称大头瘟。单侧角膜浑浊也是本病的特征之一。病的末期,体温下降,很快死亡。急性病程一般为2~5天,亚急性为6~10天。死亡率甚高,平均在90%以上,死前常出现神经症状。
2防治措施。①在鸭病发生高峰期(7~10月)之前注射鸭瘟鸡胚化弱毒疫苗1次,肉鸭接种2次,第一次在7日龄接种1羽份,2周后用双倍量接种第2次。种鸭在开产前用4倍量加强免疫,以后每年产蛋低产期加强接种1次。②以抗病毒药聚肌孢(干扰素诱生剂)效果最好。用量:每只成年鸭每次肌注1毫克,每隔三天1次,连续用药2~3次。③试用中草药验方:黄连、黄柏、玄明粉、茯苓各75克,大青叶150克,天丁75克,淡竹叶、甘草各100克。上述药方均为100只鸭1天的药量。各种药用纱布包紧后与稻谷一起煮,用药谷饲喂,或用药液拌硬米饭饲喂,饲喂一小时后才放牧或供饮水。④用本病康复鸭的新鲜血液(因其血液含有抗体)加2.5%的柠檬酸钠,其量占采血量10%,以防凝固,每只鸭可加入2000~3000单位庆大霉素混合肌注,早晚各1升,第二天以后再连注2~3天庆大霉素或恩诺沙星针,或喂服氟哌酸粉15毫克/千克体重等。⑤紧急注射疫苗。在流行区对染上疫病而症状表现尚轻的鸭群及可疑鸭群,可采用倍量疫苗(正常预防量2倍)进行紧急注射。注射时一只鸭换一个针头,并与患病明显鸭群隔离开来,做好消毒等工作。
二、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雏鸭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5~15日龄雏鸭,特别是10日龄内的雏鸭致死率很高,1月龄以上的鸭和其他家禽不发病。
1主要症状。该病发病急骤,病程短促,病鸭昏睡,眼半闭呈昏迷状,不久出现神经症状,两脚发生痉挛,作游泳状运动,头向后仰,扭曲于背上,腿伸直向后张开,呈角弓反张状态。
2防治措施。该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出壳雏鸭背部皮下注射免疫卵黄注射液是预防该病最有效办法,每羽0.5毫升。发病时每羽1毫升,加复方恩氟沙星混悬注射液,按体重每千克0.2毫升,或复方板蓝根注射液,按体重每千克0.2毫升,混合皮下注射。未发病雏鸭每6只用病毒灵、肝泰乐、维生素C、维生素B,各1片拌料喂服,每日2次,连用3~5天,并用电解多维饮水。
三、传染性浆膜炎
鸭传染性浆膜炎即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又称鸭疫巴氏杆菌病。是一种主要侵害雏鸭、雏火鸡等禽类的急性或慢性接触性传染病。鸭场一旦发生疫情,病原就会长期存在,持续引起鸭感染发病,很难扑灭,给养鸭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是严重危害鸭生产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1主要症状。病鸭精神沉郁,缩颈嗜睡,食欲减退或不食,喜卧,不愿走动,咳嗽,昏睡,眼鼻流浆性分泌物,眼眶周围羽毛黏湿形成眼圈。脚软,排白色或黄绿色稀粪,味恶臭。有的鼻窦肿胀,跗关节肿大。有的出现摇头、点头及前仰后翻等神经症状。
2防治措施。对1周龄雏鸭进行疫苗接种是防治该病的最有效办法。发病时,可用鸭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每只0.5毫升,加庆大霉素按体重2万单位/千克,氟笨尼考注射液20毫克/千克,黄芪多糖注射液2毫克/千克,颈背中下部皮下注射,用连续注射器注射时,油剂苗要边摇匀药液边注射;并用10%氟笨尼考粉每千克饲料1克,阿莫西林粉每千克饲料0.1克拌料,连用3天。病鸭可用庆大或头孢氨苄,氟苯尼考、地塞米松、氨基比林混合肌注,每日2次。

养猪场传染病防控要点


一、加强检疫
检疫是用各种兽医科学的诊断方法,对猪及其他产品进行某些规定传染病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疾病,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检疫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经常进行的防疫措施,目的是加强兽医监督工作,防止猪传染病传入或传出。
二、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给猪接种抗原(疫苗、类毒素)或免疫血清,激发猪机体产生特异性抵抗力,是使易感猪转化为不易感猪的一种手段。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免疫接种,是综合性防疫措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常发生某些传染病的猪场,或有某些传染病潜在的地区,或受邻近地区某些传染病经常威胁的地区,平时有计划给健康猪群进行免疫接种,使猪群产生对某一传染病的自动免疫作用称预防接种。实施定期的预防接种,通常使用疫苗、菌苗、类毒素等生物制剂作抗原激发免疫。根据所用生物制剂的品种不同,常采用皮下、皮内、肌肉注射、皮肤刺(划)、喷雾、口服、饮水等不同的接种方法接种不同的剂量。在实际的预防接种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拟定每年的预防接种计划。为了做到预防接种有的放矢,针对所掌握情况,拟定猪场传染病的预防接种计划及年前的生物制剂的采购计划,使整个防疫计划纳入日常计划当中。
2.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一个猪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不止一种,而用来预防这些传染病的疫苗的性质又不尽相同,免疫期长短不一。以猪瘟为例,仔猪从免疫过母猪的初乳中获得母源抗体,在20日龄以前对猪瘟具有坚强免疫力,30日龄以后母源抗体急剧衰减,至40日龄以后几乎完全丧失,()哺乳仔猪如在20日龄左右首次免疫接种猪瘟弱毒疫苗,则至65日龄左右进行第2次免疫接种。
3.预防接种必须在某传染病发病前进行,根据本场情况,每年进行的1~2次预防接种,必须安排在预防相应的传染病流行前一个月进行。
三、消毒、杀虫和灭鼠
消毒采用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和生物学消毒法。杀虫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方法,杀灭一切传播疫病媒介的节肢动物的措施。灭鼠工作是利用机械、药物和生物等方法,杀灭一切害鼠的一种措施。

蛋鸡冬季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1冬季容易发生的疾病
在寒冷的冬季,蛋鸡易感染的疾病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和病毒性疾病两大类,其中,病毒病主要是禽流感、鸡新城疫;呼吸道疾病主要是由支原体和其他病毒病混合感染而引发的疾病。
2发病的明显特征
冬季患病的蛋鸡主要表现为:产蛋量明显减少,发病时间紧急,更有甚者会大量死亡。此外,冬季患病的蛋鸡治疗起来比较困难,虽然可以通过治疗减少死亡率,但是治疗所需的费用较高,即使恢复健康也不能再产蛋了。
3冬季易得传染病的起因
首先,大部分的病原体不惧怕低温,可以在低温下存活,因此,冬季的低温反而有利于病原体的存活,从而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其次,由于冬天的太阳光照不够,相应的紫外线也就弱,无法有效杀死病毒、细菌;最后,因为冬季天冷,养鸡场通风不好,导致病毒、细菌数量不断增加。
4减少发病的方法
4.1控制传染源
通俗地讲,传染源就是患有传染病或者携带病毒的动物。家禽在患病前期排出的病原体最多、传染性更强,因此,养殖户要及时发现重大传染病,在最短的时间内上报,通过捕杀、土埋、火烧等方法及早处理患病蛋鸡。对于生病的蛋鸡,一定要与其他鸡分开,防止传染到其他健康的蛋鸡。要防止健康鸡群传入病原体,清除鸡群中病原携带者是平时的重要任务。对于外来人员,如常进鸡舍走家串户的采购员,宜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后方可允许进入。
4.2切断传播途径
掌握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为了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切断病原体的继续传播,使病原体不能进入易感动物体内,从而达到防止传染病发生的目的。蛋鸡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种。
4.2.1水平传播
(1)经空气传播。家禽所有的呼吸道病都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家禽患病后,通过咳嗽或喷嚏将带有病原体的飞沫排入鸡舍内,由于鸡舍的空间相对密闭,飞沫很容易被其他健康鸡吸入,经空气传播的疾病由于传播途径容易实现,所以鸡群发病迅速。
(2)经水和饲料传播。对于家禽而言,很多病原体可通过消化道进入体内。患病家禽的排泄物或分泌物一旦污染水源、饲料、用具,就可使更多的群体感染发病。传染病发生期,应及时对饮用水和鸡舍用具进行消毒处理。
(3)经过其他动物传播。如禽流感、新城疫、沙门氏菌病等,其他动物也可发生或携带病原,因此,冬季要格外注意防止飞禽进入鸡舍。
(4)人员传播。由于人的活动范围较大,与其他动物接触多,因此人也可以成为病原体的机械携带者。
4.2.2垂直传播
对于家禽而言,垂直传播就是通过卵传播,通过种蛋传播的疾病对鸡群性能的影响较大,难以清除。家禽可垂直传染的疾病有鸡白痢、支原体、禽传染性贫血、()禽白血病、禽腺病毒等。
4.3保护易感动物
易感动物是指动物个体对某种病原体缺乏抵抗力而容易染病的动物,下面将从多方面介绍如何提高家禽抗病力。
4.3.1营养
要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蛋鸡等家禽的饲养条件提高了,其对病毒的抵抗力也就相应地提高了,因此,不能贪图便宜而使用劣质饲料,劣质饲料中不可避免地会含有来源不明的杂粕。家禽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由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构成的,不同营养成分在体内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某种成分的不足会影响其他营养成分的吸收与代谢,如VBl缺乏会导致糖类的代谢障碍,而微量元素硒又与VE的吸收紧密相关。
4.3.2防疫
防控传染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指导原则,疫苗接种是控制传染病的最有效的手段,高效与经济兼备。要取得预期的效果,首先要有合理的接种程序,接种程序应根据疫病的流行情况灵活调整,并注意接种方法是否正确。如鸡痘疫苗标准的接种方法是刺种,而肌注就是不恰当的。有时,即使正确地使用疫苗也可能会有免疫失败的情况发生,这些因素也需要给予重视:①免疫抑制病的存在,如马立克氏病、传染性贫血病、法氏囊炎等病;②营养因素,如抗体(免疫球蛋白)合成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因此,必须给予机体充足的饲料蛋白;③药物和毒物因素。许多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如地塞米松可使鸡法氏囊淋巴细胞死亡而导致免疫失败,因此,在临床上要根据病情合理地选择药物,疗程要适当,避免长期使用。某些毒物,如黄曲霉毒素可抑制禽类抗体的合成,使胸腺、法氏囊、脾脏萎缩,导致机体免疫抑制,因此,要选用优质饲料,并注意对饲料的储存和保管,以防其发霉变质。
4.3.3提高自身免疫力
中医有句名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可理解为现代医学的自身抵抗力或非特异性免疫力。随着家禽疾病越来越多,病毒的变异也越来越频繁,仅靠疫苗防病是远远不够的,固本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对于蛋禽而言,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采用优质饲料;二是降低密度、改善小环境;三是顺应天时。
4.3.4中草药的使用
随着人们对中草药研究的深入,中草药在家禽上使用的也越来越普遍。从食品安全的角度看,也应该多使用相对无害的中药产品。现在临床上使用较多的可提高免疫力的主要是多糖类,如黄芪多糖。黄芪是传统补气的中药,具有益气、补虚、升阳等功效,大量研究表明,黄芪的主要成分黄芪多糖具有明显的增强免疫力的功效。
4.3.5西药的合理使用
药物的使用是有原则的,要坚持对症用药、无病不用药,用药则要合理配伍和使用合理的药量,还要注意休药期、停药期的有关规定。现在,很多养鸡户存在滥用兽药的现象,动不动就想用药物来预防某种病。一个健康的机体,体内存在着一种平衡状态,随意使用药物是对体内平衡状态的破坏。此外,大多数药物是有毒副作用的,不合理地使用药物不仅增加了养殖成本,还会对机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这也是导致自身免疫力下降的原因之一。滥用药物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合理地使用药物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吴清民主编.兽医传染病学一禽病学(第十一版).
作者简介:
李建伟:出生:19821115学历:专科研究方向:动物医学通讯地址:河北省青县动物防疫监督站马厂分站工作单位:河北省沧州市青县动物防疫监督站马厂分站

肉牛传染病与常发病的防治


1.口蹄疫

该病是牛羊等偶蹄动物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在口腔黏膜、蹄间、乳房发生水疱和烂斑。

(1)病因。该病是由口蹄疫病毒侵入动物机体内引起的。病毒可以从疱液、口诞、乳汁等排出。痊愈的动物也能在短时间内继续带毒和散毒。主要经过消化道传染,也可经黏膜、乳头及损伤的皮肤传染。人也可能感染。

(2)症状。牛感染口蹄疫以后,一般要经过2~8天才能发病,最长达14天。在病毒进入血液阶段,病畜体温升至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继而在口腔黏膜及蹄间、乳头的皮肤上发生豌豆大甚至可达蚕豆大小的水疱。以后水疱相互汇合,形成大小水疱连片的破溃。病牛流出大量口涎,开口时可以听到吸吮音。牛在患口腔破损的同时,蹄间、蹄冠皮肤会现热痛和肿胀,经1~2天则出现水疱,破溃后形成烂斑。四肢同时患病时,牛呈交替负重状,并经常抖动左肢,行走时呈跛行。严重患畜长期伏卧,站起困难。如感染化脓或者坏死时,蹄匣可能脱落,蹄骨出现坏死等。

(3)诊断。为了确诊,必须于发病后采取新鲜水疱皮、水疱液或病牛发热期血液,存放冰瓶里送检。如仅仅是口腔发病,经过1周左右就可以自愈。如果蹄壳部出现病变时,则病期可达2~3个星期,死亡率一般在1%~2%,但多数都是犊牛。在诊断口蹄疫时,应注意与牛瘟、牛传染性水泡病、口炎相鉴别。

(4)预防。对历年发生口蹄疫的地区,每年应对所有的牛做预防接种。牛口蹄疫疫苗注射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4~6个月。如果已经发生口蹄疫,则应采病料送检定性,迅速上报并通知友邻单位,联合采取防制措施。划定疫区,严格封锁,及早就地扑灭。对口腔病变可用青黛散、冰硼散或碘甘油等治疗。蹄部和乳房的病变可用消毒药水洗净,涂搽龙胆紫或碘甘油,也可以撒布煅石膏或锅底灰等温和物。在病牛患病期间,加强护理,投给容易消化的饲草饲料。通过对症治疗,一般均可治愈。

2.瘤胃积食

育肥牛最容易患瘤胃积食,因为整个口粮以精饲料为主。粗饲料为辅,所以,最容易造成瘤胃内积蓄过多的食物,使瘤胃容积增大,胃壁扩展,瘤胃运动机能紊乱的疾病。

(1)症状。一般发生较快,采食与反刍停止,不断地嗳气。有轻度腹痛,摇尾或右肢踢腹、拱背,有时发出呻吟声。左腹下部轻度膨大,饥窝平满或凸出。触压瘤胃,在有深浅不同的压痕时,病牛表现疼痛。瘤胃蠕动声初期增强,以后减弱或停止。呼吸促迫,黏膜常常呈蓝紫色,脉搏增数,若无并发症则一般体温无变化。

(2)病因。多数因为吃了过多质量不好、粗硬易膨胀的饲料,如草根、豆饼、块根类食物,或吃了霉败饲料,或饲养方法突然改变,或一时吃了大量干料后又饮水不足等。由于过食,使瘤胃运动机能障碍后,大量内容物不得排出而积聚,进而发病。

(3)预防。主要在于加强管理,防止过食,适当加强运动。

(4)治疗。病畜需禁食1~2天,但可不限制饮水,进行瘤胃按摩或缓步运动。药物治疗可用蓖麻油500毫升,煮沸后使用;或用硫酸钠400~500克、鱼石脂15~25克,常水适量1次服用。同时,为了改善血液循环,配合应用l0%的浓盐水300~400毫升,1次静脉注射。心脏好的牛也可用5%硝酸毛果芸香碱液2~4毫升,1次皮下注射。如用上述治疗办法无效时,就得进行瘤胃切开手术。

3.瘤胃膨胀症

瘤胃膨胀症,多是由于反刍动物采食了大量容易发酵的饲料,迅速产生大量气体而引起瘤胃急剧膨胀的疾病。育肥牛喂给尿素,立刻饮水也能引起该病。

(1)症状。多于采食过程中或采食过后不久突然发病。病初表现不安,回视腹部,右肢踢腹,背腰拱起,腹部迅速膨大,饥窝凸出,尤以左侧更为明显,可高至宽结节或背中线。反刍和嗳气停止,触诊左饥窝部紧张而有弹性,叩诊呈鼓音,听诊瘤胃蠕动音减弱,呼吸高度困难,可视黏膜呈蓝紫色,心搏动增强,脉搏增数。后期病畜张口呼吸,步态不稳或卧地不起。如不及时治疗,很快会因窒息或心脏麻痹而死亡。

(2)预防。由于该病多为吃了大量易发酵饲料,或带有露水的细嫩多汁的青草或苜蓿草、酒糟和霜冻的草,或腐败变质的饲料等而引起的。所以,平时就要对牛限量喂发酵的饲料。禁止喂质量不好的草料,防止采食过饱。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3)治疗。发现该病应及时治疗。治疗原则:以排出气体减轻压力、制止发酵和尽快恢复瘤胃机能。本病发展迅速,延误治疗会很快导致死亡。故应迅速确诊及时抢救。当患牛腹围不太大时,可将涂有松油或大酱的木棒置牛口中,使病牛不断咀嚼,促进嗳气。当腹围显著膨大,呼吸也高度困难时,应立即进行瘤胃穿刺,放出气体。在放出气体后,立即向瘤胃内注入制止发酵的药物。也可以内服制酵剂或健胃剂,内服姜酊、龙胆酊、大蒜酊等健胃药。也可静脉注射浓盐水,或内服莱菔子散。在膨胀停止后,为排出瘤胃内容物,可内服缓泻剂。土法可用:将50~100克烟叶研碎,加植物油500毫升,用勺熬开。去火以后投入辣椒100克,炸黄为度,立即把辣椒捞出,待油凉后加适量水,给牛1次灌服。

4.胃肠炎

胃肠炎是胃肠黏膜及其深层组织的出血性或坏死性炎症。

(1)病因。多是由于吃了腐败、冰冻、脏污、不易消化或有毒的草料所引起。突然更换草料、使役过度、胃肠内有寄生虫或用药不当等都能引起发病。

(2)症状。病牛初期食欲减少,后期则食欲废绝,不吃草料,精神沉郁,鼻镜干燥,口臭,口腔黏膜干涸。初期便秘,粪便上带有黏液。后期拉稀带血,有恶臭味,排便时常呈里急后重,腹痛,发出呻吟。病牛不断回视腹部、后肢踢腹,体温升高。随着病情发展,精神高度沉郁,身体消瘦,耳鼻四肢冷凉。被毛蓬乱,腹部蜷缩。

(3)预防。加强饲养管理,防止投给腐烂、发霉、变质及有毒饲料。及时治疗消化不良和各种腹痛病,防止继发该病。

(4)治疗。应根据疾病发展情况抓紧消炎,关键是做到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做好护理、补液、解毒和强心4个环节。在护理上,首先要设法消除病因,给病牛以柔软容易消化的饲料,并适当减少喂量,对病牛实行单独饲养1~2周。消炎、杀菌是根治胃肠炎的措施,一般可用痢特灵,每天用2~3次,每次1~2克;或口服黄连素,每天用2~3次,每次1~2克;或口服呋喃亚林,每天用2~3次,每次1~2克;或内服磺胺脒,每天用2~3次,每次15~30克。补液是防止脱水和自体中毒的最好办法。补液不但能调整病牛的水盐代谢,还能调节心脏和肾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稀释中毒素和促进毒素的排泄。补液用O.9%的氯化钠溶液或5%~10%葡萄糖溶液,1次静脉注射2000~3000毫升,每天1~2次。为了增强解毒功能,也可用2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5%碳酸氢钠注射液300~500毫升、40%抗生素50~100毫升,混合,2次静注。对症治疗:对出血性胃肠炎,要进行止血,用10%氯化钙溶液100~150毫升静注,也可肌肉注射维生素K3注射液10~15毫升。如有腹疼症状,可用安痛定20~30毫升肌肉注射,或用食盐100克、安那加2.5克、蒸馏水l00毫升,配成注射液l00毫升静脉注射。

5.流行性感冒

牛流行性感冒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为高热,全身黏膜特别是呼吸道黏膜和消化道黏膜发生黏液性炎症,并带有四肢的关节炎和皮下气肿发生。其病原体为牛流行性感冒病毒,存在于病牛的肺、气管渗出物和血液、淋巴结和骨髓中。黄牛尤为易感,特别是3~5岁的黄牛。该病多发生于春初、秋末,尤其是多雨季节。劳役过度、营养不良、畜舍不干净和潮湿等,都可以成为该病的诱因。该病发生后,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则传播迅速,发病率高达40%~60%,但死亡率却很低。

(1)症状。该病潜伏期为2~4天。病牛发病后体温上升,可达42℃,恶寒颤栗,眼结膜充血,呻吟。孕牛可发生流产。高热持续1~4天后下降,下颌垂部出现皮下气肿,淋巴结肿大。眼睑肿胀,畏光流泪。四肢关节肿胀,病牛起立困难。喉及支气管发生黏液性炎症,呼吸困难,咳嗽。

(2)诊断。依据其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表现诊断困难。但该病传播迅速,有必要做出早期诊断。

(3)预防。平时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畜舍的防寒保暖工作。发现有病牛后应彻底检查牛群,对病牛早期做好隔离。畜舍、用具及运动场均用2%氢氧化钠热溶液消毒。粪便堆积发酵后利用。

(4)治疗。轻病不必治疗,只要加强饲养管理及护理工作就可以痊愈。重症则要采取对症治疗,如给退热药、抗生素和缓泻剂等,也可以用清热、解毒、润肺、祛湿的中药治疗。

6.肝片吸虫

该病是由肝片吸虫所引起的,对牛、羊危害性很大,并常呈地方性大流行。肝片吸虫寄生于牛肝、胆管中,产牛虫卵,虫卵随着胆汁进入肠内与粪便混合,排到体外,入水后孵出大毛蚴。毛蚴在水中游动,钻入中间宿主椎实螺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继续发育离开螺体,在水中或附着在水草上形成囊蚴。囊蚴如果被牛吞食,到小肠后沿着胆管或穿过肠壁和肝实质到达肝胆管内寄生。

(1)症状。牛感染该虫后,多呈慢性发病。轻微或中等感染的,如膘情较好的,一般不表现发病症状,当严重感染时则引起发病。此病又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急性型:病牛有轻度发热,行动迟钝,发生腹泻,放牧时离群落后,有时可突然死亡。慢性型:病情常呈慢性经过。表现食欲缺乏,牛体逐渐消瘦,贫血,黏膜苍白,颈下与胸腹下部出现水肿,被毛粗乱无光泽而逐渐脱落。

(2)预防。在疫区春秋两季,对牛、羊驱虫1次,在驱虫期间的粪便要堆积发酵处理。不能在有肝片吸虫病的潮湿地上和低洼地带饮水,也不在低洼潮湿地上割青草喂牛。对牛的粪便应严格检查,发现有虫卵的,一定要杀死虫卵。对粪便进行堆积发酵处理。

(3)治疗。用硫双二氯酚(别丁)按牛每100公斤体重给药4~5克。此药难溶于水,可做成舔剂。投药后2~3天会排稀软粪便,4~5天恢复正常。

(吉林省梨树县梨树镇畜牧兽医工作站郑铁华邮编:136500)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06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赤鳍笛鲷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