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河蟹苗池管理之青苔防治方法


随着河蟹养殖面积的增加,对于河蟹苗种的需求量也是越来越大,蟹苗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年底产量的多少。有一些养殖户开始摸索自己培育蟹苗,方便自己蟹塘使用,同时确保数量和质量。
在蟹苗培育过程中,有很多影响蟹苗成活率和质量的因素:比如青苔、蝌蚪、水体昆虫、水体矿物营养缺乏及有毒有害物质超标,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蟹苗在培育过程中出现死亡现象,导致蟹苗产量低,品质差。笔者近几年工作中发现,很多蟹苗池在放苗后有大量青苔滋生,有的覆盖池塘面积三分之一之多,有的直接生长于底部,不管哪种青苔,都不利于娇小的蟹苗生长,下面笔者就池塘青苔的危害作简要分析:
1、青苔直接缠绕蟹苗,导致活动和摄食困难,直至死亡。
2、有青苔池塘透明度过高,光线直射池底,蟹苗易应激反应,导致死亡。
3、青苔大量生长的池塘,水体清瘦,水体营养缺乏,藻类难以生存,造成水体溶氧不足以及蟹苗天然饵料的匮乏。
4、昼夜温差大,水体清瘦缺乏藻类稳定水体环境,白天光照强烈,温度上升快,晚上温度下降快,温度差大造成蟹苗应激反应大,难以适应。
5、晴天光照强烈,pH易快速上升,影响蟹苗正常活动
为提高育苗成功率和成活率,在日常育苗过程中,应提前做好池塘相应管理工作:
1、放苗前20xx出现青苔池塘可以在清塘前泼洒青苔药物,杀灭青苔孢子。
总之,苗池青苔控制重在提前预防,早发现,早处理,做到可控可防,为蟹苗创造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确保蟹苗高产量,高品质。

相关阅读

河蟹池塘蓝藻控制方法浅析



河蟹池塘经常发生蓝藻,如何控制各有各道,这里本人也说一下蓝藻控制的观点。首先先了解一下河蟹池塘蓝藻出现的条件:1)水草死亡腐烂;2)水草失去净水能力;3)缺氧。
河蟹养殖中,水体的溶氧和水质的净化大多是靠水草来完成的。也就是说,随着温度的升高,当池塘中水草失去净水能力或死亡腐烂后就会导致池塘缺氧,河蟹养殖增氧条件普遍较差,那么此时需要氧气的藻类和菌就很难繁殖。如果池塘没有大量的生物来分解和消耗底层有机物质(如:残饵、粪便、死亡腐烂的水草等),池塘就会像大粪池的水一样,又臭又脏。我们池塘在增氧条件没改善的情况下,之所以水质没有达到那么恶劣,是因为蓝藻出现了。蓝藻虽然不好,有毒素,但是当池塘中的条件不具备其它生物繁殖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利用和接受蓝藻来净化水质和增氧,而不是盲目的选择去杀。否则池塘的水就会臭,致病菌就会大量繁殖,河蟹死亡就更严重。比起蓝藻产生的毒素带来的副作用要严重的多。
有些养殖户杀完蓝藻有时也有些效果,那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杀蓝藻时,突然天气降温,水质压力得到缓解,也可能导致水草净水能力恢复(水草喜低温),及时解决了杀完蓝藻后的副作用,但风险很大;二是池塘中水草净水能力没有完全丧失,杀完蓝藻后起到一个弥补作用。但蓝藻经常会复发。
所以当河蟹池塘出现蓝藻时,我们一定要理性对待,做好以下几点,慎重选择是否杀蓝藻。1)加强增氧,保好现有水草,待水草恢复净水能力,蓝藻自然消失。2)定期解毒减少其副作用。3)减少投喂,降低池塘耗氧物质。4)适当使用活菌,控制蓝藻繁殖,防止水草腐烂。5)有条件的池塘尽量加深水位或使用遮阴网降低水温,减小温差。6)没草池塘更不能杀,多增氧解毒,最好装车轮式增氧机,加速水体流动性,控制蓝藻。
总结:
目前河蟹养殖增氧意识差,增氧条件严重不足。在高温期,出现任何问题都必须先解决缺氧,解决了溶氧才有条件处理其它问题(如:蓝藻)。因为目前河蟹养殖的模式就是一个缺氧的环境,不论草好草坏!虽然有些池塘水草较好,水清。但由于水温较高含氧量低,再加上温差大的天气,晚上水温高于气温时,池塘有机物发酵加速,耗氧增加,缺氧照样严重。因此很多池塘傍晚河蟹就上岸。

浅析河蟹软壳病产生的原因和防治方法



河蟹生长速度或脱壳时间间隔与水温、气温、饵料和生长阶段等有关。每次河蟹脱壳都是的生死大关,部份养殖户河蟹脱壳后壳发软,河蟹成活率低。根据多年的科技指导、水产医院多年工作经验、和示范户与养殖户交流,现浅析锦溪镇河蟹软壳病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一、症状
河蟹蜕壳后,长时间壳不硬(超过30小时),手捏壳薄且软,壳肉几乎分离,病蟹不吃不动,有时壳下积水、甲壳粗糙。
二、原因分析
1、投喂的饲料单一或营养不全面。投喂的饲料缺钙或钙磷比例不平衡,或者饲料投喂量长期不足,造成河蟹营养不良,这可能是河蟹发生软壳病的主要原因;
2、使用杀虫剂种类或时间不当。未对症下药,科学治疗,造成河蟹药物应激,体能下降,有些药物可能药物成分原因,也可能造成河蟹软壳病;
3、中后期水质恶化。
4、水体中重金属离子含量过高。
三、浅析防治方法
1、严把饲料质量关。选择优质动物饵料和营养全面的颗粒饲料,切勿投喂霉变过期饲料,并视河蟹吃食情况,增加投喂数量。
2、调节水质,改良底质。适时进水换水,定期施用EM菌、光合细菌等微生物活菌制剂改良水质,并结合底质改良,维持好水体生态系统平衡,特别是养殖中后期,要注意池底改良,防止池底恶化;定期施用生物肥,经常保持好养殖过程中池水肥度,在培育天然生物饵料同时,丰富池塘钙源;加强中后期水草护理,净化水质。
3、因使用杀虫剂或池水重金属超标导致河蟹软壳病应立即进行水体解毒。全池泼洒解毒素。
4、加强机体营养和肠道环境改良。每次河蟹脱壳前后全池泼洒离子钙或葡萄糖乳酸钙,补充池水钙源和营养物质,同时在饲料中添加氨基酸类、多维、免疫多糖、离子钙等营养物质,改善肠道消化环境,增强河蟹抗病能力。完成最后1次脱壳后,可使用1-2次硬壳宝。

河蟹池日常管理要点



如何科学地养好一塘河蟹?常言说得好“三分养,七分管”。巡塘工作是了解河蟹生长情况最直接和最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在日常养殖过程中每天的巡塘次数最好不低于3~4次,分别在黎明、午后、傍晚或午夜各巡查一次。巡塘时应注意观察:
1.注意蟹情动态,观察河蟹活力情况,是否有病害或其它反常行为;
2.观察河蟹是否蜕壳,蜕壳是否顺利,蜕壳的数量是多是少;
3.查看河蟹的摄食情况,检查饲料流失和消耗状况;
4.检查养殖池塘的阀门是否严密,堤坝有无缺口;
5.注意观察蟹池水位、水质与水色的变化;
6.观察蟹池内的水草与螺蛳的生长情况;
7.注意观察蟹池内的丝状藻类与蓝藻繁殖生长情况;
8.观察河蟹上岸等可能发生的各种迹象;
9.注意观察同一蟹池内河蟹个体有无出现大小悬殊的情况;
10.注意查看蟹池内有无敌害生物,并随时消灭掉。
认真做好了河蟹养殖日常巡塘工作,才能及早发现各种问题,并及时加以科学解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降低饵料系数,提高河蟹的成活率,达到提高河蟹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河蟹苗的常见运输方法之离水干运



这是目前运输蟹苗的主要方法,装苗工具是蟹苗箱。蟹苗箱为叠式,每只苗箱框架长60cm,宽40cm,高10cm。每侧开10cm×20cm的长方形窗孔。窗孔和框底均用目大0.1cm~0.2cm的塑料窗纱或聚乙稀网布绷紧钉牢。每叠苗箱5个~7个一组,配上、下盖,箱框间要严密无空隙,运输时捆紧扎牢。
把漂洗干净的蟹苗直接放到每只箱的窗纱上,或每只箱垫放500g新鲜干净的水草,再放蟹苗。每只苗箱可放0.5kg~1kg蟹苗,在8小时内短途运输可增至1.5kg。放苗前苗箱要用清水浸透潮湿,苗要放得均匀不粘结。
在运输前要预先选择路线,制订方案,减少途中时间和路面振动。途中关闭门窗,停车时再打开;敞车要用湿草包覆盖苗箱,特别是迎风向阳面要防风吹日晒,又不可太严实,防透气不良闷死蟹苗。车速均匀,应尽量避免急刹车,以防蟹苗堆积挤撞。押车人员每隔2小时~3小时查看一遍,及时喷雾调湿降温,用鱼塘水、无污染河水,不能用海水、有漂白粉的自来水。喷水均匀适度,以不滴漏为原则。水过重,蟹苗附肢、刚毛会粘附在网目上,易造成伤害。敞车要做好应付气候聚变,防大风暴雨袭击的准备工作。

浅析秋季河蟹养殖育肥管理技术要点



目前是河蟹长膘育肥的关键季节,也是河蟹养殖的最后阶段,为了提高河蟹的品质、产量和效益,根据多年来科技指导实践经验,现浅析秋季河蟹育肥管理要点。
1、水质调控。保持水深1.2米,调节好水质,保持透明度在35—40厘米。透明度小于25厘米,换水20厘米,排出底部老水,注入新水,注水后施放微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使池塘水质肥、活、嫩、爽;透明度大于40厘米,适量施放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制剂,培育水质,一般每10天使用微生物制剂1次,至10月底结束。
2、科学投饲。以动物性饲料为主,育肥河蟹,提高上市规格。新鲜小杂鱼或冰鲜鱼等动物性饲料投喂量占60%,煮熟玉米、黄豆,南瓜等植物性饲料投喂量占40%。10月上旬日投喂量为河蟹体重的8%(以投喂后2小时吃完为准),10月中旬—11月中旬日投喂量为河蟹体重4—5%。
3、水草护养。保持水草覆盖率60%左右。水草过密,覆盖率超过60%,在过密的水草中打条水道,水草宽5米,水道宽2米。水草过稀,覆盖率低于30%,移植水花生,空心菜、浮萍等,使河蟹有一个良好的生长栖息场所。
4、病害预防。以防为主,采用内服与外用药物相结合的预防方法,要用好1次杀纤毛虫药和1次杀菌消毒药,同时每月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等拌饲投喂,连喂3—5天,使河蟹健康生长。
昆山市周市镇农业服务中心:赵金龙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15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雏鹅和仔鹅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