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控措施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复杂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家畜中主要发生于猪、牛、马、羊、犬,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有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流产、皮肤和粘膜坏死、水肿等。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控措施。

1、活体症状

急性型。通常是仔猪发生,尤其是哺乳仔猪和保育猪,往往呈散发或者暴发性流行,主要特征是皮肤、结膜等发生黄疸。该类型具有1-2周的潜伏期,病猪突然出现发病,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0-41℃,呈现3-5天的稽留,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腹泻,先是结膜发黄,接着皮肤逐渐发黄,且变得干燥,最终全身皮肤和黏膜都发生黄疸,频繁在墙壁上摩擦皮肤,直到出血,后肢出现震颤、神经性无力;部分会发生血红蛋白尿,排出色如浓茶的尿液;排出绿色粪便,并散发恶臭味,病程持续时间较长的会排出血粪。病程能够持续几天,但部分会在几小时内突然出现惊厥而发生死亡。该类型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一般可超过50%。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通常是断奶前后体重小于30kg的仔猪容易发生,主要特征是生殖系统发生损伤。病猪初期体温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眼结膜潮红、浮肿,形成鼻漏,部分泛黄,食欲不佳,有些头部、下颌、颈部以及全身发生水肿。有些皮肤发红或者泛黄,并伴有痛痒,排出茶样尿液,甚至血尿,粪便干稀不定。病程能够持续十几天到一个多月不等,由于机体日渐消瘦,死亡率往往达到50%-90%。母猪患病后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只是偶尔出现发热和无乳等现象。但妊娠少于4-5周的母猪感染后会在4-7天内发生流产或者死产,流产率能够达到20%-70%。如果母猪在妊娠后期感染该病,就会产出弱仔,且后代仔猪无法吸乳,不能够站立,通常在1-2天内发生死亡。

2、宰后剖检

病死猪主要病变是全身发生黄疸,如皮肤、皮下组织浆膜、黏膜都呈现深浅不同的黄色,胸水、腹水、心包液以及水肿处都有黄色的水肿液流出。肝脏呈棕黄色或者黄色,发生肿大、质地变脆。胆囊、肾脏也发生肿大、黄染,肾皮质部存在灰白色的小结节。心内膜、肺脏、胃、肠系膜以及膀胱黏膜存在出血点。病猪存在水肿时,主要是头颈、上下颌、背部、胃壁等处发生水肿。另外,膀胱内存在浓茶样的胆色素尿或者血红蛋白尿。

3、实验室检验

直接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胸水、心血以及肾脏、肝脏组织压片,在暗视野下进行镜检,可见活泼运动的杆状钩瑞螺旋体,呈多种形态,一端或者两端呈钩状。无菌条件下取濒死期宰杀病猪的心血、肝脏、肾脏、脾脏组织制成涂片,经过镀银法染色放在暗视野下镜检,可见大量圆形杆状虫体,呈棕黑色,且一端或者两端呈钩状弯曲。

细菌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心血、肝脏、脾脏、肾脏组织,在希夫纳氏培养液中接种,置于25℃条件T培养,每间隔5天进行观察,一般经过15天左右就会出现轻度乳光,然后在暗视野下镜检,结果与病料压片相同。

动物试验。取以上希夫纳氏培养液镜检呈阳性者,在无菌条件下给5只体重为150-200mg的豚鼠进行腹腔注射,同时取5只体重接近的豚鼠作为对照,每只腹腔注射0.25mL希夫纳氏培养液。结果发现,对照组豚鼠经过7天依旧健活;试验组豚鼠接种经过24h体温会逐渐升高,一般要比正常水平高出o.5-1.o℃,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眼结膜发生黄染,皮肤呈淡黄色,伴有血红蛋白尿,在5天内都发生死亡。对其进行剖检,发现病变与病死猪基本相同。

4、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猪群可适时接种钩端螺旋体多价苗,体重小于15kg的猪每只适宜肌肉注射或者皮下注射5mL疫苗,体重大于15-40kg的猪每只接种8-10mL。最好采取二次免疫,每次间隔2-6周。

加强饲养管理。猪场要采取自繁自养,避免引进隐性或者慢性感染猪,这也是避免发生该病的重要措施。如果猪场没有采取自繁自养,且必须从外地引进猪时的,要求经过严格的检疫检测。同时,对于污染的场舍、用具、垫草、饲料、水源以及产生的污水等要进行清理和消毒,一般可选择使用1%-2%氢氧化钠、生石灰、3%来苏儿等。

药物治疗。如果在猪群中发现病猪,要采取全群治疗,可选择使用四环素、链霉素、青霉素和土霉素等抗菌素,都具有一定疗效。如果病猪症状严重,要配合静脉注射强心利尿药物、维生素C以及葡萄糖。例如,病猪可肌肉注射由青霉素、链霉素组成的混合药物,每天2次,连续使用3-5天;或者肌肉注射土霉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5天。也可取3mg当归,泽泻、柴胡各6mg,9mg龙胆草,生地、黄芩、木通、车前子、枝子各8mg,加水煎煮后给病猪灌服。另外,可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500mg土霉素粉,连续使用7天,以控制病情。需要注意的是,该病要及早发现,尽快使用合理药物进行治疗,确保治疗效果良好。如果已经排出血尿,则会导致治疗效果较差。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
在临诊上,猪钩端螺旋体病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1.急性型多见于仔猪,特别是哺乳仔猪和保育猪,呈暴发或散发流行。潜伏期1~2周。临诊症状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41℃,稽留3~5天,病猪精神沉郁,厌食,腹泻,皮肤干燥,全身皮肤和黏膜黄疸,后肢出现神经性无力,震颤;有的病例出现血红蛋白尿,尿液色如浓茶;粪便呈绿色,有恶臭味,病程长可见血粪。死亡率可达50%以上。
2.亚急性和慢性型主要以损害生殖系统为特征。病初体温有不同程度升高,眼结膜潮红、浮肿,有的泛黄,有的下颌、头部、颈部和全身水肿。母猪一般无明显的临诊症状,有时可表现出发热、无乳。但妊娠不足4~5周的母猪,受到钩端螺旋体感染后4~7天可发生流产和死产,流产率可达20%~70%。怀孕后期的母猪感染后可产弱仔,仔猪不能站立,不会吸乳,1~2天死亡。
病理变化
1.急性型此型以败血症、全身性黄疸和各器官、组织广泛性出血以及坏死为主要特征。皮肤、皮下组织、浆膜和可视黏膜、肝脏、肾脏以及膀胱等组织黄染和不同程度的出血。皮肤干燥和坏死。胸腔及心包内有浑浊的黄色积液。脾脏肿大、淤血,有时可见出血性梗死。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或棕色,质脆,胆囊充盈、淤血,被膜下可见出血灶。肾脏肿大、淤血、出血。肺淤血、水肿,表面有出血点。膀胱积有红色或深黄色尿液。肠及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颌下淋巴结肿大,呈灰白色。
2.亚急性和慢性型表现为身体各部位组织水肿,以头颈部、腹部、胸壁、四肢最明显。肾脏、肺脏、肝脏、心外膜出血明显。浆膜腔内常可见有过量的黄色液体与纤维蛋白。肝脏、脾脏、肾脏肿大。成年猪的慢性病例以肾脏病变最明显。
诊断鉴别
本病需在临诊症状和病理剖检的基础上,结合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诊断才能确诊。
1.微生物学诊断病畜死前可采集血液、尿液。死后检查要在1h内进行,最迟不得超过3h,否则组织中的菌体大部分会发生溶解。可以采集病死猪的肝、。肾、脾和脑等组织,病料应立即处理,在暗视野显微镜下直接进行镜检或用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查。病理组织中的菌体可用姬姆萨氏染色或镀银染色后检查。病料可用作病原体的分离培养。
2.血清学诊断主要有凝集溶解试验、微量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炭凝集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间接荧光抗体法以及乳胶凝集试验。
3.动物试验可将病料(血液、尿液、组织悬液)经腹腔或皮下接种幼龄豚鼠,如果钩端螺旋体毒力强,接种后动物于3~5天可出现发热、黄疸、不吃、消瘦等典型症状,最后发生死亡。可在体温升高时取心血作培养检测病原体。
4.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可用DNA探针技术、PCR技术检测病料中的病原体。
5.鉴别诊断猪的钩端螺旋体病应与猪附红细胞体病、新生仔猪溶血性贫血等相区别。
防制措施
(一)、治疗
1.发病猪群应及时隔离和治疗,对污染的环境、用具等应及时消毒。
2.可使用10%氟甲砜霉素(每千克体重0.2mL,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5天)、磺胺类药物(磺胺-5-甲氧嘧啶,每千克体重0.07g,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5天)对发病猪进行治疗;病情严重的猪可用维生素、葡萄糖进行输液治疗;链霉素、土霉素等四环素类抗生素也有一定的疗效。
3.感染猪群可用土霉素拌料(0.75~1.5g/kg)连喂7天,可以预防和控制病情的I蔓延。妊娠母猪产前1个月连续用土霉素拌料饲喂,可以防止发生流产。
(二)预防
1.做好猪舍的环境卫生消毒工作。
2.及时发现、淘汰和处理带菌猪。
3.搞好灭鼠工作,防止水源、饲料和环境受到污染;禁止养犬、鸡、鸭。
4.存在有本病的猪场可用灭活菌苗对猪群进行免疫接种。

扩展阅读

猪钩端螺旋体的防治


(一)钩端螺旋体综述

钩端螺旋体又称细螺旋体病。病原为致病性钩端螺旋体,人畜共患。特征为发热、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流产、皮肤和粘膜坏死及水肿等。

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能感染,其中以猪、牛最易感。

各种年龄均可感染,以幼猪发病较多;无季节性,但夏秋季节发病较多。

主要经损伤的皮肤感染,其次为粘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粘膜),一般散发,有时呈地方性流行。

(二)钩端螺旋体临床症状

发热(39~40℃),大便秘结,干硬呈颗粒状,小便浓茶样,幼猪拉血红蛋白尿(浅红)或血尿。

病猪头部和颈部发生水肿,故名为肿头病或大头瘟,结膜炎,可视粘膜黄染。

妊娠母猪流产,哺rǔ母猪发热、无rǔ。

(三)钩端螺旋体病理

头、颈部和全身皮下组织水肿,浆膜和粘膜黄染。

膀胱高度膨胀,充满红褐色,类似浓茶的尿液。

肝脏肿大,黄棕色,疸囊肿大充盈,肾肿大,有灰白色的坏死灶。

流产胎儿全身浮肿,皮肤有红斑,肺有黑色坏死灶。

(四)钩端螺旋体的防治

常用链霉素、土霉素、金霉素等,再结合对症治疗,其中葡萄糖、维生素C静脉注射和强心利尿,有利于提高治愈率

免疫:钩端螺旋体菌苗,15kg以下仔猪皮下或肌肉接种2ml,成猪3~5ml,间隔7天再1次。

猪密螺旋体痢疾


疾病名称猪密螺旋体痢疾

别名 猪血痢
检疫分类外检(进境二类),内检(三类)

发病历史SD在下列国家(地区)发生: 美洲: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巴西、哥伦比亚、阿根廷、特立民达和多巴哥。 欧洲:比利时、保加利亚、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荷兰、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苏联、西班牙、瑞典、英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 非洲:摩洛哥、肯尼亚、赞比亚、几内亚、津巴布韦、尼日利亚、南非、坦桑尼亚。 亚洲:老挝、南朝鲜、马来西亚、日本、中国、中国台湾、泰国。 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 由于SD病猪死亡、生长率降低和治疗费用而造成很大经济损失。根据Ly son(1983)计算,为了控制SD在饲料中添加的药物,每头猪化费2.60-2.80美元。Wood等(1988)指出,SD猪群的饲料消耗,每头上市猪要多化费12.60美元,同时每头猪还要多化费药费2.40美元。在美国估计每年由于S D而损失6400万美元。

病源猪痢疾密螺旋体(Th)

流行病学特点本病最常发生于体重15-70kg的猪只,奶猪和成年猪较少发生。大多是由于引进猪只后,经2-3周开始发病。主要由于直接或间接吃入病猪或带菌猪的粪便而感染。疾病呈缓慢持续性流行,最初一部分猪发病,然后同群猪相间发生。品种间的易感性无甚差别。断奶猪自然感染的发病率接近90%,死亡率取决于药物治疗效果。 大群病猪经过治疗症状消失后,隔3-4周可复发。临床康复猪常成为带菌猪,成为下次流行的传染源。由于不易检查和杜绝带菌猪,因而疾病一旦传入,即使应用药物治疗也很难加以彻底消灭。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似在夏末和秋天多发。饲料变换、运输、阉割、拥挤和寒冷等可促使疾病发生。 从有SD农场捕到的田鼠中,可分离得Sh。Sh在稀释病猪粪中,于5℃可存活61天,25℃可存活7天。大多数SD的流行由于引进带菌猪,但不引进猪的猪群也有发病。

症状本病的潜伏期2天至3个月左右,自然感染在接触病后10-14天内发病,人工感染大多为3-10天。症状为排稀粪(带粘液和血液),其严重程度差异很大。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病程不同,一般持续5-10天。病猪偶尔可为超急性感染,很少或未见下痢而在几小时内死亡。多数病猪先拉黄至灰色软粪,厌食。部分病猪体温可升高至40-40.6℃。经几小时或几天后,粪便中常有血斑或大量粘液。当疾病进一步发展,粪便呈粥样或水样,内含血液、粘液和粘膜。病猪弓背,后部常被粪便沾污。病程一长,病猪脱水、渴欲增加、衰弱、共济失调和消瘦。 大多数病猪的症状基本相同,依据病程长短大致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慢性病猪的粪便混有黑色血液,即使不死,也妨碍生长。死亡原因除急性死亡之外,大多由于脱水和营养失调而死亡。 奶猪的感受性较低,病情较轻,粪便内血液和粘液也较少。

致病原因SD发生与大肠内Sh和其它协同微生物的增殖有关。在典型病变的上层细胞和固有层能见到Sh,但未能证明病变的产生主要由于Sh入侵。组织破坏的机理尚未阐明,但可能与Sh的二种毒素有关。溶血素对一些组织的细胞培养和原代细胞有毒性,也可损害猪结扎结肠段的上皮细胞。LPS有内毒素特性,可能对大肠上皮细胞有直接影响。 Sh的入侵不超过大肠固有层,暗示SD所有的发病机理可直接由肠病变引起。由肠炎引起液体和电解质的不平衡,导致典型SD的主要全身反应。最急性死亡的机理还不清楚,可能由内毒素引起。 Argenzio等(1980,1981)研究了SD的病理生理,腹泻并非由于粘膜渗透性增加和组织液体静压增加,致使蛋白质及细胞外液从血液漏出至肠腔,而是由于上皮细胞从肠腔输送钠反氯至血液的机能衰退,导致结肠吸收不良。其研究强有力地说明,由发炎粘膜释放的肠毒素和(或)前列腺素与腹泻发生无关。因此,SD的发病机理与由肠毒性大肠杆菌或沙门氏菌引起的腹泻不同。 死猪消瘦,毛粗松而沾有粪便、显著脱水。本病病理特点为病变局限于大肠,在回首连接处界限清晰。急性期肠壁水肿性肥厚,充满显著。由于粘膜明显水肿,致使结肠失去典型的皱状。粘膜面呈暗红色,上覆含有血斑的粘液。肠内溶物柔软至水样不等。急性期过后,肠壁水肿减少,但粘膜病变更为严重,纤维素性渗出的增加,可形成含血液的纤维素性假膜。大肠病变的分布范围不同,有的整个,有的仅节段。但至疾病后期,病变常很广泛。 早期由于血管充血和体液外渗而使粘膜和粘膜下组织肥厚,杯状细胞增生,腺窝基部上皮细胞变长和染色过深。在固有层可见白,细胞增数。粘膜的成批上皮细包与固有层分离,致使毛细血管暴露而形成出血灶。晚期变化在腺窝内各聚大量纤维素、粘液和细胞残屑,常有广泛的粘膜浅表坏死。病变局限于粘膜和粘膜下层,深层组织保持相对完整性。在腺窝内有数量不一的Sh样微生物,多者密集呈网状。

检疫方法(一)病原学诊断 1.直接镜检 本病的诊断主要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下痢相区别,因而除参考病史、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之外,还应根据在大肠病变粘膜内能检到多量Sh样微生物为准。方法为将一段有病变的结肠,轻轻刮去粘膜上的粪屑,再刮取一小块粘膜置于载玻片上,与1滴生理盐水混和,覆上盖玻片,用相差或暗视野显微镜在400-1 000倍视野下观察。正常猪偶尔可见少量Sh样微生物,如每视野中见到3-5个以上,则可作为诊断参考标准。以上方法同样适用于粪便或直肠拭子检查。也可将结肠粘膜或粪便作成涂片,自然干燥,火焰固定,用革兰氏染色第一液染色3-5min后镜检。在直接检查中无法区分Si,但切勿与正常猪粪中大量出现的紧卷曲小螺旋体混淆。 2.分离培养 3.致病性测定 (二)血清学诊断 (三)类症鉴别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


猪附红细胞体病单细胞原虫的一种,属寄生虫,也有人认为是立克次氏体目,乏浆体科,属附红细胞体属。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由立克次氏体的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猪所引起的传染性血液病,危害极大。特别是随着现代化养殖业的发展,养猪业逐渐规模化,一旦发生猪附红细胞体病大范围传播,将很难控制,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

1、病原

猪附红细胞体属立克次体目、无形体科、附红细胞体属,形态多样,多呈环状、球状或杆状,平均直径在0.1-2.6μm之间,用电镜观察,可见猪附红细胞体表层有膜包被,无鞭毛,没有细胞壁,无明显细胞核、细胞器结构的原核生物。常单一或呈链状附着于红细胞表面,也存在于血浆中。增殖方式主要有二分裂法、出芽和裂殖法。附红细胞体对一般化学消毒药物较为敏感,在干燥的条件下不稳定,耐低温,5℃下可保存2周,在冰冻凝固的血液中能够存活1个月;常用的消毒剂能够杀灭附红细胞体,将病原置于o.5%石碳酸溶液中于37℃3h可灭活。

2、流行病学

猪附红细胞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和流行,以高热多雨的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猪均可发病,以新生和断奶仔猪最易感染,体重25-50kg、2-5月龄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病猪和隐性感染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可经消化道或呼吸道进行水平传播,也可经子宫和胎盘进行垂直传播,健康猪可通过与病猪直接接触或接触被病猪血液感染的器具、饲料、饮水等而被感染,也可间接通过蚊、蝇、虱子、老鼠等害虫将病原传染给健康猪。该病多发生隐性感染,当饲养管理不当、饲养密度过大、饲养条件突变、营养水平不均衡、长途运输以及其他疾病等因素存在时都可引起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和流行。猪附红细胞体病可继发于其他疾病,也可与一些疾病合并发生。

3、临床症状

猪感染附红细胞体后,多呈隐性经过,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6-10天,以发热、皮肤发红、贫血、黄染、流产为典型症状。病程一般3-5天,最长的可达7天以上。即便经治疗康复,多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成为僵猪。

仔猪感染后,临床症状明显,急性病例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萎顿、食欲下降,甚至废绝,病猪可视黏膜苍白,耳尖处可见紫斑,随病程发展逐渐蔓延至全身,一般1-5天后死亡,少数病例突然死亡,慢性病例往往表现食欲不振,严重贫血,体质消瘦,被毛粗乱,没有光泽,病猪出现腹泻症状,同时伴有便秘,部分仔猪有呕吐症状。腹部皮肤表面出现大片紫红色斑块,即使被治愈的仔猪,后期生长发育也会受到影响,最终成为“僵猪”。

母猪感染发病,表现发病迅速,病程较长,临产母猪或分娩初期的母猪发病率较高。急性病症除表现典型症状外,在妊娠后期易出现流产或产死胎,乳房、阴门等处出现水肿,母猪泌乳性能减弱,母性意识下降,产下的仔猪多为弱仔,后期发育不良。慢性病例表现为繁殖机能障碍,病猪屡配不孕,发情不规律或不发情。患病公猪不仅表现出该病的典型症状,还会表现性欲减退,配种后受精率降低、精子稀薄等。

4、病理变化

死后剖检可见,病猪血液呈淡红色,较正常稀薄,且不易凝固或无法凝固;皮下脂肪黄染,且呈胶胨样浸润,皮肤及黏膜苍白,全身肌肉色泽变淡,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外翻,切面外翻,并有液体渗出。肝肿大,呈土黄色,有条纹状或灰白色坏死点或坏死灶;胆囊肿大,内有大量浓稠胆汁,呈明胶样;胸腔、腹腔、心包内出现大量淡红色液体,心脏扩张,心肌松弛,呈熟肉状,心外膜有出血点;肺脏肿大,呈小叶性肺炎症状;肠道内可见出血性斑块;肾脏有出血点和出血斑,肾外观呈现大红肾。

5、预防

该病的预防关键是要控制饲养密度,确保圈舍环境卫生良好、器具清洁卫生,营养摄入均衡,加强饲养管理,避免不良应激反应的发生。每天及时清理圈舍内的粪便、各种废弃物,保持圈舍内环境良好,定期对环境、围栏、器具等进行消毒,特别是对免疫、打耳号、阉割、断尾等使用的工具要进行严格的消毒。

及时对猪附红细胞体病作出诊断,尽早进行治疗,会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可用长效土霉素,按体重40mgjkg的剂量,用5%葡萄糖溶液配制成o.5%的注射液,进行静脉注射,每天注射1次,3-5天为1个疗程。对病情较为严重的猪,可用血虫净进行治疗,将1g血虫净,用10mL生理盐水进行稀释,将2mL的稀释液、10%葡萄糖500mL、安钠咖10mL,进行混合配制,进行静脉注射。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
附红细胞体病的出现在我国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近年猪的附红细胞体病有趋于严重的态势,很多猪场因此损失惨重。附红细胞体对宿主的选择并不严格,人、牛、猪、羊等多种动物均可感染,且感染率比较高。有人做过调查,各种阶段猪的感染率达80-90%;人的感染阳性率可达86%;而鸡的阳性率更高,可达90%。但除了猪之外的其它动物发病率不高。
猪附红细胞体病可发生于各龄猪,但以仔猪和长势好的架子猪死亡率较高,母猪的感染也比较严重。患病猪及隐性感染猪是重要的传染源。传播途径目前还不十分清楚。猪通过摄食血液或带血的物质,如舔食断尾的伤口、互相斗殴等可以直接传播。间接传播可通过活的媒介如疥螨、虱子、吸血昆虫(如刺蝇、蚊子、蜱等)传播。注射针头的传播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为在注射治疗或免疫接种时,同窝的猪往往用一只针头注射,有可能造成附红细胞体人为传播。附红细胞体可经交配传播,也可经胎盘垂直传播。在所有的感染途径中,吸血昆虫的传播是最重要的。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疾病,仅仅通过感染一般不会使在正常管理条件下饲养的健康猪发生急性症状,应激是导致本病爆发的主要因素。通常情况下只发生于那些抵抗力下降的猪,分娩、过度拥挤、长途运输、恶劣的天气、饲养管理不良、更换圈舍或饲料及其它疾病感染时,猪群亦可能爆发此病。
一般认为附红细胞体病多发生于温暖的夏季,尤其是高温高湿天气。冬季相对较少。最早见于广东、广西、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后来逐渐蔓延至河南、山东、河北、甚至新疆和东北地区。
临床症状
猪附红细胞体病因畜种和个体体况的不同,临床症状差别很大。主要引起:仔猪体质变差,贫血,肠道及呼吸道感染增加;育肥猪日增重下降,急性溶血性贫血;母猪生产性能下降等。
哺乳仔猪:5日内发病症状明显,新生仔猪出现身体皮肤潮红,精神沉郁,哺乳减少或废绝,急性死亡,一般7-10日龄多发,体温升高,眼结膜皮肤苍白或黄染,贫血症状,四肢抽搐、发抖、腹泻、粪便深黄色或黄色粘稠,有腥臭味,死亡率在20-90%,部分很快死亡。大部仔猪临死前四肢抽搐或划地,有的角弓反张。部分治愈的仔猪会变成僵猪。
育肥猪根据病程长短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急性型病例较少见,病程1天-3天。亚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达39.5度~42度。病初精神萎顿,食欲减退,颤抖转圈或不愿站立,离群卧地。出现便秘或拉稀,有时便秘和拉稀交替出现。病猪耳朵、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红紫,指压不褪色,成为“红皮猪”。有的病猪两后肢发生麻痹,不能站立,卧地不起。部分病畜可见耳廓、尾、四肢末端坏死。有的病猪流涎,心悸,呼吸加快,咳嗽,眼结膜发炎,病程3天-7天,或死亡或转为慢性经过。慢性型患猪体温在39.5℃左右,主要表现贫血和黄疸。患猪尿呈黄色,大便干如栗状,表面带有黑褐色或鲜红色的血液。生长缓慢,出栏延迟。
母猪症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感染的症状为持续高热(体温可高达42度),厌食,偶有乳房和阴唇水肿,产仔后奶量少,缺乏母性。慢性感染猪呈现衰弱,粘膜苍白及黄疸,不发情或屡配不孕,如有其它疾病或营养不良,可使症状加重,甚至死亡。
病理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为贫血及黄疸。皮肤及粘膜苍白,血液稀薄、色淡、不易凝固,全身性黄疸,皮下组织水肿,多数有胸水和腹水。心包积水,心外膜有出血点,心肌松弛,色熟肉样,质地脆弱。肝脏肿大变性呈黄棕色,表面有黄色条纹状或灰白色坏死灶。胆囊膨胀,内部充满浓稠明胶样胆汁。脾脏肿大变软,呈暗黑色,有的脾脏有针头大至米粒大灰白(黄)色坏死结节。肾脏肿大,有微细出血点或黄色斑点,有时淋巴结水肿。
可能是附红细胞体破坏血液中的红细胞,使红细胞变形,表面内陷溶血,使其携氧功能丧失而引起猪抵抗力下降,易并发感染其它疾病。也有人认为变形的红细胞经过脾脏时溶血,也可能导致全身免疫性溶血,使血凝系统发生改变。
诊断
血液镜检
附红细胞体感染后7天-8天,猪主要表现为高热和溶血性贫血,这时血液内有大量附红细胞体,血液检查很容易发现。取高热期的病猪血一滴涂片,生理盐水10倍稀释,混匀,加盖玻片,放在400-600倍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红细胞表面及血浆中有游动的各种形态的虫体,附着在红细胞表面的虫体大部分围成一个圆,呈链状排列。红细胞呈星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
血片染色
血涂片用姬姆萨染色,放在油镜暗视野下检查发现多数红细胞边缘整齐,变形,表面及血浆中有多种形态的染成粉红色或紫红色的折光度强的虫体。但要注意染料沉着而产生的假阳性。镜检应当与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相联系才能对该病进行正确诊断。
血清学检查
诊断方法包括IHA试验、补体结合试验(CFT)或ELISA方法,但抗体的产生与病原数量的增多(而不是与感染发生的时间)有暂时的相关性。这意味着抗体的产生呈波浪形,即使数次急性发作后,抗体滴度也只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较高水平,之后便会下降到阈值以下,这表明假阴性是常见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只适用于群体检查。
生物学诊断
此外,可辅以生物学诊断,PCR方法等进一步进行诊断鉴定。目前浙江大学杜爱芳教授实验室已研发成功该病原PCR诊断试剂盒。
与猪瘟的鉴别诊断
(1)猪瘟流行无明显季节性,猪瘟弱毒苗预防注射完全控制流行;
(2)猪瘟无贫血和黄疸病症;
(3)猪瘟呈现以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变化,在皮肤、浆膜、粘膜、淋巴结、肾、膀胱、喉炎、扁桃体、胆囊等组织器官都有出血,淋巴结周边出血是猪瘟的特征病变;
(4)在发生猪瘟时,约有25%-85%的病猪脾脏边缘具有特征性的出血梗死病灶。慢性猪瘟在回肠末端,盲肠,特别是回盲口有许多轮层状溃疡(扣状溃疡);
与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症的鉴别诊断
(1)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症无贫血和黄疸症状。
(2)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症呼吸困难明显,剖检肺部有明显的病变。
(3)猪附红细胞体病用四环素类抗生素治疗效果好。
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饲养用具卫生,减少不良应激等是防止本病发生的关键。夏秋季节要经常喷洒杀虫药物,防止昆虫叮咬猪群,切断传染源。在实施诸如预防注射、断尾、打耳号、阉割等饲养管理程序时,均应更换器械、严格消毒。购入猪只应进行血液检查,防止引入病猪或隐性感染猪。本病流行季节给予预防用药,可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或金霉素添加剂,或中药消红五加一800g/t或每公斤饲料添加90毫克阿散酸或45毫克洛沙砷,连续使用30天。
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药物虽有多种,但真正有特效的不多,每种药物对病程较长和症状严重的猪效果都不好。由于猪附红细胞体病常伴有其他继发感染,因此对其治疗必须附以其他对症治疗才有较好的疗效。下面是几种常用的药物:
1.血虫净(或三氮眯、贝尼尔)每公斤体重用5mg-10mg,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溶液,分点肌肉注射,1天1次,连用3天。
2.咪唑苯脲每公斤体重用1mg-3mg,1天1次,连用2天-3天。
3.四环素、土霉素(每公斤体重10mg和金霉素(每公斤体重15mg口服或肌注或静注,连用7天-14天。
4.新砷凡纳明按每公斤体重10mg-15mg静脉注射,一般3天后症状可消失。

猪气喘病的临床症状 猪气喘病的诊断与防控


猪气喘病是成为东北地区养猪户的主要呼吸道疾病之一,危害较大。该病只有猪发生,呈世界流行,潜伏期一般10~16d,有慢性型、急性型和隐性型三种症状,病理变化主要位于胸腔内的淋巴结和肺脏,防治该病可进行疫苗免疫和药物预防.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2011年5月,田东县作登瑶族乡某新建猪场发生以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咳、喘,继而发生皮肤发绀发紫为特征的猪病。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气喘病的临床症状猪气喘病的诊断与防控。

1、流行病学

传染源。猪气喘病的传染源是病猪和隐性感染猪。新疫区通常是由于引进携带病菌的猪,且没有经过隔离观察和严格检疫而直接混入猪群,从而使猪群暴发该病。老疫区通常是由于母猪带菌而传播该病,这类母猪能够在一段时间内排出病菌,从而导致其哺乳的后代仔猪被感染,且大部分都会出现发病。

传播途径。该病主要是经由呼吸道传播,即隐性带菌猪和病猪在打喷嚏、咳嗽时,大量病菌会存在于飞沫及分泌物中排到体外,健康猪接触后就会由于吸入病菌而发生感染。猪通过静脉、皮下、肌肉注射或者胃管投入病菌后都不会引起发病。

流行特点。初次发病通常呈暴发性流行,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其中在气候寒冷的冬春以及潮湿、雨雪较多的季节容易发生。另外,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卫生条件和饲养管理水平的影响,一般环境突然改变,圈舍湿度过大或者温度过高,以及饲料质量较差、缺乏营养等,都会导致发病率提高,症状严重,病程持续较长时间,且死亡率提高。流行过后,尽管病猪的症状已经消失,但依旧能够长时间携带病菌,从而使猪群中不断出现病猪,很难彻底消除。

2、临床症状

猪气喘病具有5-7天的潜伏期,最长能够超过1个月。急性型,病猪表现出精神萎靡,呼吸急促,达到60-120次/min,往往卧地,拒绝走动,接着呈现腹式呼吸,且两前肢明显叉开,如同犬坐姿势。症状严重时,会张口喘气,并有泡沫样物质从口、鼻流出。有时会伴有连续性甚至痉挛性咳嗽。只有个别病猪会呈现微热,食欲基本正常,往往在呼吸困难时才会有所减退或者拒绝采食。该类型通常出现在新感染发病的猪群,症状严重,病程持续时间短,具有高死亡率,往往经过1-2周发生死亡,耐过者会变成慢性型。慢性型,病猪主要表现出长时间咳嗽,特别是早晨起立驱赶、夜间以及运动过程中、采食后出现咳嗽。程度从轻到重,严重时会呈现连续性痉挛性咳嗽。在咳嗽时会头下垂、伸颈、拱背,直到有分泌物从呼吸道中咳出才停止。随着病程的进展,会导致呼吸困难,呈现腹式呼吸,后期停止采食。仔猪患病后体质虚弱、消瘦,生长发育缓慢,如果出现继发感染就会造成死亡。病程通常可持续2-3个月左右,部分甚至能够持续超过6个月。该类型通常在老疫区出现,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死亡率相对较低。隐性型,病猪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有时会在驱赶运动后或者夜间出现轻微的气喘和咳嗽,且生长发育基本正常,但使用X光检查会发现肺脏存在肺炎病变。该类型通常在老疫区出现,容易被忽视而成为主要的传染源。

3、实验室诊断

细菌学检查。在无菌条件下,取急性死亡病猪的肺脏组织,在固体培养基中接种,发现表面会长出典型的“油煎蛋”状细小菌落,直径在0.1-1.Omm,挑取菌落制成涂片,进行瑞氏染色或者姬姆萨染色,放在高倍镜下观察,能够看到多形态(如点状、球状、环状等)的支原体。

鉴别诊断。根据猪场病猪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诊断可确诊发生猪气喘病。另外,与其他类似症状的疾病进行鉴别,能够排除发生猪肺丝虫病、猪肺疫和猪流行性感冒的可能性。

4、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该病主要使用猪气喘病弱毒冻干苗进行免疫预防,后备猪和种猪可在8-10月份接种,每年1次;仔猪在7-15日龄进行首免,在60-80日龄进行二免。对于新引进的仔猪或者架子猪,如果没有临诊症状要立即接种疫苗。如果猪场没有发生过该病,要及时进行防疫,使发病率下降。一般来说,猪接种疫苗后1-2周就能够检测出血清内含有抗体,经过2周就能够有效避免同栏发生感染,经过1个月能够形成明显的保护力,经过60天就会形成高水平抗体,免疫期至少能够持续9个月。

药物治疗。病猪可使用重症菌毒克,按体重肌肉注射0.1-0.2mLjkg,每天1次,连续使用5-7天。也可在饲料中添加泰妙龙混饲,每吨用量为150g,连续使用14天。也可使用盐酸环丙沙星注射液,按体重肌肉注射5mgjkg,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也可使用林可霉素(洁霉素),按体重肌肉注射50mgjkg,每天1次,连续使用5天。还可使用土霉素,按体重计算用量为30-50mg,添加适量的植物油配制成20%制剂后肌肉注射,每2-3天1次,连续使用5天,通常经过2-3个疗程即可治愈。

1、基本情况
该猪场属于扶贫项目援建工程,建于2011年4月初,4月25日完工。猪场分2栋共32个猪栏,每个猪栏10m2。4月27日从田东县6个养殖场共引进断奶仔猪240头饲养,进猪第2天即发生猪只死亡,到5月27日共死猪15头(其中4月28日至5月5日死5头,5月12日至5月27日死10头)。猪只发生死亡后也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根据咳嗽和气喘特征按猪喘气病进行诊治,取得一定疗效,但病情较反复,5月28日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技术人员到场诊治,笔者也一同前往进行全程陪同处置。当日到场时饲养员报告早上又发现死亡2头,猪场尚存栏生猪223头,饲养人员述3d来饲料消耗较几天前少约1/5,有约20头猪少吃或不吃,之前技术人员用头孢类抗生素肌注并用电解多维全场拌料进行饲喂,但病情没有好转趋势。现场观察全场生猪大小不一,大的体重有30kg,小的仅有8~10kg,全场共有15头猪发病,其中第1栋猪舍有8头,分在5个猪栏,第2栋猪舍有7头,分在3个猪栏。
2、临床症状
15头病猪中有10头食欲废绝,另5头仅吃平时食量的1/5~1/4,测量其中7头病猪平均温度为40.47℃(40.0、41.0、39.8、41.2、41.1、39.0、41.2℃)。病猪全部精神沉郁,皮毛松乱,有眼眵;多为咳嗽、气喘,有的呈腹式呼吸(8/15);刚发病的病猪皮肤发红,已发病3d以上的病猪耳部、股部皮肤发绀发紫;部分病猪全身衰弱,步态慢而无力,四肢发软、站立不稳(4/15);有8头发生便秘;全部病猪尿液变黄。病程5d以上的2头病猪已出现神经症状,濒临死亡。
3、病理变化
解剖已死亡的2头和濒临死亡的2头病猪,发现鼻腔充满黏性鼻液,气管充血(4/4);胸、腹腔积液,心肌变软(3/4);肺脏充血、瘀血并有不同程度的水肿(4/4),在心叶、尖叶、中间叶及膈叶上出现融合性支气管炎变化(3/4),病变的颜色为暗红,病变部界限明显,呈鲜嫩的肌肉样,肺门和纵膈淋巴结均显著肿大,充血,切面外翻湿润,边缘轻度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胸膜充血、出血(2/4);脾脏有出血点、坏死灶(1/4);颌下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等充血、出血肿大(4/4);肾脏水肿,呈黄白色,有针尖状出血点(1/4)。
4、流行病学调查
夏季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病高发季节,2011年5月田东县日平均气温已达25℃,最高温度为32℃,已进入夏季。2006、2007年田东县发生过多例猪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此后几年来每年在夏、秋季节都有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零星发生并继发、并发或混合感染附红细胞体、喘气病、猪瘟等疫情。调查发现,该猪场所引进的仔猪来自田东县的6个小型猪场,其中有4个2007年以来曾经发生过猪喘气病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5、实验室诊断
(1)无菌采取2头病猪肺尖叶病变部分触片,固定后用姬氏染色,油镜下发现深紫色球状及轮状等多形态微生物。
(2)采集2头病猪肺、肝、脾和淋巴结等组织样品各1份送上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PCR和RT-PCR方法检测蓝耳病、圆环病毒病及猪瘟3种病源,结果为蓝耳病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猪圆环病毒(PCV-2)、猪瘟病毒阴性。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猪喘气病继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6、防控措施
(1)全场封锁,除饲养员和治疗人员外,无关人员不允许进入。用消毒威(二氯异腈脲酸钠粉)500倍液和碘伏消毒液(聚维酮碘溶液)1500倍液轮换进行全场消毒,每天1次,每3d换1次消毒药。
(2)对假定健康猪紧急免疫注射猪瘟疫苗4头份/头进行基础免疫,隔1周后免疫注射猪蓝耳病疫苗2头份/头。
(3)把病猪集中放于3个猪栏进行对症治疗。每天上午对咳嗽、气喘的病猪用肺毒清注射液(四川欧邦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按0.2mL/kg·体重进行肌肉注射,呈腹式呼吸的病猪用肺病清(用量同上)、土霉素注射液按0.2mL/kg·体重分别肌肉注射,下午再用猪用白细胞介素(通用名:白细胞介素-维生素B6注射液,美国富达邦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按0.3mL/kg·体重进行肌肉注射;对呼吸症状不明显的病猪仅用猪用白细胞介素按0.3mL/kg·体重进行肌肉注射;每天1次,以上药剂连用4d。第5天用混感肽平(板青颗粒注射液)加抗病毒100(黄芪多糖注射液)按0.1mL/kg·体重、热毒清开灵(金芩芍注射液)按0.2mL/kg·体重分别肌肉注射(均为广东省天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连用3~5d;等病猪好转进食后用清热通便开胃散、速效(复合维生素B2注射液)拌料喂饲,连用3~5d。
(4)全群用复方黄芪多糖粉(广西神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按1t饲料加750g和中猪咳喘灵(广东天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按1t饲料加1000g、氟苯尼考(上海华南动物保健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按1t饲料加70g、电解多维按1t饲料加400g进行拌料喂饲,连用15d后停药3d再连用15d,以后视猪群发病状况选择使用上述药物进行加减用药。
(5)对新增的病例早期用欧氟星(盐酸二氧沙星+头孢噻呋钠)(四川欧邦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按0.1mL/kg·体重进行肌肉注射,连用3d,中期和后期均按以上用药方法用药。
7、体会
(1)该猪场为扶贫项目猪场,由于行政干预,在设施没有完善的情况下就赶时间进猪,进猪前没有进行全场消毒,日常消毒工作也因设备不完善而没有坚持进行,进猪后又对不同来源的猪只未进行隔离观察就混合分栏,饲养期间又经常有领导、群众出入视察和参观,人员进出不严格消毒,猪只对新环境尚不适应,时值昼夜温差较大季节,多种因素共同应激引发了此次疫病。此次疫病的发生应警示行政部门领导在畜牧养殖方面要尊重专业部门,尊重和遵循科学规律。
(2)此次疫病发生蔓延了将近4个月,直至全部育成猪出栏。总共先后发病猪185头,死亡猪80头,发病率达77%,死亡率达43%。这种情况主要由三方面原因造成:一是进猪后混合分栏,猪只发病后没有隔离区域,病猪隔离只能在猪舍内进行并栏治疗,给疫病隐性传播和蔓延造成机会。二是该猪场建设在石山区,水源不充足,发病后常有三五天不能进行冲冼和消毒猪栏;此外,猪场建设时未建独立水塔,猪只饮水水管直接和村民日常用水水管相连,给饮水用药进行治疗和预防带来不少困难。三是引进的仔猪大小不齐,部分体重偏小、体质偏弱,在整个疫病处置期多次继发链球菌病、腹泻病等其他疾病,造成死亡数量较多。
(3)猪只发生PRRSV感染,目前尚未有效果确切的药物可预防和治疗。此次疫病,笔者对发病猪只用猪白细胞介素作为多肽类免疫增强剂,诱导干扰素和多种细胞因子的分泌,对提高机体抵抗力,加快病情好转有积极作用,同时采取加强猪只的饲养管理工作,用抗生素减少细菌的继发感染,进行对症治疗等综合防治措施,对疫情的缓解和控制效果较为明显。
(4)在此次疫病处置过程中未能就紧急免疫注射猪瘟疫苗和猪蓝耳病疫苗的猪只进行抗体检测,没有用以分析全场猪只感染数量、免疫抗体状况、紧急免疫对此次疫病的保护效果等的数据,无法为今后动物防疫工作提供数据依据,实为遗憾。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 猪伪狂犬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猪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在猪呈暴发性流行。可引起妊娠母猪流产、死胎,公猪不育,新生仔猪大量死亡,育肥猪呼吸困难、生长停滞等,是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该病特点是能够长时间带毒、散毒,且各种应激因素都可能导致这种潜伏感染暴发疾病。所以必须加强防治。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猪伪狂犬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临床症状

随着猪年龄的不断增长,患病后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新生仔猪患病后会表现出眼睛周围发红,双眼紧闭,陷入昏睡,体温升高达到41-42℃,呼吸困难,有混杂泡沫的黏液从口角流出,部分发生呕吐、腹泻。乳猪患病后两耳后倾,初期受到刺激会兴奋且呜叫,后期受到任何刺激都不会叫出声,只会导致局部肌肉发生震颤;眼睑发生水肿,腹部存在粟粒大小的紫色斑点,部分甚至全身都呈紫色;初期行走摇晃,部分甚至后退行走,非常容易跌倒,之后会倒地不起,四肢不断划动,头颈后仰,往往呈现间歇性抽搐,肌肉痉挛,角弓反张,经过4-10min又能够站起。病程持续最短时只有4-6h,最长时可达到5天,通常在2-3天。患病仔猪断奶前后如果排出黄色水样稀粪,死亡率能够达到100%。大于2月的猪患病后具有较轻的症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基本不会表现出神经症状,通常表现出精神萎靡,咳嗽,呼吸困难等。妊娠母猪患病后,体温能够升高大约o.5℃,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咳嗽,呈现腹式呼吸,伴有便秘,且容易发生延迟分娩、流产以及死产。对于妊娠后期患病的母猪,尽管能够产出活仔猪,但由于其具有较差的生活力,一般会在出生1-2天内表现出神经症状,最终发生死亡。

2、实验室诊断

细菌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心血、肝脏、脑组织进行抹片,接着进行染色镜检,没有发现细菌。同时,将以上病料在马丁肉汤及鲜血琼脂平板接种,置于37℃体条件下进行24-48h培养,也没有长出细菌。

血清学诊断。主要是通过乳胶凝集试验以及伪狂犬鉴别诊断试剂盒(gE)进行检测。取产出具有典型神经症状仔猪的母猪的若干份血清,结果都为伪狂犬抗体阳性;取产出死胎的母猪的若干份血清,大部分为伪狂犬抗体阳性;另外,还要取具有比较典型症状且较大日龄的仔猪的若干份血清,结果都呈阳性。

动物试验。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脑组织,按1:10的比例添加生理盐水制成悬液,按每毫升添加o.1万IU青霉素和0.1万IU链霉素,静止2h,然后取3mL上清液给3只健康家兔进行皮下接种,经过3天都表现出狂燥惊恐,体温升高;呼吸加速,且注射处严重瘙痒,不断进行啃咬或者爪抓,直到掉毛、破皮出血,最终四肢麻痹,在抽搐中死亡。

3、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对于疫情严重的地区或者猪群,可使用猪伪狂犬病灭活油乳剂苗或者弱毒冻干苗进行免疫接种,一般成年猪及妊娠母猪(产前1个月)每只接种2.omL,仔猪第1次每只接种o.5mL,断奶后每只还要接种1.omL,大于3个月的育成猪每只接种1.omL。以上两种疫苗能够有效控制猪伪狂犬病的流行,但无法有效避免发生感染和抑制强毒扩散,也无法防止出现潜伏感染,导致该病很难控制和彻底根除。如果猪场条件允许,可选择使用基因工程疫苗,包括亚单位疫苗、基因疫苗、基因缺失疫苗以及重组疫苗等。单基因缺失疫苗主要有gM基因缺失疫苗、RR基因缺失疫苗、TK基因缺失疫苗、UL50基因缺失疫苗等;多基因缺失疫苗主要有TK/gG基因缺失疫苗、TK/gD基因缺失疫苗、TK/gC基因缺失疫苗、TKJgE基因缺失疫苗等。免疫接种猪伪狂犬病疫苗时,要注意避免其他疫苗与其产生免疫干扰,保证免疫有效率。

加强饲养管理。猪场最好采取自繁自养,防止发生引种带毒。如果猪场必须进行引种时,必须保证从非疫区进行引种。对于引种猪,到场后必须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饲养,确保伪狂犬病野毒呈阴性才能够混入种猪群。猪群要采取封闭式管理,并施行全进全出制度。猪场要制定合理的消毒制度,并严格按其执行,确保消毒良好。另外,猪场要适时进行灭鼠工作,且禁止场内混养其他动物。

隔离消毒。猪发病后,要立即进行隔离、消毒以及治疗,防止病情扩散而带来更大的损失。病猪污染的猪舍要进行清洗和消毒,每天使用1%喷雾灵溶液进行带猪消毒,同时使用4%氢氧化钠溶液对舍外墙壁、道路进行喷雾消毒。另外,对于工作人员的制服、鞋帽等也要浸泡在消毒液中消毒。

药物治疗。病猪可选择使用干扰素治疗,按照一定比例稀释后每头肌肉注射1mL,同时配合每头注射2mL抗病毒多肽,按体重注射o.12mLjkg黄芪多糖注射液,接着再按体重肌肉注射3mgjkg头孢噻呋钠,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如果患病仔猪症状严重,且高烧不退,可肌肉注射适量的氨苄青霉素、安乃近,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为避免发生继发感染,可按每500mg饲料添加150g强力霉素、200g70%阿莫西林、500g爱乐新,混合均匀后饲喂;按每500kg饮水添加250g黄芪多糖、250g多维、150970%阿莫西林,连续使用7天。通过采取上述措施,能够有效控制疫情。

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
伪狂犬病毒在全世界广泛分布。伪狂犬病自然发生于猪、牛、绵羊、犬和猫,另外,多种野生动物、肉食动物也易感。水貂、雪貂因饲喂含伪狂犬病毒的猪下脚料也可引起伪狂犬病的暴发。实验动物中家兔最为敏感,小鼠、大鼠、豚鼠等也能感染。关于人感染伪狂犬病毒的报道很少,并且都不是以病毒分离为报道依据。如土耳其及我国台湾曾报道有血清学反应阳性者。欧洲也曾报告数例因皮肤伤口接触病料组织而感染,主要表现为局部有发痒,未曾报告有死亡。最新的报道见于1992年,在波兰因直接接触伪狂犬病毒而感染的工人,首先是手部先出现短暂的瘙痒,后扩展至背部和肩部。
猪是伪狂犬病毒的贮存宿主,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重要传染源。不少学者认为,其他动物感染本病与接触猪、鼠有关。
在猪场,伪狂犬病毒主要通过已感染猪排毒而传给健康猪,另外,被伪狂犬病毒污染的工作人员和器具在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空气传播则是伪狂犬病毒扩散的最主要途径,但到底能传播多远还不清楚。人们还发现在邻近有伪狂犬病发生的猪场周围放牧的牛群也能发病,在这种情况下,空气传播是惟一可能的途径。在猪群中,病毒主要通过鼻分泌物传播,另外,乳汁和精液也是可能的传播方式。
除猪以外的其他动物感染伪狂犬病毒后,其结果都是死亡。猪发生伪狂犬病后,其临诊症状因日龄而异,成年猪一般呈隐性感染,怀孕母猪可导致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和种猪不育等综合症候群。15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死亡率可达100%,断奶仔猪发病率可达40%,死亡率20%左右;对成年肥猪可引起生长停滞、增重缓慢等。
伪狂犬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在寒冷的季节,但其他季节也有发生。
临床症状
伪狂犬病毒的临诊表现主要取决于感染病毒的毒力和感染量,以及感染猪的年龄。其中,感染猪的年龄是最主要的。与其他动物的疱疹病毒一样,幼龄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后病情最重。
新生仔猪感染伪狂犬病毒会引起大量死亡,临诊上新生仔猪第1天表现正常,从第2天开始发病,3~5天内是死亡高峰期,有的整窝死光。同时,发病仔猪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昏睡、呜叫、呕吐、拉稀,一旦发病,1~2日内死亡。剖检主要是肾脏布满针尖样出血点,有时见到肺水肿、脑膜表面充血、出血。15日龄以内的仔猪感染本病者,病情极严重,发病死亡率可达100%。仔猪突然发病,体温上升达41℃以上,精神极度委顿,发抖,运动不协调,痉挛,呕吐,腹泻,极少康复。断奶仔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发病率在20%~40%左右,死亡率在10%~20%左右,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拉稀、呕吐等。成年猪一般为隐性感染,若有症状也很轻微,易于恢复。主要表现为发热、精神沉郁,有些病猪呕吐、咳嗽,一般于4~8天内完全恢复。
怀孕母猪可发生流产、产木乃伊胎儿或死胎,其中以死胎为主无论是头胎母猪还是经产母猪都发病,而且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但以寒冷季节即冬末春初多发。
伪狂犬病的另一发病特点是表现为种猪不育症。近几年发现有的猪场春季暴发伪狂犬病,出现死胎或断奶仔猪患伪狂犬病后,紧接着下半年母猪配不上种,返情率高达90%,有反复配种数次都屡配不上的。此外,公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后,表现出睾丸肿胀、萎缩,丧失种用能力。

防治措施
预防:
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伪狂犬病的根本措施,以净化猪群为主要手段,首先从种猪群净化,实行‘小产房’、‘小保育’、‘低密度’、‘分阶段饲养’的饲养模式。加强猪群的日常管理。
1、免疫接种:
(1)后备猪应在配种前实施至少2次伪狂犬疫苗的免疫接种,2次均可使用基因缺失弱毒苗。
(2)经产母猪应根据本场感染程度在怀孕后期(产前20-40天或配种后75-95天)实行1-2次免疫。母猪免疫使用灭活苗或基因缺失弱毒苗均可,2次免疫中至少有1次使用基因缺失弱毒苗,产前20-40天实行2次免疫的妊娠母猪,第一次使用基因缺失弱毒苗,第二次使用蜂胶灭活苗较为稳妥。
(3)哺乳仔猪免疫根据本场猪群感染情况而定。本场未发生过或周围也未发生过伪狂犬疫情的猪群,可在30天以后免疫1头份灭活苗;若本场或周围发生过疫情的猪群应在19日龄或23-25日龄接种基因缺失弱毒苗1头份;频繁发生的猪群应在仔猪3日龄用基因缺失弱毒苗滴鼻。
(4)疫区或疫情严重的猪场:保育和育肥猪群应在首免3周后加强免疫1次。
消灭牧场中的鼠类,对预防本病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要严格控制犬、猫、鸟类和其他禽类进入猪场,严格控制人员来往,并做好消毒工作及血清学监测等,这样对本病的防制也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对猪群采血做血清中和试验,阳性者隔离,以后淘汰。以3~4周为间隔反复进行,一直到两次试验全部阴性为止。另外一种方式是培育健康猪,母猪产仔断乳后,尽快分开,隔离饲养,每窝小猪均须与其他窝小猪隔离饲养。到16周龄时,做血清学检查(此时母源抗体转为阴性),所有阳性猪淘汰,30日后再做血清学检查,把阴性猪合成较大群,最终建立新的无病猪群。

猪场净化技术要点
1、保证各个阶段猪只的合理营养供给。
2、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及时清理粪便,避免产生过多有害气体污染环境。
3、做好密度、通风、冬天保温及夏天降温管理。夏天母猪舍和公猪舍都采取水帘式降温和排风扇抽风抽湿的方法,让猪只处于舒适的环境。
4、全进全出及同日龄阶段饲养。全进全出在疾病控制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求全进全出一定要彻底,包括猪群、工作人员、工具等。
5、每个环节设一个专用的病猪隔离场所,及时把病猪隔离出来,这无论是对病猪的病情控制和对未感染猪群都是很好的。
6、消灭可能的传播媒介。猪场严格禁止饲养犬、猫及家禽,杜绝犬、猫、鸡及其他鸟类进入猪场,定期进行场内灭鼠、灭蝇工作。
7、对全场种猪(含公母种猪及后备猪群)进行临床观察及生产繁殖性能的调查。
8、合理地使用疫苗,并根据抗体水平决定免疫程序。

猪附红细胞体病


症状

本病以贫血、黄疽、发热、呼吸困难、虚弱、流产、腹泻为特征。患病母猪多在分娩前后有临诊表现,厌食、高热、大便球状、尿少、贫血和黄染,呼吸困难,皮肤发红,乳房和外阴部水肿。母猪产后无奶或少奶达50%。病母猪可现繁殖障碍,如受胎率低,不发情,流产,产弱仔。化验有红细胞减少,血红素下降,血清胆红素升高,谷丙转氨酶升高,白细胞总数和单核细胞增高,急性病例有严重的低血糖和酸中毒。

患病公猪的性欲、精液品质和配种受胎率均下降;精液呈灰白色,精子密度下降20%-30%;阴囊肿大、黄染,有时流出淡黄色或淡红色尿液。断乳仔猪阉割后几周易被感染。急性有高热稽留,可视 膜苍白或黄染、皮肤苍白或发红,腹泻中带液和血液,尿呈棕红色,咳嗽喘气。喜卧,生长缓慢。重症死亡多。育肥猪病初皮肤潮红,可视 膜苍白,高热,贫血,黄疽,消瘦。初便秘后腹泻,有的尿酱油色。呼吸急促,心音亢进,出现寒颤,抽搐。成猪发病率高,死亡率低。若有继发病和混合感染损失更严重。


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喂全价饲料,补充多种维生素和铜、铁等微量元素,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环境卫生,减少不良应激反应。注意灭杀各种吸血昆虫。在预防接种、打耳号、阉割等程序时,做到严格消毒,以防器械传播本病。畜舍要定期严格消毒,按季节每周约1~4次。定期采血检查,发现附红体立即隔离治疗或淘汰,严防垂直传播。

母猪在分娩前1个月,每周1次注射长效土霉素10毫升,连用4周,可防发病。在料中添加补血剂(牲血素、富来血或自配维生素8族类、叶酸和硫酸亚铁等,按1%拌料)。治疗用血虫净等药。

公猪每月采用长效土霉素(10毫升2次)或血虫净(1克2次)交替注射。在料中添加补血剂。

仔猪用0.3%尼可苏(含砷类药物,另有阿散酸和洛霉 )拌料投喂。另注射2次富来血2毫/次,隔7~10天或用右旋糖甄铁200毫克,改善贫血。症状明显的注射长效土霉素(10-20毫克/千克体重,2天1次)或血虫净(0.1毫克/千克体重)每天1次,连用3天。

育肥猪用长效土霉素3~5毫升1次或血虫净0.1克1~3次/月;附红优粉针对病初、中期疗效均好,按60千克猪用本品一支;并用10%维生素C液稀释后深部肌注,每日1次,连用3天。或用新肿凡纳明10~15毫克)千克体重,溶于生理盐水中静注,3日1次,一般用1~3次。或巨毒冰针(含穿心莲等,广西北海市兽药厂生产)用0.08~0.1毫升/千克体重1次量肌注或静注。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是由于感染副猪嗜血杆菌而导致,主要特征是纤维素性浆膜炎、多发性关节炎、脑膜炎和胸膜炎,对任何年龄段的猪群都具有严重危害,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尤其是近几年,该病已经成为对全球养猪业造成危害的一种典型细菌性疾病,严重损害养猪业的经济效益。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

传播途径。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带菌猪,特别是带菌猪会造成较大面积的传播。一般来说,除无特定病原体猪外,大部分猪都含有该菌,往往在健康猪的呼吸道内存在,具有微弱毒力。发病率的高低与猪免疫状况、细菌毒力密切相关。另外,长途运输、气候炎热、受凉、较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等,也会影响该病的发生。

发生特点。任何年龄的猪都能够感染该病,一般在断奶前后以及保育阶段比较容易发病,发病率通常为10%~15%,病情严重时死亡率能够达到50%左右。部分仔猪群由于没有获得母源抗体,会在断奶后1周出现发病,在断奶后10~42天达到发病高峰。该病尽管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但是春、秋、冬三季的发病率相比于夏季要高。在整个猪群中,副猪嗜血杆菌的致病作用主要是对其他多种全身性疾病的轻重程度以及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既与病毒性呼吸道冠状病毒相关,也与支原体肺炎逐渐流行相关。

2、临床症状

病猪主要表现出体温升高,食欲不振,被毛失去光泽,腹泻,呼吸困难,咳嗽,共济失调,关节肿胀等,且还会伴有化脓性鼻炎、化脓性支气管肺炎、心包炎以及胸膜炎等。妊娠母猪患病后会发生流产,公猪患病后会呈现跛行。病猪发生急性感染后通常在2~5天内死亡,慢性感染通常经过大约15天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且病猪预后不良,往往会形成僵猪。

3、实验室诊断

病料采集。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胸腔积液、腹水、肝脏、心脏以及肺脏作为材料。

细菌分离与纯化。在无菌条件下,先对病料表面使用经过灭菌的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接着使用火焰进行消毒,再使用无菌剪刀剪取非病变与病变相交处的深部组织,在胰蛋白大豆琼脂(TSA)培养基上涂布,放在5%二氧化碳、37℃恒温培养箱中进行24h培养,对生长情况进行观察,然后挑取单个菌落进行涂片镜检,接着进行纯化,再次于TSA培养基上接种,放于37℃恒温条件下进行24h培养,会长出灰白色半透明状的圆形菌落,直径在1~1.5mm左右,表面湿润、光滑。挑取单个菌落经过革兰染色镜检,发现呈长丝状的革兰阴性菌。

生化鉴定。在无菌条件下挑取纯化培养的菌落,在无NAD的鲜血琼脂平板上采取水平划线接种,接着挑取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垂直划线接种,放在37℃条件下进行24~48h培养,观察是否发生“卫星现象”(即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苔周围生长较大的疑似菌菌落,但外周生长较小的菌落甚至没有生长菌落)以及溶血现象。结果发现,病菌出现典型的“卫星现象”,但没有发生溶血,说明其对NAD具有依赖性。取纯化好的病菌进行葡萄糖、半乳糖、麦芽糖、蔗糖、果糖、核糖、氧化酶、接触酶、脲酶、吲哚、硝酸盐还原等生化试验,放在5%二氧化碳、37℃培养箱中进行24~48h培养。结果发现,氧化酶、尿酶、硫化氢、吲哚试验呈阴性,接触酶和硝酸盐还原试验呈阳性,能够使葡萄糖、半乳糖、果糖、核糖、蔗糖以及麦芽糖发酵。

4、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防治该病最有效的一种措施是适时接种疫苗,猪场要根据实际疫病流行情况选择适宜的商品疫苗或者自家配制的疫苗用于防控感染与抑制传播。另外,猪群接种疫苗的同时,还要配合使用药物进行防治,以实现标本兼治。对于无特定病原体猪场,检疫按照以下免疫程序接种,即初产母猪要在产前40天进行一免,在产前20天进行二免,而经产母猪还要增加在产前30天再进行1次免疫。对于严重发生该病的地区,任何日龄的猪群都要进行免疫,一般仔猪在7~30日龄内进行首免,每次接种1mL,17天之后再进行1次免疫,用于提高预防效果。如果猪场条件允许,可从本场发病症状比较明显且没有使用经抗生素治疗猪的某些组织,分离病菌用于制备自家疫苗,然后给猪群免疫接种,预防效果较好。这是由于这种疫苗以本场病猪为病料,能够获得针对性较强且血清型一致的疫苗,从而保护率较高。

对症治疗。病猪通常选择注射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头孢噻呋等进行治疗,也可在饮水中添加强力霉素混饮,每吨用量为150~200g,都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越早用药治疗具有越好的治疗效果。病猪症状比较严重时,尽可能不要选择使用本场普遍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避免形成耐药性而影响疗效,此时可选择使用卡那霉素、特效米先、增效磺胺、青霉素、环丙沙星等,且首次用药适宜采取注射。据报道,病猪按每千克体重深部肌肉注射0.1mL特效米先,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如果病猪能够正常饮水和采食,如有需要可同时注射药物和口服药物。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原
副猪嗜血杆菌:属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形态多变,有15个以上血清型,其中血清型5、4、13最为常见(占70%以上)。该菌生长时严格需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或V因子),不需要X因子(血红素或其它卟啉类物质),在血液培养基和巧克力培养基上生长,菌落小而透明,在血液培养基上无溶血现象;在葡萄球菌菌台周围生长良好,形成卫星现象。一般条件下难以分离和培养,尤其是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病猪的病料,因而给本病的诊断带来困难;据报道:猪副嗜血杆菌的真实发病率可能为实际确诊的10倍之多。
流行病学
1、传播:该病通过呼吸系统传播。当猪群中存在繁殖呼吸综合症、流感或地方性肺炎的情况下,该病更容易发生。环境差,断水等情况下该病更容易发生。饲养环境不良时本病多发。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也是常见的诱因。副猪嗜血杆菌病曾一度被认为是由应激所引起的。
2、继发感染:这种细菌也会作为继发的病原伴随其它主要病原混合感染,尤其是地方性猪肺炎。在肺炎中,猪副嗜血杆菌被假定为一种随机入侵的次要病原,是一种典型的“机会主义”病原,只在与其它病毒或细菌协同时才引发疾病。近年来,从患肺炎的猪中分离出猪副嗜血杆菌的比率越来越高,这与支原体肺炎的日趋流行有关,也与病毒性肺炎的日趋流行有关。这些病毒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猪流感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副猪嗜血杆菌与支原体结合在一起,患PRRS猪肺的检出率为51.2%。
3、多发日龄:猪副嗜血杆菌只感染猪,可以影响从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猪,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急性病例,往往首先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病猪发热(40.5~42.0℃)、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皮下水肿,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腕关节、跗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会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被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直至衰褐而死亡。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取决于炎症部位,包括发热、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跛行、皮肤及黏膜发绀、站立困难甚至瘫痪、僵猪或死亡。母猪发病可流产,公猪有跛行。哺乳母猪的跛行可能导致母性的极端弱化。死亡时体表发紫,肚子大,有大量黄色腹水,肠系膜上有大量纤维素渗出,尤其肝脏整个被包住,肺的间质水肿。
解剖症状:胸膜炎明显(包括心包炎和肺炎),关节炎次之,腹膜炎和脑膜炎相对少一些。以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为炎症(严重的呈豆腐渣样)特征。肺可有间质水肿、粘连,心包积液、粗糙、增厚,腹腔积液,肝脾肿大、与腹腔粘连,关节病变亦相似。
腹股沟淋巴结呈大理石状,颌下淋巴结出血严重,肠系膜淋巴变化不明显,肝脏边缘出血严重,脾脏有出血边缘隆起米粒大的血泡,肾乳头出血严重,猪脾边缘有梗死,肾可能有出血点,肺间质水肿,最明显是心包积液,心包膜增厚,心肌表面有大量纤维素渗出,喉管内有大量黏液,后肢关节切开有胶冻样物。
防治措施
严格消毒
彻底清理猪舍卫生,用2%氢氧化钠水溶液喷洒猪圈地面和墙壁,2h后用清水冲净,再用科星复合碘喷雾消毒,连续喷雾消毒4~5d。
加强管理
对全群猪用电解质加维生素C粉饮水5~7d,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应激反应。

治疗
隔离病猪,用敏感的抗菌素进行治疗,口服抗菌素进行全群性药物预防。为控制本病的发生发展和耐药菌株出现,应进行药敏试验,科学使用抗菌素。
(1)重症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0.2mL/kg,每早肌注1次,连用5~7d。
(2)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20mg/kg,每晚肌注1次,连用5~7d。
(3)大群猪口服土霉素纯原粉30mg/kg,每日1次,连用5~7d。
(4)抗生素饮水对严重的该病爆发可能无效。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应立即采取抗生素拌料的方式对整个猪群治疗,发病猪大剂量肌注抗生素。大多数血清型的猪副嗜血杆菌对氟苯尼考、替米考星、头孢菌素、庆大、壮观霉素、磺胺及喹诺酮类等药物敏感,对四环素、氨基苷类和林可霉素有一定抵抗力。
(5)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口服纤维素溶解酶(副株利克),可快速清除纤维素性渗出物、缓解症状、控制猪群死亡率。
免疫
用自家苗(最好是能分离到该菌,增殖、灭活后加入该苗中)、猪副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苗能取得较好效果。种猪用猪副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苗免疫能有效保护小猪早期发病,降低复发的可能性。
母猪:初免猪产前40天一免,产前20天二免。经免猪产前30天免疫一次即可。受本病严重威胁的猪场,小猪也要进行免疫,根据猪场发病日龄推断免疫时间,仔猪免疫一般安排在7日龄到30日龄内进行,每次一毫升,最好一免后过15天再重复免疫一次,二免距发病时间要有10天以上的间隔。
消除诱因,加强饲养管理与环境消毒,减少各种应激,在疾病流行期间有条件的猪场仔猪断奶时可暂不混群,对混群的一定要严格把关,把病猪集中隔离在同一猪舍,对断奶后保育猪“分级饲养”,这样也可减少PRRS、PCV-2在猪群中的传播。注意保温和温差的变化;在猪群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前后可在饮水中加一些抗应激的药物如维生素C等。
小结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有效防制,如同猪场其它任何一种疾病的防治一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加强主要病毒性疾病的免疫、选择有效的药物组合对猪群进行常规的预防保健、改善猪群饲养管理、重新思考我们的猪舍设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猪群稳定的生产。
目前,猪副嗜血杆菌病发生呈递增趋势,且以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及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影响猪生产的各个阶段,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因此,应对本病引起高度重视。
副猪嗜血杆菌控制关键在预防保健,产房后期仔猪、断奶保育猪死亡解剖发现肺脏水肿炎症、心包积液或绒毛心,关节液增多或化脓,有的急性死亡多数消瘦死亡送检发病活体检出副嗜血杆菌、链球菌等,发病猪即使使用药敏试验药物治疗无效。副猪嗜血杆菌是蓝耳病、圆环病毒的影子。

猪伪狂犬病病原、流行特点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随着生猪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猪场内疑似伪狂犬病病例有增多趋势,每个地方都有相继爆发伪狂犬病疫情的报道给养猪业带来较大危害。在生猪生产中,该病尤其对仔猪危害最大,发病率、死亡率均可达到100%,对成年猪影响也较大。现给大家讲解一下:猪伪狂犬病病原、流行特点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1、病原

伪狂犬病病毒是一种有囊膜、呈正二十面体对称,表面有放射状纤突的DNA病毒,在多种动物细胞中繁殖,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CPE)和核内包涵体。伪狂犬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猪舍可存活1个多月。

2、流行现状及特点

据资料显示:2006~2011年华中农业大学对河南各规模养猪场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规模化猪场普遍存在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野毒阳性率在1.15%~16.98%之间,伪狂犬病的流行情况以散养户和小型养殖场发病为主。主要原因是发病场为狂犬疫苗免疫不规范。

在一般条件下,猪、犬、猫、牛、羊、水貂等哺乳动物均可感染,除猪以外,其他动物感染均以死亡告终。感染伪狂犬病毒的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从病猪唾液、鼻液、阴道黏液、精液、乳汁及尿液中排出,在养猪场内一直存活,在猪群中不断传播和感染。该病主要通过猪体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经呼吸道发生感染。通过接触患病猪的尸体也能传播。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也能感染。此病多发于秋、冬季节,但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3、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3~6天,最长可达10天。临床表现随年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哺乳仔猪出生后第3天发病,表现为精神沉郁、厌食、呕吐、腹泻,随后出现兴奋不安、运动失调、前冲、后退、转圈、全身肌肉痉挛、头向后仰、四肢划水状运动,病程1~2天,病死率为100%。断奶仔猪发病时体温为41℃以上,表现为咳嗽、流鼻涕、呼吸困难、腹泻,有的发生呕吐现象,并伴有发抖、运动不协调、痉挛等神经症状,病死率一般为20%~50%。成猪大多呈隐性感染,偶有咳嗽、呕吐、腹泻,但症状轻微,死亡率很低,多数能耐过。繁殖母猪表现为延迟分娩、产后发情延迟、返情率高、屡配不孕。妊娠母猪大多流产、流产率高达50%左右、产死胎或木乃伊胎。种公猪表现为睾丸肿硬、萎缩,精子活力差,性欲降低或性功能丧失等。

4、防控措施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不从有疫情的地区或猪场引种,从外面购买的种猪,严格执行引种隔离检疫制度,检疫合格后方可混群饲养。新引进种猪(包括精液)必须来自阴性猪场,隔离观察30~50天,2周后采血进行抗体测定,如抗体为阴性,方可进入猪群。种猪场的母猪每3个月应抽血检测1次。养猪场也可通过淘汰阳性种猪,做好猪伪狂犬病的净化。

伪狂犬病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强,但对一般消毒药物却很敏感,一定浓度的消毒剂都能将其杀死。在猪群日常生产管理过程中,对猪舍地面、墙壁、设施及用具等应使用3%氢氧化钠溶液或1:300复合酚、复合醛消毒液,每周定期消毒1次以上。发生猪伪狂犬病疫情时,每2~3天必须消毒1次。同时,养猪场的粪尿还须放入发酵池或沼气池进行处理,以减少病原的传播与扩散。养猪场常用消毒剂有0.5%石灰水、0.5%碳酸钠溶液、5%石炭酸溶液、1%~3%氢氧化钠溶液、酚溶液、醛溶液等。

现已研制出的疫苗有灭活苗、弱毒苗、基因缺失苗。不同猪群应免疫不同的疫苗。断奶仔猪可选用弱毒苗,种猪可选用灭活苗或弱毒苗。推荐免疫程序:仔猪1日龄滴鼻进行第一次免疫,35~40日龄进行第二次免疫,70~75日龄进行第三次免疫;种公猪每半年免疫1次;后备母猪在产前8~9周进行第一次免疫,间隔3周后进行第二次免疫;经产母猪每年都须免疫3次,每次间隔4个月。

发生猪伪狂犬病疫情时,要及时向上级防疫部门报告。对可疑病猪进行隔离,同时进行实验室诊断,确诊后对发病猪场进行封锁,淘汰、扑杀病猪和阳性猪,对假定健康猪群和阴性猪用灭活苗进行紧急接种。暂停生猪和猪产品交易,对病猪尸体、死胎、流产物、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62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