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1号”河蟹苗种培育技术

YZ023.COM
为推进河蟹产业发展,九龙口大闸蟹公司承担省水产三新工程重大项目“长江1号”河蟹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长江1号”河蟹扣蟹培育取得了成功,现将该苗种培育技术总结如下:
一、池塘选择
池塘选择水源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交通便利的塘口,面积在30-50亩。在四周立起60cm高的钙塑板防逃设施,建有完善的进排水设施,进排水口安装80目网纱的过滤网。
二、放养前准备
1、清塘消毒
冬季先抽干池水,加固圩堤,修缮进排水系统,挖除过多淤泥,暴晒池塘一个月。下塘前半个月选择晴天中午,进水10~15cm,每亩用生石灰150kg化浆全池泼洒,进行清塘消毒。
2、种植水草
4月初种植水草,水草品种有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等,占水草种植面积的50~60%,在四周可适当移植水花生,占水草种植面积的10%左右。
3、施肥培水
放苗前15天,进水深0.5m,进水时用80目筛绢过滤,一天后放干,晒池3天;第2次进水深0.4m,当天中午施尿素3kg,过磷酸钙1kg,过4~5天后池水呈黄绿色或茶绿色,再过5天后即可放苗。如果水色偏淡,再施肥1次,用法和第1次一样。
三、蟹苗放养
1、苗种选择
蟹苗应为“长江1号”蟹苗,选购标准:日龄应达6天以上,淡化4天以上,盐度3‰以下;体质健壮,附肢齐全,活力强,行动敏捷;个体大小均匀;溯水能力强。
2、放苗
放养密度:0.8-1kg/亩。放养时间:5月中旬,在水温15℃以上。放养方法:放苗前把整个装苗的网箱放在池水中适应3-5分钟左右,起水后停留5分钟,连续2-3次,将大眼幼体沿池四周均匀摊开于池塘塘埂上,让蟹苗慢慢地自动散开游走。
四、饵料投喂
入池后经2-3天蜕变成Ⅰ期仔蟹,每天投喂蛋白质含量40%以上的0号开口破碎料0.5-1kg/亩兑水全池泼洒;变为Ⅱ期仔蟹后开始投喂1号破碎料,每亩投喂颗粒料1-2kg/天。15-20天后每亩投喂颗粒料2.5-3.5kg/天;8-9月份每亩投喂颗粒料3.5-4kg/天。分二次投喂,上午8-9点投饵量30%左右,下午4-5点投喂量70%左右。从10月份初开始,投喂量要逐渐下降,每亩投喂0.5-1.5kg天,每天14-15点投喂一次。投饲量以2小时内吃完为宜。投饲量应根据季节、水色、天气和河蟹的活动情况等灵活掌握。水温低于10℃时,少投;水温在5℃以下时,停止投喂。
五、水质管理
大眼幼体阶段,水深为0.5m左右。前期池水位控制在0.6-0.8m,7-9月保持在1-1.2m。夏季气温超过35℃和冬季气温低于-5℃,把池水加深到1.5m。
蟹苗入池后,3天后每隔3-5天要加水一次,每次加水5-10cm,每隔15天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用量为每亩5-10kg左右。泼洒生石灰7-10天后,每亩施些磷酸二氢钙3kg,保持水中钙磷的平衡。7-9月,一般每7-10d换水1次,换水量应掌握在1/4左右,每隔15天泼洒生石灰1次,用量为每亩5-10kg左右。每隔15-20天,用生物制剂全池泼洒1次。

相关推荐

鲫鱼(盘锦1号杂交)夏花鱼种培育


(一)池塘选择与修整
育苗池应选择在注、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水质清新,面积2~4亩,水深1~1.5米;池呈长方形,东西走向,阳光充足,池底平坦,淤泥层6~10厘米,池边无杂草,鱼池底部不渗漏,距离孵化池较近的地方为好。池塘选好后,首先进行整修,清除淤泥,平整池底,加固池埂,铲除池坡杂草,而后再行消毒。

(二)清塘消毒
1.生石灰清塘
(1)干法清塘
池底留水6厘米,每亩使用生石灰70~80千克,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

(2)带水清塘
每亩池塘使用生石灰120~125千克,溶解成乳状后,加水稀释,金池泼洒,残渣弃掉。

2.漂白粉清塘
(1)干法清塘
每亩用量为4~6千克,加水溶化,全池泼洒。

(2)带水清塘
水深1米,每亩用量为12~15千克,溶解后全池泼洒。

(三)培养肥水
水花要以肥水下塘为好。在下塘前5~7天,开始肥水,每亩每天用黄豆2~4千克,经浸泡、磨浆、滤渣,每天2次,全池泼洒,以资肥水,培养轮虫繁殖高峰期,使鱼苗下池后,立刻张口得食。

池塘肥水有多种方法,要因地制宜,选择既经济又方便的方法,如浙江大豆磨浆法,广东、广西大草堆肥法,江西吉安冬粪法,大连水产学院低温培育轮虫法等。

(四)水花投放
水花下池,以亩放10万~15万尾为好。及时下塘,能够提高夏花出塘成活率。放苗前要测定池水温度,水温不宜差异太大,要与孵化池水温接近为宜。鱼苗经过投喂蛋黄以后,稍经一段时间,即可过数下池。放苗时要在上风头,用笆斗将鱼苗放至与水面相平处,徐徐放进池内。

(五)日常管理
1.投饵
鱼苗下池之后,每天以黄豆浆泼洒,上午8时、下午3时各1次。先沿池周边泼洒,然后泼洒全池。泼洒要细,要均匀,好像牛毛细雨一样。5天之后,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制宜,灵活掌握,10天之后,可在鱼池四周,选几个点,以鱼粉与饼糊混合做成面团,放在池边,让鱼苗觅食,观察鱼苗情况。在鱼苗培育期间,要选派专人进行管理,按时、准确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注水
鱼苗刚下池,池水不宜太深,有80厘米即可。过6~7天后,开始进行第一次注水,此后每隔7~10天,应注入新水1次,每次加水10~15厘米,以增加鱼苗的活动空间和改善水质。注水时,水管头要套上细筛绢,防止野杂鱼及其他有害生物入池,危害鱼苗存活。

3.巡塘
坚持早、晚巡塘,观察鱼苗活动和水色变化情况,随时调整投饵量与施肥量,使水质达到肥、活、嫩、爽。观察有无鱼病发生,对青蛙和蛙卵,以及其他有害昆虫,及时捞出并消灭。

(六)拉网锻炼与分塘稀养
水花经培育20天左右,当全长达2.5厘米时,要进行分塘稀养。分塘之前,须进行拉网锻炼,增强鱼苗体质,以适应筛选、分塘及运输。第一次拉网,让鱼群集中于网内,不起网,不困鱼。拉网时,缓缓前行,慢慢拢网,呈半离水状态,集中片刻,立即撒网放鱼;隔一天,第二次拉网,让鱼密集网中,约半小时左右,用捞海过数,放入池中;再隔一天,第三次拉网。可进入流动网箱中,一人推网在池中慢行,一手持抄网,将弱苗、杂物、浮床等捞出,待鱼苗活动平稳后,将其轻放入池。此后,即可安排分塘、外运。

鱼苗在隔天休息期间,须泼洒熟浆,以补充饲料,增加营养,增强鱼苗体质。

鲫鱼(盘锦1号杂交)亲鱼培育


(一)亲鱼培育池条件
亲鱼培育池要具备有充足水源,水质清新,无污染;环境安静,无外界干扰;培育地配备增氧机及注、排水系统等;实行专池培育。

(二)亲鱼选择
1.父本
建鲤,1991年春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引进建鲤乌仔头35万尾,经过筛选、培育,至1993年培育成父本建鲤300尾,平均个体重达1.5~2.5千克。

2.母本
红鲫,1992年从湖南引进,经筛选体色纯红,无杂色,无病伤,鳞片完整,腹大肚圆的母本红鲫500尾,平均个体重达0.25~0.5千克。

(三)亲鱼培育
早春4月上旬,当水温回升后,首先要清理池塘,用生石灰消毒,然后过滤注水。待池水澄清、毒性消除后,将父本、母本亲鱼分别放养,实行专池培育,不能搭配其他品种。投喂配合颗粒饲料,同时在加工饲料时,掺入15%~20%的大麦芽,以促进性腺成熟。亲鱼培育专人管理。每日早、晚巡塘,发现情况及时处理,作好记录,保持亲鱼池周围环境安静,防止外界干扰,以免流产。

杂交鳢“杭鳢1号”


杂交鳢“杭鳢1号”是以珠江水系斑鳢为母本,钱塘江水系乌鳢为父本,杂交获得F1,即为杂交鳢“杭鳢1号”。经人工驯食可在成鱼阶段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生长速度较乌鳢快20%以上,较斑鳢快50%以上,1龄鱼可达上市规格(0.5~0.7kg/尾),在江浙地区可以自然越冬。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杂交鳢“杭鳢1号”。

品种来源:2005年,浙江省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水科所以珠江水系斑鳢为母本、钱塘江水系乌鳢为父本进行杂交实验,并成功获得杂交F1代,其生长速度、抗病力、品质等生产性状均优于亲本。继后,通过深入选育研究,不断改良品种,获得最优杂交F1代,命名为“杭鳢1号”。于2009年通过了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杂交鳢“杭鳢1号”的形态与乌鳢更为接近,体色花纹与斑鳢较为相似。经驯化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可改变传统乌鳢养殖只投喂冰鲜鱼、自身污染严重的现状。采用投喂人工饲料的“杭鳢1号”养殖模式,整个养殖过程平均换水1~2次,比传统的乌鳢养殖需要换水10~12次明显减少,总磷、总氮、化学耗氧量等污染物减排总量达80%以上,极大地减少了乌鳢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且养殖成活率较传统模式提高15%左右,达85%以上。此外,“杭鳢1号”抗寒性能优于母本斑鳢,在浙江地区自然条件下能顺利越冬。
产量表现:
1.生长速度快。在相同养殖条件下,当年放养的乌鳢至年底平均规格一般为350~400克/尾,而相同时间内“杭鳢1号”的平均规格为550克/尾以上,生长速度较乌鳢快20%以上,较斑鳢快50%以上,可大大缩短养殖周期。
2.养殖产量高。“杭鳢1号”专养模式,放养密度5000~6000尾/亩,平均养殖成活率达到85%,单产可达2700公斤/亩。在相同养殖条件下,“杭鳢1号”较传统乌鳢养殖产量提高25%~40%。
3.养殖成本低,养殖效益高。杂交鳢养殖系数为1.1~1.2,按饲料成本7.2元/公斤计算,加上苗种、药物、人工、水电等费用,杂交鳢每公斤养殖成本在10.4元左右。而本地乌鳢养殖系数为4.5,冰鲜鱼饲料成本在13元/公斤,加上苗种、药物、人工、水电等费用,养殖本地乌鳢每公斤养殖成本在15元左右。因此,养殖杂交鳢相比养殖本地乌鳢养殖成本下降很多。平均每亩效益达到8000元以上,相比本地乌鳢每亩增加效益35%以上。
该品种适合在长江中下游各乌鳢养殖区域养殖,并要求在人工可控制的水体中养殖。

养殖要点:
1.乌仔培育。“杭鳢1号”乌仔培育与传统乌鳢基本相似,以浮游动物作为开口饵料,培育过程中应注意饵料生物充足,养殖水体溶氧充足。
2.大规格鱼种培育。
(1)驯食:当鱼体规格长至2.5厘米左右,鱼苗体色转黄,此时可进行人工驯食。驯食过程按“活红虫—死红虫—冰鲜鱼糜—开口饲料”的顺序,调整不同种类饵料的比例直至完全以人工配合饲料进行投喂,即完成人工驯食。
(2)过筛分养:驯养期间要及时进行大小分养,以养活相互残食。方法为:“分小留大”,即将小规格鱼种过筛分到备用塘饲养,大规格鱼种留在原池饲养。挑出的特大规格鱼种,可放入其他池塘饲养。
3.商品鱼养殖。经过大规格鱼种培育阶段,完成人工驯食和筛选分养环节后进入商品鱼养殖阶段,一般放养规格在200~250尾/千克的鱼种。杂交鳢商品鱼养殖方法跟其他投喂浮性饲料的养殖鱼类基本相似,全程投喂人工饲料养殖,投饲应遵循“四定”原则。养殖管理方面主要注意水质调控环节,可参考以下方法:
——在池塘角种植1/5左右水面的水生植物。
——每隔15~20天使用一次生石灰,用量10~15毫克/升。
——每隔15~20天使用一次有益微生态制剂,用量5~15克/米3。
——每隔15~20天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10~15厘米,保持池水的透明度在25~30厘米。
杂交鳢抗病力优于本地乌鳢,在近年的大面积推广养殖中,并未发现重大疾病发生。因此病害防治方面,主要是结合微生物制剂使用,坚持“防重于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适宜区域:适合在长江中下游各黑鱼养殖区域养殖,并要求在人工可控制的水体中养殖。

“浙农大1号”意蜂


浙农大1号是我国自主培育的蜂王浆蜂蜜双高产意蜂品种,该品种于1993年6月30日通过浙江省科委鉴定。该品种具有王浆产量高、采蜜能力强、繁殖速度快、性情温驯、抗病力强等优点。与本地意蜂相比,“浙农大1号”意蜂在解剖学形态、细胞学、同工酶基因型、生物学特性等方面有明显差异。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浙农大1号”意蜂。

品种来源:“浙农大1号”意蜂是我国自主培育的蜂王浆、蜂蜜双高产品种,由原浙江农业大学等九个单位的专家在蜜蜂集团闭锁繁殖育种理论的指导下,收集杭州、平湖、嘉兴、桐庐、绍兴、龙游等地区王浆高产蜂群作为育种素材,运用太湖岛屿隔离和蜜蜂人工授精技术,进行连续多代选择,形成生产性能优越、遗传稳定的意蜂新品种。
该品种于1993年6月30日通过了浙江省科委鉴定。2009年农业部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蜜蜂专业委员会专家对“浙农大1号”意蜂进行了复核,认定为人工培育的蜜蜂新品系(相当于其他畜禽的品种)。
特征特性:该品种具有王浆产量高、采蜜能力强、繁殖速度快、性情温驯、抗病力强等优点。与本土意蜂相比,“浙农大1号”意蜂在解剖学形态、细胞学、同工酶基因型、生物学特性等方面有明显差异。蜂王浆中10-HDA含量在1993年鉴定时为2.27%,2004年浙江省农业厅对三个省一级种蜂场的王浆中10-HDA含量进行检测的结果是“浙农大1号”意蜂为2.07%,超过蜂王浆国标1.8%的要求。
产量表现:该品种与本土意蜂相比,王浆产量提高两倍以上,在粉源充足的强盛阶段,一个强群每3天能生产王浆100克以上,1995年创下群年产王浆7.7公斤的高产纪录,蜂蜜和花粉产量分别比本土意蜂提高20%和40%,是理想的浆、蜜双高产的意蜂新品种。
该品种已推广到除西藏藏族自治区以外的全国各地,特别适合长江中下游蜂王浆生产主产区养殖。

产量表现
该品种与本地意蜂相比,王浆产量提高2倍以上,在粉源充足的强盛阶段,一个强群每3天(72小时)生产王浆100克以上,1995年创下群年产王浆7.7千克的高产纪录,蜂蜜和花粉产量分别比本意提高两成和四成,是理想的浆、蜜双高产的意蜂新品种。
养殖要点
①选用蜂王浆优质高产蜂种;
②在蜜粉源条件优越季节生产蜂王浆;
③饲养强群;
④双王繁殖复壮;
⑤注意培育优质蜂王;
⑥保证群内充足的贮蜜存粉;
⑦无蜂螨和疾病危害;
⑧多王群提供量多适龄的蜜蜂幼虫。
适宜区域
该蜂种已推广到全国各地(西藏除外),已经推广种蜂王18000多只,特别适合长江中下游蜂王浆生产主产区,其良好的生产性能和适应性已得到广大用户的充分肯定。
品种性能:浙江农业大学1号意蜂繁殖力强。分蜂性较弱,在蜂脾相称的情况下,群势小于8足框(1足框=0.35kg)时,一般见不到王台,浙江农业大学1号意蜂强盛阶段的群势一般能保持在10足框(3.5kg的工蜂)以上。在对浙江农业大学1号意蜂的生产性能进行测定,其王浆产量比浙江本意高出146.8%,采蜜量比浙江本意高23.1%,采粉量比浙江本意高45.1%,最高群采粉量每天可达500g以上,采胶力一般。抗逆性较强,最高气温35℃时,繁殖仍然正常,气温38℃时还有蜜蜂出巢,1.5~2.0足框的蜂群不加外保温,寒冷的初春繁殖基本正常。清巢能力较强,箱底较干净,不易发生孢子虫病和白垩病。护脾性好,夏季气温30℃以上,每个巢脾上仍有2000只左右的工蜂;泌蜡能力强,造脾速度快;性情温驯,查蜂时一般不带蜂帽。嗅觉灵敏,盗性较强,防盗能力中等。

综合评价:该品种具有王浆产量高、采蜜能力强、繁殖速度快、性情温驯、抗病力强等优点。与本意相比,王浆产量提高两倍以上,在粉源充足的强盛阶段,一个强群每3天(72h)生产王浆100g以上,创造了群年产王浆7.7kg的国内外最高记录(陈盛禄,1995),蜂蜜和花粉产量分别比本意提高两成和四成,是理想的浆、蜜双高产的意蜂新品种。该蜂种已推广到除西藏外的全国各地,生产用王先后九次出口到印度尼西亚和法国,其良好的生产性能和适应性已得到广大用户的充分肯定。该品种荣获1995年国家发明二等奖。与本意相比,浙农大1号意蜂在外部形态、解剖学形态、细胞学、同工酶基因型、生物学特性等方面有明显差异。

东亚钳蝎 神龙1号


东亚钳蝎神龙1号是通过杂交优势而培育的新品种,其优点是体格大、产毒量高、生长周期短、产仔率高、繁殖率高,并提高了对原病虫害的免疫力和生长环境的适应性,以利于饲养管理。

一、特症:

该品种特征和其他东亚钳蝎相似,躯干部(前腹至头胸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整个身体似琵琶状,全身表面为高度几质化的硬皮。体呈褐色,腹面及附肢颜色较淡,爪黄,尾微黄润亮。雌蝎脚须细长,基部内缘无明显隆起;雄蝎可动指较粗短,基部有明显的隆起。

其显著特征是体格大。体长能达到7.0-8.5厘米,个别达到9.0厘米,体宽1.5厘米左右,体重2.2-2.8克(孕蝎)。

二、特性

1、东亚钳蝎神龙1号生理特性和其他钳蝎有着相似的昼伏夜出的习性,喜潮怕湿;喜暗怕强光刺激;喜群居;好静不好动;并有识窝和认群的习性,蝎大多数在固定的窝穴内结伴定居。一般在有大有小的大群窝内,雌雄蝎都能和睦相处,很少发生相互残杀现象。由于恒温饲养蝎无冬眠习性。

2、一般钳蝎在40℃至零下5℃均能生存,温度与蝎生长发育和繁殖有密切的关系。恒温饲养基本上改变了野生蝎的生长时间和繁殖周期。35-38℃时,1分钟产仔2个,不间隔,吃食间隔2-3天,脱皮所需时间4.5-5小时;每日活动4.5-5小时;30-35℃时1分钟产仔2个,间隔10分钟,吃食间隔3-4天,脱皮所需时间70-90分钟,每日活动4小时;28-30℃,2分钟产仔1个,吃食间隔4-5天,脱皮所需时间130-180分钟,每日活动3.5小时。温度在28℃以下产仔时间长或不产仔。吃食间隔时间长或不吃食;脱皮时间长或不脱皮;每日活动时间短或不活动。

3、该品种在相对恒温、湿(28-35℃、40%-60%)条件下,生长周期为8-10个月;每次产卵数为25-85粒;每年产仔2-3次。小蝎成活率80%,成蝎成活率95%。

三、饲养与管理要点

⑴蝎池修建。池长1.5米、宽1.0米、高0.5米。池内壁贴16.5厘米高玻璃以防蝎逃窜。

⑵饲养密度与雌雄配比。每平方米可饲养种蝎600只。中龄蝎1千只,2-3龄蝎1万只左右。

⑶人工饲养雌雄配比为3:1。

⑷相对恒温恒湿。

⑸饲料主要是黄粉虫。

⑹注意好孕蝎、母蝎产仔前后、幼蝎等特殊饲养管理。

鲫鱼(盘锦1号杂交)成鱼饲养


一、池塘条件

注、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水质清新,面积5~10亩,长方形,水深1.5~2.0米,无淤泥、无杂草、不漏水。每口塘配备3干瓦增氧机1台。

二、整池和消毒
清除池底淤泥,铲除池边杂草,修补池埂漏洞。同时要进行池塘消毒,杀灭有害生物、野杂鱼及病原体,一般用漂白粉和生石灰消毒,其方法及用量与苗种池清塘消毒相同。

三、培养肥水

商品鱼池的水质虽然不像苗种池那样需要肥水,但也必须施底肥,每亩施底肥250~1000干克。肥须经过发酵腐熟,方可使用。若是开春施肥,注水后经过10天,水色转浓,即可投放春片鱼种。

四、鱼种下塘

鱼种要选择体格健壮,体形完美,无掉鳞,无病害,肥满度好,色泽新鲜,规格整齐个体,并经过准确计数。下池前先给鱼种进行药浴20分钟,然后下池。浸洗药物可用高锰酸钾15毫克/升,或用食盐水5%。杂交鱼种每亩放养量为1400尾,鲢250尾,鳙50尾。拉网慢,操作轻,运鱼稳,行动快,一次放完。

五、日常管理

(一)巡塘

要有专人管理,经常巡视鱼塘,观察水情、鱼情。尤其是黎明前后,是最关键时刻。观察鱼有无浮头现象,程度如何?水温、水质有何变化?结合吃食情况,随时调整投饵量。在酷暑季节,天气闷热,温度突然变化时,池鱼最易发生浮头。此时,应在半夜巡塘,发现严重浮头,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防发生意外火故。

(二)注水

要经常注入新水,保持适当的水量。最好是10~15天注入新水1次,每次注水10~15厘米。

(三)增氧

高产塘,密度大,投饵多,排泄物也多,缺氧浮头时有发生,稍有不慎,则会导致大量死亡,损失巨大。平时要有准备,才能有备无患,万无一失。

增氧设备及材料多样,有水泵、增氧机、增氧剂等。有水时,抽水增氧,无水时开机增氧,停电时则可投增氧剂增氧。

六、收获

北方地区从4月上旬鱼种入池至9月下旬,饲养6个月可达商品规格,平均个体重350~650克,平均亩产可达450~550千克。根据市场行情,及时捕捞上市。

罗非鱼的苗种培育技术




罗非鱼一般是当年养成商品鱼,它不需要像家鱼那样分鱼苗、鱼种的阶段培育,而是直接将鱼苗培育到5厘米以上的鱼种,再放到大塘养成商品鱼。要求采取强化培育措施,即稀放,肥水,保持充足的饵料和适量加注新水等,在25~30天内达到要求的规格。例如,在长江流域,罗非鱼亲鱼在自然条件下,5月底6月初繁殖出鱼苗,于6月底可培育成5厘米长的鱼种。

1、苗种池的选择和清整
苗种池要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注排水方便的地方。面积一般以0.5~2亩较好,水深应能随着鱼苗的生长而调节,前期60~70厘米,后期可逐渐加深到1~1.5米。池形为东西向长方形,塘内平坦,池内没有水草生长。
在鱼苗下池前10~15天,对鱼苗池要进行认真整修和彻底清塘,杀死野杂鱼和有害生物,以保证鱼苗健壮成长,提高成活率。

2、施基肥
清塘后,在鱼苗下池前3~5天,先向池内加注新水60~70厘米,加水时也要用密网过滤,防止野杂鱼和有害生物进入鱼池。然后施放基肥,培肥水质,使鱼苗从下塘起就有丰富适口的天然食物。

基肥的种类和投放量,要因地制宜。通常每亩施发酵的粪肥400~500千克或绿肥400千克左右。粪肥应加水调稀后全池泼洒;绿肥堆放在池角,浸没在水下,每隔2~3天翻动一次,待腐烂分解后将根茎残渣捞掉。
施基肥后,以水色逐渐变成茶褐色或油绿色为最好。

3、鱼苗放养
鱼苗放养密度不宜太大,要适当稀养,以加快鱼苗生长,提早养成商品鱼。一般适宜放养密度为每亩3万~5万尾,最多不超过8万尾。放养鱼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每个池子应放同一批繁殖的鱼苗。

(2)池内如有蛙卵、蝌蚪或野杂鱼等有害生物,要用网拉掉。

(3)待清塘药物毒性消失后方可放鱼苗。检查毒性是否消失的方法,通常在池内放一只小网箱,用数十尾鱼苗放入网箱内,半天后若鱼苗活动正常,就可放鱼苗。

(4)要在池塘背风向阳处放养鱼苗,放鱼苗时动作要轻、缓,将鱼苗慢慢地倒入水中。

泥鳅苗种快速培育技术


1.苗种投放。泥鳅苗下塘时间为每年5月,投苗密度每平方米1500。2000尾。当泥鳅养至体长3厘米时,要进行筛选分塘,泥鳅苗种密度为每平方米60~80尾。在苗种投放的过程中应注意:放养前先进行试水。检查水体毒性是否消除:放苗时盛苗容器内的水温与池水水温差距不能超过2℃。如泥鳅苗种用尼龙袋充氧运输,则应在放苗下塘前作缓苗处理,将充氧尼龙袋置于池内20分钟,使充氧尼龙袋内外水温一致,再把苗种缓缓放出。
2.饲养管理。①前期培育阶段(泥鳅苗体长小于2厘米)。根据水色情况,适量追肥。追肥可用经过发酵的猪、牛、鸡、人粪等农家肥,也可用过磷酸钙、尿素、碳铵等化肥,采取少量多施的方法,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深控制在30厘米以内。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同时,每20万尾泥鳅苗种用1千克黄豆磨成15千克豆浆,每天早晚各泼洒1次投喂。
②后期培育阶段。泥鳅苗种规格达到2厘米后,逐步加深水位到50厘米。除继续培肥水质以外,还应投喂配合饲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10%,投饵量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3.日常管理。①调节水质。加注新水,每周换水12次;勤施肥,保持池塘水色肥、活、嫩、爽,以黄绿色为佳。
②巡塘。早、中、晚各巡塘1次,观察泥鳅活动和水色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③定期预防病害。勤打扫、清洗饲料台,做好饲料台、工具等消毒工作,定期投喂预防鱼病的药物。
④防害防逃。注意防止敌害入侵及泥鳅逃跑(),要经常检查进排水口和池埂。
4.病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注重于治,内外用药相结合的原则。泥鳅苗种阶段常见的病害有:
①气泡病。因水中溶解氧不足、溶解氧过饱或其他气体含量多引起。症状: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防治方法:加强日常管理,防止水质恶化。发病时,立即加注新水。并每亩用食盐4~6千克溶解后全池泼洒。
②车轮虫病。症状为病泥鳅身体瘦弱,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黏液多,镜检有车轮虫。防治方法:用0.7毫升/千克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③赤鳍病。由短杆菌感染所致。有病泥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红,腐烂。防治方法:用1毫克/公斤的漂白粉全池泼洒。
当泥鳅长至体长5厘米时,完成泥鳅苗种培育阶段。进入成鳅养殖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218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