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大闸蟹成蟹大水体网围或网栏养殖条件


网围养殖一般在水库、湖泊进行,养殖区的生态条件同于池塘养殖。底质淤泥层不超过15厘米厚,底泥软硬适中,底部平坦,水质清新、无污染,水位相对稳定,选择网围区应该是常年水深保持0.8~1.5米,风浪比较平缓的水面。网围区要远离进、排水的河口。用于网围或网栏养殖的水域应该选在水草丰富的水域,以沉水植物苦草、轮叶黑藻等为主,覆盖率达30%左右,并且该地区河蟹食用的底栖生物饵料丰富。
网围或网栏设施采用聚乙烯网线制成的网片,网目1~3厘米,根据放养的扣蟹规格而定。采用双层网围,骨架和支撑物采用竹竿或竹片。网围形状根据地形宜采用椭圆形或圆形。网围面积在5~40亩之间,网围高度高于平常水位1米左右。聚乙烯网片装上两道钢绳,下纲装配成直径为15厘米左右的石笼。先按桩距3~4米,用毛竹或木桩全部插入泥中,显出网围的水面。然后沿着竹桩将装配好的网片接连安置水中,下纲采用地锚插入泥中,底纲石笼应踩入底泥。常规设置网围高度高于常年水位1米,上纲再缝制40厘米高的倒槽防逃网。
也可以采用竹箔网围,箔下端插入泥中15厘米以上,上端装置30厘米高的塑料布防逃。
在蟹种放养前15天,要进行网围或网栏水体的清野除害,清捕野杂鱼及肉食性鱼类。可以用踏网清除野杂鱼类,消灭与河蟹争食的黑鱼等凶猛鱼类。

相关推荐

大闸蟹成蟹的湖泊网围养殖技术



湖泊浅水区水质清新,天然饵料丰富,原本就是河蟹在自然条件下生长、育肥的天然场所。因此,湖泊网围养蟹是对天然资源的最好利用。
1.网围区的选择和网围的设置网围养蟹区应根据河蟹的生活习性,选择环境安静,水深1.5米左右,水流畅通,水质清新,水草、螺、蚌等天然饵料较多,且底质软而平坦的水域。网围设置和网围养鱼差不多,以毛竹、木头、水泥柱作桩,用聚乙烯网片做围网材料,并设置成双层,内层用10号网,外层用8号网,网脚用石笼奈压入泥底,内层网上方再加50~70厘米的倒网作防逃网。网围一般做成长方形,面积20xx可达上市规格。
3.饲养管理网围养蟹投喂的饵料主要以从湖泊中捕捞的螺蚌、小杂鱼、水草为主,天然饵料不足时可适当投喂一些饼粕、小麦、玉米、红薯、南瓜、菜叶或人工配合饵料。日投饵量为蟹体重的3%~6%,每天投喂2次,以傍晚为主,占全天投喂量的60%~70%,采用多点投喂,以防河蟹争食。
要在以下3个时期加强防逃管理:①幼蟹刚放入时,对环境不适,易逃跑;②汛期水大风多,若网围倒塌,蟹易逃跑;③秋季河蟹性腺发育成熟,开始洄游,易逃跑。水质管理主要是及时捞出剩饵,以免败坏水质。

浅议网围养殖大闸蟹的病害防治技术



众所周知,网围养殖是在开敞的水域中进行,一旦发病就较难控制,用药又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网围养蟹必须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下面浅议网围养蟹的病害防治技术。
1、严控蟹种质量
种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养殖的成败。确保不从蟹病高发区购买蟹种,有条件的最好自己配套培育蟹种。
2、蟹种放养前需进行药浴,以杀灭体表病源。
3、每15-30天用15ppm生石灰泼洒一次,以改善水域环境,使养殖区水质偏碱。
4、每隔15天内服抗菌类(如蟹宁等)药饵5天,以增强河蟹抗病力。
5、保证饲料质量,合理科学投饵,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因残饵腐败变质而对网围水体环境的破坏。有条件的可以尝试使用膨化颗粒饲料。
6、饲料中加入有益微生物制剂和维生素C等免疫增强剂。5-9月饲料内拌大蒜素,添加量为饲料重的0.2%。7-9月内服EM生物制剂,干料添加1%,鲜料添加2-3%,每半月1次,连服3-5天。
7、脱壳期管理
脱壳高峰期前,投饲添加磷酸二氢钙(饲料级)以及果寡糖、VC、三黄散等。蜕壳高峰期内减少投饵量,并注意环境相对安静。

河蟹网围无公害养殖条件



1.网围水域条件
(1)网围区要选在远离航运要道与进排水河口的湖泊和外荡,水域开阔,风浪平缓,水质良好无污染。
(2)网围区水草茂盛,水草主要品种以轮叶黑藻、苦草和马来眼子菜为主,少量聚草、金鱼藻、水花生和菹草等,水草覆盖率应在80%以上,螺蛳等底栖动物丰富。
(3)网围水域常年水深0.8~1.5米,水位落差少,旱季不干枯。
(4)底部较平坦,淤泥较少,底质为黏土硬底,最好为沙泥。
2.网围设计与工艺材料
(1)网围面积:根据湖泊条件、管理水平确定,以自然生态养殖的网围面积为150~170亩。若个人投饲料养蟹,面积以30~150亩为宜。网围的形状以圆形为好,抗风能力强,省材料;多个网围在一起,以方形为好。方形网围要把四角设计成圆弧形,可防止河蟹沿直角向上攀爬逃跑和向下在网角底部打洞逃跑。
(2)网围的结构工艺与材料:建网围的主要网衣材料为聚乙烯3×3网线编织的网片,网目为2~3厘米。网围的高度以网围区常年平均水深为基础,总网高度不超过3~4米。网衣装上下两道聚乙烯纲绳,下纲网脚附加直径10~15厘米粗的石笼网,每米石笼装石子7千克,用倒矛桩将底网石笼插入泥中35厘米,底质硬时,用开沟器开沟。网墙顶部缝制40厘米高的防逃塑料板,每隔2~5米沿圈定的养殖区插一根直径12厘米、4~5米高的槐木桩或竹桩,插入泥底0.5~1米固定围网。为提高网围区的安全,通常在网围区外侧5~10米再建一道网围设施,防大风和行船。在两层网的四角设若干捕蟹地笼,用于经常检查网围逃蟹情况。

网围培育扣蟹要点


一、水域条件
水域要求湖底平坦,有微水流,沉水植物茂盛,底栖动物丰富,水质清新,环境安定,正常水位在80-150厘米之间。
二、网围设施建设与规模
网围设置分二种类型:
(1)如设置在成蟹网围内的,为单层网结构;
(2)单独设置的,双层网结构。
换行网片采用网目为0.3厘米的无结网。网围外侧用竹桩固定,底部用石笼埋入泥中,上端架设以防设施,高度2.5米左右。如单独设置,外围再设一层保护网。扣蟹网围规模要与成蟹养殖相配套,一般比从事贸易掌握在1:20左右。
三、放养前的准备

1、清害除野
在幼蟹放养前采用地笼、丝网等多种方法彻底清除网围内的野杂鱼类,以少敌豁对河蟹的侵袭,提高河蟹成活率。
 
2、改造及天然饲料生物的培育
在春季着重做好水草的移植、种植及保护工作,确保良好的海洋污染体环境。同时在4月份之前每亩投放抱卵螺蛳不低于200千克。
四、幼蟹放养

1、放养时间
应根据不同水域的水文放松抽刀断水水更流民,一般应6-8月间放养。

2、幼蟹质量要求
幼蟹要求为长江水系苗种,且规格整齐,活动能力强,无伤无病,附肢齐全。小规格幼蟹的游泳能力相我强,在汛期极易发生逃逸,因此合适的放养规格为1500只/千克。

3、放养量
放养量应根据水域天然饵料资源状况确定,一般掌握在1.5万只/亩。
五、饲料投喂
在蟹种培育过程中,以补充新鲜水草为主,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40%-60%。9月底10月初可适当补充人工饵料,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3%-5%,以增加蟹种体内的营养积累,增强蟹种体质,提高越冬成活率。
六、日常管理
1、坚持早晚巡逻
白天主要观察水温、水质变化情况,傍晚和夜间主要观察河蟹活动、吃食情况,以便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2、网围护养
定期检查、维修、加固网围设施。特别是在汛期和台风季节,更要加强巡逻检查,及时做好设施的加高加固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止河蟹逃跑。
 
3、加强对软壳蟹的护理
在蟹种脱壳高峰期,要给予适口的饵料,提供良好的隐蔽环境,以减少自相残食。
 
4、保持环境整洁
及时将网围内的水草残渣及杂物清除干净,保持环境良好。
七、防病1、每20天左右用10毫克/升生石灰泼洒一次,以改善水体环境,调节pH值。2、保证饲料质量,合理科学投饵,防止因水划、饵料腐烂变质而对河蟹及环境产生影响。

网围无公害养殖河蟹水域条件和围网设计



1.网围水域条件
(1)网围区要选在远离航运要道与进排水河口的湖泊和外荡,水域开阔,风浪平缓,水质良好无污染。
(2)网围区水草茂盛,水草主要品种以轮叶黑藻、苦草和马来眼子菜为主,少量聚草、金鱼藻、水花生和菹草等,水草覆盖率应在80%以上,螺蛳等底栖动物丰富。
(3)网围水域常年水深0.8~1.5米,水位落差少,旱季不干枯。
(4)底部较平坦,淤泥较少,底质为黏土硬底,最好为沙泥。
2.网围设计与工艺材料
(1)网围面积:根据湖泊条件、管理水平确定,以自然生态养殖的网围面积为150~170亩。若个人投饲料养蟹,面积以30~150亩为宜。网围的形状以圆形为好,抗风能力强,省材料;多个网围在一起,以方形为好。方形网围要把四角设计成圆弧形,可防止河蟹沿直角向上攀爬逃跑和向下在网角底部打洞逃跑。
(2)网围的结构工艺与材料:建网围的主要网衣材料为聚乙烯3×3网线编织的网片,网目为2~3厘米。网围的高度以网围区常年平均水深为基础,总网高度不超过3~4米。网衣装上下两道聚乙烯纲绳,下纲网脚附加直径10~15厘米粗的石笼网,每米石笼装石子7千克,用倒矛桩将底网石笼插入泥中35厘米,底质硬时,用开沟器开沟。网墙顶部缝制40厘米高的防逃塑料板,每隔2~5米沿圈定的养殖区插一根直径12厘米、4~5米高的槐木桩或竹桩,插入泥底0.5~1米固定围网。为提高网围区的安全,通常在网围区外侧5~10米再建一道网围设施,防大风和行船。在两层网的四角设若干捕蟹地笼,用于经常检查网围逃蟹情况。

如何进行网围养殖螃蟹?


蟹大小、看水草,蟹多少、看水草是十分形象化的比喻。为保护湖泊的水草资源,一方面务必保护好围网外的水草,做到合利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必须在网围内种植水草。其方法是用网片将网围一分为二,先用一半水面放养蟹种,另一半水面种植水草。目前生产上大多种植苦草。每亩网围水面,用苦草籽30g~50g,苦草秧的培育方法同水稻的地膜育秧。待苦草长至10cm左右时,采用水稻抛秧法,将苦草种在另一半未放养蟹种的网围内,待其长至30cm左右,撤去分隔网片,使河蟹进入水草区即可。
(4)蟹种放养
蟹种以3月份水温在10℃左右放养最好。此时气温低,运输成活率高,放养规格为80只~200只/kg的越冬蟹种。通常每平方米水面放养0.7只~1只蟹种。网围养蟹一般都采用鱼蟹混养。鱼种放养仍按常规进行,但放养结构上应禁养草鱼,限制团头鲂的放养量,增放一部分鲫鱼、细鳞斜颔鲴和鲢、鳙鱼,以缓解鱼蟹的食饵竞争。

太湖大闸蟹大水面放养河蟹技术



冬春大水面放养河蟹具有水活流畅,溶氧充足,天然饵料丰富等优势,能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放养准备
选择水质清新,阳光充足,水草丰富,螺蚬较多的水域,水草不多的地方可采取人工种植或收集部分水草予以弥补,这样河蟹可以获得充足的动植物饵料,有利于促进河蟹的生长。同时采用网片和木桩将养殖水域双层圈围起来,高度以高出常年平均水位1米以上为宜。幼蟹放养前,还应清除水域中的野杂鱼类,减少天敌。
二、苗种选择
养殖效益好坏,苗种至关重要。首先应选购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幼蟹。从多年养殖结果看,生态土池育苗比工厂化水泥池育苗更适宜自然放养,特别是大水面放养。
三、放养时间
大水面放养应以冬放和春放为主,每年的12月和翌年3~4月份为最佳的放养季节,寒冷、结冰时一般不宜放养,以免冻伤蟹种,影响成活率。
四、科学投放
蟹种投放数量应根据水域中的天然饵料和经济实力量力而行。200~300只/公斤的蟹种按400~600只/亩的密度放养。面积大,饵料足,水质好,资金有保障的也可适当地增加投放量,但不能超过该水域的自然供饵能力。放养前,蟹种暂放应均匀,范围要大一些。外购蟹种如脱水时间较长,则应连同网袋一起放入水中浸泡1~2分钟,再取出放置3~5分钟,如此反复2~3次,待幼蟹充分吸水,适应环境后再投放。
五、饲养管理
大水域水草丰富,一般前期不需投喂饵料,6~9月份是河蟹生长旺盛期,为延续和保护水草,此时应及时投喂螺蛳、河蚬、鱼虾肉和谷类、豆类、南瓜丝等。一般每天投喂2次,上午8时~9时和下午17时~18时各投喂1次,日投饵量应按河蟹体重的5%~7%。上午宜投喂在水草的深水区,下午应投喂在水草的浅水区。平时应及时捞出被河蟹咬断的漂浮水面的水草,以免腐烂败坏水质。平时做到定期泼洒生石灰与拌饵投喂内服药相结合,尽可能减少病害发生。常用的内服药有益肝素、FRC等。
六、成蟹捕捞
大水面养殖河蟹不同于池塘养蟹,应适时进行捕捞。一般选择在9月上旬,赶在成蟹自然生殖洄游前集中捕捞,通常用地笼和迷魂阵进行定置张捕,效果较好。

网围涨水后的四个大闸蟹养殖技术管理措施



1、围网养蟹一般密度不小,仅仅依靠天然饲料不能满足河蟹生长发育需要,因而应注意饲料的补充。对养殖区域内的水草、螺类等进行适当保护,保持生态平衡,避免掠夺式利用。投喂的小鱼虾、螺蚌肉、动物下脚料、谷类、饼类等要新鲜,严禁腐败变质。要根据水温、天气、天然饵料的多少及河蟹摄食情况等灵活掌握投饲量,一般日投喂量为河蟹总重的3%~5%。投喂应多点投喂,保证都能吃到饲料。
2、移植水草,水草不仅是河蟹的优质饵料,而且还给河蟹蜕壳提供隐蔽环境,并具有改善水质的作用,因而水草对河蟹养殖必不可少,若养殖区域内水草较少,应注意移植,水草移植面积可占水域面积50%~70%。
3、注意水质管理,围网养蟹的水质管理主要是注意清除污物、腐烂的水草等,并要注意禁止排放污水,禁止在水中沤麻。平时要注意清扫围网,防止网眼堵塞影响水体交换。另外,由于围网养殖在浅水区进行,有时会出现水草过于旺盛、密集,影响水体交换的现象,此时应注意清除过多的水草,若清除难度较大,可每隔20米~30米开设一条宽2米左右的通道,以保证水草交换畅通。
4、注意防病治病,夏季高温季节,蟹易得病,每15天~20天可在蟹较集中的区域泼洒生石灰15克~20克/米3防病,平时注意观察,发现疾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
5、严防逃逸,围网设置一定要牢固,一般应采用双层围网,每隔3米~5米用木桥固定牢固,底部用直径15厘米~20厘米的石笼踩入淤泥,上部要加盖网或塑膜以防河蟹逃出。养殖季节注意检查,看围网有无破损,木桩是否牢固,石笼是否移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特别是暴风雨过后及养殖的后期,要特别当心,多注意检查,严防河蟹逃逸。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218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