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网围养殖大闸蟹的病害防治技术


众所周知,网围养殖是在开敞的水域中进行,一旦发病就较难控制,用药又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网围养蟹必须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下面浅议网围养蟹的病害防治技术。
1、严控蟹种质量
种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养殖的成败。确保不从蟹病高发区购买蟹种,有条件的最好自己配套培育蟹种。
2、蟹种放养前需进行药浴,以杀灭体表病源。
3、每15-30天用15ppm生石灰泼洒一次,以改善水域环境,使养殖区水质偏碱。
4、每隔15天内服抗菌类(如蟹宁等)药饵5天,以增强河蟹抗病力。
5、保证饲料质量,合理科学投饵,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因残饵腐败变质而对网围水体环境的破坏。有条件的可以尝试使用膨化颗粒饲料。
6、饲料中加入有益微生物制剂和维生素C等免疫增强剂。5-9月饲料内拌大蒜素,添加量为饲料重的0.2%。7-9月内服EM生物制剂,干料添加1%,鲜料添加2-3%,每半月1次,连服3-5天。
7、脱壳期管理
脱壳高峰期前,投饲添加磷酸二氢钙(饲料级)以及果寡糖、VC、三黄散等。蜕壳高峰期内减少投饵量,并注意环境相对安静。

相关阅读

阳澄湖大闸蟹成蟹大水体网围或网栏养殖技术



蟹种放养要求规格整齐,以每只10~20xx养殖期的两头以精饲料为主,中间以粗青饲料为主,每天投喂1次,日投喂量为蟹总重量的3%~6%,下午4时左右投喂。投喂原则与养鱼基本相同,风大水肥时适当少投,阴雨天不投或少投,水温急剧下降或气压低时少投,鲜活动物性饲料随时取用随时投喂。每天投喂饲料时观察河蟹摄食生长状况。检查两层网围之间是否有河蟹进入,随时检修网围设施。
日常管理要经常巡视检查,随时清除网围内的杂物,如烂草、蟹壳、塑料等,以防堵塞网眼,影响网围内外水体交换。剩饵要经常清理干净,作为病害预防措施,每15天用少量生石灰水消毒1次水体,用量为15千克/亩。在河蟹蜕壳期保持环境稳定,增加动物性饲料。水草不足时要适时增加水草移栽养殖,以利河蟹躲避不良环境,隐蔽或附着蜕壳。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安排投喂要采取“两头精、中间粗”的方法。根据水体饵料生物情况、天气变化、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营养需求以及河蟹摄食活动情况等,合理调整每天的投喂量。一般初期投饵量控制在蟹体重的3%~5%。快速增长期要强化培育,适当增加投饵量。并且投喂量一定要足,具体投喂量应以投饵后1~2小时内吃完为适宜。
水温在15~18℃时,每天投喂2次,上午8~9时投喂占日投量的30%,下午5~6时投喂占日投量的70%,地点沿网围四周,网围较大的中间应增加投喂点。进入生长高峰期,投食量从3%逐渐增加到8%,饲料以小杂鱼和全价颗粒料为主,搭配20%~30%豆粕等。到7月初至9月上旬,以玉米、小麦、黄豆等植物性饲料为主,同时要注意减少残饵污染水质,可投喂一部分颗粒饲料,日投量3%~5%,鲜料为8%左右。到育肥期以动物性饲料为主占60%,搭配植物性饲料40%,日投量为8%~10%。
养殖中病害防治可以在5~9月份饲料内添加大蒜素,添加量为饲料重的0.2%。连服3天。蜕壳期投饲添加磷酸二氢钙并注意环境相对安静。

太湖大闸蟹成蟹大水体网围或网栏养殖条件



网围养殖一般在水库、湖泊进行,养殖区的生态条件同于池塘养殖。底质淤泥层不超过15厘米厚,底泥软硬适中,底部平坦,水质清新、无污染,水位相对稳定,选择网围区应该是常年水深保持0.8~1.5米,风浪比较平缓的水面。网围区要远离进、排水的河口。用于网围或网栏养殖的水域应该选在水草丰富的水域,以沉水植物苦草、轮叶黑藻等为主,覆盖率达30%左右,并且该地区河蟹食用的底栖生物饵料丰富。
网围或网栏设施采用聚乙烯网线制成的网片,网目1~3厘米,根据放养的扣蟹规格而定。采用双层网围,骨架和支撑物采用竹竿或竹片。网围形状根据地形宜采用椭圆形或圆形。网围面积在5~40亩之间,网围高度高于平常水位1米左右。聚乙烯网片装上两道钢绳,下纲装配成直径为15厘米左右的石笼。先按桩距3~4米,用毛竹或木桩全部插入泥中,显出网围的水面。然后沿着竹桩将装配好的网片接连安置水中,下纲采用地锚插入泥中,底纲石笼应踩入底泥。常规设置网围高度高于常年水位1米,上纲再缝制40厘米高的倒槽防逃网。
也可以采用竹箔网围,箔下端插入泥中15厘米以上,上端装置30厘米高的塑料布防逃。
在蟹种放养前15天,要进行网围或网栏水体的清野除害,清捕野杂鱼及肉食性鱼类。可以用踏网清除野杂鱼类,消灭与河蟹争食的黑鱼等凶猛鱼类。

网围涨水后的四个大闸蟹养殖技术管理措施



1、围网养蟹一般密度不小,仅仅依靠天然饲料不能满足河蟹生长发育需要,因而应注意饲料的补充。对养殖区域内的水草、螺类等进行适当保护,保持生态平衡,避免掠夺式利用。投喂的小鱼虾、螺蚌肉、动物下脚料、谷类、饼类等要新鲜,严禁腐败变质。要根据水温、天气、天然饵料的多少及河蟹摄食情况等灵活掌握投饲量,一般日投喂量为河蟹总重的3%~5%。投喂应多点投喂,保证都能吃到饲料。
2、移植水草,水草不仅是河蟹的优质饵料,而且还给河蟹蜕壳提供隐蔽环境,并具有改善水质的作用,因而水草对河蟹养殖必不可少,若养殖区域内水草较少,应注意移植,水草移植面积可占水域面积50%~70%。
3、注意水质管理,围网养蟹的水质管理主要是注意清除污物、腐烂的水草等,并要注意禁止排放污水,禁止在水中沤麻。平时要注意清扫围网,防止网眼堵塞影响水体交换。另外,由于围网养殖在浅水区进行,有时会出现水草过于旺盛、密集,影响水体交换的现象,此时应注意清除过多的水草,若清除难度较大,可每隔20米~30米开设一条宽2米左右的通道,以保证水草交换畅通。
4、注意防病治病,夏季高温季节,蟹易得病,每15天~20天可在蟹较集中的区域泼洒生石灰15克~20克/米3防病,平时注意观察,发现疾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
5、严防逃逸,围网设置一定要牢固,一般应采用双层围网,每隔3米~5米用木桥固定牢固,底部用直径15厘米~20厘米的石笼踩入淤泥,上部要加盖网或塑膜以防河蟹逃出。养殖季节注意检查,看围网有无破损,木桩是否牢固,石笼是否移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特别是暴风雨过后及养殖的后期,要特别当心,多注意检查,严防河蟹逃逸。

河沟围拦生态养殖大闸蟹技术



1、河沟选择
养蟹河沟要求水质清新、上游无污染、底部较平坦、淤泥不过厚,透明度30~40cm,溶解氧不低于5mg/L,常年水深在1.0~2.5m,水位落差小,有一定的缓流。河沟内水草茂盛,主要以轮叶黑藻、苦草、马来眼子菜为主,有少量的范草、水花生等。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和运输。
2、拦网设计与安装
河沟养蟹应建立安全可靠的防逃设施,其设备的强度必须与河道的最高水位和最大流速相适应。拦网的结构由墙网、支架和石笼组成。墙网是主体部分,一般用0.21/3×4聚乙烯线编织而成,网目大小1.5cm左右,上下均装配直径5mm的双纲绳。墙网高4.0~4.5m,设双层网,内网防逃,外网拦污,防止野杂鱼侵入,起保护作用。内外网间隔2~3m,其间装一个囊网,可用来检查是否有蟹苗外逃或野杂鱼进入,以判断拦网是否破损。石笼是固定墙网底纲的设施,用0.21/3×4聚乙烯织成的网片(网目2~3cm)缝合成直径15cm的圆筒形网袋,内装直径3~4cm的石块。下网时将其沿底纲与墙网缝合,压入底泥35cm。墙网顶部在网片内侧缝一条宽40cm的塑料薄膜,以防河蟹攀爬外逃。每隔2m插一直径12cm、高4~5m的竹桩或木桩,插入池底0.5~1.0m,并用横杆将其连成一个整体,将墙网绑在桩上,固定网形。
3、放种前准备
3.1清野除害
一般河沟里都有一些野生的乌鳢、鲶鱼、鲤鱼等敌害鱼类,必须彻底清除,否则会影响河蟹栖息和摄食。特别是河蟹刚蜕壳不久,身体柔软,活动能力差,易被这些敌害残食而降低回捕率。可用电捕、网捕等,从一端开始分段清理,逐步推进;也可从上游开始用药清理。
3.2蟹种选购
以长江水系天然或人工培育的扣蟹为好,有条件的可自育扣蟹以降低成本。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附肢齐全、爬行活跃、无病伤及附着物,性成熟的老头蟹应剔除。同一批选购的蟹种放入同一围拦区。
3.3设置暂养区
放养前用目大1.2cm的网片围成暂养区,面积占整个围拦区的10%~20xx12月下旬或翌年3月底前,水温以5~10℃为好,最好一次放足。放养规格为150~20xx放养年底即可获得大规格商品蟹。为充分利用水体和饵料生物,可搭配规格为4~6尾/kg的鲢鱼75~150尾/平方公顷、鳙鱼150~220xx清明前后可在围拦区内放鲜活螺蛳3000~4500kg/平方公顷。
5.3合理投喂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应根据季节的不同,按照“前后精、中间青、荤素搭配”的原则。3月下旬至5月份水温较低,以新鲜小杂鱼煮熟后拌少量小麦粉成团块状沿河边多点投喂开食,日投1次,时间为下午2时,投食量为蟹体重的2%~3%,或选全价颗粒料,投喂量适当减少。6月份水温升高,每天投喂2次,上午8~9时占日投量的30%,下午5~6时投喂70%,此时投食量增加到5%~8%,并以小杂鱼、全价颗粒料为主,搭配豆饼、小麦、玉米等。7月初至9月上旬为高温季节,日投2次,以玉米、小麦、蚕豆、豆饼、南瓜、土豆、水草等植物性饲料为主,搭配颗粒饲料,日投饲量3%~5%,鲜料8%~10%。9月中旬进入河蟹育肥期,动物性饲料应占60%,搭配植物性饲料40%,日投饲量为8%-10%,10月中旬以后降至3%~5%。
5.4日常管理
蟹种放养初期,活动较频繁,易逃跑,要每天坚持巡河巡网检查,观察是否有逃蟹。中期搞好防风、防汛、防偷盗破坏,要勤巡查、勤维修、勤除水草等漂浮物,做到桩子整齐牢固、拦网整洁无洞、石笼不出底泥、网衣内外水流畅通。后期由于生殖洄游,性成熟的河蟹会拼命外逃,应注意严防河蟹从墙网上部翻爬逃逸,并抓紧时机捕捞,同时组织人员巡河,严防偷捕。
5.5成蟹捕捞与暂养
由于拦网设施仅限于进出水口,狭长的河沟两岸无法建防逃设备,这要求捕捞河蟹应在其自然生殖洄游之初进行,并做好成蟹的暂养。捕捞时间从9月下旬开始,可采用三层刺网、蟹笼、定置张网等各种工具捕捉或夜间沿河边徒手捕捉等,成蟹要称重过数、按规格雌雄分开,放入池中暂养。通过人工投饵催肥,精心饲养管理,适时上市,做到养好蟹、卖好蟹、实现产品增值。

网围培育扣蟹要点


一、水域条件
水域要求湖底平坦,有微水流,沉水植物茂盛,底栖动物丰富,水质清新,环境安定,正常水位在80-150厘米之间。
二、网围设施建设与规模
网围设置分二种类型:
(1)如设置在成蟹网围内的,为单层网结构;
(2)单独设置的,双层网结构。
换行网片采用网目为0.3厘米的无结网。网围外侧用竹桩固定,底部用石笼埋入泥中,上端架设以防设施,高度2.5米左右。如单独设置,外围再设一层保护网。扣蟹网围规模要与成蟹养殖相配套,一般比从事贸易掌握在1:20左右。
三、放养前的准备

1、清害除野
在幼蟹放养前采用地笼、丝网等多种方法彻底清除网围内的野杂鱼类,以少敌豁对河蟹的侵袭,提高河蟹成活率。
 
2、改造及天然饲料生物的培育
在春季着重做好水草的移植、种植及保护工作,确保良好的海洋污染体环境。同时在4月份之前每亩投放抱卵螺蛳不低于200千克。
四、幼蟹放养

1、放养时间
应根据不同水域的水文放松抽刀断水水更流民,一般应6-8月间放养。

2、幼蟹质量要求
幼蟹要求为长江水系苗种,且规格整齐,活动能力强,无伤无病,附肢齐全。小规格幼蟹的游泳能力相我强,在汛期极易发生逃逸,因此合适的放养规格为1500只/千克。

3、放养量
放养量应根据水域天然饵料资源状况确定,一般掌握在1.5万只/亩。
五、饲料投喂
在蟹种培育过程中,以补充新鲜水草为主,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40%-60%。9月底10月初可适当补充人工饵料,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3%-5%,以增加蟹种体内的营养积累,增强蟹种体质,提高越冬成活率。
六、日常管理
1、坚持早晚巡逻
白天主要观察水温、水质变化情况,傍晚和夜间主要观察河蟹活动、吃食情况,以便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2、网围护养
定期检查、维修、加固网围设施。特别是在汛期和台风季节,更要加强巡逻检查,及时做好设施的加高加固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止河蟹逃跑。
 
3、加强对软壳蟹的护理
在蟹种脱壳高峰期,要给予适口的饵料,提供良好的隐蔽环境,以减少自相残食。
 
4、保持环境整洁
及时将网围内的水草残渣及杂物清除干净,保持环境良好。
七、防病1、每20天左右用10毫克/升生石灰泼洒一次,以改善水体环境,调节pH值。2、保证饲料质量,合理科学投饵,防止因水划、饵料腐烂变质而对河蟹及环境产生影响。

河蟹网围无公害养殖条件



1.网围水域条件
(1)网围区要选在远离航运要道与进排水河口的湖泊和外荡,水域开阔,风浪平缓,水质良好无污染。
(2)网围区水草茂盛,水草主要品种以轮叶黑藻、苦草和马来眼子菜为主,少量聚草、金鱼藻、水花生和菹草等,水草覆盖率应在80%以上,螺蛳等底栖动物丰富。
(3)网围水域常年水深0.8~1.5米,水位落差少,旱季不干枯。
(4)底部较平坦,淤泥较少,底质为黏土硬底,最好为沙泥。
2.网围设计与工艺材料
(1)网围面积:根据湖泊条件、管理水平确定,以自然生态养殖的网围面积为150~170亩。若个人投饲料养蟹,面积以30~150亩为宜。网围的形状以圆形为好,抗风能力强,省材料;多个网围在一起,以方形为好。方形网围要把四角设计成圆弧形,可防止河蟹沿直角向上攀爬逃跑和向下在网角底部打洞逃跑。
(2)网围的结构工艺与材料:建网围的主要网衣材料为聚乙烯3×3网线编织的网片,网目为2~3厘米。网围的高度以网围区常年平均水深为基础,总网高度不超过3~4米。网衣装上下两道聚乙烯纲绳,下纲网脚附加直径10~15厘米粗的石笼网,每米石笼装石子7千克,用倒矛桩将底网石笼插入泥中35厘米,底质硬时,用开沟器开沟。网墙顶部缝制40厘米高的防逃塑料板,每隔2~5米沿圈定的养殖区插一根直径12厘米、4~5米高的槐木桩或竹桩,插入泥底0.5~1米固定围网。为提高网围区的安全,通常在网围区外侧5~10米再建一道网围设施,防大风和行船。在两层网的四角设若干捕蟹地笼,用于经常检查网围逃蟹情况。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16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