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规范:关于甲鱼体色的探讨

<YZ023.COmbr>鱼类的体色和斑纹是由鱼体色素细胞的多少、分布的区域、色素细胞内色素颗粒的状态以及虹彩细胞中反光体的反光能力强弱等决定的。色素细胞运动是色素颗粒在细胞内沿树突延伸、扩散,扩散时动物体肤为暗色或黑色。反之,顺树突集聚于细胞体中心部即凝结,体肤呈白色。
鱼类的体色经常会随生长发育及环境的改变发生变化,鱼类体色的变化包括形态学体色变化和生理学体色变化。体色变化的生理学主要涉及真皮层的色素细胞,主要是色素颗粒的聚集或扩散以及受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机理。肾上腺素能够引起色素颗粒的聚集,而乙酰胆碱的作用正好相反。体色容易受下列因素影响:
1、环境变化能引起动物的变色,如:温度、光线、水体、底泥的变化都能引起动物的变色反应。
2、受病害的影响,很多鱼类的体色都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如鱼体肝脏受损,体色调控及鱼体解毒功能下降,容易出现鱼体的色素累计而失常。及时对症下药,调理鱼体的身体功能,平衡鱼体的内分泌调控体系。
3、营养因素的影响及调控。营养要素中脂肪、鱼油、蛋白、维生素、矿物质及色素物质均对鱼体体色产生影响,缺一不可。
【脂肪】营养因子中不饱和脂肪酸对色素的发育有很大影响。玉米蛋白粉、棉粕、菜粕等饲料原料中均含有较多的类胡萝卜素类色素物质,但是若脂类含量不足,会影响到鱼体消化道对饲料原料中类胡萝卜素的吸收。研究表明,适量的脂肪水平可以提高叶黄素的利用率。
【鱼油】饲料中的氧化油脂对鱼类体色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氧化油脂进入鱼体内后,可能继续氧化并产生较多的氧自由基或其它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可以导致类胡萝卜素分子中的不饱和键发生氧化、断裂,使类胡萝卜素色素物质失去色素功能,并导致鱼类体色退化;另一方面,是饲料中的氧化油脂对养殖鱼体生理机能的影响,它可以严重影响色素细胞,主要是黑色素细胞不能正常地分化、生长和成熟。
蛋白在饲料原料中掺入三聚氰胺等非蛋白氮饲料物质,会使鱼类的体色发生变化。在饲料配方中去除含有三聚氰胺类非蛋白氮饲料原料,并使用胆汁酸类产品、维生素C磷酸酯等产品快速解毒后,通过鱼体自身健康的恢复。
【维生素】饲料中较高含量的脂肪、维生素A、维生素E等有利于鱼类的着色,这主要是因为鱼体中的类胡萝卜素是脂溶性的,它必须与脂蛋白复合才能被转运。适量的高脂肪含量有利于饲料中色素的吸收利用:类胡萝卜素可作为鱼类的维生素A源,当饲料中维生素A供应不足时,鱼类可将某些类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从而使体色下降。维生素E的强抗氧化性有助于保护饲料中的类胡萝卜素。肌肉中缺少光敏物质维生素B、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D而导致黑色素含量不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维生素B。维生素B对黑色素的生成极为重要。
【矿物质】矿物质元素通过作为酶的辅酶参与鱼体代谢调节,同时也作为控制色素生物合成酶的辅酶参与色素细胞、色素物质的正常生理机能维持和正常的代谢作用,进而对养殖鱼类的体色产生影响。
【色素】含有类胡萝卜素的植物,如胡萝卜、苜蓿、黄玉米、南瓜、松针粉、金盏草万寿菊等,还有黄色和红色水果及其它深色植物,均能使水产动物增色。目前使用的“黄料”生产厂家宣称他们添加的是天然植物类的黄色着色剂,其实这类着色剂的效果不甚理想,真正添加的是“加丽素红”和“加丽素黄”这两种黄色着色剂。加丽素红的有效成分为类胡萝卜素类的角黄素,加丽素黄的有效成分为类胡萝卜素类的胡萝卜素阿卜酯,这两种物质都是人工合成的。加丽素黄,为一种脂溶性胡萝卜素阿卜脂着色剂,具人工与合成两种形式。目前在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允许其使用,但仅限于畜禽类动物饲养中,对水产动物的饲料添加未有明确的界定。根据农业部发布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和我国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办法》的规定,除畜禽饲料限量添加外,水产饲料中不准许添加“加丽素红”和“加丽素黄”。所以,其生产、经营与使用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医学研究认为角黄素的摄入可导致视网膜上出现色素结晶物,严重者可致失明。早在1997年,欧洲食品科学委员会就给出结论:角黄素的摄入和视网膜病变存在必然联系,过量摄入将导致失明。鉴于此,角黄素曾经被准许用于作为防晒内服,现各国已颁布法令禁止用于人体;目前我国明令禁止在水产饲料中添加“加丽素红”和“加丽素黄”,既“角黄素”,意在保护我国人民的健康。
正道创业,源于自然,传承中国自然生态饮食。应用生态养殖手段、饲料调控方式、疾病控制等手段,整合生态养殖,培育养殖行业的良性发展轨道方是正道。

相关推荐

关于河蟹池塘蓝藻的预防方法探讨



河蟹塘一般到6月下旬到7月8月是蓝藻大量爆发的的季节。
处理方案
预防蓝藻:
1、到6月初做好水质的护理,主要是7天左右泼洒EM养水专家(3亩/桶),
2、同时加泼双效底净(5亩/袋),一直延用3~4次,基本能起到预防效果。
如果出现有较多的蓝藻的池塘(以1米水深算),我们采用的方法:
1、用高效苔藻净(1亩/袋)+食盐(2斤/亩)用法:晴天早上8~9点用,干法混拌一起泼洒在蓝藻集中的下风口,尽量不要全塘泼洒,同时注意缺氧,一般泼洒完,到下午5点左右把下风口部分死藻水放掉部分,预防藻中毒,晚上开启增氧机预防缺氧
2、第二天上午根据情况如果还有部分藻类,建议用二元二氧化氯泼洒泼洒杀掉部分藻类和消毒,
3、如蓝藻很少,第二天用碧水爽或池塘解毒灵(2~3亩/瓶),
4、用EM养水专家类养水和底爽改底,隔5~7天继续用一次,稳定水质。

甲鱼养殖过程中投喂模式的规范管理



在不同的环境下选择适宜的投喂模式方可使养殖效益最大化。投喂模式分为:投喂方式、投喂量、投喂间隔及次数。
饲料投喂方式包括:水上颗粒料投喂、水下团料投喂。水下团状料投喂方式,要求投料板距水面3-5厘米,以淹过小甲鱼背部1厘米为准。团状料制作料水比例多为1:1,制作成条形放置于食台凹槽处。由于添加水分比例较大,饲料粘性较高,个别地方养殖户为减少饲料粘手性多添加植物油,添加比例为2%左右。在试投喂时,使用水下团状料投喂方式,其厚度最好小于7.5px,利于小甲鱼摄食。水下团料投料,为甲鱼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投喂环境并为新瘦水体提供养分,实现快速培养水体的目的。随着甲鱼生长至100克以上,水中营养物质快速集聚,水体富营养化可转变水上软颗粒料投喂方式。水上软颗粒投喂模式,其颗粒直径随甲鱼大小调整,一般以四个等级划分,以饲料机上孔状模板控制等级大小。投料板设置为三分之一投料台露出水面,食台与水面呈30度倾斜。颗粒料投放于水面临界处的投料槽。水上颗粒投料可以避免剩余饵料污染水质,方便残饵的收集处理,利于甲鱼均衡生长。关于上述提及的食台,现在多使用石棉瓦进行设置,特点在于实用方便,具凹槽利于饲料的投放。
饲料投喂量的设定方法,本文讲述两种计算方式。第一种计算方式为假定甲鱼总体重依据下列公式换算:
投饵率=日基准投喂量÷甲鱼总体重×(100%);
当日基准投喂量=甲鱼总体重×投饵率;
餐投喂量=当日基准投喂量÷每天的餐数。
甲鱼总体重=甲鱼初体重+累计投饵量×饲料转化率
其中的投饵率根据不同的养殖品种及养殖阶段设定,计算当日的基准投饵量,从而计算出餐投喂量。一般甲鱼的投饵率在2.5%-3%,根据甲鱼摄食情况及生长阶段,灵活掌握投喂量。而甲鱼总体重的计算一般是以饲料累计投饵量乘于往年各自的饲料转化率得出甲鱼现阶段的甲鱼总体重,而前期的转化率较后期好一点,一般多在1-1.1,时间可维持到养殖头三个月。第二类,按照每天甲鱼的摄食情况,参照甲鱼生长的阶段,决定甲鱼的投饵量。如果前一天甲鱼摄食良好,按照前一天的摄食量的2%-3.5%进行递增;如果前一天摄食略有残饵,按照前一天摄食量继续投喂;如果前一天剩料较多,当天投饵量可以按照前一天摄食量的80%进行试投喂。而外塘投喂量的设定除上述关键点外,还需关注当地的天气变化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如遇暴雨天气食台上甲鱼基本未上台可适当延后投喂时间并减半甲鱼投喂量。甲鱼摄食时间的控制,水下团状投料摄食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内,水上颗粒投料摄食时间控制在40分钟以内。
甲鱼投喂餐数及间隔时间段的设定。温室甲鱼养殖,在前期时可三餐投喂,投喂时间可以平均分配,例如将投喂时间确定在早上7点、下午3点、晚上11点。由于环境的限制,外塘养殖一天两餐的投喂方式,更加适合甲鱼的生长。由于早上水温及溶氧量较低,抑制了甲鱼的摄食欲望,一天的饲料投喂量一般可以按照晨少夕多的原则分配。外塘投喂时间,应根据池塘水温及环境来设定,在春季过冬后开食,水温并不是很高,开食温度通常在25摄氏度左右,选择中午12点前后按照一天一餐的方式进行投喂。盛夏时节,投喂时间一般选择在早上8点与下午6点左右投喂。从一天一餐到一天两餐的投喂过渡过程中,要求参照水温及天气的变化,逐渐的调整。

温室甲鱼转外塘操作实用规范手册



甲鱼温室养殖与外塘养殖模式有诸多不同之处,在两个模式之间转换时,应该尤为注意。转塘时,温室与外塘之间的温度、采光差异,甲鱼健康情况,药浴的处理及外塘的修整都是影响转塘成败的重要因素。本期就上述影响因素,具体阐述如下:
一、放养外塘的消毒与培水
由于累年的养殖,外塘底泥中富含有机物及致病菌群,可通过抽干、清淤、翻耕、晾晒及泼洒生石灰等措施对底泥进行改造。
抽干:即先排干放养池塘中残留的池水。可在池塘中挖出纵横交错的排水深沟若干,并在池塘边挖一较深的坑用于集中周边水体,利于抽水机的放置工作。
清淤:可使用铁铲等工具清除池底表层淤泥;有条件的可采用机械(泥浆泵)清除,既节约费用又能清除干净。清理的淤泥可覆盖在甲鱼池塘池埂上,不仅可增加晾晒的表面积,还可增加池塘池埂厚度。
晾晒:对池塘进行暴晒不仅可起到消毒池塘的作用,还能让池底的有机物与空气充分接触,进而彻底氧化分解。等到池底泥土完全龟裂后再翻土暴晒,让底泥尽可能地氧化和充分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菌。
生石灰消毒:该工作一般在开春时节就要开始着手,最好在晴好天气进行。如底泥过深,可以通过翻耕结合泼洒生石灰消毒的方式进行改底,对底泥中的致病菌进行有效的杀灭。
在临近转塘前的半个月左右,应该开始向外塘注水并调整水质。一般情况下,如果是外塘土池养殖可采用生石灰(使用剂量为60~80克/平方米)溶解后全池泼洒(石灰最好不结块,以石灰水的状态泼洒)。一般情况下,使用生石灰泼晒4~5天后,水体开始泛绿并呈现清、亮、爽的特性;如果未能培好水,可以应用EM菌剂发酵后全池泼洒。如果是砖墙泥底的外塘模式,底泥改造可参照上述模式。水体可使用EM菌进行培养,最好与红糖混合发酵一天后,再进行泼洒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进水口要用60目网布过滤,防止野杂鱼混入池内。
二、转塘前温室内调控
挑选健康强壮的甲鱼出外塘,如甲鱼发病未愈应该暂缓出塘,等甲鱼康复后再行出塘。其它注意事项如下:
1、温室温度的调控。为逐步缩小温室内部与外塘之间的温度差,在出塘前十天左右,即可着手准备温度的调控。可开始减少温室中加热源数量,逐渐降至不加温状态;逐渐开启温室的门,增加温室内空气的流动,使温室养殖环境趋近于外塘养殖状态。还可通过少量多次添加外塘水来降低温室内水体温度,每日降低幅度最好在3℃以内。
2、温室内采光的调整。温室与外塘的一大区别为温室内部除了喂食与查棚时开启光源,平时温室内部基本处于黑暗状态。可通过逐渐增加温室内照明灯的开启数量来逐渐调节温室内部的采光状态,减少甲鱼因温室内外光照的差异产生应激反应的情况。
3、出塘前甲鱼的调控。可提前十天左右给甲鱼饲喂些免疫多糖、甲鱼多维、板蓝根等增加免疫、清热解毒、消炎的产品。此外,伴随着温室内温度的降低,甲鱼吃食欲望及消化能力下降,因此可适当降低投喂量,保持甲鱼健康程度。在出塘前一天,最好停食一天,以减少甲鱼的应激反应。
三、放养前的试水
下苗前,须测定外塘水体的主要水质指标,并调控至符合要求。主要测定的内容为盐度和pH值。
1、盐度
甲鱼是低耐盐的水生动物,盐对它的安全浓度是0.5‰,如果养殖池塘靠近海区,须检测水体的盐度。
2、pH值
pH值应控制在7.2~8.5,如果低于7.2,可用生石灰进行调节。
四、甲鱼捕捉后的选别和药浴
1、选别
根据转塘的要求,按雄雌或按不同规格对甲鱼进行分类,分池投放。如甲鱼体表有伤未愈或活动度差的,可选出放入温室内继续饲养,直至恢复到正常情况时再放入外塘。
2、药浴
放养前最好对甲鱼进行药浴,药物以选择碘制剂或高锰酸钾为佳,其中采用碘制剂药浴时间一般控制在2~5分钟,使用剂量为5~10ppm。药浴水体最好为温室内部空白池的池水,保证其水温与温室内养殖水体温度相近。此外,甲鱼在起捕、运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抓伤、擦伤情况,伤口若不及时处理很容易感染发病,因此对于有皮肤创伤病症的甲鱼要进行单独的药浴治疗。
五、甲鱼下池的操作
让药浴后的甲鱼自然爬入池中(可将甲鱼袋口平放于塘边水面接触面,让甲鱼自然爬入水塘中),切忌从高处抛倒甲鱼,以免引起出棚甲鱼强烈的应激或呛水。选择转塘时间段应关注近期该地区天气情况,最好在转塘后有连续多天晴好天气。放养时间最好选择在上午4~7时或下午5时以后,避免在高温及阳光强烈条件下进行,以防棚内外光线及其它环境因素突变对出温棚甲鱼造成损伤(如瞎眼、感冒等)。下池后当天,可应用碘制剂等外消制剂对水体进行消毒处理。
六、甲鱼下池后的诱食和保健
甲鱼下池当天就可使用少量饲料进行诱食,特别是温室为水下投料而外塘为水上投料的养殖模式时,应在食台四周泼洒饲料引诱甲鱼上台摄食。诱食的基本原则:应使用温室内统一品牌的饲料且批次一致,这样有利于甲鱼快速恢复摄食量。当投喂量恢复至正常时,可在饲料中添加保肝类与消炎类的产品,护养甲鱼安全平稳度过转塘阶段。

双色野鲮


中文名称双色野鲮

拉丁名称Labeo bicolor

英文名称Red-tailed blackshark

异名红尾黑鲨、红尾鱼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野鲮属

拉丁属名Labeo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原产于泰国等地。

形态特征
这是种尾鳍鲜红、通体漆黑的纺锤形中小型观赏鱼。

生活习性
喜快速巡游,多尾时会互相追逐争夺领地。主要用于清理水族缸中不时生长的青苔、藻类、烂叶等垃圾。

红尾黑鲨对水质要求不严,中性到微碱性、稍硬水、2428℃水温有利于生长,要求有水草、沙石、少光而宽大的水体环境。食性杂,底栖生物、青苔、藻类、菜叶、人工配合饲料等都摄食。个体生长可达到12厘米以上。性情较急躁,但伤害性不大。会独占地盘,与入侵者争斗,因此会影晌小型鱼,可以和其他大小相当的鱼混养。当尾鳍的颜色变浅或返黄,意味着水环境不宜,营养不良,应关注。严格履行一夫一妻制,繁殖水温26℃,产卵于瓦砾瓷片或大叶草叶上,经2昼夜孵化出仔鱼。

蜂病防治探讨


一、蜜蜂疫病防治意义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贸易往来不断增加,国内蜜蜂及其产品流通渠道增多,蜜蜂疫病传播途径和机会在增加,传播的速度加快,老的疫病还没有完全有效控制,而新的蜜蜂疫病正不断出现。

1.蜂病防治直接影响到蜂业发展

到2014年,我国蜂群总数接近1000万群,如此庞大的基数,使得蜂螨、白垩病、中蜂囊状幼虫病和爬蜂综合征(爬蜂病)等防治难度增加,造成的损失增大。根据对延边地区养蜂场(户)2011年至2013年发病情况的抽样调查,爬蜂病、蜂螨、白垩病分别占据蜂病发病率的前三位,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最大。

2.蜂病防治间接影响到蜂产品质量安全

蜂病防治之所以影响到蜂产品质量安全,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出于预防、治疗目的而使用药物的残留。而且,引起蜜蜂疫病的病原微生物多是真菌、寄生虫或病毒,一般预防或治疗药物很难起到作用,所以有些养蜂户为了保证蜂群健康维护自身利益,不得不使用违禁药物,用药种类繁多,剂量也相应加大。到目前为止,全国每年蜂蜜产量接近50万吨,平均每箱蜂每年产蜜近 50 k。其中,有多少是经过治疗后的蜂群生产的蜂蜜? 按延边地区蜂病发病率最低的白垩病计算,也有近5%的蜂蜜是由治疗后的蜂群生产的,也就是近2.5万吨。按照2008年全国人均蜂产品消费量0.3 kg计算,2.5 万吨药残超标的蜂蜜可以影响到8300万人,这里面还不包括为了预防蜂病而使用药物的蜂群生产的蜂蜜。因此,蜂病防治又影响到蜂产品的质量安全。一些蜂产品出口企业出口的产品经常被检查出药残超标,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3.蜂病防治关系到生态环境和谐

生态环境的和谐与蜜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与蜜蜂的授粉功能密不可分。蜜蜂授粉对于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报道,蜜蜂是自然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人类所利用的1330种作物中,有1100多种需要蜜蜂授粉,否则这些植物将无法繁衍生息;蜜蜂还是生态环境的义务监测员,蜜蜂的采集半径在3000 m左右,一箱蜜蜂通常有4。5万只以上的采集蜂,一个蜜蜂饲养场可以覆盖周围1800多亩的范围,通过观察、测试蜜蜂,可以对周边环境进行动态取样和检测。另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美国200多万群蜜蜂中,有100多万群用于为农作物授粉,蜜蜂授粉每年创造约200亿美元的产值,其为农作物授粉而产生的价值是蜂产品本身价值的143倍。实践证明,利用蜜蜂授粉可使水稻增产 5%,棉花增产12%,油菜增产18%,部分果蔬作物产量成倍增长,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并大幅减少化学坐果激素的使用。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蜜蜂授粉能够帮助植物顺利繁育,增加种子数量和活力,从而修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尤其在当前大量农药、杀虫剂的使用导致自然界中野生授粉昆虫数量大幅减少的情况下,蜜蜂授粉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

二、当前蜂病防治存在的问题
1.蜂病诊断难度大

对于养蜂者来说,蜂病诊断难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很多蜂农文化水平较低,养蜂技术和治病技术都是依靠来自四面八方的经验,缺乏基本的微生物学、毒理学等医学知识;二是缺乏快捷、简易、灵敏的诊断设施和设备,不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错过最佳治疗期;三是养蜂规模小且分散,相关技术人员的服务不能做到全覆盖。

2.蜂病治疗用药不科学

用药不科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用禁用药。为了控制动物及动物产品中兽药残留,农业部已经下发了《关于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很多临床上的常用药被禁止使用,但有些蜂农不了解这些禁用药名录,而且有些新的药物疗效又得不到保证,加上蜂农已经习惯于使用某些禁用药,所以养蜂生产中仍有部分蜂农在使用禁用药;二是治疗乱用药。由于诊断水平限制,有些蜂农不能对症下药,治疗时药物选择错误,治疗就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而一旦治疗无效,蜂农又改用其他药物,导致用药种类多、用量大。

3.蜂病检疫监管不严格

蜜蜂疫病也是动物疫病,但相对于牛猪禽等动物疫病的检疫和监管,蜜蜂疫病的防治力度明显不够。在牛猪禽等动物疫病的检疫监管方面,目前已经比较规范,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屠宰检疫都比较严格,国家也配套出台了多项措施,从而能有效地控制疫病的传播与流行。而在蜜蜂疫病防治方面,虽然农业部已经制定了《蜜蜂检疫操作规程》,但规程的执行还不到位。一是检疫及监督执法人员多是畜牧、兽医或相关专业,本身缺乏蜜蜂和蜂病知识;二是对蜂病危害的认识不够,蜂病极少有人畜共患病,因此对蜂病缺少紧迫感和责任感;三是国家对蜂病缺少配套措施,国家对牛猪禽等重大疫病有相关的强制及补贴政策,但对蜂病则没有,这也是监管不严格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导致患病的蜂群可以随意流动,将疫病散播到原本无疫病的区域,大大增加了蜂病防治的难度。

三、搞好蜂病防治的建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蜂产品保健功效认识的不断加深,蜂产品消费量将持续增长,对蜂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搞好蜂病防治也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笔者建议如下:

1.加强养蜂人员资格限制与培训考核

2005年5月13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制定出台的《蜜蜂饲养工国家职业标准》正式实施; 2007年7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成立特有工种 (蜂)职业技能鉴定站。《蜜蜂饲养工国家职业标准》的发布实施和特有工种(蜂)职业技能鉴定站的成立,标志着养蜂已纳入我国的特有工种。既是特有工种,从业人员的资格就应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蜂业工作者应该通过培训与考核,取得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

2.加强蜜蜂疫病快速诊断技术研究

很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微生物学等方面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先进的科研仪器,国家应该大力支持这些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针对我国养蜂业目前常见的、危害较大的蜜蜂疫病进行快速诊断技术、方法与设备的研究,比如快速检测试剂盒、试纸等。如果这些快速诊断技术与设备投入到养蜂生产中,将会使蜜蜂疫病的防治局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3.加强合理用药指导

农业部《关于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中明确规定禁止使用的兽药种类与名称,并有相关的监测手段、法律法规作保证,极大保护人的健康。在蜂病防治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养蜂者合理用药的指导,明确什么病应该用什么药。也就是,既要告诉养蜂者不能做什么,还要告诉养蜂者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

4.制定蜂病防治规划和标准

国家为了控制一些危害较大的动物疫病,尤其是为了控制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和流行,制定了很多防治规划和标准,这些规划和标准在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保障作用,比如结核病等。蜂病防治也应该制定规划和标准,并作为相关部门的任务指标加以落实。

5.加大假冒伪劣蜂产品打击力度

蜂蜜市场假冒伪劣现象比较严重,中央电视台和相关新闻媒体曾多次报道和曝光。假冒伪劣蜂产品中色素、香精、防腐剂的含量超标,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危害,而且严重扰乱蜂产品的价格市场,养蜂人的利益遭受严重侵害。在低效益的前提下,让养蜂者加大投入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会很难,进而就影响到蜂病防治。以延边地区为例,延边地处长白山麓,天然椴树林丰富,全州共养蜂21万箱,本地养蜂者主产成熟椴树蜜 (又称东方白蜜),波美度在40度以上,因为纯天然、无污染、色泽味美享誉国内外,但受到假冒伪劣蜂产品的冲击,优质蜜卖不出优质价,蜂农实际收入与应得收人差距巨大,这种情况下,很难让蜂农加大养殖和蜂病防治的投入。

锈色朽木蛤


中文名称 锈色朽木蛤
拉丁名称 Coecella turgida
生物代码 580020080060040002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双壳纲
拉丁纲名 Bivalvia
中文目名 真瓣鳃目
拉丁目名 Eulamellibranchia
中文科名 中带蛤科
拉丁科名 Mesodesmatidae
中文属名 朽叶蛤属
拉丁属名 Caecella
分布类型 海水,半咸水
形态特征 贝壳窄长,略呈长三角形,膨胀,壳质薄。壳高13.1mm,壳长22mm,壳宽7.8mm。壳顶位于背缘中央偏前,壳两侧相等,前端圆形,后端略呈截形。壳表具黄褐色壳皮,壳顶部常脱落为白色。生长纹细微。壳边缘壳皮向内卷曲,包围壳之边缘。小月面和盾面不明显。内韧带。壳内黄白色,肌痕明显。
生活习性 生活于半咸水潮间带的沙质海底。

高体鮈


中文名称高体鮈

拉丁名称Gobio soldatovi Berg

英文名称Pacific gudeo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鮈属

拉丁属名Gobio Cuvier,1817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黑龙江、辽河水系,及内蒙古。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6,侧线鳞37-40,鳃耙3-4,下咽齿二行,25-52(35-53)。

头长为体长的22.6%-28.5%,体高为体长的22.6%-25.5%,尾柄长为体长的20.4%-24.5%,尾柄高为体长的9.3%-10.3%,吻长为头长的30.5%-35.6%,眼径为头长的21.6%-23.7%。

体长侧扁,前躯高,尾柄低。头长大于体高。吻钝,口下位,呈弧形。唇薄。口角须一对,后延至眼球正中下方,长度于眼径相仿。鳃耙不明显,下咽齿内行呈钩状。胸部裸露无鳞。

背鳍无硬刺,胸鳍较大。胸鳍、腹鳍和臀鳍末端较圆,尾鳍叶尖。肛门近于臀鳍起点。

腹腔膜白色。鳔二室,后室长为前室的一点五倍。

背部黑色,体侧较浅,有一条灰黑色纹带,头部有二条黑纹,在体背侧上有许多不规律的小黑点。背鳍和尾鳍布有小黑点,形成条状。其它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高体鮈栖居于湖泊,体长4.6厘米性成熟。怀卵量1 500-5 300粒。产卵于砂砾底质的场所,以底栖动物为食。

淡水生。

山区库区鮰鱼高效养殖技术探讨



山区库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库区水面大,水质条件好,水体资源丰富,纯天然,无污染,发展水产养殖潜力非常大。山区库区养殖斑点叉尾鯝除了要因势利导,发挥好自然资源优势外,还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六个方面。


1、亲本引进培育

叉尾鮰高效养殖种苗是关键。现在其鱼苗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鱼苗繁育的亲本引进时间过长,造成退化变异,病害增多。所以目前要着重抓好亲本引进。要选择正规的鮰鱼原种场或良种场引进亲本鱼种,要求品种天然、纯正、优良,同时亲本引进时要进行检疫检验,确保其品质,不携带任何病毒。其次要强化亲本培育。在亲鱼培育时期,要选择体质健壮、生长性能良好的4~5龄鱼作为亲鱼,按雌雄1:1的比例配组。亲鱼池面积3~5亩,每亩放养60~80尾,约150~200kg,同时搭养少量鲢、鳙鱼种,以便改善池塘水质。亲鱼在越冬前,要采取强化培育措施,让亲鱼积累一定的营养,既是怀卵的物质基础,又能使之顺利越冬。冬天只要水温在10℃以上。亲鱼尚能少量摄食,须适量投喂一些饲料。产前培育最为重要,即在开春后加强投喂,精心管理。先将池水换去一部分,加注新水,水温上升后,亲鱼摄食日渐旺盛,因此要逐步加大投喂量,并适当增加一些动物性饲料,如畜禽内脏、小鱼虾等。为了提高亲鱼池中水温,可将水位适当降低,同时注意加强冲水。


2、鱼苗培育管理

鱼苗出膜后2~3天便收集起来先进行暂养。暂养池以面积1~2平方米水泥池较好,每平方米可暂养鱼苗1~1.5万尾。池内需有微流水,2~3天后要投喂些适口饲料。以轮虫最好,不足时也可投喂人工粉状配合饲料。鱼苗经5~6天暂养后便可转入专池培育夏花。夏花培育可用有流水的水泥池或面积较小的土池培育,水深0.7~1m,先用常规方法进行消毒。药物毒性消失后施基肥培育浮游动物。鱼苗下池前用8g/立方米硫酸铜溶液洗浴10~20min进行消毒。流水水泥池每立方米水体可放苗8000尾,土池每亩放苗5~8万尾。鱼苗下池初2~3天,由于池中有丰富的天然饵料,一般不需投饵,以后必须投喂人工饲料。人工配合饲料的主要成分为鱼粉、玉米粉、黄豆粉、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要求蛋白质含量为35%~40%。日投量要根据天气、水温、鱼的摄食情况而定,以投喂后半小时内吃完为宜。整个鱼苗饲养期间,要经常注入新水,进水都要过滤,水中溶氧应保持在4mg/L以上。大约培育20天左右,鱼苗可长成体长4cm左右的夏花鱼种。


3、鱼种饲养管理

山区库区养殖斑点叉尾鮰最适宜使用大规格鱼种。因此,这个阶段是将夏花经过一段时间饲养,培育为大规格和体质健壮的鱼种。鱼种池3~5亩为宜,水深1.3~1.5m。放养方式分主养和混养两种,主养亩放夏花6000~8000尾,白鲢夏花1000尾左右;混养亩放夏花1000~2000尾,白鲢夏花2000尾左右,鳙鱼夏花500尾,草鱼夏花1000~1200尾。常以混养方式较好,因为鲢鳙鱼主食浮游生物,与鲴鱼种混养既可避免池塘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影响水质,又可提高水体的利用率,增加鱼种总产量。
投喂以人工饲料为主,兼施少量有机肥。饲料应加工成细颗粒状,含粗蛋白含量在35%左右,日投量一般为鱼体总重的3%~5%,上、下午各投喂1次。饲养期间要注意适量注水或换水,以改善水质,保持池水溶氧在3mg/L以上。

3.1水面选择
斑点叉尾鮰是温水性淡水鱼类,适温范围0~38℃,最适生长温度为21~26℃,在水温低于10℃时,基本停止摄食和生长。在纯淡水中生长良好,在盐度为1.4%的水中仍能生活。所以,池塘养殖斑点叉尾鮰时,要求水源稳定、水温适宜、水质良好,无任何污染,且进、排水方便,面积3~6亩,水深1.5~2m为宜,养殖方式既可以单养,也可混养,一般混养效果比较好。
水库养殖时,适宜于网箱养殖。用于网箱养殖的水库,必须水温常年在0~38℃之间,水质符合渔业用水标准,水源稳定且元污染源,库面常年风力0~6级,冬季不封冰,并要求库区植被良好,年降水量适中,且交通方便,水面开阔,避风向阳,光照充足,环境安静。

3.2鱼种放养
斑点叉尾鮰成鱼养殖成活率高,时间较短,对养殖条件要求也不很严格。目前主要是池塘养殖,一般混养较多,适宜于与斑点叉尾鮰混养的鱼类,主要有鲢鱼、鳙鱼、草鱼、鳊鱼和罗非鱼。一般每亩放养鲴鱼600~650尾,同时搭配少量的鲢、鳙鱼种,或每亩放养鮰鱼400~450尾,搭配鲢、鳙、草、鳊鱼种400尾左右。
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时,常采用二级放养。第一级从10cm长养到尾重150g,第二级从150g养到750~1500g,也可以直接从50g的鱼种养至成鱼。8~10cm规格鱼种放养密度为350~400尾/平方米,个体150g重的鱼种养殖密度为150~250尾/平方米。斑点叉尾鮰性情温驯,有集群习性,易于捕捞,随着鱼体不断长大,为调节好养殖密度,提高效益,可分批起捕上市及轮捕轮放。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89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