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痒病的防冶方法

绵羊痒病是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慢性、退行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潜伏期长、剧痒、萎顿,肌肉震颤、运动失调、瘫痪为特征。

病羊于疾病后期卧地不起,啃咬发痒的前肢皮肤。

【病原与流行病学】

绵羊痒病病原与一般病毒和类病毒不同,目前定名为朊病毒,不含核酸,无免疫反应。绵羊敏感性高,3岁半的羊发病最多,绵羊与山羊可通过接触传染。唾液、乳、尿、粪的传染性还缺乏证据。

【绵羊痒病临床症状】

潜伏期1~5年,实验感染4~22个月。

1.早期:食欲良好,体温正常。不安,兴奋,震颤,磨牙。不仔细观察不易发觉。敏感易惊,目光不安或凝视,受到刺激即兴奋,头颈部颤动,作点头、耳颤动作和侧转运动(休息时颤动缓和)。

2.发展期:绵羊不断摩擦背部、体侧、臀部,头在栅栏、树上、用具上摩擦或后蹄抓头,致痒部被毛断裂脱落。头高举,行走时前肢阔步,离群。患病1~2月后,前肢摇摆不稳,类似驴僵硬的跑步,后肢高举,短步急行或足端在地上拖。病羊不能跳跃,驱赶时反复跌倒,站立时关节屈曲。因丧失视力,经常与物体相撞。

3.后期:机体衰弱但不麻痹,继续趴在地上,食欲虽好仍消瘦,母羊可流产。发病率4~30%,所有羊终归死亡。病程6周至8个月,甚至更长。

【绵羊痒病剖检结果】

除尸体消瘦和皮肤脱毛、损伤外,常无肉眼可见变化。病理学组织变化常表现为神经元胞浆内有许多空泡形成。

【绵羊痒病诊断要点】

绵羊多发,初病易惊,一受刺激即出现刺头颈颤动、点头、运动失调、前肢阔步后肢高举,后肢屈曲,运动时易摔倒。头、躯干在墙、树上擦痒,被毛折断脱落,后期趴地不动。虽有食欲仍消瘦(致富经:/)。经6周至8个月死亡。剖检可见脑脊髓变性和有大小不同的空泡。脑脊髓乳剂眼内和皮注接种羊和属可引发本病。

【绵羊痒病鉴别诊断】

1.羊伪狂犬病

2.脑软化

【防治措施】

一般防治措施无效,不从有本病的国家引进牛羊。如输入种羊中发现本病立即全部淘汰,如有种羊进入过的羊群应封锁不准移动,隔离观察42个月(每6个月检1次),观察期间如发现病羊淘汰,并定期消毒、焚烧,或用5~10%氢氧化钠作用1小时,0.5~1%氯酸钠作用2小时。

相关知识

蜜蜂孢子虫病的防冶方法


蜜蜂孢子虫病又叫微粒子病,是蜜蜂的一种常见消化道传染病。欧美一些国家发生较普遍,在我国一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地发生,东北地区蜂群越冬时间长,发病较普遍而且严重。患孢子虫病的蜜蜂寿命缩短,产蜜及产王浆能力明显下降。

1.病原

蜜蜂孢子虫病是由蜜蜂孢子虫寄生于蜜蜂中肠上皮细胞引起成年蜂中肠上皮细胞病变为特征的原虫病。其生活史有二种生殖形态,即无性裂殖和孢子生殖。在蜜蜂体外以孢子形态存活。

在巢脾上可存活3个月至2年。孢子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蜜蜂的粪便中可存活2年;孢子虫在直射阳光下,经15~32小时才能杀死;在10%的漂白粉溶液里,需10~12小时;而在1%的石炭酸溶液中,只需10分钟就可将其杀死。

2.症状

病初行动缓慢,萎靡不振。后期则完全失去飞行能力。病蜂常集中在巢脾下面边缘和蜂箱底部,也有的病蜂爬在巢脾框梁上。由于病蜂常受到健康蜂的驱逐,致有些病蜂的翅边缘出现缺裂。也有的病蜂在蜂箱巢门前和场地上无力爬行。病蜂体色较正常蜂暗淡,以意大利蜂为例,病蜂腹部末端暗黑色,故又称黑尾病。病蜂体内白细胞通常较正常蜜蜂减少50%左右。

3.诊断方法

①蜜蜂的检验

取10只病工蜂,拉出消化道,剪取中肠,放入研钵内加10毫升蒸馏水研磨,制备悬浮液,取1滴涂于载玻片上加盖片,置450~600倍显微镜下观察。如发现长椭圆形孢子,则可确诊为孢子虫病。

②蜂王的检验

检验蜂王是否患病,采取活体检验法。抓取蜂王,将其扣在小玻璃杯内或纱笼中,下面铺张白纸,使蜂王排泄粪便,然后再将蜂王送回原群,取少许粪便涂片,加1滴蒸馏水盖片镜检。

③蜂蜜的检验

取待检样品蜜l份,用9份水稀释,混匀后,以4000转/分离心5分钟,取沉淀物涂片镜检。

④孢子虫孢子与其类似物的区分

用苏丹Ⅲ染色液处理,以区分孢子虫和真菌孢子、脂肪球及花粉粒:涂片制备液加几滴苏丹Ⅲ染色液,数分钟后镜检,结果是孢子虫孢子无色,真菌孢子染成浓淡不等的红色,脂肪球橙黄色,花粉粒呈蓝黑色。

4.流行特点

①发病规律

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期出现在春季。江苏、浙江发病高峰期为3~4月份,华北、东北和西北为5~6月份,而广东、广西、云南和四川发病高峰期出现在l~2月份。发病轻微的蜂群如遇丰富的蜜源条件,病情可暂时得到控制。//致富经//

②与发病相关因素

蜂群越冬饲料不良,尤其是在蜂蜜中含有甘露蜜的情况下,易引起蜜蜂消化不良,促使孢子虫病发生,工蜂感染率最高,其次是蜂王,在工蜂中又以青壮年蜂感染率最高,而幼年蜂和老龄蜂较低;幼虫和蜂蛹则不感染。在蜂种之间,存在抗病性差异,西方蜜蜂发生较普遍,而东方蜜蜂很少发病。

③传播途径

蜜蜂孢子虫病传染的唯一途径是消化道感染。被病蜂污染的饲料和巢脾是病害传染的主要来源。孢子虫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蜂箱、巢脾、蜂蜜、花粉及水源,尤其是当病蜂伴有下痢症状时,污染更为严重,孢子便经蜜蜂口器进入消化道,并在肠道内发育繁殖,新的孢子体与肠壁坏死细胞一起脱落,排出体外,由此继续传播蔓延。

5.蜜蜂孢子虫病的防治方法

①加强饲养管理

蜂群越冬需要优质的饲料,越冬蜜中不能含有甘露蜜;北方蜂群越冬室温以2~4℃为宜,并具有干燥和通风的环境条件;早春应及时更换病蜂群中的蜂王。

②严格消毒

对养蜂用具、蜂箱及巢脾等,在春季蜂群陈列以后要彻底消毒;蜂箱及巢框用火焰喷灯灼烧;巢脾可用4%甲醛溶液或冰醋酸消毒。

③药物防治

(1)药物预防:

根据孢子虫在酸性溶液中受到抑制的特性,选择柠檬酸、米醋、山楂水,分别制成酸性糖浆,浓度是1千克糖浆内加柠檬酸1克、米醋50毫升、山楂水50毫升,早春结合对蜂群奖励饲喂,任选其中一种喂蜂。

(2)药物治疗:

保蜂健粉剂,使用浓度为0.2%。将药粉1包溶于500毫升糖浆内,傍晚对蜂群喷喂,隔日1次,3次为一疗程,可防治2~4群(10框群)。间隔10~15天可再进行第二个疗程治疗。

鱼肠炎病的症状和防冶方法


肠炎病又叫烂肠瘟,是由点状产气孢杆菌引起,鱼的肠壁充血发炎的一种细菌性疾病。

病原:

为点状产气单孢杆菌。为短小杆状,大小为0.4-0.51.0-1.3微米,两端圆形,单个或几个相连,极端单鞭毛,有运动能力。革兰氏阴性,在琼脂培养基上培养1-2天后,菌落产生褐色色素、半透明。适宜生长温度25℃,60℃以上可以杀死。

病症症状:

病鱼行动缓慢,不吃食,腹部膨大,体色变黑,特别是头部显得更黑,腹腔积液,肠壁充血,呈红褐色。肠粘膜大量坏死脱落。肠内没有食物,只有许多淡黄色的粘液。如不及时治疗,病鱼会很快死去。

流行情况:

此病是目前饲养鱼类中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在草、青鱼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当年草鱼和一龄的草、青鱼最易得病。死亡率很高,一般可达50%左右。在一年中,此病有两个明显的流行季节,5-6月主要是1-2龄草、青鱼的发病季节,8-9月主要是当年草鱼的发病季节,该病往往与细菌性烂鳃病并发。

防治方法:

(1)每立方米水用1克漂白粉全池遍洒。

(2)喂大蒜头:把大蒜头捣烂,制成每0.5千克含大蒜100克的药饵,每天投喂1次,连续投喂3天。

(3)磺胺胍:每50千克鱼第1天用药5克,第2-6天用药2.5克,制成药面投喂,每天喂1次,连续喂6天。

(4)每100千克鱼,每天用鱼复康A型250克拌饲料分上、下午2次投喂,连喂3天。

(5)每50公斤鱼每天用痢特灵1克拌料投喂,连用3天。

蜜蜂螺旋体病的防冶方法


1.蜜蜂螺旋体病的病原

蜜蜂螺旋体是一种呈螺旋状,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菌体直径0.17微米。

2.症状

患病蜜蜂爬出箱外,在地面上蹦跳、爬行,失去飞翔能力,三五只蜜蜂集聚在一起,行动缓慢,不久死亡。死蜂大多双翅展开,吻伸出,发病严重时,不仅青壮年蜂死亡,而且刚出房不久的幼年蜂也爬出箱外死亡,蜂群群势下降很快。患病蜜蜂消化道变化不尽相同、有的中肠膨大呈灰白色,有的缩小呈褐色,后肠有的充满稀黄色粪便,有的充满混浊水状液。

3.诊断方法

显微镜诊断,取病蜂10只加蒸馏水10毫升,研磨,制备病蜂悬浮液,5000转/分离心5分钟,取上清液少许涂片,置暗视野显微镜下1500倍即可观察到螺旋体的形态及运动状态,若发现晃动的小亮点并拖有一条丝状体,即为蜜蜂螺旋体,从而可确诊此病。

4.流行特点

蜜蜂螺旋体病分布较为广泛。转地放蜂的蜂场,发病率高,病情严重,而定地饲养的蜂场,发病率低,病情较轻。

该病原是通过消化道侵入蜂体引起发病的。在蜂群内,被污染的饲料和蜂具是该病的传染源。

本病常与其他病害如孢子虫病、麻痹病等混合发生,病情较重,死亡率较高,蜂群群势下降严重。因此,在防治时,应采用综合措施。

5.防治方法

蜜蜂螺旋体对抗生素类药物敏感,但由于该病通常与孢子虫病、病毒病混合感染,因此单用抗生素防治效果较差,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①药物防治

春季在对蜂群进行奖励饲喂时,加入保蜂健、抗病毒一号和磺胺类药物预防。发病初期,根据有否混合感染而应用相应的药物治疗。如单一感染可用青霉素糖水饲喂数次,或青霉素、链霉素各300万单位溶于糖水中饲喂数天。

②加强饲养管理

经常保持蜂群内有充足的饲料贮备,越冬饲料要求优质、量足。春季注意对蜂群保温并做到通气良好,以防止巢内湿度过大,秋季对巢脾和蜂具进行消毒(4%甲醛溶液消毒)或5%漂白粉浸泡蜂箱消毒。

③选育抗病蜂种淘汰抗病力差的蜂种,选育抗病力强的蜂群培育新蜂王,保持蜂群群势,增强抗病力,更换陈旧巢脾和老弱蜂王。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763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