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虾养殖托起脱贫致富梦

“下午的投食要保质保量保均匀,否则龙虾就会相互抢食,自相残杀,影响产量。”6月15日,簰洲湾镇庄屋岭村村民陈文祥顶着烈日在渔塘边忙活着。

庄屋岭村四组村民陈文祥,今年30岁,之前一直在外打工,两年前因父亲患肝癌,治疗花费12万多元,又因家庭耕地少,无固定经济收入,是庄屋岭村典型因病致贫户。

“在外面打工也没啥收入,在家跟妻子一起养小龙虾也能赚钱,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和孩子。”2015年在嘉鱼县财保公司及庄屋岭村委会的帮助下,陈文祥承包渔塘20亩,从事龙虾养殖。财保公司还请来养殖专家进行指导,定期为其技术培训,养殖规模初步形成。

“3月份投苗,6月份正是小龙虾热销的时候,隔一天就能拖一车到白沙洲卖,价格好的话,一次能有两千多块钱收入。早上出去,中午还能赶回家吃饭。”说到卖小龙虾赚到了钱,陈文祥满脸笑容。

近年小龙虾行情较好,拖到市场不愁销路,除去成本,今年预计能挣四到六万元,这笔帐一算,让陈文祥是浑身充满了干劲。在陈文祥的带动下,目前村里又有3户贫困户,通过申请政府贴息贷款,加入到了龙虾养殖的行列。

相关推荐

松针鸡叫醒山乡致富梦


松针,即松树的叶子,可入药,在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细胞老化、治疗神经衰弱、明目安神、解毒止痒等诸多方面有一定的功效。鉴于此,国内已有一些地方开始加强对松针的开发,做成保健品,或加工成饲料等。

岳池县黄龙乡党委政府意识到松针的开发价值,他们在充分保护生态的情况下,决定大力发展林下土鸡养殖――利用资源丰富的松林和山泉水,引进颇具市场竞争力的万源旧院黑鸡,着力打响黄龙松针鸡品牌,同时实现农户增收、森林防火、土壤增肥、优化生态等目的。

开发松针鸡,引进业主来示范

长期以来,黄龙乡因为土地贫瘠、树干不壮、松树性脆等因素,松林的经济价值不明显,上万亩松林成为不少村民心中的“包袱”。在发挥良好的生态效益下,能否让松林同时发挥出经济效益?

“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12月25日,黄龙乡党委书记杨淑芹告诉记者,他们通过多方查阅资料发现,松针是一大“宝”,特别是在药用和饲料开发方面,有着较为可观的前景。目前,国内松针开发仍处在起步阶段,若在黄龙或在岳池建厂开发,眼下很难实现,而一旦开发过度,也势必会对黄龙乡的生态造成影响。几经思考,乡党委政府决定利用松林大力发展林下土鸡,让鸡每天食入一定的松针,成为药膳鸡。

道理倒是如此,但问题来了。按此逻辑,黄龙乡的土鸡早就属于药膳鸡了,因为不少农户都有松树林,平时养的鸡也经常在松林里活动。对此,乡长周国庆解释说:“村民没有这个概念,只有规模发展实现产业化,才能实现品牌效应。要规模发展,就必须靠业主来示范引领。”

去年下半年,黄龙乡引来岳池业主高勇,在大地坝村5组发展林下养殖,乡领导也作出承诺:一是及时把公路打通至养殖基地,二是落实专人负责协调相关问题。

松针+山泉+黑鸡,成就黄龙新品牌

经过长达半年多的前期准备,今年7月上旬,高勇从达州万源市引进了第一批旧院黑鸡苗2000只进行试养。

“春节前,这批土鸡将全部上市。目前,本地土鸡要卖25元一斤,而我养的黑鸡每斤价格在30元以上。”高勇说,他将5组的松林全租了下来,每年租金2160元,养殖方式与农户散养无异,“这里地理位置高,松林广,山泉足,完全可实现无公害养殖。到了炎热夏季,松林通风又凉快,还可以减少疫病发生。”

“黄龙乡的土壤经检测含硒,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周国庆表示,正是黄龙乡的多种优势,让高勇最终来到了这里,“利用这里的松林养殖土鸡,是其他地方无法复制的,鸡的肉质肯定也有所区别。”

尽管如此,但高勇并不满足,他要让黄龙的松针鸡以最完美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于是,他决定引进目前市场上畅销的万源旧院黑鸡,“旧院黑鸡上过央视,从羽毛、鸡冠、皮肤到骨髓,都是黑的。绝佳的养殖条件和优质的品种,一定会让黄龙松针鸡叫响市场。”

“发展一个地方产业,就是要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按照乡党委政府的思路,不久的将来,黄龙松针鸡一定会继‘黄龙贡米’之后,成为黄龙乡又一个真正叫得响的品牌。”面对松针鸡的未来,杨淑芹说,通过业主的示范,农户也将很快发现松针鸡的价值,从而实现规模发展,盘活全乡松林。

既防火灾又增肥,森林效益更彰显

“在松林里养鸡,不仅大大降低了火灾隐患,还增肥了土壤,促进树木的生长。”杨淑芹说,通过高勇半年的试养,松林养鸡的附带效应已经凸显。

记者发现,凡是被放养过鸡的松林,地面除了鸡粪外,几乎没有杂草。在养殖基地打工的当地村民李秀芳说,松林里常常有茂密的野草,一到秋天很容易着火,一支烟头便可能引发明火,“松树带油,燃起来可不得了。”

“我养的鸡相当于除草大军,免费为松林除草。”高勇笑着说。

”野草除完了,鸡粪留下了,土壤比以前肥沃多,加快了松树成长。”杨淑芹说,松树长得粗壮了,也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松林里还有一宝,那就是黄龙的野生菌。土壤变肥后,野生菌肯定会长得更多、更好,我们还打算把野生菌培养成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

红心鸭蛋成就电白鸭农致富梦


“多亏有他,要不我也没办法养这么多鸭。”与记者聊天时,电白区陈村镇登步村农民刘畅说,他从1986年开始利用村里的滩涂养蛋鸭,经过多年发展已达3万多只,现在是买车盖房、生活滋润。

刘畅感谢的人是广东正红鸭蛋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钱。多年来该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生产,包括以“保底价”收购鸭农的鸭蛋,带动当地一大批农民成为致富能手,也连续10年被评为省扶贫农业龙头企业。

在张钱的努力下,其公司的电白蛋鸭养殖于1986年荣获广东省“星火计划”特优产品奖、国家科委成果奖,发展至今成为了电白的一大农业龙头产业。目前该公司已发展鸭农近4000户,养殖蛋鸭肉鸭近200万只。

初尝成功

张钱小时候家里很穷,10多岁的时候在姑妈家“打工”――帮忙养鸭。他也是在那时学会了各种养鸭的“土办法”,为将来搞“生态养殖”打下了坚实基础。“要喂鸭吃什么,有病了用什么中草药,都是那时候学的。”张钱说。

成年之后,张钱随着当年电白人外出打工的传统,到广西、海南做起了“泥水佬”。可做了没几年,他觉得干这个不太适合他,于是回家乡旦场开起了“大排档”。

在开“大排档”的过程中,张钱发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不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到旦场吃东西一定会点鸭蛋这个菜。甚至还有外地人问他还有没有多余的鸭蛋,他要打包回去。“旦场红心鸭蛋曾经在明朝就为贡品,但没想到现在还这么有名。”于是他开始构思要做鸭蛋产业。

上世纪80年代初,张钱沿着我国东南沿海走了一遍,发现电白的蛋鸭养殖很有竞争力。于是,他在市农业、科技等部门的帮助下,并得到了华南农业大学包世增教授的支持,干起了蛋鸭养殖,并于1986年荣获广东省“星火计划”特优产品奖、国家科委成果奖。

此时的电白蛋鸭养殖,实现了漂亮的起飞。

小有成就

张钱刚起步的时候,合作伙伴只有6户,共1万多只蛋鸭。但他没有妄自菲薄,认真地找着销路,认真地为养殖户解决生产上的困难。也正是他的这份认真的劲头,逐渐在周边形成了一定的名气,与他合作的养殖户越来越多。

陈志昌是80年代初从浙江来的老养殖户,在水东镇寨头村养了1万只蛋鸭。但他发现在电白养鸭是容易,可自己找不到销路鸭蛋卖不出去。于是他找到了张钱,希望合作。合作后,他似乎养多少的蛋鸭也不愁卖,现在蛋鸭已经养到2万只。

在1998年初注册“正红牌”红心鸭蛋商标后,张钱1999年组织公司参加了由省团委举办的首届广东省青年三高农业博览会。会议期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亲临该公司展位视察,并提出要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生产,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的期望。“这是对我们的肯定与鼓励。”张钱当时十分欣喜,知道自己的路子走对了。

张钱还聘请了华中科技大学和湖北畜牧研究所工程师到公司任技术指导,并开发出运用高温蒸煮、微波杀菌、真空隔氧等的现代加工工艺。公司于2004年获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称号;2007年“正红牌”产品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成为当时全省干制蛋类唯一一家“qs认证”企业,并于同年承担了省级《天然海涂鸭蛋安全健康养殖与保鲜加工技术开发》项目的实施。

正红公司还于2001年制定了国内第一部鸭蛋行业标准,对鸭蛋生产甚至规范到了分子级别。直到2004年,国家才对鸭蛋生产进行国标规范,出台相关标准。

因祸得福

可张钱本来蒸蒸日上的鸭蛋产业,却在2006年11月中旬的一场变故中,差点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当时部分媒体披露,一种产自河北的“红心鸭蛋”含有致癌物质苏丹红4号。随后,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卫生部等均下发了查处“红心鸭蛋”的紧急通知……

当年11月20日,广东省农业厅通报全省检测结果,红心鸭蛋主产区广州、茂名、江门、阳江所产红心鸭蛋皆未检出苏丹红4号残留。“这反倒成为了好事,真金不怕火炼嘛。”张钱说,苏丹红事件打击了不法商家,规范了市场和经营,某种程度上对正规厂家而言是一件好事。

“正名”之后的电白红心鸭蛋产业继续红火,张钱也在不断寻求合作扩大经营。2013年6月,珠海双到扶贫项目与他合作,在博贺镇盐井头村建设了1000多亩优质红心蛋鸭养殖基地。

“看到了发展壮大的希望。”博贺镇盐井头村村民陈友与正红公司合作了多年,在公司帮助下目前在该基地中养了2万只蛋鸭,年收入颇丰。“别小看一只蛋鸭每天只有差不多3毛钱的利润,但数量一大就很可观。”陈友说起赚钱的事就乐得合不拢嘴。

邹铭养牛圆了养牛致富梦


走进六十四团十连职工邹铭的育肥牛养殖场,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整齐宽敞的牛圈,圈里的280多头牛正在悠闲地吃着干草,见有陌生人到来,牛就会发出哞哞的叫声,整个牛圈干净整洁,一看就知道主人是个勤快利索的人。在牛圈不远处坐落着一栋砖房,门口停放着一辆崭新的黑色小轿车,那便是邹铭的家。

今年40岁的邹铭,前几年和妻子一直在连队经营小饭馆,生意虽然不大,但每年也能挣3万多元,可是每到年底,面对职工来吃饭所欠下的欠款,邹铭很是头痛,每次邹铭看到这些账本,心里都有说不出的难过,自己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到年底钱还拿不上,为此,邹铭很是苦恼,平时就喜欢看科技书报的他,一心想着转行,立志发展养殖业,经过市场调查,他认为养牛较为划算,牛肉不仅味美而且卖价较高。市场前景广阔。于是,2009年刚一开春,邹铭就筹措资金16万元,在自家的院子里建起了标准化牛舍,又先后从霍城县、慧远等地购进了26头小牛,办起了育肥牛养殖场,开始了他的养牛事业。

发展养殖业,掌握技术是关键。初入行,为尽快掌握肉牛养殖技术,邹铭到书店里购买饲料青贮、牛病防治等知识书籍和光盘进行自学,为了更快更好地掌握养牛技术,他整天钻在牛舍中打扫卫生、消毒,总结对牛进行驱虫健胃的经验,观察每头牛的饮食规律,他充分利用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等充足的优势,粉碎后配制成为成本低、营养价值高的饲料来进行育肥,这样不仅提升了肉牛的肉质,还增加了连队职工的收入。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去收集充足的饲草料。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首批育肥的26头肉牛销售一空,获利10万元的他喜获成功,更加坚定了创办肉牛养殖场的信心。

整天和牛打交道,身上都沾满了牛气。邹铭的妻子常常这样跟他开玩笑。邹铭整天在牛舍里打扫卫生、消毒,观察每头牛的饮食规律,总结肉牛养殖经验5年来,邹铭念养牛经的兴趣有增无减,功夫不负有心人,从门外汉逐渐变成了行家里手。从一年出栏一批到2013年,开始出栏2批,共卖出360多头牛,除去成本,净赚55万元,职工都羡慕不已,便给他取名为牛人。

问到邹铭:养牛苦不苦时?邹铭满脸喜悦地说:通过连队的远程教育让我有了今天的成绩,回头想想,苦是苦了点,但这几年忙活过来,每到年底看到自己的收入,就不觉得辛苦了。经过五年多的打拼,邹铭已建成了占地面积10亩,总投资90多万元,养牛规模可达300多头的大牛棚。

谈到明年的规划时,邹铭的脸上绽开了笑容,他说:养牛效益好,是远程教育让我圆了养牛的致富梦,明年我打算继续扩大规模,再盖一栋大规模的牛舍,增加养牛数量,打造一处大规模的养牛基地,朝着成为名副其实的养牛王的目标而前进。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78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