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庐山区养殖户王义平的养鱼致富路

2月1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把目光聚焦到三农问题上,而今年的一大重要内容则是“深化农村改革”。除了继续增强粮食产量外,如何增加农业的经济效益也成为新的重点。家住庐山区的王义平从事观赏鱼的批发零售工作,此外他同时经营着80亩鱼塘养殖观赏鱼,而这80亩鱼塘则来自于7位农村养殖户,他们的合作模式正契合着如今“一号文件”的精神。

时代变了,看“鱼”的眼光也要变

要说在2012年以前,王义平杀鱼、烹饪鱼的技术肯定比养鱼高,因为他本身是厨师出身,而说到转行养殖观赏鱼,则源自于他创业的眼光。“我一直做厨师,期间也创过不少业,从2000年初开现磨豆浆,2005年左右经营茶楼,我喜欢挑战新的模式。”在王义平看来,创业就要选择自己的强项,不然就要选择市场上没有的。

“我做厨师就知道,早些年人们追求的是吃鱼,物质上的满足,但如今生活水平高了,精神需求大大增加,所以人们开始养殖观赏鱼。”王义平观察,观赏鱼在外地尤其一线城市已经很成熟,但在九江才刚起步,更别说大规模养殖。

“我现在观赏鱼店所在的地方在2012年的时候还是个皮革城,但市场的变化最终把这里变为了花鸟市场,这说明了生活需求的转变。”看准市场的王义平,从2011年开始正式进入观赏鱼行业。

生意好到观赏鱼也“论斤卖”

“现在开业的公司、居民住家都会养些观赏鱼,图个吉利或者增加生活乐趣。有些带有池塘的小区也会需要放养一批观赏鱼,所以市场空间特别大。”越是需求大,王义平越觉得从外地进货利润低、风险大。

“因为一级级的经销商转手,利润肯定会被削减,而且路上会出现死鱼、病鱼的情况,也增加了风险。”出于各种考虑,王义平最终于2012年正式办起了自己的鱼塘。

鱼塘建成后,王义平特意去了上海的海洋大学做养殖培训,他也从一个杀鱼的厨师逐渐转变为一个养鱼的专家。保证了货源之后,王义平卖鱼也更加大胆。“很多顾客在我这买鱼都一次买很多条,有时候一条条算账浪费时间,我就干脆把观赏鱼也论斤卖。”王义平表示,对于到底选择论条卖还是论斤卖,他都让顾客自己选择,只要他们觉得划算就行。

不仅卖鱼,王义平还销售水族箱。“买水族箱的人,肯定会买鱼以及鱼饲料,所以水族箱带给我的顾客虽然只有一位,但销售链却很长。”为了尽量满足顾客对水族箱大小、款式、功能的需求,王义平选择销售7个品牌的产品,并且还学会自己打造和制作水族箱。

订单很多鱼塘不够

观赏鱼卖得好,自然会有人加入其中,王义平也发现身边的观赏鱼店越来越多,但是他丝毫不担心竞争。“一来店多了,可以把市场做大,二来我现在不仅做零售,随着鱼塘规模的扩大,我还开始转做批发商、供货商。”

据王义平介绍,他现在养殖的观赏鱼主要批发给九江各县(市、区)以及临近的其他地市商家。“江西的观赏鱼市场起步算比较晚,所以做养殖批发的非常少,而从沿海和东北进货成本相较于从我这进货,运输成本会高很多,所以我批发生意很好。”

好生意也带来一个尴尬的问题,就是“单多鱼少”,王义平慢慢发现鱼塘不够了。“我现在通过合作社找了7位养殖户合作,总共有80亩鱼塘,年养殖1300万尾鱼苗,规模起来了。”通过合作社,王义平的养殖规模逐渐扩大,不过供货还是不足,他仍旧希望能继续扩大养殖面积。

“每年下半年是销售高峰,基本当年养殖的观赏鱼都会卖得差不多了,于是第二年的上半年就会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观赏鱼价格也会升高。所以市场空间还很大。”王义平告诉晨报记者,满足市场就需要扩大养殖,但鱼塘用地是个大问题,也是他正准备攻克的瓶颈。

相关阅读

贫困户养鸡拓宽致富路


“我这里的虫子鸡蛋常年供不应求,根本就不愁卖!”说到自家养殖基地产的鸡蛋,家住商南县城关街办碾盘村瓦屋组的村民陈常山笑得合不拢嘴。

城关街办碾盘村瓦屋组的贫困村民陈常山今年48岁,母亲因糖尿病于去年不幸离世,给母亲治病期间,陈常山花光了家里本来就不多的全部积蓄,父亲已74岁高龄,常年需要人照顾,女儿出门在外,不能在身边照料,由于没有经济来源,自己和父亲的生活起居让陈常山颇为头痛。

商南县全面实施精准扶贫后,各单位包扶干部积极帮助,许多贫困户结合自身情况,借助县上的“四借四还”政策,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种植果树、养殖等小产业,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眼见同乡们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陈常山也打算拼一把。经包扶干部的支持与帮助,陈常山申请了5万元的“脱贫攻坚”贴息贷款,搭建鸡舍,购买土鸡,通过出售土鸡蛋来赚取收入。在硬件设施和养殖技术还不过关的情况,包扶干部精心为陈常山提供了大量养殖方面的书籍资料,手把手传授养殖技术,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现在陈常山的养殖基地已拥有8间160平方米鸡的舍,存栏土鸡1000只,通过“喂食+散养”的模式,上千只鸡悠闲的在1000亩的坡地上觅食,“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山泉水”,因此产的土鸡蛋质量也非常高,年纯收入4万余元。

尝到甜头的陈常山并没有满足于现状,又购买了一批种鹅,计划以孵化的方式增加鹅的数量,通过出售鹅蛋进一步增加收入。他激动地告诉我们,在未来几年,他计划将鸡舍面积再扩大200平方米,养鸡、养鹅数量分别增加到5000只和400只,同时还会把经验传授给村里其他贫困户,带动大家一起脱贫致富。

“猪倌”张宏江:带领乡亲同奔致富路


在正宁县,有一位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猪倌”的年轻小伙,他在不到两年内,建起了一座现代化标准生猪养殖基地,带动和帮助全镇50多户农民发展生猪养殖专业户,最终走上了富裕之路。他就是正宁县山河镇松树村的张宏江。

今年34岁的张宏江现在任正宁县鸿江养殖有限公司的经理、正宁县百旺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1997年初中毕业以后,张宏江当过建筑工人、商场保安、市场销售,经过几年的艰辛历练打拼,他增长了见识,学到了管理经验。

2005年4月,张宏江回乡创办大理石加工厂,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13年3月,他投资660万元,成立了正宁县鸿江养殖有限公司,建成了包含标准化猪舍8幢3600多平方米,配套建设管理生活区300多平方米,仓库1幢600多平方米,配套设施齐全,占地22.6亩的生猪养殖基地。

目前,养殖基地生猪存栏4000多头,年可实现经济效益200多万元,辐射带动百头以上养殖示范户50户以上,使生猪养殖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他也成为远近闻名致富能手。

多年的磨炼,使张宏江对市场信息十分敏锐。2013年初,他听说村里有20多亩土地要流转,觉得这是发展养殖的大好机遇,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与村委会签订了20年的土地流转协议,并立即决定把大理石加工厂转让给别人,集中资金发展生猪养殖业。在当地农民的眼里,养猪在农村一直被认为是一门技术含量低、工作环境差、风险高的行业,但张宏江就不信这个“邪”,他认为,随着经济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传统的养殖方式必将淘汰,必须走科学化、规模化的道路。

为了尽快地积累养猪技术,张宏江在猪场里挂有“养猪日记簿”,记录着购进猪的日期、价格、不同时期猪的病情防治、饲料配方、喂养方法以及猪的生长等情况。经过反复实践,摸索出了一套科学养殖方法。2013年11月,张宏江参加了武威市黄羊镇畜牧工程学校生猪养殖技术培训班,两个多月的培训,他学到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加之不断地学习新技术,使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专家”。

这几年,跟着张宏江养猪发家致富的农民不少,松树村村民张会辉就是其中一个。张会辉家里原先养了十几头猪,但由于养殖规模小,资金技术跟不上,没市场、没销路,只能逢年过节杀猪卖肉,勉强混个温饱。张宏江得知后,主动找到张会辉,鼓励他扩大养殖规模,并提供了科学的养殖方法。在张宏江的帮助下,张会辉的生猪养殖场也取得了成功,现在生猪年存栏量已超过900头,收入逐年提高。

同村的张红英家庭困难,2013年张宏江的养殖场办起来后,他看到很多村民养猪都致富了,就产生了养猪致富的想法,但是他一无技术,二无资金,张宏江主动找到他,赊饲料、猪苗给他,并向他传授养猪技术,教他养猪的方法。在张宏江的帮助下,张红英现在养猪100多头,成为村的养猪大户,并加入了张宏江创办的百旺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当谈到下一步的打算时,张宏江满怀信心地对笔者说:“我争取在三年内建成一个万头养猪场,并以此带动乡亲们的养殖和本地养殖业的发展。”

“虾叔”的致富路


“虾叔,快到我家来看看吧!我进的虾苗到底怎么样啊?”昨日上午,沙洋县官垱镇大文村6组村民张仁龙打电话焦急地催促着。

不到十分钟,一辆面包车停在了张仁龙家门口,走下来一个略显壮硕的中年男子。他一下车就冲到虾苗筐前,抓起一只虾苗说:“你这批虾苗进得不错,个头大,成色好,明年5月份肯定有不错的收成。”接着两个人坐下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开了……

这样的场景在如今的大文村经常可以看到:他经常开着一辆面包车穿梭在田间地头,一会儿指导这家放虾,一会儿指导那家挖沟,全村忙得不亦乐乎。他是谁呢?他就是大文村6组的“虾叔”陈吕学。

2005年前,陈吕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如何种植好水稻上,从未养过龙虾。但是在2005年一次到潜江走亲戚的过程中,他无意中看到有人在水稻田里收龙虾。在和亲戚聊天的过程中,他得知潜江有部分农户在水稻还未种植的前期,利用这个空当养殖龙虾。虽然当时龙虾价格偏低,但是比仅仅种植小麦的收入,还是略有增加。回到家后,他就开始琢磨此事,当年的9月,他就到潜江购置了100斤虾苗,以每亩5斤的分量投放到水稻田里。可是到了2006年5月,他准备收龙虾的时候,才发现水稻田里龙虾一只也没有,倒是养了一池的泥鳅。这件事情,让陈吕学消沉了好一段时间。现如今,他回想起来,当时主要是因为技术不到家,以为养龙虾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我觉得什么事情都是可以琢磨透的,只看你是不是肯琢磨!”2012年,不肯服输的陈吕学重新踏上养龙虾的道路。等家里的水稻种植完成后,他利用农闲的时间,到毛李、潜江学习怎么选择虾苗、怎么调理水质、怎么放水、什么时间起虾等龙虾养殖技术。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后,他大胆开始试验。他从自家的水稻田里选取水源条件较好的15亩田,以每亩40斤的分量进行投放。放完虾后,他就像着了魔似的,每天都到田里看看龙虾的长势,村里有人调侃他:“是不是又在养肥泥鳅!”他总是一笑而过。通过大半年的精心养殖,陈吕学的龙虾获得了大丰收,每亩田的龙虾都卖到了4000元以上,当年共计获得收入6万余元。在龙虾喜获丰收之后,他家的水稻也因养龙虾获得了意外的惊喜。因水中有害微生物、杂草都被龙虾吃掉了,同时为了保证龙虾的生长,没有打农药,他家的稻谷成了抢手货。

一个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陈吕学在养龙虾技术比较成熟后,就积极帮助周边的群众发展稻虾产业,给他们免费提供技术指导、销售渠道等。目前,稻虾连作已经成为大文村村民致富增收的一条新路,养殖面积也由最初的20亩发展到现如今的1000多亩。

养鸡开辟致富路


春雨后路面有些滑,记者跟着一辆运鸡的卡车来到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春的家里,一探他的养鸡致富经。

陈春家住湖滨区磁钟乡寺庄村,有16年的养鸡经验。谈起往事,陈春打开了话匣子:“刚开始养鸡时没有经验,风险大、成本高。为了把自己家的鸡卖出去,养鸡户都拼命压价出售,结果谁都不挣钱。”

几年后,陈春开始思考新的致富路子。2007年,陈春联合村里的养鸡大户,成立了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把分散的养鸡户组织起来,并从陕西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选鸡苗、养殖、防疫全程进行技术指导。很快,合作社的鸡打开了市场销路,客商纷纷上门收购,合作社也在价格上有了话语权,养鸡户的利益得到了保障。

经过8年发展,如今该合作社拥有50多家养鸡大户,带动了周边村以及陕县、平陆的200多家养鸡户。目前,洛阳、陕西、山西等地客商也慕名而来收购该合作社的鸡。

“凡是从我们合作社卖出去的鸡,品质绝对有保证。”陈春坚定地说。

说起政府扶持,陈春心怀感激:“合作社成立之初,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帮我们协调问题、办理手续,出了很多力。我们合作社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帮助。这不,前几天乡里又主动协调相关部门,让我们享受便宜电价,一年能省几千块呢!我们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带动更多的人致富。”

竹鼠养殖户韦誓:“土著”竹鼠“啃”出致富路


韦誓在照看竹鼠。

1月2日,记者走进韦誓家由彩钢瓦搭建的600平方米养殖场时,听到一阵又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听起来像千万只虫子爬过树叶。“这是竹鼠在啃甘蔗呢!”韦誓笑着说。

目前,这个位于兴宾区凤凰镇三里村委土碑村的金鼓竹鼠养殖场拥有约1200只竹鼠,按照每只成鼠120元的市场价,价值将达10万元以上。但是,从小打小闹发展到今天的规模,韦誓可不是一帆风顺。

韦誓2002年开始在村里从事特种养殖,他觉得土碑村山多地少,种田挣不了多少钱。“那时只是觉得好玩,尝试养了蛇、蛙等,后来碰到‘非典’,这些根本卖不掉,之后才开始接触竹鼠。”到2013年的时候,竹鼠行情一路看好,一千克竹鼠肉市场价达到90元,韦誓便用多年的积蓄从桂林引进一批良种竹鼠,想要好好大干一场。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良种竹鼠无法适应本地的炎热气候,900多只竹鼠死的死、伤的伤,最后仅剩83只。韦誓一下子亏了15万元。

“当时家里的田地还种有些竹子,我就想着砍竹子来养这些仅剩的竹鼠。”韦誓告诉记者,幸亏当年自己没有完全放弃竹鼠养殖,因为第二年的市场价仍然很高。把这批竹鼠卖掉后,他打起了本地野生竹鼠的主意:土碑村山上有不少野生竹鼠,外地人喜欢抓来吃,自己为何不尝试养一些呢?于是,他从山上抓来野生竹鼠,并进行繁育。由于是适应能力强的“土著”,加上有充足的竹子、甘蔗做饲料,野生竹鼠的养殖获得了成功。

韦誓养野生竹鼠并不搞“独家生意”,而是发动周边群众一起干。“我看见村里的一些年轻人没事干,整天在家喝酒,我就招呼他们和我一起养竹鼠。”为了带动乡亲,韦誓不仅无偿提供技术,还只收他们一半的竹鼠种苗钱,另一半钱待卖竹鼠后再给。

这些年来,经韦誓发动养殖竹鼠的群众有60多户,竹鼠养殖已经成为土碑村乃至三里村委的一项特色产业。兴宾区人民检察院驻三里的“第一书记”罗勇说:“我们又发动了4户贫困户一起来养竹鼠,现在正帮助韦誓申办养殖合作社,今后扶贫政策、资金不会给到个人,而是给合作社,把竹鼠产业做大做强,大家共同致富。”

韦誓告诉记者他今后的打算:等到村里把竹鼠产业做成规模后,大家要抱团制定统一的收购价,把更多的利润从中间的收购商手中拿回来。

沛县:郝尧村民种藕养鱼打通致富路


10月12日一大早,天才微微亮,大屯镇郝尧村党支部书记郝允敏就带着藕农们下田了。“大家得抓紧点,河南的客商10点准时来收货,听说那边行情不错,他们还打算增加订单。”郝允敏一边忙着采藕,一边给大家加油鼓劲。

因地制宜发展浅水藕种植,带给郝尧村的是一派勃勃生机,闯出的是村民致富好门路。走进郝尧村浅水藕种植基地,微风拂过,伞盖般的荷叶左摇右摆。藕农们身着防水服,俯身、摸索,不一会,一节节紧紧相连的藕便被拔了出来。“每斤可卖一两元,亩产值有好几千元。”藕农郝庆丰满脸笑容地说。

为何选择浅水藕种植作为带民致富项目?郝允敏对记者说,该村有种植藕的传统,但一直种植的是深水藕,因产量低、收获难没有规模发展。后来经过农技专家的指导,了解到浅水藕产量高且销售周期长。早春气温低的时候,藕在浅水池里可吸收足够的太阳热能,生长快,产量高。浅水藕一般4月份种植,8月份收获,如果当时没有销售出去,在水里可以一直保存到第二年的5月份。

据了解,目前郝尧村已流转土地1000余亩用于浅水藕种植,开办了12个莲藕种植家庭农场和1个专业合作社,村民年收入超万元,浅水藕俨然成为村民致富的“金棒棒”。

郝尧村的田埂上、公路旁停满了前来收藕的外地车辆。正忙着将藕装车的河南客商李广国对于郝尧村的浅水藕赞不绝口:“质量高、个头大,我长期来这里收购。”

随着种植经验的增加,不少藕农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在池塘里混养泥鳅和鱼,形成生态循环系统,既增加藕的产量和品质,又增加水产品的收益。郝允敏告诉记者:“藕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微生物,而这种微生物正好可以作为鱼饲料。反过来,鱼的排泄物也是藕生长的天然肥料,‘种藕养鱼’这种方式既节省了饲料成本又为藕生长提供了有机肥,这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科学种养、勤劳致富,这是郝尧村民多年来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经验的简单概括。“下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浅水藕种植面积,加大科技运用力度,带领村民走上更宽广的致富路。”郝允敏说。

网箱养殖黄鳝走上致富路



在鄱阳湖周边,当地的农民都会抓野生黄鳝拿到市场上卖,然而到了十二月份由于冬季黄鳝有冬眠的习性,在这个季节想要抓黄鳝已经不是那么容易了。

余长进:“黄鳝钻大泥巴里的,你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要慢慢找,这个边上要仔细的看了。”

范大明:“这个季节黄鳝是冬眠了,冬眠它不出来了,现在你想搞不是那么容易了。”

2007年元月,记者到鄱阳县采访时看到,在三庙前村,一个叫陆德进的农民在这个季节里,却每天都要卖出2000多斤黄鳝,仅一口池塘就能捞出三四百斤。

记者:“卖到哪里去?”

陆德进:“卖到杭州、上海、温州。”

记者:“今天起了多少斤?”

陆德进:“今天起了几百斤。”

记者:“这边有多少?”

陆德进:“这里大概三四百斤。”

记者:“这个黄鳝价钱怎么样?”

陆德进:“价钱20几元钱一斤,22元钱一斤。”

既然已经过了黄鳝的捕捞季节,那么,陆德进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黄鳝上市?

鄱阳县的三庙前乡地处鄱阳湖边,自然环境很适合野生的黄鳝生长,这里的农民都会抓黄鳝拿到市场上卖,每年的五六月份,自然状态下生长的黄鳝,在鄱阳县城的田间地头遍地都是,往往容易造成集中上市,一斤黄鳝有的时候只卖到了几块钱。

余长进:“捕捉黄鳝的人多了,你也卖,我也卖,那个价钱肯定会低一点,销售不了,没有销路。”

当地的村民想避开上市的高峰卖上好价钱,在野生黄鳝大量繁殖的时候,一些村民抓野生的黄鳝苗放在鱼塘里,开始试着人工养殖,但是都没有成功。

蔡熙凯:“村里面,以前呢,前几年的话,那里用池养的都失败了。”

村民把黄鳝放到鱼塘里,因为鱼塘的塘底是泥土,黄鳝长大钻到了地里不见了,村民们养殖都白费了。

范大明:“因为他们都是放在土里养的,到了成熟就跑了。”

以前三庙前村的陆德进收购村民抓来的黄鳝到市场上卖,2000年,他在市场里卖鳝鱼的时候,一位从湖南来的客商告诉他,可以用网箱养殖黄鳝。

陆德进:“市场上的老板讲的,他讲人家都有那个养的黄鳝,我就跑到湖南,走了湖北,到了安徽,这几年都是这样,哪里技术好,就往哪里跑。”

在外地考察学习到了不少黄鳝网箱养殖的技术,回来以后他在池塘里用网箱试养了五箱的黄鳝,而且效益还非常好。到了第二年,他扩大规模养了20个网箱。

陆德进:“我们这里鄱阳湖这个天然的饵料,小鱼养的这个结果,鲜鱼,鲜度比较好。”

记者:“养黄鳝最关键的是什么?”

陆德进:“主要要苗种好,天气好,下苗种的时间要看住。”

记者:“什么时候下苗种?”

陆德进:“下苗种大概6月份。”

记者:“我们这个苗种是从哪里来的?”

陆德进:“苗种是我本地的,我本地野生的收过来,野生的收过来的。”

在当时的三庙前乡,陆德进独此一家的网箱养殖,让他的黄鳝在当地市场上基本供不应求。20个网箱为陆德进带来了近一万多元的收入。在周围的农户冬天基本上挣不到钱的情况下,他却能有一万多元的收入,这样的状况令他十分的满足。

然而,陆德进的网箱养殖黄鳝,却让另一个人产生了冲动,这个人就是孙益江。孙益江是三庙前村的村民,做了二十几年的水产生意,正愁冬天的黄鳝价钱好,可是却没有黄鳝收购,这时他听说陆德进在用网箱养殖黄鳝。

孙益江:“为什么他们有那么多(鳝鱼),有点反常,像我们就打听,跟他们求教。”

孙益江凭借市场敏感看到了商机,他盘算着能不能跟陆德进合作经营。

记者:“冬天的黄鳝现在能卖多少钱?”

孙益江:“现在像那个大条一般都是22元左右,那个就是最小最小的不会少于17、18元吧。”

孙益江当时收购当地的黄鳝和其他各种水产卖到全国各地,因此他知道这里野生的黄鳝很受外面市场的欢迎,孙益江之所以要和陆德进合作,因为他看到的不仅仅是本地的市场。

孙益江:“我们做生意不是在本地竞争,而是在外面竞争,我们主要是在上海扎根下去,在杭州扎根下去,在深圳扎根下去,全国各地我们都要扎根下去。”

鄱阳湖的黄鳝,因为靠近鄱阳湖所以黄鳝的饵料资源相当丰富,养出来的黄鳝品质接近于野生的黄鳝,加上当地有很多野生的黄鳝苗,成本也比别的地方要低很多,做了那么久水产生意的孙益江很明白这里的市场潜力。见到陆德进后,孙益江说出了藏在心里的想法。

孙益江:“所以我就跟他讲了,我们一起养吧,或者你传授一下,我们也可以养吗。”

陆德进对自己养殖黄鳝十分有信心,可是跟孙益江合作养殖必定会扩大规模,网箱养殖的黄鳝会有多大的市场,他心里没有底。

孙益江:“我就跟他讲在一起,我们是肯定有结合的,那如果他养黄鳝,肯定跟我做生意的人肯定是要连在一起的。”

孙益江告诉陆德进,养殖黄鳝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两个人可以一起搞规模化养殖,他做了那么多年的水产生意,销售是不成问题,卖的越多,赚的自然也就更多。

孙益江:“他主要是养黄鳝这个一家,也挣不完那个钱的,一家你养那么多,本身我们这一点点,这个市场上需求量相当大的。”

跟孙益江合作销路就打开了,陆德进觉得凭他们两能闯出更大的市场,还是可行的。

陆德进:“他对黄鳝是很懂的,对黄鳝很懂的,他就是养黄鳝的技术不是怎么懂。”

在2003年,他们在村里承包了一百五十亩的鱼塘,两个人分了两股,合作养了2000多网箱。原来陆德进养殖20个网箱,一年只有一两万元的收入,现在每天都能赚到这么多钱。

陆德进:“看投资多大了,如果像这里的话,大概10来万元钱好挣的,这么多的网箱,10来万元钱是好挣的。”

记者:“这边多少个网箱?”

陆德进:“这里600来个网箱。”

每到冬天,陆德进和孙益江天天收获着他们的黄鳝,往全国各地的市场上发,三庙前村的村民知道他们用网箱养黄鳝,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好的效益。

余长进一直是抓野生的黄鳝拿到市场上卖,他发现自己抓的那点黄鳝实在是少得可怜。余长进一年抓黄鳝两三百斤,可是他听说养一池却有2000多斤,而且卖得价钱还很高,他就找到了孙益江,说出他想养黄鳝的想法。

余长进:“看孙老板那一方面养的,问他干什么的,他说养黄鳝的,结果找了一下,介绍了一下他几年养黄鳝的经验,觉得这个风险很少,有钱赚。”

三庙前乡的农户开始纷纷养殖,并且扩大规模,有些农户想赶在春节期间卖上好价钱。

范大明:“因为我想放到春节前后卖,那时候价钱还可以好一点。”

余支明:“如果你养下去,一斤可以养到四五斤是不是,你养殖,你可以赚钱也容易一点。”

蔡熙凯:“今年我就扩大规模,养了200多箱。”

今年黄鳝的市场价格都在20元到30元不等,在夏季的黄鳝只能卖到十几元,甚至是几元钱一斤,好的市场价格让三庙前乡五十多户的农户在进行网箱养殖黄鳝,养殖面积达到四百多亩。

养殖藏香猪走上致富路


听说信丰县万隆乡龙头村有一名靠养殖藏香猪致富的能人。近日,笔者来到龙头村的藏香猪养殖场,见到养殖场的主人刘章福正赶着一群黑黑的藏香猪到田园里吃草。

据了解,今年55岁的刘章福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1990年他和朋友一起南下广东务工,在外辗转奔波了4年后,他回到了家乡,除了种地干农活,还在家乡做过多种工作,由于勤劳肯吃苦,攒了一些积蓄。为此,他想自己创业大干一场。

除了能吃苦,刘章福还非常善于捕捉商机。他通过看电视等途径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前景广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010年,他拿出多年来的积蓄,从浙江引进了12头藏香猪,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1000多平方米的猪舍,开始了藏香猪特色养殖。

刘章福介绍说,他引进的这批藏香猪生长能力很强,适应山区生长,喜欢吃野生植物,所以成活率高,肉质很好,并且猪在外面生长抗病力强,基本上不发病,属于一种绿色产品。为了提高养殖水平,他订阅了《农村百事通》《致富快报》等报纸、杂志,认真学习藏香猪养殖技术。同时,为了降低养殖成本,刘章福建起了39亩的李子园,让猪在果园里觅食,栽种了四五亩黑麦草和番薯藤,用青草、米糠等配料进行喂养。

经过4年的摸索和努力,刘章福的藏香猪养殖场已经形成规模,现在猪场有母猪40多头、公猪2头,存栏商品猪300多头、仔猪300多头,年出栏商品猪600多头,总收入200多万元,生猪畅销广东、深圳、福建等地。

谈到今后的打算,刘章福说,一人富不是富,最大的梦想是让大家一起致富。他准备继续扩大规模,成立合作社,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地下猪舍”闯出致富路


灵寿县塔上村的聂春生,开办的养猪场名气很大,在这里,猪舍被分为地上和地下两种,而鲜见的“地下猪舍”,也让聂春生收获了一个响亮称号——“养猪大王”。

地下猪舍到底是个啥样呢?带着疑问,记者来到养猪场进行实地探访。聂春生介绍,他于2007年在这片丘陵坡地上建造了地下养猪场,累计投资数百万元。为做大做强,聂春生吸纳周边养猪户,成立了泰丰养猪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集中防疫、统一饲料供应、统一猪种改良、统一生猪销售,带领养猪户走出了一条共同致富的好路子。

地下修建猪舍非常少见。可聂春生解释说,这是专门针对猪的生活习性,利用地温、地湿,使猪舍达到夏天降温、冬天保暖的效果。与普通猪舍相比,可有效节约大量煤、电等经营成本。

为了让猪更舒适,地下猪舍还设置了自然通气系统,使猪舍因粪尿产生的混浊氨气快速排除。另外,在猪舍上面种树,夏天浓郁的树荫可为地上猪舍遮挡阳光,也可在上面种植作物,用沼渣液进行追肥。

如何解决地下养猪的采光问题?聂春生说,“地下养猪场没有太阳照射,但是猪群可以从饲料里获取维生素D3,完全可以满足其营养。加上良好的通风、通气、透光,生猪能够又快又好生长。”

聂春生出售的仔猪品质优良,瘦肉率很高,平均每天出栏仔猪五六十头,全年出栏仔猪可达1.8万头。“俺饲养的仔猪都是按个头卖,除了满足灵寿本地养猪户,其余全部由各县的农业经纪人收购。”

地下猪舍让聂春生闯出了致富路,也让他有了新的事业规划。如今,聂春生又盘下400多亩荒坡用作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在的养猪场变成了其中一个产业分支。

遵义桐梓“小香猪”养殖走出致富路


桐梓县松坎镇村民李光洪夫妇三度回乡创业,贷款修起占地约8亩的养殖场,预计下半年种猪规模可达100头,商品香猪存栏800头,可实现产值90万元——

5月阳光明媚,位于桐梓县松坎镇岩椅村的弘扬香猪特色养殖场里,成群的小香猪在圈舍周围的坡坎上悠闲地觅食,两排规则的圈舍小格子圈养着熟睡的母猪。

中午12时左右,一身“猪倌”打扮的李光洪夫妇往猪圈的食槽里倒了一些熟饲料,闻着声响,周围的小香猪立马围拢过来,争抢食物。

“要不了几个月,这几十头香猪就能出栏了。”看着一天天肥壮的小香猪,李光洪夫妇一脸欣慰。

曾经,“猪倌”李光洪是一名在外漂泊的打工仔。夫妻俩在外打工20余年,先后两次回乡创业都以失败告终,打工多年的积蓄消耗殆尽,乡邻们冷嘲热讽,说李光洪“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儿”。

转机出现在2014年。

这一年,李光洪在重庆綦江朋友家做客,在朋友的指引下考察了綦江一家香猪养殖场,夫妻俩又不约而同萌生回乡创业的念头。但一想到前两次的失败,夫妻俩又忐忑犹豫起来。松坎镇农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得知李光洪夫妻的想法后,上门为他们加油鼓气,并在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坚定了李光洪夫妇养殖香猪的信心。

“我们决定再试一次,看到别人的香猪卖得这么好,我也要当好‘猪倌’。”李光洪信心满满。

“猪儿都是圈起养的,但我们的香猪却是放养的。”李光洪一句话道出了香猪的养殖“秘诀”。

“放养的香猪,肉质较普通猪肉更香更有嚼头,价格也卖得更高。”李光洪跟记者算了一笔账:香猪出栏时平均20公斤,按照市场价每公斤70元到80元,一头香猪可卖到1500元左右。

看到香猪发展的前景好,松坎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采取“养殖场+农户+合作社”模式,即由合作社免费为每个困难户家庭提供2头母猪,待母猪产崽后,由合作社统一回购,销售到重庆、遵义等地。以每年每头母猪产崽2窝、每窝猪崽10头来计算,一年2头母猪出栏商品香猪近40头,可实现产值近6万元。

“按照现行脱贫标准,参与香猪养殖的困难家庭只需要一年的时间就可以脱贫。今后我们要积极向上级争取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向特色种植养殖户倾斜,真正走出一条适合松坎产业扶贫的新路,带动更多乡亲增收致富,”松坎镇党委书记王毅话语坚定。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战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目前,依托特色种植养殖大户带动和产业合作,不少返乡农民工在松坎镇党委政府的扶持下,参与到种植养殖业当中来,一步步行进在小康路上。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93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