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鱼种池空闲期养殖鱼虾和河蟹

当年鱼种培育至11月中下旬,即开始投放成鱼池或并池越冬、而下一年的鱼种培育要等到5月中、下旬才能开始,期间空困期高达5~6个月。近年来,如何合理利用空闲期的鱼种池,增加综合经济收入,已受到广大养殖户的高度关注。现将相关技术方法介绍如下。
一、培育春片
越冬鱼种投放成鱼池或销售时,可适量选择部分鱼种,采用稀放速培的方法,至5月底培育成春片鱼种,作为成鱼养殖池塘轮放或补放的大规格鱼种来源,既能解决优质大规格鱼种的短缺难题,又可增加养殖经济收入。
二、养殖成鱼
利用空闲期打时间差,在空闲期的鱼种池内囤养部分小规格商品鱼,囤主要品种有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鱼等,囤养的鱼类一般于11月底前投放结束。放养前5~7天投施发酵好的畜禽粪肥,施肥最为200-300千克/亩,囤养期内还应适当追肥,以保持池水一定的肥度。冬季晴暖天气(水温6~8℃)时,每2~3天投喂1次蛋白含量为30%以上的配合饲料,投饲量为1%~15%。早春气温回升时应增加投喂量和投喂次数,使囤养鱼类保持较高的生长速度。一般日投饵2次,分别于上午11时、下午3时各投喂1次,投饲量为1.5%~2.0%,同时应适时加注新水、开机增氧,保持水质洁爽。4月下旬开始分批捕捞上市,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分2-3次捕完,既调剂了夏缺的水产品市场,()又利用季节差价增添了新的养殖收入。之后接着清池消毒,以备培育鱼种之用。
三、暂养河蟹
为错开上市高峰,可利用空闲的鱼种池暂养商品蟹,利用季节差价,增加养蟹经济收入。暂养前在鱼种池四周用钙塑板围成防逃墙,以防河蟹逃逸。用生石灰干法清池,用量为75~100千克/亩,以杀灭病原及其它有害生物。将商品蟹的暂养量控制在200-300千克/亩,并严格遵循在同一池内暂养同规格蟹、同雌蟹、同雄蟹原则。冬季控制水深在1.5米左右,以防因池水表层结冰缺氧而导致河蟹窒息死亡;开春后水深降至1米左右,以增加水温。当水温在10℃以上时,每隔3~5天换1次水,每次换水10%左右,并适时开启增氧机增加池水溶氧,保持水质的肥、活、嫩、爽,为河蟹营造舒适快乐的生活环境。在河蟹暂养期间,应适当投喂部分配合料或小鱼、小虾、南瓜、山芋等,以保持河蟹的膘肥体壮,保证起捕上市能卖出好价格。
四、暂养青虾
收购4厘米左右的小规格虾,利用空闲鱼种池进行强化培育,以增加青虾的规格、产量和效益。一般于11月底将青虾投放入池,一般暂养量为150~200千克/亩,放养前应剔除软壳虾,同一池内暂养的规格应一致,并一次放足。青虾入池前同样要用生石灰清池消毒,以杀灭病原菌及敌害生物。暂养期内,应加强水质管理,定期追施肥料、加换新水,保持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pH值在7.5~8.5。适时使用增氧设备,保持池水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坚持每天投饵,水温达8C以上时应适当增加投喂量和投喂次数,以满足青虾生长的营养需求。元旦、春节前后市场对青虾的需求量大,销售价格也高,此时可起捕上市销售,既可调节节日市场供应,又能取得较好的暂养效益。
五、栽植料草
为了充分利用鱼种池的空闲期和池泥肥效,增加青料和肥料来源,提高鱼种池的生产力,可于11月中、下旬排干池水,在池底开挖十字形或井字形池间沟,沟宽为30~40厘米、深为50~60厘米。开挖池间沟的目的是滤尽池底残水,使淤泥呈半干状态,以利栽植料草。一般以栽植黑麦草为佳。黑麦草可以预先在料草匪里和池埂上育秧,待池内淤泥半干后将草秧移栽至池底和池坡(这样做可延长黑麦草近一个月的生长期)。待黑麦草栽植成活后,可适当投施肥料,以促进其生长。尽管冬季气温较低,但由于鱼池具有避风防寒的特点,冬季又是多晴朗天气,所以黑麦草仍可获得较高产量,一般每亩可产草1000~1500千克。4月初可割青1次,收割的青草用于亲鱼或成鱼的投喂。4月底前将草全部割完,堆放于池四周的池坡上,让其腐烂发酵分解,作为5月下旬开始鱼种培育的肥料。

相关知识

河蟹池早期肥水(青苔池)心得


3月份河蟹池由于气温低普遍在5~15度,且温差大,及下雨频繁,导致河蟹池青苔产生的机率大幅增加,许多河蟹池里出现青苔且不易消除,且肥水难度较大,今年在常州地区部分河蟹池使用我公司的一系列产品,效果较好。在此交流一下我用药的心得,早期青苔主要是以棉絮状青苔(俗称棉苔)居多,且水浅(一般在50厘米以下)基本水体一清到底,水体很瘦,
针对此情况,我们采取先杀灭青苔后肥水的方案:首先使用“纤苔净”,一瓶用1-2亩,局部较多区域适当加量使用,使用完后,干洒“控苔解毒底改”颗粒到青苔居多处,主要起到加速青苔死亡的作用,一般一包用3-5亩,一般使用后2~3天青苔开始死亡,一个星期左右青苔基本死光,青苔死亡后,我们马上开始肥水,由于早期水温低,且经常下雨导致肥水很难肥,且不易保持,无论使用速效的无机肥还是其它有机肥,都不易把水肥久点,精博出产的“藻动力”对于早期低温肥水有着特有的效果,由于早期藻类生长难于破壁,所以不易生长,从而导致不易肥水,而藻动力在这方面作用突出,一般使用3-4亩一瓶,水过瘦过清(有条件的引5公分的外源水)可以使用2亩一瓶,使用后2-3天可以起到明显效果,水体由原来的清澈变得嫩绿,由于早期下雨较多,为了保持肥效的持久,所以要配合“氨基酸肥水膏”使用,一般一桶用8-10亩,水深的可以保持半个月的肥效。
由于3月份是成蟹养殖脱第一壳的关键时期,所以把水体肥好,减少水体的应激变化,对于河蟹生长至关重要,经过这些年的使用心得,针对长有青苔的河蟹塘,先使用纤苔净,配合干洒控苔解毒底改,过3~4天后,使用藻动力加肥水膏,建议根据下雨的情况,一般7-10天追肥一次,可以有效解决早期青苔多且水难肥这个难题。(

河蟹养殖池后期水质管理措施



河蟹养殖进入后期养殖阶段,同时也进入催肥期,是加强营养积累,增加蟹黄的时期,对水质要求也十分严格,水质越好,河蟹病害少,容易蜕壳,体重增加大,同时味道越纯正。由于部分蟹池出现无水草、少量水草、衰败腐烂水草或过多对水质产生较大影响,蟹池水质容易变坏,容易导致河蟹发生病害的几率加大,对河蟹收成有较大影响,为此,抓好河蟹后期水质调控至关重要,是夺取河蟹最后丰产丰收的关键,现提出如下意见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定期注换新水:一般10天左右注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水体1/5左右,水位一般控制在0.8m左右。
2、科学使用底改和水改调节水质:采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吸收水中、水底有毒有害物质;使用底质改改善池底淤泥,分解池底淤泥中的硫化氢、氨氮等有害物质,以提高溶氧,稳定pH值,提高河蟹机体免疫力,可明显提高河蟹产量和品质,水质生态环境较差的应10-15天使用一次。
3、割除多余水草:后期池塘水草覆盖面积50%左右,水草过多影响河蟹正常活动及蜕壳、成熟。水草生长过旺,可人工割除多余的水草,控制生长,及时捞出变质、死亡的水草。
4、水草移植:对于无水草、少量水草、衰败腐烂水草蟹池,水质最容易变坏,可以移植易成活的水花生和青萍,简单方便、成本轻、见效快,既能起到净化水质作用,又能提供青绿饲料和栖息场所。

河蟹养殖期饲养管理关键措施



抓好河蟹养殖生长期饲养管理十分重要,是提高河蟹产量、规格、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关键,根据笔者多年经验,现将饲养管理关键措施总结如下:
1、根据池塘实际养殖条件采取不同的套养模式
河蟹以大规格稀放为主,同时可套养鲢、鳙,青虾、鳜鱼等,采取不同的套养模式可充分利用养殖水体,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2、掌握河蟹蜕壳规律,加强蜕壳管理
河蟹苗种放养以后,在第一次蜕壳前应采取浅水,提高水温,及早投喂,投喂以小杂鱼为主,确保第一次蜕壳顺利。根据河蟹的蜕壳规律,掌握好下一次蜕壳期,在河蟹蜕壳期加强管理,“补钙”是河蟹养殖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在蟹池内泼洒硬壳宝促进河蟹蜕壳,也可在饲料中添加脱壳素、磷酸二氢钙投喂,保持河蟹蜕壳期环境安定。
3、采取先肥水,控制青苔的生长
在河蟹苗种放养前对池塘进行肥水,一是为河蟹提供适口的天然饵料,二是减弱青苔生长,控制青苔在池塘中的蔓延。
4、保持蟹池水草搭配均衡和适当的覆盖率
水草在池塘养蟹中的作用很大,不仅为河蟹提供天然饵料,而且能调节水温,提供隐蔽场所,能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和重金属,防止水体富营养化,防止水体污染,蟹池内应移栽伊乐藻、苦草、水花生等水草,栽植面积占池塘总面积的60%以上。
5、适时补放螺蛳
清明前后,每亩投放螺蛳200公斤,养殖中期根据螺蛳量的多少,可在8月份适量补投一次。
6、科学合理投喂饵料
饵料投喂坚持两头精、中间青的投饵原则和“四定、四看”的投喂方法,4—5月初期,饲料以新鲜野杂鱼和颗粒饲料为主,6—8月份中期投喂小杂鱼,辅以小麦、玉米等,投喂量上午投1/3,下午投2/3。
7、保持蟹池内有充足的溶氧
在高温季节要控制水草的密度,防止水草腐烂污染水质,造成河蟹缺氧,采取科学投饵,定期施肥,保持水色良好,使用增氧机或微孔增氧,保持蟹池内有充足的溶氧。
8、加强水质调控
种草和投螺能改善水质环境,一般水深保持0.8-1米,高温季节调节到1-1.5米,水质调节应侧重三个方面:一是勤换新水,一般10-15天换水一次,高温季节每天加水10-20厘米,同时开动增氧设备。二是调节水体的酸碱度,一般保持PH值在7.5-8.5之间,用生石灰调节,7-10天全池泼洒一次,每亩1米水深用10-15千克。三是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底质,先用底质改良剂改善底质,然后再使用EM菌改良水质,可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促进河蟹健康生长。
9、加强河蟹疾病预防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生态调节和科学用药相结合,除种植水草,定期泼洒生石灰,调节水质,科学投喂等一系列措施,还可使用微生物制剂,5、9月中旬用硫酸锌杀灭纤毛虫,并进行水体消毒和内服药饵,同时要防水老鼠、鸟类等敌害的侵袭。

河蟹养殖之幼蟹和蟹种培育:水泥池培育技术



1.水泥池水泥池面积较小,一般30平方米左右,池深1.2米,池底略向出水端倾斜,底铺5厘米厚的泥沙,并放置若干瓦片供幼蟹穴居。池塘四周应设置防逃和遮荫设施,排水口要设置滤水网罩。蟹苗入池前用100~200克/立方米浓度的漂白粉彻底消毒。进水时需用40目筛绢网过滤,以防止鱼虾、青蛙、水生昆虫等敌害生物进入。蟹苗混养量为0.05~0.1千克/平方米。
2.饲养管理
(1)投饵用于饲喂幼蟹的饵料主要有水蚤、水蚯蚓、鱼粉、豆饼粉、鱼、虾、螺、蚌等的肉糜及人工配合饵料。投喂时饵料要新鲜,日投喂量:鲜饵料约占幼蟹体重的10%~20%,干饵料约占幼蟹体重的3%~5%。日投喂2次,上午投喂全天饵料的30%,傍晚投喂70%,投喂饵料要均匀。
(2)水质管理蟹苗入池时要求池水30厘米左右,以后逐渐加深,至高温季节水深要加至1米。以后视水质情况每1~2天彻底换水1次,换水时应注意温差不能超过3℃。若在水中投入少量水草,也能起到稳定水质、遮荫和提供植物性饵料的作用。
(3)分级疏养蟹苗入池后,每20~30天分级疏散1次,以防密度过大。疏养后的密度应仅为原池的1/3~1/2。
(4)防止敌害鱼、虾、青蛙、水蛇、老鼠、水鸟及水禽等都是河蟹的天敌,要严加防范。

河蟹养殖高温期的管理要点



夏天天气炎热,水温较高,河蟹养殖一定要加强管理,精心饲养,保证河蟹安全渡夏,提高成活率,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有足量的水草供应:夏季蟹池内应放养些水花生、浮萍之类的水生植物,或者预先种植一些芦苇、茭白等挺水植物。有条件的地方,可用砖、瓦等堆叠人工蟹巢,为河蟹提供阴凉的栖息环境。另外,蟹池中要保持有大量的轮叶黑藻、节节草等幼嫩的水草,以便河蟹摄食和躲避敌害。用于遮荫的水草不能将整个池面都覆盖起来,应留有池面2/3左右的活动空间。应及时捞除污烂的水草,以免败坏水质,滋生病菌。
2.保证水质洁净:养蟹池应经常检查水质,勤换新水,及时捞除剩食和污物,保持池水清洁。水体的深度一定要保持1m以上,以防热水灼伤蟹体,影响生长。换水一般选择在傍晚进行,每次换水至少应留有1/3的原池水。气温高时一般以3—5天换水1次较为适宜。水源一定要清洁、无毒,含有一定量的无机盐类,如钙、钾、钠,磷等离子都能被河蟹直接吸收,以促进河蟹的生长和蜕壳,因此,换水后可根据情况补充水中的无机盐类。在河蟹蜕壳期间,尤其要增加钙离子的含量,一般每667m2水面用生石灰5—l0kg,化水后全池泼洒。
3.注意投喂饵料:河蟹属杂食性的动物,偏爱动物性饲料,如蚌、螺、小鱼虾。河蟹在天然水域中摄食植物性饵料占有很大的比重。高温阶段应适当增加植物性饵料的比例。小麦、南瓜、菜饼等都是河蟹爱吃的植物性饲料。投饵时,应将这些饲料设法制成团块状,投入食台让河蟹摄食。投饵量应根据当天的水温和先天投饵后河蟹的摄食情况作相应的增减,一般以占池蟹总重的10K左右、投喂后两小时略有剩余为宜。每天下午4—5时投饵,以适应河蟹昼伏夜出的习性。
4.抓好防逃、防害和防病工作:高温期间必须每天巡查养蟹池。通过巡塘,了解河蟹的摄食活动情况,检查防逃设施,察看有无病害和敌害。若有河蟹逃走的痕迹,要及时堵塞堤埂的漏洞,更换损坏的防逃设施和进出水口的网罩。大风暴雨天气,更要注意防逃。要注意防止敌害的侵袭,及时捕杀养蟹池中的青蛙、水老鼠等敌害生物。人工养殖的河蟹病害较自然界的多,要切实做好防病工作,可以不定期施用漂白粉等药物。出现病蟹、死蟹应立即查明病因,及时治疗,排除致病致死因素,保证池蟹安全生长。

河蟹池日常管理要点



如何科学地养好一塘河蟹?常言说得好“三分养,七分管”。巡塘工作是了解河蟹生长情况最直接和最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在日常养殖过程中每天的巡塘次数最好不低于3~4次,分别在黎明、午后、傍晚或午夜各巡查一次。巡塘时应注意观察:
1.注意蟹情动态,观察河蟹活力情况,是否有病害或其它反常行为;
2.观察河蟹是否蜕壳,蜕壳是否顺利,蜕壳的数量是多是少;
3.查看河蟹的摄食情况,检查饲料流失和消耗状况;
4.检查养殖池塘的阀门是否严密,堤坝有无缺口;
5.注意观察蟹池水位、水质与水色的变化;
6.观察蟹池内的水草与螺蛳的生长情况;
7.注意观察蟹池内的丝状藻类与蓝藻繁殖生长情况;
8.观察河蟹上岸等可能发生的各种迹象;
9.注意观察同一蟹池内河蟹个体有无出现大小悬殊的情况;
10.注意查看蟹池内有无敌害生物,并随时消灭掉。
认真做好了河蟹养殖日常巡塘工作,才能及早发现各种问题,并及时加以科学解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降低饵料系数,提高河蟹的成活率,达到提高河蟹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池塘养殖鱼虾混养模式


天津市武清区2009年池塘养殖普遍采取了鱼虾混养模式,此模式比传统的负类混养平均亩增收1000元左石。比南美白对虾精养投入少,风险小,适合我县池塘老化、面积大、水资源紧缺的现状。现将该模式养殖情况总结如下:

一、池塘条件

所养池塘均为多年养鱼池,面积在100亩左右,池底有机质含量丰富,进排水方便,电力设施齐备,道路通畅。

二、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池塘清塘消毒,每亩150千克生石灰溶化后全池泼洒或用三氯异氰脲酸1.5千克/亩全池泼洒,注意切不可二者合用。水体消毒后即可肥水,由于池塘有机质含量丰富,应尽量少施用有机肥,以含菌类的生态肥为主,利用微生物复合菌制剂分解池塘自身的有机质提供给浮游生物所需养分。

三、苗种的放养

肥水后一般4月中下旬就可陆续放鱼苗,放鱼密度鲤鱼100克/尾、亩放300尾,鲫鱼50克/尾、亩放200尾,花白鲢200克/尾、亩放50尾。5月中下旬即可放1厘米左右虾苗、亩放2万尾,放虾苗应选在天气好、水肥、水温15℃以上时,虾苗运到池边,将整袋虾苗放入池中,待水温基本一致后再打开塑料袋,把袋中虾苗倒进入盆,然后把盆中虾苗慢慢放入池中。

四、投喂管理

养殖前期日投喂两次,分别在上午9点和下午4点,投喂量为4%,饲料为蛋白含量在28%~32%的全价鱼饲料,7月中旬根据虾的成活率开始对虾进行投喂,在开投饵机的同时周边投喂虾料,视实际情况增加下午和傍晚的投喂量,虾料蛋白含量也为28%~32%。

五、水质调控

1.养殖初期以肥水为主要内容,尤其是虾苗下塘时一定要做到肥水下塘,一般鱼苗下塘至5月上旬,此时水温还不算高,池塘底质中有机质分解速度慢,这时要施用含有光合细菌、EM菌等的微生态制剂生态肥,可保证肥得快,肥效持久。

2.养殖中期随着水温的提高、投喂量的增大,水体的肥度不断增加,如果出现水体过肥的情况应及时使用微生物调水剂,帮助分解过多的有机废物,维护水体的藻相和水体中理化指标的稳定。如果水体过肥同时原生动物、轮虫大量繁殖,应首选中草药杀虫剂控制其数量后再进行水质调节,否则极易发生水体转水,造成溶解氧极低、大面积死鱼事件。

3.底质调控。养殖后期池塘中有机物非氧化分解沉积在底部,水体下层长期缺氧,要采取泼洒生石灰、底质改良剂或添加分解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的活性菌制剂及增加溶解氧的方法改善底质。

4.中后期雨季前后视具体情况每月加注一次新水。其他时间均以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

六、产量和效益

后杨村周边池塘及杨成庄乡鱼池一万亩水面均采用鱼虾混养模式。10月中旬之前80%池塘收虾完成,10月底其余池塘虾出净,平均亩产55千克,平均规格80尾/千克。12月中旬成鱼全部出塘,平均亩产530千克。平均亩增收1000元。

七、分析与讨论

1.此模式混养中各种养殖品种的量的确定有待进一步试验,今年养殖生产过程中有的池塘鱼密度较大,投喂量较大,虾的长势良好,虽然出现了几次浮头现象,但也没有影响产量。个别池塘鱼虾投放量都小,但产量并不高,虾个体小。分析原因为虾苗下塘时水瘦造成前期虾生长缓慢,投喂量大的池塘,水质一直处于较肥的状况,虾长势好,体质好。

2.养殖中后期少数池塘仍出现了原生动物、轮虫泛滥的现象,9月5日后杨村100亩池塘因原生动物、轮虫多没用杀虫剂,加之当晚停电,天气不好造成缺氧死鱼1万千克。9月15日杨成庄乡一鱼池因虫害造成5000千克白鲢全部死净。由此我们应在养殖结构上多增加以原生动物、轮虫为食的养殖品种。

3.在病害防治方面,由于套养虾密度低,虾发病机会少,定期施用微生物制剂也抑制了有害菌的繁殖,80%的池塘没发生病害,发病池病虾即被鱼吃掉,传播得不快,如及时投喂免疫多糖、Vc、氟苯尼考药饵,病情基本控制得住,损失不大。

4.饵料上我们一律选用蛋白含量在30%左右的全价饵料,只有一户池塘因营养缺乏虾发生白浊病,经我们在饵料中添加免疫多糖、多维后治愈,其余池塘并未影响虾的生长,分析原因为鱼虾混养中,虾主要以天然饵料为食,人工配合饵料为辅,对蛋白的要求可低一些。

无公害河蟹池塘养殖的蟹池建造



按照河蟹的生活习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从便于进行生产管理出发,选好建池地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是发展池塘养蟹、提高有效产出的关键措施之一。
1.建池地点的选择:河蟹具有昼伏夜出、蜕壳生长和生殖洄游的生活习性,喜水质清新、天然饵料丰富和环境安静的水域,有打洞和上岸活动的习惯。因此,蟹池一般应选择在水源充沛、水质良好、环境安静和通路通电比较方便的地方进行建造,而离水源较远或有工业污染的地方不宜选用。从池塘养蟹的发展趋势看,今后必然要起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路子,因而蟹池的建造应注重规模,注重生产配套,注重以养蟹为主综合经营的需要,规模不宜过小,通常连片蟹池应在百亩以上,努力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2.蟹池的规格:养蟹池塘面积大小虽然没有严格要求,但从多年生产实践看,蟹池面积不宜过小,过小既不利于河蟹的高密度养殖,又不符合河蟹的生活习性,水质管理、蟹病防治也有难度。通常养蟹的池塘以8~10亩为宜,20~30亩也可以。养蟹池塘的结构与建筑工艺多种多样。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蟹池池埂埂面宽2~3米,坡比为1:2.5或1:3,沿坡脚建2~3米宽的平台,用作河蟹上岸活动、觅食和蜕壳场所,再沿平台四周开挖3~4米宽的环形集蟹沟,沟深0.5~0.8米,用作河蟹暂养和捕捞用。蟹池中间为大平台,用于栽培水生植物,培养底栖动物,作为河蟹的饵料生产车间和活动栖息场所。蟹池一般建成长方形、东西向。这样的蟹池采光面积大,光照时间长,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与增氧。池底要求硬质黏土或黏壤土。池埂、池底要求不渗不漏,保水性能好。新挖的蟹池池埂要夯实,不能留有洞隙,以防漏水逃蟹,防止河蟹钻洞形成“懒蟹”。
②蟹池为长方形、东西向,在蟹池坡脚处不建平台,直接沿坡脚开挖4~6米宽、深0.5~1米的环形集蟹沟,蟹沟中间为平台,其他要求同第一种形式。
③蟹池形式。这种养蟹池可仿对虾池或罗氏沼虾池进行规划与建造。池塘形状多呈长方形,长宽比约为2:1。池坡不应太陡,坡比为1:(2.5~3.0)。池底平坦且向排水口倾斜,便于放干池水晒塘和捕捞。淤泥一般以不超过10厘米。池塘须配备完善的进、排水系统,进水管上套有60目筛绢网袋,排水口必须设置拦网以防野杂鱼顶水进入养殖池中抢食和残害蟹苗。其最大优点是既适应河蟹觅食、活动、蜕壳、栖息的要求,又便于操作管理和河蟹捕捞,应加以大力提倡。另外,还可建造养蟹水泥池,长方形、圆形或椭圆形均可,面积一般20~40平方米,池深0.8~1米,池底要向出水口一侧倾斜,并要建好排污设施。也可利用现有的养鳗池进行养蟹。
3.排灌设施:河蟹为甲壳类水生动物,对水中的溶氧、pH等环境因子要求较高,加上河蟹贪食,食量大,新陈代谢旺盛,排泄物多,活动比较频繁;极易引起水质变化、污染,因而养蟹池必须建有完善的进排水系。通常进水渠建在池埂上,而排水渠建在池下,最好和商品蟹的捕捞结合起来,平时用作排水,捕捞时通过在排水口安装套网放水捕蟹。进排水管道四周要用三合土夯实,排水管外端要加防逃网。总的要求是做到高灌低排;灌排分开,每只蟹池都能灌得进、排得出,不逃蟹,旱涝保收,稳产高产。
此外,有些地方喜欢在蟹池内建蟹岛,池底用小瓦等材料建蟹穴,供作河蟹上岸活动和打洞。从养殖生产实践看,为增加养蟹池水体,增加养蟹空间,最好不要建蟹岛。可扩大池坡和建好平台,作为河蟹上岸活动和蜕壳场所。至于建蟹穴更没有必要,否则反而引起“懒蟹”和黑壳蟹的形成。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308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