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猪病的诊断及防治

猪的各种疾病,对于养殖户来说,如果没有及时的防治,后果会非常严重。因此,本文专门针对猪的几种常见疾病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应防治策略。

一、前言

猪肉是目前我国市场需求的一种主要肉食,因此很多的农民都会选择养猪来增加经济收入。江城县整董镇就是一个养猪比较普遍的地方,对于农业服务中心的人来说,搞好防治工作,是我们主要工作目标,按照县畜牧兽医局的要求和我镇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确实可行的动物防疫方案和措施,及时按排部署动物防疫和动物检疫、疫情监测等工作,在重大疫情防疫上尽量做到畜不漏针,彻底消除免疫死角。猪病的防治就成为了日常工作的主要问题。

为了帮助当地农民解决一些常见猪类疾病,本文特别针对一些猪类常见的疾病进行分析和剖析,并且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希望可以为猪病的防治起到借鉴作用。

二、猪病的主要种类及防治

1.猪瘟:猪瘟,又被人称为烂肠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传染疾病,一般具有急性、接触传染快、高热的特点。当然,猪瘟又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类型表现的病症也不一样。

第一种就是最急性型:这种类型的猪瘟,是一种比较少见,当然一旦出现,死亡率非常高,病发时猪的体温会迅速升到四十一度以上,无其他的表现症状,只需要一夜,病猪就会死亡,病程非常快,只有一到两天,死亡率高达百分之百。

第二种情况,就是急性型:这种类型的猪瘟,是比较常见的,发病时,猪的体温会升到四十一度左右,病猪食量迅速下降,基本不吃或者吃两三口即睡;猪鼻镜会有干燥现象,眼结膜发炎,并且逐渐会有脓性分泌物出现;初发病时,会有便秘情况,后期粪便会呈干粟状,并且带有出血或者黏液;发病后期,猪的耳朵会出现发绀状态,四肢的内侧,病猪的会阴或者腹下会有小的出血点,猪基本无运动,病程一般在一到二个星期,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七十到八十。

第三种情况,就是慢性猪瘟:这种病症,症状没有固定的特点,体温也不固定,时高时低;食欲也变得时有时无;特别喜欢饮水,经常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的状况,病猪发病时经常低头,尾巴下垂;病猪常挤睡在一起,体重出现迅速的下降,行动摇晃无力,病程一般会持续一个月以上,直到最后衰竭而亡。

1.1剖检:出现猪瘟死亡的病猪,在剖检时一般表现特征为:全身消瘦,耳朵有发绀的状况,四肢,腹部,肛门等各处都会有出血的状况,并且在心脏、喉头、肾脏等各处,都会有较明显的出血点;全身淋巴结均会有出现充血状况,切面会出现红白相间的出血面。病猪的胆囊以及胃黏膜也会有明显的出血斑,脾脏边缘会有严重的梗塞情况。

1.2防治措施:首先,生猪养殖户必须要对所有的猪群进行猪瘟预防注射,使用兔化猪瘟弱毒冻干苗,务必使所有的生猪都有足量猪瘟疫苗注射,对于出生的仔猪,也需要及时地进行疫苗的注射。

其次,养殖户尽可能实现自己繁殖仔猪,尽量不到市场购买仔猪,避免出现病种感染;购买时最好是到正规的市场去购买仔猪,对于购买回来的仔猪,不仅要及时地注射疫苗,并且要进行隔离观察,二十天到一个月后,如果无病发情况,才可以对其进行混养。

再则,对于猪群的饲养管理,以及猪场的卫生清洁,也需要相当地重视。对于出现猪瘟的猪群,首先,必须要用三到四倍的兔化猪弱毒冻干苗进行预防,对有病症的猪进行优先的注射,并且立刻隔离防治,当然注射时针头要进行及时更换,做到一猪一针头,防止病菌交叉感染。对于已经感染的病猪在无治的情况下,要进行扑杀,并且要进行深埋,对猪舍使用碱性消毒液进行彻底消毒处理。

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主要感染猪,尤其是母猪,该病严重影响其生殖功能,临床主要特征为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弱胎,不孕不育症,呼吸困难等,在发病过程中会出现短暂性的两耳皮肤紫绀,故又称为蓝耳病。发生该疫情后生猪死亡率非常高,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不论是猪的种类、年龄以及性别,都容易被感染。

母猪染病后,初期出现厌食、体温升高、呼吸急促、流鼻涕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少部分感染猪四肢末端、尾、乳头、阴户和耳尖发绀,并以耳尖发绀最为常见,个别母猪拉稀,后期则出现四肢瘫痪等症状,一般持续1~3周,最后可能因为衰竭而死亡。怀孕前期的母猪流产,怀孕中期的母猪出现死胎、木乃伊胎,或者产下弱胎、畸形胎,哺乳母猪产后无乳,乳猪多被饿死。公猪感染后表现咳嗽、打喷嚏、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和运动障碍、性欲减弱、精液质量下降、射精量少。生长肥育猪和断奶仔猪染病后,主要表现为厌食、嗜睡、咳嗽、呼吸困难,有些猪双眼肿胀,出现结膜炎和腹泻,有些断奶仔猪表现下痢、关节炎、耳朵变红、皮肤有斑点。病猪常因继发感染胸膜炎、链球菌病、喘气病而致死。如果不发生继发感染,生长肥育猪可以康复。哺乳期仔猪染病后,多表现为被毛粗乱、精神不振、呼吸困难、气喘或耳朵发绀,有的有出血倾向,皮下有斑块,出现关节炎、败血症等症状,死亡率高达80%。仔猪断奶前死亡率增加,高峰期一般持续8~12周,而胚胎期感染病毒的,多在出生时即死亡或生后数天死亡,死亡率高达100%。

2.1剖检:剖检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死猪,主要眼观病变是肺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并伴有细胞浸润和卡他性肺炎区,肺水肿,在腹膜以及肾周围脂肪、肠系膜淋巴结、皮下脂肪和肌肉等处发生水肿。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点斑,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鼻黏膜上皮细胞变性,纤毛上皮消失,支气管上皮细胞变性,肺泡壁增厚,膈有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见肾间质性炎,心脏、肝脏和膀胱出血性、渗出性炎等病变;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

2.2防治措施:本病算是一种新的传染性疾病,对于本病的防治,目前在我国已经研制出弱毒苗以及灭活苗,可有效对本病症进行防治。蓝耳病还是以疫苗免疫防治为主。如果是阴性,可以使用灭活苗进行防治。如果是阳性,则需要使用弱毒苗来防治。

此病症最主要都是引进新猪携带的病症,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猪场,都是由引进新猪引发的这种疾病,因此对于新猪引进时,一定要隔离进行观察,特别是一些喘而不咳的新猪,是携带这种病菌的重要案例。一定要将这种新猪进行全面的隔离检查和注射疫苗预防。扑杀所有病猪和同群猪;对病死猪、排泄物、被污染饲料、垫料、污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猪舍、场地等进行彻底消毒。

三、结论

上述论证中可知,对于生猪养殖户来说,养殖的过程中,特别容易出现各种常见的病症,如果出现像猪瘟之类的大面积感染疾病,或者是蓝耳病,如果防治不及时,很有可能造成大面积的猪群感染死亡。给生猪养殖户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在养猪时,一定要及时地对猪群进行疫苗防治,对于猪群的饮食以及卫生管理,也要非常重视,这样的话,才可以让猪群远离病害的侵扰,从而能够给当地生猪养殖户增收提供重要的保障。

相关阅读

猪几种常见皮肤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1猪疥螨病

猪疥螨病是最容易发生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是由于体表皮肤内寄生有猪疥螨而引起。所有猪只都能够感染,通常是5月龄以下的猪只容易发生,且白毛猪相比于黑毛猪更容易发生该病。猪群缺乏营养、饲养管理不当和卫生条件较差比较容易发生该病。

临床症状。病猪主要是皮肤发生炎症反应,脱毛,严重瘙痒,体质消瘦。一般先是在体毛短少、皮肤细薄的头部、眼窝、耳部及颊部发生病变,并能够逐渐扩散到颈部、背部、肩胛、后肢内侧以及躯干两侧等部位。发病初期,病猪病变皮肤发红,并严重瘙痒,在柱栏、墙角等处持续摩擦或者搔痒,接着在皮肤上形成小结,发展至水泡或者脓疱疮,发生破溃后会形成结痂,并发生脱毛。症状严重时,病变皮肤明显肥厚,表面粗糙、干裂,且会出现全身症状,如精神较差,食欲不振,体质消瘦,贫血,停止发育等。

预防措施。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舍内清洁、卫生,并保持通风良好和干燥,冬季经常更换垫草。对病猪污染的圈舍及饲养用具要用2%~5%的克辽林药液进行全面的彻底消毒,没有经过消毒的用具禁止进入猪舍。新引进的猪只必须经过隔离观察,确保健康无病后才能够合群饲养。妊娠母猪上产床前要加强螨病处理,防止影响后代仔猪。

治疗措施。为确保药物能够有效接触虫体,最好先用温水、肥皂水或者来苏儿水对病猪患处进行彻底清洗,硬痂和污物清除后再涂抹药物。病猪可在体表喷洒或者在患处洗擦2%敌百虫溶液,每天1次,效果较好,注意敌百虫水溶液最好现用现配,但妊娠母猪不能使用。病猪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或者皮下注射0.3mg伊维菌素,质量效果极佳。

2.猪渗出性皮炎

猪渗出性皮炎也称为油猪病,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是由于体表感染葡萄球菌而导致,通常7~30日龄的仔猪容易发生,临床上的主要特征是渗出性坏死性表皮炎。

临床症状。病猪精神萎靡,结膜发炎,通常体温不会升高,无毛处(如面部、颈部以及背部等)发生湿疹样病变,皮肤发红,存在红褐色斑块,并渗出黏液、浆液,表皮脱落会与渗出液形成结痂,类似鱼鳞状,严重骚痒,痂皮脱落可看到溃疡面。被毛呈灰色,比较潮湿,皮肤呈橙黄色,散发腥臭味。皮肤明显增厚,出现坏死,形成褶皱而结痂,且痂皮干燥后会发生龟裂,通常体温保持正常,但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会造成大批量死亡,存活的仔猪生长发育缓慢,大多数会形成僵猪。

预防措施。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舍内环境卫生、通风良好,控制温、湿度适宜。及时清除舍内粪便,并使用0.3%过氧乙酸液对墙壁、地面、饮水槽、饲槽以及其他用具等进行全面的彻底消毒。母猪转入产房前要对产房进行清洗和消毒,还要对产后母、仔猪舍进行彻底消毒。仔猪要修齐牙齿,围栏表面保持光滑,铺垫木屑或者稻草,避免仔猪皮肤被刺伤,还要防止仔猪之间咬架。

治疗措施。病猪可按每千克体重注射15mg氨苄西林钠,每天2次,连续使用2~3天。或者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20mg氟苯尼考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2~3天。患部用温水清洗干净,擦干后涂抹上适量的磺胺软膏或者水杨酸软膏。另外,可在每lOOkg饲料中添加30g土霉素,连续使饲喂7~lO天,或者取lOOg金银花、200g板蓝根,研成细末后均匀混合,每次服用25g,每天2次,连续使用2~3天。

3猪丹毒

该病是由于感染猪丹毒杆菌而导致的一种传染性皮肤病。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尤其是在气候炎热且多雨季节非常容易发生。

临床症状。该病在临床上可分成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且临床症状存在一定差异。急性病猪会表现出败血症,少数会突然发生死亡,体温持续高热,可升高至少2℃;体质虚弱,往往躺卧在地上,结膜发生充血,呈暗红色,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在3~4天内发生死亡,有时也可经过7~9天才发生死亡,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亚急性病猪的皮肤出现疹块,通常在胸、背等处皮肤存在不同大小且形状不规则的疹块,体温超过41℃,食欲不振,发生便秘,经过有效治疗后能够恢复,但也有个别会转成急性或者慢性型。慢性病猪主要会出现心内膜炎、关节炎和皮肤坏死的症状,关节发生肿胀,伴有疼痛,跛行,行走蹒跚,甚至只能够卧地不起,但体温基本正常,被毛粗乱,生长发育不良,呼吸急促,不停咳嗽,局部皮肤呈黑色,干燥后如皮革状坚硬,最后发生脱落。

预防措施。主要采取疫苗接种来预防该病,目前主要使用弱毒苗和灭活苗,哺乳仔猪要在断奶后进行首免,之后每间隔6个月进行1次免疫接种;对于其他猪,分别在春、秋季节进行1次免疫接种。青霉素是治疗该病的主要药物,同时配合使用镇痛、解热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没有存在并发症,都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几种常见鸭病的防治方法


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雏鸭急性传染病,病原体为一种肠病毒,死亡率高达90%,主要危害4~10日龄雏鸭。感染后潜伏期1~4天,突然发病,迅速传播。病鸭精神萎顿,眼半闭、嗜睡状,并见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或背着地、转圈,双脚痉挛性运动,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上述症状出现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死亡。

剖检肝脏肿大、质脆,被膜下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脾有时肿大。

防治利用高免血清和康复鸭血清肌肉注射0.5毫升进行预防,也可用免疫过母鸭产的蛋,制成免疫蛋黄,给病鸭每只注射1~1.5毫升。

雏鸭增喂适量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以增强体质。不同日龄雏鸭严格实行隔离分开饲养。

霍乱

药物治疗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对鸭霍乱均有良好的防治和治疗效果,常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但往往停药后又开始发病死亡。因此,治疗时必须保证足够药量和坚持疗程,即停止发病死亡后,不要立即停药。

磺胺类药物可用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异恶唑,按0.4~0.5%比例混于饲料中,或用其钠盐按0.1~0.2%比例溶于饮水中,连续喂服数日;磺胺二甲氧嘧啶、磺胺喹恶啉,按0.05~0.1%比例混于饲料中喂服。复方新诺明按0.02%比例混于饲料中喂服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抗生素可用土霉素,每只鸭每天取0.15~0.2克加水稀释后灌服,连用3~5天,可收到良好疗效。或按0.05~1%比例混于饲料或饮水,连用3~4天,青霉素肌肉注射,每只病鸭注射30000~50000国际单位,每天2~3次。

中暑

中暑又叫日射病、热射病或热衰竭,是水禽在夏天炎热季节常发的一种疾病。特别是近年来,北方地区夏季持续高温,鸭若长时间放牧或休息于烈日暴晒之下,就容易发生中暑;如果舍内通风不好,闷热潮湿,就更容易造成鸭中暑。

中暑鸭主要以神经症状为主,病鸭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口渴,翅膀张开下垂,昏迷倒地,痉挛、体温升高,粘膜潮红,昏迷;严重者可造成死亡。剖检死鸭可发现大脑充血、出血,全身静脉充满暗红色血液,血液凝固不良。

防治方法高温季节避开温度最高的时间放牧,放牧时早出晚归,中午找有荫凉的地方休息,组群不宜太大,饲养密度要适宜;保证足够清洁的饮水,鸭舍要采取适当措施防暑降温。

解暑配方为淡竹叶10克、滑石15克、生地黄12克、白茅根25克、香薷15克煎水,供15日龄鸭饮用;也可用鱼腥草、车前草、淡竹叶、香薷煎水饮服。

花肝病

花肝病是一种鸭病毒性传染病,以软脚、摇头和肝脏、脾脏及胰脏大量白色坏死点为主要特征,故暂称之为花肝病,其病原归属仍在研究中。它主要侵害1月龄内雏番鸭,7~8日龄即可发病,最多见于10~25日龄的雏番鸭,潜伏期为2~4天,发病率可高达100%,死亡率通常为20%~30%,严重的可高达95%以上,给番鸭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病发病急、传播快,几天内即可涉及全群,在出现死亡鸭后,病势发展较快,1~2天内即达死亡高峰。

症状病雏鸭表现精神沉郁,毛松震颤,两脚软弱无力,头颈下垂,有的可见喘气和下痢;有的表现健康,一旦出现症状则往往已是疾病的后期。

病变剖检时特征性病变主要见于肝脏。肝稍肿大,色棕褐,散布许多针头大至粟米大的灰白色坏死小点;脾稍肿大,亦可见如肝脏的类似病变;肾苍白,有小点坏死出血;间或见胰腺水肿及小点状坏死,部分肺淤血、水肿。

防治迄今尚无特异性有效防治药物,在疫区以本地病鸭分离毒株研制成的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效果良好。对患病早期番鸭使用当地分离毒株制备的高免蛋黄抗体或血清抗体进行治疗,结合使用多维、抗生素和中草药制剂,经实验室和现场应用,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腹泻

饲料引起的腹泻饲料保存不当易引起霉变,鸭吃了霉变的饲料就会发生腹泻。可在饲料中加入脱霉剂(制霉菌素、克霉唑等)进行预防;饲料中蛋白质过高,会加重鸭肾脏的负担,引起代谢紊乱,出现腹泻,治疗须及时通肾;钙、磷比例不当和维生素缺乏时也会引起鸭腹泻,要及时调整饲料配方。

药物引起的腹泻多维用量过大时会引起鸭腹泻,要及时调整用量;对药物中毒引起的腹泻要保肝护肾,通肾利尿;对连续用药引起的腹泻,要调整肠道菌群,加入芽孢杆菌和益生素,同时配合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在用药过程中,要由低敏到高敏,由单一用药到用复方制剂,制定合理的用药程序,选用信誉好的厂家生产的兽药。

环境引起的腹泻夏季,由于高温天气使鸭饮水量加大导致肠道菌群减少、阴雨雷电的应激、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畅、防暑降温不良、室内氨味过大等都会引起鸭腹泻,所以在高温天气要做好鸭群的饲养管理,及时清粪,更换垫料,供给新鲜清洁饮水,同时需在其饲料中加入鱼肝油、维生素C等以减少应激。

疾病引起的腹泻细菌性疾病引起的腹泻有大肠杆菌病、浆膜炎、魏氏梭菌病等。治疗大肠杆菌病、白痢可选用氨苄西林、头孢拉啶、环丙沙星等;治疗浆膜炎和魏氏梭菌病,可选用利福平、磺胺二甲氧嘧啶、氟苯尼考等药物;对病毒性疾病如鸭流感、副黏病毒病要从预防入手,7日龄时接种禽流感疫苗,14日龄接种新城疫疫苗。

生猪几种常见皮肤病的防治


一、猪疥癣俗称猪癞、疥疮,是猪皮肤病中最普遍和最严重的一种,严重的疥癣不但影响猪体增重,还可造成猪的应激反应。患猪剧痒,摩擦,用肢蹄搔弄患部,常致出血、脱毛、结痂,并常在猪眼周、颊部、耳根、背部、体侧和股内侧皮肤肥厚处,形成皱褶和龟裂。防治:经常保持猪舍清洁干燥,猪群不应拥挤,猪舍要通风良好,冬季勤换垫草,经常让猪晒太阳,猪圈半个月消毒1次。发现本病后,猪舍、饲具等要用20%石灰乳或5%热火碱水等进行彻底消毒。对病猪常用以下方法进行治疗:①用2%敌百虫溶液喷洒猪体或洗擦患部,每周一次。②伊维菌素按每千克体重0.3毫克的剂量皮下或肌肉注射,效果极佳。③用柴油下脚料、废机油涂擦患部,每天一次。

二、猪虱与蚤猪虱常寄生在猪的耳根部、颈部、腹下及四肢内侧。病猪瘙痒,到处摩擦,引起红疹、化脓性皮炎、脱毛脱皮等,严重感染时造成猪贫血。猪虱还是传播猪痘的重要媒介。寄生在猪身上的蚤是一种人蚤,常寄生于在污秽环境中饲养的猪身上。防治:①1%高锰酸钾水冲洗,3%来苏儿喷洒猪体虱、蚤寄生部位,但要谨防感冒。②取敌百虫经清油煎熬,晾凉后涂擦患部。

三、猪渗出性皮炎(猪油皮病)常发于1~6周龄的幼猪。由于仔猪间打架咬伤,粗糙地面及墙壁的摩擦,患疥癣抓伤等伤口感染而引起猪渗出性皮炎。病初在肛门和眼睛周围、耳廓和腹部等无被毛处皮肤上出现红斑,发生3~4毫米大小的微黄色水泡,迅速破裂,渗出清朗的浆液或黏液,与皮屑、皮脂和污垢混合;皮肤变得湿粘,呈油脂状,干燥后形成龟裂硬层,或呈带棕色鳞片状结痂,发痒。痂皮脱落后,露出鲜红色创面。通常在1~2天内蔓延至全身表皮。病仔猪食欲减退,饮欲增加,迅速消瘦。一般经30~40天可康复,但影响发育。严重病例可在4~6天死亡。育成猪或母猪也可发生,但病变较轻,无全身症状。防治:发病早期以异恶唑类、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可收到良好效果。()感染部分可用氯仿冲洗。

四、坏死性皮炎是由一种坏死杆菌经损伤皮肤和粘膜(口腔)侵染的人畜共患病。多见于仔猪和架子猪,其特征为体表皮肤及皮下发生坏死和溃疡,多发于体侧、四肢和头部,看上去外部病灶虽不大,但皮下已形成很大的囊状坏死灶,灶内组织腐烂,积有大量灰棕色恶臭的液体,最后皮肤溃烂。有的病猪发生耳和尾干性坏死,最后脱落。内脏出现转移性坏死灶和继发感染时,病猪全身症状明显,发烧、少食或拒食,常由于高度衰竭而死亡。防治: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勤换垫草,保持猪舍干燥;避免猪群拥挤和争食咬斗,防止发生创伤,如有创伤则及时处理;在仔猪出生后24小时内,剪掉仔猪高出牙床部分的犬齿和侧切齿,大窝仔猪分散饲养,以避免吮乳时相互抢争乳头。治疗时,先将病猪患部痂皮刮除,用双氧水或高锰酸钾水冲洗,再涂上抗生素药膏。

五、猪痘俗称猪天花,是由猪痘病毒或痘苗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由猪血虱、蚊、蝇等传播,多发于4~6周龄仔猪及断奶仔猪。病初体温升高到41.5~41.8℃,精神和食欲不振,鼻黏膜和眼结膜潮红、肿胀有黏性分泌物。在鼻镜、眼皮、腹下和股内侧等毛少皮薄的部位,先发现很多红斑,不久变成丘疹,2~3天后则变为水疱,然后变成脓疱,最后变成棕黄色结痂,这种有规律的病变是本病的特征症状。大多数患畜在三周后恢复。防治:猪群应定期进行猪痘疫苗接种;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灭虱、蚤、蚊、蝇等。对新购猪,要先隔离饲养1~2周,防止引入传染病。对病猪污染的环境及用具要彻底消毒,垫草要焚烧。治疗猪痘无特效疗法,治疗目的在于防止细菌继发感染,主要是进行对症治疗。患部可选用1%龙胆紫溶液、5%碘甘油、5%碘酊等涂抹,有些病例还要配合抗生素等抗微生物药,并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六、角化不全症猪的角化不全症与锌缺乏有关。饲料中钙、磷比例不当,缺锌,缺乏必需的脂肪酸,均会干扰锌的吸收,导致皮肤角化不全。多见于7~16周龄仔猪的四肢、脸部、颈项、臀部和尾巴,且常呈两侧对称分布,很少群发,病死率低。病变部起初为小红斑,迅速变为丘疹,随后表皮增厚到5~7毫米,形成皱褶、裂隙与鳞屑。本病无痒感,此点可与疥癣分别。防治;调整日粮结构,适当补锌(硫酸锌、碳酸锌、氧化锌等),一般仔猪补锌浓度为40~45毫克/千克,母猪100毫克/千克。

七、湿疹湿疹多是因为皮肤不洁、湿热蒸、汗液浸渍、烈日曝晒和昆虫叮咬,或由于某些化学物质刺激,以及饲料单纯、矿物质和维生素不足等而引起的皮肤表层的特殊炎症。其特征为常在头面及股内侧皮肤上出现红斑,然后形成丘疹、水疱和浓疱。病猪表现瘙痒不安,不断在墙壁和食槽上擦痒,擦破后露出糜烂面,出血。病变逐渐扩大到全身,最后形成痂皮,皮肤增厚并有皱褶,被毛脱落。防治:首先清除发病原因。在早期(红斑期和丘疹期)患部可用保护性撒粉(滑石粉或硼酸、鞣酸各等份混合粉剂)。当水疱或脓疱破溃后,患部可用2%明矾水或2%鞣酸溶液冲洗,洗净后涂1%~3%紫药水;到后期(痂皮期),患部可用双氧水、1%~3%硼酸溶液冲洗。洗净后剥去痂皮,再涂以氧化锌或硼酸软膏等,并配合应用抗组织胺药、副肾皮质激素和维生素B6等药物治疗效果较好。

种母猪几种常见病的防治方法


1.母猪产后胎衣不下

发生原因:一是母猪子宫收缩无力,二是胎儿胎衣与母猪子宫粘膜粘连。

防治办法:一是平时注意对母猪的饲养管理,增强妊娠期母猪体质和母猪分娩能力。二是皮下注射垂体后叶素或催产素10~50单位,加强子宫蠕动促使胎衣排出。三是用略高于体温的无菌水1000~2000毫升注入子宫内,刺激子宫蠕动促使排出,如果以上办法未得到解决,而又从阴道流出脓性分泌物,按子宫炎治疗或淘汰。

2.母猪阴道脱出

母猪产仔前后,阴道壁突出于阴门之外。一是母猪产期腹压增高或努责过强所造成的。二是母猪年老体弱阴道松弛。三是猪舍环境潮湿寒冷,对猪群互相挤压。

治疗方法:对轻度的不全脱出可用0.1%高锰酸钾水将脱出部分阴道洗净,用双手拇指顺阴道孔处轻轻将道送回原位,再用针头乱刺阴门周围或后海穴注射10毫升酒精,并让病猪站立走动一下,不再俯卧,一般可治愈。若阴道大部分脱出,用上述办法送回又反复脱出的可用阴门2/3缝合,暂时控制脱出,待3~4天炎症消失后拆线治愈。

3.母猪乳汁不足或无乳症

发生原因多属母猪妊娠期营养不足,其次是乳房炎和其他全身性疫病引起。内分泌失调也会造成本病,也有的来源于乳腺先天发育不良。

防治办法:首先摸清缺乳原因,对症治疗。母猪妊娠期要按妊娠母猪饲养标准给料,不可限食过重或用其他无营养价值的代食品填充。如属管理不当造成营养不良性缺乳症,每天给母猪饮服豆浆2000~3000毫升(0.5千克大豆),1周可以解决。用鲶鱼、老母鸡和胎衣煮汤饮服有效。其他疾病引起的,如乳房炎引起的泌乳不足或无乳症,首先治疗原发病/,再恢复泌乳功能。如因外伤感染引起的乳房红肿热痛、不让仔猪吃奶、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低沉等,局部肿胀有热痛的可冷敷治疗,局部外伤感染的可用双氧水或雷夫诺尔无刺激性冲洗患部,再涂碘酒消炎。

4.子宫炎

发病原因:多因配种或人工助产消毒不严带入病原体而引发的。分娩后子宫内留胎衣或未娩出的死胎腐败感染也是主要原因。

症状表现: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减少,体温升高至40~41℃。阴门流出粉红色脓性分泌物。母猪日见消瘦,不能正常发情或发情配种不孕。

防治办法:经常保持床面卫生,人工授精时要消毒好输精管,并做到一猪一管,防止交叉感染。治疗可用0.02%新洁尔液或1%的盐水冲洗子宫,用消毒好的导尿管插入子宫口内另一端连通注射器缓缓注入(药液要加温与体温同高)。待药液排出后再注入160万单位青霉素。同时用160万单位青霉素和100万单位链霉素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5天。

(辽宁黑山县畜牧技术推广站121400梁巍李小松)

猪恶性水肿病的流行、诊断及防治方法


1病原特点

该病的主要病原为梭菌属中的腐败梭菌。其他梭菌如水肿梭菌、魏氏梭菌及溶组织梭菌等也可致病或参与致病作用。腐败梭菌为两端钝圆的大杆菌,长3~lOlum,宽0.8~1.lμm,有周身鞭毛,能活泼运动。在培养物和病理材料中多单在、成双或为短链,在动物肝脏的浆膜面上可形成很长的长丝状,在诊断上很有价值。该菌不形成荚膜,但在体内、外均易形成芽孢,芽孢为卵圆形,比菌体大,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故致菌体呈梭状。革兰氏染色阳性,但在陈旧的培养物中也可变为阴性。

腐败梭菌为专性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才能在培养基上生长。在深层琼脂中长成棉絮状或绒毛状菌落。在鲜血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有溶血带。在厌氧肝汤中生长良好,并产生带有脂肪腐败臭味的气体。可分解葡萄糖、乳糖,不分解蔗糖,此点可与气肿疽梭菌相区别。腐败梭菌的繁殖体抵抗力不强,常用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很容易将其杀死;但其芽孢的抵抗力则很强,在腐败的尸体内可存活3个月,在液体培养基中可耐煮沸5~12min,在干燥的肌肉内于室温下可存活多年,2%石炭酸和盐酸对其无作用。腐败梭菌在适宜条件下能产生外毒素,外毒素包括卵磷脂酶、脱氧核酸酶、透明质酸酶和溶血素。这些毒素可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炎性渗出,不断向周围组织扩散,使组织发生坏死,毒素被吸收入血后可引起致死性毒血症。本菌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敏感,局部用药或肌肉、静脉注射均可获得良好疗效。

2.流行病学

该病多发生于马和绵羊,牛、猪、山羊较少;犬和猫不能自然感染;家禽中除鸽子外,虽人工接种也不发病。年龄、性别、品种与发病无关。因为病原菌分布的广泛性,该病可随处发生。该病的传播主要是外伤因素所致,如外科手术、断尾、去势、注射时消毒不严格,导致因本菌芽孢污染创口而发病。一般经口食入的多量芽孢,对其他动物一般并无致病作用(绵羊和猪可以发生感染除外)。病畜对该病的直接传染作用不大,但病畜可将病菌散布于外界环境中,污染土壤是潜在的危险因素。该病一般为散发,但在猪场大批去势、断尾时,如消毒不彻底,则可能出现群发病例。

3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0.5~3天。猪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创伤感染,常因外伤,如去势所致,表现为局部发生气性炎性水肿,并伴有全身症状,体温升高,食欲不振,精神沉郁;另一种为快疫型,常由胃黏膜感染所致,使胃黏膜肿胀增厚。有时病菌也可进入血流转移至肌肉,局部出现气性炎性水肿,引起病猪跛行,多于1~2天内死亡,很少自愈。

4病理变化

患部皮下和肌肉间结缔组织有弥漫性水肿,含有腐败气味的小气泡。肌肉呈灰白色或暗褐色,多含有气泡。浆膜常有小出血点,附近淋巴结显著肿大、出血和水肿。脾、肝、肾变化不典型。腹腔和心包腔积有多量液体。血液暗红色,凝固不良。

5诊断

临床诊断。根据临床症状,结合外伤史和流行病资料,一般不难诊断。但应注意与气肿疽、仔猪水肿病、巴氏杆菌病等相区别。对难以作出诊断的病例可进行细菌学检查。

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方法有形态学检查、培养特性检查、生化特性检查、免疫荧光抗体染色和毒素检查等,一般仅进行形态学检查即可作出诊断,而很少采用其他检查方法。细菌学检查方法为:取载玻片于肝脏表面浆膜作触片,以革兰氏染色(或瑞氏、姬姆萨氏染色)后镜检。若检出典型的长线状菌体(革兰氏阳性),即可建立确切诊断。

6防治措施

我国已研制出梭菌多联菌苗,在梭菌病多发地区和受梭菌病威胁的猪场可按说明使用,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

该病有两种治疗方法:①全身治疗。对病猪采用大剂量青霉素或链霉素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甚为有效。同时还应注意全身的对症治疗,如强心、补液、解毒等。②局部治疗。应及早对肿胀处切开扩刨,清除创内腐败组织,以氧化剂,如3%双氧水或0.l%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撒布碘仿合剂,并施以开放疗法。同时还可向病变处周围注射3%双氧水,以破坏厌氧环境。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641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