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形布氏筋鱼

财布养牛 养鸭鱼

2020-10-29

中文名称鳗形布氏筋鱼


拉丁名称Bleekeria viridianguilla (Fowler, 1931)

异名绿布氏筋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玉筋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Ammodytoidei

中文科名玉筋鱼科

拉丁科名Ammodytidae

中文属名布氏筋鱼属

拉丁属名Bleekeri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西北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细长,稍侧扁,被中大圆鳞,体无纵皮褶,上下颌具绒毛状齿,侧线完全,沿背缘延伸,背鳍37-45鳍条,臀鳍10-16鳍条,无腹鳍,无鳔。背鳍37-42,臀鳍13-15,侧线鳞113-120。

生活习性
海水鱼。夜间隐伏沙中,不大活动,白日游动,喜集群。以小虾、磷虾、桡足类等。

相关阅读

玉筋鱼洄游


玉筋鱼系地方性资源,在渤海和黄海有数个地理群,不作远距离洄游,仅在浅海与外侧近海之间做深浅水游动。在秋末冬初,随着北方南下冷空气的来临,当水温下降到13~15℃时,由深水移向浅水砂砾底质一带产卵。在黄海中南部,玉筋鱼于每年11月开始产卵,12月中旬产卵基本结束,在黄海北部的产卵期要晚于黄海中部。据日本报道,产卵期最晚可持续到翌年2月分,产过卵的亲鱼向深水移动,在深水作业的底拖网渔获物中,不同大小玉筋鱼的个体均可捕获,成为春汛的主要渔捞对象,滞留在近岸的多是幼鱼和低龄鱼,可成为春末、夏初定置网具的渔捞对象。当夏季水温升到20~24℃时,它有潜沙的习性,由浅水移向深水潜伏,进行夏眠。

布氏三刺鲀


中文名称 布氏三刺鲀
拉丁名称 Triacanthus blochii bleeker
英文名称 Bloch's triplespine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鲀形目
拉丁目名 Tetraodontiformes
中文科名 三刺鲀科
拉丁科名 Triacanthidae
中文属名 三刺鲀属
拉丁属名 Triacanth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侧扁。鳞小,鳞面有绒状小刺。头长为吻长的1.5~1.6倍。第一背鳍第一鳍棘强大,表面粗糙并有小刺;第二鳍棘短,其长不及第一鳍棘的1/4。腹鳍无鳍条,仅有一强大粗糙的鳍棘。
生活习性 暖水性底层鱼类。一般体长80~150毫米。为广东沿海习见种类。

艾氏蛇鳗


中文名称艾氏蛇鳗

拉丁名称Ophichthus evermann Jordan et Richardso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鳗鲡目

拉丁目名Anguill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鳗鲡亚目

拉丁亚目名Anguilloidei

中文科名蛇鳗科

拉丁科名Ophichthidae

中文属名蛇鳗属

拉丁属名Ophichthys Ahl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南海和东海。

形态特征
体细长圆柱形。肛门位于体1/2的前方或远后方。头中等大。吻尖突出。口裂一般均达眼后方或眼后缘下方。眼小,前鼻孔具短管,位于吻端上唇边缘,后鼻孔位于眼前缘下方。齿尖锥状。1行或多行。颌间骨齿、上颌齿及犁骨齿不相连续。体无鳞,侧线明显。体具不规则

黄褐色云状斑。犁骨齿1行。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雷氏七鳃鳗


中文名称雷氏七鳃鳗

拉丁名称Lampetra reissneri (Dybowski)

英文名称Asiatic brook lamprey

异名亚洲七鳃鳗、溪八目鳗、七星子、七星鳝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圆口纲

拉丁纲名Cyclostomata

中文亚纲名头甲亚纲

拉丁亚纲名Cephalaspides

中文目名七鳃鳗目(完腭目)

拉丁目名Petromyzoniformes

中文科名七鳃鳗科

拉丁科名Petromyzonidae

中文属名七鳃鳗属

拉丁属名Lampetra Gray,1851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松花江和嫩江、牡丹江的山间溪流里均有分布。

形态特征
第一背鳍基部长为体长的15%,高度为3.0%-3.05%;第二背鳍基部长为体长的22.7%,高为4.8%-6.5%。

体呈长圆筒形,尾部稍侧扁。眼后各有7个鳃孔。鼻孔单一,位于两眼之间稍前方。口位于头前部,呈吸盘状,周围有一圈排列整齐的纤细绒毛状突起。口内下唇齿板不发达或不存在。最后鳃孔到臀鳍起点肌节58-64。皮肤柔软无鳞。无偶鳍,两背鳍较高且紧相连。背部暗褐色,腹部白色。

生活习性
溪七鳃鳗为陆封性的种类,体长16厘米达性成熟,我们采集到六尾标本,均已产完卵和正在产卵,看来产卵后并不全部死亡。

淡水生。

繁殖习性
为陆封型种类。主要在山涧溪流中生活,白天钻入沙内或藏石下,夜出觅食,可用吸盘吸附在其他鱼体上,凿破皮肤吮其血肉。体长最大达190毫米。在东北5-6月间产卵,产卵后亲鱼大部死亡。

蒲氏粘盲鳗


中文名称蒲氏粘盲鳗


拉丁名称Eptatretus burgeri (Girard)

英文名称saled eel, inshore hagfish, hag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圆口纲

拉丁纲名Cyclostomata

中文亚纲名鳍甲亚纲

拉丁亚纲名Pteraspides

中文目名盲鳗目

拉丁目名Myxiniformes

中文科名粘盲鳗科

拉丁科名Eptatretidae

中文属名粘盲鳗属

拉丁属名Eptatret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日本,我国产于黄海南部、东海、江苏大沙。

形态特征
蒲氏粘盲鳗外鳃孔6对。体茶褐色,背中线有一白色纵纹。体长可达60厘米。

生活习性
海水/淡水生。

鳗尾[鱼央]


中文名称鳗尾[鱼央]

拉丁名称Liobagrus anguillicauda Nichols

英文名称eeltail bullhead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钝头鮠科 ([鱼央]科)

拉丁科名Amblycipitidae

中文属名[鱼央]属

拉丁属名Liobagrus Hilgendorf,187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闽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Ⅰ-7。臀鳍条14。鳃耙6-7。脊椎骨40。

体长为体高的4.8-5.7倍,为头长的4.3-4.6倍,为尾辆长的9.7-12.3倍,为尾柄高的5.7-6.7倍。头长为吻长的3.0-3.2倍,为眼径的7.5-8.5倍,为眼间距的2.1-2.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5倍。

体延长,前部略平扁,尾部侧扁,头部平宽。吻短而钝。前鼻孔位于吻端前缘,后鼻孔位于眼前上方。口端位,口裂宽大。上颌稍突出。上下颌具绒毛状细齿,腭骨无齿,须4对,均较长。上颌须与外侧额须均可伸达胸鳍。眼小,眼间隔宽,稍凹。眼后背部稍隆起。鳃孔宽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体光滑无鳞。无侧线。腹膜淡黄色。肠长为体长0.33倍。

背鳍短小,具一短小鳍棘,埋于皮下。脂鳍低长,与尾鳍相连。胸鳍略圆而短,末端不达腹鳍。腹鳍末端盖过肛门,不达臀鳍。尾鳍圆形。

体棕黄色,腹部淡灰色,各鳍棕黄色。

生活习性
溪涧小型底栖鱼类,以水生昆虫、螺类为食。

淡水生。

须鳗鰕虎鱼


中文名称须鳗鰕虎鱼

拉丁名称Taenioides cirratus (Blyth)

英文名称purple eel goby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鰕虎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obioidei

中文科名鳗鰕虎鱼科

拉丁科名Taenioididae

中文属名鳗鰕虎鱼属

拉丁属名Taenioides Lacepede,179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见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也进入珠江口和闽江口。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Ⅵ-38;臀鳍条Ⅰ-38。鳃耙10。脊椎骨28。

体长为体高的13.3倍,为头长的7.0倍,为尾柄长的66.5倍,为尾辆高的22.2倍。头长为吻长的2.7倍,为眼径的19.0倍,为眼间距的6.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33倍。

体甚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略似鳗形。头宽短,具多行粘液管突起,这些突起亦见于颊部、鳃盖和下颌两侧。吻短而圆。口小,几垂直。上下颌具齿,外侧齿扩大,平直。下颌显著突出,具显著横行粘液管突起一纵列,缝合处腹面具一对三角形扁须,下侧具3对细须,最前一对极细小。眼退化,隐于皮下,眼间隔宽而圆凸。鳃孔中大,下侧位,位于胸鳍前方。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条4。体裸露无鳞,粘液孔26个,呈乳突状,稀疏排列体侧。腹膜白色。无鳔。

背鳍延长,连续,埋于皮膜中,后端与尾鳍不相连。臀鳍基底长,埋于皮膜中,与尾鳍分离。背鳍、臀鳍后端各具一缺刻。胸鳍短小。左右腹鳍愈合,颇长,后端完整,漏斗形。尾鳍尖形。

体红色带蓝灰色。腹部淡灰色。尾鳍黑色。其余各鳍灰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河口及近海滩涂。海水/咸水生。

鳗鰕虎鱼


中文名称鳗鰕虎鱼

拉丁名称Taenioides anguillaris (Linnaeu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鰕虎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obioidei

中文科名鳗鰕虎鱼科

拉丁科名Taenioididae

中文属名鳗鰕虎鱼属

拉丁属名Taenioides Lacepede,179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德拉戈阿湾至太平洋日本沿岸一带,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甚延长,侧扁,裸露无鳞或鳞片极为退化。头部亚圆筒形,裸露无鳞,眼退化,埋于皮下,口裂近垂直,下颌突出,唇两侧呈穗状,颌齿多行,外行齿扩大,排列稀疏。舌端圆形,鳃孔中大,峡部略宽,头部腹面有细须,背鳍连续,5-6鳍棘27-51鳍条,臀鳍0-1鳍棘30-52鳍条,二鳍常与尾鳍相连,尾鳍尖长。头长大于腹鳍基镀后缘至肛门距离,背鳍和臀鳍后端无缺刻,与尾鳍相连。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29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中华单角鲀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