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条真鲨

中文名称 侧条真鲨
拉丁名称 Carcharhinus pleurotaenis
英文名称 Graceful shark、crossband shark
地方名称 Carcharhinus amblyrhynchoides、Carcharhinus limbatus (Valenciennes,1839)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 Chondrichthyes
中文目名 真鲨目
拉丁目名 Carcharhiniformes
中文科名 真鲨科
拉丁科名 Carcharhinidae
中文属名 真鲨属
拉丁属名 Carcharhin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纺缍形,向头、尾渐细小。头宽扁,自胸鳍上方至吻端弧形剧斜,头长约为全长2/9;尾比头和躯干稍短,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吻平扁,背视等边三角形,两侧几直线向前狭小,前端尖突。眼小,圆形,瞬膜发达,距吻端比距第一鳃孔为近,眼径约与第五鳃孔等长。鼻孔斜列,外侧位,距眼比距吻端稍近;处间隔宽,为鼻孔长的3.5倍;前鼻瓣后部具一小三角形突出。口宽而圆弧形,口宽约与口前吻长相等,约为口长2倍;口闭时上下颌紧合,不露牙;仅上唇褶微见于口隅处。上颌牙狭三角形,齿头尖直,基底宽,边缘具细锯齿,一行在使用,正中1小牙,每侧15牙。下颌牙细长,矛状,边缘光滑,2行在使用,正中一小牙,每侧15牙。喷水孔消失。鳃孔5个,宽大,第一和第五较狭。
第一背鳍颇大,靠近胸鳍,起点约与胸鳍基底后端相对。第二背鳍很小,起点约与臀鳍起点相对。尾鳍宽长。镰形,外角尖突,后比值凹入,里角钝圆。

体背面和上侧面灰褐色,下侧面和腹面白色。体侧从胸鳍基底上方至腹鳍基部止方具一白色纵条。各鳍端部暗褐色至黑色。
生活习性 常栖息在礁盘海域。卵胎生,每胎10~20尾。常见体长140~170cm。主要吃鱼, 也捕食甲壳类动物与头足类动物.

相关阅读

阔口真鲨


中文名称 阔口真鲨
拉丁名称 Carcharhinus latistomus
英文名称 Sandbar shark、bigmouth shark
地方名称 高鳍真鲨Carcharhinus plumbeus (Nardo, 1827)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 Chondrichthyes
中文目名 真鲨目
拉丁目名 Carcharhiniformes
中文科名 真鲨科
拉丁科名 Carcharhinidae
中文属名 真鲨属
拉丁属名 Carcharhin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纺锤形,躯干较粗大。头宽扁,头长约为全长的2/9。尾稍侧扁,比头和躯干稍短,尾基上下方具凹洼。吻宽扁,中长,背视弧形,前缘钝圆,侧视尖突。眼中大,圆形,瞬膜发达,距吻端比距第一鳃孔为近,眼径约为第一鳃孔宽的1/2。鼻孔颇宽大,斜侧位,距口端比距吻端为近,鼻间隔宽,比鼻孔长约大3倍余。前鼻瓣后部有个小三角形突出,后鼻瓣不分化。口弧形,口宽比口前吻长稍大,口长约等于口宽的1/2;口闭时上下颌紧合,齿不暴露;唇褶短小,见于口隅。上下颌齿宽扁三角形,边缘具细锯齿,齿头外斜,外缘有一凹缺;下颌齿较狭而直,内侧和外侧凹入,边缘具细锯齿;上下颌各具一细小正中齿,每侧各具14齿,上颌齿1行在使用,下颌齿2行在使用。喷水孔消失。鳃孔5个,中大,前4个大小和距离约相同,最后1个较狭小,最后2个距离较近,位于胸鳍基底上方。盾鳞壳形,基板发达,具1棘突3纵嵴。
背鳍2个。第一背鳍颇大,位于腹腔前半部上方;起点对着胸鳍基底后端或稍前;距吻端比距第二背鳍近许多;上角钝圆,后缘凹入,下角延长尖突,距腹鳍起点垂直线有一相当大的距离。第二背鳍小,起点与臀鳍起点相对,基底长约等于背鳍间隔的1/4;上角钝圆,后缘斜直,下角延长尖突,距尾基的距离约与其里缘相等,背鳍间隔中部正中具一纵行皮嵴。尾鳍宽长,约为全长的3/11,比头长为大,尾椎轴上翘,上叶见于尾端近处,下叶前部显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后延,中部与后部间有一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与上叶连接,尾端钝圆,后缘凹入。臀鳍约与第二背鳍等大,基底与第二背鳍基底相对,距尾基与距腹鳍约相等或距尾基比距腹鳍稍近;外角钝圆或钝尖,后缘深凹,里角延长尖突,伸达第二背鳍下角下方。腹鳍比第二背鳍稍大,近方形,位于背鳍间隔中部下方;后缘斜直或微凹,外角和里角都钝圆。胸鳍中大,近镰形,后缘凹入,前角钝尖突出,里角钝圆,鳍端伸达背鳍基底后端或稍后。

体青褐色或灰褐色,腹面白色;鳍灰褐色,后缘较淡。


生活习性 温带和热带近海上层鲨,栖息于从潮间带至280m处。在北大西洋,冬季南下,夏季北上,常成大群洄游。胎生,具卵黄囊胎盘,每产1-14仔。雄成鱼长131~178cm,雌成鱼长144~184cm,最长达3m。

长鳍真鲨


中文名称长鳍真鲨

拉丁名称Carcharhinus longimanus (Poey)

英文名称whitetip shark, whitetipoceanic shark, oceanic whitetip shark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Chondrichthyes

中文亚纲名板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Elasmobranchii

中文目名真鲨目

拉丁目名Carcharh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猫鲨亚目

拉丁亚目名Scyliorhinoidea

中文科名真鲨科

拉丁科名Carcharhinidae

中文属名真鲨属

拉丁属名Carcharhin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布于世界热带和暖温带海域,南海和东海偶有所获。

形态特征
眼圆形,具瞬膜。鼻孔距口颇远,前鼻瓣有一小三角形突出,口宽大,深弧形,唇褶不发达。齿宽扁,亚三角形,上颌齿边缘光滑或具细锯齿。鳃孔最后2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尾椎轴上翘,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本种体粗壮,吻短钝。胸鳍宽长如桨。第一背鳍上角广圆,末端为白色。臀鳍后端几达尾鳍起点。第二背鳍起点前于臀鳍起点,前半部上方黑色;腹鳍和臀鳍下半部黑色。。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繁殖习性
胎生,每产1-5仔,妊娠其约1年。

高鳍真鲨


中文名称高鳍真鲨


拉丁名称Carcharhinus plumbeus (Nardo,1827)

异名灰真鲨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Chondrichthyes

中文目名真鲨目

拉丁目名Carcharh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真鲨亚目

拉丁亚目名Carcharhinoidei

中文科名真鲨科

拉丁科名Carcharhinidae

中文属名真鲨属

拉丁属名Carcharhin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全世界热带及亚热带海域均有分布。

形态特征
第一背鳍高大为其特征。

生活习性
肉食性鱼类。

真鲂


[学名]: Eumegistus illustris
[资源名称]: 真鲂
[外文名]: Sweeper pomfret
[别名]: 真乌鲂、裸首乌鲂
 
[形态特征]:
 
背鳍Ⅲ-30,臀鳍Ⅱ-23;胸鳍20;腹鳍I-5,尾鳍17。侧线鳞50。鳃耙4+10。 体长约为体高2.2倍,约为头长3.6倍。头长约为吻长4.3倍,约为眼径3.5倍,约为眼间隔2.4倍。尾柄长约为尾柄高1.9倍。 体椭圆形,后方细长,稍侧扁。背面自吻端至第一背鳍起点成圆弧状,腹面钝圆。头中等大,背面圆凸。吻钝而稍突。眼间隔宽而平坦。鼻孔2个,分离,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大,裂缝状,近眼前上缘。口裂倾斜,下颌突出。上颌骨后端伸达眼中部下方。两颌前端有数行犬状牙,两侧为2~3行绒毛牙,犁骨无牙,腭骨牙弱。舌圆而宽,无牙。前鳃盖骨和下鳃盖骨边缘有弱细锯齿。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骨7。 体被圆鳞,头部除眼间隔区和前鳃盖骨后下半部无鳞,其余均被小鳞。背鳍和臀鳍鳍条部基部亦有小鳞。头部和体中部无鳞棘,体后部和尾柄部鳞片具有向后小棘,尾柄部中线上下各行鳞片尤其明显。有侧线,前面稍弯曲,后面平直。 背鳍和臀鳍前面鳍条延长,呈三角形。胸鳍较长,可伸达至臀鳍起点。腹鳍短,位于胸鳍茎后部下方,其末端不达肛门。尾鳍为双凹形。 液浸标本体为黑褐色,背鳍、臀鳍和尾鳍鳍膜带有黑色。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中国(东海),日本,新几内亚和挪威。水深381-620米。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深海,大洋性

侧牙鲈


中文名称侧牙鲈

拉丁名称Variola louti (Forskal)

英文名称Yellow-edge lyretai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侧牙鲈属

拉丁属名Variol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水域。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红色,被深红色或蓝紫色小斑点。两颌缝合部两侧各有1个或2个犬牙;下颌每颌中部各具2个或3个犬牙。背鳍具9鳍棘15鳍条。背鳍与臀鳍的鳍条部后缘呈三角形,成鱼尾鳍为新月形,上、下两叶延长。

生活习性
暖水性鱼类,栖息于珊瑚礁水域,体长一般400-600毫米,为钓钩渔业捕捞对象之一。

海(洋)生。

短鲨直齿鲨


中文名称 短鲨直齿鲨
拉丁名称 Aprionodon brevipenna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 Chondrichthyes
中文目名 真鲨目
拉丁目名 Carcharhiniformes
中文科名 真鲨科
拉丁科名 Carcharhinidae
中文属名 直齿鲨属
拉丁属名 Aprionodon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眼圆形,具瞬膜。鼻孔狭小,唇褶不发达,只微见于口隅。两颌齿同形,细尖而直立,边缘光滑。无喷水孔,鳃 孔较大,最后2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第二背鳍小,与臀鳍相对。尾基上下方具凹洼;尾椎轴上翘。

乌鲨


中文名称 乌鲨
拉丁名称 Etmopterus lucifer Jordan et snyder
英文名称 spiny shark, deepwater dogfish, priest shark, Moll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 Chondrichthyes
中文目名 角鲨目
拉丁目名 Squaliformes
中文科名 角鲨科
拉丁科名 Squalidae
中文属名 乌鲨属
拉丁属名 Etmopter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细小而延长。头短而宽扁,头宽比头高约大1.8倍,头长约为全长的1/5。尾细长,比头和躯干稍短或几等长,尾基上下方都无凹洼,尾柄下侧无纵行突起。吻短,背视三角形,两侧斜直,前端钝尖。眼大,横椭圆形,后端尖而有一缺刻;无瞬膜,眼距吻端比距第一鳃孔为近,眼径比鼻孔长约大2.5倍。鼻孔颇大,斜列,外侧位,距吻端比距口端约近2倍;鼻间隔颇狭,比鼻孔长稍大;前鼻瓣中部具一细尖突出,后部具一很低半圆形薄膜,沿着出水孔上缘;后鼻瓣后部具一很低半圆形薄膜,沿着出水孔下缘。口浅弧形,近于横列,口宽比口前吻长稍小,口长约等于口宽的1/4,口侧具一斜行深沟;唇褶扁狭,上唇褶约等于上颌长的1/3,下唇褶较短。上颌齿扁宽,五齿头型,多行在使用,每侧每行13齿;下颌齿扁狭,单齿头型,齿头外斜,边缘光滑,里缘几与下颌平行,外缘深凹,1行在使用,每侧21齿。喷水孔颇大,卵圆形,直径约等于眼径的1/3,位于眼后角水平线上,与眼的距离约等于眼径的1/2。鳃孔5个,很狭小,约与喷水孔等大,最后1个位于胸鳍基底前方。盾鳞细长弯曲呈刚毛状。与体轴并行排列。
背鳍2个,各具一硬棘。第一背鳍狭小,起点约与胸鳍里缘后端相对,距吻端比距第二背鳍稍近,棘短,具侧沟,约等于鳍的外缘长的1/2;上角圆形,下角尖而微突,后端距腹鳍起点有一大的距离。第二背鳍较大,起点后于腹鳍基底后端有一相当距离,距尾基比距第一背鳍稍近,棘较长,具侧沟,约等于鳍的外缘长的3/4;上角钝尖,后缘深凹,下角延长尖突。尾鳍中长,约为全长的2/9,尾椎轴几平行;上叶发达,约与下叶等大,下叶前部圆三角形突出,中后部不区分,与上叶相接处有一缺刻,尾端斜而圆钝。腹鳍低平,起点距尾基与距胸鳍起点约相等;前后缘连续、呈半弧形,里角尖而突出;鳍脚宽扁,后端尖突。胸鳍中大,呈长方形,边缘颇平直,外角和里角圆钝。背侧面被刚毛状鳞片,排列成很多紧密纵行线纹;腹面上的鳞片不列成线纹。

背侧面暗灰褐色,体侧自第一背鳍下方至近尾基处有一浅色纵条,自胸鳍基底上方至腹鳍基底上方有一较显著浅色纵条,尾部下侧至腹鳍后方至尾鳍有一较显著浅色纵条;腹面黑色;尾部浅色纵条之间有黑色纵条,在腹鳍上方深色翼斑向前延伸的黑色纵条长度长于往后延伸的长度,尾鳍后端黑色,胸鳍基底腹面具一黑条,各鳍一般淡褐色;上眼睑后部白色,前囟区白色。

橙黄鲨


[学名]: Cirrhoscylliun expolitum
[资源名称]: 橙黄鲨
[外文名]: Saddle carpetshark
[别名]: 日本橙黄鲨Cirrhoscyllium japonicus Kamohara,1943
 
[形态特征]:
 
体细而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狭长。头宽而平扁,头后稍隆起,全长为头长之5.5至6倍,头长约为头宽之2倍。尾细长,比头和躯干为长,尾柄高比眼径稍大。吻中长,比眼径大2.5倍,背视圆形,侧视钝尖。眼长圆形,上侧位,距第一鳃孔比距吻端为近。鼻孔下侧位,具鼻口沟;前鼻瓣后部分化为1圆形袋盖状突出,边缘浅裂,伸达口前;后鼻瓣前部半环形,后部薄褶状,沿鼻口沟外缘,与上唇褶相连;鼻间隔狭而凹入。口宽而横列,前部弧形突出,位于眼的垂直线前方,口隅距眼比距吻端为近;上下唇褶发达,下唇褶几伸达下颌缝合处。齿细小尖锐,三齿头型,多行在使用;每侧约16纵行。口后头侧,在眼后角下方,具一皮须,长比眼径稍小,左右侧皮须距离约等于眼径之2倍余。喷水孔微小,位于眼后角下方。鳃孔5个,前4个狭小,距离约相等,第四与第五个很接近,尤其是下边缘几乎毗连,但并不合并,第五鳃孔最宽,几与眼径相等,最后2孑L位于胸鳍基底上方。鳞片细密光亮,长卵形,具1棘突3纵嵴。 背鳍2个,小型,几同大同形;第一背鳍位于腹鳍后方,起点后于腹鳍里角后端,距吻端与距尾端几相等,后缘直或微凹,上角圆钝,下角钝尖。第二背鳍起点常与臀鳍基底后1/3处相对,有时几与基底后端相对。尾鳍狭小,比头为长,尾椎轴不上翘;上叶低狭,下叶前部和中部低平地伸延,与后部分隔处有一缺刻,后部圆三角形,微突出。臀鳍低而颇长,起点距尾基与距腹鳍几相等或较短于腹鳍距,外缘与后缘连合呈半圆形,里角尖突。腹鳍颇宽大,外角圆,里角尖突;鳍脚圆管形,稍平扁,后端细尖。 胸鳍短而宽,蒲扇形,缘与角都圆形。 体黄褐色,具10条暗褐色横带:计头后胸鳍上方,体腔中部,腹鳍上方,第一背鳍下部及下方,臀鳍起点前后上方,第二背鳍下部及下方,尾基前方各1条,以及尾鳍上3条。腹面白色。
 
 
[原产国家]:中国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广东沿海和海南岛;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栖息在亚热带近海较深海区。体长350mm左右。

棘鲨


中文名称棘鲨

拉丁名称Echionrhinus brucus (Bonnaterre)

英文名称spiny shark, spinous shark, alligator dogfish, bramble shark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Chondrichthyes

中文亚纲名板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Elasmobranchii

中文目名角鲨目

拉丁目名Squaliformes

中文亚目名角鲨亚目

拉丁亚目名Squaloidei

中文科名棘吻鲨科

拉丁科名Echinorhinidae

中文属名棘吻鲨属

拉丁属名Echionrhin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在台湾东北海域;日本,南非,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到地。

形态特征
体粗壮圆柱形,头稍平扁,最后1鳃孔最大;喷水孔很小。口具很短唇沟;齿上下颌同形,侧扁呈叶状。两背鳍小而无棘,均小于腹鳍。尾鳍无尾下缺刻。本种鳞数少而大,分散排列,呈星状或愈合成板状,具数尖突。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繁殖习性
每产15-24仔底栖,偶至浅水。

侧纹云南鳅


中文名称侧纹云南鳅

拉丁名称Yunnanilus pleurotaenia (Rega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鳅科

拉丁科名Cobitidae

中文属名云南鳅属

拉丁属名Yunnanilus Nichols,1925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云南星云湖、抚仙湖、滇池、洱海和程海等地。

形态特征
背鳍Ⅲ-7-9(多数为8);臀鳍Ⅱ-5;腹鳍Ⅰ-7-8;胸鳍Ⅰ-10一11。第一鳃弓内侧鳃耙8-13。脊椎骨4+32-33。

体长为体高的4.0-5.1倍,为头长的3.7-5.0倍,为尾柄长的6.4-10.4倍。头长为吻长的2.3-3.2倍,为眼径的3.5-5.0倍,为眼间距的2.9-4.3倍。眼间距为眼径的1.3-1.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8-1.9倍。

体稍长,侧扁,略呈纺锤形。尾柄短。头侧扁,头宽小于头高。吻较尖,吻长等于或稍小于眼后头长。口亚下位或下位,口裂小,唇面多深的趋褶,上颌中部有一齿形突起,下颌匙状。须5对,较长,外吻须仲达后鼻孔和眼前缘的两垂线之间。口角须达眼后绿或超过。

背鳍外缘平截或微凹,背鳍起点至吻端的距离为至尾鳍基部距离的1.0-1.2倍。腹鳍起点与背鳍第一或第二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其末端不伸达肛门。尾鳍稍凹入。

体被小鳞,有时胸、腹部也有鳞片。侧线不完全,终止在胸鳍末端和背鳍起点的两垂线之间。

背部褐色,腹部浅黄色,在背鳍前和后分别有8-12和9-14条深褐色细横纹。体侧中部自头后方起至尾鳍基部有1条约与眼径等宽的深褐色纵纹(雄性更明显),体侧有9一16条不规则的横斑条(雌性更明显)或褐色斑块。各鳍的鳍条褐色,膜透明。雌雄鱼之间除上述体色有些区别外,在繁殖季节,雄性胸鳍的不分枝鳍条和外侧2-3根分枝鳍条背面各有1行约9-12个颗粒状突起。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52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多棱山黧豆螺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